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_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小说、散文)知识清单
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让复杂、抽象的科学道理简单化、具体化。
(7)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浅显易懂。
(8)引资料
引用具体事例、数据、名言警句、诗词、俗语、谚语、神话故事、新闻报道、谜语等,准确说明事物特征,富有趣味,或增添文章的诗情画意。
(1)写人类(2)记事类(3)写景类(4)状物类
记叙文
六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的
线索
①以实物为线索:如张之路《羚羊木雕》。
②以人物为线索:如胡适《我的母亲》。
③以事件为线索:如孙犁《芦花荡》(复仇事件)。
④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故乡》。
⑤以人物的思想感情为线索:如魏巍《我的老师》。
(3)逻辑顺序
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说明,这种顺序常用于事理说明文。逻辑顺序主要有以下七种:①从现象到本质;②从结果到原因;③从特点到用途;④从概括到具体;⑤从、主要到次要;⑥从一般到个别;⑦从总到分。
说明方法
(1)举例子
列举真实典型的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事物某方面的特征。
(2)分类别
(2)并列式:文章的段落层次之间、论据之间是平行、并重的。
(3)层进式:文章采取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方式,从而由浅入深,把道理说深说透。
论证方法及作用
举例论证
也叫例证法。就是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事例真实、典型、有代表性,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道理论证
用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的方法,也包括一些对结果的推导过程。具有权威性、科学性,使论证具有说服力。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复习要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复习要点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
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说明对象:说明对象就是一篇说明文所主要说明的事物。
确定说明对象的标准:(1)整体、主要(2)具体、准确。
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
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常见的说明顺序: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如何判断说明顺序:①以时间为顺序的,一般都有表示年代的时间词出现,如:“过后”,“不久”②以空间为顺序的要抓住表示方位的词:上下、前后、左右、内外等。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中考语文复习专题《说明文阅读》知识点总结目标:(1)掌握说明对象的判断方法(2)掌握10种说明方法的判断及作用一、说明对象1.说明文通常分为哪两种?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 如何区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1)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可以是实体事物,也可以是抽象事物;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
(2)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事物的内部规律性,这种说明文旨在说明事物“为什么”是这样的。
三、说明方法说明方法有哪些?分别有什么作用?1.举例子: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3.打比方: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4.列数字: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5.作比较: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6.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7.列图表: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8.引资料: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等。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9.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10.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或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目标:(1)掌握说明文的结构(2)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一、说明结构说明文的常见结构有哪些?把握中心句和关键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总之”等即可判断文章的说明结构。
1.总分式:这种结构形式可派生三种情况,即总——分式、分——总式和总——分——总式。
2.并列式: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式平等并列的。
3.递进式:后边的说明是在前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说明。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
初三语文上册:【说明文阅读】4大知识点总结说明文是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文体,它的主要特点是通过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进行解释和说明。
初三语文上册的说明文部分包含了很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对其中的四个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说明文的特点1.针对具体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说明。
2.通过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进行论证,使读者易于理解。
3.通过对事物特点、原理、作用等的说明,使读者掌握相关知识。
4.采用客观、客观、科学、准确的表达方式,避免主观色彩。
二、说明文的写作结构说明文一般由导入、主体、结论构成,其中主体部分是最重要的部分,一般又分为几个段落,每个段落描述一个具体的内容。
1.导入:引起读者兴趣,导入主题。
导入部分是说明文的开篇之处,要引起读者的注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可以通过提出问题、引用名言、讲述故事等方式进行导入。
2.主体:对事物的特点、原理、作用等进行详细说明。
主体部分是说明文的核心,在这里对所要说明的事物进行全面系统的介绍。
可以按照系统性、分析性、归纳性、举例性等方式进行说明。
每一个段落可以围绕一个具体的内容展开,进行论述、分析和说明。
3.结论:对所说明的事物进行总结。
结论部分是说明文的总结,对全文进行归纳总结。
可以通过简要概括、提出观点或给予建议等方式进行结论。
三、说明文的写作技巧1.注重事物的特点:说明文的根本目的是对事物进行说明,因此要注重分析事物的特点,从而更好地进行解释。
要准确地把握事物的特点,对关键特点进行重点阐述。
2.注意逻辑关系:说明文要具有逻辑性,要按照逻辑顺序进行论述,使读者能够清晰地理解文中所说明的事物。
可以通过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因果关系等方式来组织文体结构。
3.运用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通过引入具体事例和实际数据,可以更好地说明事物的特点和作用,使读者更易于理解。
具体的例子和数据可以起到直观的作用,有助于读者对文中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4.注意语言规范和表达准确性:说明文是一种科学性强的文体类型,要注重语言准确性和表达规范性。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5:品析说明语言
技巧解密
【常见表准确严密词语的答题要点】 ⑥“按照他的计算”:不能去掉。因为加点词语表明
数据的来源,使文章语言表达更准确,更具有科学性。 ⑦“据测定 ”:“据”是“依据”“根据”的意思。
“据测定”说明了……这一信息是有科学依据的。体现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特点。
⑧“或许”,“也许”:表示不很肯定(猜测的语 气),使后面假设的内容/(“即使……”)表达得更委婉 (婉转)些,读起来(听起来)不显得生硬。
答题模式:不能,“××”词表……,意思是……,所 换词语的意思是……,换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不符合 实际(原意),“××”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
技巧解密
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 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 试说明理由。
【参考答案】不能。因为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 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如果换成“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 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表达不准确;使用“往往”一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技巧解密
例: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中,结合第四段的内容, 说说“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一句中的“这里” 具体指的是什么?
(2)“主要”表限定,说明睡眠的作用不只这一个, 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与周密性。
技巧解密
题型二:选文中加点的词语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请 说明理由。
答题思路:①一般是不可以。②解释原词在文中的意思 。③解释供换词语的意思。④说明换后意思有何改变。一般 是不符合实际情况,无法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中考现代文阅读高频考点26
考点解读 课文解剖 技巧解密 真题解析
说明文考点解读
现代文阅读题 ——说明文考点解读
中考热点
根据近几年中考卷可以分析出说明文考察的重点 是: 1、整体感知全文,掌握文中的主要信息。 2、了解文中所运用的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本质。 3、把握文章结构,理清说明顺序及作者的思路。 4、注意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理解重点词语的 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5、辨析文中所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6、运用文中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标准化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逻辑(时间、 空间)的说明顺序对____加以说明,使说明 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 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 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 “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 述。)
8、引资料:引用言论、资料、神话故事、 传说、民谣等。引用言论,标记是引号。
说明方法易混点辨析
①下定义(有基本格式,肯定判断句,提 示本质和属性,简明扼要科学地揭示了 说明对象的概念性内容) ②作诠释(即解释说明,较定义具体,无 基本格式,可以多角度,对事物进行解 释说明,更详尽充分的说明事物特征);
是……,这就是……,叫……。
说明方法的标记
4、作诠释:事物和事理的局部、某一 方面的性质、特征介绍,某种原因的解
释,因为,由于、这时由什么造成的。
5、列数字:数词(大写也是),概数、
确数。小数、分数、百分数、度数、倍
数…
说明方法的标记
6、作比较:两种东西比,而、比…… 和……也、相对于、较……
7、分类别:有几类(种),一种是……, 另一种是……。
归纳总结答题原则:
说明文阅读3步曲: (1)阅读材料,明确对象及特点,理清 脉络,; (2)审明题干,确定范围,找准信息点 出处; (3)准确摘取,综合分析,准确全面分 点作答。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归纳
一、要读出所说明的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1.事物的特征:是指事物说明文中所要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2.事理:是指事理说明文中所要阐明的事理的本质。
二、要读出如何进行说明的?
(一)说明文的结构
1.总分式结构
总——分——总
总——分
2.递进式结构
着重分析各层意思是怎样逐步深入展开的,是由现象到本质、个别到一般等等
3.并列式结构
从不同的方面来介绍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二)说明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概括到具体、整体到局部、现象到本质、
原因到结果、主要到次要、特点到用途
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三)说明的方法(8种):
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1)下定义:使读者对概念有确切的了解。
(2)举例子:可使读者对说明对象的特征获得具体认识。
(3)列数字:可以准确地说明事物。
(4)打比方:可达到形象地说明事物的作用。
(5)作比较:用人们熟知的与所要说明的事物作比较,从而突出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6)分类别: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7)画图表: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地理解被说明的事物。
(8)引资料: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整理笔记
说明文、议论文、记叙文、非连解题笔记
第一部分 说明文阅读
(一)说明文的顺序
1.时间顺序 2.空间顺序 3.逻辑顺序 题型:你认为文章某个段落能否删除/与其他段落调换位置?” 步骤: 两个段落分别讲的是……,它们之间遵循行文的时间/空间/逻辑顺序(逻辑顺序需说明,比如两者是对
不能。加点词_____是表_______的意思,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如果去掉就会变成__________,这样 不符合实际/过于绝对,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3)加点词语能否被另一个词替换?为什么?
不能。加点词_____是表_______的意思,替换词__是______的意思,如果替换就会变成__________,这 样不符合实际/过于绝对,不能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4)原句和改句哪句更好? (可从说明方法和语言赏析两方面作答)
(二)人称及其作用
1.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便于刻画人物形象及性格特征。 2.第二人称:便于情感抒发。 3.第三人称:显得客观,不受时空限制,便于从多方面进行叙事和议论。
(三)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五)说明文某文段的作用
1.开头的作用 ①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了 (事物)的 (特征)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2.中间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3.结尾的作用 总结全文;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知识点
七年级说明文阅读知识点说明文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文体,它描述了事物的特征、特点、作用、结构和使用方法等,有助于我们了解和掌握该事物的相关知识。
以下是七年级说明文阅读的知识点。
一、了解说明文的作用和应用场合说明文的最大特点是以客观、准确、明晰的语言描述事物的特征与属性,是向人们介绍、传达信息和传递知识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文体。
阅读说明文可帮助我们了解事物的特点和用途,以及使用该事物的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说明文的应用场合非常广泛,比如使用说明、产品介绍、新闻报道、科技论文、学习笔记等。
二、注意说明文的构成和特点说明文的基本结构通常包含三个部分:引入,主体和结尾。
引入部分有助于读者了解本篇说明文的主题和对象;主体部分就是对该对象的特点和属性进行描述;结尾通常提出对该对象的一些评价、推荐或注意事项等。
说明文的特点是表达方式要严谨、精确,尽可能减少主观色彩,从客观、实用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问题。
说明文所用的词汇和语言也要求准确、恰当、通俗易懂,避免使用模糊、含糊或感性化的词汇。
三、学习与运用说明文的技巧1. 注意审题:在阅读说明文时,一定要认真审题,了解说明文的主题、对象和要解答的问题。
2. 重视段落:说明文的段落往往与描述的特点和属性有很大的关系,要充分利用并注意段落之间的过渡。
3. 照顾结构:说明文的基本结构从引导、主体、结尾三个部分构成,这意味着我们需要了解相应的重点和难点部分,以便更加深入地了解对象。
4. 注意细节:在描述事物的特点和属性时,一些细节往往是决定事物的差异和重要性的关键,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分辨哪些细节有必要介绍、哪些细节可以省略。
5. 辨别态度:说明文对事物的态度往往比较客观,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因此,学习透彻的说明文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更全面的认识和态度。
以上就是七年级说明文阅读知识点的简单介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考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
初中阅读之——说明文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1、根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说明文可以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类。
2、根据说明文语言,说明文可以分为生动性说明文(文艺性说明文)和平实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特征的把握:1、从标题着眼;2、从分析材料入手。
三、说明文的顺序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
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
分析说明顺序的方法:1、认清说明的对象,分析说明的顺序;2、把握语言标志,“读”出说明顺序;3、分清主次,综合归纳。
四、说明文的方法1、举例子:举一些有代表性的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事物的方法。
2、分类别:就是把要说明的对象,按一定的标准分为若干类去说明的方法。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4、作比较:用较熟悉的事物与要说明事物相比较的说明方法。
5、下定义:用最精确的语言对事物的本质特点作出规定性的说明。
6、打比方: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
7、画图表:对说明对象采用图表的方式来说明的方法。
8、作诠释:就是对事物或事理的某些性质或特点作适当的解释,揭示其部分含义。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说明方法的题型做法:要求举例说明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举了……的例子;用……和……进行了对比;在……段用了分类别;对……问题(句子)作诠释;其他则抄写原句。
最新部编版中考语文总复习第三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四 说明性文章读写 文体知识梳理+基础考点精讲
3.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
定义及作用
教材示例
定义: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
门别类加以说明。
《大自然的语言》中,列举物候现
分类别 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的 象来临的决定因素时就使用了分类 特征(事理),使说明更条理, 别的说明方法。
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更突出。
下定义
定义:对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 华罗庚《统筹方法》中“统筹方法, 或内涵进行确切而简要的说明。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一 作用:更科学、更准确地揭示 句,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确切而简要 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事理)。地揭示了“统筹方法”的本质内涵。
“超薄外套”脱颖而出 ⑧火星着陆阶段,着陆发动机产生的热量会使周围温度超过 1000℃,而在火星巡视阶段,着陆器将要面对-130℃的工作环境, 这种极热极寒考验超出了世界上常规隔热保温材料——气凝胶的 耐温极限范围。更难的是,为给火星车减负,需要气凝胶具有超
典例精讲 低密度,这对材料设计和制备都提出了巨大挑战。 ⑨为确保“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降落火星并正常工作,火 星车采用了一种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纳米气凝胶。纳米气凝胶 是由纳米尺度固体骨架构成的一个三维立体网络,密度可做得比 空气还低,是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仅为静止空气的一半, 也是世界上导热系数最低的固体。这使它成为“天问一号”应对 极寒、极热严酷环境所需防护材料的不二之选,且凭借其超轻特 性,能极大地减轻火星车的负担,让它跑得更快、更远。 ⑩当然,以上三种只是“天问一号”上众多科技新元素的一 小部分,我们期待着“天问一号”上更多的科技新元素被解锁。
得知识的同时,还能得到艺术的享受。
①看标题——标题常会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 明确说明对象的方法 ②看首尾段——第一段或者最后一段常会点明说明对象
初中语文考试《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初中语文考试《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为您整理“初中语文考试《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欢迎阅读参考,更多精彩内容请继续关注本网站相关栏目发布的信息。
初中语文考试《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近年来,通过研究中考试题说明文阅读的考点及题型,明确答题规范,教给学生答题方法与技巧,这样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通过对中考说明文阅读试题的分析与归纳,可以总结为以下六个考点,十二个题型。
这是对学生文字的书写、词义的辨析(包括近义词、反义词的辨析)、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比喻义的理解的考察。
要认真仔细阅读对应的段落,思考词义,比较异同,注意搭配等。
题型1: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题型2:在文中找到相应近义词。
题型3:联系上下文,辨析词义。
在标题中寻找特征;在中心句、段落的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用原文回答;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总结概括。
“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
即,在各段段意的归纳中提取组合特征。
题型4:结合文章内容运用词语填空。
题型5:研读文章进行概括。
题型6:词语的指代义和比喻义。
题型7:考查原因、条件的分析
要整体细读文本,紧扣文本内容来理解令人叹为观止的原因。
在解题时须理清全文的结构脉络,分清全文的段落层次,然后依次找出统领段落层次的关键语句。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2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查要点】在整体上,理解或概括全文的内容,准确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辨别与判定说明的顺序,准确地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快速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正确筛选和提炼文中的信息,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联系文章与生活实践谈自己的感受、发现或设想,等等。
在局部或细节上,准确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要言不烦地对文段的内容、事物的特点进行概括或诠释,品析说明的语言,说明词或句子的含义、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及语言的表达特点,根据文章内容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对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文字“再表达”,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或画出图形,等等。
【知识疏理】1.说明文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说明文语段中的中心句与文句。
3.说明文的文章结构特点与文段结构特点;总说与说。
4.说明中限制语的运用,确数和约数。
5.说明文语段的层次划分角度。
6.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7.平实与生动的语言。
8.说明中的描摹。
9.科学小品的特点。
10.图表的设计。
11.联想与想像。
12.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主要题型为填写题、简答题、简述题、概括题、图表题,简答题设题最多,比例最大。
次要题型为仿写题、判断题、选择题。
【解题导引】例1.(2003年盐城)人体内有一种淋巴细胞,它们是人的“生命卫士”,担负着消灭外来入侵病毒的重任,医学上称之为“免疫细胞”。
人类二十世纪,这些“生命卫士”遇到了一种强悍凶险的对手——艾滋病毒。
这种病毒十分狡诈,一旦侵入人体细胞组织,它们就会用“融合”的手段进入免疫细胞内部。
原先的“生命卫士”被迅速异化为病毒感染细胞,并会“走火入魔”发疯似地复制,病人每天大约会产生1000万个变异的病毒颗粒。
由于它的高速的变异和复制,病人即使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剿杀,这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也马上会针对性地再度变异,使抗病毒药物在一段时间后失去攻击能力,也就是说病人很快会出现“耐药”反应。
专题3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必背、必备】2024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知识清单
说明文阅读知识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定义。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或阐明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它通过对实体事物科学地解说,对客观事物做出说明或对抽象事理的阐释,使人们对事物的形态、构造、性质、种类、成因、功能、关系或对事理的概念、特点、来源、演变、异同等能有科学的认识,从而获得有关的知识。
二、说明文类型:1、依据说明对象与目的的不同分为: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着重介绍说明事物的特点(如:形态、位置、结构、功能等)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
事理说明文:着重阐明事物内在机理(如:概念、特点、种类、原因、规律等)如:《大自然的语言》《大雁归来》《被压扁的沙子》等。
2、依语言特色分为: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三、说明对象。
1、说明对象表述形式:一般是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2、把握说明对象的方法:对策: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看文题,二看首尾段,因为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四、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对象的特征表现在构造(内外)、形态(大小、长短)、性质(软硬、冷热)、变化(动静、快慢)、成因(简单复杂)、功用(广狭、正反)概括说明对象特征的方法:1、看标题(修饰、限制成分)2、在首段中找。
3、抓关键句。
(即含有许多能提挈、收束全文或文段的语言信息,常出现在开头部分或结尾处,也有在承上启下的中间,抓中心句及连接词,如“首先”“其次”“还”“也”“此外”等词语。
)4、若无关键句,归纳各段段意,总体分析后概括五、说明方法及作用。
1、常见的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分类别(常见)摹状貌、引用、下定义、作诠释、画图表等2、常见说明方法具体作用如下:(1)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2)分类别: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知识考点及答题技巧一、说明文基本知识(一)了解说明文的特点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事理说明文)的一种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1)从对象上: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2)从语言上:生动性说明文、平实性说明文。
(二)把握说明对象和特征说明对象即文章说明的话题,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
二是抽象事理。
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篇说明文仅仅明确了说明对象是不够的,要进一步理解说明文的内容。
还要重点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这是分析一篇说明文的关键所在。
只有准确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才能深入地理解说明对象。
以此为突破口,进而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中心内容等。
要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不能只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上,而要了解事物内在的本质。
具体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1、从分析标题入手。
有的标题在指出文章说明对象的同时,也指出其特征,如《死海不死》:有的标题用陈述句的形式,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如《看云识天气》;有的标题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拟人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如《猪链球菌又到人间作孽》。
2、从分析材料入手。
即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的特征。
然后归纳小结。
在文章中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文章中有足以概括特征、本质的语句。
通过对全文的阅读分析,可以把它找出来;二是文章中没有全面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或本质的语句,或者虽然有,但不集中,需要通过对全文的分析把它概括出来。
初中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doc
中考说明文阅读常见考点与解题技巧一、常见考点:1、对说明对象及说明特征理解。
2、对说明方法辨识与理解。
3、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
4、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
5、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
6、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
7、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
二、说明文阅读知识与技巧( 一 ) 分类1.从说明对象: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说明对象: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思路: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
2.从语言特征(语言表达角度):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 二 ) 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答题时可答得具体些。
如:空间顺序(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外到内,前到后,左到右等,都可反之等,常用方位词如介绍建筑物或实体)。
逻辑顺序(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等,常用表因果、表事理顺序的词,如“因为、所以” “首先、其次”)。
时间顺序则是说明事物发展、演变,例如介绍工作程序的文章。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例题:《看云识天气》的第三段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答:使用了空间顺序,对卷云、卷积云、积云、高积云的形态、位置、预示的天气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三)说明的方法1.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打比方、列数字(据)、作比较、列(画)图表、摹状貌、作诠释、引资料。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3.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个字,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列举事例,具体真切地说明了 XX 事物的××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现代文阅读知识点:说明文阅读考点分析【考查要点】在整体上,理解或概括全文的内容,准确抓住全文的中心句,把握说明的对象的特征,辨别与判定说明的顺序,准确地看出全文的结构特点,快速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正确筛选和提炼文中的信息,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联系文章与生活实践谈自己的感受、发现或设想,等等。
在局部或细节上,准确抓住文段的中心句,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要言不烦地对文段的内容、事物的特点进行概括或诠释,品析说明的语言,说明词或句子的含义、词或句子的表达作用及语言的表达特点,根据文章内容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对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创造性的文字“再表达”,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或画出图形,等等。
【知识疏理】1.说明文中的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分类别、作诠释、作比较等说明方法。
2.说明文语段中的中心句与文句。
3.说明文的文章结构特点与文段结构特点;总说与说。
4.说明中限制语的运用,确数和约数。
5.说明文语段的层次划分角度。
6.空间顺序、时间顺序、逻辑顺序。
7.平实与生动的语言。
8.说明中的描摹。
9.科学小品的特点。
10.图表的设计。
11.联想与想像。
12.一定的生活知识与生活见闻。
【试题特点】主要题型为填写题、简答题、简述题、概括题、图表题,简答题设题最多,比例最大。
次要题型为仿写题、判断题、选择题。
【解题导引】例1.(2003年盐城人体内有一种淋巴细胞,它们是人的“生命卫士”,担负着消灭外来入侵病毒的重任,医学上称之为“免疫细胞”。
人类二十世纪,这些“生命卫士”遇到了一种强悍凶险的对手——艾滋病毒。
这种病毒十分狡诈,一旦侵入人体细胞组织,它们就会用“融合”的手段进入免疫细胞内部。
原先的“生命卫士”被迅速异化为病毒感染细胞,并会“走火入魔”发疯似地复制,病人每天大约会产生1000万个变异的病毒颗粒。
由于它的高速的变异和复制,病人即使采用抗病毒药物进行剿杀,这些被病毒感染的细胞也马上会针对性地再度变异,使抗病毒药物在一段时间后失去攻击能力,也就是说病人很快会出现“耐药”反应。
当人体“生命卫士”的组织系统被瓦解后,病人就会并发多种疾病,直至死亡,所以艾滋病也被称为人体免疫系统缺陷综合症。
八年前,科学家针对耐药性,变单一抗病毒药物治疗为多种抗病毒药物的配伍联合用药,创造了“鸡尾酒”疗法,虽然有较好抑制病毒的作用,但最终还是不能逃避“耐药”的黑洞。
最近美国和瑞士的科学家共同研制的一种新型的抗艾滋病病毒药物,有可能使之成为首个能逃避“耐药”黑洞的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
该药的神奇之处在于它能有效阻断艾滋病毒融人免疫细胞内部,就像给人体的“生命卫士”穿上了坚固的防弹衣,使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内部进行“策反”,并无从复制和变异,只能处于“孤立”状态,最终在免疫细胞和抗病毒药物面前束手待毙。
这一新型药物已得到美国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将用于临床。
1.第1段开头为什么把人体内的一种淋巴细胞称之为人的“生命卫士”?2.根据第1段内容,为下图的3个空白处填写恰当的词语。
3.第3段“只能处于‘孤立’状态”中“孤立”的意思是什么?(依据文中语句回答4.第3段中加点的“有可能”能不能去掉?为什么?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篇文章的大意。
上面用于命题的材料是一篇科技说明文。
第1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要求对陌生的内容进行阐释,解答时要反复浏览相关内容,找到与题目有关的辅助材料作为答题的依据;第2题考查对段落的理解,采用了图表题,要能通过阅读抓住关键词语作答;第3题考查对句子中关键词语的理解,并要求依据文中语句回答,要细读词语前后的文字;第4题是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此时的解说一要利用平时的积累,二要利用文中的材料,语言表达要准确、精练、层次分明;第5题考查对语言材料的整体理解,要精心地从文章中撷取带实质性的有关内容,精心组合语言,写出简洁、通顺而又合乎题目要求的答案。
此题的参考答案为:1.因为这种细胞能消灭外来入侵的病毒。
(或:因为这种细胞能使人免疫。
)2.免疫细胞内部病毒感染细胞组织系统3.指艾滋病毒无法进入免疫细胞内部,也无从复制和变异。
4.不能。
“有可能”表示情况并不确定,去掉后就变成肯定了。
(或:“有可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状态,去掉后就不准确了。
)5.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给免疫细胞穿上了“防弹衣”。
(或:说明了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致人死亡的过程,以及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的神奇功效。
或:新型抗艾滋病毒药物将置艾滋病毒于死地。
或:新型抗艾滋病病毒药物能有效阻断艾滋病毒融入免疫细胞内部。
)例2.(2004·荆门①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这既涉及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也涉及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②太阳是决定地球外在环境最重要的因素。
根据近代天文学家的理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这一过程将至少还持续40亿年。
过了40亿年后,太阳将逐渐膨胀而演化为红巨星,最后将地球完全吞吃到它的“肚子”里。
③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它为地球持续提供长达400万年的光和热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在400万年的时间里,所消耗的能量还不到太阳总量的1%!所以,研究人类在地球上持续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至少要以人类能在地球上持续生存400万年为目标!④但是人类面临的真正的威胁,却是来自人类自身。
近400年来科学、技术以及工业、农业的发展,就远远超出自有人类历史以来的400万年间的成就。
与此同时,近400年来人类所消耗的地球上的资源大大超过了在400万年间人类所消耗的地球资源总量!如果按照现在的消耗不断增长的趋势发展下去,试问400年后乃至400万年的地球将是什么样的面貌?⑤地球上的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可再生资源,另一类是不可再生资源。
如果人类可用消耗可再生资源的办法替代一些不可再生资源,那么这种替代在数量上毕竟是有限度的。
毕竟,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归根结底取决于地球上的资源能在多少年内按照某些资源的消耗标准维持人类的正常生活。
⑥其实,400万年只是一个保守的说法,太阳的光和热,完全可能持续更长一些时间,即使太阳系内出现某些反常事件,如小行星撞击地球,但也不太可能在400万年内发生,而且人们完全能发射有超强破坏力的导弹,使小行星改变航道。
地球上的居民,至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是大可不必吃咸萝卜操淡心的!⑦所以,人类真正值得忧虑的,是人,是人能否控制人类自身!(《人类能在地球上生活多久》)1.阅读全文回答问题:人类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长短,取决于什么?2.文章第②段中“这一过程”指代的内容是什么,请用波浪线在原文中划出。
3.文章第③段划横线的句子中能量消耗者应是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第③段中划线部分的内容,20字以内。
5.文章第⑤段关联词语使用有误,请改后将正确的填入下面的括号里。
如果)……那么)……毕竟)……6.文章第⑥段中“吃咸萝卜操淡心”一语是个______语,它形象地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写出一个与“吃咸萝卜操淡心”意思相同的成语。
7.阅读文章第⑦段,指出人类不能控制自身的含义并举例加以说明。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例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8.仔细推敲文章结构,如果将文中的第⑥段调换位置,你认为应放在哪一段前为宜?9.请你以“地球与人”为主题策划一则有创意的公益广告。
要求有明确的主题词和具体的画面描写,40字左右。
上面的第1题考查整体阅读能力,不妨从首段中找出总起句作答:①“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②“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
当然,善于自己概括更好,即可答作:①地球资源的多少;②地球外在环境的稳定与否。
第2题看看是否明确复指的内容,当划出“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
第3题的判定需承前蒙后,酌指“太阳”,因为“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
第4题务必考虑到限制的条件,答案并不过死,或曰: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地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或曰: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资源的关系,关键在于积极地提取主要信息,思维聚合要快。
第5题考到关联词语,凭语感可知道前一个复句应为转折关系,由此得到下一句的结论,连贯看来,需改为“虽然……但是……所以……”才较为合适。
第6题直击熟语俗语,熟语自有其妙处,“吃咸萝卜操淡心”如同“杞人忧天”一样,纯属“庸人自扰”,于是很艺术地告诉人们,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都无须担忧地球的外在环境会对地球产生威胁。
第7题是要发掘句子的含义,推敲而言,这个句子说的是人类在消耗地球资源方面不能做到自我约束无节制、肆意破坏、掠夺性开采……),举例来说,人类无限度地开采石油,无限度地采伐树木等等,就更加使人折服了。
第8题关乎文章的结构,商榷的结果还是放在第⑷段前适宜,这也与语义语境关系甚密。
第9题借题发挥,由选文的题材生发开,提出创意广告,足以实实在在考核出考生的素质。
此题的主观性特强,但无论怎样也不能游离于主题之外。
所谓主题,得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要有生动的画面,譬如:黄河已经成了悬河,长江之底已干裂见缝,旁边站立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老人脸上挂着一颗硕大的泪滴特写……二是要有鲜明的主题词,譬如:如果说地球上还有一滴水,那就是人类自己的眼泪!整个作品务求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力量,发人深省,产生必要的社会效应。
(参考答案:1.地球资源的多少和地球外在环境的稳定与否或“地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提供的资源和地球的外在环境究竟能在多少年内维持不变”)2.指代的内容是“太阳将持续而稳定地向地球提供光和热,地球绕太阳旋转的平均半径,将长期维持不变,至多只有极小的摆动”3.太阳太阳所蕴含的能量实在是太巨大了。
4.人类文明的发展是以地球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或:人类文明的发展与地球资源消耗的关系5.虽然……但是……所以6.熟语或俗语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人类都无须担忧地球的外在环境会对地球产生威胁。
杞人忧天或“庸人自扰”等7.含义:人类在消耗地球资源方面不能做到自我约束。
或:人类无节制地消耗地球资源肆意破坏或掠夺性开采8.第⑷段9.例:画面中出现黄河、长江的景象,黄河早成了悬河,长江之底已干裂成缝,旁边立一饱经沧桑的老人,老人脸上挂着一硕大的泪滴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