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doc

合集下载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在中西方国家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的隐私权是否能够受到有效的保护和尊重是双方在交流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同时能够影响双方是否构成了有效的交流和沟通。

本文从分析中西方国家隐私权差异的角度来看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阐述了隐私权的内涵,和中西方国家对隐私权这一观念所存在的差异,并从隐私权这一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国家在文化方面存在差异的原因,最后对有效缩小中西方国家之间文化差异的方法和手段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以期对提升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与沟通贡献绵薄之力。

【关键词】隐私权中国文化西方文化文化差异前言:不相同的社会性质和经济体制就会有不同的隐私观念,产生不同的文化观念,因此,在隐私权的表现形式方面也会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

马克思曾提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由此看来,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方面存在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由于不同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

再者,中西方国家隐私权观念方面的差异在较大一部分都是受到了不同文化主导的影响。

另外,社会成员所把握的社会关系和法制等也会对中西方国家在隐私权观念上造成相应的差异性。

通过详细的分析,其实是很容易分辨出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异。

因此,我国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缩小中西方国家在文化交流上的差异,促进多元文化在我国能够得到协同发展,促进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一隐私权内涵及隐私权观念的中西方差异(一)隐私权内涵关于隐私权内涵的判定,很多研究学者尚且不能够给出统一完整的含义当前在所有研究中,比较突出的研究理论就是人格理论独处权理论信息自由权理论以及亲密关系自制理论等。

本次研究主要是根据目前国内外的相关学者对隐私权等方面的研究所定夺出对隐私权的界定。

隐私权就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或者是特定的社会环境下,自然人在个人信息和个人事务以及个人领域等方面享受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并且受到相应法律的保护,不会被其他的组织或者是主体进行非法的收集公开利用的一种人格权。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观差异成因
• 集体主义 VS 个人主义 • 儒家思想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建 立一种以群体主义为特征的社会。
•仁
•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克己复礼
个人主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智者学派——人是万物的尺度 • 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提倡以人为本位,反对 以神为本位的宗教思想。 • 宗教改革——因信称义 • 启蒙运动——理性 天赋人权 卢梭 《社会契约》
注意!注意!
• 在见面的礼仪上我们也是要非常注意;东方人在国外 遇见本国人(他乡遇故知)常常会表现得很激动不已 而不顾周围环境, 特别是和他们相伴的人,大声喧 哗。这被西方人视为“粗鲁”, 需要我们注意。 特 别是这两个菲律宾夫妇没有把陪同他们的英国人介绍 给自己的朋友而且他们使用了英国人不懂的语言,这 些都使英国人感到自己被排出在外。这种情况在西方 社交中极少发生。 • 这些都是我们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时需要去注意去了 解的,在交际之前事先去了解清楚,避免尴尬情况发 生
• 对病情不刨根问底,只是表示关心, • 宗教– 敏感话题 -宗教信仰的传统- 不宜争论 • 在交谈时候:眼视对方, 善于倾听,不要随便打断对 方在倾听时, 要有反应,点头或摇头, 或微笑表示欣 赏; • 多人时,不可只和一人交谈而把他人抛在一边不管; • 想先离开,最好找个恰当理由。 在时间观上也是截 然不同的,西方国家安排时间的人习惯管理。所以, 中国人想要拜访他们时, 最好事先(至少一个星期前) 告知对方, 否则他们会有被冒犯而拒绝接待你。初次 拜访一般要写封信,表示会按时前往。
法律 (隐 私观)
听说过许多道理,尊重并不是说说而已
• 所有的人类有一定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保持温暖 及干燥,等等。然而,人类的方式对待这些需求取决于 他们成长的文化氛围。所有文化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吃、 喝、选矿、寻找住宿、结婚,和处理死亡,不同的国家 有着不同的文化习俗,我们做的是要彼此的尊重,在 认识的基础上尊重。 • 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 以及人 们作为社会成员而获得的其他能力和习惯。

中美隐私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中美隐私观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Chines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s stressed that communities and groups are constituted by prominent individuals. In today's Chinese society, despite of the great impact of western culture, Chinese people still have a very strong collective sense of belonging; paying much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ve interest is still the mainstream of Chinese values. Collective interests are prioritized over personal interests.In the Western culture, however, each person is regarded as an independent unit. They endeavor to pursuit their own interests rather than try to stand up to the collective interests. The doctrine of the individualism holds that interests of the individual should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interests of the state or social group. In America, r ight of privacy is the direct product of individualism. Chinese people’s less attention about privacy and Americans’ much concern about rights of privacy reveal the collectivism of Chinese people and the individualism of American people.Learning the different concepts of privacy of different cultures is an important and also a tough thing 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Better knowing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people from different cultures about privacy issues can greatly facilitate the efficiency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

中西方隐私文化的差异分析1、隐私——调控与他人交往的法则隐私,顾名思义是指隐藏的私事,不被他人知晓的事情。

不同的人对客体环境的态度,看法,信仰;以及如何利用环境都各不相同。

隐私恰恰与客观环境十分密切,它涉及到人们如何对待和利用环境因素,如何控制调节与他人交往。

Altman (1975) 认为隐私是人们允许接触某一自我或其群体的选择性的控制机制(a selective control of access to self or to one’s group)。

既然隐私是一种选择性控制机制或法则,那么,就允许我们有选择性的与谁交往,或与谁交往的程度如何。

在早期的中国文化中并没有隐私这一概念,但这并不代表中国人没有隐私可言。

无论世界中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隐私,隐私可大可小,大到群体利益的保护,小到个人的琐事。

隐私的不同取决于个人的文化背景,生活现实。

从而,不同人的隐私有不同程度和方式。

譬如,在我们普通百姓看来:自己的家庭成员是谁并不是不可公开的,我们不在乎别人知道他们的名字或身份。

然而,对于明星而言,这就是隐私,使是他们极力保护的。

Westin 曾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事实上,以上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也可体现在任何一种文化中,只是差异的表现在不同文化或同种文化的不同方面的侧重点不同。

2、隐私——集体和个人及集体领域行为和个人领域行为不同的文化的确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调节或控制自己的领域或本民族利益。

譬如,中国人习惯使用围墙,栅栏等有围度的东西将房子或车库包围起来。

用圆圈式结构包裹后,人们在心理上有更多的安全感,似乎隐私也就自然被保护起来了。

正如长城,紫禁城等都是这种典型的例子。

所以,从古至今,在中国的历代朝野变更时,新国家的建立,必然要先砌城池,用以巩固江山,新修的宫廷用以维护安全。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对君主制和宗法制,都是本质

上与个人主义水火不容的。
3.从文化上讲,中国不重视个 人判断,更习惯于统一的群体 思想。中国人收到的教育和训 练总是听话,服从,迎合。
4.个人的渺小是对整个等级制 而言。
1.个人主义价值观念:个人隐私,个人 自立,个人表现,个人自由。
2.天赋人权和社会契约的学说,民众参 政的传统。
忌讳询问。互不干涉,互不打听的隐 私问题,不同民族不同种族有不同信 仰。
Space
共享地域空间。
很强的空间领域感和个人私密感, 一种不可随意侵犯的财产。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文化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1.利己主义的代名词,贬义词。


2.中国社会的三大基本结构: 高度中央集权的官僚机构,绝
3.进步作用:鼓舞,教育,动员人民的 精神力量;使追求多元化;赢得了充 分享受生活的机会。
4.个人的渺小是对上帝而言。
性教育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文化篇

西
绝对隐私 。
个人:耻于下问, 善于自学
家长:沉默不语, 开不了口
学校:欲说还休, 教材不足 社会:缄默,放纵
中西隐私文化差异
政治篇
中西方隐私文化差异——政治篇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 立起来的。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 《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 《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 法》、《财务隐私权法》等。随后,其 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 关注。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 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 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 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 击。”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 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 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 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 判。”[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一、隐私权概述(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1890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先后于1970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1974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在法国,1978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

联合国大会1948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7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在中国,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因此,应该在宪法和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二)隐私权的概念分析1隐私权的概念http:49906.htm词条统计浏览次数:约226028次编辑次数:37次历史版本最近更新:2012-04-01创建者:elehao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一、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

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

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

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

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 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

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一、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

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

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

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

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 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

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文化差异
g a p・
Ke y wo r d s: p r i v a c y; c o n c e p t o f p r i v a c y ;C h i n e s e a n d we  ̄ e r n c u l t u r a l d i fe r e n c e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9— 0 3
作者简介 : 王
磊( 1 9 8 8 一) , 男, 河南信 阳人 , 硕 士研究生 , 研究方 向 : 中国化的马克思 主义和当代中国。

32 ・

磊: 从 隐私权 看 中西文化 差异
在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 , 在以集体主义 本不断扩张 , 保护资本家在经济 、 政治 、 文化 、 工作 、 生 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影 响下 , 加上社会成员深受传统儒 活等方面的权利进一步推动了个人主义的盛行 , 并在 家思想 , 尤其是“ 中庸” 思想 、 “ 和谐” 思想 的影响下 , 很 大程 度上 造成 了极 端 个人 主义 的发展 。在这 种 背
从 隐 私权 看 中西 文化 差 异
王 磊
( 海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 学院 , 海南 海 口5 7 0 2 2 8 )
摘 要 : 以透析中西方隐私权观念差异为视角, 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 并探究缩小中西交流中的文化差异的有
效途径。
关键 词 : 隐私权; 隐私观; 中西文化差异
中图分 类号 : G O 4 文 献标识 码 : A
W ANG Le i
( S c h o o l o f M a r x i m, H a i n a n U n i v e r s i t y , H a i k o u 5 7 0 2 2 8 , C h i n a )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

关于中西文化的隐私观差异研究摘要:不同文化的人们有着不同的隐私观,在中西方的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冲突的事例屡见不鲜,严重影响了人们相互间的顺利交往。

本文探讨了中西方在隐私观上的具体差异,以便于使跨文化交际中对隐私的认知和处理达成更多的共识,逐步提高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和理解能力,以达促进全球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之目的。

关键词:文化;不同;隐私观隐私权对多数中国人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外来的概念,也没有被看做是构成个人权利必不可少的部分,据“中国公民发展权利研究”课题组问卷调查显示,在回答“如果他人宣扬你不愿被别人知道的情况时,会不会影响你的生活”的问题时,只有10.1%的人回答影响较大,35.4%的人回答会有些影响,24%的人回答影响不大,12.5%的人回答无影响,其他的人说不清。

由此可见中国隐私权利观念的淡薄。

这不单纯是法学工作者个体隐私权意识的薄弱,而是隐私权的意义和价值在中外不同文化中的认识及对待方式是有异的,这源于中西方思想中孕育的对人自身的理解和定位的差异。

一、中外隐私观差异的概述一位到上海某大学讲学的美国学者回国后告诉他的同事说,在中国没有什么隐私可言,更谈不上隐私权的保护。

在美国被当做纯属隐私的事情,在中国可能是另一码事。

这是否意味着,在中国文化中没有隐私可言呢?很多到过中国的美国人和美国文化学者认为中国文化中不存在隐私,因为他们看到中国人经常问及他们一些诸如个人收入、婚姻状况、信仰等触及他们个人生活的问题。

相反,中国人也常常对一个口口声声自称很自由的国家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而感到不解,因为他们对中国文化中一些司空见惯的问题和谈话内容如此敏感,竟把它们当做对隐私的侵犯,美国的隐私太多了。

的确是这样,在美国文化中,个人收入、家庭出身、婚恋史、年龄、宗教信仰、日记、私人信件、家庭关系、夫妻生活、私人友谊等,统统被视为隐私。

二、中外隐私观差异的具体分析个人主义取向的美国人,十分崇尚“私有”这个词,他们有私人房间、私人汽车、私有电话、私人洗手间、私人医生等。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精品]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化、价值观、法律观念等多个方面。

这些差异反映了两种不同社会和思维模式对于个人隐私的理解和处理方式。

以下将对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进行深入分析。

一、文化背景中国和西方国家有着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这导致了在隐私问题上的巨大差异。

中国文化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强调社会秩序和群体利益。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个人隐私往往被视为次要因素,更注重的是群体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反,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由,对个人隐私非常重视。

这种文化背景的差异直接影响了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的态度。

二、价值观中西方隐私观在价值观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忠诚、孝道和家族观念,这些价值观导致了个人隐私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相对较低。

而在西方国家,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和自由,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权独立地生活,享有私人空间和时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导致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存在分歧。

三、法律观念中西方在隐私法律观念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中国法律体系深受大陆法系影响,强调法律的权威性和严格性。

然而,在隐私问题上,中国的法律观念相对较为传统,对个人隐私的保护程度有限。

而西方国家的法律体系则更倾向于英美法系,注重实践和经验,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法律条款更为完善和严格。

这也导致了中西方在处理隐私问题上的法律观念存在巨大差异。

四、社会习惯中西方在社会习惯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这也间接影响了隐私观。

中国人习惯于在公共场合讨论私人问题,甚至认为这是拉近彼此关系的一种方式。

而在西方国家,人们非常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尽量避免在公共场合讨论私人问题。

这种社会习惯的差异也造成了中西方在隐私问题上的差异。

五、互联网使用习惯在互联网使用习惯上,中西方也存在显著的差异。

中国互联网用户更倾向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个人信息,而西方国家则更加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

例如,在中国,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的使用非常普遍,用户在分享日常生活的同时也暴露了部分个人信息。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摘要: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隐私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没有人可以忽视隐私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地位。

缺乏对于隐私知识的了解,往往会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因此,认识不同文化间隐私的不同对于跨文化交际至关重要。

本篇论文选取中国和西方的隐私观作为研究对象,从隐私观的不同方面(年龄、收入、时间、和空间)做了详细的对比,并从深层次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

这样,人们就能认识到差异的内容和来源,由隐私观不同导致的问题也就能得到避免。

关键词:隐私;差异;跨文化交流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跨文化交流的地位日益突出。

由于世界文化各异,在交流的过程中不免存在各种造成误解的阻隔或障碍,隐私观便是其中一种。

本文将就中西方隐私观的不同方面进行对比,并对差异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解读,以期不同文化群能够相互理解并消除由这些差异所造成的误会。

一、隐私的定义和地位如今被广泛认知的个人隐私是建立在西方特别是英国和北美文化基础上的构建。

英文privacy(隐私)来源于拉丁语,意思是人们想要脱离公众生活的愿望。

1890年,两位美国学者Warren和Brandeis将隐私定义为人们所具有的不被人打扰的权利。

在1970年出版的《隐私与自由》一书中,Westin将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solitude),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intimacy),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露隐私;3)匿名(anonymity),即不希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self-reserve),即指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事实上,汉语中并没有与英文privacy完全对等的词。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隐私”的定义是“不愿告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

一些学者认为,隐私“以‘羞耻心’为开端,远古时代的人认为身体是绝对的隐私,不允许别人对自己的赤身随意窥探和探望。

”(王秀哲,2005)。

作为调节人和人关系的屏障,隐私在跨文化交际中意义重大。

由于文化差异,不同人群用不同的方式来实现关系的调整,不同文化之间也就有自己的隐私底线。

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

ContentsChinese Abstract (2)English Abstract (3)1. Introduction (4)2. Different Concepts of Privacy Right i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ountries (4)2.1 Definition of Privacy Right (4)2.2 Western Concept of Privacy Right (5)2.3 Eastern Concept of Privacy Right (5)3. Contrastive Analysis on Eastern and Western Privacy Right (5)3.1 Privacy Reflected in Personal Information (5)3.2 Privacy Reflected in Territory (7)3.3 Privacy Reflected in Spatial Distance (8)4. Cultural Causes for Different Privacy Rights in the East and the West (11)4.1 Different Cultural Origins (11)4.2 Different Culture Values (11)4.3 Different Cultural Environments (12)5. Conclusion (14)References (15)从隐私权看中西方文化差异摘要隐私权作为一项基本人格权利存在于中西方国家之中,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就了中方国家与西方国家各自独特的隐私权观念。

以集体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东方人非常注重群体隐私,而对于个体隐私的意识较为薄弱。

相反的,以个人主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西方人则更加看重个体隐私。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

中西文化中隐私观差异及原因分析[摘要]由于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人和西方人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念,因而对于隐私的含义、范畴的理解以及维护隐私的意识也不相同,在国际交往中难免因此产生冲突。

分析中西价值观的不同文化溯源,探讨中西隐私观差异的根源,以推动国际交流顺利进行。

[关键词]中国;西方;隐私观;差异;根源当今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不断发生强烈的碰撞和冲击。

由于隐私观差异而不经意间造成的矛盾、误解、交际失败更是屡见不鲜。

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与探讨中西隐私差异,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与容忍,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因此引起的不快,取得成功。

隐私的概念始于西方,是个体或群体控制与他人交往的调节机制,是人的一种生存特性。

隐,即隐秘的,不愿或不便公开的事情;私,即私人的事务,是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事务。

这种存在于私人生活空间的隐秘的事务、活动及相关的信息就是隐私。

它与公共生活空间、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公共事务、活动及相关信息是相对应的。

王利明先生将隐私概括为“一种与公共利益、群体利益无关的,当事人不愿他人干涉的个人私事和当事人不愿他人侵入或他人不便侵入的个人领域”。

具体地讲,隐私就是指“个人信息、私人活动、私人领域”。

一、中西隐私观差异隐私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个受民族、历史、文化制约的概念。

在具有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国家里,对于隐私的含义和范畴的理解,隐私权维护的意识等,即隐私观,也不尽相同。

英文privacy的定义为freedom from interference or public attention,是“不受干扰或不受公众注目的自由,是私人权利,个人自由”(《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1998:1174)。

从这一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西方人把privacy看作一种个人的不被打搅,有私事不必告人的自由权利,是个很受尊重的概念。

他们认为隐私能使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柬,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还能使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论中西方隐私权差异

论中西方隐私权差异

重庆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论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姓名:周**学号:2010******班级:0341***班专业:市场营销2012.10.10论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交往的机会也随之增多。

然而,由于文化的不同,在跨文化交际中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

“隐私”,就是问题之一。

隐私最为一种心理概念,是容易产生误会的原因之一,对中西方隐私观念之不同进行比较湿很有必要的。

一.隐私权的含义隐私,西方谚语中称之作“柜中骷髅(skeleton in the closet)”字面上是“衣柜里的骷髅”,故事大意是说,有人欣羡一老太太,说她这一辈子如何夫贤子孝家庭和美,老太太便带他们到卧室看自己的衣柜,砖石封死的衣柜打开来,里面有一具雪白骷髅。

原来老太太年轻时有一个情人,有一天幽会时丈夫提前回来,慌乱中情人躲进衣柜,丈夫听到动静再三问太太衣柜里是否有人,太太未够胆承认红杏出墙,于是丈夫便把衣柜封死。

她的“幸福生活”的背后,永远都有一个衣柜里的旧情人。

柜中骷髅,便引申为见不得人的秘密。

隐私是指个人不愿公开的私生活秘密或私人信息,通俗地讲也就是所谓不方便告诉别人的事情,不可告人的隐私性自然是隐私最突出的表征。

与此相对应,所谓隐私权就是指公民个人私生活不受侵扰及私人信息资料不予公开的权利。

中国民间古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和“一个人的家就是他的城堡”这句西方谚语,其实都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有关隐私权的一个常识性真理,即隐私是人格尊严的防线,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人性证词,隐私权体现了人们对私生活自由的渴望和个人对自身的支配权、与外界沟通的自主权。

二.中西方的隐私观(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m from unauthorized intru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

浅析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一、中西方的隐私观英美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privacy,这体现了中国与英美等国家不同的文化主题,同时也反映了中国社会和英美等社会不同的特性。

中西方隐私观的差异具体体现在以下内容里:(一)西方人的隐私观从英语对privacy(freedoin from unau出ofized intm—sion)的释义中我们可以看出英美人将privacy看做是一种人权,不能随意侵犯。

Westin把隐私分为四类:1)隐居,即与外界隔绝;2)亲密无间,即只向亲密朋友或知己泄漏隐私;3)匿名,即不期望被他人识别;4)自我克制,即一种心理自我克制以防止不必要的骚扰。

实际上这四种隐私在某种程度上在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有所体现,差异表现在不同文化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文化的不同会在隐私观上表现出来,西方国家一般认为隐私对于个人有如下四方面的功能;1)个人自主,个人免受他人的控制与支配。

2)情感放松,个人有机会调节自我情感结构,能有选择地表达内心情感而不受外界约束。

3)自我评估,个人有机会对自我行为和经验作充分评估与认识,从而对新的行为作出选择。

4)有限保护交际,个人有机会在亲情团体与正式场合之间进行思维界定,从而在不同场合作不同的交际选择,维护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平衡。

以目前西欧、美国的社会来看,虽然文化的、意识形态的,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随处可见,但对待个人隐私权,都有一个界限不甚模糊的最小范围。

这个范围若被侵犯逾越,个人便会抗争,法律也可能会进行仲裁干预。

(二)中国人的隐私观.中国人一贯不赞成“私”,个人权利即被视为私利,中国人几乎没有私权的概念,因此在中文中原本没有一个和英文中privacy相等的词,足见中西文化在对待个人方面的不同。

现在一般译作“隐私权”,其实未必确切,因为“隐私”一词原意为不可告人的秘密,而privacy 主要表示个人有不被打搅的权利,有私事不必告人的权利。

原因大约是我们的价值观念、传统、社会结构不同引起的,因此也就没有一个与privacy匹配的词。

从英语教学角度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从隐私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从英语教学角度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从隐私的角度来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you〞。中国人觉得西方人过度傲慢,不懂
1、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文背景学问及相关文化学问的讲授,多组织
礼让,而西方人则觉得中国人不老实,不真实表达自己的想法。又如中国 学生观看英文电影,阅读有关文学作品。让学生循序渐进的了解西方文化
人在开始发言或者讲演时,大多要虚心一番。他们通常会说自己在许多方 常识,风俗习惯,从而关心学生理解课文相关的文化差异问题。
益频繁,世界大国的实力不断得到显现。在这样的一个国际背景之下,培 〔linear thinking〕,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可以归结为螺旋式思维
育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学问面广,视野开阔,既了解 〔spiral thinking〕。中国人在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总喜爱拐弯抹角,
本国历史文化同时又能擅长汲取的借鉴外国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交际人才
琐事,最终才谈到开会的主题。
更看重的是自己的私人时间。他们总喜爱独来独往,并十共享受一个人独
语言交际
处的感觉。假如有人总是没有任何目的的,没有任何打算的,仅仅是为了
人们的交际方式与其文化背景有着特别紧密的联系,不同文化背景下 陪伴而陪伴他们的话,他们会感觉到自己的私人空间受到了侵害。
的人,风俗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交际方式也便各不相同。典
在这样的一个国际背景之下培养出一大批具有较强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知识面广视野开阔既了解本国历史文化同时又能善于吸收的借鉴外国文化精髓的跨文化交际人才成为了当前英语教学的迫切任务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从英语教学角度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从隐私的角度来 分析中西文化差异
容乐观。很多英语教师在课堂上仍旧接受过时的“语法+翻译〞的传统教 学模式,把大量的课堂时间用在了单词的解释和语法现象的分析上。这样 的教学模式也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辛辛苦苦学了十几年的英语,却在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隐私权概述(一)隐私权的起源与发展1890 年,美国的两位法学家布兰蒂斯和沃伦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了一篇题为《隐私权》的文章,并在该文中使用了“隐私权”一词,被公认为隐私权概念的首次出现。

保护隐私权的法律制度首先是在美国建立起来的。

美国先后于 1970 年制定了《公开签账账单法》, 1974 年制定了《隐私权法》、《家庭教育及隐私权法》、《财务隐私权法》等。

随后,其他国家也开始相继在立法中保护隐私权。

在法国, 1978 年通过了一项有关资料处理的法律规定:资料的处理不得损害个人身份、私人生活以及个人和公众的自由。

在德国,二战以后,因为新宪法确立了一般人格权,从而隐私权也逐渐确立了其地位。

隐私权的保护在国际法上也同样受到关注。

联合国大会 1948 年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 12 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住宅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

”196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 17 条也规定:“刑事审判应该公开进行,但为了保护个人隐私,可以不公开审判。

”在中国,民法没有把隐私权确立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只是借助司法解释并通过保护名誉权的方式或以维护公序良俗含括公民的隐私权,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因此,应该在宪法和即将制定的民法典中明确规定隐私权为公民的一项独立的人格权,对公民隐私权的保护应形成以宪法为核心,以民法典为重点,以刑法、行政法等其它法律法规为辅助的保护体系。

(二)隐私权的概念分析1 隐私权的概念 http:49906.htm 词条统计浏览次数:约 226028 次编辑次数: 37 次历史版本最近更新: 2012-04-01创建者:elehao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秘密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收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而且权利主体对他人在何种程度上可以介入自己的私生活,对自己是否向他人公开隐私以及公开的范围和程度等具有决定权。

隐私权作为一种基本人格权利,是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被他人非法侵扰、知悉、搜集、利用和公开的一种人格权。

”2隐私权的本质( 1)隐私是个人的自然权利。

从人类抓起树叶遮羞之时起,隐私就产生了。

因此,隐私的存在,隐私之于社会公众而言是不可剥夺的,这正是自然权利的特点。

隐私的自然性告诉我们,只要主体愿意隐瞒,隐私客体即可成为隐私事实,即使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隐私照样可以产生并继续存在。

而且,是否公开、何时公开隐私内容,也任由当事人自行处置。

(2)隐私是客观事实。

无论隐私内容如何,是否违反道德或法律,也无论社会舆论或国家法律对隐私内容作出怎样的评价,隐私的内容总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他人是否承认或如何评价为转移。

隐私的客观性告诉我们,隐私是客观真实的社会存在。

社会舆论、国家法律或其他规则可以对特定隐私作否定性的评价,但无法否认它的存在。

二、中西方隐私权的差异1发展程度不同中国的隐私权是由西方隐私权演变而来,中国的隐私权只纳入了民法范围,并且采取的是间接保护方法。

实践证明,这种间接保护隐私权的方法,是不完备、不周密的。

2重视程度不同西方人对个体隐私很看重,他们观念中个体隐私所涵盖的范畴也非常广泛,包括私人时间、私人空间、私人活动领域以及维护这一类事的私人权利。

如为了尊重他人的私人时间,西方人邀请别人吃饭或参加社会活动都会事先通知,给他人足够的时间作安排。

同样,探望亲朋好友也要事先通知,否则,在西方人看来,就是侵犯了他人的隐私。

西方人的界限意识非常强烈,不经允许决不进入别人的领地。

如在西方国家,即使是父母也无权擅自进入子女的房间,否则就会被认为是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人隐私权的行为,房间内的私人物品未经主人同意也不应该动用。

在西方如果擅自闻入民宅,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此外,凡是涉及到个人隐私,如个人状况 (年龄、工作、收入、婚姻、子女等 )、政治观念 (支持或反对何种党派 )、宗教信仰 (信仰什么宗教 )、个人行为动向 (去什么地方,与谁交往、通信等 ),都不能直接过问。

西方人一般不愿意干涉别人的私生活和个人隐私,也不愿意被别人干涉。

而中国人热情好客,在人际交往中饱含热情,问寒问暖,似乎没有什么可保留的。

对于了解有关年龄、职业、收入、婚姻状况、子女等问题,觉得都理所当然,常以这些作为聊天的话题。

中国人见面打招呼的用语多是:“你吃了吗 ?”,“你去哪儿了 ?”,“你要上哪儿去 ?”。

西方人对这样的问候会非常反感,因为他们会认为也许有人在监视他们,侵犯了他们的隐私权。

所以,西方人喜欢用与个人无关又不会引起麻烦的话语打招呼,喜欢谈论天气等不涉及个人私事的话题。

再比如,中国人会直接询问别人所买物品的价格。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不礼貌的,认为是探问对方的经济条件,因此,这也是西方人的隐私,属于不宜直接询问的问题。

中国人也有隐私,但侧重于群体隐私。

如中国人用围墙来保护家庭或群体的领域不受侵犯,而家庭或群体内部却是开放的,个人隐私意识非常淡薄,保护个体隐私的要求也不强烈。

如在中国,老朋友可以不敲门,不事先告知就“登堂入室”,这对西方人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

3法律地位有别中西隐私权差异还集中体现在利用法律维护隐私权的意识上。

隐私权作为一种法律意义上的权利,最早是由美国的两位学者提出的。

1890 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教授萨莫尔?沃伦 (SamuelD.Will'tell)和布兰代斯教授 (LouisD.Brandis)在哈佛大学《法学评论》上发表《隐私权》(The Right to Privacy) 一文,把隐私列为人的一项自然权利,提出了隐私权的概念,从此,隐私问题纳入法学研究的视野。

在中国,法学界一直将“隐私”等同于“阴私”,把“隐私权”理解为两性间的个人秘密权。

长期以来,我国没有确定隐私权为一项具体人格权。

20 世纪 80 年代引入“隐私权”并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和保护。

但也仅仅是通过名誉权、一般侵权对隐私权进行间接的保护。

2001 年 3 月 10 日最高人民法院在《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中才正式确立了隐私权。

目前,我国关于隐私权的理论研究和法律保护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

中国国民利用法律维护自己隐私权的意识也很淡薄。

三、中西方隐私权差异的深层次的文化原因(一)西方文化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国家价值观的核心,被定义为“提倡个人行动自由与信仰完全自由的理论”(《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1998:758),包括自主动机、自主抉择、自力更生、尊重他人、个性自由、尊重隐私等层面。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是以个人为中心,个体的行为完全从自己的内在情感和动机出发,反对对个性的扼杀,以及对个人权利的侵犯。

英语中“我”(I)永远大写就是在语言方面的具体体现。

而且,在英语姓名中,代表个人的“名字”位于姓氏之前,也表现出西方人思想观念中个人的中心地位。

同时,一切与“个人主义”相关联的观总之,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的产生和发展是随着西方对人的本质认识不断丰富和深化的,是西方文化核心价值理念不断积淀和传承的结果。

(二)东方传统上比较强调家族的观念集体主义是中国价值观的核心,被定义为“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现代汉语词典》, 2004:593),强调个人对集体的义务和责任,集体利益至上。

因此,西方人眼中的“大我”在中国人眼中是“小我”。

在中国,集体的最小单位是家庭。

在家庭内,以孝为道德规范,强调对于家族的依附和服从,因此中国人具有浓厚的亲情与家族观念。

在个体与国家关系上,表现为国家利益至上,必要时,个人需要压抑自我,甚至牺牲自我。

个体行为要尽量符合道德规范和社会要求,同时要意识到他人的存在,顾及他人的需要和愿望。

中国人个人的荣辱和成功紧密地与集体联系在一起,“光宗耀祖,显赫门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都是这一观念的体现。

中国文化建立在儒家思想之上。

西汉文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文化中的核心地位。

孔子所创立的儒家学说,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定,群体和谐,主张建立一种以群体主义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强调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只有克制自己,服从群体,以国家的需要为需要,才能与世俗相处融洽。

汉儒董仲舒提出“大一统”主张以后,更是把这种群体意识发展到了一个新高度。

中国传统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

“仁”是“人”字旁边加一个“二”字,意思是人存在于“二人”的对应关系中,这种“二人”关系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也就是说只有个人被放在合适的社会关系中才是最有意义、最完全的。

所以说中国人是“依存者”。

孔孟哲学特别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吾日三省吾身”,强调个人“至善”的道德修养是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础,衡量一个人成功的标准,首先是“立德”,其次是“立功”,再次是“立言”,只有“内圣”(修身养性 ),才能“外王”(齐家治国平天下 )。

儒家思想非常注重伦理关系和道德规范。

孔子说,“人则孝,出则悌。

”(《论语 ?学而篇》 ),“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论语 ?子罕》 )。

主张“三纲五常”,详细地规范着人们日常的行为举止、等级观念。

提倡“中庸之道”,力图使个人与其他社会成员和谐相处。

中国古语有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众,人必非之。

”所以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价值观:重权威,轻事实;重集体,轻个人。

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更使人们相信:为了达到大局的和谐,集体的团结,应该服从社会礼仪和道德规范,以集体利益为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