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常识及写作教程
对联文化常识
对联文化常识
1、对联起源
对联又称对偶、门对、春贴、春联、对子、桃符、楹联。
有历史记载的最早对联出现在三国时代。
中国楹联的哲学渊源及深层民族文化心理,就是阴阳二元论,是古代中国人世界观的基础。
2、对联要求
对联文字长短不一,短的仅一、两个字;长的可达几百字。
对联形式多样,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球对、集句对等。
但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
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复。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的作用。
3、对联的贴法
对联一般都是竖写,上联末字(仄声)贴在右边(上手),下联末字(平声)贴在左边(下手)。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
对联,又称门对、春联、对子、楹联等,是一种具有汉字特色的文学形式。
写对联的方法和诀窍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了解对联的基本知识:对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三部分,上下联要求字数相同,意义相对,横批则是对上下联的总结或概括。
对联通常用于春节、婚庆等喜庆场合,以表达美好祝愿和寓意。
2. 掌握对仗的技巧:对仗是对联的基本要求,包括平仄、词性、语义等方面的对仗。
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一般要求上联和下联的平仄相对;词性要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语义要求上下联的意义相互呼应,形成对比或补充。
3. 运用修辞手法: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排比、设问等。
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对联更具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4. 注意字句的选择:对联的字句要求简洁明了,寓意深刻。
在选字时要注意避免重复、生僻、俗气的词语,力求用词准确、生动。
5. 保持整体和谐:对联的整体要求和谐统一,上下联之间要有紧密的联系,横批要与上下联相得益彰。
在创作过程中要注意把握主题,使对联内容和形式相得益彰。
6. 勤加练习:写对联需要一定的功底和技巧,多读多写是提高对联水平的关键。
可以通过阅读名家名篇,学习他们的写作技巧和方法,不断积累经验。
7. 保持创新:虽然对联有一定的格式和要求,但创作过程中要保持创新精神,不拘泥于传统,力求新颖独特。
可以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入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习如何写对联范文
学习如何写对联范文对联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的一种形式,是指在竖行上对应、左右呼应、意思相对的两行文字。
对联的写法与技巧需要一定的学习和研究,下面是学习如何写对联的一些建议和指导,供参考。
一、对联的基本要素1.韵律:对联应该有音韵的和谐感,通顺而富有节奏感,切忌平淡无奇。
2.对仗:对联的左右两句要呼应相对,意思互为补充,形成对比或照应关系。
4.境界:对联应该富有意境和情韵,引人入胜,令人有所思考。
二、对联的写作技巧1.多观察生活:对联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与情感体验可以成为对联的创作灵感。
2.寻找切题点:对联创作要有明确的主题,需要在题材上先有所取舍,找出切中要害的点。
3.提炼语言:对联在表达上要力求简明扼要,通过精炼的语言表达深邃的意境。
4.多读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对联作品,可以学习到优秀对联的技巧和特点,丰富自己的创作思路。
5.多练习写作:对联创作需要不断地练习和琢磨,多进行对联的创作尝试,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三、对联的常见题材和形式1.描绘自然:对联可以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美的情感,如山水、花草、日月等。
3.赞美人物:对联可以用来赞美英雄、伟人或普通人物,表达对其品德、事迹或才能的赞美。
4.庆祝节日:对联可以用来庆祝各种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
四、对联的名家和经典作品1.汪洋:他的对联作品以意境深远、意思独特而著称,如“平金声明海观风物,掀群立卧拨风潮”。
2.曾朴:他的对联作品风格豪放奔放,意境独特,如“笑迎东风逐燕子,举杯西月背山楼”。
3.梁启超:他是一位学者,他的对联作品内容充实,意境深远,如“水上轻舟春水阔,岸上行人夕阳红”。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对联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文化艺术形式,是以诗句为基础,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
它以简短的形式表达含蓄深刻的意义,既有节日祝福的对对联,也有展示才华的艺术对联。
对联的写作技巧主要包括押韵对仗、平仄协调、格律整齐、内容互补等方面。
下面将详细介绍对联的基本知识和写作技巧。
一、对联的基本知识1.对联的定义:对联是以对仗的方式写成的文学形式,它包含两组相对应的文字,一般由前联和后联组成。
2.对联的形式:对联的形式比较多样,有长对联、短对联、对绝句、对律诗等形式。
其中,短对联是最常见的形式,一般由四个字组成。
3.对联的分类:对联可分为吉祥对联、文化对联、艺术对联等。
吉祥对联用于节日祝福,表达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文化对联强调文化内涵,表达传统文化的价值;艺术对联则注重对仗、用典、形象等艺术表现。
4.对联的应用场合:对联广泛应用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各个领域,如春联、对联题字、对联题画等,还可用于寺庙、楼阁等建筑物上,以及书法、绘画等艺术作品中。
二、对联的写作技巧1.押韵对仗:对联的前后两联一般采用押韵的方式,通过相似的音韵使对联更加和谐。
押韵可以使用平仄对押,也可以使用声辅韵母对押。
例如:“飞花落而百花香,鸣鸟鸟而乱林响。
”前联和后联中的“香”、“响”形成了押韵。
2.平仄协调:对联通常使用七言或五言诗的词句作为对联的内容,要求前后两句平仄相对,字数相等。
平仄的搭配要符合韵律规律,使对联更加优美。
例如:“世上没有完美的人,时光难得一见红颜。
”前联和后联中,每句都是七言诗,平仄相对。
3.格律整齐:对联的格式要整齐划一,前后两联的字数要相等,每行的字数也要保持一致。
字体的书写要工整、工整,排版要规整、平衡,注重对联的整体美感和视觉效果。
5.用典巧妙:写对联时,可以巧妙地运用典故、典型的句型、成语等,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用典不仅能提升对联的文化内涵,也可以增添艺术效果,使对联更具有吸引力。
6.形象生动:对联中的词句要尽量使用形象生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以便更好地描绘出情景或寓意。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
对联的基本知识与写作技巧对联简称对,俗叫对子或联语,一般上联叫出句、对公或对首,下联叫对句、对母或对尾。
一、对联的特点:对联具备四个特点,即:字数相等、平仄相合、词性相对、内容相关。
1、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2、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3、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4、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二、对联的分类:从内容广泛来分类1、写景状物类:描写壮丽风景或雅兴志趣之事。
例: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竹笋如枪,乌鸦焉能尖上立===兰枝似箭,黄蜂偏向利中行2、叙事咏物类:记叙咏怀、评述古人、体察社会、启迪后人。
例:义存扶汉三分鼎===志在平金一片心3、抒情言志类:抒发思想感情,志趣理想。
例:西塞论心亲旧雨===东山转眼起新云4、格言哲理类:用满含哲理,意味深长的格言勉励治学立业,修身处世。
例:读书好,耕田好,学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非难5、讽刺讨檄类:主要出自尖税矛盾得不别解决时,辄以对联形式讽刺檄讨。
例: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三、对联的形式:1、正对:是对联中最大量的,它的内容构成主要是并列关系,上下联内容相似、相近或相关,各类字词工整相对。
但是内容不可相同,同义的实词不可相对。
例:龙藏巨海秋云淡===鸟宿荒冈夜月寒2、反对:在内容构成上有转折(变换)关系,目的关系,但上下联意思是相反的,体现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性。
例:旧社会天灾人祸===新时代国泰民安3、串对(流水对):就是一个意思分两句来说,上下联独立起来都无意义。
至少意义不全。
所以上下联一般都有因果、连贯、递进、条件、假设等关系。
对联知识摘抄
对联的基础知识摘抄:
一、起源与发展:
对联起源于古代的桃符,最早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
明清时期,对联逐渐发展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建筑装饰等方面。
二、结构与要求:
字数相等: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同。
词性相对:上下联对应位置上的词语词性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结构相应:上下联的句子结构要相似。
平仄相对:传统对联讲究平仄,一般要求上联末字为仄声,下联末字为平声。
三、分类:
按用途分:春联、寿联、婚联、挽联、门联、厅堂联、风景联等。
按内容分:抒情联、写景联、议论联、谐趣联等。
四、写作技巧:
选材:选取有意义的主题和素材。
立意:表达鲜明的观点和情感。
修辞:常用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五、经典对联举例:
春联:上联“爆竹声声辞旧岁”,下联“红梅点点迎新春”,横批“辞旧迎新”。
寿联:上联“福如东海长流水”,下联“寿比南山不老松”,横批“福寿双全”。
六、对联的文化意义:
对联不仅是一种文学形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和文化的结晶。
它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和各种仪式中,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
全部对联知识点归纳总结一、对联的基本概念对联是一种有规律的语言形式。
对联一般由前衬和后衬两个句子组成,前衬和后衬在意义上相互呼应,语言形式上相对称。
对联的创作要求用典、工整、完整。
用典是指对联中要用到典故、历史、文学、传统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体现文化积淀;工整是指对联的排比结构要求匀称平稳、字数相等,形式上要求和谐;完整是指对联要有内容,要有积淀,要有意义,不是空洞的、无聊的文字排列。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二、对联的类型对联可以分为诗对、散对、俚俗对等多种类型。
1、诗对诗对是使用诗体形式的对联。
因此,诗对的前衬和后衬都必须符合诗句的韵律和字数的要求,前后句还可以呼应联想。
诗对需要有诗的意境和韵味,用词需精练。
例如:“春水轻舟跨枝嫩,秋风嘹亮泊叶深。
”2、散对散对是使用散文形式的对联。
散对的排比结构更显灵活,没有严格的音律和字数要求,但前后句意义呼应,句式工整的特点依然需要遵循。
例如:“山高水长有彩虹,花暗莺喧竞蝶飞。
”3、俚俗对俚俗对是指内容多为儿歌、笑话、顺口溜等俚俗之文。
俚俗对是对联中生活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形式上更灵活,内容上富于幽默。
例如:“官有官言不算官,民有民气更难民。
”三、对联的创作方法对联的创作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用典、排比、对仗、意境、清新、幽默。
1、用典对联的创作离不开历史典故、传统文化、历史人物等方面的内容。
对联的用典要求在短短的两句话中有所呈现,不但要求在句子中有典故的隐喻,还得结合上下文的含义,在短小的篇幅中传递深厚的文化内涵。
例如:“春风得意马蹄疾,一篙春水笑吟风。
”2、排比排比在对联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手法。
排比是指在对联中,前后句之间在韵律上需要达到一种和谐统一,句式严整对称,套韵工整。
例如:“山寺钟声动地来,夜半猿啼影树花。
”3、对仗对仗是指对联中前衬和后衬的形式对称。
对仗一般可以从音韵上、意义上、句式上等多个方面呈现,对仗使得对联的前后句更加丰富多彩,富有韵味。
通用对联知识点
通用对联知识点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种用诗文形式表达对仗关系的艺术形式。
它通过对字句的巧妙安排和对仗的艺术手法,传递出深刻的思想和感情。
对联的创作和鉴赏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巧。
本文将逐步介绍通用对联的知识点。
一、对仗技巧对仗是对联创作的核心,它要求上下联的字数相等,同时在用字、用词、意境上达到平衡和对称。
常见的对仗技巧包括:1.平仄对仗:平仄是指汉字的声调。
对联中,上下联句子的平仄要保持一致,以保持韵律的协调。
2.简练对仗:对联的字数要保持一致,同时要尽量避免冗长和啰嗦的句子。
3.平行对仗:对联的结构要保持平行,即上下联句子的结构和用词要保持一致,以达到美感的平衡。
二、常见题材对联的题材千变万化,可以涵盖各个方面的内容。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联题材:1.自然景观:对联可以描写山水、花草、季节等自然景观,展示自然美的表达。
2.人物形象:对联可以描绘历史人物、文化名人或普通人物的形象,展示人物特点和情感。
3.社会热点:对联可以反映社会热点、时事问题,引起人们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4.寓意哲理:对联可以通过寓意和哲理来传递思想和价值观,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三、名家对联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众多才华横溢的对联名家,他们的作品成为了经典。
以下是一些著名的对联名家:1.黄遵宪:清代著名对联家,其作品以峭拔雄伟的形象和深刻的哲理闻名。
2.龚自珍:近代著名爱国诗人,他的对联作品以振奋人心的情感和豪迈的气势而著称。
3.雷震子:现代著名作家,他的对联作品以幽默风趣和犀利的语言讽刺社会现象。
四、对联的传承与发展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对联也在不断发展和创新。
一些年轻人开始尝试用现代词汇和表达方式创作对联,使其更加符合当代人的审美需求。
总之,通用对联是一门独特而精妙的艺术形式。
掌握对仗技巧和常见题材,了解著名对联名家的作品,以及对联的传承与发展,都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创作对联。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学写对联的基础知识和技巧
首先,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学形式之一,是由两句对偶的诗句组成,每句对偶又有五言或七言构成。
对联通常是成对出现的,上联和下联相呼应,意义对仗,形式上也要求平仄相对,韵律和谐。
其次,对联的结构要求上下联呼应,意义相对,既要表达出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要符合整体的主题和氛围。
在写作时,需要注意上下联的内容要相对称衡,不能偏离主题,同时要注意表达要简洁明了,不做过多的修饰。
对联的韵律是写作对联时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
对联一般要求上下联的韵脚相对应,如平仄、押韵等都要符合规范,这是对联的基本要求之一。
此外,学写对联还需要一定的写作技巧。
比如,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比等,使对联更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注重对联的内在逻辑和情感表达,让对联既有意境,又有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学写对联需要对其基本结构、韵律和写作技巧有一
定的了解和掌握。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积累,才能写出优秀的对联作品。
希望这些基础知识和技巧能够帮助你更好地学习和理解对联的写作。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
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基础知识及其补充一、对联的十二种写作技巧1、比喻法比喻法。
如: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点。
如: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3、衬托法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色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起来陪衬或对照。
如: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
(济南大明湖联)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4、、对比法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
愿闻老子再骑牛6、正对法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
例如:山势巍峨,翮鸟不能越过;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
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
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仅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身之中和下联自身之中(即所谓句中)也存在对仗。
这就使对联更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当然,有句中自对,则上下联之间的对仗,一般就要求得宽松些。
如:闲云野鹤翩翩去万水千山得得来其中,“闲云”与“野鹤”“万水”与“千山”,自对颇工,但上下联之间,对仗就宽些。
8、、串对法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有意义。
如长沙岳麓山联: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
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
也是一副很好的串对。
对联基本常识+撰写方法+妙联欣赏+题型把握
对联基本常识+撰写方法+妙联欣赏+题型把握对联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门”的文化现象和文学形式。
对联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唐宋,盛行于明清,流传至今,可谓源远流长。
它兼诗歌散文之长,内容涉及地理、历史、宗教、民俗、名胜等,包罗万象;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生活场景和名胜古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人们欣赏对联,除了可以增长知识,还可以享受审美乐趣和陶冶情操。
对对子一直是训练学生文字基本功的重要方法。
即便在高考中,对联也备受命题者的青睐。
如何学会写对联呢?一、了解对联“五相二忌”的要求对联有以下“五相”:1.字数相等。
上下联字数一定要相等,否则不能相对,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有人特意抓住这一特点,写下了一副字数不相等的对联,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作用。
1916年,袁世凯一命呜呼,有人写了这样两句:“袁世凯千古,中国人民万岁。
”有人说:“这上联'袁世凯’三个字,怎么对得住下联'中国人民’四个字呢?”撰联人笑道:“不错,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2.词性相对。
汉语词性分为实词与虚词,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和量词等,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
对联是对偶的艺术,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字词性要相同。
请看林则徐的一副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海”与“壁”,名词对名词;“纳”对“立”,动词对动词;“百”对“千”,数量词对数量词;“川”对“仞”,名词对名词;“有”对“无”,动词对动词;“容”对“欲”,名词对名词;“乃”对“则”,连词对连词;“大”对“刚”,形容词对形容词。
为了内容的需要,有时遵从要求可相对宽泛,如以动词对形容词,甚至只要是“虚词对虚词,实词对实词”即可。
3.结构相同。
汉语的短语结构分偏正、动宾、联合、主谓等,一副严谨的对联,其上下联的词语结构是一一对应的。
如郑板桥的这副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删繁就简”“领异标新”都是联合结构,其中“删繁”与“领异”、“就简”与“标新”均为动宾结构;“三秋树”和“二月花”都是偏正结构,其中“三秋”与“二月”也同是偏正结构。
对联的常识
关于对联的常识
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艺术形式,通常由两幅对称的诗句组成,左联与右联呼应,形成一种对称美。
以下是对联的常识内容:1.定义:对联是由两幅平行对称的诗句组成,通常用于庆祝节日、表达祝福、装饰场所等。
2.结构:对联的结构一般为四个字一句,左联与右联的字数相等,句子长度相等或相近。
3.内容:对联的内容可以涵盖各种主题,包括祝福、哲理、描述、赞美等,常用的字词有形容词、动词、名词等。
4.格式:对联的格式有横批和对联两种。
横批位于对联的上方,通常是一个简短的横幅,起到总括或引导作用。
对联则分为左联和右联,左联在右边,右联在左边,左右呼应。
5.用途:对联常用于庆祝春节、婚庆、寿诞等重要场合,也可以用于装饰门楣、春联、饭店、商店等场所,以增添喜庆和美感。
6.风格:对联的风格多种多样,有平仄押韵的对仗风格,也有直抒胸臆的豪放风格,还有寓意深远的典故风格等。
7.名家作品: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对联名家,如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袁枚等,他们的作品给对联艺术带来了许多创新和发展。
8.文化意义: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汉字的美感和丰富性,还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和祝福的期望,具有
深厚的文化意义。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常识与技巧
对联是中国文化中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独特的规则和技巧。
以下是
对联的常识和技巧:
对联常识
1. 上下联的字数应相等,一般情况下都是5个字或7个字,也有多字
或少字的。
2. 上下联对应词语的字音应尽量避免相同或相似,押韵更佳。
3. 上下联的词性应大体相同,即名词对应名词,动词对应动词,以此
类推。
4. 上下联的句子结构应当相似或相对。
5. 对联的主题应当和谐统一。
对联技巧
1. 理解含义:在写对联前,理解上下句的含义是至关重要的。
2. 练习:对联需要练习才能掌握,可以尝试自己创作,然后与他人的
作品比较。
3. 押韵:对联的末尾可以押韵,这有助于记忆。
4. 视觉美感:对联应该看起来整齐,所以正确使用格律是很重要的。
5. 文化背景:了解中国的文化背景,熟悉常用的成语、典故和象征物,这将有助于您更好地理解和创作对联。
6. 听取建议:如果可能的话,向他人展示你的作品并听取他们的建议。
通过遵循这些规则和技巧,你将能够创作出既符合个人风格又具有艺
术价值的对联。
如何写对联完整版
画亦精,字亦精,( 精益求精)。
四、练习
1、请根据课外阅读的外国名著,补全下面的名人 对联。
上联:搏命运风浪贝多芬奏出悲壮乐曲
下联:炼钢铁意志 柯察金写下动人篇章
2、《岳阳楼记》的第三段、第四段具体表现迁客骚人的 览物之情。请结合这两段内容,分别以“悲”和“喜”为 首字,写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
12、周恩来高风亮节垂青史 吴承恩妙笔生花寄西游
13、历史古城雄风再振
现代新村喜报又传
14、上联:绵绵春雨润万物
下联:皑皑白雪兆丰年
15、上联:小试卷铺开赛场,谁是语林高手
下联: 大社会架设舞台,吾为人生主角! 16、上联:站起来当伞,给群众遮风挡雨;
下联: 走下去做官,为百姓排忧解难 (表现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态度。 、 17、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7、气备四时,与天地日月鬼神合其德; 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
孔子
8、君不见卧舟而醉、乘鹿而游,岂止诗文传后世? 我也有处士之狂、建安之傲,偏将风骨让先生。李 白
狂到世人皆欲杀,醉来天子不能呼。
9、 披上战甲,踏上霜花,将一腔热血抛出,沙
场里尽,
韵出高山流水 调追白雪阳春
乐器店
现出须眉都活泼 看来毫发不参差 春夏秋冬一岁川流不息 东西南北四方宾至如归
理发店 宾馆
入门尽是弹冠客 去后应无搔首人 理发店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 屠 夫
藏古今学术 聚天地精华
书店
小费君莫惜 后顾自无忧 万千星斗心胸里 十二时辰手腕间
保险公司 钟表店
前程远大脚根须站稳 工作浩繁步骤要分清 鞋店
也就是灵活变化运用诗文名言或者成语典故 来制作对联的方法。 如:有志者事竟成,破斧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对联知识--对联的学习和写作
对联知识--对联的学习和写作学习写作对联,从步骤上说,大致要在读、练、创、改四个方面下功夫。
【一】读首先要多读多看古今佳联名联。
逐步学会欣赏,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溶人作品之中,领会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之形成心灵交流和情感共鸣;同时,能加以鉴别,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知其优缺得失。
要选择一部分佳联熟读,达到能背诵的程度。
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同理,可以说:熟读佳联三百副,不会作联也会对。
读,在初学阶段,要读一点与对联有关的基础读物,如《声律启蒙》、《笠翁对韵》、《幼学故事琼林》等。
另外,要读一些联话、对联知识之类的书籍报刊。
诗词曲必读。
可以从唐诗、宋词入门。
诗,尤其要熟读绝句和律诗。
上溯汉魏六朝和先秦,下及元、明、清及近现代。
骈文,包括赋和带骈偶的散文,也必须读。
可选读六朝有代表性的小赋如谢庄《月赋》、江淹《别赋》等,和《古文观止》上某些名篇如陶潜《归去来辞》、王勃《滕王阁序》、韩愈《进学解》、苏轼《赤壁赋》等。
逐步扩大范围。
凡中国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以及文史哲名著,近现代和当前的政治、社会、经济、文化各方面的著作和文章,都可以读,也需要读。
以正确的世界观为指导,博观约取,写作对联时,自可思路开阔,左右逢源。
当然,读书不能代替一切。
古人尚且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决不能忽视社会实践、体验生活的重要性。
【二】练在读的同时,可以进行对仗练习,由简到繁,由浅入深。
在民国以前,蒙学有对课,由先生出句,学生对句。
开始练习一字对,然后二字对,三字对……对课,既讲究词性和语法结构,又讲究平仄。
如一字对,出句“雨”,对句“雪”,错了,词性虽同,但平仄不对;应该对“风”或“云”、“霜”才好。
鲁迅童年在三味书屋读书时,先生出句“独角兽”,鲁迅对以“比目鱼”,先生赞扬对得很工整(只是第二字仄对仄,略有欠缺,首字平仄可不论)。
如今作对仗练习,可请先生出题,或者自己出题,自己作对。
不妨也从一字对开始,逐步加多。
对联常识 2
三字的:倒不如、最堪怜、最难忘、且看那、只赢得、最无端、更能消、又却是、再休提、复何数、岂徒览、莫辜负等。
六、对联的断句
要正确地给对联断句,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第一,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
第二,要注意对联中的领词。第三,要注意利用联中的反复词语,根据反复词语的位置来断句。
第四,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
【课堂演练】
1展示PPT
2学生做答
【课后作业】
对联断句(请在应当读断处,画一竖线)
1.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数陟岳麓峰头郎月清风太极悠然可会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传登赫曦台上衡云湘水斯文定有攸归
2.游不遍七二峰衡岳流不尽八百里洞庭无限诗情如此江山容我醉
21.守险说一丸亚与欧与澳与非与美合九万里纵横扫荡倘我后有灵
22.撰出一篇文配享此山当日功成应推桃源渔父
耻为五斗米臣事异姓先生晚节合谥禾黍顽民
名胜古迹联:“断桥残雪”这一景点的联语是“断桥桥不断;残雪雪未残”,横额便是“断桥残雪”。
(二)对联的书写格式和张贴(或悬挂)方法
对联的书写格式为竖写,不用标点符号。写长联时,由于字数较多,往往一行写不下,要分作几行书写。写上联时,必须从右往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写下联时,从左往右写,最后一行要空和上联相同的几格,上、下联每行必须平头。这样,上、下联形成一个“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仪礼陋叔孙寡识虚逢明主屈傅宠藩俾后贤千秋慨慕欣睹閟宫重焕肃修禋祀荐馨香
19.孰云童子何知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皆在髻龄欲求祖国欣欣应培育儿童得灌输五千年固有道德
信是后生可畏甘罗使赵汪奇抗齐都留伟绩际此神州莽莽谋抵御外侮惟盼望一百兆未来主人
写春联的常识
写春联的常识
春节小知识:关于春联和福字的那些事
1.上仄(zè)下平上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须是仄声(拼音里的第三声和第四
声)下联最后一个字的音调须是平声(拼音里的第一声和第二声)。
2.传统贴法:右手为上,左手为下即春联的上联应贴在人面向门的右侧,下
联贴在左侧。
现在很多人按横批方向确定上下联的左右,如果横批是从右往左书写,上联就应贴在右边。
①正处正贴大门、厅堂应该正着贴。
因为大门寓示着庄重、典雅,端端
正正地贴在门上,有“迎福”和“纳福”之意。
①在《说文解字》中,将福的本义解释为:备,“备”是百顺的统称,无所不
顺称作:备。
②福的本义是祐,所谓福就是受到鬼神的祐助。
3.“五福临门”最早出自《书经· 洪范》,其记载:“ 一曰寿、二曰富、
三曰康宁、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终命”,后来逐渐演变成“ 长寿、富贵、安乐、好德、子孙众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联常识及写作教程对联常识及写作教程下面内容转自古典文化网:第一讲:诗词曲联基本知识第一讲基本知识1.我国的古典诗歌与对联我国的古典诗歌源远流长,从传说中尧舜时的“康衢歌”、“南风歌”,到《诗经》中大量记载的风、雅、颂和春秋战国乃至秦汉时的各种诗歌(例如汉魏乐府等),再到后来的唐诗、宋词、元曲等,总计有着几千年的历史。
诗的含义虽然很广泛,不过在本书中,所谓的“诗”是专指通常意义上的“格律诗”而言的。
格律诗形成并逐渐定型、规范化于唐朝,在唐时格律诗又称“今体诗”或“近体诗”,这是为了区别于唐朝之前的“古体诗”和唐人以及后人有意模仿唐朝之前古体诗的“古风”,古体诗或者古风的突出特点是不象格律诗那样有着严格的格律限制。
词,是一种可配乐歌唱的抒情诗体。
关于词的起源,说法有二: 通常认为,词最早出现于隋代,为“燕乐”(宴乐)的文辞部分(歌词),燕乐从中亚一带经新疆、甘肃传入我国内陆,以琵琶为主要演奏乐器,乐曲旋律复杂,除有可与五、七言诗相匹配的整齐的旋律外尚多结构参差的乐曲,为了能与乐曲相协调,必须使“句之长短,各随曲度”,即令文辞部分由乐谱决定,这样就产生了“词”,并称曲子词(例敦煌曲子词)或长短句。
不过,我国古汉语学家王力先生认为,词源于诗,其理由是:若从“被诸管弦”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乐府的;若从格律一方面说,词是渊源於近体诗的。
最初的时候,所谓词(亦称为曲),除了配乐之外,它的体制和诗完全相同。
反过来说,一首绝句或一首律诗,如果配上了音乐,即刻可以变为词,例如“清平调”,在文字的格律上完全是一首近体七绝,然而却被认为属于词。
再如刘禹锡的“紇那曲”,也俨然是一首近体五绝。
然而也被认为是词。
由此看来,单从这种角度上说,诗和词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
总之,一种体裁的转变,只能是一种渐变,不能是一种突变,因此诗和词之间并不能画若鸿沟。
另外,根据词的三个特点:(1)全篇有固定的字数(2)长短句(3)律化的平仄来看,近体诗具备了一、三两个条件,古乐府具备了一、二两个条件,所以词主要源于中国,词的定义应该是:一种律化的、长短句的、固定字数的诗。
曲,也是一种配乐诗体,关于曲的起源,明王世贞的《曲藻》称: “词不快北耳而后有北曲,北曲不谐南耳而后有南曲”。
是故可知,曲是由词演变而成的。
正因此,曲的宫调、曲牌等多同于词。
不过,词向曲的演变,通常认为还与时代有关,“迨胡元入主中华,所用胡乐,嘈杂缓急之间,旧词至不能按,乃更造新声,而北曲大备”(吴梅《曲学通》)。
至于南曲,是由北曲转化而成,故晚于北曲而盛于明代。
楹联又称对联,就其文体而言,虽不属于诗歌的范畴,但其历史也很久远,且与诗词创作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其基本知识一并予以介绍。
2. 四声与平仄四声有古四声与今四声之分。
古代格律诗所规定的四声通常称为古四声,古四声分为:平、上、去、入,入声为古之以b d g为韵尾的字,其发声特点是“短促而急收”。
普通话所规定的四声称为今四声,今四声分为:阴、阳、上、去,其与古四声的主要区别在于没有入声。
通常认为,入声从元朝开始就已逐渐消亡,现在仅在南方一些省区和北方的山西、内蒙等地的方言中尚有保留。
粗略而论,古四声与今四声的关系是:古之平声字分属今之阴平和阳平;古之上声和去声字现仍为上声和去声字;古之入声字在今之阴平、阳平、上声、去声中均有,但在普通话里变为去声字的最多。
所谓“平仄”,是对字的发声特点的区分。
古之平声属“平”,上、去、入三声属“仄”,仄者,不平之意也;今之阴、阳属“平”,上、去属“仄”。
通常,现代人的规则是以今之四声定平仄。
但是,如果愿意以古之四声定平仄,或者在欣赏古人的作品时为了能更准确地区分古之平仄,则应对古四声有所了解,其中关键是掌握古之入声字在今之四声中的分布,特别是在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分布,因为分布在今之上声和去声中的入声字即便不知道,也无大的妨碍,反正都属仄声。
根据统计,分布在今之阴平和阳平声中的古入声字其实并不多,常用的不过200个左右,且其在现代发声中的结尾韵母为:a ,o ,e ,ie ,i ,u ,v相应的例字,如:发、说、合、缺、识、积、出、菊。
也就是说,以现代其它韵母收尾的字中无入声字。
对于这些入声字,可以采用结合背诵古体诗词进行记忆,亦可采用临时翻查字典、韵书的方法解决。
平仄虽有古今的区别,但不管是古之平仄,还是今之平仄,都需注意一字平仄两读的情况。
对于这种情况的处理规则是:读平声时则视为平声字,读仄声时则视为仄声字。
例如,“重”字,在“重新”一词中为平声字,而在“重要”一词中则为仄声字。
3、对仗对仗又称对偶,取意源于帝王仪仗对称性的排布。
对仗本来是文学艺术中一种应用极广的修辞方法,但在诗、词、曲、联中由于各自还有一些特殊要求,所以在“格律”(游戏规则)中才特别列出。
对仗的规则是关于字数,词性,语法结构,平仄,意义等方面的要求,由于在诗、词、曲、联中各自的要求情况以及特殊避忌等并不尽相同,因此详细的内容有待后文再分别进行具体介绍,在此仅将对仗的分类罗列于下:(1)对仗按照“用所”的分类对仗既然仅是一种修辞方法,因此本书按照用所的不同,可分为楹联(对联)的对仗、诗的对仗、词的对仗、曲的对仗。
(2)按照对仗工整程度的分类对仗有着词性,语法结构,平仄等多个方面的要求和规则,根据对于这些规则的遵守情况,而将对仗的句子分为工对和宽对两种。
但“工”到什么程度才算工对,其实也并无绝对严格的界限。
(3)按照对仗文字特点的分类对仗在文字上可有许多名堂和特点,因此有流水对、当句对、借对、错综对、扇面对、鼎足对等名目。
例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由于文意连贯,形同流水,故称为流水对;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由于每句中在文字上有自对现象,所以特称为当句对;因荷(何)而得藕(偶),有杏(幸)不需梅(媒)由于利用了文字谐音而称作谐音对(借对的一种);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由于“寻常”有度量之意(虽然此处并不是此意),故可借以偶对“七十”,是称借义对(借对的又一种);裙拖六幅湘江水,鬓耸巫山一段云因为“六幅”与“一段”、“湘江”与“巫山”交错成对而称为错综对;缥缈巫山女,归来七八年;殷勤湘水曲,留在十三弦涨一竿春水,带一抹寒烟,棹一只渔船也都是根据显而易见的文字特点而分别被称为扇面对和鼎足对的。
此外,尚有其它一些分类方法,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4. 押韵(1)何谓押韵所谓押韵,指的是诗句尾字字音的和谐。
字音是由声母和韵母共同组成的,韵母又有单韵母与复韵母之分。
单韵母由单独一个元音构成,故又称作单元音,例:i u v a o e复韵母由韵腹(主元音)与韵头、韵尾二者或其一构成,可作韵腹的元音有:a o e ;可作韵头的(元音)有:i u v;可作韵尾的有: i o u n ng 。
例如,“笔”的字音为bi,b为声母,i为单韵母;“江”的字音为jiang,j为声母,其余为复合式的韵母,韵母中i为韵头,a为韵腹(主元音),ng为韵尾;“家”的字音为jia,其韵母为韵头 + 韵腹式的复韵母;“昭”的字音为zhao ,其韵母为韵腹 + 韵尾式的复韵母。
押韵只跟韵母有关,在复韵母中一般只跟韵母中的主元音及韵尾有关。
押韵有严韵与宽韵之分,严韵最和谐,它要求韵头、韵腹、韵尾全同。
例如,“开(kai)”与“来(lai )” 相押、“天(tian )”与“坚(jian)”相押即属严韵。
一般押韵,在无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同,在有韵尾时只要求韵腹相近或相同而韵尾相同,例“花(hua)”与“家(jia)”相押、“门(men) ”与“新(xin) ” 相押,是属宽韵。
更有韵腹、韵尾相近亦相押者,称作通韵。
例如,以“人(ren)”与“情(qing)”相押即属此例,但这显然不够和谐,因此诗家多以为不足取。
此外,尚有“衣(i )”与“飞(ei)”相押、“飞(ei)”与“开(ai)”相押、“姑(u)”与“收(ou)”相押等,亦均属偶通。
(2)押韵规则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吟颂的和谐,因此现代诗家普遍认为,现代人即便作古体诗词,也应当押用今韵,这就是在作诗词时,对于押韵问题首先需要遵守的规则。
另外,由于语言随着岁月的迁移也在不断变化,所以不仅现代与古代在发音上有着很大差异,即便古代的唐、宋、元,也由于时代相隔的关系,语音也有所不同。
因此,韵部的划分随着时代的不同是理应有所变化的,更何况诗、词、曲还是三种不同的文体,所以诗、词、曲押韵的详细规则自然应当各有不同,这容后再述。
(3)现代韵目前,现代韵主要流行有两种比较公认的分法:1)《诗韵新编》的分法《诗韵新编》是上海古籍出版社参照《中华新韵》、《汉语新韵》等现代韵书,1965年编撰出版、1978年修订重印的一本韵书,其以普通话字音为标准,将汉字分为如下十八个韵部:一麻,二波,三歌,四皆,五支,六儿,七齐,八微,九开,十姑,十一鱼,十二侯,十三豪,十四寒,十五痕,十六唐,十七庚,十八东。
《诗韵新编》的韵部、通押规则及与广为流传的十三辙的对应关系详如表1所列。
为了使用的方便,在《诗韵新编》中,还特意标明了古代四声中的“入声”。
表1 现代诗韵所分韵部与通押规则十八韵通押情况十三辙阴阳上去入声一麻第一类通押发花二波通歌第一类通押梭波三歌通波第一类通押全四皆第一类通押乜斜五支通儿、通齐第二类通押衣欺六儿通支、通齐七齐通支、通儿第二类通押部八微灰堆九开怀来十姑通鱼第三类通押姑苏十一鱼通姑第三类通押通衣欺十二侯由求十三豪遥条十四寒言前十五痕押人臣十六唐江洋十七庚通东中东十八东通庚[入声字通押说明]:入声韵的字有两种通押形式—分类通押和八个入声韵部全部通押。
全部通押就是举凡入声字一律通押;分类通押就是韵母发声相近的入声字通押,通常分为三种情况:1、第一类通押,即麻、波、歌、皆等四个以“开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第二类通押,即支、齐两个以“齐齿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3、第三类通押,即姑、鱼两个以“合口呼”和“撮口呼”音素收音的入声字通押2)基于十三辙的分法十三辙实际上形成于明清时的民间,其名称是:发花波歌乜斜姑苏衣期开怀灰堆遥条由求言前人辰江阳中东在十三辙的基础上,有人主张将现代韵分为十三部十七韵,十三部用为宽韵,十七韵用为严韵,十三部十七韵的分法如下:花部(花韵)歌部(歌韵波韵)些部(些韵)姑部(姑韵)衣部(衣韵居韵)开部(开韵)飞部(飞韵)高部(高韵)收部(收韵)山部(山韵天韵)根部(根韵)方部(方韵)东部(东韵声韵)详如表2所列。
表2 按十三辙分的十三部十七韵部韵一韵母及例字韵二韵母及例字十三辙花花 -a(发)-ia(家)-ua(花)发花歌歌 -e(歌)波 -o (波)-uo(捉)波歌些些 -ie(些)-ve(决)乜斜姑姑 -u(姑)姑苏衣衣 -i(衣)居-v(居)衣期开开 -ai (开)-uai(歪)开怀飞飞 -ei(飞) -ui(追)灰堆高高 -ao(高)-iao(交)遥条收收 -ou(收)由求山山 -an(山)天 -ian(天)-uan(专)-van(娟)言前根根 -en(根)-in(今)-un(孙)-vn(晕)人辰方方 -aug(方)-iang(江)-uang(汪)江阳东东 -ong (东)--iong(雍)声 -eng(声)-ing(英)-ueng(翁第二讲:对联基本知识楹联的基本知识1、由来与发展楹联因其多悬挂或粘贴于庭柱之上而得名,不过通常又称作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