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区域规划分析(要点总结)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要点总结)第一章绪论一、区域的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其基本属性是:1.地球表面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2.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3.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
分级性或多级性、层次性。
4.区域是客观存在的。
是人们按照不同的要求、对象加以划分的、是主观对客观的反映。
二、区域的基本特性1.地理位置的固定性和范围和可度量性2.区域的不可位移性和不可置换性3.区域内部具有同一性4.区域的系统性和层次性三、1、区域发展概念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2.区域科学的定义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3. 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四、区域研究的新动向1.更新了区域资源的观念2.扩大了区域研究的范围3.强调区域间关系研究4.重视区域创新环境研究5.确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五、区域发展分析发展分析是在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经济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发展预测、结构优化和方案比较,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制定区域发展的政策并分析预测其实施效应。
由于区域发展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而且还涉及到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六、区域分析方法1.地理学的比较法2.经济学的分析法3.数学的模拟法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一、自然资源1概念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
2分类1)按自然资源的物质组成划分,自然资源分为矿产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五大类。
(大纲版)第6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编著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 3、梯度主导论
•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 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 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 转移。
• 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 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 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 次不同。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二、筱原三代平的“动态比较费用理论”— —扶持“幼小(弱势)产业”,使其成 长为优势产业,如日本的汽车工业发展 之路。 三、赤松“雁行形态说”——揭示了后起国 实现产业高级化的进程,成功地解释了 劳动地域分工与产业结构的演进关系。
第二节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理论
(三)适度人口与人口容量 1、概念 2、(1)人口发展必须与区域物质资料 的生产和资源的供给水平相适应;(2) 必须与生态系统的载荷能力及其动态 平衡相适应;(3)人口数量的增长还 必须与质量的提高相适应.
第五节 区域投资环境与政策分析 一、区域硬环境 二、改善投资软环境对区域引资具有重 大意义 1、政策法制环境的改善 2、市场环境的改善 3、配套服务环境的改善
(五)资源密度划分 1、劳动密集型 2、资本密集型 3、技术密集型 (六)产业地位和作用分类法 1、主导产业 2、辅助产业 3、基础产业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二、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配第定理”——产业间相对的“收 入差”会推动劳动力向更高收入的部门 转移。 (二)克拉克的产业结构理论——劳动力在 产业间的变化移动是由于在经济发展中 各产业之间出现收入(附加价值)的相 对差异所造成的,即人们总是向高收入 的产业移动。
第三章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地域分工与雁行形态发展论 产业结构与区域资源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主导产业 三次产业内部结构及其发展趋势
第一节 产业分类法及产业结构的演替
一、产业分类法
(一)两部类划分法(马克思) 1、第一部类:生产资料部类(I) 2、第二部类:生活资料部类(II) (二)农、轻、重划分法(前苏联) 1、生活资料部类—农业和轻工业 2、生产资料部类—重工业
【中图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下册《6第六章认识区域》word教案(1)
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能运用地图说出西双版纳的位置。
2.知道西双版纳的资源优势。
3.熟悉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能力目标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观察能力、相互协作能力与分析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1.通过学习本节内容,引导学生懂得我国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其他民族的大力帮助。
2.懂得一个区域的旅游业要长盛不衰,获得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管理,文明旅游,爱护旅游资源。
教学重点1.西双版纳的位置优势和资源优势。
2.原始热带雨林景观的基本特征。
3.蓬勃发展的旅游业。
教学难点1.分析西双版纳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
2.通过分析西双版纳的旅游资源优势,探讨如何保持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方法读图观察法、小组合作探讨法等。
教具准备有关彩图、投影片及录像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我国哪一个省的民族最多?(学生:云南)云南哪一个少数民族最出名?(学生:傣族)云南的傣族主要生活在云南的什么地区?(学生: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西双版纳每年为什么能够吸引国内外许许多多客人纷至沓来,观光旅游?本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美丽的西双版纳。
板书:西双版纳——晶莹透亮的绿宝石[讲授新课]出示投影:展示西双版纳的景观照片,引导学生边观赏边想,位于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为什么每年会吸引大批国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学生:西双版纳地处南北走向的横断山脉最南端,南部与老挝、缅甸接壤,还以澜沧江—湄公河与泰国、越南等水路相连,有着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是风景旅游资源美丽诱人。
教师激励评价学生后及时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板书:旅游资源十分丰富读图观察:在展示西双版纳景观照片的同时,穿插一些热带沙漠照片。
之后,出示投影《西双版纳的地理位置图》(图7.10)引导同学读图析图后,说出西双版纳位于我国云南省什么位置,在哪一条特殊纬线以南?与哪些国家为邻?(学生:云南南部,北回归线以南,缅甸、老挝等国。
我国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
我国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评价一、引言:区域发展水平是指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和三次产业产值的比重等单一指标和人文发展指数等综合指标来衡量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
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和战略模式,避免因盲目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而造成决策的失误。
度量区域发展水平,关键是要选取合理的指标和指标体系。
一般将统计指标分为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标,或区域经济增长指标、区域经济发展指标、区域社会发展指标等。
反映区域发展水平常用的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
这些指标从某一方面反映了事物的特征,同时又各有局限性。
要反映区域发展的总体水平,则需要把一系列相互联系的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结合在一起加以应用,即指标体系。
研究问题的角度不同,形成的指标体系也不同。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择,除了要考虑的研究目的和指标的作用外,还应结合发展观念的转变来选取。
单一指标:(一)总量指标反映区域发展水平的总量的指标主要是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NP)等经济总量指标,近年出现对绿色GDP的探讨。
1.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
所谓常驻单位是指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所谓生产活动包括三次产业在内的所有行业和部门。
在价值形态它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上产的增加值之和。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1)生产法是从货物和服务活动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总产品入手,剔除生产过程中投入的中间产品价值,得到新增价值的方法。
即:增加值=总产出-中间投入(2)收入法也称分配法,是从生产过程创造的收入角度对常驻单位的生产活动成果进行进行核算。
即:增加值=劳动之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3)支出法是从最终使用角度来反映国内生产总值最终去向的一种方法。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05
区域发展建议
经济发展建议
经济发展水平
评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包括GDP、人均收入、产业结构 等指标,为制定经济发展策略提供依据。
创新能力
鼓励区域内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产业集群。
招商引资
优化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质资本和技术 流入。
产保护、文化活动开展等。
资源环境发展现状
自然资源
节能减排
评估区域内的自然资源状况,包括土 地、水、矿产等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研究区域内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情况, 包括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控制等。
生态环境
分析区域内的生态环境状况,包括空 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指标。
03
区域发展评价方法
综合指数评价法
社会发展评价结果
教育水平
该区域的教育水平较高,基础教 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体系完 备,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医疗卫生
该区域的医疗卫生条件良好,医 疗设施完善,医疗服务水平较高, 居民健康状况良好。
文化体育
该区域的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体 育设施丰富多样,满足了居民的 文化体育需求。
总结词
综合指数评价法是一种常用的区域发展评价方法,通过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将多个单项指标整合为综合指数, 以全面反映区域发展的整体状况。
详细描述
综合指数评价法首先需要确定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然后对每个指 标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和数量级的影响;接着采用加权平均等方法将多个指标合成综合指数;最后对综合 指数进行分析和比较,得出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区域发展评价的意义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区域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3.区域发展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所进行的以资源开发、产业组织和结构优化为中心的一系列经济社会活动。
4.区域科学是用各种近代计量分析和传统区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由区域或空间的诸要素及其组合所形成的差异和变化的分析入手,对不同等级和类型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进行研究的一门应用学科。
5.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6. 区域空间管制是以社会、经济、自然、资源等密切联系的区域为基础单元,以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不同层级政府或发展主体之间、同级政府之间或利益团体之间的沟通、对话、协商,在达成共识、自我约束、建立互信的基础之上,逐步实现区域规划统一实施、生产要素有机结合,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和各类资源xx之间的公平。
7.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者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者自然、环境要素)。
8.生态环境补偿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它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9.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就是促进补偿活动、调动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各种规则、激励和协调的制度安排。
7.自然资源xx:在一定的社会技术经济条件下,以维护生态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为前提,一个国家或地区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该空间内人口的基本生存和发展的支撑能力。
8.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不可逆,并且在使用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可耗竭资源叫做不可回收的可耗竭资源。
15.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是指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的总体和部分生态环境因子的组合体对人类的生存及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适宜程度。
区域规划重点总结
第一章区域规划及其发展•一、区域的概念区域的定义—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区域规划—在一定地域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空间布局的未来发展进行的总体战略部署区域规划的目的—发挥区域整体优势,达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促使区域社会经济快速、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区域规划的任务—根据规划区域的发展条件,从其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出发,明确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总体建设,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环境保护等方面做出总体部署,对生产性和非生产性的建设项目进行统筹安排,并提出实施政策按规划区域属性分类1、自然区区域规划:如流域规划(美国田纳西河流域规划)、沿海地带规划、海岛开发规划、湖区开发利用规划等。
2、经济区区域规划:如长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东北经济协作区规划等。
3、行政区区域规划:如省域规划、市域规划、县域规划等。
4、社会区区域规划:如革命老区发展规划、甘南藏区发展规划等。
区域规划的特点规划工作的共同特点1.目的性:规划是为了未来制定明确的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和建设的安排2.前瞻性:规划都是对未来的事情所做出的筹划3.动态性:人对未来的认识都是有局限的,因此针对未来的规划总是要随着认识的不断完善或情况的不断变化而做出调整•综合性1.规划内容广泛,涉及到区域内的各个部门和各个方面2.规划思维方法着重综合评价,综合分析论证,强调各部门之间、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协调,弥补单一部门、专项论证的不足3.规划方案的决策是多方向、多目标、多方案比较的结果4.区域规划的工作队伍一般由多个专业、多个部门的人员组成•战略性1.规划时间跨度长,20—30年2.规划关注的是宏观的、全局性的、地区与地区之间需要协调的关键性的重大问题。
3.规划的指标具有较大的弹性。
4.规划的实施将对区域各方面发生深远影响•地域性(1)规划具有地方特色。
区域规划复习资料(可打印修改)
第一章:绪论1、区域的概念和特点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与非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这样的结构是具有内聚力的地表空间(借用物理名词)2)特点:①区域是地表的一部分,并占有一定的空间(三维)。
②区域是有一定范围和界线的,除行政界线外,均较模糊的或是过渡性的。
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体系结构形式,即分级性或多极性或层次性。
④区域是客观存在的,但却以人的不同要求和对象加以划分。
⑤区域内部具有整体性、结构性2、区域分析的概念:指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各自然及人文要素间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3、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背景)①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分析及其评价;②人口、劳动力分析及其评价;③科技条件的分析及其评价;④基础设施的分析及其评价;⑤政策、管理、法制条件分析及其评价2)区域发展状况分析(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①经济发展状况——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产业结构与空间结构。
②社会发展状况——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科技与精神状况、社会组织管理与运行效率的支撑、政策与制度。
③资源环境状况——生态环境质量与容量、生态环境问题及成因、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方向。
3)区域发展方向与对策分析①经济发展策略;②经济增长方式策略;③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第二章:区域发展的资源环境基础分析1、自然资源: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因素。
注意两点:(1)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或当前技术经济条件;(2)能为人类所利用并产生价值或造福人类的那一部分;总之,自然资源是个相对的范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提高,是不断扩大的。
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①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组成部分;②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③科技的发展只能加深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广度与深度,不能改变其基础性。
6区域发展战略
评估区域的地位,目的在于明确区域在地域分 工中所处的位置,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能起的作用和 适宜扮演的角色。 评估区域地位时,明确规划区域所处的经济发 展阶段,对于确定区域未来的经济发展方向、经济 结构和近期的战略重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变通经济发展战略 (四)初级产品出口战略
(五)进口替代发展战略
(六)出口替代发展战略 (七)信息化发展战略
二、空间发展战略模式
(一)平衡发展战略 (二)不平衡发展战略 (三)梯度推移战略
(一)平衡发展战略
把平衡引入经济活动领域,主要是指经济活动中各 种对立的、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等、相对 静止、不再变动的状态。规划中的地区平衡一般是 指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发展速度、人均国民 收等经济发展指标处于大体相当的状态。 实践证明,平衡发展与经济效益是很难统一的。平 衡发展与经济效益的尖锐矛盾,不得不使人们重新 思考平衡发展目标的合理性。
第三节
战 略 抉 择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二、分析区域发展的外部环境
三、提出战略构想
一、评估区域发展的内部条件 (一)区域的地位
区域地位是指某区域在区域系统中或同层次区域
中的排序、重要性、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它通常反映
在排序的前后或高低,所起作用的大小,影响的地域
范围及影响的强度等方面。区域地位与区域的规模、
第一节 第二节
区域发展战略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发展方向与战略目标
第三节
第四节
战略抉择
发展战略的理论模式
第一节
战略与区域发展战略
一、 战略的概念 泛指带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谋划, 战略研究对推动区域乃至整个国家的发 展有重大意义。 二、战略研究的特征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精选ppt
28
第二节 区域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四大因素四大因素子因素子因素指标指标评价内容评价内容经济表现经济表现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价格就业价格8383国民经济的宏观表现国民经济的宏观表现政府效率政府效率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公共财政财政政策制度框架商业法律教育商业法律教育7777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政府政策对竞争力的影响影响企业效率企业效率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管理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管理全球化程度全球化程度6969企业在创新盈利企业在创新盈利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基础设施基础设施基本设施建设技术基础建设科基本设施建设技术基础建设科学基础建设健康与环境价值体学基础建设健康与环境价值体硬件设施技术科学硬件设施技术科学人力资源满足企业需人力资源满足企业需要的程度要的程度合计合计2020323323imd评价国际竞争力的评价体系简表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二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世界经济论坛世界经济论坛wefwef的的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全球国际竞争力报告详见专题详见专题gcrgcr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中国国际竞争力概况2001200120092009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三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区域竞争力区域竞争力主要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中与主要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中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控制和转化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第五章 区域发展的 整体评价
精选ppt
1
主要内容
一、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二、区域竞争力评价 三、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区域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10
不同层次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三大层次。
大区域级层次; 省级区域; 城市级
大区域级的区域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将中国分为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 系,包括经济实力(f1)、经济管理水平(f2)、涉外能力 (f3)、科技竞争力(f4)、基础设施(f5)和国民素质(f6) 等六个分类竞争力的综合指标。
区域竞争力及其评价
(一)区域竞争力概念:是指一个地区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
与其他地区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化资 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人民谋福利的能 力。主要体现在一个地区集散资源、创造财富、提供服务以带 动辐射周边地区的能力,是地区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环境、 人民素质等综合水平和能力的体现。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区域 分工和区域产业结构
讲述内容框架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区域竞争力评价 区域发展的阶段划分
区域优势与区域分工
区域优势 区域分工
区域产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分析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区域主导产业的确定
区域发展的总体评价
综合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一)单一指标 1.总量指标
城市竞争力的评价体系
经济竞争力
基本设施竞争力 金融竞争力 科技竞争力 对外开放度
经济总量及其效益、产业结构状况、产业集聚度;
城市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年均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上市公司融资额 科研费占GDP的比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科技成果转化率; 实际利用外资的数量、外资企业净进出口额占GDP的比重
B.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 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总和价值。 需要说明,本国常驻者通过在国外投资或到国外工作获得 的收入,应计入本国国民生产总值。而非本国国民在本国 领土范围内的投资或工作所获得的收入,则不应计入本国 的国民生产总值。 更直观地讲,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 获得的劳动报酬投资收益的净额。即: 国民生产总值 = 国内生产总值 + 国外净要素收入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课件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Y
区域发展的整体评价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区域发展概述 • 区域发展评价标准 • 区域发展评价方法 • 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 区域发展政策建议 • 未来区域发展趋势与展望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REPORT
CATALOG
DATE
ANALYSIS
SUMMAR Y
02
区域发展评价标准
经济指标
经济增长
评估区域内的经济总量 、增长率以及产业结构
。
就业情况
分析区域内就业率、失 业率以及劳动力市场状
况。
投资环境
评估区域内的投资吸引 力、政策支持以及基础
设施建设。
财政状况
分析区域政府的财政收 入、支出以及财政健康
区域发展案例分析
案例一:珠三角区域发展评价
总结词
经济实力雄厚、产业体系完备、市场体系发 达
详细描述
珠三角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支 持,经济发展迅速,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的重 要经济中心。该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体系, 从传统制造业到高新技术产业,再到现代服 务业,均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同 时,珠三角地区的市场体系也非常发达,为
区域发展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发展对于促进地区经济繁荣、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详细描述
区域发展是实现地区经济繁荣的重要途径,通过优化资 源配置、促进产业升级和增强区域竞争力,可以带动地 区经济的持续增长。同时,区域发展也是提高人民生活 水平的重要手段,通过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水平和 社会保障水平等措施,可以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的生活 质量。此外,区域发展还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实现可持续 发展,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社 会公平正义等措施,可以推动地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可 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2
(3)绿色GDP
引入绿色GDP 绿色GDP核算即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它综合了经济与
环境核算,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简言之,
就是要做减法,取“干货”。广义的理解是:
绿色GDP=传统GDP—自然环境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 的虚数
区域规划
13
绿色GDP指标的含义
所谓的自然部分虚数包括:污染造成的环境质量下降、自然资源的退 化与配比的不均衡、长期生态质量退化和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 资源稀缺性所引发的成本以及物质、能量的不合理使用导致的损失等。
31
6.2.1竞争力的概念及其分类
竞争力是指一个行为主体与其他行为主体竞争某种(些)相 同资源的能力。
竞争力分为四个层次上的竞争:一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 争,即国家竞争力;二是地区与地区之间的竞争,即区域 竞争力;三是产业与产业的竞争,即产业竞争力;四是企 业与企业的竞争,即企业竞争力。
区域规划
北京市统计局与市环保局联合发布的北京首个绿色GDP 核算报告显示,2004年,北京污染损失成本为116.52亿元,
占当年GDP(6060.28亿元)的1.92%,低于全国3.05
%的平均水平;环境污染虚拟治理成本为29.19亿元,对 当年GDP的扣减指数为0.48%,也低于全国1.8%的平 均水平。
第6章 区域发展的 整体评价
区域规划
1
目录
6.1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6.2区域竞争力评价
6.3区域发展阶段的划分
区域规划
2
6.1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明确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有利于从区域发展 的实际出发,正确选择区域发展的战略方向、战略目标
和战略模式,避免因盲目的过高或过低估计而造成决策
的失误。 ☞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指标的选择,除了要考虑不同
被扣除的人文部分的虚数则涵盖了由于疾病和公共卫生条件所导致的 支出,由于失业、犯罪、教育水平低下和文盲状况导致的损失,由于
人口数量失控和管理不善(包括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等。
狭义的理解指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 民财富的总量核算指标。
区域规划
14
北京发布首次绿色GDP核算 一年污染损失116亿
消费资料工业总产值 霍夫曼系数 资本资料工业总产值
食品支出 恩格尔系数 100% 消费总支出
区域规划 19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人均GDP(元)
17000 16000 15000 14000 13000 12000 11000 10000 9000
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驻单位的增加值之和;
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创造
的收入之和;
从产品形态看,它是货物和服务最终使用减去货物和服务 进口。GDP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总额。
区域规划
8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 2)收入法 3)支出法
区域规力评比,正是基于“国家竞争力”的评比, 即:着眼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基本情况和政策,旨在分析比较营造和
(3)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
区域规划
25
区域规划
26
6.1.2.4 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
(1)区域经济总规模 (2)经济增长活力 (3)区域自我发展能力 (4)工业化结构比重数 (5)结构转换条件 (人均国民收入指数) (6)人口文化素质 (7)技术水平指数 (8)城市化水平 (9)居民生活质量
条件、社会政治稳定和人力资源强化等不同的指标加以定义。
区域规划
34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几种观点)
(4)由于性质不同,国家并非以企业的方式在竞争,用国际贸易收支来
解释竞争力没有充分的说服力;将竞争视为市场零和博弈,因而国
家必须干预的说法也同样失之于片面。 (5)国家成长要依据最初的收益水平、政府政策、地理位置和教育基础 等因素。 (6)国家竞争力是指一国在其经济与社会结构中,通过管理原有自然禀 赋和创造附加价值的过程,对内吸引力和对外开拓力,以及国际型 和国内型经济来创造附加价值,并进而增加国家财富的能力。(IMD) (7)一国能够达到持续高经济成长率的能力。(WEF)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驻单位,
在一定时期内实际收到的原始收入(指劳动者报酬、生产
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等)总和价值。
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从国外获得的劳动报 酬、投资收益(包括红利、股息和利息等)的净额。即: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
18
6.1.1.3相对指标
反映发展速度的增长率指标,如经济增长速度、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反映某项发展在总体发展中所处地位或某项发展的构成方面的指标,
如产业结构,人口职业或文化构成,城镇化水平等。
还有反映工业化程度的霍夫曼系数,反映消费状况的恩格尔系数,反 映收入公平分配程度的基尼系数等。
32
6.2.2国家竞争力及其评价
6.2.2.1国家竞争力的概念
6.2.2.2国家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
区域规划
33
国家竞争力的内涵(几种观点)
(1)决定一个国家对外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包括熟练劳动力、研发导向型产 业、自然资源产业、内部需求、产品生命周期和产业内贸易。 (2)在国家层面,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决定国家竞争力的 四大因素:需求条件、要素条件、企业战略与结构和竞争对手,相关 产业及支持产业的表现。 (3)国家竞争力分为四个基本方面,每一个方面再由生产力的提高、环境
年份
1981
1982
GDP(亿元)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81-2004年我国GDP和人均GDP增长状况
区域规划 11
2004
(2)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 )
GDP总量
人均GDP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年份
1981
1982
GDP(亿元)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0
8000 7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0
人均GDP(元)
17000 16000 15000 14000 13000 12000 11000 10000 9000
GDP总量
人均GDP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0
区域规划
35
国家竞争力是在一定的体制下,一国经济、政治和文化等
诸多因素在全球性国际竞争中相互结合而展现出来的一种
综合性国家实力。
区域规划
36
扩张力 吸引力 企业管理 经济实力 可持续性
资产 政府作用 过程
国际化度 企业竞争 力
基础设施 金融环境 和谐
国家竞争 力
科技实力 国民素质 全球化
本土化
冒险
众所周知,前些年,不少地方为抓“政绩”,片面追
求GDP增长率,导致经济粗放、资源高消耗和环境污染加 重。在这个背景下,绿色GDP核算试点应时而生。可这项 试点才刚刚起步,就出师不利。
区域规划
17
6.1.1.2平均指标
评价区域发展水平的平均指标主要有人均GDP、人均纯
收入、人均财政支出、人均消费余额、人均文教科学卫生 事业消费、人均社会经济福利费等指标来衡量,它们都是 用一定时期的总量指标除以区域内总人口的得到的。
的研究目的和指标的作用外,还应结合发展观念的转变
来选取。 单一指标——多指标或综合指标
区域规划 3
6.1区域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6.1.1单一指标 6.1.2综合指标
区域规划
4
6.1.1单一指标
(1)国内生产总值 (2)国民生产总值 (3)绿色GDP
区域规划
5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1981-2004年我国GDP 和人均GDP增长状况 区域规划
2004
20
6.1.2综合指标
6.1.2.1 UNRISD的指标体系 6.1.2.2 PQLI指标体系
6.1.2.3 人类发展指数
区域规划
21
6.1.2.1 UNRISD的指标体系
区域规划
15
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的主要难点
首先,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 其次,按市场价格,有的具体项目的环境成本难以科学计量。
区域规划
16
绿色GDP为何“叫好不叫座”
日前,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
GDP课题研究小组披露说,绿色GDP尚未获得地方政府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