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019(人民版)高考历史总复习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优秀版)
专题十三 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 理论成果及科技文化
考点四十四 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栏 目 导 航
01 02 第2 03 第3关 精练高考
01 第1关 梳理考点
一、走向共和 1.背景 (1)改良道路在中国受挫。 (2)《_辛__丑__条__约___》签订后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3)一些知识分子认识到推翻清朝统治的必要性。 (4)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兴起。 2.过程 (1)1894年,兴中会誓词提出了“驱逐鞑虏,__恢__复__中__华__,创 张。
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局限性
1.特点:(1)它与当时关系到中华民族之生死存亡的群众性反 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自己获得了借以开拓前进的契机和力量。
(2)在文化选择上,敢于面向世界,在破旧和开放中锐意立新 (3)以“科学”与“民主”作为旗帜,使当时那场异常复杂的 统一的走向。 (4)抓住了要害,对当时作为阻碍中国社会向前发展之主要惰 传统文化,进行了空前彻底地批判。
(2)广泛传播 ①“工读互助团”实践失败,使很多青年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②通过三次论战,坚定了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信念,使马克 步扩大。 ③李大钊组织“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组织“ 会”。 (3)中国化 ①趋势:从学术的介绍向社会改造指导思想转变。 ②途径: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进一步扩大宣传。
3.影响 (1)马克思主义开始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改变了新文化 质。 (2)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 此有了新的理论指南。 [轻巧识记] 近代向西方学习四部曲 1.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 2.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 3.1915-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 4.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 路”。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评课稿
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评课稿一、课程概述《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是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的一节课程。
本课程主要介绍了新文化运动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过程。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可以了解到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深远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传播和影响。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发展和影响;2.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3.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
能力目标1.能够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能够探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3.能够理解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对社会变革的关注和思考能力;2.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化传承和创新思想的赞赏和理解;3.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和运动的尊重和理解。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过程;3.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关系。
教学难点1.如何准确理解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2.如何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和影响;3.如何分析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间的互动关系。
四、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内容1.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2.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3.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4.马克思主义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教学安排第一课时:新文化运动的起源和发展1.简要介绍新文化运动的起源;2.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和主要内容;3.探讨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冲击。
第二课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和思想的影响1.分析新文化运动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探究新文化运动对中国思想的影响;3.讨论新文化运动对现代中国文化的贡献。
第三课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途径1.介绍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入与传播过程;2.分析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家的贡献;3.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途径。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ppt课件
二、新文化运动 内容: 民主 与_____, 科学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 (1)提倡_____ 打倒孔家店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为此,提出了“___________” 的口号。 新文学 反对旧文学。 (3)提倡_______, 文学改良刍议 》,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①胡适发表《_____________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新青年》第2卷
材料二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
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
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 学。 ——陈独秀 材料三 本杂志于国学则主以切实之功夫,为精确之研究„„
以见吾国文化,有可与日月争光之价值。„„本杂志„„以吾 国文字,表西来之思想„„吾国文字,自可适时达意,固无须更
2.(2013·福建学业水平测试)曾任北大校长并提出“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的人物是( A.梁启超 B.陈独秀 ) C.蔡元培 D.李大钊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能力。新文化运动时
期,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提出了“兼容并包,思想自由”
的办学方针,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3.(2013·四川学业水平测试)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指导思想是 ( A.民族独立 C.民主与科学 B.民主共和 D.实业救国 )
张其一定之文法,摧残其优美之形质也。
——《学衡杂志简章》(1922年)
请分析: 1.材料一认为中国革命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除“政治 革命”之外,陈独秀等知识分子提出什么主张?其旗帜是什么?
提示:(1)原因:三次革命都没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中国人在
思想领域中封建意识根深蒂固。
(2)主张:进行思想解放运动。
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课件(人教版必修三)
陈独秀: 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文学革命论》
提倡新文学,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我翻开历史一查,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 历史没有年代, 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 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 几个字。我横竖睡不好,仔 细看了半夜, 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 出字来, 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 吃人” “吃人” 。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狂人日记》 鲁迅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中国第一部白话文小说)
“1915-1916年的中国,政治及思想界之沉 1915-1916年的中国, 1915 年的中国 彷徨, 闷、彷徨,已到了足以压跨人的地步 …… 新青年》慢慢发展出一条新路, 《新青年》慢慢发展出一条新路,认为解决 当时中国的政治不能只靠政治,要靠文艺、 当时中国的政治不能只靠政治,要靠文艺、 伦理、思想方面的变革… … 如果不彻底改 伦理、思想方面的变革 思想文化,则旧政治会不断循环再生, 造思想文化,则旧政治会不断循环再生,会 不断有袁世凯之类的人物出现。 不断有袁世凯之类的人物出现。” —王汎森院士为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 王汎森院士为纪念《新青年》创刊90周年 王汎森院士为纪念 90 答记者问
1915年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创办 第二期改称《新青年》杂志。 青年杂志》 第二期改称《新青年》杂志。《青年杂志》的 诞生,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序幕。 诞生,拉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陈独秀
具体贡献
创办《新青年》 创办《新青年》 倡导文学革命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 1918、李大钊《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 》《庶民的胜利》《 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什维主义的胜利》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人教版高中历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
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史实及其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一所大学”、“一本杂志”、“一群青年”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资料《复兴之路—峥嵘岁月》,感受一下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视频介绍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社会现状,让学生体会那段历史说明辛亥革命后,思想解放依然继续,探索救国还在前行。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二)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
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从此拉开新文化运动了序幕。 1916年,第二期改称 《新青年》,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三)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北京大学红楼 (北京大学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基地)
辜鸿铭——一代怪才
“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但不 可不看辜鸿铭”
(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中国先 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新世纪的曙光”。
后期
李大钊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 的先驱;高举起社会主义大旗,接连 发表了《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和 《庶民的胜利》等文章,同时还创办 了《每周评论》。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二)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 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
2、积极: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 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 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3、局限性:对中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 肯定的偏向。
三、小 结
兴起标志 《新青年》杂志创刊 1915年
旗帜(口号)“民主”(德先生)“科学”(赛先生)
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北李南陈,两大星辰。漫漫长夜,吾辈仰承!”
陈独秀
李大钊
胡适
鲁迅
陈独秀—— 学界泰斗,新文
化运动的先驱。早年 留学日本,曾加入孙 中山领导的同盟会, 参加辛亥革命。
李大钊——
中国最早的马克 思主义者,中国共产 党的创始人之一。
(五)新文化运动的旗帜
民主
科学
(德先生)
(赛先生)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
高中历史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15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素材新人教版
李大钊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爆发后,李大钊经过不断地求索和鉴别,逐渐摆脱各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社会思潮的影响,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者。
李大钊热情地歌颂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运用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以敏锐独到的眼光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和《新纪元》四篇光辉的文献,揭开了我国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第一页。
他在文中指出,十月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上之革命”,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主义就是革命的社会主义。
对于十月革命的伟大意义,他指出:“俄罗斯之革命,非独俄罗斯人心变动之显兆,实二十世纪全世界人类普遍心理变动之显兆”,这一胜利“是世界革命的新纪元,是人类觉醒的新纪元”,“是二十世纪革命的先声。
”他满怀信心地说:“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布尔什维主义凯歌声”,“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1918年2月,李大钊先后在北京大学、女高师、师范大学讲授“唯物史观”“马克思的历史”“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社会发展史”“社会学”等课程,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讲坛,受到进步青年的热烈欢迎。
他还参加了《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主编《每周评论》,成为“五四”前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为介绍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学说,推动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发挥了重大作用。
1919年5月,李大钊在《新青年》第六卷第五期“马克思主义专号”上发表了全面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专著《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文章对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组成部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都有所阐明,并指出这三个部分“都有不可分割的关系,而阶级竞争说恰如一条金线,把这三大原理从根本上联络起来。
”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进入比较系统的传播阶段。
这期间,李大钊还在《新潮》《少年中国》《国民月刊》《新生活》《晨报》等刊物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学习资料、英语资料、学生作文、教学资源、求职资料、创业资料、工作范文、条据文书、合同协议、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such as learning materials, English materials, student essays, teaching resources, job search materials, entrepreneurial materials, work examples, documents, contracts, agreements, other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历史备课教案情感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是中国资产阶级为打破封建束缚而在思想文化上开展的启蒙运动,是反封建旧文化的斗争。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姓名:院系:专业:班级:学号: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它既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的补课,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是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
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国第一次真正找到了自己的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路。
关键词:代表人物,条件,发展,意义引言: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的屈辱史,又是中国人的抗争史、探索史。
先进的中国人是怎样进行探索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派(师夷长技以自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
资产阶级:维新派(君主立宪)、革命派(民主共和)他们学习的内容丛技术转向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暴露无遗。
面对这种情况,资产阶级中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又是如何挽救民族危亡的?他们又将学习西方的什么?对,是思想。
一、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1)政治: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要求实行民主政治②列强侵略,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
(2)思想文化:①辛亥革命使民主、自由、平等思想进一步传播②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直接原因)(3)经济:一战期间,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
(根本原因)(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3)指导思想: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4)宣传阵地:《新青年》(三)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即提倡民主,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愚昧、迷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陈独秀指出,民主就是人权。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解析 扣住题干关键词“思想界”、“出版界”、“学潮” 等可知思想领域、学生运动,从而推断出五四新文化运动,其 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故选 A 项。
答案 A
(2011· 上海单科)近代有学者呼吁,青年人应该摆脱 是非荣辱听命他人的奴隶地位,脱离无常识之思、无理由之信 仰的蒙昧时代。由此他主张( ) A.求强求富 B.变法维新 C.共和革命 D.民主科学
呐喊
• (3)主要内容 • ①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新文化运 动的核心内容,也是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 • ②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打出“打倒孔家店” 旗号。 • ③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陈独秀的《文学革 命论》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揭开了文学革 命的序幕。 • (4)性质: • 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其“新”表 现在彻底地否定封建正统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 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基础。
4.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特征及阶段
• (1)三大特征: • ①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主题是为了中国 的独立、民主和富强。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和救亡 相连,体现了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救亡压倒启蒙) • ②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经历了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 新变法思潮、民主革命思想,体现了向西方学习是一个从 学习物质层面到学习政治制度、思想文化的历程,是一个 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 文化”不断深化的复杂历程。(不断深化) • ③中国人民对西方文化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被动接受(例如 林则徐等萌发新思想、洋务运动)到主动选择(例如辛亥革 命)的过程,最终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拯救国 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
• (5)意义
• ①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由于两者
人教版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为什么北大会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①蔡元培采取‚兼容并包、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具有新思想的学者到北大任教。 ③《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大
新文化运动语录串烧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 把他们救出来,引到光明世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 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 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实战练兵
1、新文化运动前期的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 派的思想相比,主要‚新‛
A、传播了资产阶级的民权平等思想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B
2、新文化运动中真正的新内容是 A、宣传西方文化 C、批判封建主义 B、提倡民主科学 D、宣传马克思主义
‚兼容并包‛ ‚思想自由‛
蔡 元 培
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 比较一下,牛津、剑桥、巴黎、 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等, 这些校长中,在某些学科上有 卓越贡献的,固不乏其人;但 是,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 导那所大学对一个民族、一个 时代起到转折作用的,除蔡元 培而外,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胡适转述美国哲学家杜威的话
①建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党——中共; ②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共先进的知识分子挽救国 家的思想武器
3、影响
三、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结合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以上观点评价新文化运动? 内容 积极影响 局限性
提倡民主和科 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思想解 放潮流 1、对东西 学,反对专制、 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 文化存在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愚昧和迷信 绝对否定 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又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 或绝对肯 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定的片面 提倡新道德, 冲击了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及其政治 性。 反对旧道德 意识,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01知识点整理及重点题型梳理]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3知识点梳理重点题型(常考知识点)巩固练习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考点解读考点提示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知识经纬知识清单新文化运动1、背景:思想方面:一方面,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推翻清朝封建统治,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进一步传播。
另一方面,袁世凯掀起____①_____逆流。
经济方面: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
政治方面:袁世凯专制独裁、复辟帝制,政治黑暗。
2、概况: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发表《敬告青年》提倡____②____,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主要阵地:《新青年》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北大是新文化运动的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等。
3、内容:前期: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和愚昧;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后期:宣传____③_____。
4、影响:进步性: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对____④_____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与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概况(1)1918年,李大钊发表《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人民向俄国学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
(2)1919年的五四运动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3)李大钊的《______⑤_______》,比较全面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
随后,一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社团出现。
2.影响(1)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蔡和森、瞿秋白、周恩来等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他们开始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
学高中历史第五单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人教必修讲课文档
(4)以五四运动为界,分为两个阶段。前期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流。 3.前期新文化运动内容之间有何关系? (1)民主与科学是前期新文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和主要内容,是 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武器”。
(2)提倡新道德是民主与科学的前提,也是新文化运动的归宿。
(3)提倡新文学是民主与科学的传播载体,文学革命是宣传民主 与科学的“手段”。
第三十四页,共58页。
教方法 巧记速记
第三十五页,共58页。
当堂检测
巩固·应用·反馈
1 2 3 4 56
1.下列报刊杂志中,揭开新文化运动的序幕的是( )
A.《时务报》 B.《青年杂志》 C.《新青年》 D.《民报》
第三十六页,共58页。
1 2 3 4 56
解析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 卷第一号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此题容易误选C。 答案 B
第二十三页,共58页。
②提倡科学,是因为每个人只有懂得自然科学,有了科学的思想
观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才能真正做到反对愚昧和落后,只有 消除了愚昧和落后,才能真正做到反封建,实现民主政治。
第二十四页,共58页。
材料三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 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 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第二十八页,共58页。
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特点 (1)进步知识分子起了推动作用,马克思主义宣传同工人运动 相结合。 (2)马克思主义战胜了非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 成为主流思想发展的重大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相互促进,促进了 人们思想解放和爱国运动的开展。 (2)随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新文化运动的阵营逐渐分化,改变了新
2019版高三历史人民版(江苏)必修3专题13 第38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Word版含答案
第38讲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新文化运动1.背景(1)政治:反动的政治势力妄图复辟帝制。
(2)思想: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3)文化:新式学堂建立和留学风气盛行。
(4)阶级基础: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队伍日益壮大。
2.兴起(1)序幕: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鲁迅等。
(3)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思想。
(4)运动中心:北京大学。
(5)学术方针:蔡元培的“兼容并包,思想自由”,其实质是让新文化占领封建文化的阵地。
3.内容(1)提倡科学与民主,反对愚昧与专制。
①陈独秀:科学与民主是当今人类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两大因素;从历史进化的观点看,民主制取代君主制是不可抗拒的潮流。
②李大钊:妄想复辟的人都是国家公敌;批判尊孔复古思潮就是反对复辟帝制。
(2)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①陈独秀指出,“三纲五常”完全违反了自由、平等、独立的原则。
②鲁迅在《狂人日记》中指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3)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①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用白话文取代文言文。
②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平易、新鲜、通俗的新文学。
4.评价(1)性质: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文化启蒙运动(思想解放运动),也是文学革命运动。
(2)意义①新文化运动是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
②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民族觉悟和爱国热情空前高涨。
③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全面的文化转型运动。
(3)局限性: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
把一切中国文化都看作是落后的,甚至把一些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也当作封建文化加以否定。
新文化运动把一切西方文化都看作是进步的。
这种形式主义的偏向,产生了许多消极的影响。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1)十月革命前①梁启超是中国较早介绍马克思的人。
历史: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课件4(人教版必修三)
一.《新青年》的诞生
1.背景 (1)辛亥革命推翻帝制,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思想 的进一步传播; (2)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资产 阶级强烈要求破除封建思想牢笼,实行民主政 治; (3)袁世凯梦想复辟帝制,实行独裁专制统治, 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一股尊孔复古逆流;
北京大学红楼位于市内沙 滩北街,为北大老校舍之一, 原名“京师大学堂”。 1918年建,楼为工字形, 共4层,大楼通体用红砖砌成, 故名。1918年初,李大钊在 此创建中国第一个马克思主 义研究小组。1919年5月4 日,北大学生从红楼出发到 天安门举行了示威游行(五四 运动)。以后,红楼北面的广 场多次成为北京学生进行革 命运动的集合地。1919-1920 年毛泽东曾在楼内图书馆工作。 鲁迅任北大国文系教授时的 休息室在二楼扶梯对面。 1953年北大全部搬到西郊。 1984年设置“红楼纪念牌”。
• 3.宣传十月革命
• (1)宣传十月革命:李大钊发表《法俄革 命之比较》《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 主义的胜利》等文章,指出:1917年的俄 国革命是立于社会主义之上的革命,是 20世纪中世界之先声,须知今后的世界, 变成劳工的世界 • (2)学习俄国,改造中国,非把知识分子 同劳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号召知识分 子到工农群众中做宣传和组织工作,培 植革命力量 • (3)李大钊首举社会主义旗帜
• 4.新文化运动的骨干力量:
• 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等
• 5.新文化运动的主阵地和大本营
• 《新青年》编辑部迁到北京(1916年12月), 李大钊、胡适、鲁迅、刘半农等成为主要 撰稿人。他们大多接受西方民权、平等思 想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大力宣传民主与科 学思想,形成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新文 化运动阵营,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 活动基地
人教版必修3 历史: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教案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难点: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讲解法;电教手段应用:教学课件《新文化运动》。
教学过程: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的从西方汲取营养,以拯救自己多灾多难的祖国。
但是,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中国虽然有了一些进步,却仍然在黑暗中徘徊。
先进的中国人还要继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阅读下列材料,思考三个问题:材料一: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渐渐有点废然思返,觉得社会文化是整套的,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
——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论》回答:①材料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什么情绪和要求?②这里的革命指什么?它成功了吗?为什么?③造成“革命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分析出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政治背景、经济基础和思想背景。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要求学生掌握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前期的指导思想、活动基地、领导力量和代表人物。
三、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前期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可以概括为四提倡、四反对。
1.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关于民主,为什么新文化运动以“德先生”(Democracy)作为口号?它与维新变法运动和辛亥革命时期提出的,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民主制度到底新在哪里?陈独秀在《青年杂志》第一卷中指出民主就是人权。
此口号源于法国《人权宣言》,也就是法国资产阶级启蒙思想。
但人权在中国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东西,也是早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就开始传播了。
其实,这里的人权,指的不是政府应该给人民哪些权利,而指的是人民应该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权利。
他认为,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反对专制。
由此可以看出,这里的民主,除了指法兰西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之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有另一层意思,指的是一种思想观念,是一种民主的思想观念。
高中历史第5单元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李大钊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李大钊简介李大钊,字守常,河北乐亭人,生于1889年10月29日。
1907年考入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
1913年毕业后东渡日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
战乱动荡的年代,艰辛备尝的生活,使李大钊从小养成了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稳坚强的性格。
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李大钊积极参加留日学生的抗议斗争。
他起草的通电《警告全国父老书》传遍全国,他也因此成为著名爱国志士。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1916年李大钊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图书馆主任兼经济学教授,积极投身于正在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一员主将。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极大地鼓舞和启发了李大钊,他以《新青年》和《每周评论》等为阵地,相继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再论问题与主义》等大量宣传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著名文章和演说,阐述十月革命的意义,讴歌十月革命的胜利,旗帜鲜明地批判改良主义,积极领导和推动五四爱国运动的发展,成为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我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
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后,李大钊与赵世炎等人在北京组织5万余人的示威,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李大钊在极端危险和困难的情况下,积极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北京反对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的三一八运动,号召人们用五四的精神、五卅的热血,不分界限地联合起来,反抗帝国主义的联合进攻,反对军阀的卖国行为。
李大钊的革命活动,遭到北洋军阀的仇视,他们下令通缉李大钊。
1927年4月6日,奉系军阀张作霖勾结帝国主义。
在北京逮捕李大钊等80余人。
在狱中,李大钊备受酷刑,但始终严守党的秘密,大义凛然,坚贞不屈。
4月28日,北洋军阀政府不顾社会舆论的强烈反对和谴责,将李大钊等20位革命者绞杀在西交民巷京师看守所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① 感受新文化运动是 先进的中国人为自强御 侮而进行的新探索; ②体味新文化运动主要 代表人物反封建的大无 畏精神和寻求真理的品 质; ③进一步体会马克思主 义和思想解放在近代中 国乃至当今的重要作用。
4
重 点 与 难 点
重 点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和内容; 突出方法:阅读教 材、引入材料、问 题探究
材料四:五四时期的报刊
材料五:新文化运动后期的 教材——《学生必读<文言文对 照白话文指南>》
剖析主题方式: 提供材料,设置情景,合作学习
对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2、积极意义: ①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②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 ③为人们继续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创造了条件, 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 3、历史的局限性: ① 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②对东西方文化的态度片面化、绝对化
俄国十月革命的春风
五四运动
设置问题:新文化运动前后期在主题上有什么不同
中华大地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代表?
“须知今后的世界,变 成劳工的世界” “非把知识阶级同劳 工阶级打成一气不可”
通过利用图片、材料让学生 感受历史人物的伟大
李 大 钊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庶民的胜利》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志《 》青 创年 刊杂
五 四 运 动
1915年
1919年
前
期
后
期
民主
科学
新文学 新道德
马克思主义
一首小词总结内容
新旧思潮激冲突,青年杂志运动起, 陈李胡鲁做代表,民主科学摇大旗, 十月革命炮声响,马克思主义新时期, 人们思想大解放,文化运动载史册。
目的:情感提升或理论升华
【 教学反思 】
进 步
2.课程标准:
(1)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2)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 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3、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新文化背 景、主要内容、 评价。 ②探究马克思主 义在中国传播的 原因。 ① 通过谈话法实现 师生互动; ②在阅读和分析史 料中学会归纳,培 养论从史出的学科 素养 ③ 开展小组讨论,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 达和探究能力;
镜头四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以张裕葡萄酿酒公司为例,它是由南洋富商于1892年投 资创办。90年代,全部海外资产约合白银7000万两,相当于 当时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可谓“富可敌国”。1912年孙 中山先生为张裕公司亲笔题赠“品重醴泉”。1915年张裕公 司的白兰地、红葡萄、雷司令、琼瑶浆荣获“巴拿马太平洋 高中各科目专题教材课件 专业提供 友情 分享 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难 点
如何评价新文化运 动? 突破方法:情景创 设、合作探究学习
【说学情】
高二学生有一定的自学和表达能力,也积 累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因此,除了要加强以 上这些能力的锻炼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 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这样才符 合新课改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正如布鲁纳 所说,教师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学生 才是意义建构的主动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 接受者。
15
一、新文化运动的背景
袁世凯大搞尊孔复古——复辟帝制
(具备条件)
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民主政治
政治:辛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 经济: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思想:民主共和深入人心,西方启蒙思想传入中国。 袁世凯为复辟帝制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新文化运动概况
①.时间:
1915年9月
②.代表人物: 陈独秀等
③.标志: 《青年杂志旗帜)
北京大学(为什么?) ⑤.中心: 解决途径:图片、材料和 蔡元培办 学思想解读北大独特性
【自主学习,分析材料】
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教师作问题引导。
兼容并包
材料一: “北大者,为囊括大典,包罗万众之最高学 府” “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 效,……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 材料二:他先后聘请了只有前清秀才学历的陈独秀为 文科学长,只有中专学历的梁漱溟为北大教师,只有 相当于大专学历的鲁迅为教师。 重视人才
蔡 元 培
李 大 钊
辜鸿铭
是谁掀起 了巨浪?
(二)新课讲授:讨论合作学习
学习核心与方法 讨论核心:新文化运动 出发角度:标志、背景 、内容、影响探究 方法:通过教材的阅读 ,史料的引入,情境的 创设,问题的设计,小 组合作探究的方式,让 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 究 教学目的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 极性和参与性,教师不说学 生可以说的!培养学生探究 合作式学习!
课中:材料分析自 主学习与合作讨论 课前:情景设 置问题引导
深化
加强
入门
胡 适 陈 独 秀
鲁 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创设 情景,设疑引入
目的:让学生在品味历 史情景与解读历史信 息的过程中了解新文 化运动兴起,激发学 生学习兴趣,营造氛 围,做好铺垫。
北大的钟声 (又名:宽容) 沈嘉蔚 1988年 中国历史博物馆
方才可以用来做新思想、新 精神的运输品。—陈独秀 《文学革命论》
一曰,须言之有物。二曰,不 摹仿古人。三曰,须讲求文法。四曰, 不作无病之呻吟。五曰,务去滥调套 语。七曰,不讲对仗。八曰,不避俗 字俗语。 ——胡适 《文学改良刍议》
4、新文化运动的评价
材料一:封建卫道士林纾在上海《新申报》上做小说《荆生》、
《妖梦》,肆意诋毁新文化运动,以此维护传统权威。 材料二: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 义研究专号”,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从马克思主义中寻求救 国的答案。 材料三: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 “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 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 “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 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 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镜头一:20世纪初中国政治
袁世凯称帝标准像
“无量头颅无量血,可怜购得假共和”
镜头二:20世纪初中国思想逆流
“孔子之道,自古常新,与天无极…… 政体虽取革新,而礼俗要当保守。” ----- 袁世凯《大总统祭圣告令》
镜头三:20世纪初国民心理
鲁迅的《药》描述的人血馒头
“包好,包好! 这样的趁热吃下。 这样的人血馒头, 什么痨病都包好!” ——鲁迅《药》
• 急匆匆向联合国提 交汉服申遗书; • 指称汉字是由韩国 人发明的; • 准备在2008年前完 成了“整体风水地 理”项目的准备工 作。 • 但更让人目瞪口呆 的是,竟有韩国人 宣称“汉字是古代 韩国人发明的”!
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遗产
“端午祭”时韩国妇女制作艾蒿打糕 韩“端午祭”节日灯笼上汉字“端午祭”
以“寻找我们身边的传统文化 ”为题,请同学们课下探寻我们 身边的传统文化,思考其意义或 价值,还有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 统思想文化等,写一篇小论文。
【 说方法】
教法
启发式 探讨式 组织讨论 发现式 精讲解惑 获取新知 给出材料 设置问题 引导分析
用多媒体 呈现史料 引导讨论 分析
讨论设疑
倡教学 学学生 生中掌 主发握 体挥论 地鼓从 位动史 完性出 成民学 教主习 学性方 目,法 标提,
学法 ①讨论合作学习
②史料分析与归纳
【说过程】
课后:作业开 放 能力延伸
民国初年,北京《中华 新报》曾登了一则新闻, 一个16岁的女子因为自 由恋爱,却由于父母嫌 贫爱富,女孩选择私奔 而被进猪笼事件。就这 样为旧道德献出自己的 生命! 提问并让学生思考:
新文化运动反对封建思想,为什么要把矛头 指向以孔子为首的儒家传统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品味经典,设置 情景解读新文 化和旧文化。 先要做到文学体裁的大解放,
不足:经验不 足,很难顾及 每一位学生
趣中学 乐中思
故事、史料,问题 合作自主探究
课后作业设计:能力延伸
近年来,韩国开展了一连 串争夺中华文化的举 措:
• 向联合国申报“活字印刷术 ”是韩国发明的; • 抢注江陵端午祭为韩国文化 遗产,也成功了; • 论证孔子是韩国人,美女西 施,神医李时珍也早被划入 “韩国籍”; • 把中医说成是韩国发明的, 连同《本草纲目》、人参、 针灸一起收入囊中;
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新文化运动前夕反映北大材料,使 学生对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必然性有所理解。
3.新文化运动的内容
剖析重点进行中
史料、图片、新闻稿、 讨论、思考。 学生讨论归纳总结
情景的设置,经典的品读
民主
科学
• “国人等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 权(即民主)并重。”——《敬告青年》
思考讨论:为什么要提出这口号?
第15课 新文化运动与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耒阳一中历史组 刘少华
说反思 说教材
课程标准
Text 说过程
Text
说学情
说方法
Text
【说教材】--1.教材地位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3第五单元中第15课,教材分三 目介绍了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两方面内 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是新文化运动的新的发展阶段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大的思想解放运 动。一方面它是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另一方面它 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曲,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 用。在讲授过程中,要把它作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 重要一环,突出其承转作用。 同时,要从思想史的角度,深刻挖掘新文化运动 的思想内涵与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延伸其现实意 义,达到更高层次的情感教育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