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思想的变化历程
托尔斯泰
2、卓越的心理描写
• 他始终注意通过心理变化反映人的性格思 想变化。他善于捕捉心灵中转瞬即逝的思 想和意念,善于发掘内心深处的情感。 • 调动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注意描写人物 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喜欢描写自我反省 心灵彻悟的心灵运动形态、喜欢通过人物 的动作表情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状态。
3、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复杂性 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他注意写具有多 方面性格的人物,而不写单一化性格的人 物。在他的作品没有绝对的好人和绝对的
坏人,从生活实际出发,写出他们身上的
某种缺点。从不把人物性格绝对化。
4、善于运用对比、讽刺等手法
托尔斯泰一生致力于人的本性、人的存在、人 的使命的探索和反思。诸如“人是什么 ? 人性是善 还是恶?人为什么会狐独、恐惧、绝望?人生的终极 目的是什么 ? 人生怎样度过才有价值、有意义 ?” 等 等问题。 他说:“思想家和艺术家应当和人们共忧患以 便找到生路和慰藉。此外,他们之所以感到痛苦, 还因为他们始终处于担忧和坐立不安之中:他们能 决定和说出造福于人们,使人们从苦难中摆脱出来 并给予安慰的话。……因此,思想家和艺术家命中 注定永远是要感到痛苦与作出自我牺牲的。”
四、《安娜·卡列尼娜》分析
《安娜.卡列尼娜》 是托尔斯泰第二部里程碑 式巨著,是作家对当时的 政治、经济、农业、家庭 、婚姻和道德等一系列问 题重新进行审视创作出来 的作品。
(一)小说的创作过程
1870年2月 ——最初构思——取 名为《两段婚姻》、《两对夫妻》 (情节带有“私生活”的色彩,没 有触及重大的社会问题 ) 1873年3月 ——重新写作——取 名为《安娜· 卡列尼娜》 ——主人公外貌原型 :俄国诗 人普希金的女儿普希金娜 ——情节原型:1872年1月8日《 图拉省公报》安娜卧轨自杀的消息 —— 虚构情节:列文的精神探索
外国文学史托尔斯泰及其作品
生平简介
列夫· 托尔斯泰 (Lev Tolstoy, 1828— —1910) 19世纪俄国最著名的大 作家,他代表了19世 纪俄国文学发展的顶 峰,是俄罗斯古典文 学的终结。
1828年9月9日出生俄罗斯图拉省的克拉皮 亚县的亚斯纳亚· 波利亚纳。 出生名门贵族。 父亲尼古拉· 伊里奇伯爵参加过反对拿破仑 入侵战争,退役时是中校。 母亲玛利亚· 尼古拉耶夫娜是公爵之女。
贵族公子气 托氏一岁多死了母亲,九岁死了父亲,在 姑妈抚育下长大,形成多疑、热情、易冲 动而又自由发展的性格。 16岁时,进入喀山大学读书,学习东方语 言。受尤施柯娃姑妈的影响,迷恋上了上 流社会的生活,一心想做体面人。他经常 参加各种舞会和晚会,学习成绩不太好。 三年后退学回家。
大学三年生活,托尔斯泰对哲学,尤其是 有关道德的哲学问题发生浓厚兴趣,喜欢 卢梭作品。 阅读大量文学作品,例如司汤达和萨克雷 的作品。
想到这几年,我不能不感到害怕、厌恶和 内心的痛苦。在打仗的时候我杀过人,为 了置人于死地而挑起决斗。我赌博,挥霍, 吞没农民的劳动果实,处罚他们,过着淫 荡的生活,吹牛撒谎,欺骗偷盗,形形色 色的通奸、酗酒、暴力、杀人……没有一 种罪行我没有干过,为此我得到夸奖,我 的同辈过去和现在都认为我是一个道德比 较高尚的人。
军队生活 为了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他到高加索参 加到了军队。军务之余,他开始了小说创 作,并获得了成功。托氏对自己从军也进 行了反省。他在1853年的日记中写道: “搞了一次混账检阅。所有的人都在狂饮, 特别是哥哥……战争是一种不正义和愚蠢 的事,那些正在打仗的人力图压下自己良 心的呼声。我正在做的事好吗?”他在克 里米亚战争失败后离开了军队。
托尔斯泰
为别人做好事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 直到晚年,托尔斯泰还下地干活,著名画家列宾特 地为他作画: 托尔斯泰在耕田》 直到今天, 地为他作画:《托尔斯泰在耕田》。直到今天,托氏故 居还陈列着他做木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镰刀。 居还陈列着他做木工活用的锯子,干农活用的镰刀。
关心农民苦难
忏悔的托尔斯泰坚持“为别人做好事” 忏悔的托尔斯泰坚持“为别人做好事”,关心农民 的苦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把大量的钱分给穷人, 的苦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把大量的钱分给穷人,把 土地分给农民。村里发生火灾,他亲自参加救火, 土地分给农民。村里发生火灾,他亲自参加救火,火灾 后又积极组织救济。他放弃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 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 后又积极组织救济。他放弃1881年以后所写作品的版权, 把这些钱用在社会慈善事业。 把这些钱用在社会慈善事业。 至今,托氏故居门口还有一株被称为“穷人树” 至今,托氏故居门口还有一株被称为“穷人树”的 老榆树,托氏常在树荫下接待贫苦的农民。 老榆树,托氏常在树荫下接待贫苦的农民。“千百万人 成了他的兄弟” 在他的藏书室里, 成了他的兄弟”,在他的藏书室里,还有一个放着钢笔 和墨水瓶的文具盒,那是庄园里的一个农民送给他的, 和墨水瓶的文具盒,那是庄园里的一个农民送给他的, 上面刻着俄国谚语: 用笔写下来的东西, 上面刻着俄国谚语:“用笔写下来的东西,就是利斧也 砍不掉” 砍不掉”。
晚年出走
晚年,托的思想激变和平民化生活不为妻子 晚年, 理解,这使他很痛苦,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 理解,这使他很痛苦,他与妻子的关系日益恶化。 他几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 他几次想离家出走,终因舍不下儿女没有成行。 1910年10月27日晚,他发现妻子总在翻他的 1910年10月27日晚, 日晚 遗嘱,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封信: 遗嘱,于是写了给索菲亚的最后一封信:“我在 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 家中所处的地位已是忍无可忍,除了其他别人的 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我的 人,我不能再在这种奢华的环境中生活 我的 出走,给你造成了一个新的环境,我奉劝你与这 出走,给你造成了一个新的环境, 种新的环境妥协吧!不要反对我的无情吧。 种新的环境妥协吧!不要反对我的无情吧。”
托尔斯泰
义基础上的。
“勿以暴力抗恶”“道பைடு நூலகம்自我完善”都
源于基督教教义。他要人们博爱、不抗 恶、道德完善、放弃财产,用最大限度 压制自己正常欲望的办法来消除不幸, 求得灵魂的安宁和幸福。
2、军旅生活
1851年到高加索服兵役并开始写作. 1854-1855年参加克里米亚战争。6年的 军旅生活为他创作《战争与和平》提供 了珍贵的素材。
1856年退伍后,继续回到庄园改革,又 一次失败。
3、出国寻找救世之术
1857-1861年托尔斯泰两度出国,寻找救世良药 未遂,决心以自己的方式救治社会。 他办教育,亲自做地主和农民的调解员,从宗 教、哲学和伦理道德中探索俄国的出路,认为 宗法制农民代表道德的最高境界,贵族应该走 “平民化”道路。
《安娜· 卡列尼娜(1873-1877)
1873~1877年经过12次修改,第二 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 卡列尼娜》 问世。 小说体现了托尔斯泰对现实矛盾和 理想生活的思考。
第三阶段(1880-1910) 《复活》
作家世界观发生激变后的创作,主要体 现为托尔斯泰主义。 代表作《复活》,通过忏悔贵族聂赫留 朵夫和被损害妇女玛丝洛娃的形象,表 现: 贵族阶级的堕落及其出路; 妇女的悲惨命运及其救恕; 宗教意识;
三、思想观念
托尔斯泰一生思想矛盾重重,但与陀思妥耶 夫斯基略有不同,陀氏强烈关注人的内在冲 突,托尔斯泰更关注阶级矛盾和社会冲突。 列宁这样评价: “作为一个发明救世新术的先知,托尔斯泰 是可笑的……作为俄国千百万农民在俄国资 产阶段革命到来前夕思想和情绪的表现者, 托尔斯泰是伟大的。”又说他是“俄国革命 的一面镜子”。
4、对现实充满忧虑
60、70年代倾心创作了长篇小说《战争 与和平》( 1863-1869)和《安娜· 卡列 尼娜》(1873-1877 ),这是托尔斯泰 创作历程中的两座里程碑。 表现了作家对矛盾重重的俄国现实的思 考,对处在转型期的俄罗斯贵族命运的 担忧。
第四组:托尔斯泰的思想、成就
成就:
托尔斯泰的艺术是博大精深的。他以特 有的概括的广度,创造了史诗体小说。像 《战争与和平》 。
成就:
列夫· 托尔斯泰是现实主义的顶峰之一。 他的文学传统不仅通过高尔基而为苏联作家 所批判地继承和发展,在世界文学中也有其 巨大影响。
思想:
托尔斯泰早期写过文学论文,如《人们 为什么写作》(1851)肯定文学的崇高使命; 《在俄罗斯文学爱好者协会上的讲话》(1859) 反对暴露文学,但仍主张文学应当适应社会 的要求。
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60至70年代的论文中,主要强调应为人民 而写作。
思想:
晚年《莫泊桑文集序》(1894)要求忠于现实主义艺术的原则; 要求作家对所描写的事物抱道德的态度,明确“善和恶之间的区 别”。《什么是艺术?》(1897~1898)批判“为艺术而艺术”的美 学观点,指出当时一些美学理论为统治阶级的口味进行辩解的实质, 揭示颓废派艺术反人民的本性及其哲学思想基础;同时提出艺术是 人们交流感情的工具的论点。《论莎士比亚及其戏剧》(1906)指责 莎士比亚的剧作反民主和不道德,但也能道出他的剧作的某些艺术 特点。这些论著都阐明作者后期关于艺术实质和作用、形式和内容 的关系、艺术的道德意义等问题的见解,后两部还同时要求文艺传 达宗教意识。
思想:
从他的创作初期开始,特别在60年代以后,他始终不渝地真诚 地寻求接近人民的道路,“追根究底”地要找出群众灾难的真实原 因,认真地思考祖国的命运和未来,因此,他的艺术视野达到罕有 的广度,在自己作品中能够反映1861年农奴制废除后到1905年革 命之间的重要社会现象,提出这个转折时期很多的“重大问题”, 尽管他的立场是矛盾的,他的解答是错误的。然而,托尔斯泰的伟 大,主要还由于他以天才艺术家所特有的力量,创作了无与伦比的 俄国生活的图画,而那些“重大问题”大多就是在“图画”中艺术 地提出来的。
站在现实主义的峰巅——列夫·托尔斯泰
里亚宾的俄 国胥年曾经探访托翁 ,
在为其演唱 < 老伍士)的时候.托
询问谁怕死的时候 ,他举起了手 ;
十字架. 没有基碑 . 没有墓志铭. 连 托尔斯泰这个名字也没有 。然而. 它却是世间最 美丽的坟墓 :朴粟. 但弹穆而高贵。 托尔斯泰.这个站在批判现实 主义峰巅的伟大文学家,以他激越 而『 凡的人生观、 不 磅礴而诚挚的写 作、朴质而光辉的个性得到了世间 所有人的爱戴。
系之一斑。在艰难的探求路上留下 的遒适痕迹无论是深是浅,都代表
个则最终在 。 博爱 彩响下. 走上
和谐 追求个人与他人幸福的道路 。
他们都真实地反映出了托尔斯泰激 荡的思想演变历程。 把这些“ 托式主人公” 的思想断
《 战争与和平》 中的安德烈和彼 埃尔 , 一个跳出了上流社会 蛊惑的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t } 和 十 , # 一 版 封 女 蝇
决心为谍求农民的幸福而献身,尽 管最后他失败了,但这个探索者形 象仍反映出当时托尔斯泰的思考结
晶;
暇子” 领悟到人生意义在于爱;另 .
一
片串联起来,也许可 以窥见托尔斯 泰矛盾、 复杂、 多变而深刻的思想体
更求善的文学家.托尔斯泰也经历 了很大的影响。1 0 年 . 6 9 托尔斯泰
过一段极为困惑与迷茫的时期。当 他如同森林中的行人迷失了方向的
时候.他遇见了老子。
在 《 到底怎么办》一文中就援引了 《 遵德经) 绝圣弃智, 里 匿利百倍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绝巧奔利 , 盗 贼无有……”等句,井在其中表达 了许多与老子恿想相近的蕊念。 1 0 年. 1 9 B 岁的托尔斯泰又一 9 次译介出版了老子等中国先哲的著 作。在 《 中国圣人老子语录)俄文 本的前言中,托尔斯泰充分阐述了
托尔斯泰(讲稿)
二、双重意识的手法
这种描写产生的效果既是引起怜悯的因素,同时也带 有喜剧色彩。
乡村生活的意象横扫沉闷城市生活场景。 这种双重性并非总是善与恶的简单象征:《战争与和平》展现 了城市生活中某些最终吸引人的色彩;《黑暗的力量》描绘了 可能在乡村土地上流行的兽行。 从大体上看,托尔斯泰是从道德和审美这两个方面来审视经验 的。一方面,城市生活带有诸多问题,社会不公,两性行为规 范矫揉造作,有人以残酷方式炫耀财富,城市的力量将人与生 命活力的基本模式分离开来。另一方面,乡村的田野和森林中 充满生气,让人身心和谐,将两性行为视为神圣的、创造性, 乡村生活的本能是构成存在的链条,将月亮的圆缺与人们的思 维阶段联系起来,将农事中的播种与灵魂的复活联系起来。 这种双重意识就是托尔斯泰思想和美学的概括性特征,也是他 最富有想象力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内心挣扎,并且以反复出现 的主题的形式表现出来:从城市到乡村的变化,从道德短视到 自我发现和自我救赎。
一、“逃向苍天”的人生传 记
一、“逃向苍天”的人生传记
与妻子关系不和 1883年,结识弗拉基米 尔· 车尔特科夫 最后一部长篇小说《复 活》(Resurrection) (1899年) 1910年,最后毅然出走。
逃向苍天
杜山:是呀,经常是这样,妨碍一个 伟人和他的使命的人恰恰是这样爱他 的人,他就是因为自己的亲人而不得 不走得远远的。不过走得也正及时, 因为只有这样死去,才算完成了他的 一生,使他的一生更加高尚。 站长:是呀,不过……我的心无法明 白,也不愿意明白,这样一个人,这 样一个我们俄罗斯大地上的国宝,为 了我们这样一些人历尽了苦难,而我 们自己却在无忧无虑之中蹉跎岁 月……我们这些活着的人真应该惭 愧…… 杜山:请您——善良的好心人,不必 为他难过。这种没有光彩的卑微的最 后命运无损于他的伟大。如果他不为 我们这些人去受苦受难,那么列夫· 托 尔斯泰也就是永远不可能像今天这样 属于全人类。
托尔斯泰
四、重要作品分析:
《战争与和平》,长篇史诗体历史小说。 战争与和平》 历史题材,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历史题材,中心思想是“人民的思想”。 以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小说以巨 1812年俄国卫国战争为中心,小说以巨 大的艺术力量表现了俄罗斯人民在战争中 的作用,展示了战争的全民性。 两类贵族形象 开放式结构(多线索的结构、千头万绪却 衔接得天衣无缝)。
托尔斯泰主义——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六、七十年代托尔斯泰 世界观转变,由自由贵族转向宗法制(宗 教组织和国家组织合二为一)下农民的立 场,幻想以改良主义来协调贵族与平民的 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 关系,他改良社会的政治主张包括:不以 暴力抗恶、道德的自我完善及基督教的博 爱思想。
老子言“ 老子言“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万物 将自化” 将自化”。 3、70-80年代精神危机和精神转变的年代—— 70-80年代精神危机和精神转变的年代—— 《谢尔盖神父》,请上天赐恩并给他启发,但失 谢尔盖神父》 败了,开始从个人世界走向共同世界,成为一个 反西方个性主义者。 4、90年代-20世纪初,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化, 90年代-20世纪初,开始接触中国古典文化, 但并非老子的“出世、无为”而是“无为于外、 有为于内”——儒家思想。 有为于内”——儒家思想。
2、悲剧根源:
内在因素在于她的悲剧是她的性格与社会 环境发生冲突的必然结果。造成安娜爱情 悲剧的内在因素是她独特的个性。外在原 因:是虚伪的上流社会和冷酷的官僚世界。
3、《安娜•卡列尼娜》的艺术成就 安娜•卡列尼娜》
第一,人物的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人物内心世 界的丰富和辩证的过程。 第二,肖像描写极富个性。如安娜第一次在舞会 上出现时,作者通过对她的穿着、佩带的首饰、 外貌等的描写来揭示她的内心被压抑的情感。 第三,结构完整,天衣无缝的拱顶式结构:三个 家庭两条线索互相呼应,具有深刻的内在联系。 两条线索:安娜的悲剧、列文的农事改革。
列夫托尔斯泰
• 托尔斯泰对安娜的态度带有双重性。一方面,他 同情安娜的不幸,揭发和控诉了逼死安娜的贵族 上流社会;另一方面,托尔斯泰又站在宗教保守 主义的立场上,认为家庭关系是宗法制度的基础, 是神圣的,安娜为情欲所支配,破坏了家庭的和 谐,结果也毁灭了自己。因此,他认为安娜的行 为应当受到谴责,但贵族上流社会去没有资格去 裁判她。在书的开头,他引了《圣经》上一句话: 伸冤在我,我必报应,作为书的题辞,也就是说 有资格裁判安娜的只有上帝。
•
•
《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牧歌情 调与民主倾向,道德完善主题。
《塞瓦斯托波尔故事集》(1855-1856)• 开 始了托尔斯泰和统治阶级之间第一次公开的冲突。 • 《卢塞恩》(《琉森》)(1857),日记体, 是托尔斯泰最早批判资本主义的作品,写作者在 瑞士卢塞恩目睹流浪歌手横遭资产阶级绅士欺凌 的情景。
• 《战争与和平》(War and Peace,18631869) 包尔康斯基、罗斯托夫、别丝豪夫 和库拉金
剧情简介
• 描述了在拿破仑指挥军队进攻俄国时大动荡年代中的一段经典爱情 故事,是一部史诗般的战争巨片。安德烈不顾怀孕的妻子和年迈的父 亲,坚持到军队服役。战役失败,他颓丧回家,恰逢妻子难产而死, 彼埃尔则在父亲临终前被立为财产继承人,并承袭了其父的伯爵称号, 和贵族库拉金的女儿艾伦结婚。婚后不久,因两人性格不合而分居。 彼埃尔与罗斯托夫伯爵一家在去打猎的路上,把沉浸在丧妻之痛的安 德烈也拉去打猎,伯爵的女儿娜塔莎〃罗斯托娃对安德烈产生了好感。 不久,娜塔莎接受了安德烈的求婚,订立了婚约。过了一段时间,安 德烈重返军队。艾伦的弟弟阿纳托里骗得娜塔莎的爱,唆使其与他私 奔。俄法战争开始,担任总司令的库图佐夫将军决定暂时放弃莫斯科。 在撤退途中,娜塔莎遇到受重伤的安德烈,安德烈谅解了娜塔莎,但 他却因伤势过重而离开了人世。战争胜利结束后,彼埃尔回到了莫斯 科,娜塔莎把自己的命运永远的与彼埃尔结合在了一起。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
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是俄罗斯著名的小说家,除此之外他还是一个评论家和哲学家,他在很多领域都有很多的成就。
下面是小编搜集整理的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目录列夫托尔斯泰的故事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出生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的一个贵族家庭,他一岁半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十岁时父亲也相继去世,所以他一直都是靠亲戚抚养长大。
列夫托尔斯泰虽然身为贵族,却对农奴们充满同情。
在圣彼得堡时,他看到了一个衣服破破烂烂的乞丐,就掏钱给乞丐,这时,有人告诉他这个乞丐是骗钱的,他反而说::“我不是捐给他钱,我是捐给道义!”有个年轻人想要一举成名,所以去请教了列夫托尔斯泰。
列夫托尔斯泰向他解释,每个人都好比一个分数,现实中的自己其实就是分子,理想中的自己是分母。
分母越小的话,那么分数就相对越大,反之如果分母越大,那分数就越小,当分母无限大时,分数就相当于零了。
列夫托尔斯泰为什么与妻子决裂列夫托尔斯泰晚年与妻子决裂并离家出走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其一,他的思想完全转变后,与他的妻子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他发觉自己与妻子的思想差距日益扩大,而且他的信徒与妻子之间的纠纷也让他十分苦恼。
其二,虽然他的思想完全站在农奴的立场,但他同时又身处地主庄园的生活,他的心里产生巨大的矛盾。
在他离家出走前,他的妻子曾跪下来恳求他再读一遍曾经为她所写的诗歌,试图用这种方法来挽回他的心,但他最终还是秘密离开了。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历史上著名的批判文学家,他的著作描写了俄国人民在革命期间顽强斗争,是俄国革命的真实写照,曾被多次收录到我国的教科书。
他的思想在后期产生了巨大的转变,因此他还与他的妻子彻底决裂。
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贵族家庭,继他的父母离开人世后他由亲戚养大,虽然是个贵族,列夫托尔斯泰却同情农奴,这也是他后来和妻子决裂的一个原因,因为他的思想完全站在农奴那,导致他内心和现实产生了很大的矛盾,除此之外他和妻子决裂的原因还有一个,是他的思想完全转变,所以和妻子产生分歧,他们的婚姻也这么逐渐走上了终点。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变化
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思想变化
早期(1851~1862)
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
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
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因同农民接近,他开始直接描写农民生活。
未完成的作品《田园诗》(1860~1861)和《吉洪和玛兰尼娅》(1860~1862)对古老的农民生活方式过分美化
中期(1863~1880)
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
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和平与战争》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安娜·卡列琳娜》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
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
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强。
晚期(1881~1910)
这时期总的倾向是:一方面揭露当代社会的各种罪恶现象,另一方面是表达自己的新认识,宣传自己的宗教思想。
创作是多方面的,有戏剧、中短篇和长篇小说、民间故事,而占重要位置的则是政论和论文。
托尔斯泰晚年思想转变之后写的作品
托尔斯泰晚年思想转变之后写的作品
特质尔斯泰是一位伟大的俄罗斯文学家、思想家和社会活动家,其宣扬的“向上的理想”为世界做出了贡献。
他在晚年的思想重新定位,发表过一系列作品,包括《终结》、《静水》和《人生实证》等,他进一步阐述了一种宗教和灵性要求人们保持灵性洁净和灵魂的活力,期望人们将理智和动物本能相结合,释放宗教的动力,使人更快乐的生活。
他的晚年作品《终结》有两个主题,一是教会不再是唯一的道路,二是凡人必须实现自我精神境界的自我解放。
他强调,理性和灵性是最强大的力量,即使受到任何人的束缚,都可以达到一种精神自由。
他在《静水》中将强调,走上信仰之路,人类可以度过重压生活,从痛苦中获得自由,它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自我拯救和自由的看法。
他还呼吁人们要珍惜灵魂的健康,用信仰的力量创造更幸福的生活,不再受生活的中心的束缚。
在他的作品《人生实证》中,他目睹了惨烈的历史变革,展示了充满无限曙光的特质尔斯泰的未来观。
在大量的文字描写中,他追问关于属灵的概念,寻求生活中的和谐,并倡导爱、宽容和美的信念。
由此可见,特质尔斯泰在晚年的思想转变,反映了他对信仰、智慧、灵性等主题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人类复杂情感的历史,赋予了新的生活价值和价值观,明确了灵魂追求自由的彻底自我解放。
这些思想在今天依然激励着追随者,时刻提醒他们实现灵性自由和视野扩大,期待人们以健康的生活方式把握生活的幸福与真爱。
名人传中托尔斯泰的经历
名人传中托尔斯泰的经历名人传中托尔斯泰的经历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19世纪俄罗斯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经历和思想对世界文学和社会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出生于1828年,是一个贵族家庭的成员,从小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托尔斯泰的经历可以追溯到他童年时期。
他在乌克兰度过了一个富有和安逸的童年。
然而,他的家庭环境并不幸福,他的父母关系紧张,经常发生争吵。
这对托尔斯泰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使他对家庭和人际关系的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成年后,托尔斯泰加入了俄罗斯军队,参与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使他对战争的残酷性和人性的脆弱性产生了深刻的体验。
托尔斯泰回到家乡后开始了他的文学生涯,他的作品很快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然而,托尔斯泰并不满足于成为一个成功的作家。
他开始对社会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与贫困农民建立了密切联系。
他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研究农民的生活和状况,并试图找到解决贫困问题的途径。
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写下了许多关于社会正义和人道主义的作品,深受读者的喜爱。
托尔斯泰对宗教和道德问题的探索也是他生活中的重要部分。
他逐渐转向基督教的信仰,并试图将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他在著名的作品《安娜·卡列尼娜》和《战争与和平》中深度探索了人类的道德和自由意志的问题。
晚年的托尔斯泰开始追求简朴的生活,并放弃了他的贵族身份和财产。
他与妻子和子女分离,迁居到乌克兰的一个小村庄中,过上了与农民相似的生活。
在那里,他继续写作和思考关于爱、真理和人类存在的问题。
尽管他的生活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托尔斯泰仍然保持了对人类福祉的强烈关注。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许多后来的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被认为是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和社会改革者,他的经历和思想成为了许多人探索人类生存意义的重要参考。
列夫·托尔斯泰
• 作品基调:为俄国贵族寻找出路。 作品基调:为俄国贵族寻找出路。 • “忏悔贵族”形象:共同走着一条不断 忏悔贵族”形象: 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 接近人民、完善自己道德的路。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 《战争与和平》中的安德烈、彼尔;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列文; 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 《复活》中的涅赫留朵夫。
• 《复活》(1889 复活》 1889— 1899) 1899) 托尔斯泰世界观转 变之后的创作, 变之后的创作,是 其一生思想探索的 总结。 总结。
主人公精神复活的心路旅程 : 聂赫留朵夫的精神复活反映了托氏的宗 教思想即“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 教思想即“勿以暴力抗恶” 我完善” 我完善”,概括了进步贵族知识分子的 精神状态。 精神状态。
• 思想发展历程 早期:探索期(40、50年代 年代) 早期:探索期(40、50年代) 站在开明地主的立场上观察 社会, 社会,幻想以改良的办法协 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 调地主和农民的关系,改善 农民的处境, 农民的处境,醉心于农民教 主张贵族“平民化” 育,主张贵族“平民化”。
• 中期:转变期(60—80 中期:转变期(60 80 年代) 年代) 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 同贵族地主生活决裂, 此时的思想特征是从贵 族地主立场向宗法制农 民立场过渡。 民立场过渡。 世界观的转变对托氏创 生活方式、 作、生活方式、家庭关 系都产生了影响。 系都产生了影响。
注重描写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 一、注重描写人物心理错综复杂的矛盾, 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发掘促使人物心理发展的各种因素。 喜欢描写自我反省、 二、喜欢描写自我反省、心灵的彻悟和激 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情状态等独特的心灵运动形态。 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 三、通过人物表情、动作、音调的描写, 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表现人物心理状态。
列夫·托尔斯泰
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2.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 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 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 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 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 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它们的主人时是 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 了他的心窝 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 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作为 19 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 泰的笔锋几乎指向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 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贫困 的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 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 沙皇政府的惶恐,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 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写他平庸甚至丑陋的外貌是为了反衬他 灵魂的高贵,反衬他的眼睛精美绝伦。 描写手法 先抑 后扬
1. 他的眼睛有什么样的特点?你能找 文中的语句来说明吗?
犀利的目光; 眼睛里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眼睛的威力; 赞美他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精读6——9节
你怎样理解文中的这几句话: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3 .超前夸张。在两件事中,把后出现的事当成 事先出现的,或是同时出现。 如:他酒没进口,人早就醉了。
要注意以下两点
1.要以一定的客观事实为基础。如: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这 句夸张因脱离实际,难免给人以矫揉造作之感, 2 . 要 表 述 明 确 。 如 :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托尔斯泰庄园
列夫· 托尔斯泰
列宁:
托尔斯泰是“俄国革命的镜子”。 托尔斯泰的创作是“全人类艺术发展
本科毕业论文--浅论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
浅论托尔斯泰的博爱思想摘要: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他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精神探索中度过的。
他的思想在一生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的贵族青年转变成了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
尽管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他所宣扬的博爱思想。
一方面,他无情地批判资本主义,暴露财富的增加和文明的成就同工人群众的贫穷、野蛮和痛苦的加剧之间极其深刻的矛盾;另一方面,他又为贵族、为自己寻找在生活中应有的地位,狂信地鼓吹“勿以暴力抗恶”,用博爱去拯救心灵。
关键词:托尔斯泰思想宗教博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00),是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托尔斯泰的一生,是在不倦的精神探索中度过的。
他的思想在一生中经历了巨大的变化。
他在开始进行文学活动的十九世纪五十年代,是一个具有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精神的优秀的贵族青年。
而在晚年,他却转变成了宗法制农民的思想代表。
他以自己不断发展变化的世界观,以“天才艺术家特有的力量”,观察和描述了他那个充满变革的伟大时代,创造出了“竟趁给全人类艺术发展中向前跨进的一大步”的一系列不朽的杰作。
尽管他的思想在不断地变化,但贯穿始终的却是他所宣扬的博爱思想。
本文就试图从托尔斯泰思想形成的因素及他的部分代表作对他的博爱思想进行分析。
一托尔斯泰的思想和艺术是时代的产物。
在托尔斯泰生活的年代里,俄国面临的历史使命是完成农民资产阶级革命。
在这个社会舞台上,矛盾的双方,主要是劳动人民和贵族地主。
托尔斯泰作为地主阶级而处在这个矛盾中。
他精神探索和艺术活动的目的和实质,就是要解决地主和农民的矛盾;他精神变化、思想转变的实质,就是从矛盾的一个方面转到矛盾的另一个方面,即从地主的方面转到农民的方面;他精神活动和艺术创作中的矛盾,就是既无情地暴露这个矛盾的主要方面,暴露地主阶级的罪恶,又竭力鼓吹解决这个矛盾的方法——基督教的博爱、自我完善、不以暴力抵挡邪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托尔斯泰思想的变化历程
托尔斯泰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早期作品早期18511862这是他的探索、实验和成长的时期。
思想和艺术风格都在发展和变化个别作品带有模仿的痕迹。
他后来作品中的一些基调和特色也已初具雏型。
托尔斯泰早在1847年起开始写日记以后一直坚持到晚年。
大量的日记和书信几乎占他的文学遗产的二分之一。
日记是他朝夕反省和不断进行探索的心灵的纪录也是锻炼写作、通过自身研究人的内心生活秘密的手段。
像《昨天的故事》1851那样的早期作品就是由日记扩充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托尔斯泰的许多作品带有自传性质这首先见于最早发表的作品、在高加索写成的中篇小说《童年》18511852以及后来陆续发表的《少年》18521854和《青年》18561857据他的构思还要写最后一部《青春》构成长篇小说《四个发展时期》但没有写成。
这个三部曲表现主人公如何在周围环境影响下成长。
他不满自己醉心于反省和自我分析追求道德完善。
作品洋溢着贵族庄园生活的牧歌情调但也表现了一定的民主倾向尽管作家晚年说这是不真诚的。
同一时期创作的《袭击》1853、《伐林》18531855和《塞瓦斯托波尔故事》等军事小说是根据作者亲身经历和见闻写成的。
这些作品克服俄国文学中战争描写的虚假的浪漫主义倾向表现流血和死亡的真实场面描写普通士兵和军官的朴素但却悲壮的真正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