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与其眼疾诗

合集下载

【推荐】唐朝眼科疾病诗句大观

【推荐】唐朝眼科疾病诗句大观

【推荐】唐朝眼科疾病诗句大观唐朝有一些诗人对医理、炼丹术、本草学、养生学颇有研究,如李白、杜甫、白居易、张籍、刘禹锡等人,他们在诗作中谈医说药、论方叙病,涉及到中医医学史、临床学、本草学、方剂学、卫生习俗等内容,留下了医文并茂的唐代科学文化史的资料。

在唐人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读到有关眼科疾病的诗句,其中以诗翁白居易的最多。

他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苏州刺史等官职。

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

长女金銮三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

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叫阿崔,三岁又夭折了。

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由于官场失意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

他的诗作中屡有这方面的记载。

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

当地的百姓自发地沿江相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他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何如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

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做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当时,服用药物来祛除眼睛疾病和保健的诗人骚客大有人在。

山水诗人王维写诗说:冥搜到百合,真使当重肉。

果堪止泪无,欲纵望江目。

记载了居家生活时,用百合煮肉来食疗自己泪囊炎的景况。

另一诗人张籍也有诗云:开洲五月车前子,做药人皆道有神。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

几度夕阳红:六首著名诗词,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思是,夕阳西下,一直孤独的野鸭伴随着绚丽的晚霞在天空中翩翩飞舞,极目远眺,青天碧水,在远处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

这是王勃在《滕王阁序》里描写傍晚景色最著名、最精彩的句子,历来被奉为落日写景的精妙之句,广为传唱。

对于落日的景象,诗人们有着不同的情怀、感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这是白居易轻松愉悦的审美体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作为漂泊在天涯的游子发出的悲叹。

同样是面对夕阳,如果是用乐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下一个明天崭新的开始。

如果是用悲观的心态去看待的话,那么这意味着是黑夜的降临,一天的结束。

境由心生,情随事迁,良好的心态、乐观的情怀,对于人们的影响极大,愿人们每天都拥有这样的好心情。

笔者精心选取了六首著名的诗词,一起来欣赏大诗人们的最美夕阳情吧:一、《登乐游原》唐:李商隐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傍晚时分心情不适,便驱车登上古原。

夕阳虽然无限美好,只不过已经接近黄昏。

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的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地势最高的地方。

登上它可观赏长安城全貌,是京城人游玩赏景的好去处。

李商隐尽管有才华、有抱负,但是因为他陷入牛李之间的党争,不能自拔,牛李双方都排挤他,所以他在官场之中异常失意。

那时的晚唐已经是国运将尽,李商隐透过当时的暂时繁荣,已经敏锐地预见到社会的严重危机,因此他登上乐游原排解心中的郁闷,写下这首诗借此抒发一下内心的无奈感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这一千古名句极力赞叹晚景之美:在夕阳余晖的照耀下,天空中布满的晚霞,被夕阳涂抹的流光溢彩。

暮色之所以如此妖娆,正是因为在接近黄昏之时才显得无限美好。

这是李商隐无力挽留美好事物而发出的深长叹息。

这一句诗的涵义十分深刻,不仅是对夕阳下的自然景象而发,也是对晚唐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由于这一句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思想价值,因而脍炙人口。

白居易的眼病诗

白居易的眼病诗

白居易的眼病诗“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两头治疗何曾瘥,药力微茫佛力赊”。

“眼藏损伤来已久,病根牢固去应难。

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他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官职,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

长女金銮3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

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阿崔,3岁又夭折了。

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作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由于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

他的诗作中,屡屡可读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医学|教育网整理。

当地的百姓自发地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白居易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

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练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另一首《眼病》诗中,白居易还描述患眼病的症状时说:“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诗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患眼疾的症状,简直就是一例诗体的眼科病案。

白居易眼病二首意思

白居易眼病二首意思

白居易眼病二首意思
白居易的《眼病二首》是唐代文学家白居易的诗歌之一,反映了他晚年时眼病的困扰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

以下是这两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眼病二首其一
明眸皓齿今何在?衰鬓双簪自有时。

当时明月在东楼,替人垂泪到天明。

这首诗表达了白居易对自己年老衰朽的感叹和对逝去青春时光的怀念。

他提到自己曾经拥有明亮的眼睛、洁白的牙齿,但现在已经老去,头发斑白。

他回忆起曾在东楼欣赏明亮的月光,但现在已经老去,眼病使他看不到月光,只能流泪。

眼病二首其二
闻道故园今不同,已经白头矣未央。

悔教夫妻觅封侯,泥泪满巾君莫笑。

这首诗进一步表达了白居易对年老和生命的感慨。

他听说故乡已
经发生了很多变化,自己已经年老,但仍然有很多未完成的事情。

他后悔曾经让夫妻二人追求功名地位,现在却只能用泪水来面对生活的困难,他请求读者不要嘲笑他。

总的来说,这两首诗反映了白居易晚年的心境,对逝去青春和生命的感慨,以及对自己选择和人生方向的反思。

他以诗歌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过去的怀念。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广泛流传,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其中,他的《眼病二首》被视为抒发他对自身疾病和衰老的思考和感受的作品之一。

下面将详细解释这些诗的背景和内涵。

白居易写《眼病二首》时已经年过古稀,身体也渐渐开始有所衰老。

他所描述的眼病是一种来自于岁月的压力和疲劳的真实写照。

这些诗充满了对生活的反思和对人生之短暂的认知。

在第一首诗中,白居易描述了自己对视力减退的困扰和期望重见光明的渴求。

他用生动的比喻将眼病与寒冬和黑暗相连,表达了自己的痛苦和无奈。

他写道:“啻见蓬莱能解赋,复近神仙可报颜。

”他希望重见光明,以重启他的文学创作,再次展现出他的才华和气魄。

第二首诗中,他将眼病与自身的生命之短暂形成对比。

他写道:“白我宫中日自迟,竟无聊乐对经时。

始觉白头生受用,即闻促席讯东枝。

”他认识到时间的流逝,年老和疾病的侵袭使得生活的乐趣变少,自己也对死亡的临近有所觉悟。

他渴望再度拥有年轻时的活力和精神状态,但却明白这已无法实现。

这两首诗揭示了白居易对自己身体和眼病的焦虑和困惑。

然而,他并没有陷入绝望和悲伤的情绪中。

相反,他坦然面对眼病的现实,并通过诗歌表达他内心的思考和情感。

《眼病二首》透露出白居易对生命的短暂和不可抗拒的态度,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于人生的价值、快乐和创作的追求。

这些诗作生动地呈现了白居易对自身疾病和衰老的思考和感受。

通过读这些诗,我们可以看到白居易对于生命的脆弱和短暂的深刻体悟,以及他对年轻时的活力和创作激情的向往。

这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提醒我们要珍惜身体健康和生命,珍惜年轻时的激情和活力,而不要在生活的痛苦和无奈中迷失自己。

白居易的《眼病二首》颇具指导意义,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自身生命和衰老的契机。

它教诲我们,不管面对怎样的困境,我们都应该坦然面对,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无论是年轻时的活力还是岁月的侵袭,我们都应该借鉴白居易坦然面对眼病的态度,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一切,并力求让自己在有限的人生里发光发热。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

白居易眼病二首解释白居易的《眼病二首》是古代文学名家白居易在晚年罹患眼病后所写的两首诗。

这两首诗以他亲身经历的眼病为背景,描述了他在身心上的痛苦和对生活的思考。

这两首诗不仅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我们在面对疾病或逆境时的心态和生活态度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晚年的他因患上眼病而身心俱疲。

他的眼病使他看不清东西,连书都无法阅读,写作也成了一种困难。

这一切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与痛苦。

在《眼病二首》中,白居易以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了他对眼病所带来痛苦的真实感受。

他写道:“蓝田日暖玉生烟,白日依山尽。

”这句诗描绘了眼中的景色被模糊和扭曲所导致的现象,以及明亮的光线逐渐减弱的感受。

他进一步写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句诗则通过描绘遥远的黄河和孤立的城市来传达了一种孤寂和无助的感觉。

然而,尽管白居易身陷病痛,但他并没有因此沮丧或自怨自艾。

相反,他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困境。

他写道:“自顾病骨眼阙时,不媿居冈园尔。

”他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即使在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持自尊和坚强,继续追求人生的快乐。

白居易的《眼病二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面对逆境的重要启示。

不管是身体上的疾病还是其他困境,我们都不能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白居易在文中所表达的顽强精神和乐观态度,鼓励我们在困难面前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找寻生活中的美好。

此外,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也提醒我们重视眼睛的保健。

眼睛是我们感受世界的窗户,它需要我们给予足够的关注和保护。

我们应该注意用眼卫生、合理安排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防止过度疲劳等,以确保我们的眼睛能够保持健康。

总之,白居易的《眼病二首》以其悲壮的背景和积极向上的态度,给我们带来了对于生活意义和态度的深刻思考。

它告诉我们,在面对疾病或逆境时,我们应该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以及保护好身体和心灵的健康。

《闲谈白诗:病中友人相访》

《闲谈白诗:病中友人相访》

《闲谈白诗:病中友人相访》
病中友人相访
唐· 白居易
卧久不记日,南窗昏复昏。

萧条草檐下,寒雀朝夕闻。

强扶床前杖,起向庭中行。

偶逢故人至,便当一逢迎。

移榻就斜日,披裘倚前楹。

闲谈胜服药,稍觉有心情。

病中作者偶遇好友,正好在百无聊赖之际可以消遣一下无聊的时光。

长卧在床也记不清日子是哪一天了,屋檐下已长起杂草,朝夕只有寒雀相伴,强忍病痛起床,前往庭中散步。

偶遇故人,权当是特地迎接,榻上闲谈,心情便拨云见日,顿时舒畅了不少。

作者这首诗是简单地记录了百无聊赖便偶遇故人彼此闲谈而心情得以欢愉的一件小事。

这种感觉就像是久旱逢甘霖,让作者平常枯燥的日子多了一丝趣味与欢愉,让作者也觉得心情顿时舒畅起来。

因为有好友相伴,闲谈也成了治愈疾病的良药。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的意思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的意思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的意思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

红泪是红色的泪水,偷垂是暗自流泪的意思,满眼春风则表示眼泪流尽,取代泪水的是温暖如春风的笑容。

百事非则是白居易心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

这句诗句表现了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苦闷。

他的眼泪像红色的晶莹玛瑙一般,暗自流淌却又在春风的吹拂下化为了无声无息,满眼清明。

眼泪是泪不久,泪水流尽之后是暗藏于心底的悲伤和无奈,正如白居易笔下的长恨歌中所传达的那种离别和失落。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的意象通俗易懂,却又寓意深远。

泪水是人情中最美丽的一种液体,它可以流淌,可以停留,也可以在春风的吹拂下消逝。

红色的泪水似乎比普通的泪水更加珍贵,更加神秘。

春风吹来,万物复苏,正如诗句中的暗喻一样,逝者如斯夫,不可追寻。

泪水最终逝去,却留下了无法挽回的遗憾和悲伤。

百事非则是白居易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无奈。

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会令人不如意,令人感到失望和沮丧。

生活的奔波和挣扎,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微妙,种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都会令人感到烦躁和难受。

白居易将这种痛苦和烦闷表现在了这句诗句中,用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描绘出了自己内心的矛盾和无奈。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和离别的悲伤。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磨难和挑战,我们需要学会接受和享受这一切。

无论是红色的泪水还是春风的吹拂,都是人生中值得珍惜的一部分。

让我们懂得释然,平静地面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用一颗平常心去感受世间的浮沉变化,才能真正活出自己的精彩!【这篇文章描述了诗句《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所传达的内涵,通过对诗句的解读和深入探讨,展现了诗人面对人生磨难和挑战时的独特情感和态度。

】第二篇示例: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这句诗句出自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写了一个人在春风中思念所心仪的人或事物时,眼泪涌现,如红泪滑落。

白居易老病诗及其心态探析

白居易老病诗及其心态探析

《白居易老病诗及其心态探析》摘要:内容摘要: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2]p2629头晕目眩、关节疼痛麻痹,从后续诗作看,白居易并未寻求医生诊治,而采用顺其自然的心理疗法,“今幸乐天今始病,不知合要苦治无,”[3]p181“与会者胡杲年八十九、吉旼年八十六、郑据年八十四、刘贡年八十二、卢贞年八十二、张浑年七十四内容摘要:白居易诗中有一类老病主题,不仅有多首诗写到了所罹患的眼疾和风疾,还不余遗力地描述对衰老的态度,从叹老、喜老、嘲老的心态转变反映了他对衰病和生死的超越。

此外,白居易知足保和的心态与其选择的人生道路和信奉的佛道思想密不可分。

关键词:白居易老病诗知足保和白居易享年75岁,在有唐一代的诗人里称得上高寿,一生深受儒释道三教思想的影响。

青中年时期,他践行的是儒家“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在诗坛上掀起新乐府运动,创作“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1]p6891的讽喻诗,以期能矫正时弊,体现了积极的入世思想。

而晚年遵守儒家“独善其身”的行为准则,又受佛道思想的影响,创作体现其安适保和的心境。

得享高寿又热衷于养生,白居易诗中有一类有很重要的主题,即对老病的描述。

白诗中有多篇都提到了衰老和疾病。

《感时》一诗:“朝见日上天,暮见日入地。

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勿言身未老,冉冉行将至。

白发虽未生,朱颜已先悴。

”[2]p452从生理角度说,三十四岁正是男子筋强骨健,身体健壮的年龄。

《黄帝内经素问》:“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

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

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

八八,则齿发去。

”[3]p23然而白居易居然有老之将至的忧虑,容颜也逐渐衰悴。

这一年刚好是永贞元年、贞元二十年(805),唐德宗去世,顺宗即位,启用韦执谊、王叔文等人实行变革,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

读诗读到眼睛痛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读诗读到眼睛痛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

读诗读到眼睛痛—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看到今天这篇文章的题目,还请大家不要误会哟!读诗读到眼睛疼的可不是我,而是诗人白居易。

白居易怎么了?为什么会读诗读到眼睛疼?如果你想知道答案,就请你跟我走进今天的古诗吧!唐宪宗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遇刺身亡。

此事与白居易无关,但是白居易出于义愤,上书皇上要求严缉凶手,因此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诗人被赶出长安,白居易浮汉水,入长江,东去九江。

在这漫漫长途中,诗人想念好朋友元稚,挥笔写下了《舟中读元九诗》这首诗。

诗歌是这样写的: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钱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诗人是在哪里读朋友的诗卷呢?“舟中灯前”,“舟中”暗示诗人水路奔波,颠沛流离。

“灯前”表明是夜晚,是诗人冷漠凄清、孤寂无聊的时候,诗人点上油灯,伴着微光,展卷细读,一来排造寂寞的愁绪,二来思念远方的朋友。

诗人读朋友的诗卷,读到什么时候才休息呢?诗尽灯残,黎明将至。

灯残,交待时间流逝,光线暗淡,与下文“眼痛”相呼应,诗人原本聚精会神读诗,沉浸其中,不能自拔,是不会发现灯残不残的,只是光线逐渐变得暗淡,眼睛慢慢模糊,难以看清那些熟悉的文字了,这个时候才突然发现,油灯将尽,所剩无几。

另外,“灯残”这个意象也带有凝重、伤感的感情色彩。

想想看吧,漆漆黑夜,一灯如豆,风摇影动,暗影幢幢,何其衰弱,何其昏暗!诗人读朋友的诗卷,结果如何呢?读得眼睛发痛,读不下去,干脆灭灯,独自暗坐,复想发呆,熬过最黑暗的时候。

诗人的眼睛为什么会痛?原因有三:一是光线暗淡,认读吃力,时间一长,眼睛疼痛;二是朋友诗卷,内容丰富,要全部读完,耗时较多,眼睛可能承不了;三是眼痛连心,诗人内心痛苦悲愤,朋友也好,自己也罢;都是仗义执言,为国为民,却遭致贬滴,岂能不愤怒,焉能不痛苦?这个晚上,陪伴他的只有漆漆黑夜;这个晚上,忘不掉的只有同样落难的朋友。

一生一世,不管飞黄腾达,还是落魄潦倒,两个人总是这样心心相知,惺惺相惜。

古代近视眼诗人

古代近视眼诗人

古代近视眼诗人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是个不折不扣的近视眼,这从他的几首诗中可见一斑。

白居易在《眼病二首》诗中,历数了近视的症状: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赏花看雪,朦朦胧胧,恍如雾中观景,形象地表达了近视眼看东西模糊的情况。

他还写有《病眼花》一诗,更加详细地描述了近视看书写字的痛苦之状: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

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

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

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

到年岁大了,近视加上花眼,更为痛苦。

经常暗昏昏眼前花发,越来越厉害。

大的东西方能看得清楚,小字的书典因为模糊不可辨,见了就发愁。

由此看见,白居易属于高度近视眼了。

近视的痛苦使得白居易心情欠佳,他在给朋友的回诗中说:春来眼暗少心情,点尽黄连尚未平。

唯得君书胜得药,开缄未读眼先明。

——《得钱舍人书问眼疾》近视的苦楚堪比黄连,得到友人的慰问书信,心情才好转,犹如得了良药,展信未读已是一片光明。

他在《眼暗》诗里,表达了自己年少时不知道保护眼睛的懊悔: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年轻的时候不好好地保护眼睛,等老了什么药方都不起作用,只有舍下书籍,闭目养神,学那老僧入定,苦苦修行。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被后世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据考证也是近视眼。

我们从他的一首《读书》中不难看出端倪:吾生本寒儒,老尚把书卷。

眼力虽已疲,心意殊未倦。

他本是一介寒儒,年轻的时候就手不释卷。

现在眼力不济,可读书的意趣一点没有消泯。

公元1056年,欧阳修为即将去扬州赴任的刘敞(字原甫)送行,写下清新别致的《朝中措·送刘仲原甫出守维扬》,并迅速流传开来,首句:“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意境虽美,却招来后人质疑:晴朗天气,站在平山堂上,四面风光尽收眼底,清清楚楚,绝不会隐隐约约,何来“山色有无中”?好事者于是得出大胆结论:欧阳修是近视眼!不过,从“南渡词人”代表人物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可以得到佐证。

读古诗辨眼病

读古诗辨眼病

读古诗辨眼病
党群
【期刊名称】《家庭医学:上半月》
【年(卷),期】1998(0)17
【摘要】白居易晚年创作的《目盲诗》云:“散乱空中千片雪,蒙胧物上一层纱,纵
逢情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诗人用四句七言诗表达眼病主诉:第一句表示观看天空之所见,空中许多雪片散乱飞扬;第二句陈述注视物体时的变化。

【总页数】1页(P34-34)
【关键词】晶状体;古诗;外伤性白内障;糖尿病性白内障;晚年创作;老年性白内障;人工晶体;先天性白内障;发病因素;光线调节
【作者】党群
【作者单位】研究员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6.1
【相关文献】
1.让古诗课堂“读”味盎然--小学古诗“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之我见 [J], 徐美

2.读诵古诗文需得法--读《教你读诵古诗文》一书 [J], 陈金明
3.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巧读之后素读,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J], 赖美英
4.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古诗词鉴赏与解读——巧读之后素读,领悟古诗词的语言美 [J], 赖美英
5.抑扬顿挫读古诗——“我们一起读古诗”活动 [J], 李晋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咏老赠梦得原文翻译

咏老赠梦得原文翻译

咏老赠梦得原文翻译
咏老赠梦得翻译注释如下:
咏老赠梦得
作者:白居易年代:唐体裁:五排类别:论人生与君俱老也,自问老何如。

眼涩夜先卧,头慵朝未梳。

有时扶杖出,尽日闭门居。

懒照新磨镜,休看小字书。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

唯是闲谈兴,相逢尚有余。

刘禹锡和白居易晚年都患眼疾、足疾,看书、行动多有不便,从这点上说,他们是同病相怜了,面对这样的晚景,白居易产生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情绪,并且写了这首《咏老赠梦得》一首给刘禹锡(字梦得)。

刘禹锡读了白居易的诗,写了《酬乐天咏老见示》回赠:“人谁不顾老,老去有谁怜?身瘦带频减,发稀帽自偏。

废书缘惜眼,多灸为随年。

经事还谙事,阅人如阅川。

细思皆幸矣,下此便翛然。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从白老的“咏老”诗中,看到作者的性格和行为。

他们两人同在一年出生,也同享古稀高龄;而在遭际上,则大不相同,刘禹锡比白居易坎坷很多。

早期,二人初入仕途,都有匡国救民之宏志。

但遇到挫折后,白则本着传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之旨而明哲保身。

但刘则屡经坎坷而不屈不挠,直至老而不休。

所以在思想上两人是同而又有别的。

他们万劫余生,都享古稀高寿,晚年同在洛阳,亦官亦隐,日夕唱酬。

上述两诗就是当时之作也,道出了他们各自肺腑之言。

关于白居易勤奋名言

关于白居易勤奋名言

关于白居易勤奋名言1.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5.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7.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白居易《长恨歌》8.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9.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白居易《长恨歌》10.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11.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12.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白居易《琵琶行》13.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白居易《问刘十九》14.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白居易《暮江吟》15.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白居易《长恨歌》16.花非花,雾非雾。

夜半来,天明去。

——白居易《花非花》17.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18.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白居易《奉和令公绿野堂种花》19.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20.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白居易《池上》21.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22.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白居易《琵琶行》23.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2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白居易《琵琶行》2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白居易《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

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26.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居易与其眼疾诗
*导读: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在唐人的诗作中,我们常常
在唐人的诗作中,我们常常读到有关眼科疾病的诗句,其中以诗翁白居易的最多。

据专家统计,白居易现存的2000多首诗歌中,涉及到医药学的就有100余篇,居唐代诗人之首。

白居易一生坎坷,家庭生活也很不幸。

他于27岁考取进士后,先后做过秘书省校书郎、翰林学士、左拾遗、江州司马、杭州刺史等官职,宦海沉浮,仕途辗转,直到37岁才结婚。

长女金銮3岁夭折,白居易有诗哭之。

58岁时,他喜得一个儿子阿崔,3岁又夭折了。

老年丧子,使诗翁痛苦异常,他在诗作中追思说:悲肠自断非因剑,啼眼加昏不是尘。

由于官场失意和生活清苦,再加上子女的夭殇,使白居易患了很严重的目疾。

他的诗作中,屡屡可读到有关这方面的记载。

为了疗疾养生,修身怡性,诗翁曾经称病休官,辞去苏州刺史的官职,回家乡静心调养。

当地的百姓自发地送这位廉洁勤政的清官,祝愿白居易早日康复。

在《眼暗》诗中,白居易写道:早年勤卷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诗翁在此谈及自己患眼病的原因是由于年轻时秉烛苦读、穷经积学,不注意视力的保护,到了晚年视力减退,又屡遭子女夭亡的精神打击,悲郁多泣,才导致眼疾缠身,发出欲如何的无奈感叹!接着诗翁详细描写了自己患眼病的症状: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你看,一朝一夕,铜镜松灯前,模糊的视力给理政读书写诗的诗翁带来多少难言的痛苦。

频发的眼疾,使白居易与中医药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阅览眼科医书,服用滋阴养肝的中药,并用黄连的汁液点眼治疗。

后来还烧大药和服气(即炼丹和练气功)来养目除疾。

在另一首《眼病》诗中,白居易还描述患眼病的症状时说:散乱空中千片雪,朦胧物上一重纱。

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

僧说客尘来眼界,医言风眩在肝家。

诗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叙述了患眼疾的症状,简直就是一例诗体的眼科病案。

从白诗中的自述来分析,他的双眼出现了羞明、睛上生翳、视物不清的症状,即患了老年性白内障,中医眼科称之为云雾移睛和浮翳内障。

清代医家张倬在《医通金针开内障论》中指出,本病是肝
气上冲,凝结而成。

其主要表现是视物微昏或朦胧如轻烟薄雾。

次则空中常见黑花,或如蝇飞蚁垂,睹一成二。

将诗翁的病史自述和医家的中医眼科学的辨证论说对照起来看,可以洞观白居易的医学素养是多么的深厚。

在另一首诗中,诗翁记录了他请医服药、自我养护的康复生活:医师尽劝先停酒,道侣多教早罢官。

案上漫铺龙树论,盒中虚捻决明丸。

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

诗中提到的《龙树论》,又称《龙树菩萨药方》,是隋唐时印度医学随佛教传入中国后,被译成中文的印度医书。

决明丸由石决明、车前子、黄连蜜丸而成,是中医治疗肝虚气浮、风眩眼花的方剂。

可以想见,诗翁接受道友的劝告,休官回乡,谢绝名利,洞身静修。

浏览医药学的书籍,炮制丹药,遵守医嘱节酒养目。

但药力有限而痼疾难却,诗翁不得不求治于金针拨障术。

金针拨障术又称金篦刮目、开金针法,即针拨白内障术,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中均有记载。

早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这种由印度僧人执业的眼科手术就很普及了。

虽然目疾给诗翁带来这么大的痛苦,但在那个年代,这位幼年体弱、经历磨难而且仕途也颇坎坷的诗人却享年75岁,超过
古稀之年5岁,也算是当时的长寿者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