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会认读“坍塌”“攸”,会写“谭、漱、吱、嘘、撼、诠释”,检查预习情况,读通顺课文。

2. 结合“坍塌”“震撼”理解课文4-8小节,结合语言文字感受危急关头那“最后的姿势”。

二、重点难点:
1. 通过品读课文,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老师对生命的追求和诠释。

2. 能够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三、教学评价设计:
1. 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自由读、同位轮读及指名读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特别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 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圈画、讨论、交流、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形象。

3. 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复述课文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 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学会用景物描写衬托人物的情绪
或者情感的不同。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

教师:有关汶川地震视频、教学课件。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1. 导入:播放有关汶川地震的视频,导入新课。

2. 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指导书写。

3. 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 精读感悟:
- 朗读课文,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

- 体味环境及场景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

5. 总结:总结课文内容,升华情感。

6. 作业:搜集其他关于地震中感人故事的资料,与同学分享。

孔勰《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孔勰《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四、朗读词语,概括主要 内容 1.分组朗读词语,解释通 过预习已经理解的词语。 2.学习根据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结果等要素 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五、分段,概括段意,并 体会写作方法。 1.自主分段,练习概括段 意。 2.结合课文,体会正面描 写、侧面描写,细节描 写,环境烘托等写作方法 。
作业设计:1.抄写文中的词语4遍。摘抄文中的成语。 2.记住课后2中词语的意思。 3.完成《同步导学》。 课后反思:
孔勰 展示课
重点词语的意思。 象。 要内容。 烘托的方法。
课文的主要内容。 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坍塌
震撼
诠释调整与反思Fra bibliotek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苏教版第十一册 执教教师:隆阳区板桥镇双脉小学 教学内容 最后的姿势 共几课时 第几课时 2 1 课型 孔勰
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教学目标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教学重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明确课文所采用的写作方法: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和侧面烘托的方法 。 1.“5.12”大地震的概况,学生当时了解的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的活动。 教学资源 2.学生搜集到的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3.谭千秋老师的人物介绍。 1.初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 2.课后第2题:查字典,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废墟 预习设计 生死攸关 3.搜集地震中的感人故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学策略 坍塌 震撼 诠释

六(上)_《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上)_《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谭千秋老师为了救护学生而英勇献身的英雄事迹。

(2)能够体会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难点突破:(1)搜集地震中的图片,感受灾难带来的伤痛与震撼。

(2)通过重点字词有感情朗读,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这个悲怆的时刻,汶川地动山摇。

那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已逝去两年多,曾经撕心裂肺的痛苦揪着每个中国人的心。

2.我们先来看几组汶川大地震中感人的图片。

这场灾难给人们带来了什么?(课件展示)3.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发生在这场灾难中的感人故事------第六课:最后的姿势(深情齐读课题)。

二、抓文章主线,梳理课文条理。

1.课前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你能从文中找到能说明本文主要内容的段落吗?(结尾)三、自学交流1.课件出示学习任务:个人自学文中哪些地方描写谭千秋老师最后的姿势?请大家细读课文,用直线画出有关语句,并批注感受。

友情提示:方法指导:读句子---圈词语---谈感受2.小组交流四、班内交流(一)学习生前的谭老师最后的姿势1.学生交流读句子:(课件出示)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1)指名读句子:(2)学生谈感受:我从“拉”、“撑”、“护”这几个动词,体会到了谭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动作之快,感受到他对学生无私的爱。

2.引导: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做出这样的选择的呢?边读边划出关键的词句,细细地体会。

(学生自学-----小组交流)3.班内交流:(1)谭老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这选择的呢?【板书】(情况十分危急)课件出示: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学生读句子:自由读----指名读指导朗读:情况十分危急该怎么读?要地震了,多危险呀!看,这儿有三个感叹号,读得时候应该注意什么?(读出快!急!)(2)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谭老师是怎么说的呢?课件出示:他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要拿!快……”同学们迅速冲出教室,往操场跑去。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最后的姿势》,了解战争对人类的影响和社会的破坏力。

2. 培养学生对战争和和平的思考和感悟能力。

3.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最后的姿势》的内容与主题分析。

2. 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方法和技巧介绍。

3. 引导学生进行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

4. 启发学生对于战争与和平的思考和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1. 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的封面和简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回忆并谈谈他们对战争的认知和感受。

主体:1. 介绍《最后的姿势》的作者和背景,并简要介绍小说的内容。

2. 请学生阅读小说的第一章,并让他们表达对于主人公和故事主题的初步认识和理解。

3.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于小说的观点和想法。

4.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小说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元素,深入理解小说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5. 提示学生思考并讨论小说中所表达的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和观点。

6. 要求学生撰写读后感或写一篇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短文,表达他们的思考和感悟。

总结:1. 汇总学生的观点和感想,并进行总结和归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现实生活中积极推动和平、反对战争。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了解其他关于战争和和平的文学作品,并进行比较和分析。

2.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参与相关主题的讲座,加深对战争与和平的认知和理解。

评估方式:1. 学生课堂参与度和表现评估。

2. 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写作表现评估。

3. 学生的读后感或短文评估。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2 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4、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体会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

(2)学习环境及场景描写对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

2、教学难点体会谭千秋老师在生死攸关时刻做出选择的艰难,感受他的大爱与责任。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情境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在灾难中勇敢救人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危险面前,人们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教师讲述:今天,我们要走进一位老师在生死瞬间的选择,去感受他那令人震撼的“最后的姿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2、检查生字词的读音和理解。

(1)出示生字词,指名读,正音。

(2)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理解“废墟、坍塌、生死攸关”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4、指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三)精读课文,感受形象1、学习第 1 自然段(1)指名读第 1 自然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2)交流:介绍了谭千秋老师的身份和他的日常表现。

(3)从“平常”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谭千秋老师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老师)2、学习第 2 7 自然段(1)自由读第 2 7 自然段,画出描写地震发生时的语句。

(2)交流描写地震的句子,感受地震的可怕。

(3)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谭千秋老师是怎么做的?(4)重点研读谭千秋老师的动作和语言:“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了四个学生。

”“我们发现他的时候,他双臂张开趴在课桌上,后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去,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WTT帮大家整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体会出谭千秋老师的人格魅力,通过学生自己的感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最后的姿势”句子的含义,体会人生的价值。

二、教学准备:自制课件三、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回到20xx年5月12日那天,去共同关注发生在那天可歌可泣的故事,共同去认识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老师,共同去感受谭老师那定格在生命最后一刻的姿势。

(板书:最后的姿势)(二)感受人物品质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自读课文第2——7小节,用笔画出描写谭老师的句子,并将划出的句子默默再读几遍,从这些句子中你看到一位怎样的谭老师。

1.学生自读课文2.集体交流句子,相机出示:(1)这堂课上,他给学生们讲“人生的价值”“人生的……。

”(2)他意识到……快……(3)在教学楼……谭老师……护住了四个学生。

3.引导学生感悟句子,关注细节,感受谭老师的品格。

(优秀的老师,教书育人,是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的老师……)(大家快跑立即撑护住)4.引导学生读好这句话,读出谭老师的内心世界师:谭老师是一位十分注重教书育人的老师,是一心关心学生的老师,是一位不光是言语教育还重视行动教育的老师,文章对他的言语行动的描写刻画第反映谭老师的平凡而又伟大,为了学生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师:请大家再看课文,文章除了在写谭老师的语言和动作的时候还有这样的几句话,出示:(1)天空阴沉沉的。

(2)忽然,课桌……起来,地震!(3)楼房摇晃……腾空而起。

(4)地动山摇……塌陷了……。

这句话是当时的环境描写,在文章到底有什么作用,能否删除呢?5.学生自读品位,集体交流(真实,更反映情况的危急,同时反映谭老师的镇定)师:可见这些环境描写在文章中也起着衬托作用,十分有必要,更能反映谭老师的品质,让我们一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

《最后的姿势》教案教案:《最后的姿势》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学作品《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主题;2.通过阅读并讨论,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3.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4.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二、教学内容:1.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2.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3.学生小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4.学生发表个人感想并进行文学欣赏。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最后的姿势》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向学生简要解释本文的主题和意图。

2.阅读与讨论(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最后的姿势》。

阅读过程中,学生注意观察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表达方式。

阅读结束后,学生分组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

教师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解读和观点。

3.个人感想发表(15分钟)每位学生准备自己的观点和感想,并发表给全班。

教师引导学生表达个人体验和情感,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内心的感受。

4.文学欣赏(15分钟)为学生播放《最后的姿势》改编的音乐或短片,引导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的感受,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

5.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进行总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鼓励学生思考关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问题,并展开延伸讨论。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个人感想和讨论,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最后的姿势》的理解程度和情感体验。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他们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情况。

同时,教师也可以评估学生的文学欣赏能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情况。

五、教学反思:《最后的姿势》是一部深情而思索的文学作品。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文学作品的背景和主题,能够使用批判性思维分析作品的人物和情节,能够表达个人观点和感受,并且通过文学欣赏培养审美情感和创造力。

针对今后的教学,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思考空间,引导他们通过阅读和文学欣赏去思考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和人生哲学。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

《六年级语文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设计_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全》摘要:下面是编整理六年级语上册《姿势》教案设计欢迎!教学目标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课,交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学生齐课题姿势师他是谁?生谭千秋老师(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老师?从哪些语句出? 055学生默课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这国难难突然临际可爱可敬人们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课件]《感动国》音乐声出示其他教师事迹师这还是姿势学生爱英雄责任师德学生齐课题姿势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特殊生命姿势下面是编整理六年级语上册《姿势》教案设计欢迎!教学目标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课学会课9生认识二类系课语境理重词语思3初步了谭老师脑海形成他姿势初步印象、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方法教学重初步了谭老师脑海形成他姿势初步印象教学难能够体会环境及其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作用学习侧面烘托人物形象方法教学“5”地震概况学生当了地震信息和参与抗震救灾活动学生集到地震感人故事3谭千秋老师人物介绍教学程课前观看汶川地震相关录象图片[课件] 课前5分钟(眼保健操)、检预习导入课 5—30出示词语废墟坍塌塌陷尘埃震撼诠释生死攸关妙语连珠公无私师德灵魂爱与责任[课件]指名师词语是有味道如何能出词语味道?生想象画面师真是银子你试试可以吗?指名师其实要想出词语味道还有金子那就是将词语放进句子谁试试出示句子008年5月日8分0秒场突如其里氏80特级地震将四川西北美丽城镇乡村瞬变成( )数以万计人失了生命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选择可是谭千秋老师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特殊生命姿势他用生命( )了( )( )[课件]师完全正确有声有色起体验!齐二、精课() 师面对死亡我们可能无法作出更多选择可是谭千秋却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特殊生命姿势300生这是什么样姿势?师学贵有疑学贵有法!请学们打开课由朗圈画出相关语句学生由圈画相关语句、谭老师立即将他们拉到课桌底下双手撑课桌上用己身体护住了四学生、我们发现他候他双臂张开趴课桌上脑被楼板砸得深凹下血肉模糊身下死死地护着四学生3、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姿势交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成了他生命学生齐课题姿势师他是谁?生谭千秋老师(二) 师这又是什么样老师?从哪些语句出? 055学生默课独立思考圈画出相关语句写下批四人组讨论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方法进出全班交流并相机板(四人组推选代表发言写、、说)你出了怎样谭老师?学生板并说明忠职守临危不惧普通智慧亲切和善舍己救人敢英勇爱无言……师相机补充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环境场景描写师谭千秋位普通老师他用己5岁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师德灵魂出示人们这样赞颂他“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我们这样赞颂他 ![课件]齐学生板词语师这就是谭老师言传身教人生价值人生价值是什么?是公无私是他人着想集体着想国着想……[课件]学生齐三、拓展结师汶川地震是场年不遇灾难人然灾害前是渺但生命坚强和人爱却是光彩夺目这国难难突然临际可爱可敬人们演绎了惊天地泣鬼神感人故事谭千秋只是其[课件]《感动国》音乐声出示其他教师事迹师这还是姿势学生爱英雄责任师德学生齐课题姿势默哀祝福课件展示祝福图片师他们英勇行证实了地震灾害可以破坏我们但破灭不了3亿国人民团结奋斗战胜困难心[课件]师山可移生国人民抗震救灾心不会移师水可阻生阻不断华民族血脉情师少年智则国智生少年强则国强师有这样老师塑造我们师魂我们每炎黄子孙都有理由这灾难四川灾难华民族呐喊生汶川加油!四川加油!国加油!师全体起立!让我们向谭千秋向像谭千秋样伟人民教师向无数留给世人姿势英雄们致以崇高敬!生行少先队队礼!课件展示姿势图片作业超市、写话《谭老师我想对说…》、四人组合作份主题“地震”手报3、集准备班会课进行“姿势”英雄故事演讲会推荐刘肖《我该想到》【教学总结】今天课堂有沉闷虽然课前作了充分地准备可学生似乎不是很领情虽然习惯了学生默默无闻但心里还是失望!幸这班听话守纪律基目标倒也能达成反思如下感触酸如教学环境描写四句话我组织学生充分朗抓住标等感受情况危急和老师处变不惊虽然有别学生参与了回答但波澜不惊朗又让这种危机感减弱了很多考虑到课堂有限只作罢感触二甜品老师言行句动词“撑”是这样组织教学先让学生己演示这动作再让学生说说从“撑”体会到了什么?“双手撑”从力上突出谭老师使出全身劲头用己血肉躯张开把保护学生保护伞减轻碎裂砖块、水泥板直接重重地砸向课桌造成严重恶这学生真正明白了什么是爱是老师对学生爱这样爱是种爱无私爱而我又追问谭老师不怕疼吗?他不渴望美生活他不怕己妻子和女儿伤心难吗?谁说说老师心声?这学生似乎有动容了他们说“我人换了四学生生命值得!”“他们还有美我怎么忍心他们就这样走了呢?”就这样交流我顺势问你看到了怎么样谭老师?学生理就比较到位了。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六年级上语文说课稿最后的姿势苏教版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首先,我会带领学生通读课文,让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接着,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舍己救人”、“无私奉献”等,帮助他们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此外,我还会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地震中的其他英雄人物,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伟大精神。
(二)学习障碍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可能已经学习过一些关于地震的知识,对于地震的基本概念和应对方法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地震中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伟大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尤其是谭千秋老师的故事。因此,学生可能存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障碍,尤其是对谭千秋老师精神的深入理解。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如何将课文中的情感体验与自己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以及如何从课文中提炼出价值观层面的东西存在一定的困难。
课后,我将通过学生的作业、课堂表现等方式评估教学效果。若发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仍有困难,我将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针对教学过程中的不足,我会进行具体的反思和改进,如调整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等,以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新课
为了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我计划采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汶川大地震的图片和视频。这些真实、震撼的图片和视频能够让学生直观感受地震的破坏力,以及在这种灾难中人们的勇敢与无畏。接着,我会向学生简要介绍谭千秋老师的事迹,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思考,也能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课文内容的理解,谭千秋老师的精神品质的感悟,地震相关知识的掌握。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谭千秋老师的舍己救人精神,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
二、学情分析导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标题: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而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更是关键的一环。

在说课中,通过展示最后的姿势,教师可以让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从准备工作、说课内容、教学方法、语言表达和评价反思五个方面详细介绍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一、准备工作1.1 熟悉教材内容:在说课之前,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和分析,确保对知识点的把握准确。

1.2 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目标,确保最后的姿势与教学目标相一致。

1.3 准备教学素材:准备好教学所需的素材,如PPT、实物等,以便在说课中使用。

二、说课内容2.1 介绍教学内容:在开始说课时,首先要简要介绍教学内容,让学生对要学习的知识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2 分析教学重点:对教学重点进行详细分析,突出重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3 引导思考问题: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说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如PPT、视频等,增加教学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3.3 分组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语言表达4.1 清晰流畅:在说课过程中,教师要用清晰流畅的语言表达,确保学生能够清晰地理解教学内容。

4.2 生动形象:通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知识点。

4.3 语言规范:教师在说课中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避免口误和用词不当。

五、评价反思5.1 学生反馈:在说课结束后,可以向学生征求反馈意见,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5.2 教学反思:教师要对自己的说课过程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说课水平。

5.3 持续改进:在日常教学中不断改进和完善最后的姿势说课稿,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第一时间感应到地震发生的谭千秋老师,没有选择只身逃生。

他只喊了一句话,就使全班学生的生命转危为安。

他只做了一个动作,就让四个学生安然无恙。

他的一言喊尽了对学生的真爱。

他的一行铸就了他伟大的师魂。

教学《最后的姿势》,就是要通过解读谭老师的一言一行,让学生感受到他舍己为人、舍生取义的高尚师德。

弘扬正气,接过爱的接力棒,传递爱的精神。

设计思路:读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听沉痛回忆,学习英雄精神;交流救灾资料,感受中华魂。

教学过程:一、破题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课文,题目是《最后的姿势》。

对这个课题,同学们有什么要问的吗?二、检查预习。

1、出示生字新词,指生读,正音。

谭千秋洗漱吱吱废墟震撼凹陷感动诠释坍塌生死攸关指导“漱”“凹”的写法。

2、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指生读,一生一段,读后正音)三、整体感知。

浏览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叙述了在5.12汶川大地震到来时,谭千秋老师临危不惧,组织他的学生迅速撤离,并用自己的身躯护住了难以脱身的四名学生,而他却因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四、精读悟大爱,精品悟师魂。

1、学习第一段,以读代讲。

师:2008年5.12这是个平常的日子。

指生读第一自然段。

2、精读第2至7自然段。

品一言一行,感悟高尚师德。

师:然而,这又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

这一天下午两点多,一场巨大的灾难猝然而至。

紧急关头,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第2至7自然段,圈画出描写谭老师言行的语句。

(1)用“——”画出语言,用“~~”画出动作。

(2)仔细阅读人物的语言和动作,在句子旁边批注。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

最后的姿势说课稿引言概述:说课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它是教师展示教学设计和教学能力的重要机会。

而在说课的最后一环——姿势展示中,教师的仪态和表达能力将直接影响听课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详细阐述最后的姿势展示。

一、准备工作1.1 着装得体: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注意着装得体,穿着整洁、得体的服装,以展现教师的职业形象和专业素养。

1.2 仪态端庄: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仪态端庄,站姿笔直,双脚平行,双手自然下垂,目光自然平视听课教师,展现自信和专注。

1.3 笑容自然: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保持自然微笑,展现友好和亲和力,以增加与听课教师的沟通和互动。

二、教学目标2.1 清晰明确: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清晰明确地陈述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以便听课教师能够准确理解教学意图。

2.2 与教学内容对应: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将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突出重点和难点,使听课教师能够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3 合理分配时间: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同时保证每个环节的时间安排合理。

三、教学方法3.1 多媒体辅助: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使用多媒体辅助工具,如投影仪、电子白板等,以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教学内容,提高听课教师的注意力和理解能力。

3.2 互动式教学: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采用互动式教学方法,如提问、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听课教师的思考和参与,增强教学的活跃性和趣味性。

3.3 情景模拟: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展示教学方法,使听课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中的技巧和策略。

四、教学评价4.1 多样化评价: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展示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如口头评价、书面评价、自我评价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4.2 公平公正: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教学评价的公平公正原则,不偏袒个别学生,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和鼓励。

4.3 及时反馈:教师在姿势展示中应强调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自主学习能力。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精选13篇)六年级语文《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篇1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

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六年级上册《最后的姿势》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认识2个二类字。

联系课文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初步了解谭老师,在脑海中形成他最后的姿势的初步印象。

4、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在读明白文本的基础上理清课文的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一、导入1、08年5月12日,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这一天汶川发生了8级大地震,7万人遇难,37万人受伤,1.7万人失踪,损失达4000-5000亿。

但是,灾难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灾难,还有其他的,比如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文章,板书:最后的姿势。

2、齐读课题《最后的姿势》二、检查预习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课文的主人公是(谭千秋)谁来简单介绍一下谭千秋?(学生讲,补充)2、请同学们准备好默写本,听老师报:洗漱、废墟、震撼、凹下去谭千秋,一位普通的老师,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订正)3、哪些词语的意思是你预习时就了解意思了?(重点:震撼、诠释)废墟这个词能看图片说说吗?4、你在预习中,读书的时候,你认为有哪些字要提醒大家?(指名讲)5、通过预习,你能来模仿一下,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怎样的吗?(请生模仿)6、初读课文,读完后思考:谭老师“最后的姿势”是什么样子的?用“——”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

7、交流初读情况:你们想怎么读?请谁读?(评议)三、理清课文脉络1、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三言两语概括出来。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时间顺序)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你能按时间顺序来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吗?第一段(1):5月12日,谭老师和平常一样,早早地赶到学校上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六年级《最后的姿势》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最后的姿势》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是根据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时发生的那场突如其来的大地震中所涌现出来的可歌可泣的真实事件所写的。

谭千秋老师在灾难来临之际张开双臂,将四个孩子守护在身下,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对人生的追求。

为了更为立体地表现人物品质,作者还引用了最具说服性的三位人物的话语,侧面烘托谭千秋老师的英雄壮举,这样的描写使得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护住学生”的形象定格在我们心中,成为了一个永恒的瞬间。

教学目标:
1.能够体会环境及场景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作用,学习侧面烘托的人物形象的方法,并能模仿运用。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能够说出“最后的姿势”的内在含义,感受谭千秋老师对生命意义的追求和诠释。

3.通过搜集、整理与阅读资料,小组探究解决问题,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和自我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除了理解“最后的姿势”所蕴含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外,还能学会课文侧面烘托的写作手法,借助自主阅读的内容,也能写上一小段。

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进行资料的查询,并认真阅读。

教师:制作教学PPT。

教法学法:
在“读、思、悟”的过程中,采用“课前了解——小组探究——交流感悟——教师点拨”与“品读感悟——掌握学法”相结合引领学生真正认识谭千秋老师。

教学过程:
一、视听结合,唤回真情。

1.课伊始,老师播放一张张感人至深的画面,并配以声情并茂的解说,将孩子一下子拉回到那个令人痛彻心扉的时刻——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所有的轰然倒塌中,历史就在这一刻定格,突如其来的灾难将所有的欢声笑语掩埋。

裹满污泥的手拽不住生的希望,张大的双眼,是在寻求生的权利。

生命在此刻脆弱无比。

但他,却用世间最美的姿势延续了生命。

他就是——谭千秋。

2.板书课题:最后的姿势,请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朗读。

【设计意图:虽然2008年的这场大地震学生经历过,也曾感动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情感会慢慢淡下来。

为了重新唤起学生对那场地震的真实感受,因此,我以此作为了课的开始。


二、示范阅读,初解人物。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其余的同学边听,边思考“这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高中老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呢”
2.展开讨论:学生可能会从“给女儿洗漱、穿戴”“带女儿散步”感受到他是个关爱家人的人;还可能从“早早地赶到”体会到他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设计意图:学生的感悟往往是分散的,更缺少自己总结归纳的能力。

因此,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总结,如果要想知道这是一个怎样的人就要学会观察人物的动作、言行,从细微处入手,那样才能真正读透一个人。

虽然这一小节不是文章的重点和难点,但我却愿意花上一点时间带着孩子来学,目的是通过这段内容的学习,教给学生一个方法,让他们知道如何借助语言文字去深入解读人物。


三、伙伴合作,细品人物。

1.在你眼里谭千秋老师还是个怎样的人呢,你是从哪里读到的你是怎样理解课题“最后的姿势”的请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读读第二到第七小节的课文,也试着从人物的动作言行和环境描写等细节中去思考、解答。

2.小组合作,相互补充,得出较为全面的看法。

比如说,当学生从“谭老师立即将它们拉到桌子地下,双手撑在课桌上,用自己的身体护住四个孩子”的“拉”“撑”“护”中体会到谭老师是个不顾自己安慰,一心想着学生的老师时,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文谭老师讲课的内容,去体会他是个言行一致的人。

还有引导学生从四次的环境描写品味谭老师的精神。

【设计意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该是一个积极的引导者,在学生探究发生偏差时,在相互之间达不到共识时,在不能打开思路时,研究不够深入时……总之,教师的引领应该是在学生出现问题,需要教师帮助的时候。

这样的小组合作,绝非一般意义上的只图形式与表面的热闹的学习方式,它强调每个学生都要在相互交流与倾听中让思维开动起来。

教师在期间的要务就是点燃每个小组思维的火花,让课堂中激荡着生命的活力。

因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学生有着无限的潜能,作为教师尊重儿童这种与生俱来的本能就是顺应了儿童的`自然发展。


3.小组推派代表,汇报学习成果。

汇报分朗读与研读结果两部分,以学生评价为主,教师评价点拨为辅。

四、借助文本,迁移写法。

1.13日22点12分,当人们从废墟中搬走压在谭老师身上的最后一块水泥板时,那画面,让多少人垂泪低泣,让多少人为之震撼!教师出示救援人员、获救学生、一位老师的话,指名学生朗读,并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在学生交流后,教师作一个总结与提升,教给学生一个写作方法。

读着这三段文字,老师仿佛看到了三幅最感动,最美丽的画面:展开双臂,护住孩子的画面;紧急时刻飞扑向孩子的画面;指挥学生们逃离现场的画面。

三个不同的人物从不同的侧面再一次烘托出了谭老师那高大的形象。

这种写作方法就叫做“侧面烘托”
3.在明白了什么是侧面烘托与侧面烘托的作用后,请学生回忆自己认真阅读过的地震中发生的感人的事情,学习这一写作方法,也来写上一小段。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是建立在学生认真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基础上的。

所谓“前置性作业”就是在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认真阅读。

阅读时,要求学生关注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赞美和评价。

这种将第二天学习的内容提前学习、准备,顺应了“先学后教”的理念,转移了教学着力点,改变以前步步为营的教学状态,真正做到了“以生为本”。

这样的教学起于文本,但不止于文本,它顺应了语文学习的规律。


五、总结提升,点明题目。

1.针对学生练笔内容,将诸如:
辉兵,用交警放行的姿势,舍生忘死地指出了逃生的方向。

汤鸿,两个胳膊下各抓了一个孩子,身子下还护着几个孩子。

袁文婷,压在水泥板下,身体下面藏着她的学生。

……
结合小组学习成果,归纳总结出,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每个人都有着自己最美丽的姿势,这姿势是他们在用爱和责任诠释着生命的意义。

2.最后,用人们赞颂谭千秋的话“英雄不死,精神千秋”来赞颂所有这些可歌可泣的英雄们。

记住英雄不死的是精神,他们是用生命去扞卫爱与责任。

这也是我们所要从这些英雄身上汲取与扞卫的东西。

【设计意图:由文本走向深入,是对主题的适度挖掘。

这对于高段的学生来说并不是难事,何况它们皆出于学生的笔头。

提升需要教师的点拨与引导,哪怕只是简单的几句总结语。


板书设计:
最后的姿势侧面烘托
张开双臂护住学生
爱与责任
【设计意图:最后的姿势有两层含义,一个是谭老师生命最后的姿势,另一个是透过这姿势我们所品味到的“爱与责任”的人生意义。

这两点,在板书里都能清晰地表达出来,学生能一目了然。

】设计意图:
整堂课的设计没有琐碎的问题,主要围绕三个值得探究的大问题展开的:谭千秋是个怎样的人环境描写对于人物精神的体现有什么作用侧面烘托的作用是什么所有细节的指导与品味都蕴于小组讨论与教师点拨中。

这样的设计从整体入手,教师是站在宏观的角度把握教材的。

课堂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坚信学生本身就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而仅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在引领中启发学生自主感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