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六章智力
心理学:第六章 智力
主要 g因素 流体智力 七种 观点 和s因 学习能力;基本 素 晶体智力 的心 知识经验 理能 力
三、智力的测量
【识记】常模;信度;效度 常模: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 总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信度:可靠性 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效度: 有效性 即准确测量的程度
三、智力的测量
团体差异
性别的差异 1、男性→空间能力 2、女性→语言能力
职业的差异 脑力劳动 IQ 更高
种族的差异←影响因素 1、环境和教育等后天因素 2、智力测验的不公平性
一、智力的性质
如何看待智力差异
一、智力的个体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智力的水平和智力的结构两方面。 1、不同的人,最高水平不同。 2、智力的结构,即组成方式,不同。 3、不同形态:稳定发展;早熟;大器晚成。 二、智力的团体差异 1、性别差异。 2、职业、种族差别。 三、产生的原因 1、同一群体:先天 遗传 2、不同团体:后天 环境 3、不同团体:测验的文化不公平性
四、智力的影响因素 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施用累能:能力是在使用中积累的。 能力的发展提高,只能在社会实践中实现。
谢谢! THANKS!
学习,是一种信仰!
二、智力的理论
【识记】 智力的一般因素与特殊因素 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领会】各理论的主要观点
二、智力的理论
流体智力和 晶体智力说
因素论
二因素 说
多因素 论
智 力 的 因 素 论
二、智力的理论
英国 斯皮尔曼
二因素说 1、(1)一般因素:g因素 (2)特殊因素:s因素 2、 g 因素=智力 (1)是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 (2)由不同测验平均成绩估计 3、 s 因素 只与特定智力活动有关
湖北省高中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教育学重点推荐
第一章现代心理学得研究与发展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得科学。
2、由于人的内在心理与外显行为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得关系,所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以及分析,我们可以揭示人的心理活动得规律。
3、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分为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两个方面。
4、个体心理现象异常复杂,心理学通常从两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共同得心理过程,即个体心理活动及其表现得一般过程(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二是个性差异,即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活动倾向性与稳定的心理活动特性上的差异(心理活动倾向: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心理过程的稳定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得学科。
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得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6、构造主义a冯特,铁钦纳b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得意识c内省法7、行为主义a华生,斯金纳b反对研究意识,应当研究可观察得外显行为c反对内省法,主张科学心理学应当采用实验法。
斯金纳影响了当时的行为科学得兴起。
8、精神分析学派a 弗洛伊德 b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c提倡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寻找病人的病根9、人本主义心理学a马斯洛,罗杰斯b以正常人为对象c主张以人的需要出发去研究人性10、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四种方法。
11、观察法:由研究者直接观察记录被试得行为活动,从而探究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存在何种关系得方法12、调查法: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系得问题为范围,预先拟就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或意见的一种方法。
一种是问卷调查法,一种是访谈调查,也称访谈法第二章脑与心理1、大脑是人得精神活动赖以实现的物质基础,巴甫洛夫将脑称为“自然界的皇冠”。
脑是指挥一切行为得最高司令部。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3、中枢神经系统由脊髓和脑组成4、大脑的视觉皮层、听觉皮层、嗅觉皮层、触觉皮层和运动皮层记录来自外部得信号,称作第一区域。
自考 教师资格证 心理学 第六章 智力
第六章 智力一、单项选择题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B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 D.吉尔福特2.我国古代思想家王充所说的“施用累能”是指( B ) A.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B.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C.遗传对智力的影响 D.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3.某学生智商为100表示( B ) 考过两次A.较低智力B.中等智力C.较高智力D.非凡智力 4.智商的计算公式是( B )。
A.100CA MA (IQ)+)实足年龄()心理年龄(智商=B. 100CA MA (IQ)⨯=)实足年龄()心理年龄(智商 C. %)实足年龄()心理年龄(智商100CA MA (IQ)⨯=D. 100MA CA (IQ)-)心理年龄()实足年龄(智商=5.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 D )提出来的。
A.斯皮尔曼 B.卡特尔 C.瑟斯顿D.吉尔福特6.一般说来,以下哪一类能力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 A ) 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C.言语能力D.运算能力7.一般说来,( A )被认为不属智力范畴。
A.人际交往能力 B.学习能力 C.言语能力D.运算能力8.在一个测验正式付诸使用以前,测验的编制者都要建立一个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使得对分数的解释更加清晰、明确。
这一参照指标指的是( A )。
A.常模 B.效度 C.难度D.信度9.( A )又称稳定性系数。
考过两次 A.再测信度B.评分者信度C.内部一致性信度D.分半信度10.( C )是将个体的智力测验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A.心理年龄 B.比率智商 C.离差智商D.智力年龄11.在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中,“关系”属于( A )。
A.产物维度B.内容维度C.操作维度D.应用维度12.____________的主要作用是处理熟悉的、已加工过的问题。
( A )A.晶体智力B.经验智力C.流体智力D.内省智力13.瑞文标准推理测验是一种( B )A.成就测验B.团体测验C.个别测验D.性向测验14.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中,智商的计算方法为( C )A.正态分布B.比率智商C.离差智商D.智力年龄15斯腾伯格的智力三元论认为,智力的内部构成涉及思维的三种成分,其中的元成分为( B )A.根据经验调整所运用的成分的过程B.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C.提取信息并作出判断反应的过程D.用于获取和保存新信息的过程二、名词解释流体智力P138流体智力(fluid intelligence)与基本心理过程有关的能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2016年河北省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知识点总结-心理学(第6-8章)对应2016年最新教材和大纲
第六章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一、学习动机的涵义(理解)1、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活功能:产生某种活动指向功能:指向某一目标强化功能:维持和调整活动2、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并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
二、学习动机的基本结构(理解)学习需要是主体的一种追求学习成就的倾向,是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
学习期待与诱因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了解)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放在一起考察。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相互影响。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四、学习动机的类型(了解)(1)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直接的近景性动机;间接的远景性动机(2)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内部动机指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
外部动机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
(3)布罗菲的分类普遍型学习动机;偏重型学习动机五、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理解)学习动机的多元性;学习动机的间接性学习动机的社会性;学习动机的职业化六、动机性学习模型(了解)学习前;任务中;任务后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一、强化理论(了解)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提出来的,以桑代克、斯金纳为代表。
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用强化来解释动机的产生。
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重复的可能性。
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
二、需要层次理论(掌握)马斯洛在解释动机时强调需要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目标,这种目标来源于我们的需要。
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需要,这些需要会随着时间等因素而变化,需要影响着人们行为的方式和方向。
人有七种基本需要,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适当的满足,高一层的需要才会产生。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整理
第六章知识学习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知识是信息的表征。
按照所表征的信息类型与表征方式的不同,分为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两类。
陈述性知识:能够描述或者识别客体、事件、观念等,是指人类心智表征事实、观念与概念的方式,由于能够用口头或书面语言的方式来陈述这种知识,故而得名。
时间序列储存的是个体对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的知觉;表象是表征物体物理特征与空间结构的信息组块;命题是表征观念及概念间有意义联系的信息组块,是一种基于语言的表征;陈述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图式或陈述性知识网络一一图式:是个体在特定领域中拥有的有组织和内在联系的陈述性知识的记忆结构;陈述性知识网络:是陈述性知识的组块被表征为相互联系的节点,从而形成由时间序列、表象及命题形成的网络;程序性知识:是指导个体如何执行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所表征的技能有一个重要特点一一自动化。
条件部分储存了能够激发行为的环境条件和心理条件的相关信息;行动部分储存了指导心智和身体行动的信息;程序性知识的整合与组织机制主要是产生式系统一一产生式系统包含一系列产生式,它们逐个被激活从而完成一个复杂的行为。
也就是说,产生式系统的激活会使一系列离散的行为形成一个连锁,并且以顺畅且相对自动化的方式运行,知道达到主要目标。
知识分类的教学含义?区分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对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非常重要,如物理中的一些概念和事实可以被学生表征为陈述性知识,而一些实验所需的技能则可被学生表征为程序性知识,教师需要理解两种知识的性质、表征方式及它们是如何被学习的,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有效教学。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奥苏伯尔称之为“表征学习”。
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的过程,实质上是通过学习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
概念同化:用定义的方式,让学习者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来理解新的概念。
中学教师资格证_教育心理学___第六章__知识的学习选择题
第六章知识的学习一、单项选择题1.知识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 )。
A.感受与体验 B.前人经验 C.记忆的内容 D.信息及其组织2.知识的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
A.客观描述 B.关键特征 C.主观表征 D.内在规律3.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4.由于反映活动的()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A.形式 B.深度 C.复杂程度 D.数量5.()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6.()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7.()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8.()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A.概念 B.命题 C.表象 D.感知9.()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0.()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1.()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2.()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A.陈述性知识 B.程序性知识 C.感性知识 D.理性知识13.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和()两个亚类。
A.动作技能;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认知策略C.动作技能;认知策略 D.心智技能;操作技能14.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办事的程序性知识是()。
A.动作技能 B.心智技能 C.认知策略 D操作技能15.()是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和自己的加工活动。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背诵要点六(智力)
吉林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背诵要点六(智力)吉林教师考试交流群:279620409
1.智力是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2.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个性心理特征,可有多种表现形式,智力则只是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能力具有两层涵义,首先它指个体现在实际“所能为者”,其次它又指个体将来“可能为者”。
3.能力按照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按照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按照在活动中产生的结果与原有知识经验的关系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
4.智商定义:也叫智力商数,常用IQ表示。
是根据一种智力测验的作业成绩所计算出的分数。
智商分比率智商和离差智商两种。
5.法国心理学家比内是用科学方法编制智力测验的第一人。
6.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CA)*100,也称为比率智商。
它的不足之处在于当人发展到一定的年龄后,智力并不随着年龄增长,老年时甚至有下降的现象,使用心理年龄做计算将不符合实际情况。
吉林教师考试微信号:jljsksw
中公教育官方资料,严谨非法盈利行为!
中公教育官方网站:
中公教师考试网站站:
吉林省公职考试交流论坛:。
张厚粲《心理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用书
第一部分单项选择题第一章概论1.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
持有这种观点的心理学派是(构造主义)2.下列事件标志着心理学脱离思辨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是(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3.冯特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心理学被称为(构造主义心理学)4.构造主义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这种研究方法被称为(内省法)5.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而不是它的结构。
意识是连续性的像流水一样的,提出“意识流”观点的心理学流派是(机能主义)6.1890年发表了经典的著作《心理学原理》,书中详细的阐述了有关意识流的思想,在心理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学者是(詹姆斯)7.19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他的《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的正式诞生8.宣称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只能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提出S--R理论的心理学家是(华生)9.华生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人的一切行为主要是受到(后天环境)因素影响而形成。
10.新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11.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创始人是(魏太默)12.主张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直觉大于感觉的总和”的心理学流派是(格式塔心理学)13.精神分析学派于19世纪后期产生于欧洲,其创始人是(弗洛伊德)14.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分析,强调心理学流派是(精神分析心理学)15.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马斯洛河罗杰斯)16.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把内部心理活动的研究成果加以总结,写成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而出现了认知心理学。
17.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决策、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主要采用的方法是(口语报告发)18.下列属于心理学研究的应用领域的分支学科的是(组织心理学)意识与注意19.下列不是心里促动药物的是(葡萄糖)20.下列心里促动药物属于兴奋剂的是(咖啡因)21.人的意识最清晰,最能集中注意,能够有意识的去完成一件事情的意识状态是(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2.现代科学研究的结果发现,在正常条件下,人的意识本身具有不同的状态,人类意识的第一状态是指(可控制的意识状态)23.人类意识的第二状态是指(自动化的意识状态)24.上课的时候,听着听着级就走神了,脑子不知道飞到哪去了,可能还想着昨天晚上看的一部影片,或者想着一会儿放学回家妈妈要做什么好吃的。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要点
12. 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见大纲
第四章 认知过程
1. 注意的含义: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征。
2. 无意注意的含义及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指实现没有预定目的,也无需作意志努力的注意。原因:刺激物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间对比,活动与变化);人的主观状态。
4. 突触的功能:传导神经信号;神经元间相互联系的突触存在间隙,神经冲动不能被直接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于是,突触间神经冲动的传递改变韦化学方式来进行。
5. 大脑皮层的分区与机能:大脑皮层从前到后可分为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四个区域。
6. 布洛卡区和温尔尼克区的位置及其功能:布洛卡区位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运动性言语中枢,可以理解言语,却影响表达;温尔尼克区位于颞叶的后下部,又叫听觉性言语中枢,讲话流离却不能理解言语。
第三章 行为动力
1.需要的含义及其功能: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应。有对象性,动力性,社会性等特征。其功能表现在:人类行为一切动力有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
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见书。各个层次出现的顺序有低到高:各个层次需要在全人口中所占比例由大到小;七层次可概括为两水平,即基本需要和成长需要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是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具体来说,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个方面。(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8.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a,观察法:简单易行,直接观察;b,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效率高但是研究结果会有主客观干扰,真实性不足;c,个案研究法:加深对个人了解但搜集资料缺乏可靠性;d,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系统地操纵某种变量的变化,来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分为现场实验和实验室实验两种。精确度高但脱离实际情景难将结果脱光到日常生活中。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解
教育心理学第六章知识要点讲解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节)1、知识学习的类型2、记忆系统及特点3、遗忘进程特点4、遗忘原因及理论解释5、记忆规律的运用第一节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含义及实质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
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
二、知识的类型(一)根据反应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水平。
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
表象是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
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
概念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属性及其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
命题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规则、原理、原则,它表示的是概念之间的关系,反映的是不同对象之间的本质联系和内在规律。
(二)根据反映活动的内容的不同,知识分为具体知识和抽象知识。
具体知识是对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实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具有情境性和时空依赖性。
抽象知识是对于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法则等。
(三)根据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知识可以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两者含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2.两者区别:首先,陈述性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
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
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
程序性知识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
其次,从心理表征看,陈述性知识主要以概念、命题和命题网络的形式表征,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
3.两者联系: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常常是学习程序性知识的基础,程序性知识获得后也为获取新的陈述性知识提供了可靠保证。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心理学复习知识要点:第六章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
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第六章第一节品德的概述识记:1、品德:是个人依据社会道德采取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
2、道德是社会现象,品德是心理现象,是社会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3、品德的形成既受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也受人的心理发展规律的制约。
4、品德的心理结构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等心理成分构成。
道德认识是道德情感产生的基础,道德情感又影响道德认识的形成及其倾向性。
儿童在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的基础上产生道德动机,并可引发出一定的道德行为。
道德意志调节和控制一个人的道德行为。
第二节小学儿童品德的发展领会与应用:1、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特点:小学儿童在道德判断上,总的发展趋势是只注意行为的效果,逐步过渡到比较全面地考虑动机和效果的统一,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规律。
(1)从他律到自律。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是从以依靠他人的评价为标准逐步发展到以自己独立见解为标准的。
这种转折一般以9岁为界限。
(2)从效果到动机。
小学儿童道德判断的依据是由行为后果逐步发展到行为动机,然后才到后果与动机统一的水平。
(3)由片面到全面。
小学儿童的道德判断往往从带有较大的片面性逐步发展到比较全面、客观,从只看现象逐步发展到深入事物的本质。
2、小学儿童道德行为发展的一般趋势:(1)道德行为的发展与认识水平的提高相适应。
(2)由外部调节向内部控制过渡。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第六章知识的学习+实战演练
教育心理学考试重点提示:第六章知识的学习重点提示统观近几年全国各省的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心理学考试,本章的考查重点是:(1)知识及知识学习的类型.(2)知识直观和知识的概括。
(3)记忆系统及其特点。
(4)遗忘的理论解释.(5)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考纲链接1.知识的含义。
个体通过与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其实质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特征与联系的反映,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知识的类型。
(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
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反映。
(2)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
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3)具体知识与抽象知识(反映活动的内容不同)。
具体知识:是对于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实或事件的反映,是对我们看到或听到的事情的心理再现。
抽象知识:是对已知事实的概括性的反映,表现为概念原理、公式、原则等。
3.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命题学习(根据知识的重复程度);(2)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4.知识学习的过程。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知识提取三个阶段。
5.知识学习的作用: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
(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
6.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
知识获得的两个环节是: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
7.知识直观.(1)类型:①实物直观;②模像直观;③言语直观。
(2)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①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②加强词与形象配合;③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⑧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笔记全
《心理学》学习重中之重章节(仅供参考)第一章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第二章第二节注意的种类;第三章第二节基本的视觉现象;第三节基本的听觉现象; 第四节知觉的特性第五节社会知觉;第四章第三节提高记忆能力的方法第四节学习的策略与方法第五章思维的过程和种类概念的心理学定义推理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像和创造思维创造性的影响因素和创造性思维训练;第六章智商与智力差异第二节智力的理论;第七章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匮乏与成长动机理论情绪情感的定义情绪情感的区别第八章认知方式差异第九章人际沟通与人际吸引第三节第十章《心理学》复习资料2008年4月10日注:加粗为一级概念普通为二级概念*为三级概念括弧中的时间是考过年份(并不是说二级三级概念不主要,这个只是按照重量级划分,心理学考的还是很细的)1、心理学(2002.4)(2004.4):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学研究方法3、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4、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5、实验法(2002.10)(2003.10):实验法是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6、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7、意识(2002.4)(2004.1)(2004.4)(2006.4)(2007.4):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8、注意(2002.10)(2003.10):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9、不随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10、随意注意: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小结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小结1.12.23.3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结构团体差异,测量工具通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环境,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格式塔心理学一九一二年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第六章知识点小结2017-11-03 13:09:59 | #1楼智力一、智力概述(1)智力: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
(一般能力、特殊能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社交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力结构)团体差异智力的发展特征:智力发展的一般趋势发展的可变性和稳定性(智力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变化,增长阶段-稳定阶段-衰退阶段)(2)智商:通过一定测量工具和手段衡量智力水平的高低。
比率智商: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离差智商:个体成绩与同年龄组被试平均成绩得出的相对分数。
二、智力的理论(1)智力因素论:智力二因素论代表人物:斯皮尔曼智力g与某特殊因素s正相关智力多因素论流体智力:一般的学习行为能力。
晶体智力:以学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
(2)多元智力理论:智力、言语、逻辑-数学、空间、身体运动、音乐、人际、内省(3)智力结构论:内容、操作、产物(4)智力认知理论:智力三元理论元成分: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操作成分:接受-比较-反应的过程知识获得成分三、智力的测量(1)智力测量:是心理测量的一种。
(2)智力测验的种类:(按测试对象)个别测验、团体测验(按测试方式)文字测验、非文字测验(按测试关注度)速度测验、难度测验(3)心理测验的性质:测验对象是心理特质测验是间接的测量存在误差测量工具通用性与社会文化背景有关(3)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常模(参考指标)某一标准化样本的平均数和标准差信度(可靠性)测量结果的可靠性效度(有效性)测量工具能够准确测出所测量事物程度四、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家庭、学校教育、社会实践环境)<智力测验与性向测验(潜在才能)和成就测验(成绩)的关系> 全国自考00031心理学第一章知识点小结2017-11-03 13:10:45 | #2楼一、心理学的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第六章智力课件
03 智力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01
遗传因素是影响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决定了智力发展 的基础和上限。
02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大脑神经元的数量和连接方
式上,这些因素决定了智力发展的速度和程度。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还表现在个体差异上,不同个体的智力
03
发展速度和程度存在差异,这与遗传因素有关。
环境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1
环境因素对智力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它能够影响 智力的发展速度和程度。
2
环境因素包括家庭、学校、社会等多个方面,它 们对智力发展的影响是相互交织的。
3
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教育方 式、家庭氛围等方面,良好的家庭环境能够促进 孩子的智力发展。
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智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它能够通过系统的教学和实践来提高个体的智力 水平。
05 智力与职业发展
智力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智力水平对职业选择的影响
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通常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概念和信息,从而在职业选择上更加 广泛和多样化。
职业对智力的要求
不同的职业对智力水平的要求不同,一些需要高智力水平的职业如科研、教育、技术等 领域,通常更倾向于招聘智力水平较高的个体。
智力与职业匹配度
智力发展个体差异 的原因
智力发展个体差异的原因也是 多方面的,包括遗传、环境、 教育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 定了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智力发展个体差异 的教育意义
了解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有助 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发展 阶段和学习需求。教师可以根 据学生的发展阶段和特点,制 定个性化的教学计划和方法, 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教师证考试教程)第六章 智力
加德纳
智力结构论
智力活动可以区分出三个维度:内容、操作和产物, 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促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智力活动的内容包括听觉、视觉、语义和行为,它们 是智力活动的对象或材料。 智力操作:智力活动的过程,它是由智力活动的对象 或材料引起的,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聚合思维和 评价。 智力活动的产物是指运用上述智力操作所得到的结果。 三维智力结构模型同时考虑到智力活动的内容、过程 和产品。
一、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家庭谱系研究、双生子研究 遗传因素对智力的影响 二、家庭环境对智力的影响 三、学校教育对智力的影响 四、社会实践对智力的影响
谢
谢!
多元智力理论
智力结构论
第一节
智商
智力概述
IQ,表示智力水平。智商=心理年龄/实足年龄*100 比率智商:用智力年龄除以实足年龄而求得的。 离差智商: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的团体中的相对位置,它实际上是将个体 的成绩和同年龄组被试的平均成绩比较而得出的相对分数。
智力的差异
智力的个体差异:智力的水平差异,智力的结构差异; 智力的团体差异:性别、职业、种族。
第六章 智 力
课程内容
智力概述 智力的理论 智力的测量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传与环境
重点内容
基本概念 能力 智商 比率智商 离差智商 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 常模 信度 效度
1、智力差异 2、智力各种理论的主要观点 3、智力的影响因素
基本问题
第一节
智力
智力概述
人的一种综合认知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抽象推理能力等等。 这种能力是个体在遗传的基础上,受到外界环境影响而形成的,它在吸收、存 储和运用知识经验以适应外界环境中得到表现。
智力的三元理论
教师资格证第六章智力
第一节 智力概述
一、智力得性质
(二)智力与能力
▪ 在心理学上,能力这个术语经常与智力发生混淆。能力得涵义实 际上很笼统,她在多个方面都有所表现,她可以表现在肢体或动作 方面得能力,表现在人际关系方面即交际得能力,表现在处理事物 方面得才能等等。
总得说来,能力指人们成功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得个性心理特征, 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而智力则只就是表现在人得认知学习方面
落后儿童,从而给以特殊教青。 比内认为,智力就是由多种能力组成得,智力测验必须包
含大量不同类型得测验项目。同时,年龄也就是影响测 验结果得一个关键因素,最聪明得3岁得孩子也不能与一 个智力一般得9岁孩子相提并论。为此,她们提出了"心理 年龄"得概念,表示智力水平得办法就是计算智商。
第三节 智力得测量
一、智力测验概述 (二)智力测验得种类 1、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2、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
3、速度测验和难度测验
第三节 智力得测量
一、智力测验概述
(三)心理测验得性质 1、心理测量得对象就是心理特质
心理测量中作为研究对象得心理属性,称心理特质,如学习动机、记忆广度、推理能力和 情绪稳定性等等,智力测验所测量得智力也就是一种心理特质。心理特质指得就是使一 个人对于较广泛得一类情景稳定地做出同一反应得心理特点,她就是建立在对人类大量 相似行为进行观察得基础之上得一种科学构想,她就是心理学家用以描述或解释行为得 工具,不就是客观事物。
第二节 智力得理论
四、智力得认知理论
(一)智力得三元理论
斯腾伯格 智力得内部构成涉及思维得三种成分,即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成分。
(二)PASS模型 “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六章 智力
第一节 智力概述
1.什么是智力?
综合认知能力,包括: 逻辑思维的能力 学习能力 适应能力 以抽象思维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认知能力的综 合
个体在遗传基础上,受外界环境影响,吸收、 存储和运用知识经验适应外界环境。
2、智力与能力
能力是人们有能力和潜能) 智力表现在人的认知学习方面
智商:比奈提出,是心理年龄和实足年龄的比例 智商(IQ)=心理年龄(MA)/实足年龄 (CA) ×100 年 月 日 实足年龄 1983 9 10 1972 12 14 10 8 26 IQ=11岁10个月×100/10岁9个月=142个月 ×100/129个月=110
离差智商
是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团体中的相 对位置,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龄组被试 的平均成绩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
智力量表分为三种: 1、韦氏成人智力量表(简称WAIS) 2、韦氏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ISC) 3、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简称WPPSI) 提出离差智商
四、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性 向测验的关系
能力测验:速度+正确性,分为智力测 验、性向测验和成就测验 智力测验:关注语言、数学、记忆、空 间、推理能力等 性向测验:测量潜在才能的测验,目的 在于发现其潜能 成就测验:考察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G 因素 智 力 S 因素
(二)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理论 1、流体智力:液体智力、液态智力 ,是 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20、30 ) 2、晶体智力: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的结晶。
液体智力 智 力 晶体智力
年龄
(三)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
智力成分包括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 成分。 元成分:指控制行为表现和知识获得的过程, 负责行为的计划、策略和监控,如确定问题 性质,选择解题步骤等 操作成分:指接收刺激,将信息保持在短时 记忆中,比较刺激,从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 以及做出判断反映的过程,负责新信息的编 码和存储。
第四节 智力的影响因素:遗 传与环境
一方面,智力受到个人先天生物因素的 影响,如父母的遗传 一方面,智力受到个人后天因素的影响, 如家庭环境、朋友、学校的教育等
智力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素质与生理成熟是智力产生与发展的生物前提 家谱的研究、 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智商相关; 双生子爬梯实验 (二)环境和教育对人智力发展的影响 1、养父母智商和经济对收养儿的智商的影响 2、早期教育及早期生活环境 3、学校教育 (三)实践活动中个人的主观努力是智力发展的主要途径
三、智力的开发
(一)开发儿童的智力的意义 1、智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2、开发智力是现代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3、开发智力对幼儿有特殊的作用 (二)智力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1、循序渐进 2、量力而行 (三)早期教育的智力开发
1、为儿童提供丰富的刺激,给儿童活动和探索的 自由 (1)正确组织和指导游戏活动,从游戏中发展幼 儿的聪明才智 (2)要循循善诱,启发幼儿求知、探索的精神 (3)编述故事,用故事来扩大幼儿的知识领域 (4)开拓幼儿生活领域,培养广泛兴趣 (5)父母亲的良好示范作用,让孩子耳濡目染, 继而模仿学习 2、早期教育要全面,做到品德、健康、才能三位 一体
二、心理测验的技术指标
信度 效度 标准化 常模
1、信度
可靠信,即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程度
分类: 再测信度:又称稳定性系数 评分者信度: 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
2、效度
测量的有效性,即一个测验对它所要测量的 特性准确测量的程度
分类: 内容效度 构想效度 预测效度:校标关联效度,测验对处于特定 情境中的个体行为进行预测的有效性
离差智商
IQ的计算公式是: 15×(X—X) IQ= ——————十 100 S 定义:确定个体在相同条件下的团体中的相 对位置,是将个体的成绩和同龄组被试的平 均成绩比较得出的相对分数
2、智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智力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结构的个体差异、发展水平的差异、表现早晚的差异
(一)智力结构的个体差异(记忆、思维) (二)智力发展水平的差异:两头小、中间大 (三)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能力早期表现 2、中年成才 3、能力晚期表现
3、能力的分类
一般能力:大多数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 力,是人最基本的能力,如观察力、记 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
一般能力的综合体就是智力
特殊能力:指某项活动所必需的能力。 如数学能力、音乐能力、绘画能力、体 育能力等
其他的分类
认知能力 操作能力 社交能力 模仿能力 创造能力
二、智商和离差智商
(四)教育教学中的智力开发 1、在学科教学中通过传授知识开发学生的智力 2、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 元认知和认知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活动内容 (2)对象 (3)目的 (4)作用方式 3、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4、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开发学生的智力
推孟的分类
IQ 140以上 类别 天才
120-140
110-120 90-110
上智
聪颖 中材
80-90
70-80 50-70
迟钝
近愚 低能
25-50
25以下
无能
白痴
韦克斯勒量表
IQ 130以上 120-129 110-119 90-109 80-89 70-79 70以下 类别 极优秀 优秀 中上 中等 中下 边缘 智力缺陷 2.2 6.7 16.1 50 16.1 6.7 2.2 百分比 理论分布 实际样组 2.3 7.4 16.5 49.4 16.2 6.0 2.2
第三节 智力的测量
心理测验:指对心理进行测量时使用的 工具,也称心理量表。 由一组精心设计的测试题目构成,其作 用是抽取一组标准化的行为样本,通过 对这组行为反映的观察分析,测试者就 此对引起行为的心理活动做出推论和解 释。 第一个智力测验,法国比奈和西蒙合作 的1905年,比奈-西蒙智力量表
3、标准化和常模
常模: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由总 体测量结果的统计平均值表示 总体代表性取样制作而成 大多数的测验结果呈正态分布。
三、经典的智力测验
(一)斯坦福一比纳智力量表 智力测验的结果,通常用心理年龄和智力 商数,简称IQ来表示 1916年改为斯坦福-比纳量表
(二)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三、智力发展的特征
智力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增长阶段:出生-15岁,等速增长 稳定阶段:成人期,持续到60岁左右 衰退阶段:60岁之后迅速下降
第二节 智力的理论 (一)二因素理论(斯皮尔曼) 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
在不同情况下影响智力操作结果 的诸因素中的共同因素,即“一 般因素”,它是贯穿于所有的智 力活动中人的基本的心理潜能。 只体现在某一特殊活动之中,它 是该特殊活动的专门智力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