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心理学》复习教师资格证必备
一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产生标志:德国冯特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创立。
2、亚里士多德《灵魂论》西方最早研究心理现象的着作。
3、人的心理现象包括:(重要)⑴心理过程:①认知过程: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等②情感过程:情感、情绪③意志过程⑵心理状态:注意、⑶个性心理: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世界观等②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4、试分析人的心理的实质: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答: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映像。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2)心理对客观现实的依存性,客观现实是心理源泉和内容。
(3)人的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具有主观性、能动性。
(4)人的心理是实践中发生发展的。
5、高级神经系统活动:⑴过程:兴奋和抑制。
兴奋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发动或加强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抑制是指与有机体的某些活动的停止或减弱相联系的神经过程。
⑵规律:扩散与集中规律;相互诱导规律。
6、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反射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躯,传出神经、效应器等。
7、人的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不学而能,生来就会,从遗传获得的反射活动,如食物反射、防御反射等。
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经过后天训练和学习建立起来的反射活动,如望梅止渴。
(人的心理活动是后天学会的,其生理基础是:条件反射)8、两种信号系统:①有具体的刺激物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第一信号系统引起的条件反射②以语言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第二信号系统。
(人类特有的)9、人的心理的高级水平和主要形式:意识意识就是凭借语言而实现的心理反映,其核心因素是:语言与思维。
人的意识可以分为自我意识和对周围事物的意识。
10、心理学主要流派:①构造主义学派,冯特[美],研究人的经验、意识内容,意识能分为不同因素,“内省法”。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需要具备的个性特征,如热情、 耐心、理解、同情心、公正和积极的 态度等,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培 训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健康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教师 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职业倦怠、焦虑 、抑郁等,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 干预措施。
师生关系与教育心理学
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 的关键之一,了解如何建立积极 、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以及 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教育心理学原理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 学习动机、记忆与遗忘、学习策 略等,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 于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与心理学
教学方法
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 围。
教师需要了解学习动机的心理学原理,如自我效能感、目标设置、兴趣等,运用适当的策略如设置明 确目标、给予及时反馈和奖励、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评价改革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建立 科学、公正、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技术应用
研究教育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探索数字 化、智能化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和价 值。
04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和操纵某些变 量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法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设 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来比较不同条件下 的心理反应。实验法可以控制其他变 量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测量自变量 对因变量的影响。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
2023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精选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共30题)1、认知策略主要包括精细加工策略、复述策略和()。
A.组织策略B.计划策略C.监视策略D.调节策略【答案】 A2、心理学是一门研究()的科学。
A.社会对心理制约B.心理现象产生机制C.心理的发生发展D.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答案】 D3、决定心理发展的方向、速度、水平和个别差异的是()。
A.遗传因素B.学习C.社会生活条件D.经验【答案】 C4、自我教育是主体自我按照社会要求对客体自我实施的教育。
它是自我意识的()。
A.最初级表现B.基本表现C.常见表现D.最高级表现【答案】 D5、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的()。
A.强化B.反馈C.联结D.迁移【答案】 D6、()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A.凝聚力B.反思C.后悔D.成长【答案】 B7、某股票当前价格为63.95港元,下列以该股票为标的期权中内涵价值最低的是()A.执行价格为64.50港元,权利金为1.00港元的看跌期权B.执行价格为67.50港元,权利金为0.81港元的看跌期权C.执行价格为67.50港元,权利金为6.48港元的看跌期权D.执行价格为60.00港元,权利金为4.53港元的看跌期权【答案】 D8、一般认为,人在()之间的学习效率最高。
A.上午8~9点B.上午11~12点C.下午3~4点D.下午6~8点【答案】 B9、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任务所必须具备的、体现着个体活动效率的潜在可能性与现实性的心理特征指的是()。
A.能力B.性格C.气质D.动机【答案】 A10、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通常要求成功地完成()的教学评价项目,才能进入新单元的学习。
A.50%~60%B.60%~70%C.70%~80%D.80%~90%【答案】 D11、测验的()又叫测验的可靠性,指测量的一致性或稳定性程度。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精选附答案
2024年高校教师资格证之高等教育心理学真题精选附答案单选题(共45题)1、学习实质上是一种反应概率上的变化,而强化是增强反应概率的()。
A.手段B.方法C.技巧D.形式【答案】 A2、教师威信形成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高尚的道德思想B.渊博的知识C.师生的平等交往D.高超的教育教学艺术【答案】 C3、教师的角色认同处于教师职业角色形成的第几阶段()。
A.一B.二C.三D.四【答案】 B4、一个人在心理活动的强度、灵活性、稳定性等动力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称为()。
A.意志B.动机C.气质D.能力【答案】 C5、(2020年真题)基金托管的服务内容不包括()。
A.基金估值B.账户管理C.会计核算D.份额登记【答案】 D6、()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A.概念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答案】 B7、()是指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自己的探索获得问题答案的学习方式。
A.概念学习B.发现学习C.意义学习D.机械学习【答案】 B8、如果说一个人的智力超常,则其智商必须超过()。
A.80B.130C.100D.95【答案】 B9、创造过程的必经阶段是()。
A.准备阶段、酝酿阶段、启发阶段、验证阶段B.酝酿阶段、准备阶段、启发阶段、明朗阶段C.准备阶段、启发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D.准备阶段、酝酿阶段、明朗阶段、验证阶段【答案】 D10、学习“直角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这种学习属于()。
A.词汇学习B.符号学习C.概念学习D.命题学习【答案】 D11、学习的联结理论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公式是()。
A.R-O-SB.S-O-RC.R-SD.S-R【答案】 D12、一种经验的获得对另一种学习起阻碍作用的是指学习迁移现象中的()。
A.负迁移B.正迁移C.纵向迁移D.特殊迁移【答案】 A13、吹拉弹唱属于()。
A.识记技能B.心智技能C.动作技能D.认知技能【答案】 C14、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和《心理学》汇总文库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书本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汇总文库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资料总结《教育学》和《心理学》1、定义: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专业教育,是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
2、人们普遍把欧洲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3、中世纪大学主要围绕文、法、医、神四科来组织教育和教学,在四科中,文科是基础,学习拉丁文和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等七艺;法、神、医是高级学科。
4、英才教育毛入学率<15%大众化教育15%-50%普及化教育>50%5、在美国把中等后的所有教育都称为高等教育。
6、《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对高等教育的概念为:本法所称高等教育,是指完成高等中级教育基础上实施的教育。
7、从高等教育的性质上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高级人才的活动。
8、高等教育受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制约,并对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起作用。
9、高等教育与政治的关系?P5(1)政治对高等教育的制约(2)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10、20世纪80年代,哈佛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六大类,文学与艺术、科学、历史研究、社会分析、道德思考、外国文化,意在培养出有教养的美国人。
11、我国古代的“学而优则仕”传统与官学的设立便是把教育视为一种政治工具的具体表现。
12、高等教育的经济功能?(1)高等教育促进经济增长,一是通过改善教育对象的知识素养和能力结构,来提高其从事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的能力,二是通过知识与知识应用,推动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管理活动中的应用,提高社会生产力的水平。
(2)高等教育促进经济结构的高速和完善(3)高等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收入13、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P1014、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P12(1)科学技术对高等教育的影响(2)高等教育的科技功能15、人才培养职能肇始于古代,发展和完善于欧洲中世纪大学,也是现代高等学校最基本的职能。
教师资格证之心理学复习
遗忘的原因有多种,如记忆痕迹消退说、干扰抑制说、动机性遗忘说和提取失败说等。其中,干扰抑 制说是最被认可的遗忘原因之一,它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
03
情绪、情感与意志
情绪的种类与功能
01
情绪的基本分类
喜、怒、哀、惧等四种基本情绪,以及由它们组 合而成的复合情绪。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个性倾向性与教育
需要与教育
需要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它 促使人朝着一定的方向,追求 一定的目标,以行动求得满足 。需要越强烈、越迫切,由它 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力。
动机与教育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的 内部动力。动机的功能有始发 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兴趣与教育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倾 向,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 对个体活动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
人本主义心理学
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和成长,关注人的潜能 和创造力。
认知心理学
关注内部心理过程,研究知觉、记忆、思 维等认知活动。
精神分析心理学
探讨潜意识和童年经验对行为的影响,重 视情感和无意识的作用。
02
认知过程与记忆
感知觉与注意
01 感知觉概述
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包括视觉、听觉、 嗅觉、味觉和触觉等。
意志健全
学生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 能够自觉克服困难,实现 预定目标。
行为协调
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 能够与他人和谐相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积 极适应环境。
人际关系适应
学生具备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够与他人建立积极的互 动和合作。
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与辅导
包括学习困难、厌学、考试焦虑等,教师应提供个性 化的辅导和支持,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207 个第一部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pdf版
心里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心理活动又称心理现象,简称心理。
个性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个体心理学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健康,心理特征四个方面。
心理动力主要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人生理的需要也有社会的需要人有物质的需要,也有精神的需要。
兴趣是一种动态的活动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趣过程和意志过程,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能动的反映着客观世界的事物及其关系。
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的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人在认知客观世界时。
会对事物产生一定的态度,引起满意喜爱,爱慕厌恶憎恨等主观体心理状态指心理活动在一段时间表现出的相对稳定而持续的状态,其持续的时间可以是几个小时几天,或几个星期。
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气质与性格优势统称为人格,人的心理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i,心理特征四个方面人的心理活动与其行为反应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由一系列的反应动作和活动构成。
引起行为的各种因素叫刺激。
语言刺激具有特别的重压的意义.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醒觉察的心理活动。
无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群体与个体一样,存在着群体需要群体价值群体规范,群体舆论,群体目标等心理特征。
笛卡尔是一个二元论者笛卡尔还相信“天赋观念经验论:一切知识和观念都是后天从经验中获得的外部的经验是感觉,内部的经验是反省西方心理学的理论包括,1构造主义2机能主义3行为主义4格式塔心理学5精神分析学派教育心理学包括:明确教学目标,任务分析,确定学生原有水平,设计教学课程,实施教学和教学评价六个方面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与教育结合的产物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生的雪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首要的任务就是揭示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体力以及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心理规律。
教师资格证小教《心理学》复习要点
1.如何理解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具体研究范畴正是围绕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而展开的。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主要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等。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主要包括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等。
2.教育心理学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只能发挥什么作用?教育心理学不仅能够给新课程提供理论上的指导,而且能够解决新课程中遇到的问题提供研究方法上的指导。
(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
A为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
B、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
C帮助教师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A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B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性研究.3、教育心理学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1)初创时期(20世纪年代以前)。
(2)发展时期(20世纪70年代到50年代未).(3)成熟时期(20世纪60到~70年代)。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4、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呈现出什么新趋势?(1)研究学习者的主体形。
(2)研究学习者的能动性(3)研究学习的内在过程和机制.(4)研究社会性环境的影响.(5)研究情境性环境的影响(6)研究文化背景的影响.(7)研究学习环境设计和有效的教学摸式,(8)研究信息技术的利用.5、如何理解心理发展的涵义?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研究表明,学生的心理发展有四个基本特征,即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6、学生的心理发展有什么特点(1)中学生认知发展的基本特点A、中学生认知结构的体系基本形成。
B、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C、认知与情感个性得到和谐发展(2)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A、目得更明确,B、持久性明显发展,C、精确性提高,D、概括性增强(3)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A、有意注意已占主导地位B、理解记忆成为主要的识记方法。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第一章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是国家为了提高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水平,促进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重要考试。
该考试主要考查考生对心理学理论、心理健康、学生心理、家庭教育、特殊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首先,心理学理论是教师心理学考试中的重点内容。
教师需要详细了解心理学的各大流派、理论,如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了解这些理论对教师有什么帮助?首先,教师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动机和行为。
其次,对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活动,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理论来设计各种各样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其次,心理健康是教师心理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应该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特点,能够识别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早期征兆,并能够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干预。
心理健康问题包括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自卑等,教师应该通过积极的心理辅导、疏导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排解压力,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并且在课堂上能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让学生感受到支持和安全。
第三,学生心理是教师心理学考试中的重要内容。
学生心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心理状态、行为以及心理问题等。
许多学生心理问题是需要教师进行实时干预的,比如考试焦虑、学习上的困难、同伴关系问题等。
教师需要掌握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处理方法和技巧,如主动倾听、谈心、游戏、树立自信心等。
在对付少数问题学生时,教师还需要及时与家长、学校心理卫生医生进行联系协调。
第四,家庭教育也是教师心理学考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情况,掌握家庭教育的一些理论和技术,以便在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家庭、社交等问题时能够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合作。
例如,教师在与家长交流时,可以通过理解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建议家长在家中更好地引导和支持学习和成长。
最后,特殊教育也是教师心理学考试的重要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越来越多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开始走进普通学校,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够为这些学生提供专业的帮助和支持。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作为一名教师,拥有心理学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对于教师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心理学部分主要涉及到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两个方面的内容。
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学习、记忆、思维、动机等方面的内容。
而发展心理学则关注人类从出生到成年各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特点,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心理学知识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不同的性格、兴趣、特长和学习方式。
教师需要通过观察和了解学生的行为和表现,发现他们的优势和不足,并通过合理的教育手段帮助他们充分发展潜能。
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在学习方面有困难,教师可以通过了解他们的学习风格和认知能力,采用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
心理学还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管理课堂和处理教育问题。
教师需要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有效地组织课堂教学和管理学生。
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行为规律和心理需求,从而更好地调节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教师还需要面对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学习困难、行为问题、心理压力等。
了解心理学知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采取合适的解决方法,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是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行为规律,提高教学效果。
通过学习和应用心理学知识,教师能够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
因此,拥有心理学知识的教师更具竞争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应对教育领域的各种挑战和变化。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的学习不仅是一种证书的获取,更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的必备。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一章概论心理学: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提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测验法: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学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格式塔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
是在德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派别,主要活跃于1912年到20世纪40年代,主要代表人物有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人。
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着重在知觉层次上研究人如何认识事物的。
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重视心理实验,强调心理实验,强调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
现场实验:现场实验即自然实验。
指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由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配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方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其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
认知:认知是指在获取知识过程中进行的各种心理活动,主要包括知觉、记忆、言语、思维等,即通常所谓的认识过程。
口语报告法:认知心理学家在研究推理、问题解决等复杂认知过程时采取的一种研究方法。
口语报告法也称“大声想”,即经过一定训练后,让被试在解决某个问题的同时,大声说出头脑内进行的活动,事后由心理学家对之进行分析。
自变量:即实验者控制的刺激条件或实验条件。
控制变量:实验中除自变量外其他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变量。
为了避免这些变量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需要设法予以控制。
第二章意识与注意意识:心理学上的意识有两层含义。
一种是把它当作心理的同义词使用。
第二种含义指的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awa reness)。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简答
心理学复习资料—简述题(1)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哪些方面?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的心理现象。
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绪与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
其中认识过程的主要内容有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
(2)个性心理具体表现在人的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自我意识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主要包括人的能力,气质、性格。
2、学习心理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有什么意义?(1)在理论上:心理学的研究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科学的论据。
心理学理论有助于克服和批判各种唯心主义思想。
心理学研究有助于邻近学科的发展和学习。
(2)实践意义:心理学对指导人的实践活动、提高生产劳动效率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有助于做好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
心理学有助于人的身心健康和提高医疗效果。
心理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3、研究心理学必须遵循什么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发展性原则(4)教育性原则。
4、唯心主义心理观与唯物主义心理观的区别是什么?(1)唯心主义认为心理是不依赖于物质而存在的,心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2)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产生有赖于物质的存在,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心理是物质的产物。
5、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关系怎样?(1)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2)两种信号系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独有的;第二信号系统是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建立的,第二信号系统调节和控制着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产生人的心理。
6、简述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及其建立的条件:条件反射形成的生理机制是无条件刺激物和条件刺激物在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神经联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内容提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内容提要第一章概论一、基本概念: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3、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4、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5、调查法:调查法是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二、基本问题:1、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
2、心理学诞生的标志:冯特于1879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
(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3、心理学流派与分支:构造主义心理:冯特、铁钦纳,19世纪后期—20世纪20年代;机能主义心理:詹姆斯、杜威,1890—20世纪30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华生、斯金纳,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魏太默、考夫卡、苛勒,1912—20世纪40年代;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19世纪后期—至今;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20世纪中期—至今;认知心理学:皮亚杰、奈瑟、西蒙(无代表人物),20世纪60年代—至今。
4、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其优点为资料客观、真实,缺点是被动、难重复、受主观影响。
测验法: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结论的研究方法。
实验法: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
分为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切合实际,缺点是不易控制;实验室实验法的优点是精确,可以重复,缺点是有很大的人为性,结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心理学与教育学的关系
心理学对教育学的贡献
心理学为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和 方法,帮助教育者了解学生的学习特 点和心理需求,从而提高教育效果。
教育学对心理学的需求
教育学需要借助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 来指导教育实践,解决教育过程中的 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02
认知过程与心理发展
感知觉与注意
感知觉概述
06
教师心理素质与教育能力
教师心理素质的构成与特点
01
02
03
稳定的情感
教师应具备稳定的情绪, 善于控制自己的情感,避 免大起大落。
良好的意志品质
教师应具备坚韧不拔、百 折不挠的意志品质,能够 应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困 难和挑战。
清晰的自我意识
教师应具备清晰的自我意 识,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评价自己,调整自己的心 态和行为。
感知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础,包括感觉和知觉两个过程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是对事物整体属 性的反映。
注意的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 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
注意的种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以及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 ,将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种类型 。
意志行动的特征
意志行动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以随意运动为 基础、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等特征。
意志的品质
良好的意志品质包括自觉性、果断性、坚韧 性和自制性等。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的定义
个性是指一个人比较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点或品质的独特组合 。
个性心理特征的内容
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方面。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 性心理特征;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 种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
海南教师资格证2.《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部分: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2,机能主义心理学 1)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 创始人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 詹姆斯 物杜威. 杜威. 2)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主要观点: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部分: 二,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 3,行为主义心理学 1)代表人物:华生,诞生标志——《从一个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华生,诞生标志 《 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 可观察的行为 2)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反应 主要观点:研究可观察的行为,刺激 反应 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 3)斯金纳:新行为主义 斯金纳: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 第一章 绪论部分: 五,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 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 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上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绪论部分复习题: 第一章 绪论部分复习题: 1,简答题: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简答题: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简答题: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使用时应注 简答题:什么是心理研究的测验法? 意什么问题? 意什么问题? 3,简答题:自然实验法与实验室实验法的区别 简答题: 4,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实验法;谈话法 名词解释:心理学;认知;实验法; 5,论述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 论述题:举例说明心理学在人们生活,学习, 作中的意义. 作中的意义.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
重点篇章
第四章 记忆与学习 第六章 智力 第八章 人格 第十章 心理健康 第五章 思维与创造性 第七章 动机与情绪情感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心理学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2、观察法:这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语言、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
3、实验室实验法:是在实验室内,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借助专门仪器对被试进行试验的方法。
4、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不学而能的,固定的反射。
它也可以叫本能。
5、条件放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反射。
6、动力定型:是技能系统性的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是复杂的、巩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是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
7、相互诱导: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的活动引起或加强另一种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的活动,叫做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
8、感觉: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9、差别感觉阀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称为差别感觉阀限。
10、观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11、直觉的恒常性:当直觉得得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知觉的影响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知觉的这种稳定性或不变形,又称为知觉的恒常性或常性。
12、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的心理过程。
13、表象:是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前面,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里形式。
14、遗忘:当记忆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或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和回忆的现象,就是遗忘。
15、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16、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的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17、超额学习:即过度学习,识记超过背诵的水平。
18、联想:有一事物想起另一事物的心理现象就是联想。
19、思维:有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认识。
20、想象:人根据头脑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现象的过程。
21、功能固着:只知道熟悉事物通常的用途,而不知道它的新功能,这就是功能固著。
22、思维定势:指的是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步形成了习惯反映,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大纲
广东省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大纲识记:能够识别和记忆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主要内容(定义、定理、公式、重要结论、特点,方法),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表述、选择和判断。
识记是认知能力的基础,要求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
领会:能够理解本课程中规定的有关知识点的内涵与外延,熟悉其内容要点和他们之间的联系,并能够根据考核的不同要求,做出正确的解释、说明和论述。
应用: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是学习的一条基本原则。
能运用原理分析实例,或用具体例子说明一般原理、原则;在变换了的情景下,仍够能把握已使用的概念和原则去解决问题。
简单应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本课程规定的知识点中的少量知识点,分析和解决一般的应用问题。
综合应用:要求考生能够运用本课程中规定的知识点中的多个知识点,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问题。
在考试中,本课程在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15%,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5%,综合应用占20%。
第一章概论识记:心理学的概念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应用: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第二章意识与注意识记:意识、无意识、生物节律、日节律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注意与意识状态的关系;生物节律与睡眠;脑电波与睡眠的阶段;失眠的种类;催眠的原理;催眠与睡眠的区别第三章感觉与知觉识记:感觉的基本概念;视觉适应;颜色的特性;知觉的概念;知觉的特性;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社会知觉的特性领会:感受性和感觉阈限;视觉产生的机制;色觉理论;听觉产生的机制;基本的听觉现象;知觉的机制;社会知觉的基本过程简单应用:感觉的整合——知觉的形成第四章记忆与学习识记:记忆;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遗忘;学习领会:记忆的过程;记忆的类型;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的特征与区别;记忆系统间各成分的关系;遗忘曲线;遗忘的原因;有意遗忘的作用;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分类;学习与记忆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最全)
心理学一.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现象的内容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等四种研究方法。
4.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
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2.绝对(差别)感觉阈限与绝对(差别)感受性之间都成反比例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即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
b.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类。
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先后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较暗,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较亮。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a.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够提高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由于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祈祷补偿作用。
如盲人丧失视觉能力,则其听觉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c.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为0.1秒,但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正后像:性质相同或相似。
负后像:性质相反。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或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概论第一节:心理学的概念一、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首先,心理学要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
其次,心理学要研究心理和行为的活动规律(解释、预测和调控)。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学的科学性质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是自从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到自然科学的影响,建立心理实验室,使之脱离思辩性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开始的。
这就使得心理学的研究工作更为困难和复杂,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了。
第二节:心理学的历史发展与流派心理学是一门具有长远历史但又很年轻的科学。
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及构造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冯特、铁钦纳主要观点:用实验的方法分析出心理的基本元素及心理的结构。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詹姆斯、杜威主要观点:强调意识的功能。
意识流.三、行为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华生、斯金纳主要观点:研究线路可用“刺激-反应”公式来表示,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代表人物:魏太默、考夫卡、苛勒主要观点:“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五、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弗洛伊德主要观点:研究人的潜意识六、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马斯洛和罗杰斯主要观点: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七、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皮亚杰、奈瑟主要观点:研究信息加工过程(常用“大声响”方法)。
第三节:心理学的主要分支一、心理学的理论领域(一)实验与认识心理学(二)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三)发展心理学(四)生理心理学二、心理学的应用领域(一)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二)教育与学校心理学(三)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四)广告与消费心理学(五)法律与犯罪心理学第四节:心理学研究方法一、观察法:1、定义:是指在自然情景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和发展的规律的方法。
2、特点:优点缺点二、测验法1、定义:是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三、实验法1、定义: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行为或者心理现进行观察的方法。
2、变量种类:自变量、因变量、控制变量3、种类(1)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指在实际生活情景中,有实验者创设或改变某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理活动进行研究的方法。
(2)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条件严格控制下,借助于专门的实验设备,引起和记录被试的心理现象。
四、调查法1、定义: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研究方法。
2、种类: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第五节:学习心理学的意义和作用一、认识内外世界二、调整和控制行为三、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第一节:意识的性质一、什么是意识1、定义: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内容(1)对外部事物的觉知(2)对内部刺激的觉知(3)对自身的觉知二、意识的状态1、可控制的意思状态2、自动化的意思状态3、白日梦状态4、睡眠状态(特征)第二节:注意一、什么是注意1、定义: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在某一时刻所处的状态,表现为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特点(1)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每一瞬间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其余对象。
(2)注意的集中性: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精神贯注,兴奋性提高。
3、功能能(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二、注意与意识的关系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首先,注意不同于意识。
注意是一种心理活动或“心理动作”;意识主要是一种心理内容或体验。
其次,注意又和意识密不可分。
注意的分配和紧张程度的不同,显示了个体处在什么样的意识状态。
三、注意的分类按照注意选择方向上的目的是否明确,以及意志努力的参与程度上的差异,我们可以将注意分成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的条件:(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强度、新颖性、对比、运动和变化等。
(2)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
3、作用: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二)随意注意1、定义: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一直努力的注意。
它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是在不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2、引起的条件: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对活动的兴趣与认识个体的知识经验活动的组织个体的人格特征及意志品质(三)随意后注意1、定义: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这方面它类似于随意注意;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在这方面,它又类似于不随意注意。
2、特点:它既服从当前的任务要求,又可以节省意志的努力,因此有利于完成长期的、持续的任务。
第三节:生物节律、睡眠与梦一、生物节律1、定义:人和动物的一些心理和行为会发生周期性的变化,这些节律就称为生物节律。
它是有机体生理功能周期性变化的结果,它们的存在表明有机体内部存在一个“生物钟”,随时监视着时间的进程。
2、种类:一年28天24小时(日节律)90分钟二、睡眠与失眠(一)睡眠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人在正常情况下:脑电波为β波人在睡眠状态下:1、过度期:脑电波为α波2、轻睡期:脑电波为θ波3、4沉睡期:脑电波为δ波快速眼动睡眠:REM是人做梦的时候(二)失眠1、睡眠的作用:(1)恢复说(2)保护说2、失眠的类型(1)情景性失眠(2)假性失眠(3)失律性失眠(4)药物性失眠三、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
梦的特征:1、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人们很少梦到公共事务。
2、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
3、睡眠中的内在和外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四节:意识的特殊现象一、催眠(一)什么是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是在一种特殊情景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二)受暗示性与催眠诱导:一个人能否进入催眠状态取决于其受暗示性的高低。
(三)催眠状态下的心理特征:1、感觉麻痹2、感觉扭曲和幻觉3、解除抑制4、对催眠经验的记忆消失(四)催眠理论1、催眠是角色扮演2、催眠是意识的分离二、心理促动药物的影响(一)镇静剂(二)兴奋剂(三)迷幻剂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第一节:感觉概述一、感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人们的感官对各种不同刺激能量的觉察,并将它们转换成神经冲动传往大脑而产生的。
2、类型: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内部感觉。
(细分)第六感觉(超感知觉)3、意义: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二、感觉的生理机制第一步:收集信息第二步:转换,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第三步: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第四步:在大脑皮层的各区域产生感觉三、感受性和感觉阈限(及其关系)一、感受性:心理物理学是研究物理量和心理量之间关系的科学。
1、感受性:是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3、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关系。
心理量和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是用感受性的大小来表示的.二、绝对感觉阈限是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
也是指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三)差别感觉阈限1、差别感受性:是指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
2、差别感觉阈限:是指那种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3、韦伯定律:在一个刺激能量上发现一个最小可觉察的感觉差异所需要的刺激变化量与原有刺激量的大小有固定的比例关系。
K=ΔI/I4、费希纳定律:在物理量不断增加时,心理量的变化逐渐减慢。
用数学的说法是:当知觉经验以算术级数增长时,刺激能量以几何级数增长,它们之间是一种对数关系。
K=BLogA 第二节:视觉一、视觉刺激是波长为400—750毫微米的电磁波。
二、基本的视觉现象1、视觉的适应:是指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
包括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明暗适应)2、色觉:颜色感觉的三种属性(1)色调:颜色的基本特征(2)饱和度:(3)亮度:三、视觉的机制(一)眼睛:锥体细胞的作用(二)色觉理论:1、三原色说;杨和黑尔姆兹提出;红、绿、蓝2、拮抗理论:黑林提出红-绿;黄-蓝;黑-白。
第三节:听觉一、听觉刺激人耳能接受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的声波。
二、基本的听觉现象(一)声音的属性:音强、音高(频率)、音色(质量特征)(二)听觉的适应与疲劳(三)声音的混合与掩蔽三、听觉的机制(一)听觉与耳(二)听觉的理论1、位置学说:贝克西提出;不同位置的毛细胞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反应。
(低频声不)2、频率匹配学说:不同频率的声音刺激基底膜,引起不同频率的神经细胞冲动并传至大脑。
第四节:知觉—感觉的整合一、知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和解释。
2、感觉与知觉的关系:3、种类:(1)按起主导作用的器官分:视知觉、听知觉、触知觉、嗅知觉等(2)按事物的主观特性分:空间知觉、(产生的线索:双眼视差、幅合)时间知觉、运动知觉二、知觉的特性(一)知觉的整体性1、定义:指人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的特性。
2、规律(1)接近性:(2)相似性:(3)连续性:(4)封闭性:(5)良好图形:(二)知觉的选择性1、定义:根据当前需要,对外来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组织加工的特征。
2、影响因素:强度、色彩、活动等。
(三)知觉的理解性定义:在对现时事物的知觉中,需有以过去经验、知识为基础的理解,以便对知觉的对象做出最佳解释、说明的特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1、定义:刺激发生变化时知觉仍然不变的特性。
2、种类(1)大小恒常性(2)形状恒常性(3)颜色恒常性三、几种复杂的知觉极其机制(一)深度知觉1、定义:2、影响因素(1)来自刺激方面的深度线索大小、遮挡、高度、透视、纹理等(2)来自视觉线索本身的线索调节与幅合;双眼视差(二)运动知觉(三)时间知觉:(1)时间知觉的各种线索:自然界的周期性现象;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借助计时工具。
(2)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感觉通道的性质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个体的兴趣和情绪第五节:社会知觉一、社会知觉的一般概念1、定义: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2、内容(1)对人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社会知觉的独特性:1、知觉对象的独特性2、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3、社会知觉加工的特殊性二、社会知觉的过程(一)信息的收集和选择(二)信息的整合过程效应1、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中,最初的信息比后来的影响更大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