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考试复习资料第1章教育心理学概述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1913年桑代克出版了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
3,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五个因素三个过程)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教学媒体(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师生间传递信息的工具.)、教学环境(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学习过程(核心内容)、教学过程和评价反思过程(贯穿始终)4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5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实践中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1、了解问题2、指导教学3、预测并干预学生4、教学研究6、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桑代克是“教育心理学之父”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布鲁纳于1994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 反思性研究, 合作性研究, 社会文化性研究.我国:1924年廖世承编写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第2章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心理发展的含义和特点、学习准备、关键期、最近发展区、自我同一性。
1,心理发展含义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学生心理发展有四个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个体心理发展8阶段: 乳儿0-1; 婴儿1-3; 幼儿3-6、7; 童年6、7-11、12; 少年11、12-14、15; 青年14、15-25; 成年25-65 老年65-;2/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一)少年期,处于初中阶段,具有半成熟、半幼稚性(二)青年初期,处于高中阶段,向成人接近,从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具有理智的自我意识3、中学生心理发展的教育意义(一)学习准备学习准备是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二)关于关键期关键期是指个体早期生命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4,皮亚杰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前运算阶段(2-7岁)这个阶段的儿童的各种感知运动图式开始内化为表象或形象模式,但思维仍受具体知觉表象的束缚.具体运算阶段(7-11岁)这个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个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使形式从内容中解脱出来,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它具有以下五个特征:命题关系假设-演绎推理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灵活5,认知发展与教学的关系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关于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另一种是指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可以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师资格证考试复习资料 心理学
心理学 1 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成立于1879年 2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现象 3 .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根本指导性原则是客观性原则 4 .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的人是冯特 5 在研究心理活动时,反对吧心理现象看做是凝固的,静止的,孤立的东西,这是根据发展性原则 6 在自然条件下,实验者通过自己的感官或录音录像等辅助手段,有目的,有疾患地观察被试者的表情,动作,言语,行为等,来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方法,这种方法是观察法 7 有目的,有方向,严格的控制或创设一定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和行为的出现或变化,从而进行规律探讨的研究方法叫实验法 8 研究者根据事先拟定的调查提纲或者言简易达问题直接问被试或有关人员,将被问结果统计处理或文字总结,进行心理分析的方法叫调查法 9 世界公认的真正比较科学而又系统的教育心理学体系是由下列哪位心理学家创建的桑代克 10 当全神贯注看书时吗,人们对周围正在发生的事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种现象属于负诱导 11 对复合刺激物系统的比较巩固的刻板式的反应叫动力定型 12 人的听觉中枢在颞叶 13 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叫做反射 14 由词和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15 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 16 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叫感觉 17 刚刚能察觉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叫做绝对感受性 18 俗话说如芝兰之室,久而不问其详,如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丑。
这是嗅觉的适应现象 19 将实际上不动的静止指物,知觉为运动的一种现象叫似动现象 20 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量的最小差别量叫做差别感觉阈限 21 从明亮处进入已灭灯的电影院,开始什么也看不清,过一段时间,就能分辨物体的轮廓,这是暗适应 22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进行综合整体的反应叫做知觉 23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就叫做绝对感觉阈限 24 先是糖后吃苹果感觉是酸的,先吃杨梅再吃苹果感觉是甜的,这种现象属于感觉对比 25 人们把感觉最小差别量(即最小变化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 26 我们在知觉任何事物时,总是根据已有的认知或经验来解释它,并用语言,词来把它标志出来,这一特点就是知觉的理解性 27 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是知觉的选择性 28 一个研究遗忘规律的人是艾宾浩斯 29 通过材料的理解,找出材料之间的本质联系,因果关系或者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俩系之后而进行的那种识记是意义识记 30 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叫后摄抑制 31 有预定的目的,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并在必要时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进行的实际叫做有意识记 32 没有预定的目的,不必经过任何努力,也没有运用任何专门的方法所进行的识记叫做无意识记 33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 34 先学习的材料几学习活动对后来学习差生的干扰作用叫做前摄抑制 35 根据材料的外在联系,采取多次重复的方式所进行的识记叫做机械识记 36 已感知过的食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就是指形象记忆 37 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是指运动记忆 38 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情感为内容的记忆是指情绪记忆 39 在人脑里把学到的知识分门别类地按一定程序整理成层次分明的系统的思维过程叫系统化 40 人在思维过程中,善于透过事物的外部现象深入事物的内部本质,这是指思维的深刻性 41 在人脑里把同类事物,现象的本质属性抽取出来,而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方法是抽象 42 不受别人的暗示与干扰,不随大流,不人云亦云这是指思维的独立性 43 在人脑里把事物分解成若干属性,方面,要素,组成部分,发展阶段,而分别加以思考的过程叫做分析 44 运用已有表象进行的思维活动叫做形象思维 45 在人脑里把抽象出来的事物的若干本质属性联合起来推广到一类事物中去,使指普遍化的思维过程叫概括 46 以前多次运用某一思维程序解决同类问题,从而逐渐形成了习惯性反应,在以后的问题解决中仍然沿用习惯程序去解决问题是指思维定势的影响 1 根据别人的描绘在人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叫做(再造想象)。
教师资格证培训复习资料(心理学复习提纲重新整理)
《心理学》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二)心理学是研究和运用行为规律的科学(三)心理学的学科分支二、心理的实质(一)人脑是心理的器官1、神经系统(1)神经元;(2)周围神经系统;(3)中枢神经系统(二)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的主要机能是接受、分析、综合、储藏和发布各种信息。
(三)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1)一切心理现象的产生均可从现实中找到素材;(2)社会生活对心理的发生发展起决定作用2、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1)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2)同一人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同3、心理是在实践中发生和发展的第二章儿童及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一、心理发展概述(一)心理发展概述1、心理发展的概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
(广义)心理发展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发展一般指个体的心理从不成熟到成熟的整个成长过程。
(儿童心理学中的发展概念)2、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1)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①连续性表现在:第一,心理发展的前后阶段具有内在的必然联系,先前的发展是后来发展的基础,而后来的发展是先前发展的必然结果。
第二,心理发展进入高一级水平后,原先的发展水平并不是简单地消亡了,而是被高一级水平所包容和整合。
②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在量变期间,心理发展表现出相对的稳定,而当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便引起心理的质变。
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阶段性。
(2)发展的方向性与顺序性①心理的发展总是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从不完善向完善发展,发展的总趋势是向上的。
②心理发展的具体过程具有不可逆性(3)发展的不平衡性不平衡性表现在:1、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2、不同的心理过程,具有不同的发展速度(4)发展的个别差异性通常,一个身心正常的儿童,其心理的发展总是符合发展的总趋势的。
教师资格考试资料_心理学考试复习必背重点
心理学考试重点内容一、填空题。
1心理学研究对象是2.人的心理现象可分为和心理现象。
5. 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是的机能。
6. 是心理的内容,人的心理是实现的反映。
7. 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的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实。
因此1879年被视为真正的心理科学历史的开始。
9.心理学发展最有影响的是20世纪初兴起的三大派别是:10.现代心理学面对人性问题总体上主要有两种研究取向:14.行为主义的教育思想忽视了学生的及其方面的教育和发展。
15.人本主义教育思想过分强调学生的自由,忽视了的指导作用,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忽视了的教学和学习.15.注意是16. 和是注意的基本特征。
17.注意按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把注意分为18.注意的特征有18.感觉反映事物的,知觉反映事物的。
19.心理学上把对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称为20.感受性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21.知觉的特征表现为23. 是过去经念在人脑中的反映。
24.一个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是三个基本环节。
23. 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经念的过程,他是记忆的最初阶段。
25.识记具有不同的类型。
根据有无预定目的,可把识记分为26. 是在识记的基础上,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念的过程。
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
27.关于遗忘的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 .28. 是识记、保持的结果和表现,是整个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环节。
29.根据信息编码方式.贮存时间的不同,把记忆过程分为三个基本阶段:30.感觉记忆又叫,约在之内,对听觉信息而言,约在4秒内。
31. 指信息保持在一分钟以内的记忆。
32.只有那些受到注意的信息才能进入记忆系统的第二阶段,即。
33.思维是对客观现实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和是思维的两个重要特征。
34.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凭借事物的不同,可把思维分为、、和 ;35.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方向或答案的数目,可把思维分和。
36. 根据思维过程中的逻辑性,可把思维分为和。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全)
心理学复习第一章概论1.识记: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领会:心理学的基本性质客观性——对信息的选取是取决于信息本身而非研究者的偏好准确性——尽可能准确和精确的搜集信息可检验性——任何结论都是在多次的检验之后得出的,排除了所有的不一致性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性质3.领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理论领域:实验与认知;人格与社会;发展;心理测量学;生理心理学应用领域:临床与咨询;教育与学校;工业与组织;广告与消费;法律与犯罪4.领会:心理学各种方法的主要特点(1)观察法:自然情境下作观察,收集到的是第一手资料,但观察者处于消极被动地位(2)测验法:使用特定量表,对个性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做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其测验的内容必须具备适用性和科学性,测验目的及其适用的目标群体。
(3)实验法:人为控制条件下作观察,考察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获得较精确的研究结果。
由于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可能干扰实验结果的客观,有一定的局限性(4)调查法:问卷法和访问法5.应用:心理学在生活,学习,工作中的意义学习心理学,目的就是了解人类的心理活动规律,把心理学知识直接用于实际工作,提高工作效率。
它既有助于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能够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同时知己知彼,搞好人际关系,对社会发展,人类进步起一定促进作用。
(认识内外世界;调整和控制行为;直接应用在实际工作上)第二章意识与注意1.识记:意识,无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无意识指的是个体不能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2.领会:意识的四种不同状态(1)可控制的意识状态:能够觉知到自己正在做这件事情,并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调控。
(2)自动化的意识状态:按照一定的目的去完成任务,只不过意识的参与成分相对较少。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
个性的定义
01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
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结构
02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和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等)。
个性的特征
03
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社会性。
个性差异与教育
个性差异的表现
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能力、气质和性格三个方面。
个性倾向性与教育
需要与教育
需要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需求在头脑中的反映,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教师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提供榜样、给予 鼓励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需要。
动机与教育
动机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个体行为的直接原因。教师可以通过明确学习目标、提供成功机会、及时反馈 等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动机。
兴趣与教育
01
认知素质
包括教师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教师应具备广博的知识背
景,良好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记忆力,以及灵活的思维方式。
02 03
情感素质
教师的情感素质主要体现在对学生的热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和对工作 的热情等方面。稳定的情绪、良好的情感表达能力和情感调控能力是教 师情感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与理论
构造主义心理学
主张研究意识的结构和构 造,采用内省法进行研究。
行为主义心理学
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认为环境是影响行为的重 要因素。
机能主义心理学
强调研究心理在适应环境 中的机能作用,重视心理 学的实际应用。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与理论
格式塔心理学
强调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 部分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
教师资格证考试_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重点总结资料一、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的历史1)19世纪前,没有心理学学科,从哲学范畴里分离出了心理学2)19世纪中叶,开始引进实验法对心理学进行研究,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德国韦伯研究出一个定律“韦伯定律”:K=ΔI / I ------ 感觉阈限定律3)1860年,德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利用了无意义的音节为实验材料,研究出了一条著名的遗忘规律曲线,遵循着西先快后慢的原则。
4)1879年,德国著名哲学家、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冯特(心理学之父/心理学第一人)把实验法引进心理学,并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专门的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正式诞生。
冯特的贡献1开创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实验科学的历史。
2是科学心理学诞生后第一个心理学派构造主意心理学的奠基人(内省法)3培养了一只国际心理学的专业队伍。
5)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是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6)认知过称是最基本的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像)。
7)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
8)意志过程中一直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心理现象。
9)人格是在遗传的基础上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稳定的具有一定倾向的心理品质或特征的总和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2、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3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2系统性原则3理论联系实际原则4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心理现象2解释心理活动机制3预测和控制心理行为3、画图说明心理现象:(心理现象的具体结构图)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心理过程情绪情感过程意志过程2)心理现象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人格人格特征(能力、气质、性格)3)总结:心里现象虽然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两方面,但他们是密切联系的。
人格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已经形成的人格又影响着心理过程,并在心理过程中得以表现。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试资料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考试资料第一章学生心理与教育名词解释: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感知觉、记忆、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过程同时产生的。
观察: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直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应,是认识活动的一种高级形式,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个主要特征。
思维的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性,是在问题情景面前,采取新颖、独特的对策去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品质。
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批判性,是指在思维活动中善于严格的分析思维材料并精细地检查思维过程的一种思维品质,它具有分析性、策略性、全面性、独立性及正确性的特点。
人格:人格是指个体在其中生活历程中对人、对事、对己以及对整个环境适应时所显示的独特个性,此一独特个性系由个体在其遗传、环境、成就、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由需求、动机、兴趣、能力、性向、态度、气质、价值观、生活习惯以至行动等身心多方面的特征所组成能力:能力是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并直接影响活动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情绪:情绪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
超额学习:超额学习是指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以后,继续增加学习或练习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刚能背诵的程度,这也是防止遗忘的一种有效地方法。
前慑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前摄抑制。
倒慑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是后摄抑制。
第二章学生个别差异智力:智力是一种综合的认识能力,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5个基本因素,抽象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创造力是智力的最高表现。
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有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它以神经生理为基础,主要受人的生物学因素影响,随神经系统的成熟,相对不受教育文化的影响而决定于个人禀赋。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个人整理背诵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第一章绪论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一门科学。
2、人的心理现象一般可分为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心理过程(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活动三个方面。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和言语等。
人与人心理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性格、气质、能力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称作个性心理特征。
心理学主要流派: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是冯特,著名的代表人物是铁钦纳;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华生,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格式塔心理学的代表人物是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认知心理学(皮亚杰);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进化心理学(达尔文)。
3、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被誉为“心理学之父”。
这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4、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发表了一篇题为《一个行为主义着严重的心理学》的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诞生。
他以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路线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来表示。
5、精神分析学说是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的。
精神分析学派非常注重人的异常行为的分析和动机、无意识现象的研究。
他还提出了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的人格结构模型。
6、1967年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是现代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其研究方法是计算机模拟。
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试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了《儿童心理》一书,标志着科学发展心理学的诞生。
1908年房宗岳翻译的日本小原的《教育实用心理学》是我国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廖世承于1924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我国第一本自编的教育心理学教材。
7、(P1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在于对心理和行为做出科学的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
(注意:实例解释)8、教育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确定教育目标、分析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方法、执行教学过程、评价和反思教学。
2023年高等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重点(附答案)
2023年高等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复习
重点(附答案)
一、心理学基础知识
1.心理学的定义及其认识论基础
- 心理学的定义和目的
- 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 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实证主义、结构主义等认识论基础
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实验法、观察法、问卷调查法等
- 数据处理和结果分析方法
3.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 研究与记忆
- 感觉与知觉
- 思维与智力
- 情感与意志
- 人格与行为
4.心理学的应用研究
- 医学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等- 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二、心理学专题知识
1. 生命发展与心理健康
- 婴幼儿期的生命周期发展
- 童年、青春期心理问题和心理卫生
- 社会老龄化背景下的生命发展
2. 人格心理学
- 人格理论及评定方法
- 人格心理辅导的目的与策略
3. 心理疾病分类与治疗
- 精神分裂症、情感障碍等常见心理疾病- 心理治疗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三、心理学热点问题
1. 网络时代的心理问题
- 网络游戏依赖、网络成瘾等心理问题
- 垃圾信息、网络虚拟关系等问题的影响
2. 应对生命中的困境和挫折
- 生命中如何应对困境和挫折
- 消极情绪和乐观情绪的控制
3. 心理学热点现象批判
- 心理学家的身份与社会关系对其学术观点的影响
- 离经叛道的思维、心理咨询市场的混乱等问题的思考四、答案
详见教材或辅导书。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教师资格证、教师招聘《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 1、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是不断变化着的、暂时性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三方面。
3、个性心理:是每个个体所具有的稳定的心理现象。
它包括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两方面。
4、观察法: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试在一定条件下言行的变化,作出详尽的记录,然后进行处理,从而判断他们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5、实验法:按照研究目的有计划地严格控制或创设条件,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客观方法。
6、测验法:运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的标准化量表或问卷对人的心理特征进行测量和评定。
7、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类特有的。
8、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里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
9、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决定着人对认识活动的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10、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
11、需要: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映。
12、动机:是为实现一定目的而行动的原因。
13、兴趣:是个体力求人是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
14、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5、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16、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做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9、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20、感受性: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1、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整体的反映。
22、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2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大全一、心理学概述1、心理学的定义: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的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等方面。
2、心理学的分支:心理学有许多分支,包括临床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等。
3、心理学与教育:心理学在教育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它可以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和需求,从而制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二、学习心理学的基本概念1、学习定义:学习是指通过经验或练习获得的行为或思维的变化。
2、学习类型:学习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包括知识学习、技能学习、情感学习等。
3、学习过程:学习过程包括信息的接收、处理、存储和运用。
三、学习动机1、学习动机的定义:学习动机是指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
2、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可以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
内在动机是指学生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和热情,外在动机是指学生为了获得外部奖励而进行学习的动力。
3、学习动机的激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创设问题情境、给予合适的奖励、引导学生自我激励等。
四、学习策略1、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是指学生为了提高学习效果而采用的方法和技巧。
2、学习策略的类型:学习策略可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等。
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具体方法和技巧,如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等。
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自己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的策略,如计划策略、自我评估策略等。
资源管理策略是指学生管理学习资源的方法,如时间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等。
3、学习策略的培养: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合适的学习策略,如教授记忆策略、组织策略等,并鼓励学生自我反思和调整学习策略。
五、心理健康与教育1、心理健康的定义: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在心理、情感和社交层面上的完整和稳定。
2、心理健康与教育的关系:心理健康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考试知识点(最全)
心理学一.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心理现象及其规律。
2.心理现象的内容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大类。
3.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很多,主要包括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与实验法等四种研究方法。
4.心理学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科学。
二.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或感觉的灵敏程度)。
2.绝对(差别)感觉阈限与绝对(差别)感受性之间都成反比例关系。
(感觉阈限: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是个临界值。
即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的变化及其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a.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
b.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官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叫感觉对比。
感觉对比有先后对比和同时对比两类。
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
(先后对比)(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较暗,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较亮。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a.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够提高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对一种感受器的强烈刺激会降低对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他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由于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息,祈祷补偿作用。
如盲人丧失视觉能力,则其听觉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
c.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受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
(3)视觉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视觉后像暂留的时间约为0.1秒,但延续时间的长短与刺激的强度和作用的时间有关。
(正后像:性质相同或相似。
负后像:性质相反。
)(4)感受性的发展:人的各种感受性的提高有极大的潜力,通过实践活动或专门训练可以得到发展和完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一、研究对象与内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专门研究发生在教育领域中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变化和发展规律。
研究内容:学习与教学的要素、学习与教学的过程(五要素、三过程)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媒体(载体/工具)、教学环境(物质/心理)过程:学习过程(研究核心内容)、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二、作用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①帮助教师准确了解问题②为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③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④提供各种研究方法和角度(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三、发展概况创建:夸美纽斯(遵循自然)、裴斯泰洛奇(教育心理学化)、赫尔巴特(四段教学法)、卡普捷列夫(出版第一部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桑代克(《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世界最早的系统教育心理学专著)发展—尚未成为一门具有独立理论体系的学科(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走向成熟—布鲁纳、奥苏伯尔、加涅完善(成果[4])我国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教育实用心理学》。
1924年,廖世承为师范教育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第二章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一、概述含义[5]:个体从受精卵开始一直到死亡的过程中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心理变化过程。
心理发展基本特征[4]:连续性与阶段性、方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个体差异性。
阶段特征:少年期(初中)、青年初期(高中)初中特点:半成熟、半幼稚;独立性与依赖性;自觉性和幼稚性;①抽象占主导,现反省思维;②独立批判、片面主观并存;③随意性显著增长;④成人感;⑤内心世界、朋辈交往;⑥自控能力不强高中特点:生理、心理和社会上向成人接近;①经验型转向理论型,现辩证思维;②人生观(道德感、美感、理智感)深刻发展;③客观、敏感;④冲突矛盾教育含义1;学习准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其身心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合性。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2; 关键期:最易学会和掌握某种知识技能、行动动作的特定年龄时期。
二、中学生认知发展与教育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识论创始人—四阶段:感觉动作、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阶段)维果斯基(社会建构主义和情境学习理论的先驱---“最近发展区”)认知过程发展特点(观察发展、记忆发展、思维发展)认知发展与教育教学的关系[2]:认知发展制约教学的内容;教学促进认知发展。
三、人格发展与教育⑴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8]阶段论影响其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方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健康人格(人格统合[3])的建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我统合[2]、自我与社会的统合、自我与实践活动的统合。
⑵自我意识:个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点之一】(形式/内容/自我观念)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简答):青少年突变、生理加速反省出现、新的自我中心(认知歪曲[2])、建立自我同一性。
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指导(论述):①帮助中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②帮助中学生获取积极的自我体验③帮助学生提高自我控制力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认知差异:智力因素,教育意义[3]认知方式(认知风格):个体偏爱的习惯采用的加工信息方式。
(场独立/场依存、冲动型/沉思型、整体型/序列型)教育意义:创设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
性格差异:性格: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特征差异:态度、理智、情绪、意志等特征类型差异:机能类型说、向性说、独立-顺从说性别差异教育意义: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
第三章学习基本理论一、学习的实质与类型(广义)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由经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相对持久的变化[3]。
(狭义)人类的学习:在社会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和个体经验的过程。
人类和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3]。
分类: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8]、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5]、我国的分类[3][8]:信号、刺激-反应、连锁、言语联结、辨别、概念、规则、问题解决等学习[5]: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等学习[3]:知识、技能、社会规范的学习*以上要会辨别具体事例*。
二、联结学习理论理论要点:①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行为间建立联结②强化作用③习惯是练习与强化的结果④熟悉刺激出现,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发生基本思想:强化是影响学习、行为的重要因素。
分为经典性条件作用与操作性条件作用。
⑴试误学习论(桑代克):学习即联结,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并逐步淘汰错误而习得的。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⑵经典条件作用(巴甫洛夫)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泛化、辨别⑶操作条件作用(斯金纳)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⑷信息加工学习论(加涅)⑸应用:塑造或促进良好行为(普雷马克原理/行为塑造);消除不良行为(餍足、代价、结合消退和强化)三、认知学习理论(更为复杂)⑴顿悟学习(格式塔)主要观点:学习是对知觉的重新组织,是形成一种完形;学习通过顿悟实现。
评价:肯定主体能动作用,强调认知功能的重要作用;但只是一种形式,不是全部。
⑵认知发现学习(布鲁纳)--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①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认知结构:反映事物之间稳定联系的内部认知系统,是用来感知和概括新事物的一般方式。
教学观:①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基本概念、原理、方法等)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4]。
⑶有意义接受学习论(奥苏伯尔)分类:(学习的进行方式)接受学习/发现学习;(认知结构的关系)意义学习/机械学习。
意义学习:即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实现条件:①学生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②学习材料具有逻辑意义③学生认知结构中具有适当的观念实质与技术接受学习: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概念同化过程,属意义学习)先行组织者技术:陈述性/比较性“组织者”教师应努力使学生的知识学习成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目标!)⑷应用:①重视对关系的了解②重视结构和顿悟的作用③发现学习与接受学习⑸建构主义学习论—认知学习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时通过强化以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无视学习中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
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事物的特征和关系内化成学生的认知结构。
理论背景(布鲁纳、维果斯基)基本观点: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应用: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真实的学习与社会互动)、教学对话、认知师徒法、互惠教学。
第四章学习动机一、学习动机概述(1)含义与结构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三功能:激活、指向、强化/维持)学习动机: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两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学习需要是个体从事学习活动的最根本动力。
学习期待指向学习需要的满足,促使个体去达到学习目标。
(2)学习动机种类(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远景的间接性动机(动力来源)内部(个体内在需要引起)/外部(由外部诱因引起)学习动机(影响取得学业成就的角度)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Ps:认知内驱力由好奇心引起,以求知作目标,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个体经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
附属内驱力指想获得长者的赞许和认可。
(3)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影响学习过程(对学习行为有启发、定向和维持作用)、影响学习结果(不完全成正比)。
主要表现在:1、一定范围内有一致性;2、动机的最佳水平还随学习任务的难度、学生的个性不同而不同。
二、学习动机的理论强化论(行为主义学习论斯金纳)--强调外在影响,忽视学生内在因素。
需要层次论(人本主义心理学派马斯洛)归因理论(海德、维纳/归因是学生对自己成败原因的主观解释和推论,可受他人影响改变)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评分制度,奖励进步)自我效能理论(班杜拉最早提出,形成受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影响,归因对其有影响)三、培养与激发(论述)学习动机的培养:指学生把社会和教育向其提出的客观要求逐渐转变为自己内在的学习需要的过程。
我能成功吗?我会参与吗?(1)树立自信心①提高自我效能感(适当预期、体验更多成功、挑战性任务)②设置合理目标(分解目标,有效反馈、纵向比较)③进行归因训练(建立积极自我概念、体验成功[强调学习目标非表现目标]、学习策略)(2)促使学生积极参加学习①使任务更有趣学习任务的价值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成就性价值(好成绩表示有能力)任务价值三内在价值(活动本身带来快乐)------不同的任务价值,导致不同的学习动机。
利用性价值(奖学金)教育软件激发学习动机的原因:呈现形式多样,刺激感官;任务具有适当的挑战性;各类反馈。
但要避免使用过程中的意义错位,即注重形式而忽略内容。
②引发认知冲突(人-人/人-物冲突)③合理使用表扬有效:表扬一定要针对真正的进步与成就;表扬方式比次数更重要;选词由衷而非空泛随便。
以目标结构为基础的评价体系:竞争性/个人化(更合适)/合作性目标结构。
④合适的反馈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就是一种巨大的影响力量,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具体的反馈兼具信息性和激发性(表扬而无具体信息,易使学生形成非能力归因)及时反馈第五章学习迁移—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一、概述概念: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迁移产生的效果)正(积极)/负迁移(反应定势,eg汉语对英语学习的影响)(迁移发生的方向)顺向/逆向迁移种类:(迁移发生的水平)水平(横向)/垂直迁移(自下而上/自上而下)(迁移的内容)一般(非特殊、普遍)/具体(特殊)迁移(过程中内在心理机制)同化性/顺应性/重组性迁移内在心理机制: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认知经验与认知系统。
作用:①迁移对于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②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③对于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具有重要作用形式训练说(最早/沃尔夫)--“官能心理学”,训练和改进官能,是教学目标。
⑴早期理论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刺激反应”,有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