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要概念

合集下载

2023下半年教资重点笔记

2023下半年教资重点笔记

2023下半年教资重点笔记一、教育心理学1.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

2.发展心理学:关注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过程,包括婴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等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和教育指导。

3.学习心理学:关注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包括学习动机、学习策略、学习困难与补救等。

4.人格与行为:研究个体的人格特征、行为模式以及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指导。

5.学习与记忆:了解学习与记忆的机制,帮助学生高效地学习和记忆知识。

6.评价与测量:掌握评价与测量的方法,包括常用的测验、问卷调查等形式,能够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发展水平。

二、教育学1.教育思想与制度:深入理解教育思想的演变和相关教育制度的形成与发展,包括中国传统教育思想、西方教育思想等。

2.教育目标与内容:了解教育目标的制定原则和教育内容的选择与设计,包括素质教育目标、学科内容等。

3.教育方法与手段:掌握多样化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手段,包括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4.教育管理与领导:熟悉教育管理和领导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包括学校管理体制、教育领导者的素质和职责等。

5.教育与社会变革:关注教育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包括教育与经济发展、社会转型等方面的互动与影响。

三、教育法律与法规1.教育法律制度:了解我国教育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包括《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等。

2.教育行政法规:熟悉教育行政相关法规,包括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与权限、教育行政处罚等。

3.学校法规制度:关注学校内部的法规制度,包括学校章程、校规等,了解学校组织管理的基本原则和程序。

四、教育统计与评估1.教育统计指标与方法:熟悉教育统计的基本指标和统计方法,包括学生数量、教师数量、学校数量等。

2.教育评估方法与流程:了解教育评估的常用方法和评估流程,包括学生综合评价、教育质量评估等。

五、教育技术1.教学设计与评价:掌握教学设计和评价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包括课程设计、教学评价等。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
了解艾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理论,包括信任对不信任、自主对羞怯、 主动对内疚等八个阶段,以及如何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心理特征
教师需要具备的个性特征,如热情、 耐心、理解、同情心、公正和积极的 态度等,以及如何通过自我反思和培 训提升自己的心理品质。
教师心理健康
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了解教师 常见的心理问题,如职业倦怠、焦虑 、抑郁等,并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 干预措施。
师生关系与教育心理学
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成功 的关键之一,了解如何建立积极 、平等、尊重的师生关系,以及 如何处理师生冲突。
教育心理学原理
掌握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如 学习动机、记忆与遗忘、学习策 略等,以及如何将这些原理应用 于教学实践。
教学方法与心理学
教学方法
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讨论法、案例法等,了解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范 围。
教师需要了解学习动机的心理学原理,如自我效能感、目标设置、兴趣等,运用适当的策略如设置明 确目标、给予及时反馈和奖励、创造有趣的学习情境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教育评价改革
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建立 科学、公正、全面的教育评价体系。
教育技术应用
研究教育技术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探索数字 化、智能化等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潜力和价 值。
04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研究方法
实验法
总结词
实验法是一种通过控制和操纵某些变 量来研究心理现象的方法。
详细描述
实验法通常在实验室中进行,通过设 置实验组和对照组来比较不同条件下 的心理反应。实验法可以控制其他变 量的干扰,从而更准确地测量自变量 对因变量的影响。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1. 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活动和教育问题中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是教育科学的重要分支,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与记忆
研究是个体获取新知识、技能和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个体保存和再现所学内容的能力。

在教育中,了解研究与记忆的规律有助于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

3. 发展心理学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不同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

了解儿童和青少年不同阶段的心理特点,有助于教师合理引导和教育学生。

4. 个体差异与研究困难
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发展轨迹,个体差异是必然存在的。

研究困难则是指在研究过程中遭遇的各种困难和障碍,了解个体差异和研究困难能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帮助学生。

5. 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指导教师的教育实践。

通过了解学生的个体特点、研究规律和发展过程,教师可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6. 总结
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它研究的内容涉及到教育中的各个方面。

教师应该通过研究教育心理学,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做出贡献。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点整理

一、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学科。

人的心理活动可分为:个体心理和社会心理。

心理学的流派:(德)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标志着心理学的诞生.冯特被誉为心理学之父.——构造主义1、构(结构)造主义:奠基人是冯特,著名代表人物是冯特的学生铁钦纳。

主张研究人的意识,即人对直接经验的觉知.2、机能主义:(美)詹姆斯,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意识的动态联系性,提出“意识流"。

推动了美国心理学向实际生活的发展进程。

3、格式塔心理学(完行心理学):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强调整体性。

代表人物是维特海默、柯勒、考卡夫。

4、行为主义:(美)华生,主张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采用实验法。

斯金纳——新行为主义.5、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梦的解析》,从变态心理的角度研究正常人的心理。

所谓精神分析是指通过梦和自由联想等手段,发展病人潜意识中存在的动机,使所受到的压抑得到宣泄,从而治疗疾病。

6、认知心理学:(美)奈瑟。

7、人本主义心理学:(美)马斯洛和罗杰斯。

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第三势力.注重人的独特性和社会性。

心理学谱系:基础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探索心理现象的事实、本质、机制和规律。

具体包括描述和测量、解释和说明、预测和控制三方面。

心理学研究的程序: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确定研究对象、界定概念及其研究工具、选择研究方法、解释结果并作出结论.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2、调查法:就是以被调查者所了解或关心的问题和范围,预先拟定问题,让被调查者自由表达其态度和意见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4、实验法。

二、脑与心理周围神经系统:脊神经、脑神经、植物神经。

脑的结构:大脑是神经活动的“最高司令部”。

1、脑细胞: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构成大脑的基本单位,它是由细胞体和由细胞发出的树突和轴突两部分构成。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归纳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归纳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重点归纳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是教育界非常重要的一项认证,它评估了一个教师在教学水平、教育理论和专业素养方面的能力。

通过参加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师可以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获得更多的教学机会和发展空间。

下面是对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点知识的归纳。

一、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一个重要考点。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人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对于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包括学习理论、发展心理学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知识。

1. 学习理论:学习理论研究了个体在接受教育活动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变化。

常见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等。

2. 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研究了个体从婴幼儿期到成年期的心理变化和发展规律。

常见的发展心理学理论有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社会文化理论和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理论等。

3. 教育评价:教育评价是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评估的过程。

教师需要了解常用的教育评价方法和技巧,如测验评价、观察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等。

二、教育法律法规教育法律法规是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另一个重要考点。

教育法律法规主要包括有关教育行政管理、教育基本法律、教育改革政策和教育教学活动的规范等内容。

1. 教育行政管理:教育行政管理是对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进行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如教育法、中小学教师法和高等教育法等。

2. 教育基本法律:教育基本法律是规定教育基本权益和义务的法律法规。

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教育权益和义务,以及保护学生权益的法律法规,如教育法和义务教育法等。

3. 教育改革政策:教育改革政策是指教育部门制定的改革和发展教育的方针、政策和措施。

教师需要了解教育改革政策的重点内容和实施情况,如素质教育和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纲要等。

三、课程与教学设计课程与教学设计是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教师需要掌握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的原则、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心理学必背知识点汇总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必背知识点第一部分心理学第二章认知发展教育第一节感觉与知觉一、感知觉概述(一)知觉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感觉和知觉是新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感觉和知觉的联系:首先直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直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感觉和知觉的区别:首先,二者在感受与反应客观事物属性方面的区别。

其次,二者在分析器方面的区别。

再次,经验在感觉和知觉活动中起的作用不同。

(三)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肤觉)2、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四)知觉的分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二、感知觉的一般规律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关系(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感受性:就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它是指人的主观感觉能力感觉阈限:是引起感觉刺激的限度,也成刺激阈限,表示客观刺激量的大小心理物理方法常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主观感觉性能力的大小,二者之间成反比关系(2)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的能力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也是成反比关系。

(3)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的最小差别量的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刺激物的最小差别量。

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同样成反比关系。

感受性变化的规律:1、感觉适应 2、感觉对比 3、感觉的互相作用 4、感受性在实践中的发展。

2、知觉活动的规律(1)知觉的选择性(指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客观有;第一,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第二,对象的活动性;第三,刺激物的新颖性;第四,刺激物的强度影响选择性。

主观有: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个人的需要和兴趣爱好;定势与情绪状态等影响对知觉对象的选择。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教育心理学重点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教育过程中心理现象的学科,对培养教师的专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是一个重点考察的内容。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重点内容。

一、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及作用教育心理学是关注教育与心理之间关系的学科,它研究的是探讨学习者在教育环境中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影响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因素。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在于指导教育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全面成长。

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1.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对个体行为的决定作用。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行为给予适当的激励和奖惩,以促进良好的学习行为的养成。

2.认知理论认知理论关注人脑认知活动的心理过程,强调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应通过启发性教学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文化理论社会文化理论认为个体的知识和心理发展是在社会和文化环境中形成的。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社会交往和合作学习的方式,营造积极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动机与兴趣1.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指个体在学习时产生和维持的内在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提供成功体验和设立明确目标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兴趣与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某一领域或主题的主动投入与追求。

教师应该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1.课堂管理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和行为规律,从而采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课堂管理方法,创设和谐积极的学习氛围。

2.教育评价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发展水平,为教育评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

3.个体辅导教育心理学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困惑,提供个体化的辅导和支持,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名词解释

1.人格:指人类心理特征的整合、统一体,是一个相对稳定的结构组模式。

人们相处的关系,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与作用等)。

3/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理解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

潜能的相对持久的适应性变化。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的,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接受前人所积累的文化科学知识,并以此来充实自己的过程。

强化。

正强化(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定义是,任何导致我们以为,以使这些行为得到进一步加强,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负强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

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效果律、练习律和准备律①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②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

③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不准备实现而实际联结实现时也会感到烦恼。

13、普雷马克(Premack)原理就是用来帮助教师选择最有效强化物的一种方法,是指用高频行为(喜欢的行为)作为低频行为(不喜欢的行为)的有效强化物。

但要注意,对一个学生有效的强化物可能对另一个学生不适合;如果过度使用强化物,强化物可能失去原有效力。

可以帮助年轻父母来应对这个常见的育儿问题。

14行为塑造采用有规律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引导出所需要的行为并使之固化的过程,就叫作行为塑造。

行为塑造是实现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5程序教学:是一种使用程序教材并以个人自学形式进行的教学。

人。

16/类属学习、总括学习与并列结合学习:奥苏伯尔根据新知识与认知结构原有知识(观念)的概括和包容水平不同,提出了三个不同的新旧知识相互作用模式。

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它研究的是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它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求,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和教育。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主要研究人类思维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例如,在学前教育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有限,教师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游戏和互动的方式进行教学;而在高中阶段,学生的思维能力已经相对成熟,教师可以采用更加抽象和逻辑性的教学方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和规律。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根据学习理论的指导原则,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学习。

例如,根据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可以采用奖励和惩罚的方式来激励学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和行为习惯;而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应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情境,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来构建知识。

三、情绪与动机情绪和动机是影响学习和教育的重要因素。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情绪和动机对学习的影响机制,以及如何通过调节情绪和激发动机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发现并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同时,教师还应该了解学生的动机水平,通过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提供适当的外在激励来促进学习。

四、个体差异与特殊教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他们在智力、兴趣、学习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

教育心理学研究了个体差异的原因和影响,以及如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来进行个性化教育。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

此外,教育心理学还研究了特殊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教师需要了解并应用相关知识,为特殊学生提供适当的教育支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精要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其内容涉及到教学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行为规律以及教学方法、评价与改进等方面。

本文将从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发展理论、认知心理学、学习理论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科学,它包括四个基本概念: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心理结构和心理发展。

心理现象是指个体对信息的感觉、知觉、情感、意志等内心经验,心理过程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心智活动过程,心理结构是指心理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能力和特点的总和,心理发展则是指个体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作用下,心理能力逐渐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心理发展理论心理发展理论是指研究人的心理能力和特点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作用下的发展轨迹和规律的学说。

目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等。

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受到潜意识和冲动的影响,个体的心理活动主要通过解决内心冲突来实现。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在认知和思维能力方面的逐渐成熟和发展,通过适应不同的认知环境来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3.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认为学习和发展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而形成的,个体的发展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三、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感知、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过程的科学。

它关注个体在思考、记忆和解决问题时的信息加工过程,通过研究学习者的认知机制,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学习策略和问题解决能力,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

四、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研究个体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科学。

其中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等。

1.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行为的改变,个体通过与环境的刺激和反馈来形成新的行为习惯。

2. 认知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个体对信息的加工和理解过程,通过构建知识结构和解决认知冲突来促进学习的发展。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概念总结——排序版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概念总结——排序版

教师资格证心理学概念总结——排序版A1.案卷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策略,其主要内容是对按照一定标准收集起来的学生学习活动成果进行考察和分析,形成某种判断和决策的过程B1.表征:是指知识在头脑中的贮存方式,即信息在长时记忆中是如何编码的。

2.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

C1.守恒:是指儿童认识到物体在外形上发生了变化,但其特有的属性不变。

2.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华、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3.创造:是指一种最终产生独特而又价值的产品的活动或过程。

这种产品可以是一种思想、方法、理论,也可以是一种物品或其他东西。

4.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故也称创造力。

5.程序教学:一种让学生以自己的速度和水平自学,用特定顺序和小步子安排的教学材料的个别化教学形式。

D1.定势:以最熟悉的方式作出反应的倾向。

EF1.非正式群体:没有特定的群体目标及职责,缺乏结构的稳定性,但也有不成文的规范和自然涌现的领袖。

G1.关键词法:就是将新词或概念与相似的声音线索词,通过视觉表象联系起来。

回忆时先想起关键词,以此为线索,引起对新词或概念的回忆。

2.功能固着:指人们总是倾向将某一物体的常见功能看成是该物体的特定功能,从而妨碍了发现物体其他功能而影响了问题的解决HIJ1.记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2.精加工策略:主要指对学习材料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加工,理解其内在的深层含义,并促进记忆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讲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深层加工策略。

3.教学设计:为了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对为什么和怎么教进行的系统计划,前者叫课程决策,后者叫做教学决策。

4.教学目标:预期学生通过教学活动获得的学习结果。

5.教学事项:建立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之上,构成教学的每一事项其作用都在于帮助或支持学习内容的获得和保持,都应与学生内部活动有一种相当明确的关系。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教师资格证 -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207个

《心理学》重要知识点 207 个第一部分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2.个体心理是指个人具有的或在个人身上发生的心理现象。

它可以分为心理动力、心理过程、心理状态和心理特征四个方面.3.心理动力系统决定着个体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态度和对活动对象的选择与偏向,主要包括动机、需要、兴趣和世界观等心理成分。

4(定义见后)动机的基础是人类的各种需要。

需要即个体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失状态的反映。

需要是个体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积极性的源泉。

兴趣是需要的具体体现。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是个体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7.人的需要是情绪产生的主观原因。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8.心理学把这种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为实现目的而有意识地支配和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过程.意志常常与克服困难相联系,并对人的行为具有发动和制止作用。

9.心理特征是人们在认知、情绪和意志活动中形成的那些稳固而经常出现的意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0.能力是人顺利地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具备的心理特征。

11.气质是指表现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动力方面的反应特征。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气质和性格有时统称为人格。

12.通过对行为的直接观察和科学分析,可以间接地推断人的心理活动的性质与水平。

心理通过行为得以表现,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内部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心理是支配和调节行为的精神活动。

心理学有时也可以叫做行为科学。

13.意识指能为个体所清晰觉察的心理活动。

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也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导方面。

14.无意识(即下意识)指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

15.意识是人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无意识也是人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16.群体心理与个体心理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17.唯理论法国的笛卡尔,他最早用反射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和人的某些无意识的简单行为,相信“天赋观念”。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门学科。

对于教师而言,了解和掌握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提高自身教学素质、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并对每个知识点进行详细阐述,以帮助准备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教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

第一部分:心理发展理论1.1 蒙台梭利理论蒙台梭利理论是由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提出的,强调儿童在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中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

本节将介绍蒙台梭利理论的主要观点,如儿童自主性、敏感期、自由发展等,并分析其对教师教学的启示。

1.2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理论之一。

本节将介绍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包括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并探讨这些阶段对教育教学的启示。

1.3 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维果茨基的社会发展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对儿童发展的重要影响。

本节将介绍维果茨基的理论,包括近发展区、潜在发展区和互助学习等概念,并探讨这些理论对教师教学的指导作用。

第二部分:学习理论2.1 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与环境的互动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杜威的理论观点,如任务中心学习、以问题为导向学习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教学的启示。

2.2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联来实现的。

本节将介绍斯金纳的理论观点,如正向强化、负向强化等,并探讨这些观点对教师课堂管理和激励的意义。

2.3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探讨了人的需求在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

本节将介绍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包括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和爱的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以及这些需求对教育教学的影响。

第三部分:情绪与动机3.1 情绪的表达与调节情绪是影响学习和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节将介绍情绪的分类,如基本情绪、复合情绪等,以及情绪对学习和教学的影响,并探讨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表达和调节情绪,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资格证复习---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复习---心理学重点

心理学重点复习名词解释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发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

3反射: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内外刺激所做的有规律的应答活动4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

1感觉:在刺激物的直接影响下,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所作出的反映。

2观察:一种特殊形式的知觉,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主动的知觉过程。

3记忆: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4表象:曾经感知的事物不在面前,而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心理形式。

5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及学习活动对后来学习产生的干扰作用。

6后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与回忆先前学习的材料所产生的干扰作用。

7 超额学习:在完全识记了材料并足以正确回忆之后,又继续增加学习或联系的次数,使学习的巩固水平超过能背诵的程度。

8 遗忘:当识记正确时,由于保持不牢固或产生干扰而不能再认和回忆,或者发生错误的再认或回忆的现象。

9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地概括的认识。

10想象: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

即通过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11.求异思维:对所要解决的一个新问题从多方面加以思考了,简答题简述心理学的基本任务:揭示心理现象的实质,探讨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规律。

1 描述心理现象2揭示心理规律3将心理规律应用于生活实践。

研究心理学应遵循哪些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实践性原则简答心理学的研究学的研究主要方法:1 观察法2 实验法3 调查法4 心理测验法5 个案研究法1简述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首先,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不是感觉数量的简单相加。

其次,感觉和知觉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而产生的,二者常常交织在一起。

2说明观察与感知的区别与联系。

联系:观察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没有感知活动就不会有观察。

区别:1观察是一种主动认识对象的形式,感知是由对象的特点或人的兴趣所指引的。

2观察是知觉、思维和语言的作用。

3观察过程要求观察者保持稳定的有意注意,感知过程不必有这个要求。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在高校教育领域,获得教师资格证是从事教学工作的重要准入条件之一。

其中,心理学作为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考生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优化教学方法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心理学涵盖了丰富而广泛的内容。

首先是基础心理学,这部分包括了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研究方法以及感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

考生需要理解这些基本概念和过程的原理,例如感知觉如何影响我们对世界的认知,记忆的存储和提取机制等。

教育心理学是另一个重要的板块。

它聚焦于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包括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知识的获取与应用等。

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是激发其学习积极性的关键。

有的学生可能是出于内在的兴趣和求知欲而学习,有的则可能更多地受到外部奖励和压力的驱动。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动机类型,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发展心理学也是考试的重点之一。

它探讨了个体从出生到成年乃至老年的心理发展规律。

考生要掌握不同年龄段的身心发展特点,比如儿童期的认知发展、青少年期的自我认同形成以及成年后的职业发展等。

这有助于教师根据学生所处的发展阶段,提供适宜的教育和指导。

在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的心理学部分,还会涉及到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和行为,包括人际关系、群体行为、社会影响等方面。

例如,教师要明白群体压力如何影响学生的决策,以及如何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以促进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人格心理学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它关注个体独特而稳定的心理特征,如性格、气质、能力等。

了解学生的人格特点,能够让教师更好地因材施教,发挥学生的优势,弥补其不足。

那么,如何有效地备考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心理学呢?首先,系统学习是基础。

考生需要选择权威的教材和参考书籍,全面而深入地学习心理学的各个知识点。

可以制定详细的学习计划,按照章节逐步推进,确保每个知识点都能理解透彻。

其次,多做练习题和模拟试题。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心理学重点

教育心理学重点第一章绪论填空、单项选择:1.心理学定义: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论?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关于心理学的专著。

3.1879年,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是心理学成为独立科学的标志4.心理学历史可以分为哲学心理学时期和科学心理学的创立和开展时期多项选择:1.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人格2.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3.人格包括人格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自我意识〕和人格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4.心理学主要研究方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临床法和个案法简答、论述:1.论述教师职业必备的心理素质?一、高尚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它是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那么,以及及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和品质。

二、广博的知识深厚广博的知识积累是教师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

三、完善的人格教师人格是教师在职业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治理构造、情感意志、行为修和道德意识的内在倾向性。

四、全面的能力 1.教育教学的能力;2.组织管理的能力;3.系统学习的能力。

五、专业的技能 1.教学设计技能;2.教学语言技能;3.教学监控技能;4.教学操作和示范技能;5.教学评价技能;6.教学研究技能;7.思想教育及心理辅导技能。

2.教师应掌握的心里辅导技术?一、关注技术:关注是心理辅导的首要技术之一。

二、倾听技术:学会倾听是心理辅导的先决条件。

倾听过程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要鼓励学生多讲话;②要让学生感到你愿意听他讲话;③要尽量从学生的角度来感受他们讲话时的内心体验;④谈话时要注意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的配合。

三、沉默技术:〔克制群体压力〕沉默技术的作用在于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及空间去反省自我,思考其个人成长的问题。

四、宣泄技术:是指学生将淤积已久的情绪烦恼倾述给辅导教师的过程。

五、探讨技术:是辅导教师帮助学生积极认识、思考其成长中的挫折及障碍的过程。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知识点汇总整理

第一章1.心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科学。

2.冯特:构造主义詹姆士:机能主义华生:行为主义韦特海默:格式塔弗洛伊德:精神分析主义3.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4.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人格心理。

5.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6.认知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7.意志过程:自觉的确定目标,为实现目标而自觉支配,调节行为的心理过程。

8.人格心理: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人,所具有的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的总和。

包括: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9.心理学研究的任务:①理论任务: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为教育学和教学法的基本理论提供科学的依据,心理学具有丰富和充实教育理论的任务。

②实践任务:a.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提高人的实践活动效率;b.运用心理学原理和各种心理技术去预测和控制心理想象的发生和发展,从而为人类不同领域的实践服务;c.心理学实践的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d.师范高校研究心理学的任务:为搞好教学改革服务、为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服务、为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为提高自己的心理修养服务10.心理学研究所要遵循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的原则、系统性原则11.心理的实质:①心理是人脑的机能②心理是客观事物的反映第二章意识和注意一、名词解释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

具体地说,人能意识到自己的存在、客观世界的存在和自身同客观世界关系的存在。

意识的觉知性:是人类意识最基本的特征,是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非意识:人体有些活动是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但这些活动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处于非意识状态。

(对环境事物无感知的状态)前意识:处于意识水平的资料是储存在记忆之中,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提取出来。

无意识:处于无意识的经验比处于前意识水平的经验更难被人觉知,但它会对人的心理过程产生影响,指意识以外进行的心理活动,如睡眠时的梦,自动化的技能等。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

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考点教育心理学是教师资格考试中的重要考点之一。

它研究的是教育中的人的心理过程及其对教育行为的影响。

了解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习特点,从而更有效地进行教学。

本文将介绍2024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心理学的考点,供广大考生参考。

一、认知发展理论认知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它主要探讨人类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如何发展。

其中,最著名的理论之一就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根据这一理论,人的认知能力在不同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和特征,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调整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二、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研究的是学习的过程、原理和影响学习的因素。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学习理论对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和组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著名的学习理论有行为主义理论、认知主义理论和社会文化理论等。

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学习理论,设计适合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教学活动,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评价与测量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如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测量,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成就和发展情况。

教育评价与测量包括课堂评价和综合评价两个层面。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需要根据评价结果,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调整和改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人格与发展理论人格与发展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探讨的是人的个体差异和人格心理发展的规律。

在教育实践中,了解人格与发展理论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帮助学生充分发展各个方面的潜能。

五、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是教育心理学考点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主要研究学校教育的组织与管理、教育制度的设立与实施等方面的问题。

了解学校教育与教育制度的相关知识,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校教育的背景和特点,为学校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措施。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基础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教育过程中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相关原理和理论。

了解心理学基础对于教师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学生的需要和行为,以便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来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应该了解学习理论,其中最重要的是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构建主义。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外部刺激和反应建立的,教师应该使用积极增强和惩罚来引导学生的行为。

认知主义强调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理解,并提倡教师提供有意义的材料和引导学生发展学习策略。

构建主义认为学习是个体建构的过程,教师的角色是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

其次,了解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阶段也对教师至关重要。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的认知能力在不同的阶段发展。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设计适合他们的教学活动。

例如,在幼儿期,儿童处于感觉运动阶段,他们通过感官和运动经验来认识世界。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感官刺激和互动活动来促进他们的学习。

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基础是社会认知理论,它涉及到学生在社会环境中的学习和发展。

居里夫人的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了学习的社会维度,认为学习是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来获得的。

教师可以通过模仿和教授学习策略来帮助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此外,了解学生的情绪和情绪管理也对教师非常重要。

情绪对学生的学习和社交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师应该建立积极的情绪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

同时,教师也需要了解学生可能面临的情绪问题,如焦虑和抑郁,以便及时提供支持和帮助。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还可能涉及到教学评估和教育测量方面的内容。

教师需要了解常用的评估方法和工具,以便有效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理解程度。

了解不同的评估方法和测量设计也有助于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反馈和指导。

总之,心理学基础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它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便制定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提供个体化的指导。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

教师资格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教育心理学是教师日常教学中必备的知识领域之一。

作为教育者,了解和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原理和理论,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需求,还能通过科学化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因此,教师资格证考试中,教育心理学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重点介绍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教育心理学知识点,包括学习理论、认知发展、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教学评价等,以帮助考生全面、系统地准备教育心理学部分的考试内容。

一、学习理论学习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主要研究学习的本质、过程和影响因素。

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学习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这种理论强调外部环境对学习的影响,教师应该通过激励和奖惩,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行为。

认知学习理论则关注学习者的思维过程和内在心理结构。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的角色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

社会学习理论则强调学习与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

在这种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适宜的社会环境,促进学生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

二、认知发展认知发展是指个体在认知结构和思维方式上的变化和发展。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常见的认知发展理论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和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经历着由感知到符号理解、具体操作到抽象思维的认知阶段。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处的认知阶段,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适宜的学习支持。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认知发展理论则强调个体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

在这一理论下,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和社会交往机会,促进学生在适宜的帮助下实现认知的转变和发展。

三、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是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常常面临的挑战。

了解学习困难和行为问题的成因和应对策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要概念两学考试教师资格证考试心理学重要概念1、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 p48(1)智慧技能(2)认知策略(3)言语信息(4)动作技能(5)态度2、师爱的心理功能p43(1)激励功能(2)感化功能(3)调节功能(4)榜样功能五类学习不存在等级关系,其顺序是随意排列的。

3、如何培养学习需要(简答或论述)(1)人类原始学习需要的形成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动物或人会暂时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而把注意转向这个新异刺激,这一现象称为探究反射。

这种对新异刺激进行反应的倾向性,就是动物和人类原始的学习需要。

人类新的学习需要就建立在这种原始的学习要的基础之上,所以要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需要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使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

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有效地进行学习的前提,学习动机的巩固和发展又依赖于学习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要注意:A.学生的成败感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B.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否则,总不能正确完成,就会丧失信心,产生失败感。

C.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D.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关的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3)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需要4、提高教材直观与知识感知效果的条件 p101(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A.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模像直观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

这一结论只限于科学知识的学习阶段。

B.词与形象的配合首先,形象直观过程应该受到词的调节,以引起学生的注意,提高感知的目的性。

教师应提供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出确切的观察指导,提示合理的观察程序。

其次,形象的直观结果应以确切的词加以表述,以检验直观效果并使对象的各组成要素进行分化。

再次,应依据教学任务,选择合理的词与形象的结合方式。

(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运用强度律、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等感知规律,可以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实现有效的观察。

A.强度律:作为知识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

B.差异律: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着人们的感知效果。

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

C.活动律: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

D.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实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

教材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A.观察前,教师应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进行有关知识的准备,并拟订详细的观察计划。

B.观察中,要认真培养学生的观察技能和方法,让学生掌握合理的观察程序,并认真做好观察记录。

C.观察后,要求学生对观察结果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和总结,写出观察报告。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5、遗忘规律 p119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

6、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 p124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使个人具备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因而能直接陈述的知识。

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使个人缺乏有意识的提取线索,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

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

7、问题解决主要影响因素 p148(1)有关的知识经验有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专门领域的知识、技能和策略,专门的知识经验对于解决问题至关重要。

(2)定势与功能固着A.定势定势是在先前活动中形成的、影响当前问题解决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

在问题情境不变的条件下,定势能使人应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地解决问题;在问题情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定势会妨碍人采用新的解决方法。

B.功能固着功能固着是一种从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

当一个人熟悉了一种物体的某种功能时,即很难看出该物体的其他功能。

最初看到的功能越重要,就越难看出其他的功能。

(3)问题情境呈现的刺激模式直接提供适合于解决问题的线索,有利于找到问题解决的方向、途径和方法;如果刺激模式掩蔽或干扰了问题解决的线索,那就会增加解决问题的困难。

(4)酝酿效应当一个人长期致力于某一问题解决而又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如果他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暂时停下来去做别的事情,几小时、几天或几周之后,他可能会突然想到解决的办法,这就是酝酿相应。

有利于克服定势。

(5)原型启发启发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对问题起了启发作用的事物叫原型。

只有在问题解决者的思维活动处于积极但不过于紧张的状态时,才最容易产生原型启发,原型启发发生在酝酿时期。

(6)情绪和动机状态在一定限度内,情绪和动机强度与问题解决的效率成正比,但动机太强或太弱,情绪过于高昂或过于低沉,都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中等强度的动机和相对平和的心境,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8、联系实际谈大学如何完善自我?(举例说明大学生如何进行自我教育的)P1691、全面认识自我(1)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2)通过分析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3)通过与他人的比较来认识自我(4)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5)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6)通过自我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2、积极悦纳自我悦纳自己,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

培养学生积极悦纳自己的态度(1)要引导他们积极的评价自己。

(2)要教育大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

(3)教师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感。

3、努力完善自我(1)确立理想自我即在自我认识、自我悦纳的基础上,按社会的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的发展目标。

(2)努力提高现实自我即大学生不断修正现实自我的形为和相应的心理活动,使之朝着正确理想自我的目标发展。

9、态度与品德形成的过程及条件 p1871、遵从包括从众和服从。

从众指人们在社会舆论或群体气氛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

服从指个体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者权威意志而作出的行为。

遵从的态度和行为具有盲目性、被动性、工具性、情境性。

2、认同是在思想、情感、态度和行为上主动接受他人的影响,使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与他人相接近。

认同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

3、内化指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一致,将自己所认同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融为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价值体系10、态度的实质 1741、实质: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体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2、特点:(1)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不是实际反应本身。

(2)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3)态度是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而形成11、什么是发散思维、什么是聚合思维 p1531、发散思维指从多种设想出发,不按常规的寻求变异,使信息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辐射,从多方面寻求答案,从而引出更多的信息。

基本特征:流畅性、灵活性、独特性。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的核心。

2、聚合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作出唯一正确的答案的思维方式。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以发散思维为核心、聚合思维为支持性因素的,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有机结合的操作方式。

12、认知策略的教学原则p1331、在进行认知策略教学的同时教授元认知2、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3、在积极主动基础上进行认知策略教学4、在具体的学科内容中教授认知策略5、按程序性知识的学习规律教授认知策略13、怎样合理学习,防止遗忘? P1221、复习时机要得当,根据遗忘规律要进行及时复习、间隔复习和循环复习;2、复习方法要合理,应综合使用整体复习与综合复习。

3、复习次数要适宜要进行过度学习14、迁移的作用 p861、学习的迁移贯穿于整个系统。

对学习迁移的实质与规律的揭示,有助于建立完善的学习理论。

2、学习迁移使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形成一种稳定的整合的心理结构,从而更好的调节人的行为,并能动的作用于客观世界。

3、学习迁移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是使习得的知识、技能与道德规范向能动与品德转化的关键。

15、学习内驱力的组成 p691、认知内驱力;2、自我提高内驱力;3、交往内驱力16、举例说明教材直观的类型 p991、教材直观是指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的信息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认知活动。

2、教材直观是知识掌握的首要环节,可以把直观分为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实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优点:实物直观所得到的感性知识与实际实物间的联系比较密切、一致,在实际生活中定向作用较好,在将来的职业生活中也会很快发挥作用。

实物直观给人以真实感、亲切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

局限性:在实际事物中,往往是本质要素与非本质要素混杂在一起,而且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往往比较突出、强烈,而本质要素较隐蔽、弱小。

(2)模象直观即通过对实物的模像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均属于模象直观。

优点:首先,它可以人为的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因素。

其次,它可以根据观察需要,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方式扩大直观范围。

局限性:它与实际实物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3)言语直观指在形象化的言语作用下,通过对语言的物质形式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

优点:它不受时间、地点和设备条件的限制,使用广泛。

局限性:它所引起的表象,往往不如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鲜明、完整、稳定,应配合实物直观和模象直观进行使用。

17、论述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 p301、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教师自身因素。

外部因素包括社会风气、为教师发展所提供的条件、人际关系等。

教师自身因素包括价值观和自我概念等。

2、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起很大作用。

学校周围的环境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明显的影响。

表现在学校周围的社会经济水平,自然环境,地方政府、群众和新闻媒介的教育观等方面。

社会大众的教育观对教师的教学效能感也有影响。

3、学校中的某些因素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1)教师的教育观念科学与否对教学效能感起很大作用。

(2)学校中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能感。

(3)校园内的师生关系也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重要因素。

(4)内部因素是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关键,即科学的教育观和良好的自信心对教师教学效能感的提高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18、大学生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 p1671、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个体对自己产生的情感体验其中自尊是最主要的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