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复习知识清单十五:七至九年级常见文言虚词汇编

合集下载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汇总整理(共17个)

初中语文文言文重点虚词总结一、之1、作助词用。

主要用法有三种类型:(1)相当于“的”,是定语的标志。

例如:①菊之爱,陱后鲜有闻。

②水陆草木之花。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起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②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起补足调音节和舒缓语气作用,无实义。

例如:①公将鼓之。

②久之。

③怅恨久之。

2、作代词用。

(可以代人,代事,代物)(1)人称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我”、“他们”、“她们”、“它”、“它们”。

例如:①具答之。

②亲戚畔之。

③彼竭我盈,故克之。

(2)指示代词,相当于现代汉语“这”、“这样”“这件事”、“那”、“那样”等。

例如:①渔为甚异之。

(3)作动词用。

相当于“到”、“往”、“去”。

例如:①辍耕之垄上。

②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3、语法作用。

(1)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何陋之有?②宋何罪之有?(2)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例如:①马之千里者。

②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二、乎1、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未)表提问或反问,也可表猜测、感叹。

如:①死国可乎?②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③是亦不可以已乎!2、介词(一般用在句中)类似于“于”的用法。

如:①在乎山水之间也②颓然乎其间者三、者1、结构助词译“……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①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2、语气助词,用在作主语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

②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四、以1、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的工具、物件、时间等可以译为“把”、“用”、“拿”、“在”、“从”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如:(1)何以战?//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凭借(2)虽不能察,必以情。

//策之不以其道。

——根据2、作连词表目的时,可译作“(用)来”,“以便”;表顺接时,相当于“而”;表结果时,可译作“以致”;表原因时,可译作“由于”、“因为”。

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中考语文知识清单复习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相当于“好像……的样子”“好像……似的”。
⑥杂然相许。(《愚公移山》)
用在形容词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①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核舟记》)
介词,依照,根据。
②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副词,于是,就。
③余因得遍观群书。(《送东阳马生序》)
“凭借”“按照”“依靠”。
⑦屠惧,投以骨。(《狼》)
“把”“拿”“用”。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介词,表动作发生的处所,在,到。
②告之于帝。(《愚公移山》)
表动作的对象,向,对于。
③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比较,比。
④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
表被动,被。
⑤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⑤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译为“的”。
⑦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

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口技》)
代人,他(她)的。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岳阳楼记》)
代物。它的。
③其真无马邪?(《马说》)
代词,这样。
②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出师表》)
连词,表转折,可是,但是,然而。
③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桃花源记》)
用于词尾,助词,……的样子。
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和“而”连用,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表转折。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大全

中考语文文言文虚词整理(一)之1.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

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2。

用作助词(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四)音节助词。

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

例:顷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3.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记忆顺口溜:之字可代人事物,定名之间可译“的”;用作动词“去、往、到”,用作助词可不译。

(二)其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

例:妻跪问其故。

(《乐阳子妻》)2.活用为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例:其真无马邪?(《马说》)4.指示代词,相当于"那””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其字可代我和他,远指近指“这"和“那"; 后带数词译“其中”,表示反问译“难道”。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

完整版)中考文言文重点实词与虚词归纳中考文言文实词与虚词归纳一、初中常见文言实词集录1.___:(1) 形容词,指安定、安逸。

例如:然后知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

(2) 形容词,指安稳、稳定。

例如:风雨不动安如山。

(3) 疑问代词,表示“怎么”。

例如:安得广厦千万间。

(4) 动词,指养育。

例如:衣食所安,不敢专横,必须分给人。

2.把:动词,指拿、持。

例如:把酒话桑麻。

3.比:(1) 动词,指挨着、对着。

例如:天涯若比邻。

(2)动词,指比作。

例如:每自比于___、___。

(3) 动词,指相比。

例如:___比于___。

4.兵:(1) 名词,指士兵、军队。

例如:可汗大点兵。

(2)名词,指兵器、武器。

例如:兵革非不坚利也。

5.池:(1) 名词,指古代护城河。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2) 名词,指水池。

例如:《墨池记》。

6.出:(1) 动词,指出现、露出。

例如: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2) 动词,指出去、出来。

例如:不再出现。

(3) 动词,指拿出。

例如:皆出酒食。

(4) 动词,指产生。

例如:江山代有才人出。

7.处:(1) 名词,指地方。

例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2) 名词,指时候、时间。

例如:乡书何处达?(3) 动词,指处于。

例如:处江湖之远。

8.次:(1) 名词,指层次。

例如:不可计其层次矣。

(2) 动词,指编排。

例如:___、___皆次当行。

(3) 动词,指驻扎、停留。

例如:又间令___之次所旁丛祠中。

9.从:(1) 动词,指跟从、跟随。

例如:择其善者而从之。

(2) 动词,指依从。

例如:乃诈自称公子扶苏、___,从民欲也。

(3) 形容词,指从前的、以前的。

例如:来自楚国的游客。

(4)形容词,指从容。

10.道:(1) 动词,指说。

例如:不足为外人道也。

(2) 名词,指道路。

例如:古道西风瘦马。

(3) 名词,指道德。

例如:伐无道,诛暴秦。

(4) 名词,指规则、正确的方法。

例如:以谘诹善道。

(5) 名词,指学问。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初中文言文常见实词虚词归纳整理一、实词实词是代表实际事物的字,是构成一个句子中主要成分的字。

中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实词。

1. 人物类:君、臣、妾、家、父、母、子、弟、女等。

2. 时间类:今、昔、夙、昨、明、晦、时、日、夜等。

3. 地点类:东、南、西、北、中、外、上、下、左、右等。

4. 动作类:为、行、作、辞、出、入、居、游、走、食等。

5. 感受类:喜、怒、哀、乐、悲、惊、爱、恶、怨、怪等。

二、虚词虚词是在句子中没有独立含义,只能与实词一起组成意义完整的句子成分。

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极为重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虚词。

1. 副词类:莫、已、矣、止、仅、乃、皆等。

2. 提示类:此、彼、其、自、是、非等。

3. 助词类:之、得、而、乎、兮、焉等。

4. 连词类:而、乃、故、则、亦、或等。

5. 助动词类:曰、出、使、令、召等。

三、常见实词虚词例句1. 实词例句:君子以辞窃辞,以言窃言。

——《论语》仲弓问子路,子路不问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

不敬, 何以别乎?”——《论语》2. 虚词例句:未之谙姑食兮,如之何已矣。

——《诗经》子曰:“几希闻诸大史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四、实词虚词的运用技巧1. 实词的使用要准确,必须遵循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基本语法,把握好词性和语态。

2. 虚词的使用要谨慎,要根据语境和句子的需要灵活运用。

需要注意的是,虚词不能独立成句,所以必须注意句子结构。

3. 在虚词中,助词是最为复杂的。

学生在掌握助词的使用时,需要了解不同助词的作用和用法,并且要记忆一些常见的搭配。

总之,在文言文的学习中,实词和虚词的运用都非常重要。

学生必须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实词和虚词,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古代文化。

同时,学生也需要在不断地练习中提高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七——九年级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七——九年级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

七——九年级文言文常用虚词整理一、之(一)代词(1)作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

如: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论语>十则》)(2)指示代词,指代事物,可译作“它(它们)”。

或直译事物名称。

①学而时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②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狼》)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十则》)④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⑤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狼》)(3)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③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

(《扁鹊见蔡桓公》)④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愚公移山》)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观沧海》)⑤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如: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如:①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二、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

九年级语文文言文虚词实词整理一、实词。

1. 通假字。

- “故患有所不辟也”中“辟”通“避”,躲避。

-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中“辩”通“辨”,辨别。

-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中“得”通“德”,感恩、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 “邹忌修八尺有余”中“有”通“又”,连接整数和零数。

- “必能裨补阙漏”中“阙”通“缺”,缺点。

2. 古今异义。

- 【等死】古义:同样是死。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今义:等待死亡。

- 【卒中往往语】古义:到处。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今义:常常。

- 【虽然】古义:即使这样。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今义:表转折关系的连词。

- 【长跪而谢之曰】古义:道歉。

“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今义:感谢。

- 【卑鄙】古义: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今义:品质恶劣。

- 【痛恨】古义:痛心、遗憾。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今义:深切地憎恨。

3. 一词多义。

- 【因为】“先帝不以臣卑鄙”。

- 【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 【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做、干】“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 【为了】“乡为身死而不受”。

-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 词类活用。

- 【大楚兴,陈胜王】“王”,名词用作动词,称王。

- 【尉果笞广】“笞”,名词用作动词,用鞭、杖或竹板打。

- 【天下苦秦久矣】“苦”,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苦。

-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轻视。

- 【请广于君】“广”,形容词用作动词,扩充。

- 【亲贤臣,远小人】“亲”“远”,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疏远。

- 【攘除奸凶】“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

二、虚词。

1. 之。

- 【助词,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宾语前置的标志】“何陋之有”(同样为补充例句)。

- 【代词,代指人、事、物等】“愿陛下亲之信之”。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doc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doc

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中考语文复习:初中文言文虚词总结1.之①动词,去、到、往寡助之至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②代词,代人、代物、代事二世杀之陈涉世家钟鼓乐之(“窈窕淑女”)又数刀毙之狼望之蔚然而深秀者名之者谁左右采之(代荇菜)③“之”用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在河之洲山之僧智仙也④“之”字用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如;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⑤“之”字在句子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没有实在意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怅恨久之陈涉世家公将鼓之⑥作宾语前置的标志。

宋何罪之有?何陋之有?⑦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马之千里者。

新学期开始,查字典整理了初三文言文复习资料供同学们学习参考!2.者①结构助词望之蔚然而深秀者②结构助词,的下者飘转沉塘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③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宜多应者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也孟子二章④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⑤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的原因)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孟子二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⑥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⑦语气词,不译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返回查字典首页2018年中考语文复习:如何在阅读材料中找答案|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总结|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现代文阅读,是语文学习内容中花时最多的一个部分,但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困惑也最多,不少考生初读文章,感觉尚可,细细咀嚼,却似是而非,解答试题,难以下笔,下笔以后,却不知正误。

其因在于考生解题时不究思路,不谙方法,不得要领。

其实解读现代文试题也是有章可遵。

扎实掌握基础知识中考现代文试题中,有的是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直接考查,如2008年中考语文试题要求考生指出“名付其实”中的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要求考生写出与“丰饶”意思相近的词语,指出“肥料”一词在文中的意思。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

初中语文文言文虚词总结虚词是语言中的一类词语,它们在句子中没有独立的意义,主要起到一些语法和语用的作用。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中,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一定数量的虚词,因此对虚词进行总结和归纳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是关于初中语文文言文中常见的虚词的总结,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虚词。

一、副词1. 了:表示动作或状态的完成、结束。

如:已经完了。

2. 得:表示程度。

如:跑得快。

3. 地:表示方式、程度。

如:高兴地笑。

4. 处:表示情况、状态。

如:悲痛之处。

5. 却:表示转折、让步。

如:困难重重,他却决心不放弃。

6. 还:表示退还、回复,也可表示让步。

如:还我钱!二、介词1. 于: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相当于“在”。

如:于乎!2. 乎:表示疑问、反问。

如:何乎?3. 之:表示处所、时间、关系等。

如:书之密乎?4. 以:表示手段、依据等。

如:以道德约束自己。

5. 在:表示处所、时间等。

如:在官位上人才得以表现。

6. 为:表示目的、原因等。

如:为学而来。

7. 自:表示动作的起始点、来源等。

如:自杀。

8. 为:表示动作的对象、目标等。

如:为人民服务。

9.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三、连词1. 而:表示并列关系、转折关系等。

如:假借而已。

2. 乃:表示原因、结果等。

如:巧为乃工。

3. 无:表示否定。

如:无效。

4. 使:表示目的、结果等。

如:使之成为现实。

四、助词1. 也:表示转折、让步。

如:虽然如此,也要坚持。

2. 之:表示动作的主体、客体等。

如:天地之间。

3. 乎:表示疑问、反问等。

如:哪乎?4. 辞:表示离开。

如:辞世。

5. 焉:表示状态、动作等。

如:副篇罗裳,焉得哉?6. 所:表示所受的动作影响。

如:所知若何?7. 以:表示手段、理由等。

如:以观后效。

五、语气词1. 呜呼:表示惊叹、悲伤等。

如:呜呼哀哉!2. 咄:表示怒斥、责备。

如:咄咄逼人。

六、其他1. 嗟:表示叹息、感叹。

如:嗟乎!吾心也。

2. 且:表示又、还要。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1. 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2. 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 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 备: 1、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 2、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

(犹得备晨炊《石壕吏》)4. 被:1、影响(被于来世) 2、同“披”,穿(皆被绮绣)5. 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 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6. 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 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7. 薄:1、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岳阳楼记》) 2、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 3、厚度小。

(薄如钱唇《活板》)8.策:1、马鞭。

(执策而临之《马说》) 2、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3、记录。

(策勋十二传《木兰诗》) 4、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1、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2、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永远。

(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4、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 5、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 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 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 2、惩罚13. 驰:1、骑(愿驰千里足) 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 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 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 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 4、产生(计将安出)15. 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 次:1、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 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 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 当:1、承当,承受。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中考语文文言文重要实词(150个)和重要虚词(7个)汇总

32. 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 2、恶、坏(陟罚臧否)33. 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 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 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 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 2、搀扶(出郭向扶将《木兰词》)35. 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 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36. 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 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37. 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38. 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 3、互相(更相庆) 4、再、又(更上一层楼) 5、更加(举杯销愁愁更愁)39. 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 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 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40. 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 2、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41. 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 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 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42. 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 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43. 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 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44. 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45. 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2、光线(仿佛若有光)46. 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 2、回家(太守归而游人从)47. 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 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 3、犯过失(人恒过) 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48. 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 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 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49. 号:háo 1、大叫,呼啸。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七——九年级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虚词

七——九年级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虚词

文言诗文知识点梳理:常用虚词知识盘点: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一起使用,才能表示种种语法关系。

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兼词七类。

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

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得很频繁,而且它们的解释也相当灵活。

积累卡片:常用虚词例释1.但①副词:表示对动作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等。

例: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②连词:用在复句的后一个分句前,表示意思的转折。

可译为“但是”“不过”“只是”等。

例:无他,但手熟尔。

(《卖油翁》)2.而①代词:相当于第二人称,你、你们,你的、你们的。

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聊斋志异·促织》)②连词:A.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

例: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B.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

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C.表示顺承,相当于“然后”。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D.表修饰,相当于“地”。

例:默而识之。

(《论语·述而》)E.表并列,相当于“并不是……而只是……”。

例: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满井游记》)3.耳语气词:A.表示肯定、判断语气,相当于助词“也”,可译为“了”“啊”。

例: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B.表示限制语气,相当于“而已”“罢了”,含有“不过如此”的意味。

例:技止此耳!(《黔之驴》)4.何①疑问代词:A.代事物,可译为“什么”。

例:子何恃而往?(《为学》)B.代处所,可译为“哪里”“什么地方”。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

九年级文言文虚词整理文言文虚词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重要内容,掌握常见的虚词对于理解文言文的含义和语法结构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下是对九年级常见文言文虚词的整理。

一、“之”1、作代词(1)代人、事、物,相当于“他(们)”“它(们)”。

例如:“愿陛下亲之信之”(《出师表》)中的“之”,代指“侍中、尚书、长史、参军”等人。

(2)指示代词,相当于“这”“此”。

如“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中的“之”,指的是渔人见到的桃花源中的景象。

2、作助词(1)结构助词,“的”。

如“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之”用在“莲”与“出淤泥而不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正常语序应为“有何陋”,“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4)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如“马之千里者”(《马说》),“之”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3、作动词,“到……去”。

如“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而”1、表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然后”。

如“温故而知新”(《论语》)。

3、表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马说》)。

4、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如“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笑”是智叟的动作,“而”连接“笑”和“止之”,表修饰。

三、“以”1、作介词(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如“何以战”(《曹刿论战》),“以”译为“凭借”。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为“把”“用”“拿”等。

如“屠惧,投以骨”(《狼》),“以”译为“把”。

2019-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知识清单: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2019-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知识清单:必考文言虚词集锦

2019-2020 年九年级语文中考复习知识清单:必考文言虚词集锦虚词例句意思之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人称代词,他 (他们 )。

②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构造助词,位于主谓之间,撤消句子说》 )的独立性。

③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构造助词。

宾语前置的标记,没有实.在乎义。

④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则》 )指示代词,它( 它们 )或事物名称。

.⑤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 )动词,到,往。

.⑥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构造助词,译为“ 的” 。

⑦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音节助词,用来调整音节,无义。

其①便有妇人惊觉呵欠,其夫梦话。

《(口.技》 )②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岳阳楼记》 )③其真无马邪? (《马说》 ).④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代人,他 (她 )的。

代物。

它的。

副词,表委宛、预计的语气;莫非,还可以,怎么,大体。

指示代词,可译为“ 那”“ 那而①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马.说》 )③未至,道渴而死。

(《夸父每日》).④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以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个”“ 那些”“ 那边” 。

表顺接。

而后,就。

表转折,却,但是。

表修饰。

连词,表并列关系,可译为“ 又” 。

(《岳阳楼记》)②以光先帝遗德。

(《出师表》 ).③以塞忠谏之路也。

(《出师表》 ).④先帝不以.臣鄙俗。

(《出师表》 )⑤计日以还 (《送东阳马生序》).⑥以残年余力。

(《愚公移山》).⑦屠惧,投以骨。

(《狼》 ).于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告之于帝。

(《愚公移山》).介词,表原由,因为。

连词,表目的,用来。

连词,表结果,致使。

动词,表意向,以为。

相当于“ 而” ,不译。

“ 依赖”“ 依据”“ 依赖” 。

“ 把”“ 拿”“ 用”。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

初中文言文常见虚词归纳整理一、之1. 用作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如“桓侯故使人问之”(代他,指扁鹊);“策之不以其道”(代它,指千里马);“渔人甚异之”(代这件事)。

2. 用作助词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如“忘路之远近”。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凑足音节,无实义。

如“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

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马之千里者”。

3. 用作动词可译为“去、往、到”。

如“辍耕之垄上”。

二、其1. 用作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她、它)的”“他(她、它)们的”。

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她、它)”“他(她、它)们”。

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指示代词,表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

如“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如“其一犬坐于前”。

2. 用作副词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如“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如“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三、而1. 用作连词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温故而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

中考14个文言虚词归纳一、之1、代词。

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等。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妇拍而呜之。

——代人,他。

《口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曹刿。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曹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岳阳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曹刿轮战》)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5)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狼》公将鼓之《曹刿论战》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句首语气词,可译为“原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观沧海》
多么
宋何罪之有
《公输》
什么
如太行、王屋何
《愚公移山》
怎么样
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岳阳楼记》
为什么
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怎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

表示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苟全性命于乱世
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舜发于畎亩之中
欲报之于陛下也
《出师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出师表》

寡助之至
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
物”、“……的地方”、“……的人”等

何以战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以告先帝之灵
以伤先帝之明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卷石底以出
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曹刿论战》
《出师表》
《出师表》
《岳阳楼记》
《小石潭记》
《口技》
用作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物件,译为“把”、“用”、“拿”等,或表示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译为“靠”、“凭借”、“根据”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用作动词,当“到”、“往”讲,
这是“之”的本义
问所从来,具答之
《桃花源记》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操蛇之(1)神闻之(2)
《愚公移山》
之(1):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之(2):代事,可译作“这件事”
宋何罪之有
《公输》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
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
同于”

其妻献疑曰
其如土石何
择其善者而从之
《愚公移山》
《论语》
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
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其中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夫子何命焉为
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楚造云梯之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此何遽不为福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岳阳楼记》
《出师表》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助词,可不译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饮酒》
如此,这样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夫战,勇气也
予观夫巴陵胜状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愚公移山》
《曹刿论战》
《岳阳楼记》
成年男子
助词,用在句首,表示将要发表议论
这,那
助词,放在句末,表示感叹语气

盖追先帝之殊遇
《出师表》
连接上句或上一段,表示原因
知识清单十五:七至九年级常见文言虚词汇编
虚词
例句
出处
释义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择其善者而从之
朝而往,暮而归
《论语》
《醉翁亭记》
表转折,然而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或不译
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
“并且”或不译
表示偏正关系(修饰),连接状语和
中心词,或不译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介词之前,可不译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岳阳楼记》
结构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
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然胡不已乎
《公输》
但是
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用在词后,作词尾表示状态。相当于
现代汉语“……的样子”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
处所,地方
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
作连词,表示目的,可译作“来”,“而”;或表示结果,可译作“以致”;表原因,可译作“由于”、“因为”。
动词,认为
不用注册,免费下载!
《公输》
《桃花源记》
《公输》
《核舟记》
《塞翁失马》
《论语》
指心理活动(即两种心情)
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
作介词时,除表被动外都读作wèi,可译作“被”、“对”、“给”、“替”、“当”,“为了”、“因为”等
当“为”作动词时,读wéi,可依据语境的不同,译成各种相应的动词,如“做”,“成为”,“雕刻”,“是”,“认为”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