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学原理看博尔赫斯的《永生》
永生博尔赫斯_永生之河
永生博尔赫斯_永生之河永生博尔赫斯_永生之河我进入了一颗橡实。
我看见一千座森林就包孕在一颗橡实里。
我随一株老树的根须行进。
那个方向一定有水域。
古道。
陌桑。
绢纸的纹络。
的芒,在遥迢的星球上闪耀。
夜的亮光让血萌动。
我破开一枚核桃,看见了里面纵横的宇宙形状。
我疲惫不堪,但必须在拂晓前找到那条河。
我在无数座山与河海的呼啸里漂泊、游走。
秘密的山峰。
迷宫般的山谷。
虚幻的云霭裹罩的森林。
窗前,一只细薄的青瓷绘出了时间的秘示……我进入其中,我能否与一条逆时光流淌的河相遇?这条永生的河所呈现的,是人类无法感知的时间之河。
它包罗过去、现在和永久的未来。
鱼雁遥远的水域,复活了鸿蒙初开的种子。
时间超越意识。
一个起点让我深信不疑:精神的无极。
明澈的天地。
永远的回声。
怀揣火焰行走的草木。
我相信另外世界的存在。
但是,现世的灵魂有着远比秋天的森林更令人目眩的色泽,使众生充满这样那样的悖论。
我看见阳光或月色下,一些躯体粘满了泥土,灵魂却澄澈透明,他们有着匍匐大地的力量。
我站在此世的山冈眺望彼世的山冈,那些手提水罐的女人的身影,渐渐在婆娑的河影呈迷失。
我寻找,上穷碧落,两处茫茫。
天在上,地在下,我看见万物的混沌、苍老和再生……太阳。
月亮。
指南针。
山脉河流。
图志秘笈。
神为灵魂指向的方位在远方。
我佩带青铜号角,循彭祖指引的路径向世界尽头动身。
那些清澈在哪里?传说中的永生的河在哪里?我在时间中逡巡。
透过万物的种我看到了万物的属,透过万物的属我看到了所有的生命类型。
那些时光形成的坚韧与庞杂的山谷,纵横交错,曲径分岔。
我千辛万苦,走进了一个浩瀚的沙漠,那里的气温高得无法忍受。
只有等到太阳落下,夜晚来临,月黑风高才能行路。
我祈盼月亮尽快冲破云层的围囿,将光明洒遍世界。
但是,夜晚又有许多蛇蝎和虫豸潜伏路边的草丛。
沙漠尽处出现了起伏的山峦和丛林。
我望见了高如大戟的热带植物和泛起金泽的湖水。
这是我要穿越的地区。
天空闪电疾奔。
借着金光,我还看见一堆堆白骨横七竖八散在路边,愈往前走愈多。
从《永生》看博尔赫斯笔下的绝望困境
从《永生》看博尔赫斯笔下的绝望困境作者:胡晓荣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16年第09期内容摘要:小说《永生》是通过虚构的永生者表达了博尔赫斯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探讨,永生者是人类困于现实的代表,是失去自我的绝望者。
本文通过对《永生》的细读探索博尔赫斯笔下永生者绝望的生存困境。
关键词:博尔赫斯永生者生存困境文本细读《永生》是收录于小说集《阿莱夫》的一篇短篇小说,表现了博尔赫斯对人类孤独的生存困境的思考。
《永生》中刻画的“永生者”是所有处于绝望的生存困境的代表:永生者拥有了不死的肉体,但是肉体的不死让生命中的一切变得没有意义,永恒的时光带来的只有孤独和绝望。
本文通过《永生》中“永生者”绝望困境的解读对博尔赫斯笔下的人类自我绝望的精神困境进行探究。
一.永生者——失去自我的绝望者克尔凯郭尔曾将“绝望”视为一种本体论的生存状态,将没有自我的状态称为“绝望”。
他认为“绝望是一种精神的疾病、自我的疾病。
因此可以有三种形式:在绝望中并不意识到有自我;在绝望中不要是自身;在绝望中要是自身。
”也就是说,绝望是自我的一种精神状态。
博尔赫斯在《永生》中刻画的永生者便失去了自我,处于绝望的精神状态中。
小说中的“我”最初是《伊利亚特》手稿中记载的一个执政官,一次偶然机会令“我”踏上了寻求永生之城的路途。
在经历了炙热的沙漠、穴居人的国度,遭受了各种困苦之后“我”达到了永生之城,获得了永生。
但是获得永生之后的“我”也明白了那些穴居人就是永生者。
而此时作为永生者的“我”没有丝毫的愉悦与幸福,有的只是孤独、冷漠与虚无。
“永生”代表了人类对死亡和痛苦的超越,意味着拥有无限的时间。
但是,当“我”成为永生者之后才发现,永生才是人类存在最大的绝望:肉体的不死带来的是精神的虚无而非体验无限可能的愉悦。
小说中永生者就是穴居人,他们赤身裸体、野蛮愚昧、不会说话、以蛇为生,生活在像坟墓一样的洞中,这样的生存环境令人本身就与死者无异。
在这永生的国度中,他们失去了生命中本来的活力,生命变得没有了意义与期待,创造了《奥德赛》的伟大诗人活得就像《奥德赛》中那条老得快死的狗,没有了人类的尊严和高贵。
生命和语言的永恒循环——浅析博尔赫斯小说《永生》
66生命和语言的永恒循环——浅析博尔赫斯小说《永生》袁姣 青岛大学摘要:博尔赫斯被誉为“作家们的作家”,他学识广博,思想深邃,他的作品是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们挖掘不尽的宝藏。
本文通过细读《永生》,从生命和语言的循环两个层面对《永生》的主题进行解读,探讨博尔赫斯有关于生命、死亡和语言的思想。
关键词:博尔赫斯;文本细读;永生;循环博尔赫斯是20世纪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师,他在诗歌、散文、小说三个领域都颇有建树,他的作品寄寓着其独特的价值观和思想。
《永生》出自于他的短篇小说集《阿莱夫》,体现着博尔赫斯对于生命和语言的独特思考。
一、生命的循环永生是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愿望,作家用尽浪漫的笔墨去幻想永生的极乐世界。
然而,博尔赫斯的《永生》却消解了永生的美好神话。
小说中的“我”即卡塔菲勒斯原本是公元3世纪罗马的一位执政官,带领士兵们寻找永生河,在极渴时喝了一条小溪的水,意外地了解到这就是永生河,途中遇到的穴居人是永生者,面前的穴居人是创作《奥德赛》的荷马,千百年后“我”找到了解除永生的神力的河流,回归了普通人的生活。
永生河不引人注目,没有神圣的光辉笼罩,它浑浊、迟缓,被乱石沙砾所阻。
永生者们赤身裸体、胡子蓬乱、皮肤灰色,食蛇为生,在墓穴里生活,不会说话。
感性的事物甚至是语言因为轮回重复而失去魅力,他们放弃了感官的娱乐和物质的追求,只沉浸于精神世界的思索。
“对于永生者来说,没有挽歌式的、庄严隆重的东西。
”[1]在永生者的生命中,死亡的概念永远脱离了他们的词典,他们失去了对事物的珍视甚至于对人的关注,不再具有怜悯之心。
七十年后他们才给滚到坑底的人扔下一根绳索。
卡塔菲勒斯在寻找永生之城前对它的幻想是超凡的,在寻找到之后,他大失所望。
走廊不通,窗户高不可及,“建造宫殿的神准是疯子。
”[2]可怕是永生之城留给他的总体印象,毫无秩序规律可言,理性不知隐匿何处,永生之城如永生人的生命一般没有指归,他消解了永生之城的神圣,也是对永生之城的神圣的消解。
轮回的迷宫——解读博尔赫斯小说《永生》
在人物形象上 ,猪八戒长得猪头人身,又有腾云驾雾和变化 的本领,是猪与人和神的综合体 。他相貌丑陋,但本领高强。在 人物性格上,八戒有着憨头憨脑 的傻样,面对财食女色,他常常迷失 了本性,憨态尽显,丑态百 出。在夯笨外衣的笼罩之下,八 戒也显得淳朴率直 ,聪明伶俐 。而这些,恰恰是 由其 自身 “ 神性 ” “ 兽性 ” “ 人性”三者合一而导致 的,不过 “ 三性合一”导致 八戒这种 “ 酒色财气” “ 五毒俱全”的性格 ,却使他更接近于 “ 混沌 ”,更接近于 “ 自然 ”,与孙悟空的不好吃、不贪色构成对照 , 特别是跟超凡入圣 的唐僧形成鲜明的对 比:淡菜素食,见到女人犹恐避之不及,整天诵经参禅 ……简直不像 “ 人”。 相比之下 ,“ 三 性合一”的猪八戒更有人 情味 ,更亲切 。 总之, 猪八戒这一形象体现了“ 神性” 兽性 ” 人性” “ “ 这三个特征 的对立统一和紧密交织, 进而形成 了他贪财好色而又纯朴真诚、 憨厚愫直而又奸滑精细、意志薄弱却又吃苦耐劳得多重性格 。 “ 三性合一 ”笼罩之下的猪八戒,他 的性格不是单一 的,在他身上 集 中体现着人和动物的优缺 点,作者塑造 出来这一艺术形 象,已经完全跳 出了单纯的美 /丑 、好 /坏判断的价值标准,我们只有 从 “ 三性合一”的角度出发 ,才会对猪八戒有一个全面而又准确 的把握 。
3 爱贪便宜、嫉妒和挑拨离间 .
猪八戒还 爱贪小便宜 , 女儿 国,临行前女王相赠的御米三升,猪八戒就挑在了肩上,当孙悟空问道: “ 在 兄弟,行李见今沉重 , 且倒有力气挑来 ?”时 ,八戒回答道: “ 你那里知道,米好 的是个 日消货,只消一顿饭,就了账也。”
钱钟 书先生说过: “ 古时 以猪象征色欲,后又 以之象征贪欲。”⑤八戒的贪财也是 出了名的。如第五十七 回,八戒 因贪几件 纳锦背心 , 却误中妖怪 圈套,被妖怪 “ 背剪手贴心困了”。不过 ,虽然说八戒贪财 ,但这些钱都是从信善人家斋僧 的衬钱里面攒的, 并未见他去偷去抢。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前言死亡美学一词起源于德国哲学家尼采,其意指将死亡视为一种艺术的观念。
我们常常能在文学作品中看到类似的表现,而拉丁美洲作家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的作品中,死亡美学更是贯穿始终,成为其作品的一种重要主题。
死亡美学的分类在文学中,死亡美学常常被分为两类:一类是致力于探讨死亡本身的意义和美学;另一类则更着重于探讨死亡给予生命本身的美学意义。
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则可以看到这两种意义的交叉、融合和发展。
死亡作为文学常见主题在博尔赫斯的多篇作品中,死亡作为常见的主题贯穿着文本。
这些作品中许多人物都显现出唯物主义和怅惘,在他们的心灵中,死亡成为一种美丽而奇妙的终结。
比如在《阿诺拉切广场》中,主人公Banderali就将死亡视作归于自由的一种方式;而在《理查二世的梦》中,主人公通过死亡实现了自由而庄严的状态,这一切都被描绘得异常细致和深刻。
论死亡与时间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死亡与时间的关系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话题。
死亡使生命的存在变得短暂,却能将过去变得永恒。
在《第一历史》中,博尔赫斯写道:“时间是沙漏。
我看到我的生命从一个沙漏之上流下,又从别的一个沙漏之上流下。
这些不同时刻的沙漏,代表了许多人的时间。
” 死亡被塑造成这样的存在,它不但使得过去达到永恒,同时也使时间得以流淌,推动着这个世界的前行。
看待死亡的审美意义另一个博尔赫斯探讨死亡美学的切入点是审美意义。
在他的作品中,死亡变得充满了智慧、意义和吸引力。
比如在《不思议图书馆》中,作者认为一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是否能出现在死者的墓穴之上;而在《神秘的圆盘》中,主人公通过探究昆虫的死亡,实现了对美的深度体验。
结论综上所述,博尔赫斯的作品中死亡美学的表达是多种多样的。
我们可以看到死亡在其作品中被理解为一种终结与新生、一种归于自由的方式、一种智慧的象征,同时也被视为一种美的表达和追求。
博尔赫斯的死亡美学以其深刻、理性、富有诗意的表达形式,推动了艺术和美学的一个重要境地。
《永生》中的永生——对博尔赫斯小说《永生》的解读
张其 军
( 州十 九 中学 ,甘 肃 兰 兰州 7 03 ) 30 0
[ 摘
要 ]博 尔赫斯 以“ 作家 中的作家” 闻名 , 笔者认 为他独特 的世界 观才是他 文 学世界 的根 , 而 但 他更应
该是“ 思想家 中的作家” 。在《 生》中, 永 我们不仅领略 了他作 为后现代主 义文 学大师的文 学叙述技 巧 , 更折 服 于
第2 6卷
第 3期
兰 州教 育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L ANZ H0U I T T T UC I NS I U E 0F ED AT ON
21 0 0年 6月
Jn 00 u .2 1
Vo _ 6 No 3 I2 .
《 生 》 的 永 生 永 中
[ 关键词 ]博 尔赫斯 ; 世界观 ; 永生 ; 形而上 学 ; 幻想 [ 中图分 类号 ]I 6 1 0 [ 献标 志码 ]A 文 [ 文章编号 ]10 —83 2 1 )30 2 44 0 85 2 (0 0 0 - 53 0
对 于作家博 尔 赫斯来 说 , 纷繁 复杂 、 神秘 莫测 、
他 对永 生 的 独特 理 解和 阐 述 。在 此 基础 上 , 文 探 讨 了他 特 殊 的 人 生经 历 、 特 的精 神 诉 求 以及 由此 决 定 的 “ 本 独 宇 宙主 义 ” 大世 界 观 和 其 “ 夫卡 式 幻 想 ” 的 卡 为特 征 的 文 学 迷 宫 。博 尔 赫斯 将 我 们 生 活 的世 界 “ 置 ” , 我 们 生 悬 了 将 活 的世 界 陌 生化 了。他 的 文 学 以独 特 的观 照 世 界 的 方 式 , 我 们 充 分 体 验 了思 想 的 快 乐 , 有 了超 越 现 实 的 “ 让 拥 精 神 财 富 ” 他 是 独 一 无 二 的 “ 一 个 ” , 这 。
论博尔赫斯小说的死亡观
论博尔赫斯小说的死亡观作者:陈玉清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12期摘要:“死亡”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探讨的重要主题之一。
在小说中,他表达了对“死亡”的推崇,在对死亡的推崇中,又表达了对“永恒”的释然。
归根到底,表现的是博尔赫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
关键词:博尔赫斯死亡主题永恒性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以其独特的写作技巧、渊博的学识、精深的思想、哲学家式的写作风范,成为20 世纪文学巨匠。
他的短篇小说从其对时间的不懈思索中可见他时时刻刻都在企图赋予作品以形而上学的意义,对被个体关注的问题进行哲理思考。
他的小说凌驾于时间和空间之上,承载着“时间、永恒及人类自我生存”等问题。
博尔赫斯的短篇小说关注个体生命存在意义,最终追溯关于“死亡”的话题,而“死亡”又与“永生”“永恒”等哲学概念联系而更具有形而上学意蕴,体现出独特的死亡观。
一、对“死亡”的推崇文学从来关注人的宿命,死亡是人无法逃避的宿命,也只有人才存在“死亡感”。
“死亡”往往和“原罪”“拯救”“自赎”“永生”这些哲学概念联系在一起,因而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对死的自觉,同时就是对生的自觉。
弗雷泽说,人只是表面看来是一种理性的动物,实际上,他是有死亡意识从而有时间意识的生物。
”人具有死亡意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基本特征。
是死亡的存在让人体会到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流逝,生命本身是一个时间过程,依次出现一个个片段、瞬间、连缀构成个体生命过程。
人之所以对“死”付诸思考,乃是为生之意义奠基。
卡西尔说:“对死亡的恐惧无疑是最普遍、最根深蒂固的人类本能之一。
”20 世纪的欧美先锋文学作家从不回避死亡,相反表现出对死亡的迷恋和赞美,这一死亡叙述背后有着深厚的宗教文化背景和哲学基础。
大多数作家认为个体生命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是悲剧性的,死亡不可避免,但又应该去积极寻找生之意义,本质悲观但态度乐观。
博尔赫斯在短篇小说中努力建构的“死亡哲学”,与存在主义和欧美先锋小说家一致,认为死亡交织着悲观与乐观、崇高与尊严。
永生读后感
永生读后感《永生》读后感我最近读了一本名为《永生》的小说,这本书让我深受触动。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人类通过科技实现了永生不老。
然而,随着故事的展开,我开始思考永生的意义和后果。
小说中描述的永生世界充满了科技的发展和人类对生命的渴望。
人们可以通过基因编辑和器官替换实现永生,他们可以选择自己的外貌和身体功能,甚至可以将自己的意识上传到云端,实现数字化的永生。
这种世界看起来充满了诱惑,但同时也让我感到恐惧。
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主人公的经历和感受,展现了永生带来的孤独和空虚。
在这个世界里,人们失去了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时间的珍惜,他们变得冷漠和自私。
他们不再关心他人的生死,也不再珍惜自己的生命。
这让我开始思考,永生是否真的是人类所追求的目标?读完这本书后,我开始反思自己对生命的态度。
我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短暂,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努力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永生或许是一种诱惑,但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和满足。
人类之所以珍惜生命,正是因为它的有限和珍贵。
如果没有生命的终结,生命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小说中的情节让我深受触动,也让我开始思考人类对生命的态度。
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对生命保持敬畏和感恩的心态。
永生或许是一种美好的幻想,但它并不能带来真正的幸福。
只有在面对生命的短暂和有限时,我们才能真正珍惜和享受每一天。
《永生》这本书让我对生命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
我希望每个人都能读一读这本书,从中找到对生命的新思考和启发。
生命虽短,却因有限而显得珍贵。
让我们珍惜每一天,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
永生主要内容
永生主要内容
(最新版)
目录
1.永生的定义和意义
2.永生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3.永生的科学研究和探索
4.永生的现实意义和挑战
5.结论:永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人类的影响
正文
永生,即长生不老,一直是人类梦寐以求的目标。
从古至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永生都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终极理想。
在历史的长河中,永生被赋予了各种形式和象征,它既是神话传说的核心,也是哲学、文学、艺术和宗教的重要主题。
在古代,永生被看作是神的特权,只有神明才能永恒存在。
然而,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从科学和哲学的角度去解释和探索永生的可能性。
从炼金术到现代生物技术,人类对生命的延长和改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虽然目前我们还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永生,但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延长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等。
现代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关于永生的线索。
基因编辑、干细胞疗法、生物科技等领域的突破性成果,让我们看到了延长人类寿命的希望。
然而,永生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和伦理挑战。
首先,资源的有限性和人口的增长使得永生在现实世界中难以实现;其次,永生可能会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加剧阶级矛盾;最后,永生可能会导致人类失去生存激情和生活动力,从而影响到人类的发展和进步。
综上所述,虽然永生是一个充满诱惑和魅力的理想,但我们需要正视
现实中的困难和挑战。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正是这种对永生的追求和探索,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进步。
形式与主题——博尔赫斯《永生》篇分析
形式与主题——博尔赫斯《永生》篇分析《永生》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它以虚构的方式探讨了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并以深刻的哲学思考和富有想象力的笔触展现了作者独特的文学风格。
本文将从形式和主题两个方面对《永生》进行分析。
首先,从形式上看,《永生》采用了第一人称叙事的形式,以一个无名的叙述者的视角来讲述故事。
这种叙事方式使得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中的情节和人物产生共鸣,同时也更能深入地了解叙述者的内心世界和思想。
另外,小说中还穿插了许多对历史事件和文化人物的引用,如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和达芬奇等,这些引用使得故事更具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
其次,主题方面,《永生》主要探讨了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永生的渴望。
故事讲述了一个科学家发明了一种可以使人类实现永生的药物,在药物的帮助下,人们可以长生不老,永远活在世上。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感到生命的乏味和无聊,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激情。
最终,他们选择了放弃永生,接受死亡的到来。
通过这个故事,博尔赫斯试图表达人类对永生的渴望是一种虚幻的幻想,真正的生命和价值在于有限的存在和面对死亡的勇气。
他认为,人类之所以能够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意义,正是因为有限的生命使得人们更加珍惜每一刻的存在。
而如果人类可以永生,那么生命将变得毫无意义和价值,人们将失去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此外,《永生》还涉及到了科学和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以及人类对科学的盲目追求。
小说中的科学家追求永生的药物,代表了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无限追求和信仰。
然而,博尔赫斯通过故事的发展揭示了科学和技术并不能解决人类内心的困惑和迷茫,人们真正需要的是对生命和死亡的思考和理解。
总之,《永生》作为博尔赫斯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精巧的叙事方式和深刻的哲学思考,探讨了生命和死亡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对永生的渴望。
通过这个故事,博尔赫斯向读者传递了珍惜有限生命的重要性,以及思考和理解生命和死亡的必要性。
这使得《永生》成为一篇思想深刻且富有想象力的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
意识永生--自然辩证法
意识永生1 想法来源把人的意识或者思想从身体里提取出来,放到一个人工的肉体或者机器,如果肉体或者机器不毁灭,那就可以实现永生了!永生是不是肉体的永生,而是思想的永生!某一天早上刷牙的时候,大概是由于看了一部医疗剧《Unnatural》,脑袋中突然蹦出一个词——永生,接着想到了《西部世界》(一部HBO制作的美剧)里的人工智能接待员,想着想着,永生、意识和机器这三个词组合在了一起。
当时,我如获至宝,充满着以为自己找到了解决人类长生不老问题方法的幻想,跑到桌子旁用手机记下了上面第一段的内容。
我一直有一个记录各种脑洞的习惯,由于很害怕会马上忘记“这么伟大的一个想法”,嘴里还含着牙刷。
冷静下来再思考,感觉自己当时有点幼稚。
不过,这个想法刚好可以用来作为自然辨证法的论文,因为它是在科学的基础上进行的幻想,同时这个想法的实现也需要基于电气专业和其他专业知识的结合。
经过资料的查找和搜集,我丰富了意识永生想法的内容,也将会在下文提出一些可能实现的方法。
意识永生的实现过程分为两个部分:提取意识,构造机器。
如果把人体机械地分为两个部分——控制部分和运行部分,那么人体就可以拆解为意识和躯干。
在一定条件下,提取即将失去活力或生病的某人的意识,再把意识注入到人造躯体或机器之中,只要新的躯体不毁灭这就实现了人类的永生。
其实,人类的永生也可以只是单纯意识上的永生——不需要人造躯体直接将提取的意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寄存于虚拟世界中,变成贾维斯(科幻电影《钢铁侠》里的人工智能服务)那样的存在。
那么,未来的永生将有两个可以选择的方案:继续生活于现实世界,存在于虚拟世界之中。
下面我将从意识提取(本文的第二个部分)和机器构造(本文的第三个部分)两个方面来描述意识永生的具体想法和设计,最后在文章的结尾我也将探讨有关的道德和法律等问题。
2 意识提取近日,有国外媒体报道,一家名为Nectome的美国创业公司计划对人的活体大脑进行保存,并在未来实现意识上传。
_永生_中的永生_对博尔赫斯小说_永生_的解读
《永生》中的永生*———对博尔赫斯小说《永生》的解读张其军(兰州十九中学,甘肃兰州730030)[摘要]博尔赫斯以“作家中的作家”而闻名,但笔者认为他独特的世界观才是他文学世界的根,他更应该是“思想家中的作家”。
在《永生》中,我们不仅领略了他作为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的文学叙述技巧,更折服于他对永生的独特理解和阐述。
在此基础上,本文探讨了他特殊的人生经历、独特的精神诉求以及由此决定的“宇宙主义”的大世界观和其“卡夫卡式幻想”为特征的文学迷宫。
博尔赫斯将我们生活的世界“悬置”了,将我们生活的世界陌生化了。
他的文学以独特的观照世界的方式,让我们充分体验了思想的快乐,拥有了超越现实的“精神财富”,他是独一无二的“这一个”。
[关键词]博尔赫斯;世界观;永生;形而上学;幻想[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0)03-0025-04对于作家博尔赫斯来说,纷繁复杂、神秘莫测、令人眼花缭乱是他留给人的一致感觉,俗话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惊异于他形而上学的玄想,有人感慨他如迷宫一样的小说叙述,而本人则被他小说中独特的世界观所吸引。
虽然在《作家博尔赫斯谈博尔赫斯》中作者说:他不是思想家,他是利用哲学问题作为文学素材的作家。
在小说《阿里特里昂之家》中,作家借阿里特里昂之口说他乐于“像哲学家那样思考着”。
在另一篇文章中,声称自己是个“胆小而绝不是大胆的思想家”。
但是,不容置疑,博尔赫斯的思想在他的文学创作和作品中,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他独特的观察人生和宇宙的“视阈”,即思想家的眼光,使他看世界和看自己所站的位置与他人截然不同。
博尔赫斯的思想使他成为“作家中的作家”,而不仅仅是他的文学技巧。
博尔赫斯的观点是他点石成金的“魔棒”,他把所有传统的、既定的观点倒转过来,迫使我们用不同的方式对待我们看到的事物和所读的书,与中国的鲁迅一样,深刻的观察、痛切的体验,使他成为“思想家中的作家”。
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
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1.引言1.1 概述博尔赫斯是20世纪著名的阿根廷作家和文学评论家,他对于宇宙的观察和思考一直是他作品的重要主题之一。
他的无限宇宙观是他对宇宙本质的一种独特理解,也是他作品中常常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
在博尔赫斯的宇宙观中,宇宙是一个无限而复杂的存在。
他认为宇宙的无限性体现在多个层面上:时间的无限性、空间的无限性以及思想的无限性。
在时间的维度中,宇宙是永恒的,没有开始和结束;在空间的维度中,宇宙是广袤无垠的,包含了无数的星系、行星和恒星;而在思想的维度中,宇宙是一个无穷的概念空间,人类的想象力可以穿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创造出无限的故事和思考。
博尔赫斯的这一宇宙观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挑战了传统的宇宙观念,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将宇宙的概念从有限的边界中解放出来。
这一观念的重要性不仅仅体现在文学作品中,还可以延伸到哲学、科学和艺术领域。
本文将探讨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并对其启示和思考进行总结。
通过对博尔赫斯的宇宙观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宇宙的复杂性和无限性,拓宽我们的思维边界,激发我们的创造力,进一步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内容:文章结构本文将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1. 引言: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对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做一个概述,并介绍文章的结构和目的。
2. 正文:本文将分为两个主要部分来讨论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
2.1 博尔赫斯的宇宙观:在本部分中,我们将详细探讨博尔赫斯对宇宙的看法,包括他对无限性的理解和对宇宙起源、结构的独特观点。
2.2 无限性概念的探讨:在本部分中,我们将对无限性这一概念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博尔赫斯对无限性的定义、对无限性存在的思考以及与其他哲学家对无限性的观点的对比。
3. 结论:本部分将对博尔赫斯的无限宇宙观进行总结,并探讨这一观点对我们的启示和思考。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
浅谈博尔赫斯作品中的死亡美学作者:宋思瑶来源:《文学教育》2016年第05期内容摘要:在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死亡”不仅仅作为一个情节或者结局出现,它更多带有激情和美学色彩,有时甚至是一种看起来有些美好的解脱方式。
他在表现“死亡”作为一种有实在意义的客观存在时,也注重从艺术表现上加入不同的手法和元素,使死亡美学有更丰富深远的意义。
通过对博尔赫斯前期短篇小说细致的文本解读,可以发现“死亡”在博尔赫斯笔下既有宿命论的倾向,也有“崇高”意味。
同时,也进一步探寻博尔赫斯在作品中格外关注死亡的原因。
关键词:博尔赫斯死亡美学宿命崇高死亡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189-1986)是20世纪以来最具有世界性声誉的拉美作家之一,在诗歌、小说、文艺评论方面均有杰出成就,尤其是短篇小说,他通过尽可能地渲染氛围、淡化人物形象或者按照因果逻辑的叙事等方式,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
在他的作品中,不仅有吸引了众多研究者的“时间”主题、“迷宫”叙事等表现形式,同时,“死亡”也是博尔赫斯短篇小说中一个反复出现的情节——或许在他创作中尚未形成一个可以明确溯源的线索,但确是他一直在探讨和突破的话题。
他在积极思考世界的混沌和虚无的同时,更赋予了“死亡”以“崇高”的悲剧精神和独特的审美特征。
他带领我们不仅在理性和智力的语境中重新审视死亡,并且用多元的艺术表现手法和奇特的想象力赋予死亡以审美意义,构建了一个带有诗意的死亡美学世界。
一.“死亡”之哲思弗朗西斯·培根曾在《论死亡》中说道,人心中有许多种感情,其强度其实是足以战胜死亡的——仇忾压倒死亡,爱情蔑视死亡,荣誉使人渴望死亡,巨大的哀痛也会让人追求死亡。
所以我们会发现,文学作品中的很多“死亡”情节并不单纯以美丑对比中那个带有否定意味的“丑”出现,相反,通过死亡以艺术为中介来表现的悲剧美与死亡延伸出的真善美而让这个行为更多地带有了审美价值与意义。
在特德姜身上看见博尔赫斯的影子——科幻作者与文学作者的异同
在特德姜身上看见博尔赫斯的影子——科幻作者与文学作者的异同我阅读《呼吸》时伴随阅读了《博尔赫斯谈话录》以及博尔赫斯暮年的最后几篇短篇小说。
并行的阅读让我无法忽视掉两个作者的近似之处。
特德姜(1967-)毕业于布朗大学计算机专业。
自1989年创作《巴比伦塔》即获星云奖后,创作至今逾30年仅有17篇短篇小说,但遍得世界大奖,是当代科幻作家中最为重要的几个名字之一。
译林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两本包括了他的所有重要作品。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1986)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他在文学史上拥有很高地位,其小说有幻想、神话以及科幻的色彩,“无限、无数、同时”是作品的重要概念。
1作为一个科幻读者,我首先的猜想是——他们相似,只是因为我个人对于这些关键概念有深刻的着迷,所以大量阅读他们两者的作品。
这样说来,二者的相似或许只是我一个主观筛选后的“幸存者理论”。
有趣的是数月以后我真在一篇访谈中找到了特德姜本人所述,于是这种联系从猜想变成了事实。
麦卡伦:我认为你写作上所受的影响从阿西莫夫到博尔赫斯都有。
你认为自己属于哪种文学传统?特德姜:我肯定认为自己的写作在科幻小说的传统范畴当中。
阿西莫夫在我年轻时对我的影响很大——我在初高中时读尽了他的所有作品——但我不会说自己现在的写作和他很像。
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没怎么读过博尔赫斯,并且我庆幸自己没有。
如果我在早期就阅读了更多他的作品,兴许就直接放弃写作了,因为确信在博尔赫斯身后已经没有什么再值得被写下。
(I didn’t read much Borges until after college, and I’m kind of glad I didn’t; if I had read mor e of his work earlier, I might have given up on writing out of the conviction that there was no point in trying to do anything in his wake. )事实上我也曾在小说创作过程中为寻得启发翻开博尔赫斯的《阿莱夫》,但在阅读完《永生》一篇以后就陷入了复杂的沮丧情绪,因为“似乎实在是没有剩下的东西是我想写而博尔赫斯还没有写的,即便我可以做出各种貌似新颖的变体”。
时间体验中的意义追求--论博尔赫斯小说永生与死亡主题
时间体验中的意义追求--论博尔赫斯小说永生与死亡主题刘亚平【期刊名称】《绵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6(035)003【摘要】Some short stories of Jorge Luis Borges show the common theme of immortality and death,in which Borges discusses the forms and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immortality and death. The objective eternal life expe-rience dispelled all meaning while death gives meaning to survive. The subjective spirit of eternal life artistic con-ception can be reached in an instant even through physical death. The absurd and fateful death has been given meanings under self - choice of the death pursuit. The theme of living and death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descrip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time experience. In the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fictional,eternal and momentary, past and present time experience,Borges makes the protagonists comprehend of eternal life artistic conception, death,being,life and faith,and adhere to experience self survival significance within the absurd.%博尔赫斯一些小说多侧面呈现了永生和死亡的共通主题,探讨永生和死亡的形式和关系意义:客观永生消解了一切意义,死亡赋予生存以意义;主观永生意境可在瞬间达到甚至通过身死而达永恒,荒谬、命运的死亡在自我选择的死亡追求下也被赋予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营造 出的可怕混乱 的气氛后 ,他 开 始 试 着 教 穴 居 人 说 话 ,意 外 地
了解到 穴居 人原 来 就是永 生 者 ! 面前这个 就是创 作 《 奥德赛》 的 荷 马。在和荷马 告别之后 他也成 为 了永 生 者 ,经 历 了数 百 年 的光 阴 之 后 终 于 回 归 了 普 通 人 的 生
追 求 的 事 物 ,它 逐 渐 成 为 抹 杀 人 的 活 力 、 消灭 人 的特 性 的 诡 异 存 在 ;而 死 亡 ,却 带 有 短 暂 却 迷 人 的美 感 ,死亡 让 人们 紧张 起 来 、 忙碌起来 、甚至热爱 起身边 的事
和思想 性 。从 他 的 《 永 生》 中 ,
博尔 赫斯被称 为 “ 作 家 中 的 作家” , 不 仅 仅 是 因 为 他 知 识 的 广 博 和 文 辞 的深 邃 ,更 因 为 他 在 作 品中总是蕴含 着独有的 价值观
赫 斯 将 人 类 自我 认 识 的 过 程 浓 缩 到 了这 个 故 事 中 :一 开 始 狂 热 的 对 永 生 的追 求 ( 人 性 本 源 的 贪 婪 和 欲 望 )— — 在 出 逃 过 程 中 的 无 目的 寻 觅 ( 对 追 寻 目标 的 迷 茫 与 困 惑 )— — 感 受 到 永 生 的可 怕 同
了 这 座 城 不 同于 外 物 ,而 是 处 于
重从 《 永生》 来 观察博尔 赫斯关 于人生万物的价值理念。
《 永 生 》 主 要 叙 述 了 一 个 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耳 其商 人约 瑟 夫 ・ 卡 塔菲 勒斯 在 份 手 稿 中记 载 的 关 于 自己 曾经 经历过 的故事 。他 曾是公 元三世 纪 时的一位罗 马执政官 ,从一名
从美学原理看博尔赫斯的《 永生》
围 涂 皓宁
内容 摘 要 :博 尔 赫 斯 是 2 0 世 纪 伟 大 的作 家 之 一 , 其 作 品 中蕴 含 的 深邃 的 思 想 理 念 成 为 了其 独 有 的特 征 ,
本文从博尔赫斯的 《 永生》 出发 ,探寻其 对于人 类 自我 、生命意义 、镜像 式思维和循环论 的相关 思想。 关键词 :博 尔赫斯 《 永 生》 表现主义美学 克罗齐 分析美学
一
时 成为了永生者 ( 对生命 及 自我 的认 识 ) — — 最 终 成 为 普 通 人 迎 接死亡 ( 万 籁 俱 寂 后 心 灵 的平 静) 。这 种 过程 很容 易让 我 们想 到法 国高 更 的名 画 《 我们 是谁 ? 我 们 从 哪 里 来 ? 我 们 到 哪 里 去? 》 ,可 见 人 类 始 终 没 有 放 弃 对 “ 自己”这 一命 题 的探 寻 。对 于 永生 ,博尔赫 斯说 “ 永 生是无 足 轻重 的;除了人类 之外 ,一切 生 物 都 能 永 生 。因 为 它 们 不 知 道 死 亡 是 什 么 ;永 生 的 意 识 是 神 明 、 可怕 、莫测 高深 。 ”而对 于死亡 , 他认 为 “ 死亡 ( 或它 的隐喻)使 人们变得 聪明而忧 伤 。他们 为 自 己朝露般 的状况感 到震惊 ;他们 的每一 举 动都 可能 是最 后一 次 ; 每 一 张脸 庞 都 会 像 梦 中 所 见 那 样
模 糊 消 失 。在 凡 夫 俗 子 中 间 ,一
物 ,文章借 用培根 随笔 中的 “ 所 罗 门说 :普 天 之 下 并 无 新 事 。 正 如 柏 拉 图 阐 述 一 切 知 识 均 为 回 忆 ;所 罗 门 也 有 一 句 名 言 :一 切
新奇 事 物 只是忘 却 。 ” 来 表 达 世 事 无 常 ,永 恒 意 味 着 死 亡 的 观 点。 《 永 生》 中出现 的所 有人 物 和意象都可视 作 “ 我 ” 的 外 在 表 现 :浑 身 血 迹 的 骑 手 是 “ 我 ” 内 心 挣 扎 、 苦 痛 、 想 要 通 过 寻 求 “ 永 生 ” 来 实 现 超 脱 的 人 格 化 形 象 ;哗 变 的 士 兵 是 “ 我 ” 想 要 驱 逐 妄 想 、 回 归 理 性 的 人 格 化 形 象 ;永生者 象征着 对生命 逐渐麻 木 的 自己 ;永 生 之 城 更 是 内 心 混 乱空虚 、引导 “ 我 ”陷入 疯狂 的 本 源 ,文 中 “ 我 觉 得 它 早 于人 类 ,早 于地 球 的 行 成 ”正 是 体 现
切 都 有 无 法 挽 回 、覆 水 难 收 的 意 味 。 与 此 相 反 ,在 永 生 者 之 间 , 每 一个 举 动 ( 以及 每 一个思 想 ) 都 是 在 遥 远 的 过 去 已 经 发 生 过 的
内心 的原始 欲 望 。文 中与 “ 我” 相 对 的是 穴 居 人 阿 尔 戈 ,即 创 作 《 奥 德赛》 的荷 马 。荷 马相 当于 “ 我 ” 在社 会 历 史 中 的 一 个 投 影 ,
一
垂 死的骑手 口中得知永 生者 的存 在 并带 领 两百 名士 兵 出发 寻找 ,
后 来 遇 到 士 兵 哗 变 从 而 出逃 ,在 又 饥 又 渴 的 时 候 遇 到 一 群 穴 居 人 ,穴 居 人 对 他 态 度 极 其 冷 淡 于
是 他 前 往 找 寻 永 生 者 的 城 市 ,一 个穴居人 跟着他来 到了一座 巨大 的 荒 废 的 石 城 。在 感 受 到 这 座 城
我 们 可 以看 到藏 在 句 里 行 间 那 浓 郁 的 哲 学 观 念 :不 管 是 “ 永 生 即 死 、死 即永生 ” “ 芥 子纳 须弥 ” 的 对 立 统 一 论 ,还 是 对 历 史 与 人 类 自我存在 意义 的反 复追寻 ,无 不 体 现 出 了 博 尔 赫 斯 轮 回式 的 人生 态度 及 迷宫 化 的思 辨方式 。 通 过 结 合 克 罗 齐 表 现 主 义 美 学 和 丹 托 分 析 美 学 的 理 论 ,本 文 将 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