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心灵深处的台湾_读蒋勋新作_少年台湾_张光茫

合集下载

蒋勋经典语录100句话

蒋勋经典语录100句话

蒋勋语录100句【1】:这一时期的文学对日本,乃至整个亚洲都有影响。

像王羲之、陶渊明等人的生活方式,对日本影响非常大。

日本的武士道精神,甚至包括憎侣,都带有魏晋文人的个性。

日本的枯山水与文人的生活品味和审美观有很大关系。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2】:商的文明据说一直往南去,有人认为春秋以后楚的文化是商的衍脉。

的确,我们在《楚辞》中,仍可以看见那热烈的激情,荡溢着神秘的浪漫精神。

然而,西周的理性精神的确替代了伟大的商帝国,成为中国文明的基础,从这一条线传承下去,归结先秦的儒家哲学,“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中国人建立了一套理性而均衡的文明,进退揖让都不失法度。

然而,那潜藏着的商的血液,似乎还不时要出来,在理性得丧失了原始生命力量的时候,以外表看来十分狂烈的姿态复活了古老的中国。

从巫的美,到理性的文明,从精神的激情,到知性的平衡,“浪漫的”与“古典的”,也构成了中国艺术风格交互不断的两个主题。

--蒋勋《美的沉思》【3】:凡美的都消逝如泪凡耽溺美的都成罪愆而我宿世的罪便是嗜美至深此生──也不能改了--蒋勳《多情应笑我》【4】:在现实世界中,我们的爱都受到了磨损、扭曲,我们与现实妥协,爱,已经不纯粹。

…我们的宽容与慈悲很脆弱,在残酷的现实面前,我们信誓旦旦的爱可能崩溃瓦解无影无踪。

--蒋勳《破解梵谷》【5】:凡是能够把自然、隐士、心灵的美学修得很好的人,其实常常是在政治里混得很深的人。

真正的隐士就隐了,没必要去写东西,因为他已经用行为完成了隐居的理想。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6】:日本的文学史家经常称中国魏晋时期为“唯美时代”,是说这个时代特别重视美。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7】:当道德变成一种表演,就是作假,就会变成各种形态的演出,就会让最没有道德的人变成最有道德的人,语言和行为开始分离。

--蒋勋《孤独六讲》【8】: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则是饱满的。

蒋勋天地大美我心纯粹

蒋勋天地大美我心纯粹

J INGCAIRENWU精彩人物蒋勋1947年生于西安,成长于台湾,台湾文化大学史学系、艺术研究所毕业。

台湾知名画家、诗人与作家。

1972年,他赴法国巴黎大学艺术研究所进修,1983年创立东海大学美术系,并担任系主任。

数十年,他不断推广文化与美学教育,为整个华语世界的观众与读者,带来广泛的启发。

其文笔清丽流畅,说理明白无碍,兼具感性与理性之美,有小说、散文、艺术史、美学论述作品数十种,对艺术史、美学也有自身的研究。

并多次举办画展,深获各界好评。

近几年,蒋勋以有声读物的方式,解读中国古典文学巨作及中国诗词,讲说中西方艺术史及美学。

在传播美学的同时,蒋勋也从事艺术创作。

台湾的太鲁阁、淡水的风景、日出与日暮都曾出现在他的作品中。

在展览76台声TAISHENG序言《文人诗画》中,蒋勋说:“文人作品常在可有可无之间,《世说新语》留下许多故事,都仿佛告诉后世,烂漫晋宋,其实是’人’的漂亮。

看到《快雪时晴》,看到《兰亭集序》,也只是想象当年,不必当真,原来也只是摹本。

这也是西方论述不能懂之处。

”天地有大美。

蒋勋用画来表达纯粹。

城乡应有更多对话2014年起,蒋勋在台湾台东县池上乡率先驻村创作并担任艺术村总顾问,热度堪为“池上第一红人”。

他出版过《池上日记》,这段经历给他的创作带来深刻的影响。

蒋勋介绍说,台湾池上是一个6000人口的小农村,很偏远,到现在交通都不是特别方便。

那里没有高中,没有大学,你要读书,就要出去。

但我们到了池上,真的“吓”了一跳。

第一,台北这几年的空气污染严重到不行,可池上永远是最好的空气,因为它有中央山脉挡住了台北。

第二,当地农民非常有远见,他们认为,如果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就要走有机、走小农,走保护生态的路线。

我觉得自己很惭愧,我们在都市里,其实对农村非常不了解,知识分子没帮忙,市政府也没有。

当地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池上能够生存下去,并且日子越过越好。

从住在池上开始,我每天写日记,后来出了《池上日记》。

【电子书必备】《台湾-半半微型诗》讲解

【电子书必备】《台湾-半半微型诗》讲解

【电子书必备】《台湾-半半微型诗》《暮》(一)春色从矮墙跳了下来追着黑猫消失在巷口一盏亮起来的眼睛里(二)一朵朵夏天匆匆飘过留下落日沉浮在咖啡杯里《晨阳》乃浓缩成一朵艳红的扶桑花竹篱笆上晒着春《夜的小巷》有一只猫的眼底还有一只猫的眼底还有……孤寂复制的孤寂涨满一颗小小的春《炼》别让他们把我给烧过头了让春天还能找到灰烬里几粒可以发芽的文字《无诗的夜晚》关掉文字的灌溉诗乃枯萎如垂在树梢的暗月《春晨》草绿了花开了鸟儿叫醒了一堆阳光整条小巷都已押了韵诗,还没起床《乐山大佛》江水流过蝉声流过美丽的朝代一个个流过一尊大佛从我眼底静静流过《春天早晨》阳光睁开一个个露宿草尖上的梦慵懒的花蜷在眼底不愿醒来《春雨》不写诗的天空终于软化了态度开始播种用绵绵的明细体《瑜伽》山路一呼一吸一呼一吸心,随着返乡的花香柔软成春天《画家》把天空画成脚花画成鼻子其余的留给眼睛扮成春色《今夜星光灿烂》抽掉你藏在鼻孔的大提琴抽掉你的桨让你的梦搁浅在我的臂弯《宣纸》一张全开的日子没有山山水水没有落款《熬》就捡些带木的字来烧吧寒夜漫长或许能烧出一些温暖的诗来《拆危楼》对付一首老诗不必晓以大义,不必引经据典轰然倒塌的历史从来不长尘烟《听溪》情愿曲成一湾柔情躺在你怀抱细数夏日午后的呢喃《喝茶》遁入蝉声里静观夏日如何在茶壶里翻滚《打不开中微论坛》逃过病毒吞噬的诗句一一在博客里流浪《良药》老天开了一帖苦苦的明月治疗我的乡愁《舞》夜,是脚底写出来的浪漫诗句《暴雨前夕》夜,撑起一把大伞把星星们都先移到伞里避雨《夜的前奏》夕阳渐渐老成垛上的睡猫《海鸥》是起程的时刻了万千朵浪花跟在鸥鸟后方随风振起翅膀《秋夜遐思》跟着星星跟着月亮去旅行吧秋,已备妥夜色此刻只需带着几分乡愁《把生日藏起来》———祝福老藤生日快乐藏在放飞的纸鸢里藏在回帖里藏在周末快乐的阳光里《假面的告白》把自己埋在自己的影子底下影子上面放一颗微笑的糖果《伐木丁丁》别砍光了句子,至少留下韵脚,来春发芽《致某人》把眼睛借给撒旦你将看到燃烧的天堂《猫的午后》小巷伸着长长的懒腰安详睡在蝉声温柔的怀抱里《雁》思念排成人字形一边飞成白天一边飞成黑夜《恋》用唇润泽你的山水再用小诗缠绵你不眠的春色《橡皮筋》把黄昏的影子拉得像童年一样长轻轻松手弹起万点星火《重庆纸扇》(1)一个个。

蒋勋寂寞沙洲冷观后感

蒋勋寂寞沙洲冷观后感

蒋勋寂寞沙洲冷观后感《蒋勋寂寞沙洲冷》观后感《蒋勋寂寞沙洲冷》是一部由蒋勋为主角的纪录片,通过记录蒋勋独自在沙洲上的生活,讲述了一个关于内心寂寞与孤独的故事。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感动,思绪万千。

在这里,我将结合影片中的片段和情节,谈一谈我的观后感。

首先,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沉郁的印象。

蒋勋在沙洲上孤独生活,每天的重复和单调让他沉浸在一种寂寞的氛围中。

片中多次出现的沙洲的凄寂景象,以及蒋勋在这种环境中的心理状况都表达了这种沉郁感。

无人的沙洲、荒凉的风景以及寥寥无几的人烟,构成了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

这种氛围的烘托,令人感受到蒋勋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无助。

其次,在这个片中,蒋勋独自生活的日子也充满了一种单调乏味的感觉。

他每天的生活规律几乎没有变化,从早到晚重复着同样的动作。

这些细节最能反映出蒋勋在沙洲上的孤独感和空虚感。

他独自漫步在沙洲上的凄凉图景、细心照料并喂养野生动物的模样、将自己的思考和心情写在泥土上的画面,无不深深触动了我的内心。

这些细节的展现给我一种寂寞和孤独的感觉,同时也反映了蒋勋在这个片中的生活状态。

再次,影片中的音乐也是表达孤独的重要元素。

片中的背景音乐时而悲伤时而低缓,给人一种寂寥和萧条的感觉。

配乐的渲染和蒋勋的独白交织在一起,共同诉说着他那颗内心的冰冷。

音乐给人一种无尽的寂寞,进一步勾起观众的情感共鸣。

总的来说,这部纪录片《蒋勋寂寞沙洲冷》以其独特的主题和真实的呈现,引发了我对孤独与寂寞的思考。

蒋勋选择在沙洲上孤独生活,虽然他自己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却不免让我想到了现代社会中许多人为了逃避压力和寻找内心平静而选择的孤独与隐居。

这种自我放逐与远离尘世的选择虽然给人们带来了一种自由与平静,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种无尽的孤独。

影片给我留下的一个重要思考点是如何与孤独相处。

孤独并不一定带来消极的情绪,如果能积极对待,它也能成为一种可以深入思考内心的机会。

或许在寂寞中,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有更清晰的思考和更广阔的眼界。

五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析

五年级语文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及赏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原文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花盛开,满城飘香。

一位刚满18岁的年轻姑娘,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灿烂的阳光没有使她苍白的脸红润起来。

她叫小钱,是个阳光女孩,正值花样年华,却患上了严重的白血病。

病魔夺走了小钱的阳光。

为了使她重新拥有生命,台湾的一位青年捐献了自己的骨髓。

小钱的病终于好了。

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课文赏析
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爱心和生命的故事。

文章通过描绘小钱的病痛和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展现了人类面对生命困境时的善良和勇敢。

故事的情节紧凑,人物形象鲜明。

小钱的病痛让读者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而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则展现了人性的光辉。

这种对比使得故事更加引人入胜。

此外,文章的语言简洁明了,表达了深深的情感。

例如,“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花盛开,满城飘香。

”这样的描绘,不仅呈现了美丽的景色,也暗示了生命的美好和脆弱。

总的来说,这篇文章是一首赞美爱心和生命的赞歌,它让我们深刻理解了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善良。

少年台湾音乐剧观后感

少年台湾音乐剧观后感

《蒋勋之少年台湾》音乐剧观后感“当我衰老时,看着岛屿少年走过,依然意气风发。

”——蒋勋我很少看音乐剧,总觉得那是高深的艺术,不是我们普通人能懂得。

《少年台湾》是我看的为数不多的音乐剧,虽然我并没有全部看懂,却也从那优美的旋律中读到了一些东西。

《少年台湾》选择以一位作家拜访画家的过程为梗概,选择了中国台湾的九份、鹿港、龙坑、笨港、龙峒等10个地方,以戏剧和诗歌的表演方式,串组成一部音乐剧。

这些地名我从未听说过,后来在网络上查找发现,这些地方也确非著名的景点。

但是,每一个地方,都有美丽的故事;每一个地方,都有古老的浪漫。

我看见一个眼中满含深情的作家站在龙坑自然保护区的台阶上,遥望着岛屿旷世绝伦的美而热泪盈眶;我听见荷兰水手的船只被赶走时岛民们的热烈欢呼,却又见海岸上孤独的女子向远处眺望她的爱情,她腹中的孩子,将来也会像他父亲一样优秀,成为带白帽子的船长;我看见细雨中久久等待在电影院前的少女,过路的人们向她驻足,猜测她心里的思想,她平静的外表下,有多少感情又在流淌;我看见孤单的旅者上了陌生人的便车,从未相识的两个人在交流中渐渐亲切,他感动于他的善良,他感动于他的淳真……淡淡的略带忧伤的乡愁,总是能侵浸人们内心深处的湿润。

蒋勋先生将他少年时游历台湾的见识和对岛屿深深的乡愁,揉进了文字中,。

音乐与歌唱,让这些文字跳动起来,台湾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我们眼前,细细碎碎的情感像流水一样缓缓流过我们的心田。

如果不是因为真正的热爱,他不会那么清楚得记得那些琐碎的小事,不会在每一次叙述中都印刻着感动。

可以说《少年台湾》是一部属于台湾的“大地之歌”,看似轻描淡写,却能在人心留下巨碑般的印象,引领着我们对人民、土地做一次深情的窥视,凝聚为美丽与永恒的记忆。

现在的台湾经过几十年的变迁,那些山水,那些人多多少少有些改变,台湾早已不是我们印象里那个台湾了。

在喧嚣的时代里,人们已经很少能够平静地观察世界,而蒋勋这一代人,他们见到过什么是好的,又是在很好的传统下成长起来,如今却要亲眼目睹这些传统逐一消失殆尽。

蒋勋极古典,也极现代

蒋勋极古典,也极现代

蒋勋:极古典,也极现代作者:张洪来源:《今日中国·中文版》2011年第12期在台湾作家张晓风笔下,“台北之子”蒋勋是“从《世说新语》中走出来的人物”。

痴迷南朝和苏东坡、喜欢阿玛尼和乔布斯。

近年来,这位台湾美学大家游走在大陆和台湾之间,用小说、散文、艺术、绘画、演讲等各种方式传递着他对美的感动。

美,像是一种信仰大红围巾、黑上衣、牛仔裤,深秋北京,64岁的蒋勋坐在人群中从容“布道”,从美索不达米亚到乔布斯,从香奈儿到“东施效颦”…一他的声音富含磁性,“有能让人安静下来的神效”(网友语)。

林青霞曾经认定,这种声音是自己的“半粒安眠药”。

豆瓣的蒋勋小组有一个专帖——“你什么时候最想听蒋勋的声立”,回答五花八门:睡前、跑步路上、失眠、烦躁时……有人说,“每次跑半小时,正好听一集《美的沉思》。

”蒋勋,台湾文化界的全才,横跨诗、书、画、小说创作、散文创作、电影、文化批评等多个领域。

当年,马英九曾力邀他出任台北文化局局长,被他婉拒并推荐了好友龙应台。

专事两岸美学教育推广多年,美之于蒋勋,“就像是一种信仰”。

他的“布道”帮助了很多人。

有人每晚听着他的声音入睡;有人因为他讲《寒食帖》开始习练书法,还有人决定无论多忙都要出门看看月亮,松弛心情。

蒋勋出生于落难的旗人家族,离开故乡西安时,还不到1岁。

若干年后,重返故里,他惊讶地发现,当年的祖宅竟然住了一百多号人。

小时候,他常帮妈妈绕毛线,一次3小时,正好听母亲讲完一套《白蛇传》。

母亲是旗人,辛亥事件家族被杀到只剩一个男丁,蒋勋上学时知道了“腐败的满清政府”,回家就指着妈妈说:“腐败的满清人。

”令母亲觉得好气又好笑。

蒋勋天生多“情”,“修行也是在修这个‘隋’字”,他自称与贾宝玉似曾相识,小学时便开始阅读《红楼梦》,知道自己是正白旗时吓了一跳,“因为曹雪芹也是正白旗。

”这样的巧合几乎是一种宿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他反复阅读《红楼梦》,每读一遍都有新的体悟。

在他眼里,《红楼梦》最动人的情节是宝黛初见,贾宝玉说,“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蒋勋作品里面有很多经典的语录,你最喜欢哪一句呢?一起来挑选一下蒋勋作品里面的经典语录吧!以下是店铺为你精心整理的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希望你喜欢。

蒋勋作品里的经典语录1) 全力以赴的专注,使生命凝肃成一种美,一种像雕塑的美。

--蒋勋《此时众生》2) “无名天地之始”的时刻,我在那时,已注定了要和你相遇。

在不可计量的时间的毁灭中,经验爱,经验相聚与分离,经验成、住,也经验坏、空。

--蒋勋《欲爱书》3) (我)来到这样遥远的地方,好像是要知道多么思念你,又多么需要孤独。

也许没有一种爱能代替孤独的意义。

--蒋勋《欲爱书》4) 不自美才是真的美 --蒋勋《忘言书》5) 池边三株虬曲盘结的樱花树,绯红的樱花斗寒怒放,开成一片花海,花瓣飘落,夹着细雪,漫天飞舞迷离,仿佛梦境。

--蒋勋《此时众生》6) 最好的诗句,也许不是当下的理解,而是要在漫长的人生中去印证。

--蒋勋《捨得·捨不得》7) 我们在挑战毁灭。

在分开的时间里,你将经历的改变和我将经历的改变,都无法预知。

所以,我们什么都无法预言和承诺。

--蒋勋《欲爱书》8) 最好的信仰,一定是禁得起所有人的怀疑。

--蒋勋9) 美应该是一种生命的从容,美应该是生命中的一种悠闲,美应该是生命的一种豁达。

如果处在焦虑、不安全的状况,美大概很难存在。

--蒋勋《天地有大美》10) 诗意苦涩,是遭大难后的心灰意冷。

--蒋勋《忘言书》11) “个人再大的哀伤,都会被大自然担待,没有什么东西是不能过去的。

” --蒋勋《蒋勋说文学:从诗经到陶渊明》12) 人的一生,其实也没有那么多大事好记,真要打‘结’,几个‘结’也就够了。

上古人类结绳记事,或许只记攸关生命的大事,那个“结”,可能是三十万年前一次山崩地裂的地壳变异的记忆,幸存者环顾灰飞烟灭尸横遍野的大地,惊魂甫定,拿起绳子,慎重地打了一个“结”。

那个“结”,是不能忘记的事件。

那个“结”,就是历史。

蒋勋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总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蒋勋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总能看到不同的地方

蒋勋:他是一个真性情的人,总能看到不同的地方■前言:在大自然里,他看到了花的开放,水果的生长,水果的名字,草的名字,还看到了牛的交配,看到了最低层人的生活状况,他懂得了生命的状态。

--蒋勋文/蒋勋每次谈到中国近代文学,一定会提到鲁迅,同时也会因为鲁迅而带出另外一位我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家,就是沈丛文。

沈从文,很多爱好文学的人对他一定不陌生,在1980年以后,他的很多小说被介绍出来,也有改编成了电影,像《边城》,他的《边城》很早就流传在台湾,并且有好几个版本。

沈从文和鲁迅的出身一点也不一样,我在以前也提到,大部分五四时期的有名作家都有留洋的经历,鲁迅从日本回来,老舍从英国回来,每一个作家他的背后都有一个身份,像徐志摩也是,留学于英国,朱自清后来也留学英国。

他们都有一个外国新思想的启蒙背景。

沈从文非常不同,沈从文是从湖南西边的一个叫“湘西”出来的一个大兵。

他没有受过什么教育,他就是跟着军队走,很意外地就有人教他识字,他就买了一本字典,他说,他最早读的一本书就是字典。

在沈从文的家乡,有这么多民族,有苗族、土家族、壮族,这些民族围绕在湘西这一地带,就变成了一个复杂的文化关联,沈从文在这样的文化地域长大,根本没有人教育他要读书学文化什么的。

但是,如果让我选择前三名小说,我一定选择《丛文自传》。

很少有自传这么地好看,他好看的原因是,他写的他总是在逃学,如果一个人写他如何读书、如何在学校学习,我想一定不好看,而写逃学就很好玩儿,他们怎样去游泳、怎样去骗老师、怎样躲过父母的跟踪……他这样地调皮,老师常常会用朱砂在他的手掌心划一个圆圈,这样,你一游泳这朱砂就会被水冲掉,就会被老师责罚,而沈从文写道:他们都可以把一只手举在水上面,不被老师发现……所以从小我就喜欢读他的书,觉得很快乐。

其实小孩子都很厌烦教科书,也很厌烦学校的八股教育,但是他们都不敢讲,他自己写出了一个他自己追求生命现象,他说,我虽然没有在学校里读那小小的书,可是我到大自然里读了一本大大的书。

【名人故事】那些台湾的诗人们

【名人故事】那些台湾的诗人们

【名人故事】那些台湾的诗人们台湾的文学史上,有许多杰出的诗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诗歌遗产。

下面就介绍几位具有代表性的台湾诗人。

一、林清玄林清玄(1933年-2020年)是台湾著名诗人、作家、学者。

他的诗歌作品充满了智慧与哲理,对人生有着深刻的思考。

林清玄的诗歌风格简练而清新,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的代表作品有《我还活着,请您等一等》、《故事》等。

林清玄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诗歌创作上,他还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散文家和作家。

他的散文作品洗练而深邃,充满了对人生的反思和对自我境遇的思考。

他的哲学智慧以及生活智慧都体现在他的作品中,使得他的作品备受读者喜爱和推崇。

二、张炎憨张炎憨(1922年-1985年)是台湾著名的现代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风格,他对于生活的描绘更为直观、贴近人心。

张炎憨的诗歌作品深受美国现代主义诗人史波兹和塞尔丹等人的影响,他将这种影响融合到了自己的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

张炎憨的诗歌主题广泛,既有对于现实生活的描摹,也有对于个人内心体验的思考。

他认为诗歌是一种能够传递真理和美的媒介,通过诗歌创作,他表达了对社会现实、人生境遇以及生命意义等方面的独到见解。

他的代表作品有《山水谣》、《生活去拜访我》等。

三、杨贵妃杨贵妃(1912年-1957年)是台湾的现代诗人,她的诗歌以情感的表达和风格的多样性而著称。

杨贵妃的诗歌作品大胆而奔放,通常带有强烈的感性色彩。

她的诗句充满了对爱情、自然和生活的热爱,表达了对生命的深切思考和对生活的追求。

杨贵妃的诗歌创作风格多样化,既有叙事性的诗歌,也有表现主义风格的诗歌。

她的作品既能够用简练的语言直接描绘情感的细腻,也能够用象征和隐喻等手法表达人生哲理。

她的代表作品有《湖》、《雨夜的独白》等。

以上只是其中的几位台湾诗人代表,台湾文学史上还有许多其他杰出的诗人,例如黄宏发、梁文秀等。

他们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风格各异,为台湾文学增添了无数的色彩。

台湾散文名篇欣赏 第三集

台湾散文名篇欣赏 第三集

台湾散文名篇欣赏第三
这本书是台湾作家林清玄先生的一部散文集。

散文集中有许多的篇章写到了父母给他的深刻启发——先生的父亲从乡下风尘仆仆地来到满布钢筋水泥的都市里,朴素的包里仅仅只有用罐子装着的满满泥土与红心番薯,目的就是让先生明白人一定要踏踏实实地站在地上,不忘本根。

他说道,尽管父母都是没有文化的农民,但是他却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世间最朴实的真理。

读先生的散文,带给你的体会,是捧着一坯芬芳的泥土,是坐在月光下温一壶酒,或是在山林间寻到了一条汩汩的小溪,又或是在闹市中开辟一方属于自己的安静的小千世界。

在此书的开篇《清欢》里,先生便向读者大众阐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的哲理。

在纷繁的当下,寻一个幽静的角落,读一读林清玄的文章,或许会安抚你浮躁的心灵,领悟含敛深厚的道理。

应龙台散文集读后感(二篇)

应龙台散文集读后感(二篇)

应龙台散文集读后感--孩子,你慢慢地走这是一本母亲的书,恬淡、朴素地纪录了龙应台和她两个孩子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字里行间透着纯真、超脱、浪漫的人性光辉。

截取了一个篇章和大家分享:《黄昏》秋天的黄昏,叶子铺得满地,厚厚一层美丽的金黄。

空荡荡的枝桠映着清冷的天空,彩霞的颜色从错综的枝桠逢里透过来,小河的清水流着凉凉的声音。

妈妈骑车载着华安往回家的路上,看见一道古旧斑驳的小木桥,横枕着悠悠的流水,心里有点凄凉,于是侧脸对华安说:“小桥--”“小桥--”华安用脆脆的声音回答。

“流水--”“游水--”“人家--”“鸭鸭--”“古道--”“五道--”“西风--”“蜜蜂--”“瘦马--”“狗狗,妈妈你看,狗狗--”脚踏车上两个影子,沿着小河渐行渐远,渐渐融入了天的颜色,就看不见了随感(1)享受生命,珍惜拥有:龙应台语“你们两个本来是天上的天使,是上帝赐给妈妈做女人的礼物。

”自己也恍然中成了母亲,作为一个母亲,孕育一个新的生命承受了很多的痛苦和艰辛,但更艰辛的不是孕育而是教育,孩子的人生才刚刚开始,作为母亲,我觉得我始终应该牢记的一点就是:生命自有节奏,虽然我是母亲,但也没有权利过多的去干预或者规划孩子的人生,我所能做的仅仅是在我能陪孩子走的这段路程里,陪着他慢慢走,慢慢看,分享我对这个世界精彩的发现。

就像龙应台所说:“妈妈必须做导游,给安安介绍这个世界,安安是新来的。

而妈妈漏掉的东西,安安得指出来,提醒她。

”站在宇宙的高度,其实,我们真的都是来到这个世界的两个过客,很幸运,我和我的孩子相遇了,在我28岁以后,但我能陪孩子走的路毕竟只是一段,当然应该慢慢走,慢慢看,不要在乎目的地,而要在乎沿途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唯有如此,才可能留给孩子和自己一段快乐的旅程。

所以,我自己也慢慢地走,陪着孩子慢慢地走。

我给孩子取名为“悠”就是希望他能悠然地来到这花花的世界上,看看这里,很开心,发现那里,很好玩……直到有一天,我离开他的时候,我们也不悲伤,因为,我们互相拥有的时候很幸福。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1000字

《山川岁月长》读后感1000字

《山川绵长》读后感1000字今天在家读一本散文新书,《山川绵长》,收录了蒋勋、龙应台、林清玄等人的文章。

一边读,在笔记本上写下一些小想法。

这本书中共六辑收录了蒋勋、龙应台、林清轩等著名散文大师的代表作,生活小事,家里长短,旅途见闻,心灵感悟等等,在他们笔下都有别样的说法和意义。

能一次读到这么多大家的文字,让读者大饱眼福,也是幸事。

我很喜欢《山川绵长》这本书的书名。

人生不是很漫长吗?一路欣赏人生的山川?蒋勋、龙应台、林清玄……这些散文名家的名字以及他们的文字都将悉数出现在这本书中,与读者一同共赏人世间的山山水水、风风雨雨,共论那些是是非非,悲悲喜喜。

这书一大特色是,每一位著名散文作家的文章后面都有一篇简短的介绍,有散文家的生平成就、也有主要作品的介绍,借此我认识了善写佛理的林清玄、认识了浪漫气息的杨牧、认识了认真生活的阿盛、也认识了敬爱生命的奚淞......而随后的作品点评更是神来之笔,点评者皆为成名作家,寥寥数语,把作品的写作背景、表达情感,把散文家的行文风格阐述得淋漓尽致。

《山川绵长》,一本书即网集台湾散文名家名篇,无论是阳光午后陶冶性情,还是学术研究一窥台湾散文界翘楚,均可谓成功。

《四随》一篇,是典型的林清玄作品,是一篇佛理散文,文章里写了随喜、随顺、随业、随缘的四个生活事例,传达了他有慈悲为怀、豁达的境界。

《海的儿女》里,他认为要了解海洋,唯一的办法就是住在海边,海岛上生活的小孩,自出生起,便是海的儿女。

张晓风在《我在》一篇中,从一个“在”字引发思考。

第一次觉得,“我在”还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含义。

我在,在生命的大教堂里。

我在,在岁月的山川里。

我在,在书中的绰绰人影中。

人生路上我们也会经历各种关乎挣扎与妥协的事情。

有的人可能会从生猛反叛,到辗转回归平庸。

也有的人曾想要这片天再遮不住你绽放光芒的双眼,可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之后无非封了个末位的佛,除此之外一切无法改变。

来自山川湖海的人最终都要有个昼夜厨房与爱的归宿,区别只在于早晚,无可厚非。

诗是火焰(组诗)

诗是火焰(组诗)

诗是火焰(组诗)麦豆是否只是一个幻觉很奇怪,倒在地上的自行车总让我产生扶起它的想法但我并没有被这个想法所支配我最终从它身边走过,就像它不存在我知道它并非一个真实的想法现实之人很少被这个想法所支配很少被一辆自行车所支配我知道道德是一个很难克服的幻觉秋天,中间的那棵杏树三棵相同的杏树,不长可食的杏子在同一个冬天转向春天的时候开相同的桃红色花朵,招引同一群嗡嗡的蜜蜂但它们毕竟不同,在深秋转向冬天的时候中间一棵率先凋零,另外两棵的叶子仍然乌绿中间这一棵率先忘记了自己的名字,转身进入了一个更庞大的世界不可能纯粹的雾一个词,要么是语言的一个细胞要么是一个纯粹的事物是它自己,但这个清晨的雾你却无法对它这么要求它必然不可能如此纯粹它不再从田野上升起,逗留它在人居密集的街道上一闪而过被汽车碾压,支离破碎它必然地拥有诸多指涉当你走在人居密集的楼群之中一首不可能纯粹的雾该如何返乡此刻,它像我的忧伤游荡人间现代诗经XianDai ShiJing勇敢写诗吧,不知所从的孩子,把一枚旗插到旷野中心,等待大雁捎来变老的距离。

没有一棵树愿意为人类默哀,写作者掌起灯,每个角落凸显陌生,他们复制了我的堕落。

如果一切还能在人间继续,那就写诗吧,在土地里抽出白发,拴住一颗正准备出逃的星星。

近视我们曾生活在混沌的世界里,等待黎明投喂的帆影浮出海面,将黑夜送往山的外面。

被过滤的人间如此虚伪,除去冬日还能保持冷冽的清醒,无法读懂残留身体中的细节。

当瞳孔经历雨水的洗濯,一块巧克力在春风中虚化,只要闭上双眼,我们就能回到锈迹斑斑的青铜年代。

每次醒来,黑皮肤是唯一的圣洁,光滑得让人捉摸不定,吹口气,总有沙粒掉落地上,青春的弹珠与黑夜的纽扣,忘了写上编号的收藏品。

谁告诉我,花只能绽放一次,而我眼里却没有一条路更加年长。

孩子长大后跨进了城门,只有母亲还在寻找走散的魂灵。

陈鱼观,本名陈霜,”70后”。

有作品发表于《诗刊》《星星》《十月》等。

著有文化地理随笔集《雁荡归欤:乐清山水间的小声音》《溪山语境:一座南方小镇的诗意停留》、现代汉语诗集《台风眼》。

《少年台湾》读书笔记

《少年台湾》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书名:少年台湾作者:蒋勋出版社:译林出版社台湾作家蒋勋的新书《少年台湾》,为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视角,这就是一个迁居台湾的大陆学人对这一岛屿上人文生态的观察。

蒋勋,在少年的回忆和回忆少年的篇章里,以饱含土的腥味和海的喧哗的风景,以躁动的青春和灵性飞舞的文笔,刻录了台湾的地理美学。

在《少年台湾》里,无法悉数的细节捆绑在一起,产生了生命爆破的毁灭感。

这种源自台湾文化气质而不断绽放的细节撼动了许多看似庞大的事物。

这本书里精确的细节甚至是令人不安的。

在这本书里,蒋勋时时提醒我们每一个读者:在深不可测的时间中旅行的人类,注定要冲破狭小岛屿的局限性。

这就是她一再提及的“冒险”——被生与死所捕获的人,都在这样的三尺长卷上做着通向远方海岸和山巅绝壁的历险。

这五止休的供生命自我展开与无穷纠葛的空间,就是《少年台湾》所涉及的台湾地域文化的真实倾向。

世界之大,无处不台湾。

台湾在“台湾”的心灵里却无踪可觅。

寻找台湾心灵隐藏不彰的原野力量。

这是充满神性的书写。

在这种意义上,它可以成为当代台湾的《山海经》。

美是文化的容器。

蒋勋的文笔之美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在作者澄澈透明的心境里,文字之美化解了生命的暴烈和冲向极端的力量,使之变得柔软、松弛,变得可爱与徐缓。

《少年台湾》复活了一批注定要消失在时间深处的记忆。

提供记忆的那些人物,就在你读到的每一篇文章里栩栩如生着,表演出他们激烈的内心和迎风生长的澄澈灵魂。

做缸的老师傅、杀人亡命的鞭敖夫、穿过夏天的女中学生、泅渡河水的“他”,作为人类整体的一个概念,构成了一个“少年”的成长历程。

一个单亲母亲的孩子来到台湾东浦并感知到生与死深处的回音(《少年东浦》),一对父子前赴后继地奔向大海的诱惑和大海的死亡(《少年通霄》),一个流浪少年在观光途中与进入中年的另一个“台湾少年”相遇(《少年丰山》)。

这里只有一个故事,就是那个名叫“台湾”的少年的成长史和特写镜头里的故事。

作为写作者的蒋勋,投入了刻骨铭心的爱来描画这台湾生命的骨肉和血脉,写出其灵魂冒险和身体冒险的重合路线。

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r——读梁衡新书《觅渡觅渡》

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r——读梁衡新书《觅渡觅渡》

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r——读梁衡新书《觅渡觅渡》
张光芒
【期刊名称】《湖南教育(中旬刊)》
【年(卷),期】2016(000)006
【总页数】1页(P56)
【作者】张光芒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大情,大理,大智慧r——读梁衡散文集《觅渡》 [J], 宋俊
2.倾听那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梁衡《觅渡,觅渡,渡何处?》品读 [J], 于树泉
3.觅渡,觅渡,觅渡——常州市觅渡桥小学德育特色学校创建之路 [J], 薛丽君
4.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读梁衡新书《觅渡觅渡》 [J], 古滕客;
5.艺术地再现“红色经典”的独特魅力——读梁衡散文集《觅渡》 [J], 董治顺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读蒋勋《少年台湾》有感_读后感

读蒋勋《少年台湾》有感_读后感

读蒋勋《少年台湾》有感读蒋勋《少年台湾》有感梁铭家“我看到礁石的兀立傲岸,遍体鳞伤。

我看到浪涛激情热烈如死的拥抱冲撞,永不停止。

每一道涓涓的流水,从岩石的体躯上流泻而下。

仿佛泪水,仿佛悲怨到无话可说的泣诉,一条一条,泪流如此。

或许,我终于知道我泪的归宿,是这岛南端一片无际的旺洋。

”——《少年台湾》初闻这本书,我就被“少年”二字吸引,充满着青春、动态与不羁。

台湾,与大陆隔海相望,是我一直很好奇,很想去的地方。

一个岛屿,四周环海,我猜想,那里的少年正如大海之子,充满浪花奔涌气息。

果然,这本书的内容更充实了我的想象。

抚翻书页,恍如望见:海风徐徐,少年游子赤脚奔跑在海岸,无际的沙滩留下扭动的脚印与冲涌的海浪嘹亮生命之歌;少年又蹬上礁石上,无目的呐喊着,青筋凸起,呼喊之声被飞溅如雪的浪涛托举向高空,正如少年热血斗志的爆发,海风撞击他坚实的胸膛,回应他少年的击掌;黄昏的霞彩火一般燃烧得如此炽旺,好像要坚持把一碧如洗的天空全部烧红,游子变成一个小剪影。

这就是我关于一座岛、一片海、一群少年、一处青春的想象。

虽然我的想象与书中的台湾少年有所不同,但他们各自内心都有这样一片大海之子的剪影。

书中的描写,是这么的真实,这么具体,那些长久生活在那片土地的人的独特生活记忆,嗅觉的、触觉的、身体的那种记忆,读的时候带动着你全身上下的细胞共同去试探、体验。

情节中有很多的悲剧,突然停止的结尾,死亡、生命活力、哀情无奈,如浪花在翻涌的海浪中起起伏伏,在一道霹雳闪电下倏忽逝于苍茫深蓝中。

这是读者所描写出年轻的台湾,他们很冒险,奋进,甚至很鲁莽,不知天高地厚,不畏生死去做一些事。

那是一种充满顽强与耐苦精神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地迸发,甚至与残酷、毁灭一同燃烧。

作者把它看作一种美学,它不太讲合理,它们或许暴烈,非常情绪化,很容易自我毁灭,然而它并不在意毁灭。

我感到,冥冥中,那是另一种存在,在大陆的臂弯中,一座显得渺小的岛屿,充满着独特性,独有的环生活,独有的土著文化,独有的历史积淀,因而具有着独特的如海浪般放荡、漂亮的生命质感。

[蒋勋号心行深]蒋勋的书深不深

[蒋勋号心行深]蒋勋的书深不深

[蒋勋号心行深]蒋勋的书深不深生命在成长的过程中,有其自然的发展现象,人类有很多智慧就是从自然现象中学习到的,假设一百万年前、几十万年前的人类。

蹲在地上观看一颗种子的发芽、开花到结果,或是发现季节的转移、仰观天上星辰,看到几点钟时星座会在哪一个方位,其实都是在学习大自然中的秩序,这种秩序的学习在人类文明历史中,非常漫长,也非常珍贵。

比如我们走到台北近郊汐止。

就会发现当初的人如何去发现基隆河的潮汐到这里是停止的,很多地名和观念都是从大自然的观察中建立起来的“信仰”。

当他有这种信仰时,他就是生活在秩序中,会有一种安定感,他知道这棵植物枯萎了,但在下一个季节会再发芽,他发现了秩序,在植物枯萎时他就不会绝望、不会幻灭,他知道来年春天植物会再发芽。

知道这个秩序、智慧的人,和不知道的人,他们的生命态度是不一样的。

我们常常说,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这也是从大自然中学习到的智慧,这种智慧也会变成我们的信仰。

信仰最有价值的力量就是实践,在佛教经典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行深”这两个字就是强调实践。

单单成为一种知识没有意义,反而会成为沉重的包袱,甚至是一种“知障”,因为有知识就会卖弄,会被知识牵绊。

反而一个教育程度不高的人,生活在土地当中,很自然地就会有信仰,会认为“我知道的,我就要去做”。

我一直很喜欢“行深”这两个字,尤其是把“深”字加进去,就是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不断地检讨自己是不是做到了。

有时候做了,但可能做不够,就是行不深。

信仰本身具有非常强的实践力量,哪怕是一种非常简单的信仰。

譬如说我观察父亲,在他青少年时期就培养九点钟上床、五点钟起来的规律,这看起来好像是很简单的知识,可是当他到八十几岁还这么做时,就是一种信仰。

不管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他都觉得这是他必须遵守的信仰,让我很佩服,这就是“行深”。

这里面没有知识上的大道理,难就难在实践,但对父亲而言,他觉得不难了,因为根本已经变成一种信仰,如果说他每天还要“努力”去做到这件事,就表示尚有一些勉强,可是他是很自然地做到了;时间到了,他就觉得应该去睡觉,早上天一亮,鸟一叫,他就觉得该起床。

发现自己的存在

发现自己的存在

发现自己的存在
蒋勋
【期刊名称】《读写月报:高中版》
【年(卷),期】2014(000)010
【摘要】在有钱之后,台湾开始变丑了,我们把最贵的东西买进来,可是阿曼尼加三宅一生不见得等于美。

美是一种记忆.一种——一份感谢……陔如何在生活中.找回属于我们自己的美感?我在大学里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可是,我有一个很大的矛盾,专业的美术教育等不等于美的教育,可能是第一个要问的问题。

【总页数】4页(P8-11)
【作者】蒋勋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发现自己的潜能
2.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儿童发现自己
——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读与设计思路3.鼓励儿童去发现自己的世界4.颜值自由拒绝定义,发现自己的美5.发现自己,
改变亲密关系中的投射认同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的另一种可能, 心灵深处的台湾更让
的一个概念 , 这构成了一个 - 年 0 的成 少
长历程 "此时, 一个单亲母亲的孩子, 来
我们多了些由衷的敬意".
026 M 晓 m y u ot h
描画台湾生命的骨肉和血脉 "蒋勋以诗歌
湾开埠 ! 不同年代台湾发展 的历史 ! 各地
的地方风俗等结合起来 , 展现了台湾的历 史文化和风土人情 "读过之后 , 既可作旅
吟诵年少的激情和乡愁的心声 , 用散文细
说生活的曼妙 以及对美学பைடு நூலகம்感悟, 更用小
行指南来了解今 日台湾, 又可从口述历史 角度来回味昨日台湾"
到台湾东浦 , 并感知到生与死深处的回音
勋! 侯孝贤等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 ! 艺术方 面的成就, 让我们看到了台湾最近几十年的
( 5 少年东浦 6 ) , 一对父子前赴后继地 奔向大海的诱惑和大海的死亡 ( 5 少年通
霄 6 ) , 一个流浪少年在观光途中, 与进 入中年的另一个 /台湾少年 0 相遇 ( 5少 年丰 山6 ) "蒋勋在他们身上看到了台湾
的未来和希望" 将书命名为 /少年台湾 0 , 是蒋勋一 直认为台湾非常年轻 "他回忆起198 年, 8 首次回到母亲故 乡, 西安" 在西安古都,
变迁"读 5 少年台湾 6, 其实 就是读台 湾主
流的少年时态, 读懂似 门 的成长经历, 也就
北风流人物 0 , 是从容 ! 雍雅 ! 慧黔 ! 自
适的 / 仙 0 "这本蒋勋的新书 (少年台 神
他惊 觉自己从小生长的台湾 实在非常年
轻 , 自然 山川完全不像大陆的古老样貌 " 台湾 是一片处女地 , 足 以在各个 方面好 好 开垦的大块河 山" 台湾早期从大 陆渡 台的移 民, 大多为少年 , 一无所有 , 但是 天不怕 ! 地不怕, 努力扎根 , 开花结果,
篇幅里 , 蒋勋都投入了刻骨铭心的爱, 来
一 节.D叮 L 一本书 细 A工
寻觅心灵深处的台湾
)
O 文拐 长光茫
读蒋勋新作 5少年台湾 6
历 史不能 推倒重 来 , 但 今 日台湾让 我们 看 到了我们 自身发展 的另一 种可 能 , 心 灵深处 的 台湾更让我们多了些由衷 的敬意 "
作 者: 蒋勋
出版社: 译林 出版社
台湾名士蒋勋 , 是两岸屈指可数的能 够贯通于文学 ! 美学 ! 绘画等领域 , 并有 公众影响 力的大 家 " 有人称蒋勋 为 /台
蒋勋复活了消失在时间深处的记忆 "
这就是蒋勋认为的 少年台湾 0 精神 "这 本书, 就是要把台湾的少年意象 ! 少年精
神 , 重新呼唤出来 " 现代的台湾, 各个领域里的精英人物大 多是蒋勋这个年纪的人 "他们正在越来越 多地影响着台湾 , 掌握着台湾的命运与走 向, 而在某些意义上这类人的成长, 也洽洽 代表了台湾的成长"比如马英九 ! 邱毅 ! 蒋
澎同 察复杂的人心与人性 "
最后不禁感慨, 台湾与大陆走的是不
同的道路 , 他们没有经历过文革 ! 人 民公
提供记忆的那些底层百姓 , 如做缸的老师 傅 , 杀人亡命的鞭敖夫, 穿过夏天的女中
学生, 泅渡河水的 - 0 "作 为人类整体 他
社, 没有经历过改革开放, 台湾的成长与 变迁更多了些 自然与平和 "历史不能推倒 重来, 但今 日台湾让我们看到了我们 自身
湾 ) , 带领人们寻觅心灵深处的台湾 , 读
起来自然而又真挚 "
是读懂了 天台 "互防时代 !互商时代 今 湾
之后, 洲 } 需要这样一个互读时代, 加深 证 一下彼此的了解和理解" 这本 书的另一个特 点是文体 的不定 性, 读起来常常有散文中的小说 , 小说里 的散文之感 "蒋勋说 : 我喜欢不定性文
体" 因为不定性在书写时, 给 自己更高的 自由或散漫性 " 0 在任何一个看似短小的
在 (少年 台湾 6这本书里 , 蒋勋用十 多年的时间, 走遍台湾的角角落落, 写下
了一系列关于台湾的作品 "描写的内容以 蒋勋在台湾各地行走和流浪的所见所闻, 以及对 自己少年生活的回忆为主 " 蒋勋透 过写台湾底层老百姓, 把他们的故事和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