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八下第三课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合集下载

精品初中历史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废除

精品初中历史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废除

第3课封建土地制度废除
一、土地改革运动:
1.土改原因: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2.时间:1950--1952年底。

3.地区:新解放区。

4.法律文件: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决定在新解放区实行改革。

5.《土地改革法》提出了土改的基本目的:即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的总目标。

6.土改总政策是:依靠贫农、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7.土改基本内容: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分配给农民。

8.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

9.意义:土地改革标志着彻底废除了中国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政治上、经济上翻了身,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农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进一步巩固了新中国的政权。

10.土改顺利进行的原因:新中国的建立是政权保障;《土地改革法》是法律保障;土改得到人民拥护等。

二、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原因是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反动派的搜刮和长期战乱。

2.政策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统一财政,实现国家财政收支平衡;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大量节减国家机构所需经等。

3.结果表现:到1952年底,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发展。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精品课件)

全国优质课一等奖初中历史八年级下册《第3课 土地改革》(精品课件)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彻底彻摧底毁摧毁了了两两千千多多年年的的封封建土建地土制地度制,消度灭,了消地主灭阶了级地主阶级
据材料说说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2: 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 关系得到调整,农民作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拥有自 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生产关系变革, 促进了农业生产空前发展。
——杜润生《中国农村体制变革重大决策纪实》
地主 占大量土地,不劳动。采取封建剥削方式(收取地租)
富农
占较多土地,参加农业劳动。采取资本主义剥削方式(雇工经 营,获取雇工剩余价值)。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
(反帝反封反官僚)
不属于 革命范畴
富农具有资本主义特性 等同农村民族资产阶级
富农-农村民族资产阶级 阶级成分
争阅土地改革法·195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 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
项目
封建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
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农民占有土地
分配形式 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归农民所有
是否有剥削 相同点
地主剥削农民
不存在剥削
都是土地私有制
1953-1958年 底完成土改地区
西藏
西藏民主改革的中心任务 是把封建农奴主土地所有 制变为农民土地所有制, 彻底消灭封建农奴制度, 建立人民民主政权。
中央人民政 府对 3500万 人口的少数民 族地区,据实 际情况采取相 应的民主改革 任务。
1959年西藏 地区开始进行 民主改革,使 百万农奴翻身 当家做主。
城市的民族资产阶级
相同
孤立地主 减少阻力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土地改革》精品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土地改革》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文字和数据,展现了土地改革的历史画卷,让学生感受到那个时代农民的艰辛和对土地的渴望。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既有对历史事件的描述,又有对政策法规的解释,既有对当事人的采访,又有对历史影响的分析。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背景、实施过程和深远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力。

但土地改革这一课题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他们可能对农民的生活状况、土地制度等概念感到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感受农民的生活环境,理解土地改革的重要性。

此外,学生可能对政策法规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我在教学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阐述。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认识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学会从多个角度分析历史事件,提高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农民的同情心,理解和支持土地改革,认识到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2.难点: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文字资料等,生动展示土地改革的历史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张农民辛勤劳作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农民生活状况的关注,进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土地改革。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

3.课堂讲解:结合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土地改革的原因、过程和意义,重点阐述土地改革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影响。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

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八年级历史下册土地改革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了解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2.有效利用课本插图,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长辈了解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认识解放后的土地改革,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学会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认识、掌握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认识到土地改革的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国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

土地改革的胜利,极大地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理由:课本表述较为简单和理论化,需要结合材料和数据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对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对国家政权的巩固作用。

三、教学策略经历过土地改革的还大有人在,可以提前布置学生作采访调查,先自行了解这段历史,对于本课教学大有辅弼。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进行本课教学。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搜集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提前预习课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历史。

五、教学过程1.学生课前读书2.导入新课教师: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需要进行土地改革以获得土地。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3课,了解一下这段历史。

3.教师播放视频《百年中国土地改革》(约4分30秒),学生观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历史。

4.学生读一遍课文后,完成导学题。

土地改革:①背景: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②原因:③开始:④法律依据:⑤内容:⑥实施:⑦结果:⑧历史意义:5.教师使用课件,结合课本,引导学生注意观察书上的插图、引文、书上的小字等,理解土地改革及其带来的巨大变化。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土地改革》教学设计
学生活动2
观察表格,回答:土地大多掌握在地主手里。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新中国成立前,农民生活困苦;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农村存在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种状况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学生分组讨论并总结:土地改革的内容: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学生活动3
学生认真思考,先自己绘制表格填写,再由小组讨论
不同点
相同点
土地占有者
地主阶级与农民关系
产品分配
成果归属
封建土地所有制
地主阶级
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
地主占有大部分劳动成果
土地归私人所有
农民土地所有制
农民
地主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
农民自己占有劳动成果
学生讨论:
1:地主阶级被消灭了
2:他们中除了恶霸外,其他人都变成了农民。。
全国土地改革前,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而占农村人口57%以上的贫农、雇农,却只占有14%的土地。这种不合理的土地制度,使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阻碍生产的发展。于情于理,都必须进行土地改革。经过土地改革,近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得了约7亿亩土地,这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土地改革的原因和结果的分析基础,就比较容易理解它的意义了。
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约3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约7亿亩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和房屋等;每年需向地主缴纳的300多亿千克粮食的地租也被免除。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八下历史第三课笔记

八下历史第三课笔记

八下历史第三课笔记八年级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笔记如下:1、原因: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

②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改。

2、概况:1950-1952年,在新解放区开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3、目的: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4、开始标志、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标志着土地改革的开始。

5、特点:分批进行,区别对待。

6、内容、具体办法:①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②也分给地主一份土地,让他们自己耕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③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

7、结果: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8、土地改革的意义:①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④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9、新中国成立后,为巩固政权,政府采取的措施:①西藏和平解放;②土地改革;③抗美援朝。

10、易混点:①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④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历史的是“新中国成立”;⑤“抗日战争的胜利”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屡败的局面,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⑥“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中国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实现了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国家独立,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第3课  土地改革(知识点总结+过关训练)

第3课土地改革知识要点1.目的(原因):(1)农村存在着大量无地和少地的农民,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2)为满足广大农民想要获得()的要求,争取广大农民的支持,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2.时间:()— ()年。

3.内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

规定:废除()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的土地所有制。

4.过程:1950年起实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同时分给()一份,让他们自食其力。

5.结果: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

6.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1)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2 000多年的()制度,消灭了()阶级;(2) ()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3) ()了新生的人民政权;(4)解放了农村(),为国家的()建设准备了条件。

难点释疑1.封建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异同:(1)相同点:土地都归私人所有。

(2)不同点:①土地占有者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土地,后者农民占有土地;②地主与农民的关系不同:前者是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后者是地主阶级和农民一样参加劳动;③产品分配不同:前者地主阶级占有绝大部分劳动成果,后者农民占有自己的劳动成果。

(3)无论是地主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还是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土地都属于私有,这两种所有制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存在剥削。

2.土地改革运动,彻底废除了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在经济上翻了身,新中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拥护,从而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同时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从而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迅速走向恢复和发展。

3.区分三个易混点:①1911年辛亥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②1949年新中国成立,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③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过关训练一、单项选择题1. “精准扶贫”是当前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它体现了党和政府始终重视“三农”的一贯原则。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土地制度是指在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一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被封建主义者或统治者私有化,并依据农民的等级和地位进行分配和利用。

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封建土地制度存在严重的不公平性。

在这种制度下,土地权和土地收益被极少数人或特权阶级所垄断,而农民和劳动者只能成为土地的佃农或佃户,缺乏土地的所有权和稳定的收益来源。

这导致了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和社会不稳定的产生。

其次,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力。

在封建土地制度中,私有化的土地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和管理。

土地被分散、碎片化,不利于规模经营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可以解放农民,让他们拥有自己的土地并开展自主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第三,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有利于促进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

封建土地制度基于等级制度,使土地权力和资源分配不平衡,从而导致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有助于建立一个公平的土地制度,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分配和公正利益的获取。

第四,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有助于推动农村乡村振兴。

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可以鼓励农民参与农田流转和土地经营权流转,在土地集约利用和农村产业开发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这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农村乡村振兴的目标。

然而,废除封建土地制度也面临一些挑战和困难。

首先,土地所有权改革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政策引导。

政府需要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土地权益的合法性和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废除封建土地制度需要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得到妥善保护。

政府应加强土地承包制度的建设,保障农民土地流转的自由和土地经营权的稳定。

最后,废除封建土地制度还需要加强农民的土地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

农民需要通过培训和技术支持,提高自己的农业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量。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3课 土地改革教案设计

第3课土地改革了解土地改革运动。

知识与能力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土地改革的概况;掌握《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及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注意培养学生搜集整理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概括、归纳的能力;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指导学生搜集整理教材图片、网站资料等课程资源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并在教师引导下展开讨论,帮助学生对教材主干知识体系进行梳理,整合。

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加深学生对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必要性及其历史意义的理解和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中国农民在2 000多年来所憧憬的“耕者有其田”的理想,终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了,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是值得我们热爱的;认识土地改革的胜利作用与抗美援朝的胜利一样,都进一步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为即将到来的社会主义建设准备了条件。

重点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白毛女》描写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恶霸地主黄世仁对杨白劳及其女儿喜儿肆意的压榨,而杨白劳等穷苦农民却毫无办法,黄世仁甚至还逼杨白劳用女儿抵债(杨白劳在除夕夜被逼无奈逃租),后杨白劳喝卤水自杀,女儿喜儿逃进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非常艰辛、困难,在吃的方面营养跟不上,她的头发都变白了。

直到八路军解放了她的家乡,喜儿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这个故事反映了在旧社会地主剥削广大农民。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改善农民的这种状况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土地改革》,来了解这段难忘的岁月。

一、悯农——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史料1 土地改革前我国广大农民的生活十分贫困。

下图反映的是当时四川一个农民贫苦生活的情形。

身后的草棚就是他们的住处。

史料2 就旧中国一般的土地情况来说,大体是这样的: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和富农,占有约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借此残酷地剥削农民。

而占乡村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贫农、雇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占有约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三十的土地,他们终年劳动,不得温饱。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课件
——《20世纪50年代大陆与台湾土地改革比较》
根本原因: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 社会的发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 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 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目的:解放农村生产力,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二、土地改革的实施
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还有大约1.3亿人 人口的新解放区尚未进行土地改革。
全国土地改革前农村人口及土地占有情况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户总数(%)
不到7%
57%以上
占农村耕地(%) 50%以上
14%
在1949年之前的中国农村,一方面,占人口数一半以上的无地少地农民不 得不租种地主的土地承受地主的剥削;另一方面,地主、高利贷者、商人、 官吏数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体制,以及代表地主阶级利益的国家政权,则使所 有农民都得承受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压迫和剥削。当时的民谣集中概括了这 种社会现状:“农民背上两把刀:租米重,利钱高!农民面前三条路:投河、 上吊、坐监牢!”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农民分到了土地, 成为土地的主人, 生产积极性大大提 高;粮食产量增加; 农民收入大大提高。
阅读学霸作业本第11页【课中研学】,总结土地改革的影响。
史料一 土地改革后,过去制约农村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得到调整,农民 作为土改最直接受益者,在拥有自己的土地后,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土地 生产关系变革,促进了农业生产空前发展。 史料二 时任中共山西省委第一书记的陶鲁笳说:“农民得到了土地,我们 党就得到了农民的拥护。全国农民拥护的事情,那个时候,没有办不成的。” 史料三 据统计,1952年全国农业生产总值比1949年增长48.3%,粮食产量增 长44.8%,棉花增长193.4%,油料增长168.1%。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 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土地改革运动,掌握其历史背景、重要事件和影响;
2.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历史意识,让学生理解历史对现实和未来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土地改革运动的历史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
2.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理解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三、教学过程
1. 热身
1.以问答的形式回顾道光年间的三大改革。

2. 新课讲解
1.通过图片、图表等多种形式,引入土地改革运动的主要内容;
2.分享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
3.引导学生思考土地改革对中国农业发展和农民生活的作用。

3. 课堂练习
1.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分别扮演土地革命者和地主,了解和感受双方的想法和行为;
2.通过案例分析、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加深对土地改革运动的理解。

4. 总结回顾
1.用概括的语言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相关资料,拓展课外知识。

四、教学评估方法
1.教师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综合评估;
2.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效果和体会,进行自我评估。

五、教学拓展
1.组织学生前往社区或农村,了解当今中国农业现状和农民生活状况,思考和探讨中国农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学生的历史学科知识及其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初中历史《土地改革》说课稿1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课《土地改革》。

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这一单元主要介绍的是新中国成立及政权巩固,《土地改革》与前两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最可爱的人》相连接,共同构成这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土地改革的胜利不仅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也为即将进行的社会主义建设——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所以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初二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认知能力、历史问题的分析能力,但是土地改革这部分历史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所以在学习时会比较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适当采用图文资料,帮助学生感知这段历史,以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内容、结果、意义等历史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收集整理查阅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有关土地改革的信息,形成正确的历史概念。

同时通过讨论分析土地改革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

以此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五、说教法学法教法:我主要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适当的结合启发讲授法。

学法:回忆法、阅读法、分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六、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在课前我将收集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收集资料,并给全班同学进行分组2、导入新课我打算以播放《新中国档案之50年土地改革》的'视频片段导入新课的学习,让学生直接感知历史史实,激发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新兵下连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罗布不停地追问班长他能够分到哪个舰上。班长却对他说:“所有人都要服从分配。”
C
2.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废除了( A.资本主义剥削土地制度 B.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C.土地私有制 D.封建剥削制度

B
3.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 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B
4.与“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这一历史现 象是因果关系的是( ) 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走上了一条合作化的道路 ④搭上了社会主义快车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
D
9.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中国农村不同阶级人口及其 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A.新中国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稳定物价之战 D.西藏和平解放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3课《土地改革》优秀教案

《第3课土地改革》教材分析本课主要讲述了土地改革的原因、目的、内容及历史意义,与第2课《抗美援朝》同为新中国为巩固新生政权而采取的措施,抗美援朝是从外部巩固政权,而土地改革则是从人民内部巩固人民政权,同时又为下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在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之间起到了一个衔接的作用,地位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新中国建立后土地改革的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开展及完成过程;2.理解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材料的分析,认识土地改革在恢复国民经济和巩固新生政权中所起的作用,培养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观察、分析的能力;2.通过课前分组收集有关建国前后和现在土地改革方面的资料,阅读相关书籍,拓宽知识面,整理相关信息等活动,掌握收集与整理信息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几千年来“耕者有其田”的土地问题才能真正得到了解决,尤其是当今“三农”问题的逐步解决,激发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

【教学难点】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

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播放《听妈妈讲那过去的故事》,出示歌词。

从歌曲中感受到农民过着怎样的生活?受到谁的欺压?这种状况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的呢?农民什么时候有了自己的土地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第3课土地改革”。

【设计意图】通过歌曲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感受旧社会农民生活的悲惨,思考农民生活困苦的原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为后面的合作探究奠定基础。

二、讲授新课(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施1.土地改革的原因出示图片:《刚刚诞生的贫困的新中国》《全国土地改革前耕地占有情况统计表》。

第3课 土地改革-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第3课 土地改革-八年级历史下册课件(部编版)

3.内容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
4.措施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
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份,让他们自己耕 种,在劳动中改造自己。
5.结果 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 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
探究:土地改革的特点
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大规模的土地改革运动在全国展开
。土地改革运动的成果不包括( )
A.消灭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B.农民成为土地主人
C.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DD.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土地改革的意义(阅读p15)★
①彻底摧毀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

②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主人

③人民政权更加巩固
①根本原因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②直接原因 新解放区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③政治形势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④国家性质 “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的要求
第3课 :土地改革
1.时间 1950年——1952年底 2.法律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土地政策需要适应国情(制定政策要与时俱进)
第3课 :土地改革
原因★ 时间★ 文件★ 内容★
结果 特点 意义★
①根本原因②直接原因
1950—1952年底 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 地所有制 到1952年底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地主减租减息 农民交租交息
提高农民抗日和生产积 极性,有利于团结抗日
解放战争时期
耕者有其田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3课 土地改革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_第3课  土地改革
材料四:
1949—1952年全国主要农业产品产量统计(单位:万吨)
年份 1949 1950 1951 1952
粮食 11318.0 13212.5 14368.5 16391.5
棉花 44.4 69.2 103.1 130.4
油料 256.4 267.2 362.0 419.3
黄花麻 3.7 7.9 25.0 30.6
图片历史
知识讲解
地主土地所有制与农民土地所有制异同
项目
地主土地所有制
农民土地所有制
所有权
地主占有大多数土地
农民占有土地
分配形式 劳动成果大部分归地主所有 劳动成果归农民所有
相同点
均为土地私有制
知识讲解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土地改革有什么意义。
材料一: 在广大农村,废除了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现了农民 的土地所有制……使被压迫的农民翻身成为农村的主人,完全掌握了 农村政权,巩固了农村中的人民民主专政。农民说得好:“过去头顶 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
知识讲解
二、土地改革的过程
时间:1950—1952年底
地点:新解放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 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 所有制。
具体做法: 全国分批进行土地改革,没
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 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一 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由富征农收的富上农多述余财的产土的地多和余财部产改为其保他护富财农产经不济予没收。
分,分给缺乏这些财产的 第六条 保护富农所有自耕和
农民及其他贫民,并分给 雇人耕种的土地及其他财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主探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时间和土地改革的基本目的 2、土地改革的时间、总政策、基本内容和 结果 3、土地改革有何历史意义 4、新中国成立后,为恢复国民经济采取了 哪些措施?有何历史作用?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1.土改的原因或背景:封建土地制度阻碍农村经济和 中国社会的发展;新解放区人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1950 6 2.颁布的时间:_________ 年_____ 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3.颁布的文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 4.颁布的目的:废除________ 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制,实行_____ _____ ,发 工业化 开辟道路。 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______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四川某地农民斗地主
农民兴高采烈领回分到的农具
贫农分到了土地
三、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帝国主义的掠夺,国民党的收刮,长期战乱。 2.措施: 官僚资本 ,建立_________ 国营经济 ; ①没收_________ ②打击投机倒把,稳定物价; 收支平衡 ; ③统一财经,实现国家财政_________ ④合理调整现有工商业; 节减 国家机构所需经费。 ⑤大量_____ 1952 年,国民经济得到全面恢复和初步 3.结果:______ 发展。
所占农村 人口比例
10%
占有土 地比例
20-30%
90%
70-80%
地主
农民
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新富 年份 雇农 贫农 中农 富农 地主 其他 农
1948 年 1953 年
83
197
116
18
0
27
2
3
74
355
O
4
0
7
第3课 封建土地制度的废除
1、知道土地改革的时间、《中华 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颁布、 土地改革的目的、总政策、内容 2、理解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意义
复习
美侵略活动严重威胁中国安全 1、原因 2、目的: 抗 美 援 朝 时间:1950.10至1953.7 战役: 3、经过 英雄人物: 胜利: 为了获得比较稳定的周边环境建设经济 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请求
4、历史意义
(1)打击了...(2)保卫了...(3)提高了
解放前,中国农村人口及占有土地比例:
二、土地改革运动
1950年冬至1952年底 1.土地改革的时间:_________ 贫农 、____ 雇农,团结 2.土地改革的总政策:依靠_____ 中农 ,中立_____ 富农 ,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 _____ 封建剥削制度 ,发展农业生产。 ___________ 地主阶级的土地和财产, 3.土地改革的内容:没收_______ 贫苦农民。 分配给________ 1952 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外,全国 4.结果:_______ 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5.土地改革的意义:彻底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 封建土地制度 农民 成为土地的主人; ________________ 制度;_____ 农业生产发展;巩固了新中国政权。
1950年(%) 人口比重 贫农、中农 85.5 土地占有比重 45.2 1954年(%) 人口比重 92.1 土地占有比重 91.4
富农、地主
14.5
54.8
7.9
8.6
A.土地改革已经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包产到户”的实施 D.人民公社化运动
3.(2010· 山东威海)下表为四川省资中县某镇三个 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表中阶级结构 变动的直接原因是( )
8.(2010· 宁夏)辽宁宽甸县农民给毛主席的一封 信中说:“我们祖祖辈辈做梦都在想着有一天自己 能有三亩、五亩的地,┅┅现在这个梦想实现了。” 这封信内容反映的历史背景是( ) A.全国农业合作化高潮 B.土地改革运动 C.“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新时期
9.(2010· 新疆建设兵团)同学们为开展研究性学习 搜集了以下两张图片,它们共同反映的学习主题是 ( )
向农民宣传土地改革 拔除地主立的地界碑 A.土地改革 C.人民公社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0.(2010· 贵州铜仁)《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大 统筹城乡发展力度 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 若干意见》(2009年12月31日)发布,表明我国再 次将改善农村民生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 置。60年前中央人民政府为解决新解放区广大农民 的生计问题( ) A.开始进行土地改革 B.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 C.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 义改造
5.(2010· 贵州贵阳)以下史实中对消灭地主阶级, 解放农村生产力产生重要影响的是( ) A.“大跃进”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公社化运动
6.(2010· 湖北黄石)1950年新中国进行了一次轰 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这次土地( ) ①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②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③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④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7.(2010· 吉林长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存在两 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摧毁,主要是因为 (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11.(2010· 辽宁营口)对土地改革的意义理解不正 确的是( ) A.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B.巩固了人民政权 C.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年份
1948年
雇农
83
贫农
197
中农
116
富农
18
新富农
0
地主
27
其他
2
1953年
3
74
355
O
4
0
7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D.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完成
4.(2010· 河南)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 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 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 了条件的是( ) A.和平解放西藏 B.土地改革 C.抗美援朝 D.制定宪法
1.(2010· 浙江绍兴)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 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 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2.(2010· 江苏苏州)下表反映了1950年和1954年 中国农村不同阶层人口及其占有土地的比重,导致 这一比重变化的原因是(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