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分析
分析高考试题,谈区域地理复习
通 过 经 纬 网 ,抓 好 空 间定 位
建空 间思 维
从 考查 内容上看 ,区域地理试
题 一 般 多 运 用 有 注 记 的 经 纬 网 地 图 、局 部政 区 图 、含 有 特 殊 地 理 事
关 ,构建 世 界 和 中国 的 “ 心理 地
图” ,为正确解题 打下扎实 的基础 。 在阅读 区域地 图时 ,重视所给的经 纬度数值 的分析 ,是确定区域位置 的重要手段 。要学会感知区域的空 间跨 越范围 ,在脑海 中形成 网格状
的位 置
其 次 .相 对 位 置 定 位 是 重要 依
据。
10 E )进行 空间分割 , 8。 ) 熟记经 纬
线穿过 的主要地形 区及各大洲和主 要 国家参考定位点的经纬度 :中国
出现 ,更 多的则 以区域 图为载体 , 在综合题 中出现 ,分值较大。故复
结合 图中的海陆位置 、轮廓形
幽
:
不 同,海岸线与 国界线的不同等) 、 置和纬度位置 f 由于海陆位置 主要
状 、地形 、河流 、交通 线 、城市 、
图 例 、注记 等信 息 ,进行 准 确 定
位。 ( )海 陆位置定位 :地球上每 1 个 区域周 围 的海 陆分 布是 固定 的 , 可 以通过识记一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的 对 比 .有 秦 “ 天 下 ” 与 “ 天 攻 守
下 ” 的 对 比 、 “ 天 下 ”与 “ 天 得 失
五 、顺序 、层 次记忆 法
这是根据文章写作顺序 的特点
指 导 学生 背诵 的一 种 方 法 。 文 章 的
“ ,第三层在前两层鲜明对 比的 衰” 基础上 阐述 庄宗 由盛 而衰 的原因 , 并水到渠成地 推出结论 这样简单 的指导 ,学生大 多能在很短的时间
拉丁美洲区域地理高考综合题
《关于的的喀喀湖高考综合题赏析》: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32分)材料一南美洲秘鲁国及周边地图材料二秘鲁首都利马全年干旱少雨,以“无雨之城”闻名世界。
的的喀喀湖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位于山间高原,湖区周围高山环绕,湖面海拔达3821米,面积约为8300平方千米,平均水深140-180米。
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
(1)简述影响秘鲁经济发展的主要自然条件。
(6分)(2)分析利马成为“无雨之城”的主要原因。
(6分)(3)简要说明的的喀喀湖处于内陆而不咸,海拔高而不冻的主要原因。
(6分)(4)比较图中①②两处流水作用的主要差异并简析其原因。
(8分)(5)推测秘鲁矿产由山区运到海港的主要交通运输方式,并说明理由(6分)答案:(1)有利:矿产资源丰富;森林和水力资源丰富不利:山地崎岖;火山地震较多(四选三)(6分)(2)常年盛行离岸的东南信风;沿海强大的秘鲁寒流,降温减湿;东部安第斯山脉阻挡来自大西洋的水汽(6分)(3)四周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丰富;(2分)湖面面积大,水量大;(2分);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侵袭;地处低纬度地区(二选一)(2分)(4)①以流水侵蚀(或搬运)作用为主;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落差大,流速快。
②以堆积作用为主;原因:地形以平原为主,流速缓慢(8分)(5)以公路运输为主;矿产分布在安第斯山区,山区修建公路较铁路成本低,工程难度较小;离海港近,运输距离短(6分)解析(3)湖泊盐度大小主要受到蒸发量和淡水补给量的影响,的的喀喀湖四周高山围绕,冰雪融水丰富,淡水补给多,加之湖面面积大,水量大,因此盐度低,形成干旱地区的淡水湖。
该湖虽然海拔较高,但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了冷气流的侵袭,且位于低纬度地区,水温较高,终年不冻。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的的喀喀湖位于玻利维亚和秘鲁两国交界的科亚奥高原上,被称为“高原明珠”,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淡水湖。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一)一、新课标的特点1.平稳应该说经过几年的新课改之后,整个新课标的试卷出的相对来说是比较成熟的。
试卷的平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整个试题的结构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第二个就是考察的内容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人物地理仍然是注重与区位,区域地理仍然是考虑这个地方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问题。
第三就是考察能力,考察学生提取信息,读图,然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图像化,刚开始有地理的就是通过记述,这是地理的第一语言,就是文字。
第二个语言就是地图,通过图的形式给大家展示,这就是我们文科中的理科,非常重要的体现。
3.去热点化。
一带一路,apec蓝,在新课标当中完美的规避了,可以说新课标卷在题目的设置上非常好,去热点化考察学员的这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典型题目解析我们讲一下第四题和第六题,他说这个甘德曾经是最繁忙的航空枢纽,航班都在这里补充燃料。
如今不再经过这个地方。
我们反复强调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我们说评价一个地方,分析一个地方,首先第一步是分析一个地方的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这道题要求考生有一个很好的空间地理的思维。
一边是北美,一边是欧洲,所以你会发现从北美往欧洲走,这个地方是一个中间的离欧洲最近的地方。
如果是从美国西部飞,飞到这个地方的时候正好可以补给,然后再飞到这个地方。
当时科技部足够进步,所以在这个地方停一下补充材料,所以繁忙是因为位置很重要。
所以第四题答案就是A,位置。
第六题考的特别多,说一家从甘德机场起飞的飞机,以650千米速度飞行,一小时后纬度是多少。
我们可以通过延京线走,往南走的话和沿着往北走,是纬度的最大的范围,那我就算如果往南最低飞多少,如果往北最高飞多少,那这道题我就可以解出来了。
那你告诉我650千米每小时的速度,我们说一小时以后应该飞跃150千米,我们说一度是10左右,那么走了650千米,大约是6度。
你会发现甘德这个地方大体来说是北纬,材料没给的话大体来说就是北纬四十八九度,加六度应该是54,减六度应该是42,所以最低应该是42,最高不能超过54左右。
高考二轮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海南(含答案)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海南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海南的羊山地区是指海口市西南部,由火山喷发后形成的火山熔岩地区,“数缸订婚”是海南羊山地区的奇特婚习之一。
千百年来,羊山地区流传着一首关于嫁女的歌谣:“嫁女不嫁金,嫁女不嫁银,数数门前檐下缸,谁家缸多就成亲”。
这些缸都很大,高度到成年人的腰部,缸口50多厘米,主要排放在屋外的甬道边上(如图所示)。
该地区在夏季经常普降暴雨,但人们从不担心道路或庄稼受洪涝灾害的威胁。
完成1~2题。
1.对这种风俗理解正确的是A.当地水资源缺乏,用以存水B.历史因素,人们对水缸的钟爱C.制陶业比较发达D.彰显财富地位2.暴雨之后,当地没有积水成灾的主要原因是A.水缸起到削峰的作用B.土层较薄,岩石破碎,松软易风化C.植被覆盖率差,涵养水源功能不好D.地势起伏较大【答案】1. A 2.D【解析】1. 由材料可知,图中大水缸主要放在房檐下面,极有可能是储水之用,当地夏季虽然经常普降暴雨,但是由于地势起伏大(火山熔岩地区),缺乏存储空间,故A项正确。
2. 水缸的容量有限,不会起到削峰的作用,A项错误;该地为火山熔岩地区,地势起伏大,降雨后排水条件好,不易发生洪涝,D项正确;涵养水源功能不好,易发生积水成灾,C项错误;暴雨发生后是否发生涝灾,与土壤和岩石无关,B项错误。
南沙岛礁特殊的地理位置导致驻守官兵长期存在吃菜难的问题,如今利用玻璃温室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读南沙群岛示意图,完成3~4题。
3.南沙岛礁种植蔬菜主要限制性的自然条件是A.热量条件光照条件B.热量条件土壤条件C.水分条件光照条件D.水分条件土壤条件4.“南沙温室”安装了活动遮阳棚,其主要作用是A.减少暴雨的影响B.减少热量损失C.有利于循环通风D.减少强烈的光照【答案】3.D 4.D【解析】3.从图中看南沙岛礁位于热带地区,光热充足,但因岛屿面积较小,水分条件差,为珊瑚岛,土壤贫瘠,限制性条件是水分和土壤,D正确。
高考地理中国区域地理复习检测试题2
1.【解析】通过图像对比分析,城市数目、规模扩大,并出现集群现象,这些现象背后就是城镇人口比重的上升;而城市发展的区位条件,可以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展开,一般只分析其有利因素。
外来人口增多和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普遍现象。
【答案】(1)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出现城市群现象;城市人口比重上升;工业化 (5分)(2)珠江三角洲平原地势较平坦;临海、水陆交通方便;濒临港澳、地处我国南大门;历史上有对外开放的传统,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扶持;港澳、欧美、日本等工业产业转移。
(4分)(3)外来人口增多;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老化日益严重。
(3分)2. 【解析】题目已明确该地区为黄淮海地区,并且图的中心位置为河流、沼泽地,因此低洼易涝、盐碱是其主要问题。
通过图中数据和图例分析,C点海拔较高,靠近耕地,应为建村落的理想地方。
治理低洼易涝、盐碱地的主要措施是,挖鱼塘、筑台田,调节水盐运动规律。
【答案】(1)洪涝(1分)地势低平,河道弯曲;多沼泽,排水不畅(2分)(2)盐碱(1分)地表水丰富,但排水不畅,导致地下水位高;且华北地区受春旱影响,蒸发量大(2分)(3)C(1分)靠近农田和牧场;交通便利,利于生产和生活;地势相对较高,免受洪水威胁(3分)(4)在低洼的沼泽地带发展水产养殖业,推行鱼塘-台田模式;在蔬林地和灌木林地发展经济林木。
(2分)3. 【解析】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流,是沟通我国东西经济联系的“黄金水道”;干流上的三峡电站是世界最大的水电站(其下游紧邻葛洲坝水电站),其巨大的库容及其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防洪效益等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答案】(1)京沪线京九线京广线焦柳线(4分)(2)三峡葛洲坝(2分)(3)长江南北向的主要支流和南北向的主要铁路干线(2分)(4)荆江(1分)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好位于上游山区向中下游平原的转换处,通过三峡水库巨大的库容来调节洪峰,拦蓄洪水,即可有效控制长江上游暴雨形成的洪水,从而使荆江的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策略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策略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新课标卷1试卷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命题思路,遵循能力立意即考查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的总原则,题目设置常规而又不缺乏新意。
突出呈现出几大特点:1、试卷整体难度较往年略有提高,但总体来看难度还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地球运动、大气环境等难度较高的内容未出现,地理原理、规律的应用,地理图象的判读,区域条件、特征的分析等成为地理考核的核心。
2、单纯考自然、人文地理知识的试题较少。
取材自然,服务人文,自然与人文的统一趋势明显。
选择题11道题有8道涉及自然地理内容;36题的(1)题、37题与自然地理内容有关。
人文地理:选择题有3道,36(2)、(3)题,37(2)题。
选修10分。
每一个题组都体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综合,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双重考查。
3、具有突出的“地理”特色——区域性和综合性本套试题共涉及6个区域,中国3个——青藏高原、黄河三角洲和渤海湾,世界3个——纽芬兰岛、美国大盐湖和东南亚。
这些区域在试题中通过区域图、等值线图、经纬线图和文字材料呈现出来,以这些区域为背景考查区域内自然和人文地理事物的特征、分布、成因等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突出体现了地理知识的综合应用。
如37题以青藏铁路高原环境为背景考查冻土形成条件、铁路路基稳定的影响因素和工程建设的原理分析,涉及众多的地理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综合性非常强,这道题也是本套试题难度最高的题。
4、突出地理的工具——地图的考查。
1-3题模式图的阅读与分析;4-6题带经纬网的区域图,6题经纬线地图的距离计算;7-9题带海冰等值线和经纬线的渤海区域图;10-11题黄河三角洲动态剖面图;36题带经纬网的美国大盐湖区域图;37题带等温线的青藏铁路一段模拟题和景观模式图;42等高线区域图;43题中南半岛区域图和气候统计图。
5、人类活动的区位因素、自然地理事物相互关系形成过程及原因考查比例较大。
重大工程(交通)成为考查的重点,如4—6题组考查航空点、37题的青藏铁路;1—3题组的水循环,10-11题组的黄河三角洲等。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西藏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西藏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西藏隆子县的玉麦乡位于喜马拉雅山山脉北麓,面积3644平方千米,2017年底人口为32人.该乡南部地区被印度侵占。
1983年至今,乡长桑杰曲巴及其两个女儿守望着这片国土,护卫着五星红旗,下图为玉麦乡位置及地形示意图。
据此完成1~2题。
1. 下列正确描述玉麦乡气候特征的是A.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B. 年平均气温较低,降水较丰富C. 全年气温较高,干湿季较明显D. 冬季较寒冷,降水集中于冬季2. 导致玉麦乡的对外公路不够通畅的最主要原因是A. 地势高,空气含氧量低B. 地形的起伏较大C. 大雪封路和泥石流频发D. 地震、崩塌频发【答案】1. B 2. C【解析】1. 玉麦乡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因此年均温较低;同时据图分析可知,印度洋暖湿气流沿玉麦河谷北上,遇到高山阻挡,造成玉麦冬季多雪、春夏秋三季多雨的气候特点,因此降水较丰富。
故选B。
2. 交通对外不够通畅应从沿途遇到的困难考虑。
据上题分析可知,该地区冬季多雪,降水丰富的特点,因此冬季常大雪封路,且降水多,地处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岩石破碎,泥石流多发。
故选C。
冈底斯山脉的次高峰冈仁波齐峰是中国最美的、令人震撼的十大名山之一(海拔6638米),形似金字塔,被多种宗教信徒奉为“神山”。
玛旁雍错与拉昂错位于冈仁波齐峰和喜马拉雅山纳木那尼峰之间,两湖相距不远且有地下水道连接,前者是淡水的“圣湖”,后者却是咸水的“鬼湖”。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3~5题。
3. 冈仁波齐峰南坡白雪皑皑而北坡积雪较少,关于其成因的推测,合理的是①北披坡度更陡②北坡光照更强③南坡风力更大④南坡降雪更多A. ①④B. ②③C. ①③D. ②④4. 冈仁波齐峰至今无人能(敢)登顶,其原因最可能是A. 自然原因--位置偏僻B. 政治原因--军事禁地C. 宗教原囚--宗教圣地D. 技术原因--坡度太陡5. 与拉昂错相比,玛旁雍错盐度较低的原因最不可能的是A. 湖面风力较大B. 有湖水流出C. 汇入淡水较多D. 蒸发量较小【答案】3. A 4. C 5. A【解析】4. 从地貌因素来看,山地坡度越陡,积雪越易下滑,越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故①推断正确;北半球山地北坡光照比南坡弱,故②错误;风力越大,越不利于积雪的保存,故③推断错误;南坡为迎风坡,降雪比北坡多,故④推测正确。
2020高考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东南亚【附答案解析】
2020⾼考地理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东南亚【附答案解析】⾼考复习专项训练区域地理——东南亚⼀、选择题,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要求的。
2017年12⽉28⽇,马中关丹产业园⾸个⼊园项⽬——年产350万吨的联合钢铁⼚试产成功,标志着中国⼤陆在海外投资建设的第⼀个现代化全流程综合性钢铁⼚、马来西亚最⼤的钢铁⼚步⼊产出阶段。
联合钢铁⼚在循环经济和绿⾊环保⼯艺上投⼊巨⼤,其所有废⽔不外排。
下图为马来西亚关丹港地理位置⽰意图,读图完成1~3题。
1.联合钢铁⼚布局在马中关丹产业园,是因为关丹A. 原料能源充⾜B. 科学技术先进C. 消费市场⼴阔D. ⽔陆交通便利2.为发挥联合钢铁⼚的优势,关丹产业园最可能引进A. 汽车⼯业B. 电⼦⼯业C. 森林⼯业D. 炼铜⼯业3.联合钢铁⼚的建设和投产,对马来西亚的影响不包括A. 提⾼企业管理⽔平B. 改善当地⽣态环境C. 增加当地经济收⼊D. 提⾼城市化⽔平【答案】1.D 2.A 3.B【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马来西亚经济⽋发达且铁矿资源匱乏,科技⽔平较低,消费市场较⼩,故ABC错误;读图关丹属于港⼝城市,⽔陆交通便利,故本题选D。
2.为发挥联合钢铁⼚的优势,关丹产业园最可能引进与其存在⼯业联系的汽车⼯业。
电⼦⼯业属于技术指向型⼯业,森林⼯业属于原料指向型⼯业,炼铜⼯业属于动⼒指向型⼯业。
这三类企业与钢铁产业关联性⼩,故本题选A。
3. 联合钢铁⼚的建设和投产,可提⾼马来西亚就业率,增加当地居民经济收⼊,同时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提⾼企业现代化管理⽔平。
联合钢铁⼚会促进马来西亚⼯业化进程,进⽽提⾼马来西亚城市化⽔平。
联合钢铁⼚采⽤循环经济和绿⾊环保⼯艺可以减少甚⾄基本⽆环境破坏,但不会改善当地⽣态环境,故本题选B。
【点睛】⼯业企业之间存在⼯业联系。
为了便于⼯业联系,⼯业企业发⽣空间集聚,有利于共同利⽤基础设施,加强企业间的交流协作,降低运费成本,产⽣规模效益等。
2020年高考南美洲区域地理综合题精选解析版
南美洲区域地理综合题精选1智利材料一智利是南美洲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也是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地位、与中国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定的拉美国家。
智利金属矿产(大多数金属矿产的形成与内力作用有关)资源丰富,是世界上产铜和出口铜最多的国家,但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由古代生物的化石沉积而来)短缺。
国内电力主要依靠进口化石能源作燃料,在过去的7年间,智利的电价已经翻倍。
高昂的能源成本严重影响到智利企业,尤其是矿产企业的竞争力。
为应对国内迅速增长的能源需求,未来智利将着力发展水电和新能源,暂时不会考虑发展核能。
材料二图为智利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1)分析智利化石能源短缺但金属矿产丰富的原因。
(6分)(1)热带沙漠气候广布,生物量有限,缺乏化石能源形成的物质条件;地处(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交界地带,地壳运动以上升(隆起或抬升)运动为主,沉积作用弱,缺乏化石能源形成的地质条件;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有利于金属矿产资源形成(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强烈,岩浆活动频繁)(2)从能源生产和消费角度分析智利电力价格偏高的原因。
(4分)(2)智利国内缺乏煤、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大量依赖进口(水能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滞后);同时智利是世界上第一大产铜国,而铜矿冶炼是动力指向型工业,能源消耗量大,导致其电力价格居高不下。
(3)分别说出图中P、Q两处沿海平原地区最适合开发的新能源形式并说明理由。
(10分)(3)P地适合开发太阳能,Q地适合开发风能;P地位于热带沙漠气候区,晴天多,降水少,太阳能丰富;Q地位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全年盛行西风,海岸线漫长,风能资源丰富;不占用耕地和林地,可利用的土地较多。
(4)简述中国参与智利能源建设项目的可行性条件。
(4分)(4)符合智利产业政策;中国有丰富的资金和技术;中智两国有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解析】(1)智利化石能源短缺但金属矿产丰富的原因主要从地质作用角度分析。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陕西(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陕西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生活在陕西省南部(陕南地区)的小明同学,利用暑假到陕西省北部地区旅游,看到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与陕南地区存在明显差异。
下图为陕西省位置和范围示意图。
据此完成1~3题。
1. 在陕南地区,传统民居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导致陕南地区民居差异的原因主要是①气候多种多样②地形多种多样③各地建筑原料的差异④地质条件的差异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2. 陕北地区的传统民居,一般不设北窗,南面窗户较大。
南面窗户大的主要目的是A. 通风透气B. 冬天接受更多阳光C. 防潮D. 保温3. 陕南民居注重排水,陕北民居注重雨水收集。
形成这种差异的主导因素是A. 地形B. 纬度位置C. 大气环流D. 土壤【答案】1. B 2. B 3. C【解析】1. 陕南地区位于汉江谷地,当地石材、竹木资源丰富,吊脚楼依山而建,地形平坦地区多建三合院及四合院,②③ 项正确。
陕南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①错误。
陕南地区地质条件差异不大,④错误。
故选:B。
2.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永远在其南方,向南开窗是为了接受更多的阳光。
故选:B。
3. 南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量大,所以居民注重房屋排水,陕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少,水资源短缺,注重雨水收集,导致该差异的因素为受夏季风影响的大小及时间长短,进而影响降水量大小所致,属于大气环流引起。
故选:C。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的差异,意在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一般。
秦岭,位于陕西省南部,由于秦岭南北的温度、气候、地形均呈现差异性变化,因而秦岭-淮河一线成为了中国地理上最重要的南北分界线。
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超过800mm,为湿润区;秦岭-淮河一线以被属温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少雨800mm,为半湿润区。
陕西省榆林市是我国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经济结构以重化工业为主。
2023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地理部分)(全国乙卷)带答案解析
2023 年高考文综真题试卷〔地理局部〕〔全国乙卷〕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是世界著名的陶瓷古国,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20 世纪80 年月初,广东省佛山市领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进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2023 年,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
(1)与景德镇相比,20 世纪80 年月佛山瓷业快速进展的主要缘由是〔〕A.市场宽阔B.原材料充分C.劳动力素养高D.国家政策倾斜(2)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的主要缘由是佛山〔〕A.产业构造调整B.原产料枯竭C.市场需求减小D.企业竞争加剧(3)景德镇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是〔〕A.资金充分B.劳动力本钱低C.产业根底好D.交通运输便捷【答案】〔1〕D〔2〕A〔3〕C【考点】三大产业进展及其产业构造转移,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解析】【分析】〔1〕留意抓住时间,20 世纪80 年,结合材料“20世纪80 年月初,广东省佛山市领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进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 则可知,这是由于20 世纪80 年月初,珠三角的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国家政策倾斜使得佛山市领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
(2)材料“佛山陶瓷主产区被划入中心城区范围,陶瓷产业向景德镇等陶瓷产地转移”,这说明原来佛山陶瓷产业区变成进展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区,即产业构造调整促使佛山陶瓷产业向外转移。
(3)景德镇陶瓷进展历史悠久,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业根底好是吸引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的主要优势。
【点评】考察工业区位条件和产业转移。
2.自20 世纪50 年月,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屡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000 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四周,城镇之间设置不行侵占的绿地,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别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近20 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根本维持稳定的城镇构造体系。
山东高考地理评析
山东高考地理评析
山东高考地理题目评析主要包括题目类型、常见考点和解题思路等内容。
1. 题目类型:山东高考地理题目主要分为选择题和解答题两种类型。
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解答题主要是填空题和简答题。
2. 常见考点:山东高考地理考试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 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貌、气候与气象、水文和水资源、
土壤和植被等。
- 人文地理:包括人口与城市、农业与工业、交通与通信、
景观与资源、生态环境等。
- 区域地理:主要以山东省为例,涉及山东的地理特点、经
济发展、人口分布、区域规划等。
3. 解题思路:在解答地理考题时,可以采用以下几个步骤:
- 阅读题目:仔细阅读题目要求和题目材料,理清题目的要
求和限定范围。
- 定位考点:根据题目要求和题目材料,确定所涉及的地理
知识点和考点。
- 确定解题思路:根据考点和题目要求,确定解题思路和解
题方法。
- 查找资料:根据题目要求,查找相关地理知识和资料,用
以支持解题思路。
- 分析问题:根据所掌握的地理知识和资料,分析问题,并
给出合理的解答。
- 检查答案:在完成解题之后,对答案进行检查,确保答案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总体来说,山东高考地理考试内容较为全面,既涉及自然地理知识,也涉及人文地理知识,考察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和对地理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
解题时要充分理解题目要求,准确定位考点,并灵活运用所掌握的地理知识进行分析和解答。
2023年高考地理广东卷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地理广东卷试题评析2023年高考地理广东卷试题评析2023年是广东省中学使用新课标和新教材后的首次高考自主命题。
试题在题型结构、呈现方式等方面延续了2022年的风格与特点,稳中有新,考察内容更加全面;较好地实施了教考衔接,圆满地完成了首次基于新课标和新教材进行试题命制的平稳过渡。
一、立足地理学科特点与价值,聚焦建设成就,厚植家国情怀。
试题精心选择体现时代精神的相关素材,充分彰显我国当代伟大建设成就,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等德育目标渗透到试题中。
如第5-6题以近年来特色产业迅速发展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某侨乡村,这一真实案例反映了我国乡村振兴所取得的成就。
第7-8题以电商发展对浙江省温岭市某镇制鞋业的促进和影响为素材,契合了当前快速发展的数字经济,具有鲜明的时代感。
二、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考察,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试题充分落实高考评价体系中一核、四层、四翼的要求,以真实情境为载体,以解决真实问题为任务,注重提升人才选拔区分功能。
(一)首次设置了开放性试题,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思辨观。
19题第2小题首次呈现了开放的提问方式,要求考生根据所给材料,就现代对马暖流是否形成于距今8000年明确表达态度,并说明理由。
该设问有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事物认知态度,形成科学的思辨观。
(二)强化对地理学科素养的考察。
掌握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基本方法是提升地理实践力的基础。
试题突出对地理信息挖掘、整理和分析的考核,如第3-4题通过一次较强降水过程相关信息,综合考察了考生对温度、风速和水汽凝结变化过程的理解。
区域认知是地理学科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第18题以巴音河流域为对象,综合考察了考生对该区域地理环境变化的自然与人类活动影响的理解,对考生从不同空间视角全方位的认知具体区域地理环境变化,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三)发挥积极导向作用,助力素质教育改革。
试题情境鲜活,探究素材丰富、时代感强、卷面活泼,问题呈现和设问较为友好,充分体现了当前地理学科课程改革的理念和要求,成为助力素质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
高二地理考试卷分析
高二地理考试卷分析高二地理考试卷分析高二地理试卷分析篇一:高二地理月考试卷分析高二文科地理月考试卷分析一、试卷分析(一)试卷的基本特点1、反映教材内容的全面性。
这次考试考察的内容比较全面,《世界地理》每节内容都有涉及。
2、重视地理知识的实际应用。
这次考试共31题,选择题28道。
地理高考尤其关注地理事物的区域性和区域特征。
区域地理试题突显地理学科特点,利用区域地图作为载体可以考查考生的空间定位能力、提取有效信息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述能力等3、突出地理学科特点,重视图表的应用。
综合题考试共3题,每道题都有图,需要学生认真分析地图和统计图表才能找到答案,同时问题也涉及课本上的简单概念和语句考查。
二、阅卷报告(一)分析(二)主要失分问题1.基础知识不扎实。
表现在一是知识的全面把握不够,二是对知识的理解不够,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的失分。
说明考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够。
2.运用知识能力不强。
学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特别是对一些区域图有效信息的提取较差,说明运用能力相对来说比较弱。
3.答题不规范。
地理术语运用上不够精确,书写不认真。
5.基础知识落实不到位。
表现在选择题题目和综合题的简单问答上。
试卷上很多平时多次强调的重点知识点,有部分学生没有记忆落实,更不用说理解和迁移。
6.学生对区域地图的判认以及定位,仍然是难点。
地图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欠缺,表现在综合题读图识图、地理事物空间定位上,模糊不清或者空白。
(二)改进教学建议1.重视基础。
对学生应以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为主,狠抓课堂内容的落实,新课、习题课同等对待,重要知识点要求学生背诵。
定期把学生的学道和练习册收起来检查,看看落实情况。
并定期抽查学生的背书情况,检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
2.注重能力训练。
学生的应试能力是后天练习得来的,因此要今后剩下时间的复习中加强对练习的训练,特别是图表题的练习,尽可能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3. 注重规范。
老师上课用语规范,对学生强调答题的规范性,特别是作业的规范书写。
高考地理试卷分析及复习策略
2023-11-09
目录
• 试卷分析 • 复习策略 • 重点知识点复习 • 答题技巧训练 • 模拟试题与真题训练 • 复习注意事项
01
试卷分析
试卷总体评价
本次试卷紧扣高中地理教学大纲,涵盖了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考核, 难度适中,具有良好的区分度。
试卷重视基础知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考查了学生的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
VS
地图的比例尺、方向、等高线、等温 线、等压线、地形图等的判读和应用 。
气象与气候
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和区别、常见天气系统(锋面、气旋等)的判读和应用。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成因等,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形地貌
地形的概念和分类(山地、平原、高原、盆地等), 地貌的成因和特点。
河流地貌的形成Biblioteka 影响,风蚀地貌和沉积地貌的判读 和应用。
综合题部分
综合题通常会以某个实际地理问题为切入点 ,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释和解决 实际问题。考生需要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 灵活的思维方式和较强的文字表达能力。
真题训练与解析
01 02
真题回顾
通过分析历年高考地理真题,可以了解命题规律、题型变化和难点热点 等问题。考生可以结合教材和答案进行详细解析,深入理解每一个题目 的考点、难点和易错点。
时空结合
在一些复杂的地理现象中,需要将时间和空间结合起来进行描述和 分析,如气候变化、河流流域等。
05
模拟试题与真题训练
模拟试题训练
选择题部分
模拟试题中的选择题通常会涵盖基础知识点 、图表分析、情景材料分析和地图解读等类 型。考生需要通过扎实的基础知识、敏锐的 观察力、快速阅读和准确判断能力来作答。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黑龙江(详解)
高考复习中国区域地理——黑龙江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要求的。
五常市地处黑龙江省南部,区内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加上种植成熟期长的优质品种的水稻,使五常大米与众不同,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
颗粒饱满,香味浓郁,素有“贡米”之称。
读“五常市地理位置示意图”,回答1~3题。
1. 影响五常大米种植形成区域特色和规模化经营的因素有A. 交通和市场B. 技术和土壤C. 气候和市场D. 政策和土壤2. 五常市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收购、仓储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稻米加工企业,这种产业集聚的优势是A 劳动力廉价丰富 B. 政策支持 C. 靠近原料产地 D. 接近消费市场3. 五常市的稻米生产模式带给我们的启示是A. 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B. 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C. 加强新品种的选育D. 因地制宜发挥特色农产品优势【答案】1. C 2. C 3. D【解析】1. 市场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因此该地规模化经营的主要因素是市场,BD排除;据材料可知,该地因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因此作物生长期长,大米中可速溶的双链糖积累较多,形成特色,即气候因素,C正确,A错误。
故选C。
2. 据材料可知,五常市特色稻米种植,因此五常市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销售、收购、仓储为一体的具有较强实力的综合性稻米加工企业,这种产业集聚的优势是接近原料产地。
故选A。
3. 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五常市的稻米生产模式是在当地优质特色稻米产地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从而提高了经济效益。
故选D。
下图为黑龙江某高速公路跨越的河谷剖面示意图,L为桥梁路面,长约50米。
甲、乙为谷坡,甲地立柱埋藏深度比乙地立柱深1米,两立柱底部出露地面的部分堆积了2米多厚的大块碎石层。
就地取材的碎石中含有大量珊瑚虫化石。
据此完成4~6题。
4. 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A. 甲、乙两地坡度不同B. 甲、乙两地土壤质地不同C. 甲、乙两地坡向不同D. 甲、乙两纬度不同5. 甲乙两地立柱底部堆积碎石层的主要作用是A. 加固立柱B. 减轻雨水冲刷地面C. 减少洪水侵蚀D. 隔热保温6. 与冰川时期相比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方向是A. 向上向南B. 向上向北C. 向下向南D. 向下向北【答案】4. C 5. D 6. B【解析】4. 黑龙江位于我国东北地区,冻土广布,为保证桥梁稳定,甲、乙两地的立柱应该插到永久冻土层,甲地位于河谷的阳坡,热量条件比乙地好,永久冻土层埋藏更深,故立柱埋藏深度深,甲、乙两地立柱埋藏深度不同的原因可能是甲、乙两地坡向不同,C正确;结合图示信息,小区域范围内,甲、乙两地坡度、土壤质地和纬度差异不大,不影响立柱的埋藏深度,A、B、D错误。
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试题评析
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试题评析引言高考是评价学生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也是引导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在新课标背景下,高考地理试题的命题思路和内容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本文将对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试题进行全面评析,包括试题的特点、考点分布、题型设计等方面,以期为教育教学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试题整体评价总体来看,2023年高考地理新课标卷试题在难度和区分度上较为适中。
试题不仅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更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试卷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多个方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同时,试题注重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二、考点分布及特点1. 自然地理:在自然地理部分,试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地球科学基础知识、环境问题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如地球运动、地质构造、环境污染等知识点在试题中均有涉及。
同时,试题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如通过分析自然地理现象,探究其形成原因。
2. 人文地理:人文地理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人口、城市、农业、工业、交通等方面的理解和应用。
试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通过分析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探究其发展规律和趋势。
3. 区域地理:区域地理部分在试题中的占比有所增加,主要考查学生对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特征的认知和理解。
如对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三、题型设计及特点1. 选择题: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
题型设计灵活多样,通过设置一些生活化、实际应用的场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问题。
同时,选择题还注重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判断能力,如通过对比、推理等方式选择正确的答案。
2. 非选择题:非选择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试题通过设置一些实际问题或案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解决。
题型多样,包括简答题、论述题、绘图题等,有利于不同学生的发挥。
2022年高考地理(全国乙卷)真题评析
解析
7.1958年7月洪水过程中,图中O、P两点水位变化趋势及两点流速相比(A)
注意:结合黄 河下游基本特 征进行分析。
注意:影响河量 流速快慢取决于 水位差!
O点水位呈上涨趋势。 两点流量相同,O点 水位虽然比P点低, 但其侵蚀作用强, 与河床水位差比P点 水位差更大,所以O 点流速更快,
A.O点水位上涨,流速较快
【拓展延伸】城市化带来的影响
当雄是拉萨唯一的纯牧业县,牧民占比约90%,依托特色畜种牦牛,走产 业扶贫之路。甲公司成立于2017年初,采取“公司+农户”的模式(图1),生 产的有“身份证”的牦牛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广受消费者欢迎。据此完成 4~6题。
4.加入甲公司后,牧民家庭明显增加的是( )
A.牧场面积 B.牦牛数量 C.劳动力数量 D.收入来源
(4)分析以色列打造淡水 “蓄水库”对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影响。(6分)
考查工业的积极影响。
【分析】大量淡水若不存储,则可能会被浪费,而存储淡水,不仅 可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提高高生态价值,也说明以色列对于海 水淡化有市场需求。这样不仅可以延长产业链,取得效应还能刺激 相关行业的技术水平提高。 【答案】创造了新的生态用水需求,有利于形成长期而稳定的淡水 市场;有利于扩大淡水产业的规模(扩大现有海水淡化长生产规模 或新增海水淡化厂)和提高海水淡化企业的生产水平。
【答案】海平面上升,陆面上升;若陆面上升幅度大于海平面上升幅度, 海岸线向海洋方向变化;若陆面上升幅度小于海平面上升幅度,海岸线向 陆地方向变化。
(2)根据地理位置,分析甲站陆面垂直变化的原因。(6分) 考查陆面变化。 可从海陆位置、板块位置两个方面分析。
【答案】甲站纬度高,位于北美冰盖消融区,冰盖消融后岩层变形缓慢 恢复,陆面持续上升;甲站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交界的美洲板块 一侧,板块挤压,陆面抬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西省井冈山市宁冈中学龙吉忠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宿”,是许多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最好“诠释”或“说明”;而系统地理的原理、规律、结构、联系等又需要在区域地理中去落实、验证。
可见,区域性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区域地理的内容是复习地理知识的基础。
从近年来的高考试卷看,区域地理的内容占有相当比重,特别是许多以能力立意的题目均是以区域地理内容为载体命题的。
从高考命题者的角度看,区域地理是实现高中与初中地理、自然与人文地理综合的最好结合点,是考查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阐述、评价、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最好载体,考题往往以区域地理为背景,整合高、初中地理内容,将学科主干知识通过区域地理的形式体现出来。
从学生的答题实际情况看,学生学科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解答以区域地理为背景的综合题时失分较多。
因此,高考地理总复习,一定要重视区域地理。
分析研究近年的区域地理试题,可以了解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有助于明确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
一、近年来的区域地理高考试题分析(一)区域地理命题的方式区域地理命题的方式一般从以下四个方面设置情景:1.以经纬线定位为背景,考查某一个区域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及工农业的区域开发;2.以案例为具体分析的对象,考查对某一个区域在开发过程中的评价,并将此评价扩展到世界区域的范围;3.以图形、表格为资料素材,考查对图形的理解以及图形变换的能力;4.以人地关系为主线,考查人类活动在区域开发、国土整治中的作用。
总的命题线索一般为:特定区域定位──地理事物分布──地理特征或地理背景(成因分析)──区域开发(人地关系)──可持续发展。
(二)区域地理的考查特点1.区域的认定区域地理试题一般多运用有注记的经纬网地图、部分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及注记(如湖泊、河流等)地图、地理图表、资料、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提出选择和问答的相应要求。
这类区域地理试题的解答,首先要通过阅读“背景”材料(地图的、图表的、图像的、文字的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认定。
所以“区域的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2.区域的比较与分析试题多以地图、示意图、图表、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信息,这些信息有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气象、资源、能源等自然方面的内容,也有政区、人口、城市、农业、农产品、工业、工业品、环境与环境问题、区域开发与发展等人文方面的内容。
题目要求考生对提供或展示的背景材料进行分析、比较回答相关问题。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我们可以看出:区域比较、分析,是运用题目提供的信息或“条件”,针对题目的设问,进行信息组合、明确正确选项进行认定的过程;是针对设问,进行知识整合、组织答案的复杂思维活动。
比较、分析的内容多为区域要素、区域特征、特征成因、区域差异的认定等。
在区域比较、分析过程中,往往要运用高中地理学到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相关的理论。
二、区域地理的复习要求“文综的瓶颈是地理,地理的瓶颈是区域,区域的瓶颈是地图”。
因此要:1.构建师生“脑中的地图”在地理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占有重要地位(1999年高考中各类地理图表共34幅)。
教师要不时对学生强调,学好地理的关键在学好地理图表,尤其是地图。
要让学生经常性地填绘地理图表,使他们养成以图表辅助思维和记忆的习惯。
尤其是复习有关经纬线、时区计算、太阳高度角和中国、世界区域地理的分布、气候等内容时,图表更是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通过大量地填绘地图,尽快帮助学生形成“脑中的地图”,这将会使学生今后的学习事半功倍。
2.运用地图,“认识”区域复习区域地理,要紧的是建构中国地理、世界地理各区域的空间观念。
把区域地理涉及到的自然方面的、人文方面的内容落实到相应的地图上。
要运用地图,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和空间差异。
还要明确地理事物空间发展的变化过程和规律。
运用地图,“认识”区域的复习宜细不宜粗,中国地理总论和分区的复习,世界地理总论和分区及重点国家的复习都力求做到逐一在有经纬网的空白图上进行填图训练。
要求学生能做到区域不论大小,内容不论详略的区域图都能正确认定。
3.以“地图”的形式突出区域特征及差异的复习区域地理复习也要依据内容和知识体系的特点,编制相应的知识结构,运用知识结构,全面地、系统地进行复习并突出“主干”内容的掌握。
三、区域地理的复习方法复习是将知识重组、归纳综合,从而把知识规律化、系统化和条理化的过程,是从知识到能力的升华,因而一定要注重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强调学科的知识结构,强调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以区域作为综合和运用知识的基础,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综合分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能抓住系统的知识线索,建立起知识网络,以“线”为纲,把知识点有机地串在线索上,做到纲举目张、点线结合、纵横联系,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在区域地理的复习中,教师要根据《考试说明》对中国区域地理考查的要求以及学生已具备的区域地理知识,设计区域地理复习模板,整合区域地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
首先要建立起复习的网络式思路,如下图所示:然后再根据具体的复习项目构建各类知识体系的网络:如复习世界地理的自然环境特征,就可以气候为线索,首先复习各大洲的气候类型及其特,根据气候特点分析各大洲的植被、土壤、河流等自然环境特点。
中国国土整治则围绕“地区──问题或优势──形成原因(自然和人为原因)──因地制宜的措施”这一线索进行整理复习。
地理知识体系的重新构建:(1)以地理知识之间的逻辑关系(并列、递进、从属、因果等)进行重组如:(2)结合时间变化,对具有季节性和发展变化的地理现象进行重组:如:地球运动──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季节变化──大气运动──洋流运动──不同气候类型的季节特征──水文特征──植被特征──生产活动(3)结合空间分布,对具有空间联系和因果关系的地理事物进行重组,如下图:(4)结合区位因素,对各项人文要素的形成条件进行重组,如: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市的区位因素、交通的区位因素(农业基础──生产发展──人口密集──工业原料丰富──加工工业发展──城市形成──交通发展)(5)结合人地协调发展,对各类人地关系的案例进行重组,如:人类与土地资源(毁林开荒──水土流失──退耕还林,毁草开荒──土地荒漠化──退牧还草,围湖造田──湖面淤积──退耕还湖,滥垦湿地──土地退化──保护湿地);人类与水资源、人类与矿产资源、人类与生物资源、人类与大气资源等。
(6)结合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对国土整治与国土开发中的问题进行重组,如:世界地理:地缘政治敏感区、民族矛盾尖锐区、战略资源丰富区、海陆交通枢纽区、生态环境破坏区、高新科技开发区、经济持续增长区、自然灾害多发区等。
中国地理:水土流失严重区、荒漠化严重地区、大型水利工程与河流综合治理、山区开发问题、农业低产区、区域发展商品农业区(优势农业)、交通建设问题、海岛和海域开发、城市发展与城市新区问题等。
(7)结合地理技能,对相关图像、图表的判读规律进行重组,如:区域地图与相关经纬线的参照联系,等值线图的判读,各类统计图表的判读,系统联系框图的设计等。
2.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高考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不少“热点”问题如西部开发、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内容,在近两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另外,一些重要的“国际时政”内容,一些“热点地区”也应是区域复习时密切关注的内容。
所以,对于这些没有编人教材的重要内容,要建议考生通过坚持收看“新闻联播”电视节目、及时关心国内外大事的形式来了解和关注。
3.专题复习,讲练结合,以练为主根据具体情况,专题有大有小,不拘一格,只要有利于学生掌握,就可以设立专题。
可以是知识归纳性的专题,如“湖泊”、“岛屿”、“最”等;也可以是方法技能性的专题,如“选择题的答题方法”、“图象分析”专题等。
还可以把专题分为陈述性的专题和练习性专题两类──教师精心编制题目或提示,学生归纳,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有效地调动起来,学习效果也更显著。
在这些专题中,应体现地理技能的训练,促进学生动手,熟练掌握运用必要的地理技能,并在动手的同时加深以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立足应用,精练巧练区域地理复习过程中,要适当做些与内容相关的练习题。
教师要对考生所做的练习题目进行精选:(1)所选题目应该是立意明确,考察目标清晰;(2)题目使用的材料、数据准确;(3)题目涉及的地图、图表规范,注记清晰;(4)试题的情境设置和设问角度巧妙、科学、合理、恰当。
(5)立足应用,紧扣高考题型特点;(6)题量适中,题型比例恰当;(7)答案准确,表述规范。
在综合复习阶段,教师还要有针对性地编制一系列的综合练习。
例如可以适时虚拟一些区域,创造新情境,提供局部图,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对该区域进行分析、综合、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进而加深学生对区域特征及差异的理解和掌握。
但综合练习主要解决的是考生对题型综合变化的适应,因而不宜过深,过难。
只要做到夯实基础,逐步变化提升,及时讲评和查缺补漏,就有助于考生提高应考能力。
四、要善于总结规律和技巧◆分析某一区域的有利条件或限制性因素,关键是对区域特征的了解和把握。
日常复习中,要注意对典型区域区位特征的归纳和概括。
比如:(1)东北平原优势:主要表现为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适于大规模机械化耕作;制约因素;主要是纬度高,热量不足,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2)青藏高原河谷农业优势: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农作物单产高,质量好;制约因素: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
(3)西北地区灌溉农业优势:光热充足;制约因素:降水稀少,水源缺乏。
(4)华北平原优势:地势平坦,土层深厚疏松,光热充足;制约因素:水源不足,旱涝、盐碱、风沙灾害严重。
(5)南方平原地区优势: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热条件充足;制约因素;洪灾较为严重,如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等。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1)坡面开垦→水土流失(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坡面岩性);(2)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降水较少,生态脆弱);(3)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干旱);(4)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5)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漫灌)→次生盐碱化(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盐运动);(6)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7)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8)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