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沟通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5章)(圣才出品)

第1章组织与管理一、名词解释1.组织(东财2010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组织是指两人以上的群体组成的有机体。

它是一个围绕共同目标,由内部成员形成的一定的关系结构和共同规范的力量协调系统。

如果把组织当作动词来理解,则是指一群人为了达到一个共同目标,通过人为地分工和职能分化,形成一定的层级体系和制度来协调其成员努力的活动。

组织的产生源于个人无法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

因为个人能力的局限而无法独立实现自己的目标,必须依赖他人的帮助,从而产生了协作的需要。

组织的任务就是将分散的个人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

(1)组织有三方面特征:①一定的组织具有一定的共同目标;②组织内的成员之间存在明确的分工和有机的联系结构;③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每个组织都对其成员规定了必须遵循的行为规范。

(2)组织按其设立的宗旨不同可分为经济组织、政治组织、军事组织、文化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一定的组织总是与一定的内、外部环境相关联。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改变,必须对组织进行调整和修正,组织不是一种静态的封闭系统,而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系统。

2.管理(同济大学2013研;吉林大学2012研;中山大学2011研;武大2007研;上海财大2007研;武汉理工2006研)答:管理,就是为了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由专门的管理人员利用专门的知识、技术和方法对组织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过程。

这个定义使管理表现出以下特征:(1)管理的任务是有效地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管理本身并不是目的,管理是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服务的。

“有效”的要求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①要通过管理来保证组织活动顺利开展;②要在管理组织的目标活动不断提高效益与效率的前提下进行,即要求通过管理,保证能以较少的资源消耗来实现组织目标。

(2)管理的主体是具有专门知识、利用专门技术和手段来开展专门活动的管理者。

管理劳动是社会生产过程中分离出来的一种专门活动,是一种职业,它符合一般职业要求的标准:①从业人员必须具有专门的知识结构;②职业技能的获取需要专门的教育和培训;③进入职业受到控制,通常要经过某种形式的考试;④从业人员必须遵守一定的职业道德,违反者将会受到某种惩罚。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第四部分为模拟试题及详解。根据名校历年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仿真名校历年考研真 题的难度和风格,精心编写了 2 套模拟试题,并进行了详细的解答。
资料下载地址:http://ຫໍສະໝຸດ /Ebook/41494.html
来源:【弘博学习网】或关注公众号【hbky96】获取更多学习资料。
满分 150 分,每题 30 分。
1.不同于古典决策理论,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行为决策理论对管 理者有什么实践启示? 答:(1)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决策就是管理,管理过程就是决策过程。主要分三个阶段:情报收集—拟定方 案—选择方案。 ②以满意标准代替古典的最优化标准。人是有限理性的,介于完全理性与非理性 之间。原因是:不确定的复杂的决策环境的影响;知觉上偏差的影响;决策时间 及可利用资源的限制等。 ③风险型决策中,受经济利益的影响,决策者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 方案,尽管风险较大的方案可能会带来可观的收益。 ④重视决策者的作用。强调以身作则;全局观念;权威不是强迫命令;依赖和培 养下级主动承担责任。 (2)行为决策理论对管理者的实践启示: ①为公司决策者服务。投资决策往往受多方面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时间紧、 信息不完备,使得决策者觉得传统理性决策理论的实用性差,常常凭经验进行主 观判断和抉择,因此他们在投资决策中更需要行为决策理论的指导,更需要了解 可能发生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陷阱,更需要含有行为变量的投资决策模型。 ②为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服务。政府及相关职能机构的重要责任之一是为众多公 司营造良好生存和发展环境,只有深入了解公司实际的项资决策行为,才可以对
图 1 费德勒模型的发现 根据研究,费德勒认为,任务取向的领导者在非常有利的情境下和非常不利的情 境下效果更好,关系取向的领导者在中间情境下效果更好。 根据费德勒模型,提高领导者有效性的途径只有两条:第一种,选择领导者以适 应情境;第二种,改变情境以适应领导者。这可以通过重新建构任务或提高/降 低领导者可控制的权力(如加薪、晋职和处分活动)来实现。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3 章 现代管理理论
一、关键术语 1.霍桑实验 答:霍桑实验是指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到 30 年代初期主要由哈佛大学梅奥等专家在 美国西方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主要包括:照明实验;梅奥参与的继电器 实验;访谈计划;绕线试验与非正式组织。通过对试验结果的分析,梅奥和他的助手阐述了 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提出了以下主要观点:①职工是社会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 式组织”;③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
2.“社会人”假设 答:“社会人”假设指影响人的积极性的,除了物质条件外,还有社会和心理因素。霍 桑实验表明人是“社会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个人的观点与个性都会影响他对上级 命令的反应和工作中的表现。因此,应该把工人当做不同的个体来看待,即当做“社会人” 来对待,而不应将其视为无差别的机器或机器的一个部分。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组织的正常运转,实现组织的共同目标。
7.新组织理论 答:明兹伯格的新组织理论认为,组织管理的基本问题是分工和协调,组织结构的实质 是人们在组织内进行劳动分工和协调的方式的总和。了解组织结构,首先要了解组织中的各 种协调机制。明茨伯格提出了相互调适、直接监督、工作程序标准化、成果标准化或产出标 准化、技术(技能)以及知识标准化、规范标准化六种基本的机制。这六种协调机制在时间 上是相继出现的,在空间上也可能同时并存。在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中,需要这六种协 调机制同时并存,但只有某一种协调机制占主导地位。
8.内涵式管理 答:内涵式管理力求通过充分利用内部条件、加强企业创新、提高内部生产能力来增强 企业竞争力。而企业由外延式管理转变为内涵式管理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有选择地扩展业务; ②强调内部创业。 二、思考题 1.为什么梅奥认为新的领导力在于提高员工满足度的能力? 答:梅奥等人根据霍桑实验得出不同的结论,他们认为生产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工人 的士气;而工人的士气则取决于他们感受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程度。 新型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工人的满足程度是因为:在各种需要中,金钱与物质方面的需 要只占很少的比重,更多的是获取友谊、得到尊重或保证安全等方面的社会需要。因此,要 提高生产效率,就要提高工人的士气;而要提高工人的士气,就要努力提高工人需要的满足 程度。新型的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工人需要的特点,不仅要解决工人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早期管理思想(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早期管理思想(圣才出品)

第2章早期管理思想一、名词解释1.“等级链”(法约尔跳板)(北航2005研)答:等级链是从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直至低层管理人员的领导系列,它是组织内部命令传递和信息反馈的正常渠道。

依据这条路线来传送信息对于保证统一指挥是非常重要的,但它并不是最迅速的途径。

如果企业规模较大、层次较多,这种方法有时反而会影响行动的速度,进而影响组织的效率。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法约尔设计了一种“联系板”的方法,以便使组织中不同等级线路中相同层次的人员能在有关上级同意的情况下直接联系。

这个“联系板”,又称为“法约尔桥”。

跳板对提高组织运行的效率具有重大意义。

2.指挥(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答:指挥是指对下属的活动给以指导,使企业的各项活动互相协调配合。

指挥要服从统一指挥的管理原则,统一指挥是指一个下属人员只应接受一个领导人的命令,这条原则常会由如下四方面的原因打破:①为了争取时间或立即中止某次错误行为,高层管理者不通过中层直接向基层发出指示;②为避免给两个以上的工作人员分配职权而造成的矛盾;③部门界限不清,两个部门的主管都认为有指挥同一工作的权力;④部门之间的联系上、职务上固有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因而为了保证统一指挥,必须客服这些现象。

3.权力(四川大学2006研;华中科大2004研)答:韦伯把权力定义为一种引起服从的命令结构。

权力是统治社会或管理某个组织的基础,社会或组织与其构成部分的关系,主要不是通过契约关系或道德一致来维持的,而是通过权力的行使来凝聚的。

韦伯认为,被社会所接受的合法权力有三种类型:①传统型权力。

这种权力建立在对习惯和古老传统神圣不可侵犯性的要求之上。

这是一种由族长或部落首领来行使的权力。

臣民或族人之所以服从,是基于对神圣习惯的认同和尊重。

②个人魅力型权力。

这是建立在对某个英雄人物或某个具有神赋天授品质的人的个人崇拜基础之上的权力。

③法理型权力。

这类权力的依据是对标准规则模式“合法化”的信念,或对那些按照标准规则被提升到指挥地位的人的权力的信念。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6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13-16章)【圣才出品】

第13章沟通理论13.1 复习笔记一、沟通的原理和策略1.沟通的重要性(1)有效沟通可以降低管理的模糊性,提高管理的效能。

(2)沟通是组织的凝聚剂、催化剂和润滑剂,它可以改善组织内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3)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2.沟通过程(1)沟通过程模型。

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沟通过程的模型可以用图13-1反映出来。

图13-1 沟通过程①发送者发出信息。

发送者明确了自己要进行沟通的内容。

②编码。

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收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如语言、数字、文字等符号。

③传递信息。

通过某种通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传递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示。

④解码。

接收者将通道中加载的信息翻译成他能够理解的形式,解码的过程包括接收、译码和理解三个环节。

⑤反馈。

接收者将其理解的信息再返送回给发送者,发送者对反馈信息加以核实和做出必要的订正。

(2)沟通障碍噪声是指一切干扰、混淆或者模糊沟通的因素。

沟通的五个环节都会受到噪声的干扰。

发送者不能明确所要沟通的内容,或者不能正确编码就会造成发出的信息失真;通道的选择不利和传递中信号的遗失又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接收者在接受、翻译、理解过程中的不当往往带来信息接收的失真;同样,反馈也会带来反馈失真。

3.沟通网络沟通网络是指由若干环节的沟通路径所组成的总体结构,许多的信息往往都是经过多个环节的传递,才最终到达接收者。

恰当地选择网络对于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沟通网络的基本的形式有五种: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如图13-2所示。

(1)链式。

链式是信息在沟通成员间进行单线、顺序传递,形如链条状的沟通网络形态。

(2)轮式。

这种网络中的信息是经由中心人物而向周围多线传递的。

图13-2 五种信息沟通的形式(3)Y式。

它是轮式与链式相结合的纵向沟通网络。

(4)环式。

环式网络可以看成是将链式形态下两头沟通环节相联结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式结构,它表示组织所有成员间都不分彼此地依次联络和传递信息。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决策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决策理论(圣才出品)

第6章决策理论一、名词解释1.决策(Decision Making)(大连理工2014研;华科2013研;北师2012、2007研;武大2011研;北科2011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中山大学2010、2009研;北理2008研;北邮2008研;上海财大2007研)答: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过程。

这个概念表明,决策的主体既可以是组织或个人活动的选择,也可以是对这种活动的调整;决策选择或调整的对象,既可以是活动的方式,也可以是活动的内容;决策涉及的时限,既可以是未来较长的时期,也可以仅仅是某个较短的时段。

决策这一管理活动具有以下特点:(1)目标性。

任何组织决策都必须首先确定组织的活动目标。

目标是组织在未来特定时限内完成任务程度的标志。

(2)可行性。

决策方案的拟订和选择,不仅要考察采取某种行动的必要性,而且要注意实施条件的限制。

(3)选择性。

决策的实质是选择。

没有选择就没有决策。

要能有所选择,就必须提供可以替代的多种方案。

(4)满意性。

选择活动方案的原则是满意原则,而非最优原则。

(5)过程性。

决策是一个过程,而非瞬间行动。

体现为:①组织决策不是一项决策,而是一系列决策的综合;②这一系列的决策本身就是一个包含了许多工作、由众多人员参与的过程。

(6)动态性。

决策的动态性之间相互联系。

决策不仅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

作为过程,决策是动态的,没有真正的起点,也没有真正的终点。

2.追踪决策(东财2010研;华科2006研)答: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

一般情况下,包括五个步骤:①诊断;②明确改善目标;③拟定经营方案;④经营方案的比较与选择;⑤最终决策。

它具有三个特点: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

3.非程序化决策(华南理工2013研;东财2009研;中南财大2007研)答:非程序化决策又称一次性决策,是指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结构不清、无先例可循,并且具有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决策,例如新产品的开发、工厂的扩建、经营多角化等。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模拟试题】(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管理2.组织3.决策(Decision Making)4.目标管理5.管理幅度6.非正式组织7.激励(Motivation)8.控制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古典管理理论?它在管理学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2.简述两种社会责任观。

3.请简述矩阵式组织结构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以及它有哪些特征和优点。

4.领导行为及行为理论,按其发展阶段来看形成了三类理论。

简单回答这三类理论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和基本观点;再简答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四种领导者行为的特点。

5.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2.论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请你阐述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结合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分析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

四、案例分析题(共25分)助理工程师李明,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到一家工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勤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一号种子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

然而,工资却与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

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王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

4年前,李明刚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李明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王厂长亲自吩咐人事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

这确实使李明当时春风不少,工作更卖力。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李明属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老同志。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尽管如此,从确保管理工作取得更佳效果的立场来说,还是应该选择好的领导者来从事直线管理工作,而把领导才能相对较弱的人调整到参谋的职位上。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管理2.组织3.决策(Decision Making)4.目标管理5.管理幅度6.非正式组织7.激励(Motivation)8.控制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什么是古典管理理论?它在管理学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2.简述两种社会责任观。

3.请简述矩阵式组织结构适合在什么情况下使用,以及它有哪些特征和优点。

4.领导行为及行为理论,按其发展阶段来看形成了三类理论。

简单回答这三类理论各自的研究侧重点和基本观点;再简答路径—目标理论的基本原理和四种领导者行为的特点。

5.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为什么说管理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2.论述西方现代管理思想的主要学派及其核心观点。

3.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人类已经开始进入信息社会,请你阐述信息技术对管理活动的影响,结合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分析信息时代的管理创新。

四、案例分析题(共25分)助理工程师李明,一个名牌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工作已8年,于4年前应聘到一家工厂工程部负责技术工作,工作勤恳负责,技术能力强,很快就成为厂里有口皆碑的“四大金刚”之一,名字仅排在一号种子厂技术部主管陈工之后。

然而,工资却与仓管人员不相上下,夫妻小孩三口尚住在来时住的那间平房。

对此,他心中时常有些不平。

王厂长,一个有名的识才老厂长,“人能尽其才,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的孙中山先生名言,在各种公开场合不知被他引述了多少遍,实际上他也是这样做了。

4年前,李明刚来报到时,门口用红纸写的“热烈欢迎李明工程师到我厂工作”几个不凡的颜体大字,是王厂长亲自吩咐人事部主任落实的,并且交代要把“助理工程师”的“助理”两字去掉。

这确实使李明当时春风不少,工作更卖力。

两年前,厂里有指标申报工程师,李明属有条件申报之列,但名额却让给一个没有文凭、工作平平的老同志。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笔记考点课后答案第1章组织与管理1.1 复习笔记一、组织要素及其整合1组织及其要素(1)组织是指一群人为了某个共同目标而结合起来协同行动的集体。

根据目标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政治组织、军事组织、经济组织、教育组织、宗教组织等等。

(2)组织要素包括:①组织成员。

任何组织都是一定数量的个人的集合体;②组织目标。

组织目标是不同组织成员的黏合剂,它是组织社会存在的理由,包括终极目标和阶段目标;③组织活动。

组织活动的内容是由组织目标的性质决定的;④组织资源。

任何活动的开展都需要利用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资源。

特定组织是一定人与一定资源的特殊结合;⑤组织环境。

组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

2.组织要素的整合组织要素的整合包括:各类要素内部不同个体之间的整合以及不同要素类型之间的整合。

(1)要素内部的整合包括:①组织成员的整合;②组织多元目标的整合;③组织活动的整合;④组织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整合。

(2)要素之间的整合包括:①活动与环境的整合;②目标与活动的整合;③活动与人的整合。

(3)管理是对组织各种要素的整合。

它既包括要素内部的整合,也包括要素之间的整合。

3.企业:一种社会经济组织(1)作为经济活动单位的企业①企业是指那些根据市场反映的社会需要来组织和安排某种商品(包括特质产品或非特质的服务)生产和交换的社会经济单位;②根据生产和提供的商品性质不同,将企业分为:农业企业、交通或运输企业、工业企业,等等。

(2)企业的任务①满足社会需要。

因此,从外部来看,企业的任务首先是要满足社会需要。

为社会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

②获取利润。

为了实现企业存续和发展的目标,为了使企业职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益,企业必须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实现一定的利润。

③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的关系。

满足社会需要与获取利润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补充的。

a.利润是企业满足社会需要程度的标志。

利润=销售收入-销售成本三销售量×单价÷销售量×单位成本。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1-15章)(圣才出品)第11章领导与权力一、名词解释1.领导(华中农大2013研;武大2011、2008研;中山大学2009~2011研;北二外2010研;北理2008研)答:领导是指领导者运用各种影响力,使其他个人或某个组织服从、接受和实现某个或某些目标的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

领导是一种人际关系,领导意味着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意味着指挥与服从的对立统一。

领导是一个动态的管理过程,是因为领导从制定目标开始,直到实现目标,贯穿于计划、组织、激励、控制全过程。

领导需要领导者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①有效地并以负责的态度运用权力的能力;②对人们在不同时间和不同情景下需要有不同的激励因素能够了解的能力;③鼓舞人们的能力;④以某种活动方式来形成一种有利的气氛,以此引起激励并使人们响应激励的能力。

2.管理者与领导者(中山大学2009研)答:管理者(manager)是指那些通过协调和监督他人的活动达到组织目标的人;而领导者(leader)是指那些能够影响他人并拥有职权的人。

管理者和领导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具体表现在:(1)从范围看。

理论上讲,所有的管理者都应当是领导者,因为领导是四大管理职能之一。

但另一方面,一个人可能是一个领导者,但并不是一个管理者。

那些未在正式组织中拥有管理职位的领导者,称为非正式领导。

有些握有职权的管理者可能没有部下的服从,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领导者。

(2)从能力要求看。

管理者可以依靠其特定职位所赋予的职权而指挥下级从事职责范围内的工作。

与之不同,领导者则可以运用来源广泛的权力,使受其影响的有关人员去执行超出职权命令范围的行动。

非正式组织中的领导者往往就拥有这样的影响力。

(3)从职能的内涵和性质看。

领导职能只是管理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好领导未必就一定是有成效的管理者。

因为一个管理者除了要做好领导职能外,还要做好其他许多管理职能。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20章)(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题库【章节题库】(16-20章)(圣才出品)

第16章控制方法与危机控制一、名词解释1.预算控制(华科2006研;四川大学2006研)答:预算控制是指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对费用支出进行严格有效的约束,以保证各种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能够充分地利用的过程。

预算控制必须借助基本的技术要素,才能发挥控制作用,产生控制效应。

有效的预算控制应当是一个全流程,全方位的多维控制系统,是一个点面结合,主辅结合,自始至终的动态控制系统。

2.市场控制(中南财大2010研)答:市场控制是一种强调使用外在市场机制,如价格竞争和相对市场份额,在系统中建立使用标准来达到控制的方法。

适用于产品或服务非常明确或确定及市场竞争激烈的公司。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的部门常常调整为利润中心,评价的标准是各自对公司利润贡献的百分比。

3.流动比率(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研)答:流动比率是指企业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率。

流动比率是反映企业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其计算公式为: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一般说来,流动比率越高,说明企业资产的变现能力越强,短期偿债能力亦越强;反之则弱。

一般认为流动比率应在2∶1以上。

4.速动比率(北京邮电大学2009年研、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研)答:速动比率是指流动资产和存货之差与流动负债之比。

该比率是衡量企业资产流动性的一个指标。

当企业有大量存货且这些存货周转率低时,速动比率比流动比率更能精确地反映客观情况。

速动比率的高低能直接反映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强弱,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反映得更加直观可信。

如果流动比率较高,但流动资产的流动性却很低,则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仍然不高。

5.管理审计(中山大学2009、2008年研)答:管理审计是对企业所有管理工作及其绩效进行全面系统地评价和鉴定的一种方法,它比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范围还要广泛。

管理审计虽然也可以组织内部的有关部门进行,但为了保证某些敏感领域得到客观的评价,企业通常聘请外部的专家来进行。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现代管理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现代管理理论一、名词解释1.霍桑试验(山西财大2013研;暨南大学2011研;东财2011研;华东理工2007研;深圳大学2007研)答:霍桑试验是指由梅奥教授所参与并于1927~1932年间在芝加哥西方电气公司霍桑工厂进行的系列试验。

(1)试验过程。

这个试验包括四个阶段:①照明试验;②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③大规模访问交谈;④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的研究。

(2)霍桑试验的主要结论。

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得出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该学说的主要内容有:①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②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③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他和周围人的关系。

(3)霍桑试验的意义:①梅奥主持的霍桑试验是管理史上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推翻了自泰罗以来把人看作“经济人”的假设,为管理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即开始重视人、研究人的行为;②霍桑试验使人际关系的研究逐渐闻名于世,使其成为了行为科学的先驱,使管理学从此进入了行为科学的新时代。

2.管理科学学派(北二外2009研)答:管理科学学派又称数理学派或运筹学派,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学者伯法。

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制定和运用数学模式与程序的系统,就是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来表示计划、组织、控制、决策等合乎逻辑的程序,求出最优的答案,以达到企业的目标。

其主导思想是使用先进的数理方法及管理手段,使生产力得到最为合理的组织,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而较少考虑人的行为因素。

“管理科学”理论的主要特点有:(1)生产和经营管理各个领域的各项活动都以经济效果好坏作为评价标准,即要求行动方案能以总体的最少消耗获得总体的最大经济效益;(2)使衡量各项活动效果的标准定量化,并借助于数学模型找出最优的实施方案和描述事物的现状及发展规律,摒弃单凭经验和直觉确定经营目标与方针的做法;(3)依靠计算机进行各项管理;(4)特别强调使用先进的科学理论和管理方法,如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运筹学、概率论等数学方法及数学模型。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沟通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沟通理论)【圣才出品】

第13章沟通理论13.1 复习笔记一、沟通的原理和策略1.沟通的重要性(1)有效沟通可以降低管理的模糊性,提高管理的效能。

(2)沟通是组织的凝聚剂、催化剂和润滑剂,它可以改善组织内的工作关系,充分调动下属的积极性。

(3)沟通是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2.沟通过程(1)沟通过程模型。

沟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沟通过程的模型可以用图13-1反映出来。

图13-1 沟通过程①发送者发出信息。

发送者明确了自己要进行沟通的内容。

②编码。

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收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如语言、数字、文字等符号。

③传递信息。

通过某种通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传递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示。

④解码。

接收者将通道中加载的信息翻译成他能够理解的形式,解码的过程包括接收、译码和理解三个环节。

⑤反馈。

接收者将其理解的信息再返送回给发送者,发送者对反馈信息加以核实和做出必要的订正。

(2)沟通障碍噪声是指一切干扰、混淆或者模糊沟通的因素。

沟通的五个环节都会受到噪声的干扰。

发送者不能明确所要沟通的内容,或者不能正确编码就会造成发出的信息失真;通道的选择不利和传递中信号的遗失又会造成信息传递的失真;接收者在接受、翻译、理解过程中的不当往往带来信息接收的失真;同样,反馈也会带来反馈失真。

3.沟通网络沟通网络是指由若干环节的沟通路径所组成的总体结构,许多的信息往往都是经过多个环节的传递,才最终到达接收者。

恰当地选择网络对于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信息沟通网络的基本的形式有五种:链式、轮式、Y式、环式和全通道式,如图13-2所示。

(1)链式。

链式是信息在沟通成员间进行单线、顺序传递,形如链条状的沟通网络形态。

(2)轮式。

这种网络中的信息是经由中心人物而向周围多线传递的。

图13-2 五种信息沟通的形式(3)Y式。

它是轮式与链式相结合的纵向沟通网络。

(4)环式。

环式网络可以看成是将链式形态下两头沟通环节相联结而形成的一种封闭式结构,它表示组织所有成员间都不分彼此地依次联络和传递信息。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圣才出品)

第4章管理伦理与社会网络一、关键术语1.道德答: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原则,它所构成的体系被称为道德规范(或道德体系、道德原则)。

作为规范,道德与伦理两个概念是相同的,管理活动归根到底是人的活动,组织和组织成员都有特定的价值规范,并受到这些规范的约束。

管理者的道德压力来自个人、组织、行业、社会等多个层面。

2.结构洞理论答:结构洞是指两个能够提供非重复性接触的行动者之间的连接关系。

两个行动者之间除了直接的接触外,不再拥有共同的关系。

不同组织之间的结构洞就是连接组织的桥,它提供了群体之间的非重复性信息。

伯特提出结构洞具有两个方面的结构利益,他们分别是信息利益和控制的利益。

3.组织社会网络答:组织社会网络是指社会交换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关系。

企业之间的合资关系、长期契约关系、战略联盟关系都是典型的组织社会网络。

组织社会网络的构成要素有:①结构要素;②资源要素;③规则要素;④动态要素。

4.权利原则答:权利原则的核心是从个体和群体的观点来表达道德。

权利原则主张权利不能简单地被功利所藐视,只能被另一个更基本或更重要的权利所超越。

不能因为其他人的快乐,而剥夺一个人应有的道德权利和法律权利。

特别对于弱势群体,企业管理者要保护他们的法律权利,维护其道德权利,如残疾人权利、老年人权利、民工的权利等。

5.道德判断答:道德判断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道德原则,运用相应的方法,对组织行为的善恶进行判定。

有效的道德判断是根据组织的道德发展水平,以管理者自身的价值观为基础,从道德判断的要素入手,运用道德判断的原则和方法而做出的合理选择。

6.组织社会资本答:组织社会资本是指那些能够被组织所控制的、有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活动的、嵌入组织社会网络之中的所有资源集合。

组织社会资本的概念包含三个重要问题:①作为组织的社会资源,组织社会资本并不是组织自身独占的,而是存在于其社会网络之中。

它本质上不是一种实体资源,而是一种关系资源;②不管这些资源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它们都能被组织所调动,那些不能被组织调动的网络资源并不是组织社会资本;③它们要有利于组织实现其目标活动。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40分)1.组织文化2.社会责任3.组织设计4.领导5.沟通6.全面质量管理7.技术创新8.知识管理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简述组织与环境的关系。

2.说明不同类型决策问题的特点。

3.简述高效工作团队的特点。

4.请结合动机理论,给出一些有效激励员工的实用性建议。

5.试比较控制工作中控制方法的优缺点。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45分)1.结合实际,论述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企业经营失范现象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管理道德建设的途径。

2.选聘主管人员的两种途径各有什么优缺点?在实际工作中应如何运用?3.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绝不应该对微不足道的事去衡量。

人们只有检查少数对工作成绩和成果无关紧要的时间,就不能达到控制的目的。

”请你根据控制的有关原理来理解这段话的含义并结合实际如何实现控制的目的。

四、案例分析(共25分)1998年8月8日是A集团公司10周年大庆的日子。

而此时此刻,关于该公司濒临破产的说法却已是妇孺皆知、从1989年的年产值4300万元到1993年以13亿元的业绩傲视群雄,再到1997年的产值降至2亿元和上市股票仅值9分钱,变化之大确实令人扼腕。

在此期间,其管理体制经历四次大的“地震”:1990年董事长L先生“杯酒释兵权”。

在保持待遇不变的情况下,原与其一起闯天下的9位“开国元勋”基本退出高层管理。

他们中间没有一个是大学生。

与此同时,一批年青的管理者脱颖而出,挑起了大梁。

1991年,企业的发展更加迅猛。

每天从各地汇往总部的现金收入达到三百万,对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时,L先生千方百计从国有企业挖来精英人物。

他们一来就担任A公司的一级经理(副总),掌管了市场部、企管部、财务部、事业发展部等七个重要部门。

有效解决了在快速膨胀过程中的管理问题,并确定A公司“层级结构”管理模式。

使A公司的整体工作风格从“主观发挥”为主转向以控制为主。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沟通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沟通理论(圣才出品)

第13章沟通理论一、关键术语1.沟通答: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的过程,是指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在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

沟通的过程主要包括:①发送者发出信息;②编码;③传递信息;④解码;⑤反馈。

2.横向沟通答:横向沟通是指沟通信息在层级结构的同一水平上的流动。

横向沟通经常发生于工作群体内部成员之间、两个工作群体之间、不同部门的成员之间以及直线部门和参谋部门的员工之间。

横向沟通的主要宗旨在于为组织协调与合作提供一条直接的渠道,横向沟通具有如下两点益处;①产生组织内不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相互协作。

②有助于消除组织内部的冲突;通过朋友和同事间的交流,横向沟通产生社会和情感的支撑。

3.沟通过程答:沟通是指发送者将信息传递到接收者的过程。

沟通的过程可以分解成以下步骤:①发送者发出信息。

发送者明确了自己要进行沟通的内容。

②编码。

发送者将这些信息译成接收者能够理解的一系列符号,如语言、数字、文字等符号。

③传递信息。

通过某种通道将信息传递给接收者,传递的方式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的,甚至还可以通过形体动作来表示。

④解码。

接收者将通道中加载的信息翻译成他能够理解的形式,解码的过程包括接收、译码和理解三个环节。

⑤反馈。

接收者将其理解的信息再返送回给发送者,发送者对反馈信息加以核实和做出必要的订正。

4.公开式管理答:公开式管理是指与组织内的所有员工共享重要的信息并共同发掘它在管理上的意义的管理实践。

需要共享的信息包括财务目标、收入表、预算、销售额和销售预测以及其他有关公司的绩效和前景的数据。

5.沟通策略答:沟通策略主要包括:沟通客体策略、沟通主体策略、信息策略、渠道策略和环境策略五个方面:①沟通客体策略是要求在沟通过程中对信息的接收者,即沟通的客体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明确沟通客体的需要,从而选择恰当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

②沟通主体策略是信息发送者要对自我进行客观的分析,认清自己的特征,明确沟通目的,界定自身的沟通地位,来选择沟通方式的策略。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决策理论(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课后习题-决策理论(圣才出品)
7.追踪决策 答:追踪决策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或方式的重新调整。追踪 决策是由于这种环境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由于组织对环境特点的认识发生了变化而引起的。 追踪决策具有如下特征:①回溯分析。追踪决策必须从回溯分析开始;②非零起点。随着初 始决策的实施,组织已经消耗了一定的人、财、物资源,环境状况因此发生了变化;③双重 优化。追踪决策所选的方案,不仅要优于初始决策方案,而且要能够改善初始决策实施过程 中的各种可行方案,选择最优化或最满意者。
(2)明确目标。需要完成以下工作:提出目标;明确多元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限定
时期。
(3)拟定方案。在方案制定阶段要广泛发动群众,充分利用组织内外部专家,通过他
们献策,产生尽可能多的改变设想,制定出尽可能多的可行方案。
(4)方案的比较和选择。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统筹兼顾;注意反对意见;有决
断的魄力。
6.非确定型决策方法 答:非确定型决策方法是指人们只知道未来可能呈现出多种自然状态,但对其出现的概 率,人们全然不知,那么在比较不同方案的经济效果时,就只能根据主观选择一些原则来进
2 / 2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行。非确定型决策方法主要包括:①乐观原则;②悲观原则;③折中原则;④最小最大后悔 值规则。
1 / 27
圣才电子书

4.决策过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决策过程主要包括:
(1)研究现状,判断改变的要求。决策是为了解决一定的问题而制定的,决策的目的
是为了实现组织内部活动与外部环境的平衡。因此制定决策首先要分析不平衡是否存在,它
对组织的不利影响是否已经导致了改变组织活动的必要。
圣才电子书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圣才出品)

陈传明《管理学原理》(第2版)章节题库-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圣才出品)

第15章控制系统、质量与运营绩效一、名词解释1.平衡积分卡(东北财大2009年研)答:平衡积分卡是由四个方面的指标组合成一个结构化的指标体系,并且各个方面的指标之间有着相互驱动的因果关系,其相互驱动的效果又紧密结合并支持组织的战略。

它对绩效的价值判断认为,好的绩效一定是整体性的,单方面做得好不能说明问题,四个方面要取得绩效效果的相互平衡,这也正是该工具命名的由来。

其四个方面的指标设计分别针对着四个问题的回答:①财务方面回答怎样满足股东的要求;②内部经营方面回答组织必须在哪方面擅长或精专;③学习与成长方面回答如何使能力得到持续的发展和提高;④客户方面回答怎样满足客户的要求。

2.六西格玛(浙大2011年研)答:六西格玛是一种被设计用来减少瑕疵率以帮助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提高顾客满意度的质量计划。

它的目标是:每100万个单位产品或程序中不超过3.4个瑕疵。

虽然这是一个极难达到的标准,但许多由质量驱动的公司正在采用这种方法,而且从中受益匪浅。

西格玛是统计学家用来定义标准差的希腊字母。

西格玛的个数越多,偏离标准就越少,即瑕疵越少。

如果只有1个西格玛,大约2/3的被测量对象是合格的。

2个西格玛意味着95%的被测量对象是合格的。

如果具有6个西格玛,你几乎实现了零瑕疵。

实施六西格玛获得ISO 9000质量认证的目标应当是创建切实有效的工作流程和运营系统,从而使组织满足顾客的要求,并且使员工以一种高质量的方式来开展工作。

3.全面质量管理(暨南大学2011研;中南财大2009研)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管理途径。

全面质量管理的要点包括:①高度关注顾客。

这里的顾客不仅包括购买企业产品或服务外部的个人或机构,还包括企业内部相互提供服务的部门。

②坚持持续改进。

TQM是一种永不满足的承诺,使已经是“非常好”了的还不够,质量总还能改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章沟通理论一、名词解释1.沟通(华南理工2013研;首都师范大学2011研;中山大学2011研;北邮2010研;中国传媒大学2009研;北二外2009研)答:沟通是指信息的传递与理解的过程,是在两个或更多人之间进行的事实、思想、意见和情感等方面的交流。

沟通过程包括的要素:①信息源;②信息内容;③信息的接收者;④沟通渠道。

沟通的特点:①心理因素对沟通的效果影响很大;②沟通过程既是一个信息传递过程,同时又是培养感情、交流感情的过程;③沟通是以语言为工具和载体的。

沟通在管理中的重要意义:首先,沟通是协调各个体、各要素,使企业成为一个整体的凝聚剂;其次,沟通是领导者激励下属,实现领导职能的基本途径;第三,沟通是企业与外部环境之间建立联系的桥梁。

2.非正式沟通(中山大学2009研;中南财大2007研)答:非正式沟通是指以非正式组织系统或个人为渠道的信息传递活动。

其主要功能是传播职工所关心的和与他们有关的信息,它取决于职工的社会和个人兴趣、利益,与企业正式的要求无关。

与正式沟通相比,非正式沟通有以下特点:①信息交流速度较快,这是由于非正式沟通传递的信息都是与职工的利益相关的,而且没有正式沟通那种机械的程序;②信息比较准确,由于信息量大、覆盖面广,组织中各个层次的人都可以由此获得自己需要或感兴趣的信息;③沟通效率较高;④可以满足职工的需要,职工由正式沟通不能获得满足的需要可由此得到满足;⑤有一定的片面性,信息常常被夸大、曲解。

答:沟通过程是指沟通、交流的全过程。

沟通过程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步骤:①信息的发出,信息沟通过程是从信息的发出开始的。

发送者具有某种意思或想法,但需纳入一定的形式之中才能予以传送,这称为编码。

编码最常用的是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除此之外还借助于脸部表情、声调、手势等表现出来的身体语言和动作语言等(通称为非言语语言)。

②信息的传递,这是通过一条连接信息发送者与接收者双方的渠道、通道或路径而将信息发送出去。

不同的沟通渠道适用于传递不同的信息。

信息传递中的障碍也是经常会出现的。

沟通渠道选择不当,或者沟通渠道超载,以及沟通手段本身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信息传递中断、失真或无法传送至接收者。

有效的沟通离不开可靠的信息传递渠道。

③信息的接收,从沟通渠道和路径传来的信息,需要经过接收者接收并接受之后,才能达成共同的理解。

信息的接收实际上包括了接收、解码和理解三个小步骤。

④信息的反馈,为了核实、检查沟通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信息沟通过程还需要有反馈的环节。

只有通过反馈,信息发送者才能最终了解和判断信息传递是否有效。

但并不是所有的信息沟通都会伴随着信息的反馈。

将不出现反馈的信息沟通称为单向沟通,出现反馈的信息沟通称为双向沟通。

4.语言沟通与非语言沟通(中山大学2009研)答:语言沟通是指把信息通过写或说的字词进行编码,它包括面对面沟通、电话或视频沟通和书面沟通。

非言语沟通是指除语言沟通以外的各种人际沟通方式,它包括形体语言、副语言、空间利用、时间安排以及沟通的物理环境等。

非语言沟通能够支持或加强语言沟通。

非语言沟通与语言沟通密切相关。

在实际沟通过程中,当语言信息与非语言信息互相不一致的时候,人们往往会更加相信非语言信息。

答:轮式沟通是指信息沟通网络的一种沟通形态,又称为辐射型沟通渠道。

具体指在一个沟通群体内,存在一个沟通中心,沟通中心和其他每个人之间都有双向的沟通渠道,但非沟通中心的每个人之间没有直接沟通渠道,必须通过将信息传递给沟通中心,再由沟通中心将信息传递给沟通目标人,才能进行互相沟通。

这种沟通形态属于控制型网络,其中只有一个成员是各种信息的汇集点与传递中心。

在组织中大体相当于一个主管领导直接管理几个部门的权威控制系统。

其特征是:信息沟通的渠道较少,信息高度集中,信息中心或者管理者的作用相当重要。

信息收集、传送的速度较快,但对信息中心的信息接收、传送、处理能力要求高。

轮型沟通由于沟通的信息中心与各沟通人之间没有中间链节,因此具有较高的沟通效率,是加强组织控制、争时间、抢速度的有效方法。

但一般沟通人之间缺乏直接联系,导致管理沟通较难进行,因此,组织人员的满意程度低,士气低落。

6.人际沟通(北京科技大学2006研)答:人际沟通是一个过程,是指通过共有符号、标记或行为系统,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交流信息的活动。

在企业中,沟通除了包括通常意义的沟通之外,还包括能够及时有效地产生、收集、分发、存储企业信息,直至最终处置信息。

对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理解:(1)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是通过语言(或语言的文字形式)来进行的。

(2)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不仅是消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的交流。

(3)在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信息发出者和接收者之间,需彼此了解对方进行信息交流的目的和动机,而信息交流的结果会改变人的行为。

(4)在人与人的信息沟通过程中,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

这种障碍不仅是由于信息通道(即传递)的失真或错误,而且还由于人们所特有的心理障碍所产生的。

二、简答题1.链式沟通网路、轮式沟通网路、全通道式沟通网路分别适合在何种情况下使用?为什么?(中南财大2010研)答:链式沟通网路、轮式沟通网路、全通道式沟通网路是三种信息沟通网路,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沟通情景,具体包括:(1)链式沟通①链式沟通网路主要用于表示组织中主管人员与下级部属之间存在若干中间管理者;它是分层领导体制下最高领导者与最低执行者之间进行信息沟通的一种概括模式。

②链式沟通属控制型结构,信息容易失真,平均满意度有较大差异,并且沟通网络一经产生就比较稳定,适用于比较稳定的最高领导者与最低执行者之间的信息沟通。

(2)轮式沟通①轮式沟通主要用于在一个沟通群体内,存在一个沟通中心,沟通中心和其他每个人之间都有双向的沟通渠道,但非沟通中心的每个人之间没有直接沟通渠道,必须通过将信息传递给沟通中心,再由沟通中心将信息传递给沟通目标人,才能进行互相沟通的情景。

②轮式沟通又称为辐射型沟通渠道,属于控制型网络。

信息沟通的渠道较少,信息高度集中,信息中心或者管理者的作用相当重要;信息收集、传送的速度较快,但对信息中心的信息接收、传送、处理能力要求高;效率高,并且易于加强组织控制、争时间、抢速度,因此适于存在以上情形的沟通情景。

(3)全通道式沟通①全通道式沟通主要用于组织成员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彼此了解,每个人都与其余的人沟通,没有权力、地位的区别的沟通情景。

②全通道式沟通属于开放式的网络系统,这种网络中组织的集中化程度及主管人的预测程度都很低;由于沟通渠道很多,组织人员的平均满意程度高且差异小;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强,可以增强组织合作精神,提高士气,因此比较适于以上的沟通情景。

2.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包括哪些(哈工大2014研;武大2012研)?管理沟通中的障碍表现在哪些方面,是怎样的形式(东财2010研);管理沟通存在哪些障碍(中南财大2007研;南开大学2006研)?答:沟通的障碍包括四个方面:(1)信息传递者的障碍①表达障碍,指因信息传递者表达能力不足产生的障碍;②语义障碍,指因对语义的不同理解引起的障碍;③传递形式障碍,指因传递形式不协调产生的障碍;④因社会环境与知识局限产生的障碍。

(2)信息传递渠道中的障碍①信息传递手段的障碍。

在现代信息沟通中,人们使用着越来越多的新型信息传递手段,大大提高了沟通效率。

同时,一旦这些手段发生故障就会影响沟通。

②传递层次的障碍。

在信息传递中,信息损耗现象被称为信息过滤。

信息过滤会使信息被歪曲、曲解、篡改。

(3)信息接受者的障碍①信息接受者在接受到信息之后,有时会按照自己的要求,对信息进行过滤,取其对味的信息,滤掉不对味的信息;②理解能力的障碍,这同发送者发送能力的障碍是一样的;③信息过量障碍。

接受者在收到过多的信息时,必然有一部分信息会被忽略,这对于信息发送者和接受者来说都要给予重视。

(4)沟通环境障碍沟通系统所处的环境因素中也可能存在一定的障碍,影响沟通的效率和绩效。

噪声是沟通环境中的主要障碍。

3.组织冲突主要是由哪些原因引起的?(中央财经大学2006研)答:组织发展过程中之所以充满了矛盾冲突,一是由于组织组织本身的地位和特点包含了各种矛盾的成分在内;二是由于组织内外均存在变化着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力量。

矛盾冲突是组织发展过程的常态。

具体说来组织冲突主要由以下原因引起:(1)组织本身的矛盾因素。

组织作为一个系统,对内面对个人,对外面对环境;一方面要集合个人的力量.形成有目的的有机整体,另一方面要适应环境,谋求自身的发展。

这种特殊的性质和位置,决定了它不可避免地处在各种矛盾的焦点。

(2)环境的变化。

组织与环境之间的均衡.是通过适当的目标和战略实现的,而且环境不是成不变的,时刻处在变动中。

环境因素的变化,会打破组织原来形成的均衡状态,使组织面临种新的局面。

其中,竞争、技术和需求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因素。

(3)组织的发展。

组织的发展是带来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主要表现有三方面:①组织发展带来组织与环境均衡的破坏。

②组织发展带来组织内部均衡的破坏。

第二种表现在组织内部,即由于组织的成功和发展、规模扩大或者分支机构增加,原来适宜、稳定的管理体系和操作变得不适应,需要做出调整和修正。

③组织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除上述两个大的方面外,长期的组织发展过程中,会滋生一些与成功和发展相伴随的弊病。

上述情况是在组织发展中不可避免会出现的,这些原因也就导致了组织冲突的产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