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学学习心得体会

之互联网下的社会分层与流动之我见

当今的世界已经进入了网络化时代。“所谓网络化指的是用纵横交叉的互动式信息网络来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共享,把电脑的互联网络普遍化。”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中说:“世界已经离开了暴力和金钱控制的时代,而未来世界政治的魔方将控制在拥有信息强权人的手里,他们会使用手中掌握的网络控制权、信息发布权,利用英语这种强大的文化语言优势,到达暴力金钱无法征服的目的。”这对我们传统的社会分层方法提出了挑战。

一、传统社会分层标准的评界

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等级没有同的多个社会群体的一种方法,因学者们研究目的而异,这一分层标准各没有相同,因此分层结果也大不相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这一分层标准的选择要使划分后的各阶层间有较明显的分界线,也就是说,社会分层标准选取是建立在社会成员某一方面的异质性而非同质性基础上的,因为大量社会成员的同质性的具有失去了社会分层的意义。

在西方社会学中,最早提出社会分层理论的是德国社会学家韦伯,他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结构的三重标准,即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以及社会标准——声望。现代西方社会学家对社会分层的研究,基本上是在韦伯分层理论模式基础上进行的,比拟有代表性的模式有:韦伯-沃纳模式、帕森斯和布劳-邓肯的职业分层模式,达伦多夫等抵触论者的权力分层模式等。

纵观自韦伯以来的各大分层模式,我们不难发现,财富、权力、声望是每种分层模式中分层标准的题中之义:沃纳的分层标准只是韦伯分层标准的细化和进一步操作化,没什么新东西;帕森斯及布劳-邓肯模式视职业为财富和声望差别的根源,其前提也是肯定财富和声望的差别性的,其潜层的分层标准也是基于财富和声望之上的;而抵触论者的权力分层模式也是以韦伯分层模式中的一个单一标准为依据进行的。所以,韦伯提出的三个基本标准被西方学术界广泛接受,这也说明他的分层标准有很强的解释力,抓住了社会分层的关键,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有其历史局限性,社会分层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差异性,随着社会的不时变化,我们的社会正从韦伯所处的工业时代,经历贝尔所谓的后工业社会,正跑步进入网络时代,传统的分层标准在当今社会正逐步失去其具有的基础,下面我们来对它们逐一审视。

二、网络时代传统分层标准的消解

在网络时代,传统的具有重大社会经济意义的分层标准正逐渐被消解:

(一)

网络时代财富占有方式的改变

网络经济是知识型经济,其最大特征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生产力的迅猛提高和经济的迅速飞跃。网络时代以知识为基础,知识是科学技术之源,科学技术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因此,知识是决定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经济发展主要不是靠体力而是靠智力,在网络时代,财富需要再定义。在以工业文明为主导的时代,谁占有了矿山、煤炭、石油、钢铁和各类动力、传动机器,谁就掌握了世界。摩洛克菲勒等工业巨头曾经是叱吒风云的时代骄子;而在网络时代,谁掌握的网络资源多,谁具有较强的网络资源的获取、利用能力,谁才真正拥有“财富”。

(二)网络时代权威结构和权力分布的消解

网络的第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非中心化、网络化,这对传统的权威结构及权力分布发生巨大的冲击,权力趋于均等化。事实上,一部电脑技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从集权不时趋于分权的历史。其中有两个意义重大的转折,一是电脑从中央控制式的大型世博主机转变为普通百姓也可以使用的个人电脑;二是网络的兴起。前者类似贵族专有向平民化的转变,它强化了分权和平等的观念;后者使亿万台计算机同电缆、卫星技术一起,交互作用,打破了信息垄断,扩大了人们的政治参与和选择机会。网络的第二个特征就是网络的公共性,即任何人都没有整个网络的拥有控制权,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这个巨大的网络平等地与其他用户交换信息,在很大水平上,这一特性掏空了传统权威结构及权力分配赖以存在的基础,因为传统权威结构及权力分配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对财富的源泉——生产资料的占有。网络经济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网络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资料,它的公共性无疑发挥了巨大的分权功能及均权意识的培养功能。因此,在网络时代,权力在公民间的分配日益平均,公民掌握权力的差异性日渐缩小,如前所述,如果一个分层标准对社会成员的划分失去了其异质性这一前提的话,根据这一分层标准进行的社会分层也失去了意义。

(三)“虚拟社会”的匿名性对声望的冲击

在网络时代,网络造就了一个虚拟的社会,人们之间的距离将变得很近,越来越多地和地理上相隔遥远的人随时交往、合作,这也就意味着越来越少地和自己周围的人进行直接面对面的互动,因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将隔着一层纱。正由于其互动的间接性,传统的与财富、权力相联系的影响个人声望的各个因素在这个虚拟的现实中更加可控,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网络”名片上冠一个博士头衔,标一个“千万富翁”的身份,而这一切又因网络的匿名性而变得无从考证。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传统的影响社会成员声望的各个因素也失去了其原有的分辨率,最终失去作为社会分层标准的基础。

从另一个角度看,在网络时代,随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细化,个人都有将变为这一巨大的网络机器上一个微缺乏道的结点,社会从总体上变得更加均质,而在各个社会成员间将变得更加异质,社会个体间将逐渐失去其可比性,人们对某一个体的认识间接化和符号化,声望将消失在词汇本中。

三、网络时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

从以上对传统社会分层标准的考察可知,权力、财富及声望在网络时代已经失去其作为社会分层标准的根本前提——社会成员占有量上的差异性。相反,在网络时代,社会成员将只在网络资源的拥有量上及网络资源的获取、利用能力上出现出差异性。正如托夫勒所言:“未

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谁控制了网络,谁控制了网上资源,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人。”这说明了网络资源的重要性,而个人作为获取、利用网络资源能力的主体,是这一差异的主导因素。因此,我们可根据这二者对

网络时代的社会成员进行合理分层。

(一)社会分层模型

一般来说,网络资源的多少包括网络信息的多少及网络设备的优劣两个方面。我们将网络时代社会成员网络资源的拥有量的多少作为横轴,将社会成员个体网络资源的获取、利用能力的强弱作为纵轴,将网络时代的社会成员分成以下区域。Ⅰ区的社会成员拥有的网络资源少,获取、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弱,处于社会的最底层;Ⅱ区的社会成员拥有的网络资源多,获取、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却很弱,Ⅲ区的社会成员拥有的网络资源少,但获取、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却很强,这两个区域的社会成员是社会的主体,属于社会的中间阶层;Ⅳ区的社会成员拥有的网络资源多,获取、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也很强,是社会的精英,处于社会阶层格局的顶端。

(二)社会流动模式

社会分层结构是某一时点上,社会各阶层成员的分布状况,社会流动作为社会分层的动态体现,在解释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上有很强的解释力,下面我们对以上模型进行社会流动分析。

我们知道,在网络时代,巨大的网络已将人类生活的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职业等在传统社会有巨大差异的分层标准由于人们共同工作于同一个网络的各个终端而变得相似。因此,水平流动已失去其存在的意义。下面我们来考察网络时代社会成员的垂直社会流动。

在书写的模型中,Ⅰ区的社会成员处于社会的最底层,要么就处于原地不动,要么就发生向上的社会流动。在理论上,他们有两个流向,即Ⅱ和Ⅲ区。然而我们知道,网络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角色的自致性而非先赋性,社会成员要向上流动,只有靠自己的努力,社会个体要想获得更多的网络资源,必需先提高自己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的绝对和相对能力,这就发生了一个时间差,因此,实际情况是Ⅰ区社会成员的向上流动只能是流向Ⅲ区而非Ⅱ区;随着Ⅲ区社会成员网络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提高,其网络资源的拥有量也必将随之增多,他们也自然而然进入Ⅳ区,也就是说,Ⅲ区的社会成员只能向Ⅳ区流动;由于Ⅳ区的社会成员处于社会阶层结构的顶端,其社会流动方向只能是向下的,同样的道理,其网络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的绝对或相对下降,必先于其网络资源拥有量的减少之前发生,因此,他们实际上也只能向Ⅱ区流动;Ⅱ区的社会成员由于其网络资源获取和利用能力较弱,其网络资源的拥有量也必定相应减少,从而滑向Ⅰ区。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完整的社会流动过程。

(三)网络时代社会流动的特点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网络时代的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有以下两个特点:

其一,社会流动为一个单向循环的过程。在网络时代,社会流动只能遵循下图的模式,流动方向是固定的,不可能跨区域的交叉流动。同时,经过一个周期的流动,又回到自己的起点,从此开始新一轮的社会流动,但这种循环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回复,而是随同着全体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