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最新中考地理复习课件 第十三章 认识区域
原地区人口多。
满族 是东北地区人数最多的少数民族。 (2)民族:______
(3)重要城市:哈尔滨—北部的中心城市;长春—
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阳—最大的综合性中心城市和交 通枢纽。
考点梳理
◆考点2◆ 联系与差异
1香港和澳门 (1)港澳概况
项目 位置 香 港 澳 门 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珠 地处中国大陆的东南端,珠 深圳 江口西侧,邻广东_______ 珠海 江口东侧,邻广东____
考点分析
本章重点考查东北地区的环境特点,习惯与前面的自然环 境、资源、经济发展等知识进行综合考查。香港、澳门、珠江三 角洲、长江三角洲、北京、台湾省、西部地区等也是本章节考查 的另一个侧重点。
知识网络
考点梳理
◆考点1◆ 位置与分布
1.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 辽宁省 , (1)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和_______ 简称“东北三省”。位于中国东北部,东、 北两面 与朝鲜及俄罗斯为邻;西接内蒙古自治区;南连河北 省,与山东半岛隔海相望。 (2)东北地区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为主,地 半环状 的三带:外围是黑龙江、乌 表结构大致呈_________ 苏里江等流域低地 ,中间是山地和丘陵,内部则是 平原 广阔的__________ 。 温带季风 气候,冬季寒冷漫 (3)东北地区属_____________ 长,夏季温暖短暂。
中考复习导引
考点
考纲呈现
考纲要求
●知道某区域内存在的自然灾害与环境问题,区域 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利用的成功经验。 ●知道区域发展对生活方式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了解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点、历史文化传统和 考 点 3 : 环 境 城市职能,知道其城市建设成就。 与发展 ●知道台湾省自古以来一直是祖国不可分割的神圣 领土;描述台湾省的位置和范围,分析其自然地理 环境和经济发展特色。 ●了解我国西部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保护生态环境 的重要性。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天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1月18日天津市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监督管理第三章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第四章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第五章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第六章区域污染协同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和管辖海域内的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
第三条本市生态环境保护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城市,开展区域污染协同防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第四条本市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地方立法、政策制定、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执法监管中,不得变通突破、降低标准。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采取有效措施,保障生态环境安全,持续改善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第六条市和区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明确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规划和自然资源、住房城乡建设、城市管理、水务、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并纳入本级财政预算。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教案第一章:生态环境概述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的定义和分类;2. 掌握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3. 理解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概念;2. 生态环境的分类;3. 生态环境的主要组成部分;4. 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定义,进行小组讨论;2. 老师讲解生态环境的分类和组成部分;3. 举例说明生态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第二章:生态环境问题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原因;2. 掌握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3. 理解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2. 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3.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4. 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生态环境问题的种类和原因;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3.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展示生态环境问题对人类的影响;4. 老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第三章: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2. 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3. 理解生态环境建设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建设的定义;2. 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3. 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4. 生态环境建设对人类的影响。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建设的定义,进行小组讨论;2. 老师讲解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意义;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生态环境建设对人类的影响;4.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生态环境建设的过程。
第四章: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2. 掌握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3. 理解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2. 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3. 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教学活动:1. 老师讲解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生态环境建设的具体措施;3. 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体验生态环境建设的实施过程;4.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生态环境建设的发展方向。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__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含解析鲁教版
第13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易错提醒] 荒漠化不只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荒漠化主要发生于干旱、半干旱地区,但在一些半湿润地区甚至湿润地区也有发生,如我国华北地区的盐碱化、云贵地区的石漠化。
二、西北地区的荒漠化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易错提醒] 西北地区荒漠化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其中人为因素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自然因素为这一过程的发展创造了条件,而人类活动则大大加剧、加速了这一过程。
三、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不仅影响当地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而且严重威胁到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防治内容(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1)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
(2)坚持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2018·山西太原期末)我国荒漠化类型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冻融荒漠化、土壤盐渍化等四种。
以下为我国某省级行政区的四类荒漠化比重表,读表完成1~2题。
1A.东部地区B.中部地区C.东北地区D.西部地区2.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方针,下列措施对该省级行政区荒漠化防治最有效的是( )A.禁止采矿B.建设防护林C.实施封沙禁牧D.实施生态移民答案1.D 2.B(2019·四川绵阳一诊)降雨侵蚀力是指由降雨引起土壤侵蚀的潜在危险性,是客观评价由降雨引起土壤分离和搬运的动力指标。
重庆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西北部和中部丘陵、低山为主,东部靠大巴山、武陵山山脉,长江自西南向东北贯穿全境。
(新课标)2023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第十三章 环境与发展 第三节 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教师用书
第三节中国国家发展战略举例一、建设主体功能区1.主体功能区规划目的促使区域发展由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转向依据主体功能因地制宜、有序开发考虑因素土地适宜开发的程度、自然资源的丰富度、生态环境的脆弱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我国现状①适宜开发的土地少;②自然资源分布不均;③生态环境比较脆弱;④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2.主体功能区分类及其功能3.广东在出台的《广东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对四个不同经济区域(如图)赋予不同的经济发展功能定位,粤北山区4市明确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域”。
探讨将粤北山区4市明确定位为“生态发展区域”的原因是什么?提示:该区域受人类影响较小,自然生态良好,是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
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京津冀地区具有空间上相毗邻的区位优势,利于其协同发展。
(√)(2)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有效地进行产业整合,三地均衡布局相同产业类型。
(×)(3)雄安新区具有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开放程度高等区位优势。
(×)(4)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放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首要位置,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国家明确提出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
探讨该项定位体现的发展理念是什么。
提示: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引领,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三、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1.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
(1)我国的海底油气资源主要集中在深海盆,近海大陆架上很少。
(×)(2)我国海洋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建设海洋强国。
(√)(3)海洋是我国国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国防的前沿阵地。
(√)(4)对有争议的海域可通过军事力量来解决。
(×)2.在下图括号内填写有关海洋权益的概念。
3.为什么说渤海和琼州海峡是中国的内水?提示:内水是指领海基线向陆地一侧的水域,包括沿海国沿岸的河口、港口、海湾、海峡等。
我国的内海海域包括直线基线与海岸之间的海域,直线划入的领湾、领峡、港口、河口湾等,包括琼州海峡、渤海以及沿海分布的几百个港口在内的全部海域。
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第十三章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学案(人教版)
第十三章环境与发展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人类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箭头①:代表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获取物质和能量。
箭头②:代表人类通过消费活动以废弃物的形式把物质和能量排放到环境中去。
箭头③:代表人类通过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
箭头④:代表环境把受到的影响反作用于人类。
2.主要环境问题类型主要表现自然资源枯竭森林减少,水资源危机,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短缺等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海洋污染等3.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产生原因类型人类向环境的索取超过环境承受能力自然资源枯竭生态破坏人类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自身的净化能力环境污染命题视角(一) 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演绎法学习1.环境问题产生的机制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是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如下图所示: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对全球形成较大的人口压力,对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耗增多,引发资源和环境问题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利用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长期采用损害环境的生产方式,使生态系统遭到破坏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采取以损害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盲目追求当前经济增长,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3.主要的全球性环境问题的危害与对策表现分布成因危害对策全球变暖全球大量使用矿物燃料;森林面积大量减少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城市;使各地干湿状况发生变化增加森林覆盖率;减少矿物燃料的使用;开发利用新能源酸雨(pH<5.6) 西欧、北欧、北美、日本、我国南方地区燃烧矿物燃料,排放大量的酸性气体河湖水酸化、土壤酸化,腐蚀建筑物,危害人体健康对燃料脱硫处理,变废为宝,化害为利;鼓励使用新能源臭氧层破坏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等地上空人类大量使用氯氟烃等制冷剂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加,致使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危及海洋生物生存;导致全球变暖禁止或减少氟氯烃化合物的使用和排放生物多样性减少全球人类占据了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发生频率增加建立自然保护区国际水域污染北海、地中海;国际河流上游工业、生活废水污染水域;海上油轮石油泄漏破坏海洋生态与海洋水产业;影响河流下游地区人们的废水经处理后达标排放;对石油泄漏要及时治理生产和生活命题点全训题点(一) 环境污染问题的成因区域调查是地理研究的重要方法。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十三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考点一13.1核心考点全突破新人教版
13.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讲核心考点·全突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
图示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
完成(1)、(2)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A.自然植被改善B.风力侵蚀减弱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思维导引】【尝试作答】(1)___C___,(2)___D___。
1.理解1个成因——荒漠化的成因:(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
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下图:②物质基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因素——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少雨年则加剧荒漠化进程。
(2)人为原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具体如下所示:人为因素主要分布地区主要危害过度樵采(B) 干旱区的能源缺乏地区草场遭破坏过度放牧(C)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加速草场退化和沙化过度开垦(A)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地区,特别是沙区边缘沙质土壤肥力下降,废弃耕地变沙地,使土地沙化连片发展水资源利用不当内陆河流和山麓冲积扇地区生态用水紧张,植被退化,次生盐渍化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邻近城镇或者工矿开发区建设用地周围草场退化、沙化2.掌握1个措施——荒漠化的治理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措施农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盐碱化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避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干旱的内陆地区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2015届高考地理总复习 第十三章 第二节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精讲课件
土层,不易下渗。(3)长江中下游平原湿地成因:降水丰富;
河湖较多,地表水丰富;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学以致用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地球上现存面积最大、保存比较完整的
一片原始雨林。路透社巴西利亚2012年1月23日消息:亚马 孙森林在过去的 5 个月中再次遭到严重破坏,毁林面积从 2011年8月的243平方千米激增到 12月的948平方千米。这个 数字相当于2004年同期的4倍。据此完成(1)~(4)题。
3.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地球之肺”。 雨林植被
光合作用
固定CO2 放出O2
全球碳氧 平衡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雨林植被
吸纳和滞蓄大量 降水 蒸发蒸腾作用, 水分返还大气
影响全 球水循 环和水 平衡
▲思维拓展 湿地的类型、功能及湿地(沼泽)形成的原因 1.湿地类型。 (1)天然湿地:沼泽、滩涂、河流、湖泊、低潮时水深不超 过6米的浅海区等。(2)人工湿地:水库、稻田等。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第二节 区域生态建设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森林的生态效益和热带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如下: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应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
沙”。对应的意思是:
2.世界主要森林分布。
♨特别提醒
森林具有强大的生态效益,但由于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存在差 异,其生态功能的主要表现也有所不同。在降水丰富的湿润 地区能起到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在 干旱、半干旱地区则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在城 市中则会起到净化空气、美化环境、吸烟除尘等作用;在沿 海地区可防止海风、海浪的侵袭。
组成,是多项选择题变成单项选择的一种主要形式,往往 比其他类型的选择题要复杂一些。答题技巧:从选项入手,
鲁教版高考地理一轮总复习 区域发展 第十三章 区域联系与区域发展 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2) 说明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 [答案] 高寒(冬季漫长寒冷);干旱(或者降水少/水源短缺);多风沙;生态环境脆 弱;土壤贫瘠(或土地荒漠化严重)。 [解析] 塞罕坝植树造林成活率低的自然原因,主要从当地的大气状况(气温、降水、 风沙)、土壤等角度作答。
(3) 结合图文材料,分析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 [答案] 防止沙地南侵(或防止风沙对京津冀地区的侵袭);涵养水源,保障京津冀地 区用水(或是京津冀地区的水源地)。 [解析] 塞罕坝成为京津冀地区生态屏障的原因,结合京津冀地区风沙活动频发、水资 源匮乏这一特点,分析塞罕坝对其的改善作用。
第三篇 区域发展第十三章 源自域联系与区域发展微专题(十五) 京津冀协同发展
例题导入
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北京人口过度膨胀,交通日益拥 堵,房价持续高涨,资源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其根本原因是北京集聚了过多的非首 都功能。要想解决北京发展的困局,需要坚持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集中疏解 与分散疏解相结合、严控增量与疏解存量相结合、统筹谋划与分类施策相结合的原则, 重点疏解一般性产业特别是高消耗产业,区域性物流基地、区域性专业市场等部分第 三产业,部分教育、医疗等社会公共服务功能,部分行政性、事业性服务机构。而河 北省在京津冀经济圈中存在经济落后;创新能力不强,人才资源缺乏;产业结构不合 理;公共服务落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诸多问题。下图 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示意图。
(4) 分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_明__确__三__地__功__能__定__位__和__产__业__分__工__,__调__整__三__地__产__业__结__构__;__调__整__优__化__城__市__布__局__和__空__间________ _结__构__,__促__进__城__市__分__工__协__作__;__构__建__现__代__化__交__通__网__络__系__统__,__促__进__三__地__交__流__与__联__系__;__加__强__三__ _地__大__气__污__染__防__治__和__生__态__环__境__保__护__方__面__的__合__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地理高考一轮复习-第13章 第1讲 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因素
特征
降水 变率大,集中在___夏__季___,多暴雨,冲刷作用强
地形 从平原向__山__地___、高原过渡,地形坡度大,__坡__面__物__质___不稳定
(4)模式:___小__流__域__综__合__治__理___。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返回导航
研析考点·破疑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与防治措施
突难点 1.荒漠化的成因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返回导航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悟典例
(2022·山东潍坊模拟)灌丛沙丘是风沙流遇到灌丛阻挡,沙物质在灌 丛周围堆积形成的沙丘类型。随着植物体的生长,灌丛沙丘体积不断增 大,灌丛沙丘的发育受到风况、沙源、水分等条件影响。专家对塔克拉 玛干沙漠腹地的塔中地区柽柳灌丛沙丘剖面沉积物进行了研究,经14C测 年显示,自剖面向下330 cm处的沉积物年代约为公元1359年。下左图为 塔中灌丛沙丘开挖剖面示意图,下右图为自公元1359年以来取样沙丘剖 面沉积物中值粒径变化及特征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3)题。
第十三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高考一轮总复习 • 地理 • 人教版
返回导航
2.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理位置: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__4_0_0___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节 荒漠化的防治 —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一、荒漠化 1.概念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 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形成原因
气候变异 等自然因素与人类 过度的经济活动 。
3.表现
耕地退化 、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
石质荒漠化 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概况 (1)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 长城 一线以北,即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 400 毫 米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2)地形:东部为 高原 ;西部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是形成水土流失的基本条件。它们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如下表所示。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降水的多少和强度有关。降水越多越集
气候
中,强度越大且多暴雨,侵蚀作用就越强, 水土流失也越严重
自然条件
对水土流失产生的影响 与地形的坡度和坡面组成物质有关。地形坡
地形
度越大,坡面物质越不稳定,越容易产生水 土流失现象 与植被的覆盖程度有关。植被覆盖率越低,
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合理利用与保护。读下
图结合所学知识,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扩大, (1)说出图中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导致荒漠化。 (2)分析导致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 起草原退化。
(1) 人口激增 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2)人类活动不当, 土地资源 、水资源的过度使用 和 不合理利用 。 2.主要表现 过度 樵采 、过度放牧、过度 开垦 、水资源的利
用不当等。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的发展。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多沙质沉积物: 气候 土壤发 多疏松的沙 → 植被稀少 → → 干旱 育差 质沉积物
2024年环保法实施细则最新版
2024年环保法实施细则最新版前言为了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加强环境保护工作,保护和改善环境,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细则。
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环境保护工作,包括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等方面。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制定目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细则适用于我国境内的环境保护工作。
第三条基本原则环境保护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损害担责、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二章污染防治第四条污染物排放控制排放污染物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排放标准。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新的污染。
第五条环保设施建设与运行各类建设项目应当配套建设环境保护设施,并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
环境保护设施应当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标准,并保证正常运行。
第六条环境监测与信息披露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对其排放的污染物、废气和固体废物等进行自行监测,并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数据。
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公开环境监测信息。
第三章生态保护第七条生态保护和修复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保障生态安全。
第八条生态功能区保护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具有特殊生态功能的区域实施保护,确保其生态功能不受损害。
第九条生物多样性保护禁止非法捕捞、猎杀、买卖和利用野生动植物资源。
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
第四章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第十条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
第十一条废弃物分类与回收国家实行废弃物分类制度。
各类废弃物应当分类收集、运输、处理和利用。
第十二条节能减排国家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采取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
第五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违法行为责任违反本细则规定的,由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法定权限责令改正,并依法给予行政处罚。
中考地理 第十三章 中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 北方地区配套地理课件
3.资源和工业: (1)矿产资源:煤、铁、石油等矿产丰富,有我国第一大油田—— _大__庆__油田和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还有大同、神府等特大型煤 矿和鞍山、迁安等大型铁矿。 (2)工业基地:_京__津__唐__和_辽__中__南__两大工业基地。
三、东北三省 1.冷湿的自然环境:
【描图填图】 ·在图中填注: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东北平原、黑龙江以 及东北三省的简称。
平原地区
山地、丘 陵地区
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主要农作物有玉米、_大__豆__、 水稻、_春__小__麦__、甜菜等,作物熟制是_一__年__一__熟__
以_林__业__为主。近年来,注重发展林区经济,森林养鹿、 养蛙等林区养殖业迅速发展
3.转型中的工业基地: (1)有利条件:良好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丰富的_煤__炭__、铁矿等矿产资 源。 (2)工业特征:我国最大的_重__工业基地,被誉为新中国的“重工业摇 篮”。 (3)存在问题和解决措施。 ①问题:资源日趋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污染 严重等。 ②措施:努力摆脱对资源的过度依赖,大力发展高科技含量、高附加 值、低能耗的产业。
2.农业生产: (1)耕地类型:耕地以_旱__地__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2)农业差异。
东北平原
耕地 有机质含量高,土壤肥 特征 沃,被称为“_黑__土地”
主要农 春小麦、玉米、大豆、 作物 高粱、_甜__菜__
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覆盖着黄土,有机质含量不高, 缺磷少氮,被称为“_黄__土地” 冬小麦、玉米、棉花、_花__生__、 谷子(小米)
【易混】 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上海是全国的经济中心。
一、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1.秦岭—淮河一线南北两侧的自然差异: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最新版 2019年5月31日通过 8月1日起实施)
贵州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2019年5月31日贵州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安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依法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议》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相关活动。
第三条生态环境保护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政府主导、公众参与、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坚持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统筹研究处理重大问题,组织制定和实施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的财政投入,逐步建立常态化、稳定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主要负责人是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第一责任人,其他有关负责人在职责范围内承担相应责任。
各级人民政府负责人应当定期带头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巡查活动,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依照法律等规定,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
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综合保税区等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由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统一监督管理。
综合行政执法部门根据职责,依法对社会生活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建筑施工扬尘、餐饮服务业油烟、露天烧烤、城市焚烧沥青塑料垃圾、露天焚烧秸秆落叶、燃放烟花爆竹等污染行使行政处罚权。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
第十三章 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 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
第十三章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一、单选题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A.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B.一核.双轴.三城.四区.多节点C.一核.两区.三轴.四城.多节点D.一核.双城.三轴.四区.五节点【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2、下列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20年总体指导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B.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C.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D.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选项C错误,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
参见教材P312。
3、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三个阶段中,增强部分率先发展地区的实力,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的阶段是()。
A.奠定基础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冲刺发展阶段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参见教材P301。
4、关于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阶段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准备阶段,从1991年到2000年B.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C.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
(2)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0年到2030年。
(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新版)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新版)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新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环境保护工作,规范建设项目的环境保护管理行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权益,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应当坚持以下原则:1.依法管理: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环境保护规定进行管理。
2.综合治理:采取综合措施,综合治理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影响。
3.预防为主:强化事前预防,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4.谁污染,谁治理:建设项目污染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要承担治理责任。
5.公众参与:加强公众对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第二章环境影响评价第三条建设单位在确定建设项目前,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评价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1.项目的环境背景和区域特点;2.项目对自然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质量和人类健康的影响;3.项目建设和运行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排放物、废弃物和污染物的种类、性质、产生量及对环境造成的影响;4.环境风险评估及应对措施;5.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环保管理要求;6.其他涉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的内容。
第四条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应当向社会公众公开,并接受公众的意见和建议。
第三章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机制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环境保护管理机制,明确责任,保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六条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包括以下内容:1.环境保护责任的划分与落实;2.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3.环境监测与评估的实施;4.环境污染防治设施的建设和运营;5.环境敏感源的管理;6.环境应急预案的制定与执行;7.环境监管机构的组织与管理;8.环境保护培训与宣教;9.其他涉及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内容。
第四章环境监测与评估第七条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地方的规定,进行环境监测与评估。
第八条环境监测与评估应包括以下方面:1.大气环境质量监测;2.水环境质量监测;3.土壤环境质量监测;4.噪声环境质量监测;5.固体废弃物排放与处置监测;6.其他与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有关的监测内容。
13、第十三章 西北地区
坎儿井不因炎热、狂风而使水分大量蒸发,因而流量稳定,保证了自流灌溉。
评价本区农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
有利条件: ①草场广布,草质优良,利于发展畜牧业。 ②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 ③宁夏平原、河套平原有黄河水灌溉, 河西走廊、新疆高山山麓有冰川融水灌溉。 不利条件: ①气候干旱,水源不足。 ②风沙危害严重。 ③热量不足,生长期短,多冻害。
4.植被: 由东向西依次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由东向西植被发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由东向西降水递减。 贺兰山以东:降水多(200mm以上),地表水丰富,故牧草高 大密集,马牛羊成群。 贺兰山以西:降水少(200mm以下),地表水贫乏,故牧草矮 小稀疏,多荒漠。主要动植物有芨芨草、骆驼刺、胡杨林、骆驼。
贫乏:水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原 因山Βιβλιοθήκη 阻隔 远离 海洋突出 特征
对其它因素的影响
以高原、盆地为主, 地形: 多沙漠、多风蚀地形 水文:河少,多是内流河
干 旱
植被: 多草
农业: 需灌溉
荒漠草原
荒漠
择水而居--呈点状或带状 城镇: 铁路: 择水而走--兰新线和包兰线
区域内部的自然环境差异
为何要加强本区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落后,不能满足开发资源(丰富) 、发展经济(落后)的需要。
国家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采取了什么措施促进西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
将基础设施建设置于首位,建设一大批交通、通信、水利、电力设施,并实 施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大型工程,促进西部资源的开发、经济的发展。
六、保护生态环境
五、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 主要指交通、通信、水利、电力设施。 交通设施: 铁路为主: 铁路、公路、航空。 沿河谷、绿洲分布。 有包兰、兰新、北疆、南疆、集二、集通线等。 航空运输: 地广人稀,陆上交通困难。
第三部分 第十三章 第二节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
返回
(2)具有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的作用:
返回
3.热带雨林是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雨林是全球最古老的植物群落,在生物进化史中,
雨林成为地球上繁衍物种最多、保护时间最长的场 所,因此被誉为“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返回
[例1]
(2011·北京高考)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
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 环境日。2011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
返回
区。第(2)题,根据图中的相对位置可知,e生态功能区位 于青藏高原上长江、黄河的发源地区,该地区地势高,蒸 发、下渗量较小,地表多湿地,将此地规划为生态功能区, 其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涵养水源。 [答案] (1)D (2)C
返回
返回
1.沼泽湿地形成原因的分析方法 沼泽地的形成一般与降水量(水位季节变化)、蒸发量、
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
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 护措施
3.雨林生态脆弱性的表现。(难点)
返回
返回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问题
返回
2.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返回
热带雨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最突出的是“地球之肺”功能。
需特别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大气中CO2增多,与破坏
的经济利益而开辟大型农牧场 ③为了偿还债务而进
行商业性伐木 A.①②③ C.①③④ ④为了满足人口增长对土地的需求 B.①②④ D.②③④
返回
5.下列保护雨林的措施中能够较好地协调环境与发展关系 的是 A.设立国际基金,使当地从管理和保护中受益 B.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环保意识 C.加强雨林缓冲区的建设 D.加强雨林管理和保护 ( )
201913.1教育精品.ppt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 土壤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内 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 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 的保护
课时提升作业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课时提升作业
课时提升作业
1.目前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 ( )
①水资源短缺
②水土流失
③植被退化
④沙漠化、盐碱化
⑤旱涝灾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①③⑤
课时提升作业
2.该河下游弱水流段,近几十年来逐渐由常年性水流变 为季节性水流,下游的湖沼湿地日渐干涸,向荒漠转变, 其主要原因是 ( ) A.雪线上升,冰雪融水减少 B.降水减少,气候变干 C.植被减少,蒸发下渗增加 D.流域内水资源分配不合理
课时提升作业
【高频考点·互动研】 【典题升华】 (2016·浙江高考)根据下列材料,完成下题。 材料一 图1为某区域略图❶。图2为图1中甲地和丁地 的气候统计图❷。
课时提升作业
课时提升作业
材料二 由于河流每年带来约2亿吨的泥沙❸,图1中 戊区域形成了面积约8万平方千米的三角洲。 分析戊区域河流泥沙丰富的原因。
课时提升作业
(2016·海南高考)下图示意一固定沙丘某年5~9 月土壤水分含量(%)随深度的变化。该沙丘位于毛乌素 沙漠的南缘,无人为扰动,多年保持稳定。据此完成3~ 5题。
课时提升作业
课时提升作业
3.该固定沙丘 ( ) ①浅层土壤含水量低 ②深层土壤含水量低 ③6~8月土壤含水量低 ④6~8月土壤含水量高 A.①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讲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认识荒漠化轻巧记忆数字法记忆荒漠化的概念(1)“三区”——干旱区、半干旱区、半湿润区。
(2)“三退”——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
(3)“三化”——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次生盐渍化。
(4)“二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区域差异3.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西北地区荒漠化的人为因素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提示: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中不注意环保。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导思下图是宁夏沙坡头的草方格沙障你知道它的生态作用吗?提示:①能使地面粗糙,减小风力;②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
全析考点一|荒漠化的含义及成因1.荒漠化的含义及类型2.荒漠化的成因(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
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深居内陆,降水稀少,有利于荒漠化发展。
②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③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④重要影响因素——气候异常。
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1.(2010·安徽高考)目前我国每年需要通过远洋货轮进口大量铁矿石。
下图所示区域是我国重要的铁矿石进口地。
图示区域铁矿开采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是( )A .森林锐减B .土地沙漠化C .土地盐渍化D .物种灭绝解析:选B 图中铁矿石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西北地区,由于受沿岸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该地区干燥少雨,主要形成了草原和荒漠景观,再加上铁矿石的开采,必然导致该地区土地沙漠化加剧。
2.(2012·重庆高考)依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
生态环境脆弱的西北地区是我国后备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区之一。
为此,我国积极实施国际资源合作开发战略。
据报道,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建议将远东的几百万公顷土地(下图中阴影所示区域)出租给外国投资者。
我国投资者对此表现出极大兴趣。
下图是俄罗斯远东局部区域示意图。
(1)指出我国西北地区后备耕地资源开发不当会引起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2)俄罗斯拟出租土地所在区主要地带性植被是________。
与我国西北地区相比,该区土壤水分含量________。
分析全球变暖对该地区农作物生长的有利影响。
解析:第(1)题,西北地区,气候干旱,水源短缺,生态脆弱,如果耕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当,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更加短缺、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第(2)题,结合图示纬度位臵可以判断该地区主要地带性植被为亚寒带针叶林,由于气温低、蒸发弱,所以土壤中含水量较我国西北地区大。
全球气候变暖会使该地区温度上升、热量增加,这些都对农业生产有利。
答案:(1)①土壤盐渍化;②土地荒漠化;③水资源短缺加剧;④生态系统多样性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
(2)亚寒带针叶林高有利影响:①热量条件得到改善;②适宜农作物生长的时间延长;③农作物种植范围扩大;④农作物可利用的水分增加(降水增加)。
全析考点二|荒漠化的防治措施1.合理利用水资源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5.控制人口增长3.(2014·广东高考)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
其主要作用机制是()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C.促进风沙流携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解析:选D一般情况下,植被条件越好,地表受侵蚀作用影响越小,沉积作用越强,故植被可以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4.(2012·四川高考节选)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
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是()A.调整农作物熟制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解析:选D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该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5.(2011·浙江高考节选)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
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审题答题规范专训]————————————————————————————————————————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1)设问中该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需从位臵、地形、气候、植被等方面描述。
(2)设问中该区域的农业土地利用类型需从耕地、林地、草地等方面中选择。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
旱地:水土保持。
————————————————————————————————————————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48分)1. 下图为我国各种荒漠化类型比重图,我国荒漠化的类型及其对应地区正确的为()A.风蚀荒漠化——东北平原B.水蚀荒漠化——西北地区C.盐渍化——南方低山丘陵D.冻融荒漠化——青藏高原解析:选D在我国,风蚀荒漠化多见于西北地区;水蚀荒漠化多分布于南方低山丘陵和西南喀斯特地区;盐渍化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灌溉区和华北半湿润区。
(2013·重庆高考)地理兴趣小组对某小流域进行水土流失的调查。
据此回答2~3题。
2.在调查之前,该组同学需要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A.气温分布图B.降水量分布图C.工业分布图D.旅游景点分布图3.下图是几位同学根据调查结果绘制的坡度与单位面积产沙量关系曲线,其中符合水土流失一般规律的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2.B 3.A第2题,小流域水土流失的发生主要与地势起伏状况、降水多少及降水强度、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土质等密切相关,因此地理兴趣小组对小流域水土流失进行调查之前应优先收集调查区的地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故选择B。
第3题,一般来说,在一定坡度范围内,坡度越大,水土流失越严重,故①曲线符合。
读某区域地理要素变化统计图,完成4~5题。
4.1937~2008年,该区域()A.荒漠化面积扩大到近5倍B.人均耕地面积增大C.载畜量和荒漠化面积增加幅度相当D.人口总量大致翻了一番5.导致该区域荒漠化形势的根本原因是()A.自然环境的变迁B.耕地面积的变化C.放牧强度的变化D.人口数量的变化解析:4.C 5.D第4题,荒漠化面积和载畜量都大致增加到15倍左右,故A错误、C 正确;耕地面积扩大的幅度小于人口增加幅度;故人均耕地面积减小,B错误;人口密度增加到4倍左右,即人口总数约翻了两番,D错误。
第5题,耕地面积扩大,放牧强度增加是导致该区域荒漠化的原因,而这些又是由人口增加引起的。
(2013·海南高考)下图示意我国39°N附近某区域。
读图,完成6~7题。
6.图示区域土壤盐渍化最严重的地区是()A.甲B.乙C.丙D.丁7.如果乙地区大规模引水灌溉进行农业开发,将会导致()A.甲地区植被退化B.乙地区沙化C.丙地区荒漠化D.丁地区植被改善解析:6.D7.C第6题,从图中有时令河的存在可以判断,此地应该位于我国的干旱、半干旱区,而土壤盐渍化容易出现在这些地区。
四地中丁地海拔低,温度相对较高,蒸发旺盛,盐分在地表积累,从而形成盐渍化。
第7题,乙位于河流的上游,若取水过多会使下游的丙、丁植被由于缺水而枯死,出现荒漠化现象。
(2013·江苏高考)梯田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的典范。
图1是四种不同类型梯田的剖面示意图,图2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
读图回答8~9题。
8.图2中甲区地形适合修筑的梯田类型是()A.水平梯田B.坡式梯田C.隔坡梯田D.反坡梯田9.在黄土高原缓坡上修筑反坡梯田的优点是()A.保水保土效果更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便于灌溉施肥解析:8.C9.A第8题,根据等高线可知,甲区的地形是陡坡与平地相间分布,这样的地形应修筑隔坡梯田,即在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的地方发展种植业,而在等高线稠密、坡度较大的地方发展林业。
这样修筑梯田,既有利于水土保持,又便于发展种植业。
第9题,由图可知,反坡梯田是梯田边缘较高、梯田面向海拔高处倾斜的梯田,这样的梯田使水土顺坡而下的速度减慢,从而更有利于提高保水保土的效果。
10.(2015·绍兴一中高三检测)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关于其生态建设主要方向,叙述正确的是()A.①封沙育草,涵养水源B.②控制开发强度,改善湿地C.③大力植树造林,提高草场载畜量D.④禁止超载过牧,退牧还草解析:选B考查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
①大、小兴安岭地区大力植树造林;②三江平原改善湿地;③阴山北部禁止超载放牧,退牧还草;④黄土高原植树种草,涵养水源。
(2015·衡水中学第一次模拟)科尔沁草原,曾经水草丰美,但前些年却变成荒漠化严重的沙地。
从1997年开始,科尔沁人因地制宜,防沙用沙,目前已初步扭转了“沙进人退”的局面,开始走向“沙绿民富”的道路。
读科尔沁沙地位臵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科尔沁沙地曾经“沙进人退”、荒漠化严重的主要原因有()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农垦④不合理灌溉导致的盐碱化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2.科尔沁沙地“沙绿民富”的主要原因不可能是()A.全球气候变暖,冰雪融水增加B.沙地边缘构建乔、灌、草防护林带C.配套排灌设施,合理引用水资源D.推广沙地植被恢复配套技术解析:11.B12.A第11题,科尔沁沙地位于农牧过渡地带,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过度农垦和过度放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