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的诗歌信仰——《居·格桑的诗》思想内容探究
草原早春的布谷鸟——怀念藏族诗人丹真贡布及诗歌精神
的 宽广 , 为此 我想借 用杜 夫海纳 的一段 话
结束这篇 文章 :富于创新的艺术作 品 , “ 一 旦 解 决 了 某 一 实 践 时 刻 所 提 出 的 不 可 预 料 又 无 法 回 避 的 问题 时 , 获 得 了某 种 历 便 史 出发 点 ; 在 回 溯 中赋 予 以 前 的作 品 以 它 意 义 , 并 且 打 开 了 通 向 其 他 作 品 的 通 路
… … 一
诗 人丹真 贡布 出生 的年代 可 能给 了 他 诗 歌 抒 写 的 内容 和 倾 向 。“ 0年 代 的 艺 8
术 发 展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已接 续 了 ‘ 四 ’ 五 新 艾 艺, 在 某 些 方 面 有 所 超 越 。同时 , 现 并 出 了 一 大 批 优 秀 的 作 家 、 品 , 际 上 这 在 作 实 很 大 程 度 上 都 要 归 功 于 新 时 期 的 思 想 解 放 和宽松 、 放 的文化政策 , 斥 8 开 充 O年 代
“ 果一位 艺术 家想要 他 的读 者体 如 验 他在写作 时的感 情 , 么这 自始 就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非 那 常荒谬的 。大概 , 我会认 为我理解 了一首
诗 给 家 乡 的花》 。 16 入 中 国作 家 等 9 2加 协 会 。 著有 诗 集 约 呤之街 》 ,9 6年 病 逝 。 等 19
面前 形成一道光 影, 他在 其作品 中幽怨的
诉 说 着 跋 涉 的艰 辛 , 及 生 活 在 那 个 年 代 以
里 为 建 筑家 园而 劳苦 大众 共有 的心 声 。
“ 神 期 待 的作 品与 生 命 的成 熟 。 离 了精 精 脱 神 ,作 品将 会 不 止 一 次地 发 出灵 魂 的几 乎
【 维特根斯坦 : } 奥】 戏规则》
诗意高原上的民族歌者——格桑多杰的诗歌世界
格 桑 多杰是 藏 族 当代 诗 坛上 成长 起 来 的第一 代诗 人 , 但 这并 不代 表着他 的诗在 当下 已失去 了某 种所 谓 的 “ 现代 性 ” 意义 , 相反 , 他 的诗作 中表 现 出 的对 时 代脉搏 的强 烈感 知 、 国土 家 园的无 比热爱 、 民族 文化 的深情 传达 、 诗情 诗意 的执 著追 求 , 正是 当下诗歌 在 喧 闹 中所 缺 乏 的一 种精 神
/青春 的胸 怀顿 时成 为 幸福 的 大 海。/我 看惯 悲 凉野 蛮 的双 眼 呀, /第一 次眺 望 中南海 的楼 房 , / 青春 的血 管 顿时 流 淌幸福 的 火焰 。” 诗所 表达 的寓意 十 分明显 而感 情炽 热 真诚 。在北 京 , 却是他受党的培养和教育 的缩影。没有共产党 , 就没有他
诗, 正 是站 在 高原 这 片诗性 的土地 对 时代 、 对 民族所 发 出的 一种 感召 。
阅读 格桑 多杰 的 大量 诗篇 , 我们 能 明 显感 觉到他 对 整个 时代 脉搏 的强烈 感知 与 民族 文化 的 深情传 达 。 上 世纪 5 0年代 的单纯 与热 烈 , 6 0年代 的艰 难 与迷 狂 、 7 0年 代 的 反思 与 探 求 , 8 0年 代 的开放 与 复 兴 、 9 0年 代 的快 速 发 展 以及 进 入 新世 纪 以来 向着 更 高 的和谐 目标 进取 的整 个 中 华 民族历 史发 展 的过 程 , 在 他 饱含 深情 的笔触都 有 深深 的 印迹 可寻 。
象地 对 新 旧两种 生 活做 了深情 对 比。 他 写道 : “ 巨斧般 绿 色的新 城— — / 把 身上 的桎梏 劈碎 , / 伸
出双臂 昂然站起 , / 让 熬 寒 的胸 膛 里热 血 重流 , 敢 把 敲骨 吸髓 的 ‘ 法典 ’ 火焚 。/面对 沉沉 黑夜 从
两个骑象而来的王子——甘肃藏区阿信、桑子诗歌简论
wh s atga s n sh v ut ae e , a d w o e ln o ev s r sl d a e c lv td t m n h s o g, ma i , bo d a d p oo n l —e nc h s r a i h gc ra n rfu d mut i h t i i oy t
当生命不再成为牺牲当英雄的广场不再用白骨堆砌当赞歌离开权力的味道立正和稍息这孤独的火焰所燃烧的就不仅仅是修正是批判是否定生命也不会只是在信仰的血泊中屈辱与抗争在火焰一遍遍的游走和陈述中她所预示的更多的就会是重生游走我之坚守的正是被我摇动的车乘我之坚守的迷醉更是因为我活着是的正是因为我活着我才会屈膝于辐箍金黄的陆沉之车轭桑子迷醉
要 作 品 有 系列 组 诗 《白衣 少 年 》 《 诉 亲 人 》 、 告 、
以后 。阿信 曾获甘肃省第三 、四届文学创作奖 、敦 煌文艺奖 、甘 肃省 黄河 文学奖、飞天 十年文学奖
一
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 8 6届同学 ,大学期间的阿信 和桑子就开 始 了他 们 的诗歌创 作。2 O世 纪 8 0年 代 ,也 是 中 国现代 汉语 诗歌 的黄 金 时期 ,然 而 ,他 俩 的声名鹊起却是在 18 96年到甘南藏 区参加工作
时 期奠定 了其作 为 中国知 名青 年诗 人 的地 位 ,主
W ANG —s Si i
( hns Dp r et a s om lU irt1r ai aie,H zo7 70 C i e eat n,G nuN r a n esy " t nli e m v i o N o ts eu 400,C ia hn )
Ab t a t sr c :Ax n a d S n z a e t u sa dn e r s n ai e fmo e n C i e e p es i a s i e a r a , i n a g i r wo o t n i g r p e e t t s o d r h n s o t n G n u T b tn a e s t v
居·格桑的诗
学奖;2013 年获青海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4西年藏荣文获学由》《中贡组嘎部山等》四等部多颁种发报的刊中发国表杰作出
专业技术人才奖;2018 年在第二届全国藏汉双语诗歌品大,赛作暨品“入吐选蕃多诗个人选奖本”评。出选版活诗动集中《获闪“亮吐的蕃
诗人”奖。
结》《果洛三人行》(合著)。
本期推荐 004
祈祷
祈祷是在已经愈合的伤口上抚慰 有点痒 但很舒服 像放飞的小鸟
随海阔天空 一下不见踪影 但很洒脱、美妙 在心间荡漾 像水下花 摇摆在心间 体内有神兽在走动 有云片在飘摇 祈祷是在呼唤一种博大 一种爱 这种爱大得漫无边际 大得不分你我
碎片
其实每一个碎片都很完整 光的碎片 夜的碎片 包括我的思索都是整体 都很完美 坠入虚无 体温有声音 声音的完整,其实就是碎片
而袒露的沙滩间蜿蜒的江河 是一幅完整的军事地图 其间隐约看出 吐蕃军队出征的声势熏灼
二 从高空瞭望 云就是地上的东西 是那些山沟呼吸时 吞吐出来的东西 从云间望下去 偶尔看到人间城池依稀可辨 那是天堂里神的村落
月牙是掉落的一片花瓣 捡起来可以夹在薄薄的日记里 但能读出它的人 却陷得很深很深
收获像怀揣易碎的花瓶 需要勉励自己别忘记 我的那些雀儿 飞不到今天的窗口 我开始怀疑灵魂的高度
写在虚无之上的永恒的旋律
本 期 推 荐
居·格桑,藏族,1960 年生于青海果洛达日草原。海藏语共文和班文,玛现学南居硕杰青士,海男研大,究8武生0 。后;译中藏审国族;作现,出家任生协职于会于青会果 洛藏族自治州民族语文工作办公室。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员。,至青今海在省国作内家外协各会种会文员学,、果学洛术州刊文物学上季发
表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及学术论文达 200 余篇;部分刊诗《作白及唇翻鹿译》(作汉品文被版收)执入行五副省主区编中。小鲁学迅、文大
居·格桑的诗
发 号施令 的中心
据讲 他有 慈悲足够用 于 当今 社会
夜 间飞 行 那个 傍 晚
悬挂 在机 翼左侧 的外 国月亮
还真是又 圆又大
房 屋上弥 漫而来 的炊烟
此刻有心 思 像 落叶纷 飞
使那个 傍 晚变得异常缠 绵
让 人寻觅语 言之外 的某 种表达 看 欧洲人 的星空 我依然 一往 情深
哪咖 I
l
居・ 格 桑
1 1 4
居・ 格桑 的诗
感受 欧 罗巴
太 阳 乇
欧 罗 巴 被精心雕 琢 的世界
绽放在地 球 的那一头 我们 从相反 的方 向
荣耀 一时 的太 阳王
将他 一个辉煌 的点子
敲碎 成 多彩 的小石块 拼缀 出光芒 四射 的太 阳 图案
以做 路面 那些小石块 今天依 旧光芒 四射
巴 黎
究生 , 中国作 家协会会 员 。1 9 7 7 年 开始从事
藏语 文文 学创作 活 动, 主要作 品有诗 集《 雪山
巴黎太大 记忆很不 完整
下 的情 怀》 《 一路花 雨》 《 雪 乡风》 , 1 9 9 1年荣 获 中 国庄 重 文文 学奖, 2 0 1 4年获全 国杰 出专
喝 点 什 么 都 无 所 谓
远在布拉格
有谁在 叫我 的小名?
f { ; 人
清晨 刚醒来就爬起 来 走到 阳台一看
真是来 自遥 远 雪域 的杜 鹃鸟在 叫
伟人们 他们站在高处 雕琢 出欧 罗 巴的精神 与情致 欧罗 巴人又把 他们雕琢 出来
我才 恍然大悟 其 实这 边就是 那边 的邻居
只是打不开 窗 口
唱不 出此 刻我想唱 的那 首牧歌
镏金镀银的温暖吟诵(评论)——陈劲松诗歌印象
珐琅,玉石,金属,玻璃……陈劲松的诗歌,常常散发一种经过月光、手指、悲慈之心浸润,又经过严苛诗歌工艺再次塑型、抛光、镀金镀银镀镍的光芒。
诵念、摘取、敬礼和“活在珍贵的人间”的感触,构成了他的诗歌品相。
从江淮地带被命运一路指引,终于长期安顿于青藏地区新兴之城格尔木的诗人,他的迁移并不仅仅是一部个人情感史和心灵史的反映——陈劲松是那种长久睁大双眼,竖起双耳,观察、感知外部世界,继而在对外部事物的辨察中,认出自我的心灵征象;或者是在灵魂的画像中学会使用自然的笔触和线条的那种诗人。
他的诗歌在对自然形态和物象的描写中,跳跃着的是一种具有个人生命体验的柔软感觉。
自然和心境、心灵,在他的诗歌中常常构成可以互读、互补、互映的意象。
在这种多重转写中,人情人性的色彩和一种泛宗教感受格外动人,使得自然的事物温润可感。
神殿里的蓝帷幕众神的蓝衣衫一爿圣湖,她蔚蓝色眼睛里那荡漾的眼波镏金镀银的温暖吟诵(评论)——陈劲松诗歌印象■郭建强--040是佛的内心溢出的小小涟漪——《高原蓝》我们以《高原蓝》作为标本,就能看到诗人陈劲松那种在最为精简的诗句,扩展出辽阔和深邃的能力。
在这短短的六行诗里,以时间的起始、创世的瞬刻为标志的“蓝帷幕”,延伸到颇具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阶段的象征物“蓝衣衫”,再从外部摹写回到“蔚蓝色的眼睛”——这样湖水荡漾的拟人眼波,其实就是生命主体与客观世界之间的联系站;最后是内心,是生命对于神启神示的宇宙的感恩和触动,也是宇宙进入人类精神的一种反应。
因为这种反应带有极高的纯粹感,于是诗人选择了“佛”来代表“人”的感动和感悟。
“那溢出的小小涟漪”,因此既具有个体生命大都会生发的那种莫名的、纯净的激动;同时具有一种诗学意义高度的提纯和凝练,其象征如同花开一般,可以让读者感受。
在这首诗里,陈劲松的诗歌灵思与青海湖的标志色彩“蓝”高度契合,使得具有寒冷意味的蓝色在突出神殿之高远后,张弛有度地转入了自然之清凉,即是圣湖的质地;而后隐去种种我们可以揣度的千回百折,直接进入眼眸和内心,成为带有体温的生命反应。
刚杰?索木东评论:阿信诗歌的静与慢
刚杰•索木东评论:阿信诗歌的静与慢阿信是当代诗坛代表性诗人之一。
30年来,他立足雪域青藏,以宁静的品质、深邃的意象和轻盈的诗意描写,叙述着甘南乃至青藏高原这片神性土壤滋养下的草地诗篇。
他的诗歌以“静”和“慢”而著称于汉语诗坛。
研究阿信的诗歌创作,对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甘南文学、甘肃文学、西部文学乃至中国文学,都具有很强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诗歌精神的文化基因每个人身上,都会打下基于时代背景的文化烙印。
对作家作品而言,这个烙印尤为明显。
所以,研究一个作家的文学创作,不能仅仅去考究他作品本身的文本意义,而是应该基于他的文化基因和教育背景,这样才能真正触摸其文学核质。
阿信生于甘肃临洮。
临洮,古称狄道,是西北名邑、陇右重镇、古丝绸之路要道,也是黄河上游古文化发祥地之一。
人类的先民们在洮河岸边开辟和创造了著名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和寺洼文化,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中的一种地方类型的呈现和积淀。
当然,临洮还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教学派创始人老子的飞升地。
据史料考证,老子晚年出函谷关,向西来到陇西郡,在岳麓山凤台(今临洮岳麓超然台)飞升而去。
客观而言,如果从显性的角度来考量,对18岁高考离开老家山村的青年阿信而言,他身上可能看不到太多太明显的文化印痕。
但是,文化,作为一种基因,植根于人的血脉之中,在年轮里慢慢地发酵,然后在特定的时刻多点爆发,然后升华。
20世纪80年代中期,阿信顺着洮河一路向北抵达省城兰州,进入西北师大历史系学习,继而成为一名诗人的时候,他血脉中的这些文化基因,就开始了最初的发酵和爆发,继而成为滋养他相伴一生的营养之源。
在阿信的诗歌里,以老家为主题的虽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一窥那片土地留给诗人的最初深刻记忆和源自根部的巨大影响。
“雪粒在地上滚动。
/这是今年的玉米地,剩下空秸秆。
/枯干的玉米叶片在风中使劲摔打。
/运苞米的马车昨夜轧过薄霜,/留下深深辙痕。
//无遮蔽的北方,雪粒/从马背上溅落。
藏人是否有特殊的传统诗歌形式和创作技法?
藏人是否有特殊的传统诗歌形式和创作技法?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在他们的文化中,诗歌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藏人不仅有自己独特的诗歌形式,而且他们的创作技法也十分精湛。
本文将为您深入探究藏人的特殊传统诗歌形式以及创作技法。
一、藏人特殊的传统诗歌形式藏人传统诗歌形式丰富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1.《格桑花》:这是一种以六言格韵文体为主的藏族抒情诗歌。
格桑花以爱情为主题,歌颂了藏民族淳朴善良的品质以及他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
这种诗歌形式以其旋律优美、感情真挚而广受欢迎。
2.《藏典》:这是一种以四言格韵文体为主的叙事诗歌。
藏典诗歌多为史诗,讲述了藏族历史上的英雄事迹,以及对人类命运和社会现象的思考。
藏族人民通过这种诗歌形式传承和记录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念。
3.《万钱歌》:这是一种以七言乐府文体为主的咏史诗歌。
万钱歌是藏族人民对历史人物的歌颂和纪念,也是对过去时代的一种怀旧之情。
这种诗歌形式在古代经常用于民歌和歌唱比赛中,广为流传。
二、藏人的创作技法藏人的创作技法精湛,他们通过运用不同的技巧和修辞手法,塑造出富有情感和意境的诗句。
以下列举了他们常用的几种技法:1.对仗技法:藏人善于运用对仗,使诗句在音韵上呼应,在语言上和谐统一。
这种技法使诗歌更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了诗句的美感。
2.比喻技法:藏人常用比喻来丰富诗句的形象意义,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他们常借助自然界的景象、动物和植物等来进行比喻,展示了他们对自然的观察和理解。
3.转喻技法:藏人善于通过转喻来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思想。
他们常常通过寓言或者改变常规意象的方式,表达出内心复杂的感受,让读者产生共鸣。
4.典故技法:藏人的诗歌常常运用典故来传达一种“承传统、拓现实”的思想。
他们通过引用历史事件或者名人典故,将诗歌与现实相连,展示出对历史的敬重和对未来的展望。
通过以上介绍,我们可以看出,藏人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诗歌形式和精湛的创作技法。
藏族诗歌发展历程简述
藏族诗歌发展历程简述藏族诗歌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内涵。
其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经历了从口头传承到书面传播的演变过程。
藏族诗歌最早出现在信仰和祭祀活动中,是古代藏族人民向神灵祈求和祝福的表达方式。
这些诗歌通常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抒发内心的愿望和敬意。
例如《祈福歌》、《求幸福》等,以恭敬的语调和具体的内容,展现了藏族人民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求神的虔诚。
随着社会的发展,藏族诗歌开始融入各个方面的生活,成为表达情感和反映社会现实的工具。
尤其是在藏族人们团结抗击外来侵略的岁月中,诗歌成为了他们分享痛苦、憧憬自由的重要途径。
这些诗歌以振奋人心的豪情,温暖人心的情感,以及犀利的社会批判,警示人们不能忘记痛苦的记忆。
《祖国啊!我眷念你》、《我的家乡》等作品,成为了藏族人民保卫家园的旋律和激励。
藏族诗歌的发展在20世纪得到了极大的推动。
1930年代,著名作家、学者却那·洛绒巴经多年的田野调查,将藏族传统诗歌整理并整理成书,在藏族地区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他的著作《藏族古诗甲章》被藏族人民视为是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此外,20世纪后半期以来,著名的藏族作家、诗人如热振·尼玛、达布·顿珠、多布才让、格萨尔·巴桑多吉等相继涌现,他们的诗歌作品展现了藏族诗歌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多样性与丰富性,为藏族文学贡献了许多珍贵的艺术瑰宝。
从传统的口头传承到现代的书面创作,从宗教祷词到群众歌唱,藏族诗歌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以来的演变和发展。
它从最初的简单咏唱,逐渐发展为一种包含了情感、哲理、社会批判和优美语言的综合艺术形式。
而且,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变迁,藏族诗歌也在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为藏族文化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正如藏族人民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一样,藏族诗歌以其淳朴和真挚的表达方式,感染了无数的读者和聆听者,在现代作家和艺术家的努力下,藏族诗歌继续注入新的活力,延续了悠久的历史传统,展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雪山拱卫的果洛草原上(作家印象)
在雪山拱卫的果洛草原上011在雪山拱卫的果洛草原上(作家印象)■程强与居·格桑先生的交集始于上世纪80年代。
那时候我刚刚大学毕业随即参加省直机关讲师团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县民族中学支教,那时候居·格桑先生应该是刚硕士毕业回到故土果洛吧。
后来读到居·格桑的履历,才知其“出道”很早,是工作以后又考取大专、大学、研究生的,这表明居·格桑先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不断学习、自求进步的非凡悟性。
记得那时曾在《章恰尔》上读到过居·格桑先生的一篇论文,是一篇引证敦煌文献,溯源吐蕃民歌论证藏语“自由诗”的文章。
我当时不同意“民歌即自由诗”这一命题,于是就给居·格桑写了一封信阐述自己的观点,大意是说“自由诗”这个概念不属“民歌”范畴。
自由诗的源头应该归到美国19世纪诗人惠特曼以及他的代表作《草叶集》,还有后续的如内地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流行的“白话诗”……信发出后不久居然收到他的回复,这令我感动又惊讶。
要知道,在那个年代人际交流的渠道不像现在Internet资讯人手一部手机加上即时通讯工具如此便利。
那时候急事要发电文、平常联系除去少见的拨盘电话,长话要跑到电信局排队打,主要还是通信靠信件往来。
何况,居·格桑先生在当时已经是负雪域文章之望的名家了,当时我作为文学爱好者能够得到他的回应心里觉得自己十分幸运,深感自豪。
只可惜这封回信早已不存,在时光的流逝中了无踪迹。
但一往一回的信件奠定了我们彼此的善缘……几年后在省会的一个场合见到了居·格桑先生。
虽然见到他本人时我已经没有了当年探讨问题的锐气,只是觉得自己像是从一堆乌托邦的废墟弃城逃亡……因此拘谨,我怀疑自己当初是不是真正读懂了那篇文章?上世纪80年代文学的气氛很浓,探讨问题的心绪高涨,再加上我们年少血气方刚,想象藏语文学领域“新“与”旧”的斗争很激烈,类似五四新文化运动时候形式与内容之争的背景,以至于在认知上出现过度的情绪反应也是事实。
一次内心的朝圣—《虔诚》创作感悟
一次内心的朝圣—《虔诚》创作感悟
我国的西藏地区自然地理风光十分壮丽,藏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习俗,这吸引着很多艺术家前往寻找灵感和创作。
这些作品大都是以西藏自然景观、藏族人民日常生活、宗教活动等为创作主题和表现对象。
本文以作品《虔诚》为主题,从创作意图、题材来源、创作过程、效果呈现等几个部分进行阐述,其中主要描述创作过程的所思、所感、所学。
本次创作笔者以刘云生水彩画作为基础,选择人物题材水彩画作为主要的内容,希望能够通过对人物细节的刻画来体现作品的情感与思想特点。
本文第一部分对刘云生个人进行介绍,对其作品特点进行分析,提出看法观点。
第二部分侧重于解释作品的创作意图,提炼出一些创作要点;作品的形式选择及呈现方式,对作品的产生和创作实践细致分析,最终形成作品的效果;第三部分阐述了水彩人物画创作的实践体会,谈在人物画创作中笔者对人物画的感悟。
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对今后的水彩人物画创作产生一定的启示,并且进一步提升本人水彩人物画创作水平。
用爱学会豁达 在豁达中展现哲理
用爱学会豁达,在豁达中展现哲理——评桑塔的哲理诗文/李建毅很多年前香港着名的企业管理专家张裘教授说过,“埋怨是一种毒药,他不仅会毒死别人,也会毒死自己。
”理所当然,人生难免不会事事如意,即使自己如意,未免别人如意,反之亦然。
人类几千年的习惯似乎以埋怨居多。
埋怨能解决问题吗——当然无济于事!这或许是一个哲学问题。
然而它与诗人却是一个哲理问题。
俄国画家夏加尔曾经回忆道,“我青年时代的环境是多么贫困,我的父亲和我们九个孩子的遭遇是多么艰苦。
然而,他总是充满了爱,就这点来说他是一个独特的诗人。
”①为什么画家夏加尔把自己的父亲称为“独特的诗人”?他的回答就是“充满了爱”!而如果让我回答,一个诗人除了“充满爱”,另外一个就是“在豁达中展现哲理”。
而桑塔的哲理诗则为我们树立良好的榜样。
且看他的诗歌《晨练》②:没有公园的地方我也住过我也渴望长长的跑道让我的奔跑去丈量我听见抱怨声经过我抚慰之后就没有了我说小巷不长,来回地走就长了这首诗歌看似简单,其实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可以从“没有公园的地方/我也住过/我也渴望长长的跑道”这三句看得出来这写得是一个现实与渴望的问题。
也就是“不如意的反差”。
可是当我们读到第三句“让我的奔跑去丈量”时,立刻会知道这才是诗人要表达的——诗人究竟要去干什么?这种“丈量”看似去丈量跑道的长度,其实非也!如果我们把“丈量”看成是一种本能,一种能力,却又无地可“丈量”那将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们可以理解成为是怀才不遇,也可以理解成为“武功废弃”。
所以“我听见抱怨声”就习以为常了。
既然“埋怨是一种毒药”,诗人只好另外做出选择——那就是“经过我抚慰之后就没有了/我说/小巷不长,来回地走就长了”。
在最后诗人说出了自己的哲理思想:就是一位哲人说过的一句话,当我们改变不了别人的时候,就改变自己!也就是儒家说的“反观内省”。
在没有条件的时候锻炼自己,历练自己,磨炼自己。
我们再来看第二首《从早晨中回来》③:早晨的阳光温和极了我回头看看自己带回来的影子好长好长我要用长长的影子来迎接朝阳的到来同样,这也是作者的一首短小精悍的哲理诗,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一口气读完。
放纵_忠贞_虔敬_爱的成长历程_邓恩诗中爱的内涵与本质_李正栓 (1)
。 因此, 对
女性的无情谴责和批判恰是诗人自己内心痛苦和矛盾的表 现, 是对自己最终背弃天主教的谴责, 是内心情 感 的 纵 情
: 《英国文 可参见李正栓 ① 关于邓恩详尽的成长背景和历程, ( 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6 : 146 - 150 ) 。 艺复兴时期诗歌研究》 ② 参见 A. J. Smith. John Donne: The Complete English Poems. ( Middlesex: Penguin Books, 1984 ) . 此三首诗汉译均为孙蔚译文。
②另外, “爱的炼 这就是命运吗, 要在你的身上验证确凿? ” 在
矛盾的感情。 成长期的邓恩也深受文艺复兴时期世俗文化的感染 。 “及时行乐 ” 在 思想的影响下, 邓恩写下了大量的艳情诗 。 然而邓恩作为一名信仰天主教的有抱负的青年却生活在英 国国教占统治地位的社会, 为了开辟自己的仕途之路, 他不 得不去依附权贵, 甚至上流社会的贵妇人和富家小姐 。 在 “追认圣徒” ( The Canonization) 一诗中, 诗人无奈地揭露道: 以财富改善你的地位, 以学问改善你的心智, 找到你的门路, 得到你的位置, 看某阁下的眼色, 拍某大人的马屁。 ( 傅浩 译)
[2 ]
一、 引言 1572 ~ 1631 ) 的诗与他所处的 约翰·邓恩( John Donne, 时代和他的人生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 邓恩时代的英 宗教作为一种思想武器在斗争中 国正处于新旧交替时期, 占有重要地位。当时的人们深受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的
①主义余风的熏陶 。青年邓恩也不例外 。 “及时行乐” 影响和
[3 ]185
。 这种
“幽魂 ” ( The 女性显然会在邓恩的诗中得到无情的审判 。 在 Apparition) 中, 诗人认为冷心肠的、 背叛了他而去投奔他人 怀抱的女性理应在死后受到惩罚, 这种惩罚将不带有一丝 , “我就宁愿你在痛苦之中悔恨 / 也不愿你由于我的 的怜悯 恫吓而永葆纯真”
格桑花 诗歌
格桑花诗歌
《格桑花》是一首藏族民歌,后经改编成汉语歌曲并广为传唱。
以下是其中几句歌词:
雪山高耸入云天,玉水潺潺流不尽。
草原风吹梦想起,格桑花香浓郁。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有关格桑花的诗歌,可以参考以下作品:
1. 《格桑花儿开》——出自藏族诗人顿珠扎西,描写了草原上格桑花绽放的美丽景象。
2. 《格桑花》——出自著名诗人艾青,歌颂了格桑花作为革命象征的意义和价值。
3. 《格桑花开》——出自诗人夏志清,表达了对西藏文化和格桑花的热爱和向往。
这些诗歌中都充满了对格桑花的赞美和敬意,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感受藏族文案
感受藏族文案
藏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的民族,其文化和传统美学深深扎根于青藏高原。
作为一个藏族人,我自豪地传承着这个伟大的文化遗产。
在藏族文化中,文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佛教仪式、传统婚礼、葬礼还是其他场合,藏族人都会通过文案来表达自己内心真挚的情感和祝福。
这些文案形式多样,包括诗歌、谚语、咒语等,内容涵盖了藏族人的生活、信仰和精神追求。
其中,诗歌是藏族文案中最为著名的一种形式。
藏族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其歌词押韵、旋律优美,常常让人陶醉其中。
藏族诗歌的题材广泛,包括了自然、爱情、信仰、人生等多个方面,表达了藏族人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除了诗歌,藏族文案还包括了许多谚语和咒语。
这些谚语和咒语通常是用来指导人们在生活中的言行和举止,强调做人要诚实守信、善良勇敢、勤劳节俭等美德。
同时,藏族文案也表达了对自然、神灵和祖先的敬畏和崇拜,体现了藏族人追求和谐与自然、信仰与人生的理念。
藏族文案是一种独特而宝贵的文化遗产,反映了藏族人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理解。
作为一个藏族人,我深深地热爱着这种文化和传统,也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传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珍视藏族文案的独特魅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匿在野花丛 中轻抚天地 间凝集 的宝物 。“ 野花 ”“ 羊
而在对事物的感知上也更敏锐更赤诚 , 没有掺杂 目
的性 ,是 自然真诚的流露。
夏 日黄 昏和雪风冷夜 ……在这些人物 和景象 中 , 是
诗人在低声浅唱 ,是脉脉含情的动人心 弦的撩动 。
气质与诗人 的才气始终保持着 自己的创造个性。 在
“ 格桑” ,在藏语 中是 “ 美好 时光 ”或 “ 幸福 ”
的意思 , 正如诗人 的名字那样 , 是藏族人 民美好与 幸 福的寄寓。读 《 居・ 格桑 的诗 》有着淡淡 的清甜 和幸福 , 就像是 喝着酥油茶和捧着格桑花那样 , 被 温 暖和真挚感 动着 。呼吸到 的是草 原 的香气 和烂 漫 ,眸子里也变得更加 清明 ,因为天 的蔚蓝高远 , 因为雪 山的圣 洁洗礼 。尽 管拿在手 里的是 薄薄的 1 8 0 页 的诗集册 , 一页页弥漫开来 的思绪却无止尽 地飘散着 : 遥看洁 白高峻的雪 山, 身临茫茫无际的
诗的是那一颗赤诚 、虔诚 、至诚 的心。
一
、
赤诚的童稚慧眼
笔者认 为 只有那 一双充 满童真 的慧眼才 能发 现这世间的奥秘 , 也 只有抛弃繁芜如孩童那样干净 的思想才能更加 亲近一株草一丝风 , 满怀欣喜地真 切地感 知着人们 在世俗 中渐趋麻 木而忽略 的 自然
有史诗般那样的恢宏 巨制 , 洋洋洒洒 。 可它的短小
在诗人 圣洁的国度 里 ,雪域 高原之上吟唱 出的诗歌主题和体现的思想 内容 ,借此深入到诗人 的诗歌 世界
里。
关键词 :居 ・ 格桑 ;雪域 高原 ;虔诚 ;哲思 中图分类号: 1 2 0 6 文献标识码 :A ’
翻开 《 居・ 格桑的诗 》 ,这画卷慢慢铺展 开来 , 雪域高原之上的那 景 、 那人 、 那物都是诗人情 思里 的吟唱主题 : 有单纯可爱 的牧羊姑娘和勇猛 隐忍的 高原汉子 , 有 民族 英雄格 萨尔王和诤 隋哲人仓 央嘉
措, 有那草原生灵牝鹿 和野牦牛 , 有那 草原风貌 的
诗人引我入他记忆里 的情境 中感知感行 , 我体 会到一种真诚 , 那是一个干净 的灵魂 。因为这颗诚
心, 那一言一语里是有生命 的 , 再不需要多么华丽
精美 的修饰 , 纯净的如哈达 , 那缎 子的白里有最虔
诚 的信仰 ,于是诗人的执着 的情感俘虏 了我的心。 “ 正如著名诗人伊丹才让所说 ,居 ・ 格桑用文人的
第2 4 卷
第1 O 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o u r n a 1 o f M u d a n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V o1 . 2 4 N o . 1 O
0 ct .2 0 1 5
2 0 1 5年 1 0月
文章编号 :1 0 0 8 . 8 7 1 7( 2 0 1 5 )1 0 . 0 0 7 0 . 0 3
在黄河上游阿尼玛卿雪山近旁梦的山梯上散落着盔甲和战旗??与时间的回眸相遇狮龙宫殿的金顶屹立在无垢的心间血脉随着心跳一代又一代地把世界网织在格萨尔王的故事中格萨尔王的故乡也就是诗人的故乡关于格萨尔王英雄故事的流传在故乡家喻户晓流淌在格萨尔王血液里的英雄气魄一代一代传承下来诗人从小在传说故事中的熏陶下成长自然对藏历史的宝贵有深切的关怀当然这也就成为诗人用心歌颂的素材
长大I 经过 了几次转 场/ 乳牙 已换 成新 牙, 不懂 得装
“ 奶奶 ”等这些 人称 , 也代 表了诗人对 于童年和少 年时代的讴 歌 , 那是 回忆里 的幸福 与美好 , 与 自然
最 亲近的时候 , 诗人的内心中是充满 着童稚 的 , 因
假的黑眉毛下用f j 一双没有 阴影 的清 泉/ 依然清澈 明
大草原 ,闻见清净朴 实的牧风在 呢喃 。即便这诗没
社会与经济等飞速发展的现状面前 ,居 ・ 格桑主要
的表现不是全盘接受 , 他冷静地反思发展附生 出的 各种社会弊端 , 进而回忆失去 的时光 , 这种时光包 括他个人的童年记 忆 , 也包括族群 的历史记忆 ,因
此反思和 回忆是居 ・ 格桑诗歌的两大主题 。 ”I J 进而 从诗歌 的主题 内容上来看 ,这里 ,支撑居・ 格 桑的
虔诚 的诗歌信仰
— —
《 居・ 格桑的诗 》思想 内容探究
何 璐 璐
( 青海 民族大学 , 青海 西宁 8 1 0 0 0 7)
摘
要: 《 居・ 格 桑的诗 》是一幅 雪山脚下 ,草原浮动的悠长画卷。诗人居・ 格 桑 以他 那绵柔 细长的记
忆 ,一点点浸染在 这画卷 里,构成一幕幕藏地人 民纯粹的 生活景 象。本文从诗人的主观情感 出发 ,探寻
里有矜持 的 自制力和傲 骨 , 即便是寥寥数语 , 却使
人浮想联翩 , 凭借着诗人插起 的历史的幡旗张扬在
风 中随之深入。
的馈赠与美好。开篇便读 到居 ・ 格桑 的 《 牧羊姑娘 》 这样原始童趣 的诗 :和野花一起 出生, 和羊羔一起
收 稿 日期 :2 0 1 5 . 0 4 . 1 4 作者简介 :何璐璐 ( 1 9 9 1 一) ,女 河南平顶 山人,青海 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2 0 1 4级 现 当代 文 学专 业在 读 硕 士 研 究生 ,研 究方 向 : 当代 多 民 族 文 学 。
的信仰 ,他们骨子里渗透的是无坚不摧的生存力
量 ,懂得 自然 的馈赠并感激 和回馈 。居・ 格桑也 同
样继承着这种虔诚的信仰 , 体现在他诗歌里的是 和
高原风貌相辅相成的诗风 ,自然不拘谨 , 在他 自己
二 、虔诚 的诗歌信仰
羔 ”和 “ 乳牙 ”也 是我曾经熟悉 的童年伙伴 ,想必
诗 人也是在追寻着童年纯澈美好 的过往 : 哦, 多么
藏 区这块宝地孕育着许多珍贵的文化源流 , 正
是 因为在这方 圣洁 的净 土上生 活 的人们 有最虔 诚
幸 福, 牧 羊 姑娘 啊, 但愿 你永 远不 要 长大 ! , 【 诗人 以 轻 松畅快 的语调 为我们展 示 了一 个有着 如清 泉一 般 眼睛的牧羊 姑娘 , 他希望 她不要 长大 , 因为童稚 的思想是 简单可爱的 , 没有更多的复杂 , 没有更多 人 生成 长阅历 中需 要承载的苦难 和不 幸 , 所以她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