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方法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构建方法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升,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已迫在眉睫。
这既是国内发展的需要,更是国际交往的需要。
只有建构灵活、多样与科学、完备的话语体系,才能更好应对来自各方面的社会问题,引领社会发展,引导舆论,教育人民,增强国际交往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可话语体系的建构只有建立在科学话语理论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说服力、感染力与吸引力。
一、要全面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不仅表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上,而且还表现在社会领域的多个层面与多个层次上。
它的建构应该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从社会总体发展层面、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与具体社会问题层面来全面展开。
就社会总体发展层面来说,应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话语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理论);就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结构层面来说,应该建构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文社会科学为核心的中观话语体系;就具体社会问题来说(特别是热点与焦点问题),应该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微观话语体系。
宏观话语与中观话语自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重点,只有建构科学、完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话语体系和人文社会科学,才能更好地引领我国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等方面建设,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事业;在国际上,可以抢得理论制高点,获得话语权,传播中国声音,增强国际影响力与吸引力。
但微观话语也十分重要。
微观话语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的建构与否以及建构得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们对社会和生活的评价与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说它甚至可以左右社会舆论,关系到社会稳定。
此外,在和平与发展年代,微观话语往往也随时可能成为国际舆论关注与争论的焦点。
若处理不慎,可能导致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被动结局。
二、要以尊重话语形成规则的方式建构话语体系话语体系的形成自然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但也需要不断深入社会实际的精神与务实的工作作风。
构建中国人的传统音乐话语体系_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_编撰的探索_王耀华
文◎王耀华构建中国人的传统音乐话语体系———“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编撰的探索┃中国传统音乐学是以“中国的”“传统音乐”为研究对象,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继承传统音乐研究的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借鉴民族音乐学“不仅研究音乐自身的特点、而且研究产生该音乐特点的文化缘由”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分支学科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
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传统音乐学的学科建设不断引起音乐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
对于如何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的话语体系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笔者主张:在梳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和继承民间传承下来的传统音乐乐语的基础上,借鉴欧洲和其他国家的经验,通过音乐学术界的研讨推敲,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局内人的观念、适合于中国传统音乐的话语,来构建中国人的传统音乐理论体系。
在此,中国古代音乐文献是基础,因为中国是文献之邦,数千年的文明历史积累了浩如烟海的音乐文献,对中国传统音乐及其理论的方方面面做了记载和论述,同时,在各民族的人民群众和民间艺人中流传着蕴蓄丰富历史文化内涵的音乐用语,在发掘的地下文物和古琴谱以及其他古谱、民间乐谱中也蕴含着自身的音乐理论内涵,这些都成为我们进行中国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的宝贵资料。
近现代以来,在中西音乐文化交流过程中,中国音乐学者还大量地引进和借鉴了欧洲的音乐理论,这也应该作为我们进行中国传统音乐学学科建设的一个参考。
对于从事中国传统音乐研究和教学工作的同仁来说,如何既继承中国古代和民间的优秀音乐理论成果,又能够用易于被广大人民群众和学术界人士所接受、所理解的语言来准确地表述,并且与国际接轨,使这一音乐理论体系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可接受性,是我们必须切实关注和致力解决的问题。
因此可以说,继承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和民间口传音乐用语,借鉴欧洲和其他国家、民族的音乐理论成果,借重专业音乐理论工作者的深入体悟和创造,是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三大支柱。
近十多年来,我们在编撰“中国传统音乐学丛书”的过程中,对如何构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问题做了一些尝试性探索,现报告如下,以求教于诸位方家、同行。
话语类分与学科范畴并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问题讨论
话语类分与学科范畴并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问题讨论着当代中国逐渐进入深度叙事的状态,一个时兴多年的口号“与国际接轨”悄然隐退,“让全世界倾听中国人讲述中国的故事”的说法骤然升起,再接下去,还会不会形成“向中国接轨”的态势?如是说,并非是毫无依据的梦呓。
仅以音乐为例,近数十年乃至近百年间,中国音乐界所经历的从“言必称西方”到“言必反西方”的曲折路程并不理想,那么,在高扬文化自信理念的今天,又该当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直视所面对的问题呢?借用时下政治术语,就长期争论不休的中西音乐关系而言,依我看,就是要去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思维、行你好我好的多元共赢策略。
一讨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问题,首先,有必要对相关概念做一些具有语义性话语指向及其归属的认定。
音乐理论,西语对应词为theoryofmusic;我的理解,对中国而言,就是指认以宫调问题为核心的乐学理论;对西方而言,则包括了和声、复调、曲式、配器等等在内的作曲理论,俗称四大件。
需要补充的是,近年来,随着电子技术在音乐创作领域的广泛应用,也有人将此纳入其中,改称为五大件。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旋律,一种以音高结构力为核心的音响组织方式与整体结构模态,究竟能否成学的问题,也在相当程度上成为国内外音乐学学界一部分同仁的强烈关注和深度关怀。
与此相应,音乐学,西语对应词Musicology;我的理解,就是指认以阿德勒历史音乐学与体系音乐学为发端的一门理论学科{1}下辖有特定研究对象的诸多理论专业;在目前的中国音乐学学界,主要包括: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理论、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世界音乐、音乐分析、音乐美学、音乐心理学、音乐批评等等。
需要特别说明与澄清的是,萧友梅博士近百年前发表的《乐学研究法》(1920),所谈论的即是音乐学,而不是以宫调问题为核心的中国传统乐学理论。
其次,有必要讨论一下音乐理论话语在语言学层面的语言与言语以及能指与所指的归属,并进一步对其属性与特性做明确的限定。
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
关于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几点思考作者:刘永福高苗苗来源:《艺术评论》 2020年第6期刘永福高苗苗【内容提要】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既包括“理论体系”又包括“话语体系”。
坚持历史性、继承性、创新性相统一,坚持民族性、主体性、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系统性、逻辑性、普适性相统一,力求做到“理论话语”的整体把握,“学术内涵”的深入挖掘,“研究范式”的理性表达,是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保证。
【关键词】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时代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出的一项战略任务,是国家在新时期,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有前瞻性地展开的一项顶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1]。
近年来,围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研究成果不断推出,引发学界的高度关注。
在此大背景下,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音乐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等机构共同主办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届学术研讨会”(2017)和“第二届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表演理论)学术研讨会”(2018)相继召开,由此拉开了新时期探讨如何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序幕,标志着中国音乐理论研究及话语体系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开启了新的时代征程。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一个既具象又抽象、既有多类型又有多层次、既有实践又有理念提升复杂的综合体,需要学界从多视角、多层面进行辨析,以把握中国乐文化理论话语体系的整体。
”[2]这一表述,不仅揭示了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本质特征,也提出了如何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方略和路径。
据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一、历史性、继承性、创新性相统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以其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历史风貌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强大生命力和文化创造力。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是中国先民在数千载不断实践过程中的积淀总结与提升,是在历史长河中特别是专业乐人与之相关人士互动过程中以成。
建构中国的国际话语体系:方向与路径
海洋争端、安全威胁讲成地区国际关系主流话语,为其地区 战略搭台。世界经济方面,西方国家凭借其经济、科技能力 获取了强大的经济形态向心力。美国曾利用自由市场、自由 贸易、环境标准、市场准入等话语构建起标签化概念—— — “华盛顿共识”,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拉美国家经济体制的建 构。可见,话语主导力可以转化为强大的国际权力,从而影 响地区和世界政治;而将话语转化为权力,则需要一个强大 的国际话语体系。
综合来看,话语体系概念的内涵包括话语内容的生成 机制、发布主体、发布平台、客体、内容、发布形式;外延则包 括话语构建的目标、竞争力、竞争对象。其中,话语内容是整 个话语体系的核心要素,而整个体系的效能则是将话语转 化为话语权力的关键。一般而言,话语内容的生成机制是指
作者简介:杨晨曦(1983—),男,北京人,法学博士,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国际战略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国际能源战略、全球治理理 论与实务。
185
社会博览 表 1 话语体系的功能分布表
国家
国际组织
国际非政府组织 企业 / 跨国传媒企业 学术机构
国际会议或论 坛
生成话语内容 有
有,如 IPCC 发布的 IPCC 报告等
摘 要 话语体系概念的内涵包括话语内容的生成机制、发 布主体、发布平台、客体、内容、发布形式;外延则包括话语 构建的目标、竞争力、竞争对象。其中,话语内容是整个话语 体系的核心要素,而整个体系的效能则是将话语转化为话 语权力的关键。构建强大的中国国际话语体系,应以中国的 发展经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逻辑为基础,深度开掘具有中 国特色、中国气派的话语概念。进而通过多元化的主体、多 样的平台加以发布,以期获得良好的话语影响力。 关键词 话语 话语体系 话语主体 话语平台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原 tem: The Direction and Path // Yang Chenxi Abstract The connotation of discourse system includes the gen-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音乐理论是研究音乐的本质、原理、规律和创作技巧的学科,它反映了一种国家或地区的音乐形态和文化传统。
中国音乐理论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最独特的音乐理论体系之一,其内涵与构建路径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价值。
中国音乐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探析。
中国音乐理论着重强调音乐与自然相融合的观念。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家认为音乐来自自然,以天地万物、阴阳五行为基础,认为音乐与宇宙间的相对位置和动态关系是相通的。
中国音乐理论强调音乐与美学的关系。
中国古代音乐理论家认为音乐是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艺术形式,追求音乐的美感和艺术效果。
中国音乐理论内涵丰富,内容包括音乐的起源、音乐的音律和音韵规律、音乐的节奏和节拍规律、音乐的调性和音色规律等。
中国音乐理论的构建路径可以从古代到现代进行探析。
古代中国音乐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在古乐府和音律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古乐府是古代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丰富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技巧,为后来的音乐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
音律学是古代中国人对音乐音律和音韵规律的研究,对后来的音乐理论和创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唐时期,郭茂倩和孔融等音乐理论家对古乐府和音律学进行了总结和发展,形成了初步的音乐理论体系。
现代中国音乐理论的构建主要是在古代音乐理论基础上结合西方音乐理论的研究成果进行的。
20世纪初,中国音乐理论家开始关注西方音乐理论,吸收了西方音乐观念和创作技巧,逐步将其融入到中国音乐理论中。
中国音乐理论家对西方音乐的和声、调性、节奏和音色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使得中国音乐理论更加丰富和完善。
中国音乐理论家还积极探索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音乐理论的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音乐理论体系。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中国音乐理论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论体系,承载着博大精深的中华音乐艺术传统。
中国音乐理论的话语体系内涵丰富多样,既有深厚的历史积淀,也有现代音乐观念的融合创新。
本文将从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内涵及其构建路径两方面进行探析,旨在深入挖掘中国音乐理论的独特魅力和丰富内涵,为中国音乐理论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一、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1. 历史积淀中国音乐理论的历史积淀悠久而丰厚,可以追溯至古代文献中的《乐经》、《乐谱》等。
在封建时代,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思想流派都对音乐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讨,形成了多元丰富的音乐理论体系。
在这些传统音乐理论中,有关音乐的起源、本质、目的、理论框架等问题得到了丰富的阐释和论述,为后世的音乐理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2. 理论体系中国音乐理论体系主要包括音律、音韵、音容、音乐形式和音乐审美等方面的内容。
音律是中国音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音高、音程、音名、音质等方面的理论内容,是中国传统音乐中最基本的理论要素。
音韵则涉及到音乐的节奏、韵律、音韵比较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音乐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音容是指音乐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表现形式,它包括了音乐的表演、演奏、节奏、和声等方面的内容。
音乐形式是指音乐作品的组织形式和结构特点,它包括了音乐的曲式、结构、构成等方面的内容。
音乐审美则是指音乐的美学特征和审美价值,它包括了音乐的情感表达、审美趣味、意境、情感传达等方面的内容。
3. 理论特色中国音乐理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审美特色,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音乐的独特理解和把握。
其理论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和谐与调和,注重音乐的整体平衡和和谐美感,强调音乐的情感表达和审美效果;二是注重音乐与文化的融合,强调音乐与文学、绘画、舞蹈等文化形式之间的关联和互动;三是倡导以德育人,强调音乐的道德教化功能和人文关怀理念,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审美素养和道德修养。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音乐的基本理论和概念,具有较完整的体系性和历史性。
本文将从内涵和构建路径两个方面进行探析。
一、内涵1.1 概念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指对于中国传统音乐进行研究、创作和表现时所采用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体系。
它是在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和实践基础上形成的,具有自身独特的思想体系和文化特色。
1.2 基本理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基本理论包括乐理、音韵、调式、音律等方面。
其中,乐理主要涉及音名、音高、音量和音色等方面;音韵则研究音节、韵母、声调等方面;调式则是指中国传统音乐中特有的音乐模式和音阶;音律则是探讨声音的物理性质和美学价值,并将其应用于音乐创作和表达上。
1.3 文化内涵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还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和特色。
例如,“律吕”思想体系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认为音乐可以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五行”理论则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将音乐分类,并从中归纳出不同的音乐特点和情感表现方式。
二、构建路径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是基于古代音乐文献和实践经验的。
在极为丰富的古代音乐文献中,不仅包含了对音乐的描述、标注和评价,而且还蕴含着古代中国音乐文化的思想、价值和审美体系。
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整理,逐渐形成了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
在长期的实践中,中国音乐理论不断被验证、发展和完善。
学者们将音乐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不断积累和沉淀经验,深化对音乐规律及其内在联系的认识,并运用固有的音乐理论,为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和演变提供指导和依据。
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不仅是古代中国音乐文献和实践经验的沉淀,更是对现代音乐创作和表现的引导和促进。
学者们将传统音乐理论与西方音乐理论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为中国古典音乐和现代音乐的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建构路径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方现代化理念引进为背景。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面临着列强侵略和国家危机,迫切需要现代化来改变国家面貌。
这一时期,中国引进了西方现代化理念,包括科学、民主、自由等观念,并开始进行西方式的近代化改革,这奠定了后来中国现代化话语体系的基础。
第二阶段:以中国实践为基础的民族化现代化。
在建国初期,中国摆脱了列强压迫,进一步推进现代化进程。
中国选择了与西方现代化有所区别的发展道路,即社会主义道路。
在这一时期,中国根据自身国情和实践经验,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理念,并开始构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
第三阶段: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指导的创新型现代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推进现代化进程,并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和路径,强调创新和自主发展,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协调。
第四阶段:以中国话语体系为全球化现代化提供中国方案。
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现代化进程有着重要的影响力。
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全球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路径。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体系在这一阶段逐渐向世界扩展,为全球现代化提供了中国的经验和智慧。
音乐的构建与解构的理论与实践
音乐的构建与解构的理论与实践音乐是一门艺术,它通过声音的组合和表达,传递出丰富的情感和意义。
在音乐的构建与解构的理论与实践中,有着许多有趣的探索和发现。
首先,音乐的构建是指创作过程中的音乐元素的选择和组合。
音乐元素包括旋律、和声、节奏、动态、音色等。
在构建音乐的过程中,作曲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选择不同的元素,并通过巧妙的组合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在古典音乐中,作曲家常常运用对位法来构建复杂的和声结构,展现出庄重和优雅的气质;而在现代音乐中,作曲家则更加注重节奏和音色的创新,打破传统的规则,追求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表达。
其次,音乐的解构是指对音乐作品进行分析和解读的过程。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和结构。
在音乐学中,有许多方法和理论可以用来进行音乐的解构,如和声学、分析学、形式学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音乐中的旋律、和声关系、节奏模式等要素,揭示出音乐作品的内在逻辑和美学特点。
通过解构,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音乐作品,领略到其中的精妙之处。
音乐的构建与解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索,更是实践中的体现。
在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音乐构建与解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学习音乐理论和分析方法,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提高其音乐欣赏和表演的水平。
同时,音乐构建与解构也是作曲家和演奏家的重要技能。
作曲家需要具备创作音乐的能力,通过巧妙的构建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演奏家则需要通过对音乐作品的解构,理解作曲家的意图,将其准确地表达出来。
音乐的构建与解构在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古典音乐中,构建和解构都更加注重形式和结构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在爵士乐中,构建和解构则更加灵活多变,注重即兴和个人风格的发挥。
不同的音乐风格和流派都有其独特的构建和解构方式,这也为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提供了基础。
总之,音乐的构建与解构的理论与实践是音乐创作和表演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通过构建和解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音乐作品,同时也可以提高自己的音乐创作和表演能力。
音乐 话语体系
音乐话语体系音乐是一种有力量、能量足够强大、深沉触动心弦的艺术表达形式。
在各种文明社会中,它一直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力。
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更是一种文化和心灵追求的体现。
每种文明有着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它们为记录历史、表达情感和文化精神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也因此,音乐语言体系也被尊为文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以至于被认为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来看,每种不同的文明有着其特有的音乐体系,这种音乐的表达方式和技巧也不同,表达的内容和情感也各不相同。
有的文明倾向于以更简洁的音乐技巧表达出思想,有的则更喜欢使用复杂、抒情的音乐;有的音乐加入元素,使得内容和情感更具有可视化特质,有的则使用空灵自然的音乐,更多地表达自然与神秘的感受。
因此,音乐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往往涉及到许多不同文明,它拥有自身的独特性和多元性,可以方便地与其他文化或经验分享和交流,从而实现文化的深度交流。
此外,除了文化上的作用外,音乐也能在个人心理上发挥作用。
它可以帮助人们在繁忙的生活中调节情绪、调节身体的紧张程度,并能激励他们在学习工作中发挥最佳状态。
人们往往会对对音乐中的状态和情绪产生共鸣,或者通过某些歌曲找到一定的安慰或慰藉。
甚至有时候,人们也会引用歌曲中的歌词来表达自己的心声,甚至可以使别人理解自己的心情。
从这两个角度出发,音乐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就可以看出来。
从文化的角度,它拓展了文明交流的可能性,有助于对不同文明的了解。
此外,从心理上来讲,音乐可以提供节奏来调节心理,使人们感受到安全。
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深度的情感交流,与任何文字无法比拟。
总而言之,音乐话语体系为人类提供了一种独特且具有文化意义的交流形式,它拥有多种表达形式,有效地实现了文化和心理上的交流。
它既可以让人们了解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又让人们感受到安全和深度的情感表达,这些都是其他语言无法替代的。
因此,音乐话语体系在人类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应当得到人们广泛重视和挖掘其内涵和价值。
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的阐释与构建(上)
郭建民张楠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的阐释与构建(上)一、中国艺术歌曲之概念界定与阐释回首百年,在走向启蒙、走向革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趋势的助推下,中国艺术歌曲慢慢发展成熟,并成为中国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之一。
作曲家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意象为审美追求,以本土化、民族化表达为创作目标,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艺术歌曲,成为歌唱家二度创作的丰富载体。
中国艺术歌曲“伴随涌动的时代大潮,伴随着人类对生存理想和审美的不懈追求,伴随着当代社会精神文明发展的步伐,其文化的积淀和定义已经进入到一个丰满而又全新的历史阶段。
”[1]研究者以为,广义的中国艺术歌曲“是对各个历史期广泛传唱的优秀歌曲的一种称谓。
狭义的中国艺术歌曲指的是借鉴西方艺术歌曲创作经验,吞吐诸殊,融合创新,围绕民族话语体系抒情达意、讲述故事,是以中国的乐思阐释文化、抒发家国情怀,以彰显中国风格、艺术精神、审美意象的艺术形式。
中国艺术歌曲具有“时代性、综合性、多元性以及审美性、艺术性,即文化潜藏的艺术魅力和宽阔的艺术触角,无论是文学诗意的精神内涵、情感表达,还是音乐审美境界的文化意蕴,创作与实践,流行与传播等,都强有力地被社会生活、意识形态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所决定,她是人类心灵活动浪漫情怀以及精神生活最富诗意的抒发和表达方式,是中华情怀与民族神韵的精彩呈现。
”[2]按照上述研究维度,中国艺术歌曲话语体系指的是代表性作曲家以开放和包容的艺术态度,立足传统、借鉴国外,在中西、古今、时尚等多种文化元素之间探索创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艺术性,一同推进,所形成的独特音乐叙事方式和结构系统。
20世纪以来,中国艺术歌曲从模仿到独创,从量变到质变,风格类型丰富多彩,突破西方艺术歌曲音乐规则和结构范式,构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族话语体系,伴随中国历史发展步履,与红色中国与荣俱荣,结合社会生活现实,其创作理念和创作思想、音乐主题、以及音乐素材、表现形式,形成了民族化、本土化、多元文化一体综合艺术特征。
211081180_多元融合的民族之声——中国声乐演唱体系的阐释与研究维度
今天的中国声乐演唱体系丰富多彩而富有韧性。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体系在形成过程中,一直保有对其他文化和不同族群的音乐审美开放吸纳的优良传统。
广泛借鉴和融合西洋声乐文化精华,将传统声乐与现代文化血脉融汇贯通、守正创新,这样的睿智和能力,使得中国声乐演唱体系逐渐形成,根基宽广而深厚,在艺术长河中与时俱进、生机勃勃、精彩呈现。
一、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概念界定与阐释(一)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概念界定体系一般指的是揭示某一专业学科研究对象的本质、规律、特征且已成系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
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理解体系,其一包括思想、理念、原理、观点、学说、知识、学术等;其二包括技术技巧、表现手段、个性风格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实践经验、实践范式,以及由此所形成的相互对应的学术观点、学术思想、学术理论等。
中国声乐演唱体系与“中国声乐”之间存在种属关系,因此,解读和阐释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概念,有必要把“中国声乐”的概念归纳梳理一下。
“中国声乐”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的“中国声乐”,泛指由古及今我国疆域内各民族、各流派声乐艺术的总和。
狭义的“中国声乐”,特指以中国现代社会发展和民族精神为发展动力,以中国传统歌唱艺术本源为立足点,以西方声乐艺术有益经验和方法为借鉴,以中国声乐作品和歌剧为主要载体,以彰显中国精神、中国风格为使命,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为主要目标的专业声乐艺术流派。
狭义的“中国声乐”,非但是广义“中国声乐”下的一个分支,而且在纵向坐标上,是广义“中国声乐”在近现代、当代的继承与发展;在横向坐标上,更是与同时代中国其他声乐流派和唱法的多元并存中,历史地成为其中引以为傲的主脉。
由此而论,将“中国声乐”的概念延展,广义的中国声乐演唱体系是指中国各个民族、各个流派具有代表性的歌唱家,以中国声乐与歌剧作品为载体,以中国大众喜闻乐见为目标,以创作实践内容为基础所形成的包括气息动力、语言共鸣、音色塑造、创腔润腔、舞台表演等在内的完整结构系统。
区域音乐视角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构”探讨——第三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述评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for Chinese Music Theo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Music:A Report of the 3^rd Music Culture Symposium in the Ancient Yan-Zhao Region
作者: 常江涛[1]
作者机构: [1]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出版物刊名: 人民音乐
页码: 85-87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1期
主题词: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音乐理论;文化研讨会;话语体系;河北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摘要:2018年6月2—3日,由河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河北省音乐家协会联合主办,廊坊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河北师范大学燕赵音乐文化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燕赵音乐文化研讨会”在廊坊师范学院隆重召开。
京津冀三地学者,以及山东、江苏等大运河沿岸专家齐聚“顺天府”地,就燕赵地区相关音乐事项进行探讨。
是次会议,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作为主办方的加入,进一步加强了整合京津冀三地学者之燕赵音乐研究学术平台的机制作用。
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内涵、原则与路径
Constructing the Chinese Discourse System in the New Era: Connotations, Principles and Paths 作者: 陈少雷[1];陈家喜[2]
作者机构: [1]中共深圳市委党校,广东深圳518034;[2]深圳大学城市治理研究院,广东深圳518060
出版物刊名: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页码: 19-2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2期
主题词: 新时代;话语体系;丰富内涵;基本原则;实现路径
摘要:构建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可以从丰富内涵、基本原则、实现路径三个层面展开。
在丰富内涵层面,新时代中国话语体系至少包括以“概念”为基础的思想体系、以“观念”为核心的理论体系、以“理念”为导向的价值体系。
在基本原则层面,须强化主体性、时代性、现实性,注重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促进、问题与方法相结合。
在实现路径层面,要进一步提出融通古今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提炼解决中国问题的新范式、新方法,提倡彰显中国智慧的新理念、新方案。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原则和路径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的原则和路径摘要:话语体系是一种理论层面的文明文化,我们要能够让更多的人们去认可、去理解、去接纳,我们就要正确、有效的在传播中得到改进和发展,否则,会变得孤芳自赏、自搞一套、外人无法听懂的局面,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体系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我们中国文化走出中国迈向全世界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时要认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以有效的路径去实现。
关键词: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原则路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是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机、灵魂、精髓,更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式的理论体系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们中国国情实践而逐渐发展、成熟,从理论出发应用于实践,再次由实践回归到理论,经过理论和实践不断的磨合和发展,我们会感受到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内涵方面上有所创新,内容上符合中国语言的风格,形式上更是体现时代性的话语。
一国两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才是硬道理等等无一不体现时代性、中国语言性,这在最经典、最原始马克思注意文本中是无法寻找的。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话语特色,构建这一话语体系我们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遵循四项基本原则实践性原则。
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唯一途径,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能够得到发展其内在原因是在实践中对于脱离实践的理论要摒弃、对于只是臆想而没有经过实践检测的理论仍然要摒弃。
因此,构建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绝非通过主观意愿而对语言在华丽、新奇方面为了创新而创新,而是通过遵守理论需要在实践中才能发展这一内在逻辑。
开放性原则。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其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能够更好地将其宣传传播,要想实现这一目的,我们就要正确、有效的在传播中得到改进和发展,否则,会变得孤芳自赏、自搞一套的局面。
那么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将失去其应有的意义。
鉴于此,我们要坚持开放性原则,当今社会是多元化、开放性和包容性的。
音乐 话语体系
音乐话语体系音乐无处不在,它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激发灵感、舒缓情绪、激发欢乐,并在实际中表达一定的话语性。
因此,要深入理解音乐话语结构,就必须从音乐表演流程、音乐情感表达及其相关理论三个方面来阐述音乐话语体系。
第一,音乐表演的流程要求表演者必须掌握一定的基础技能,包括掌握音乐概念、音乐技巧、乐器把握、表演气氛和其他技巧。
除此之外,表演者的经验丰富度也非常重要,因为熟练的技艺只有通过广泛的时间才能达到。
这既体现了表演者技艺水平的提升,也代表了音乐元素(如节奏、音调、音阶等)整合的良好状态。
掌握了上述基本知识,表演者就可以进行独奏弹奏和歌唱,从而实现音乐表演的意义。
第二,音乐的情感表达是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达的意义比表演流程更加深刻。
例如,一首抒情到位的歌曲,可以表达恋爱、友谊、亲情等不同的情感,而一首激昂的摇滚曲可以传达激情、热血以及对自由的渴望等状态。
对于音乐情感表达,可以从音乐类型、作曲家特色特征以及音乐结构等方面着重剖析,以揭示音乐话语中的主题性内容,以及表演者想要传达的情感。
第三,相关理论也是掌握音乐话语体系的关键,例如古典音乐剧的创作理论、旋律调式理论、节奏编曲理论等都是理解音乐话语重要的基础。
这些理论当中,总体上表明表演者想要传达的思想或话语,其中又包括作曲家的艺术想法、表演者的演绎手法、欣赏观念、以及观众的接受程度等多种因素。
通过了解上述因素,可以更好地把握音乐的意义与内涵,从而准确理解并把握音乐话语结构。
总之,音乐表演的流程、音乐情感表达及其相关理论都是掌握音乐话语体系的关键,表演者可以通过不断掌握基础技能、把握情感表达技巧、理解相关理论来学习音乐,从而提升自身技能并理解音乐中传达的深刻信息,从而实现音乐话语体系的价值。
试析于润洋先生的音乐理解路径
试析于润洋先生的音乐理解路径于润洋先生是中国音乐教育领域的重要人物,在音乐理解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路径。
他认为,音乐是人类文化的宝库,是情感、思想和文化状况的表达,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他提出的音乐理解路径主要包括音符、旋律、和声、曲式以及音乐历史等方面的分析。
首先,于润洋先生强调了音符在音乐理解路径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音符是音乐的最基本单位,能够直接传递音乐的情感和节奏感。
他鼓励学生对音符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音符的音高、音长、力度和音色等方面的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分析来理解音乐作品的表现力和风格。
其次,于润洋先生强调了旋律在音乐理解路径中的作用。
他认为旋律是音乐作品中最直接引人入胜的部分,能够通过旋律的变化和发展来表现音乐作品的情感和思想。
他强调了旋律的韵律感和曲调的流畅性,认为这是评价一个作品是否优美的关键。
除了旋律,于润洋先生还重视和声在音乐理解路径中的作用。
他认为和声是音乐作品中非常关键的部分,可以增强音乐的强度和层次感,使音乐作品更加完整。
他建议学生通过对和声的分析和练习来加深对和声的理解和掌握,在创作和演奏中运用和声丰富音乐的表现力。
另外,于润洋先生还重视曲式在音乐理解路径中的作用。
他认为曲式是音乐作品结构的最基本形式,不同种类的曲式有不同的应用场合和表现方式。
他建议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不同曲式的结构和形式,掌握曲式的演奏技巧以及在创作音乐作品时运用不同的曲式形式。
最后,于润洋先生强调了对音乐历史的理解和学习在音乐理解路径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音乐历史的学习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今音乐作品中的元素和表达,掌握音乐作品的演奏技巧和表现方式。
他建议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期的音乐作品和发展历程,掌握音乐的演进历程和发展脉络。
综上所述,于润洋先生的音乐理解路径是一种全面和深入的音乐理解和掌握方法。
他从音符、旋律、和声、曲式以及音乐历史等各个方面入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提高音乐表现力和演奏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方音乐Northern Music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与构建路径探析雷 嘉(红河学院音乐舞蹈学院,云南 蒙自 661199)【摘要】新时期社会发展相比过去出现了很多不同,特别是随着经济水平提升,人们对于音乐事业发展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音乐作为提升人们精神层次、丰富人们内涵情操的重要娱乐模式,无论是在理论研究还是在具体实践上都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但需要注意到的问题是,理论话语体系的构建对于整体的音乐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还存在着许多制约问题、需要结合实际推进做出解决。
因此笔者试图整合国内外研究,结合实践积累和其内涵、构建路径工作来谈如何做好相关的建设,进而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打下理论基础。
【关键词】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路径【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正如上文所提到的那样,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建立对于中国音乐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不仅是音乐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引者,也是相关人士具体业务操作的重要保障所在,在实际建设中需要首先明确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具体含义,只有这样才可以继续为相关业务、以及实际建设工作打好基础。
在内涵探究基础上,还需认真探索实际路径的建设方向。
一、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内涵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来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内涵大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是中国音乐理论。
这里的中国音乐理论有两层意思,第一指的是关于中国音乐的理论,它包括中国音乐理事业、历史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类学科、项目、事物集合,比如人类学社会学、建筑学等;第二是所有的中国音乐理论集合,包括迄今为止中国历史、外国历史中所有有关中国的音乐理论成果的集合,既包括古代也包括现代和当代[1]。
第二层内涵则是话语。
话语指的是语言的表达,包括音乐事业发展中所涉及到的叙述逻辑和用词。
叙述主要是结合语法句法和规律来用语言系统地表达音乐中的各项内容;逻辑则是将音乐中的词语和句子组成上下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使得读者可以很好地把握、体会、理解其中的语义含义,用词是否恰当将会对整体的表达带来直接影响,因此必须保证足够用词准确度。
第三个内涵则主要体现在体系方面。
这里所提到的体系包括层次性、关联性和整体性,在实际研究中层次性指的是不同层面的理论阐述,既包括宏观的阐述、也有中观的阐述、还包括微观的阐述,是多层次整体,是和时代的发展是相契合的,也有相互之间的推进,对音乐事业而言是重要的指引方向。
特别是在新时期对音乐的宏观阐述要涉及到多个学科、比如各类历史学、美学、人类学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够将音乐的外延不断的扩展。
而对于音乐艺术的中观阐述则包括音乐艺术中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既包括旋律结构、必备的基础研究,也包括乐器等方面的具体研究。
微观阐述则是对具体的音乐作品、音乐会、音乐家音乐活动、音乐现象等的理论阐述。
只有做好宏观、中观、微观的工作,才可以将中国音乐体系,特别是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的建设提升到新的高度。
二、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的路径探索建立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首先需要遵循汉语表达的法则和规律,也就是在实际的话语体系建设中,要和人们平日里的说话方式所遵循的逻辑相一致,必须符合汉语言的语法句法、分句一般规则等,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原则。
在逻辑上既要符合人们对汉语、对语言的基本认知,也要符合新时期人们的逻辑。
但是结合笔者的实际研究整体做综合讨论、中国音乐理论界的语言表达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无论是在用词上还是在规范度上还在与群众接触的基础性上,都有提升的空间。
建设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也要充分尊重中国的历史、音乐理论和文明研究理论等,要结合这些研究中所涉及概念范畴和命题,充分扩展中国音乐理论研究的内涵,只有这样,相关的理论,博古通今所运用的概念范畴才能使得业务推进相对有依据,如果只是凭空想象,那么不仅不符合历史的要求,也没有办法做传承,因此作为相关的实际研究者要重视出发点的设计,遵循汉语言的传承和创新需求。
第二,要做好自我品格的保持。
结合如今的学术研究,特别是跨学科研究来看,中国音乐理论研究人员应当努力保持自我的学科品格。
跨学科研究必然是新时期各类科学研究核心也是大方向所在,对于音乐学术研究而言,自然也是要重视这类趋势,努力去迎合,去体会,去适应趋势,做好学科之间的交叉,这对于学科视野的扩展有着积极有利的影响、对整体性的提升也是十分重要的。
特别是结合不同视角来努力提升研究者判断能力。
欧美音乐学术研究界十分重视跨学科的发展倾向,在实际的研究中大体分为借助文学理论、借助古典修辞理论、运用美学以及古典语言学理论、采取多边跨学科理论等方式来提升跨学科研究效率,对于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的影响力提升是很有帮助的,值得我国借鉴。
但需要注意到的是在实际的跨学科中,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研究成果翻译成中文时,需要准确的表达相关的含义,努力去寻求其中的内涵,而不是简单的翻译他们的理论成果。
在具体的工作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应当注意到相关的哲学智慧问题,这不仅是重要的思想基础,对于实践推进者而言也是重要的把握,正如国内音乐学者所提到(下转第41页)14 Northern Musicnational music 民族音乐舞。
第三段是进入高潮部分之后的狂歌热舞。
进一步欣赏时,教师可以通过范奏的方式,学生会自觉地融入到教学课堂当中。
情不自禁地跟随着老师的节奏哼唱起来,自然而然地与课堂融为一体,于是在欣赏民族音乐的过程当中,不断碰撞,达到高潮,并能获取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学会欣赏民族音乐中的美,获得直观体验。
三、静欣赏音乐是一个审美的过程,通过充分激发音乐本身的力量,可以让学生置身于美的感受和体验。
通过一系列的联想和想象,获得音乐所表达的深层次内涵,描绘丰富多彩的画面。
审美创造和判断以及审美享受是一个不断销户交叉的过程。
可以将所学习的知识和获得的美的感受相交融。
在具体欣赏的过程当中,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心境不同,对于作品的理解和感悟也会有所差异。
因此,在初步学习和了解民族音乐作品的基础上,相关教师应该不断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欣赏民族音乐的课堂当中。
《金蛇狂舞》,通过围绕龙舟赛这一活动,传达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氛围,以及展现了水上活动的热烈场面。
《翠湖春晓》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充满美妙的南国情调的翠湖景色,以及人们对于春天的渴望。
《瑶族序曲》是充满地方色彩的民族乐曲,展现了在欢庆节日时欢呼雀跃的场面。
《春节序曲》则真实地反映了陕北老百姓的淳朴和热情。
再现了在传统节日里,我国人民喜气洋洋,敲锣打鼓的美好场面。
四、总结理性认识的基础是感情认识,当学生的感性认知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展成为理性认识。
因此,在民族音乐的具体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通过为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
对当前音乐教育来说,充分忠实民族乐曲的欣赏,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的鉴赏能力,是当前音乐教育的主流趋势之一。
要将民族乐曲的欣赏逐步普及,必须积极响应当前新课改的目标和要求,顺应教材的规划和培养,进一步提高学生对于民族乐曲的欣赏能力,逐步引导他们喜爱民族乐曲,才能够不断推动民族乐曲的发展。
民族乐曲的发展需要获得当代的重视和传承,只有每一代人都充分重视民族乐曲的未来发展,进行良好规划,才能够使民族乐曲真正成为我国的宝贵财富。
参考文献[1]何岱敏.小学“民乐课程”的构建与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5.的那样,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应当向着“转识成智”的方向去发展。
这是著名的哲学家冯契先生所提出的学术理念,是研究众生心理结构的理论;重要性就在于结合佛教所提到的修行途径达到最终的修行成果,进而引入到学科业务中。
结合着理论和新时期音乐发展的具体融合以及实践发展来看,“转识成智”模式对于实际的音乐理论话语体系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引作用,特别是对于整体的音乐发展知识,十分侧重研究和抽象,智慧则侧重于综合把握整体,所以“转识成智”对于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建设而言质的飞跃,告诉了工作者在实际推进中需要整体的知识积淀和对于实际音乐体系范畴的理解,只有在此基础之上做好相关的研究,才是合理的、才是能够促进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发展的、才是符合时代需求的做法,否则所有的努力都将是没用的。
在主观上想要做到“转识成智”,就必须足够的真诚,为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实际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在实际的发展外部环境方面,要努力防止其他问题、其他民族、其他音乐模式的相互制约,虽然在新时期彼此之间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也要注意保持自我的民族性,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话语体系纯洁、充满了国人元素。
再次还要努力地解放思想、消除各类的蒙蔽,特别是在思想方面要提升自我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做好相互之间的融合和促进作用,这样才能够真正地做好相关的工作[2]。
在实际的操作中,既要吸收西方新学科理论的经验,也要保持中国文明的精神元素符号;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做到为我所用,特别是在概念借鉴方面要对整体的学科发展有足够了解,对整体的脉络做好相关的梳理,充分保持中国文明的精神,但是需要注意在借鉴西方,学习西方先进学术研究成果时,语言表达是重要的方面。
如何做好用词方面的问题值得学者、和实际从业者继续研究,在西方发达国家影响力日益深入的前提下,如何保证中国文明的内涵也值得相关学者来研究。
三、结语无论如何在新时期努力构建中国音乐理论话语体系,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作为相关的研究者,应当结合实际的情况和事业发展的方向,来努力地提升整体研究的效率,保证研究质量,促进中国音乐事业发展,向着新时期高层次迈进。
参考文献[1]王娜.论融合外国经典体系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模式构建[J].大众文艺,2012(17):269-270.[2]董郑峰.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体系与模式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上)——以实践教学体系与培养模式为中心[J].中国音乐教育,2018(1):29-32.作者简介:雷嘉(1972—),云南建水人,副教授,研究方向:音乐教学法和键盘教学。
(上接第14页)Northern Music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