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04---官职及其变动

合集下载

专题04 官职及其变动(精讲)-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04  官职及其变动(精讲)-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 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 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 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 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一些官职的具体职责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 相国,常于宰相通称,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 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 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设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 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 、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奉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 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礼部
(主管典 礼、教育、 科举之事)
兵部
(军队、武 官选用、训 练)
刑部

最新高三语文理科官职变化文学常识教学提纲

最新高三语文理科官职变化文学常识教学提纲

文言文中官职变动的词语分类例释一、授予、提升官职类二、1.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如:张合“特进”加封之官衔。

《失街亭》三、2.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交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张衡传》四、3.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被征召)公府不就。

《张衡传》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五、4.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选拔委以官职。

如: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

《谭嗣同》六、5.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岳阳楼记》6.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7.察:考察和推荐。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陈情表》8.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①周公子封于鲁,为方百里也。

《孟子·告子下》②封功臣皆为列侯。

《后汉书·光武帝纪》9.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拜:授予官职,任命。

如:拜臣郎中。

11.除:拜官,授职(指辞旧职任新职)如:除臣冼马。

授:授给,起。

如:即军中拜授。

12.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13.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如:辛苦遭逢起一经。

《零》114.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师表》15.升:升官。

如:旋升宁夏道。

《谭》16.擢:提拔,选拔。

如:擢瑞户部主事。

《海瑞传》17.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过蒙拔擢。

《陈》陟:提升,提拔。

如:陟罚臧否。

《出》18.赏:由皇上特旨颁布,赐于臣下官职爵位。

如:赏袁世凯‘侍郎’。

二、调动官职1.迁:①升迁。

②调动官职,改任。

③降职。

如:迁我京职。

《肃》。

再迁为太史令。

2.转:调任。

如:再转为太史令。

3.徙:调任。

如:①徙齐王信为楚王。

②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衡》4.调:调动,调迁,调升。

如:婿竟不调。

《肃》5.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高考语文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

文化常识之古代官职一、官职的变动1、授予、提升官职类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辟:①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皇帝推荐,任以官职。

如“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②帝王召见并授予官职。

举、荐: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爵或爵位。

如“上召见袁世凯,特赏郎中。

”进:⑴推荐。

如“臣进西门豹。

”⑵出来做官。

如“是进亦忧。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封: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封功臣皆为列侯。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起:由民间征聘或罢官后再授官职。

起用,出任,做官。

拜:任命、授予官职,多指帝王授臣下以官职。

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除:任命、授职。

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擢:在原官的基础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超擢:越级破格提升。

简、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察:考察和推举。

如“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授:授予官职。

如“故授洹水尉。

”(但“责授”指降级授予官职。

)陟:升迁,指官吏的升迁和进用。

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升:升官。

服加:加封,在原来官衔上加上某种荣衔,可享受某种特权。

2、调动官职类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如“再迁为太史令。

”转、徙、调:调动官职。

如“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改:改任官职。

如“改盐铁判官。

”补:补充空缺官职。

如“太守察王尊廉,补辽西盐官长。

”移:特指调任。

如“贬潮洲刺史,移袁洲刺史。

”3、降职、免职类贬:降职。

谪:被罚流放或降职。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谪戍:有罪人被押送到边远地方去驻防。

如“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出:①京官外调。

如“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

文化常识 官职变动

文化常识  官职变动

六、辞官
1、[乞骸骨] 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2、[告老][请老] 官吏年老辞官。
3、[乞身] 古代认为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请求退职为“乞身”。
4、[移疾] 也称“移病”,上书称病,为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
5、[解官] 辞去官职。
6、[致仕] 交还官职,即退休。
[视事] 治事,任职 [下车] 官吏初到任。 [解褐] 脱去粗布衣服,比喻入仕做官
皇子,公主
3、卒:大夫及以上的高级官反映封建礼法的忌讳, 即遭遇到与君主、尊长的名相同的文字 就采用某种方法回避。
1、国讳。指诗文中不直接写在位,不在位 的君主甚至前朝某些君主及其亲属的名。
2、家讳或(私讳),即说话行文中,避免 提到自己的父亲,祖父。
避讳的方法: 改字法;空字法;缺笔 法;改音法
1、崩:帝王 2、薨: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嫔妃,
一、表授予官职
1、[察] 考察后予以推荐,选举。 例:察臣孝廉。 2、[荐,举] 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3、[辟] 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 4、[征] 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5、[拜] 授予官职 6、[除] 任命,授予官职。 7、[授] 授予官职 8、[起] 起用人任以官职 9、[拔] 提拔,选拔 10、[赏] 指皇帝赐给官衔或爵位 11、[封] 指皇帝将爵位赐给臣子
二、表提升官职
1、[迁] 晋升官职。 2、[擢] 提拔,选拔。 3、[升] 升官。 4、[加] 加封,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
三、表降、免官职
1、[谪] 因罪被贬官降职或流放。 2、[迁] 贬谪,放逐。 3、[左迁、左除、左授、左转] 降职,贬官。 4、[罢] 解除,免去官职。 5、[免] 免职,罢免。 6、[废]废黜,放逐。 7、[黜] 贬退。 8、[贬] 降职。 9、[放]驱逐,流放。

2021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汇编——官职变动

2021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汇编——官职变动

2021高考语文常考文化常识汇编——官职变动表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襄公三年》4、拜:授予官职。

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

《张衡传》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

”6、除:任命,授职。

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陈情表》7、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8、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9、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10、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11、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三国志·吴主传》12、仕:做官。

如: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

仕宦:做官,任官职。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

《孔雀东南飞》。

仕进:进身为官。

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

《晋书·许迈传》13、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宋史·侯可传》表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2、绌、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3、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4、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表提升官职1、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2、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赵充国传》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2022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之官职沿革、教育科举

2022高考一轮复习文化常识之官职沿革、教育科举

2.地方官职
(1)秦是郡县制。郡的行政长官,秦称郡守,汉称太守。秦代万 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国”,这是皇帝子弟的封地,中央派“相” 处理行政,地位和太守相当。《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汉武帝时在全国设置十几个监察区,称为州,长官叫刺史(后 来称牧)。
三公九卿制
三公: 周时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秦朝、西汉以丞相(大司徒)、太尉(大司马)、
御使大夫(大司空)为三公。 到东汉时,名称有所改变,指太尉、司徒、司马。 三公又叫"三司",共同负责军政事务。
九卿: 九卿之说始于秦汉,汉代指的是太常寺、光禄勋寺、
卫尉寺、廷尉寺、太仆寺、大鸿胪寺、宗正寺、大司农 寺、少府寺九个官职。
(《陈情表》)
(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出师表》) (3)超擢、超迁:越级破格提升。
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
注意:汉制,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二千石”因此成为太守的 代称。
(2)隋、唐主要行政区是州或郡,州官称刺史,郡的长官称 太守。唐代全国分为若干道,派京官巡查州县,长官称巡察使 、按察使等。唐代在边镇设节度使。
刺史:原为巡查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 州刺史。
•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长官称枢密 使)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为辅臣, 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 掌握政府大权。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 制定历法等工作。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高启为翰林院 国史编修等。

高考文言文古代官职变动分类

高考文言文古代官职变动分类
文言文阅读关注点
• 文言文阅读选材特点:“五多” • 1、多是人物传记, • 2、多是正面记载的, • 3、多是忠臣孝子、清官能吏, • 4、多是赞美其人品功绩, • 5、多涉及身世人品、性格学问、官职 • 升降、治理谋略、政绩战功等
分类总结常见文言词语:
• 1、和官职有关的、 • 2、和性格品行有关的、 • 3、和皇帝有关的、 • 4、和时间有关的、 • 5、和疾病死亡有关的、 • 6、和学习科举有关的、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贼民吏,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 。(5分) (2)而来执法严,疾恶尤甚,以公事杖死县令不职者 十人。(5分)
答案 (1)残害百姓的官吏,铲除还唯恐不迅速呢,一定要请 示后再执行,百姓的困苦多啊。(关键点:贼,残害;去,除 去;困,困苦。句意2分) (2)但王来执法严苛,非常痛恨恶人,因公事杖死不称职的县 令十人。(关键点:疾,痛恨;以,因为;县令不职者,定语 后置句;句意2分)
王来,字原之,慈溪人。宣德二年以会试乙榜授新建教谕。 六年,以荐擢御史,出按苏、松、常、镇四府。命偕巡抚 周忱考察属吏,敕有“请自上裁”语。来言:“贼民吏, 去之惟恐不速,必请而后行,民困多矣。”帝为改敕赐之 。中官陈武以太后命使江南,横甚,来数抑之。武还,诉 于帝。帝问都御史顾佐:“巡按谁也?”佐以来对。帝叹 息称其贤,曰“识之”。及报命,奖谕甚至。 英宗即位,以杨士奇荐,擢山西左参政。言:“郡县官不以 农业为务,致民多游惰,催征辄致已命。朝廷悯其失业, 下诏蠲除,而田日荒闲,租税无出,累及良民。宜择守长 贤者,以课农为职。其荒田,令附近之家通力合作,供租 之外,听其均分,原主复业则还之。蚕桑可裨本业者,听 其规画。仍令提学风宪官督之,庶人知务本。”从之。

高考常用见的古代官职及官职变动

高考常用见的古代官职及官职变动

高考常用见的古代官职及官职变动(一)古文中表示官职变动的词分类(1)任命官职:征、辟、察、荐、举、拜、除、授、起、封、召、进、称、补(2)升官:升、擢、拔、迁、陟、累迁、右迁(3)降职:降、贬、谪、出、放、逐、迁谪、左迁、外放、出官(4)罢免官职:罢、黜、诎(qū,通“黜”)、夺、免、去、废、蠲(juān,免除)、罢黜(5)平级调动:迁、转、调、徙、补、改、放、出、出官(6)恢复官职:复、还(7)兼职代职:兼(表兼任)、领(兼代);行、署(代理),权,假(8)辞去官职:辞、退、致政、告退、致仕、乞骸骨(处请退职)、归故里(9)主管主政:知(典、主) 、视事、用事(二)高考常见的官职及官职职责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相当于国防部长。

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秦汉时中央掌军事的最高官员,但终秦一朝未任命太尉;秦朝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并为“三公”(秦朝无三公说法,御史大夫秦时为银印青绶,为上卿,但非“公”,此处为后人对比总结)。

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专题04 官职及其变动(精讲)-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专题04  官职及其变动(精讲)-2020年高考语文文化常识分类精讲精练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未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 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 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鸿,声也,胪,传也,传声 赞导,故曰鸿胪。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 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孟子 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
《战国策 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 提:提拔。
《北史 魏收传》:“然(魏收)提奖后辈,以名行(名望和德行)为先, 浮华轻险(轻浮油滑奸险)之徒,虽有才能,弗重也。”
劾(弹劾,检举)
构(构害,诬陷)
党(偏袒,结党)
短(进谗言,说坏话)
收系(逮捕)
坐(①因……犯罪或错误,触犯;②牵连,定罪)
官职制度
政府机构 “三省六部” (隋朝建立)
皇帝
中书省 (起草政令)
中书令
尚书省 (执行政令)
尚书令
门下省 (审核政令)
侍中
吏部
(主管
文职 官员)
户部
(掌管户 籍、疆土、 田地、财 政事宜)
礼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
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分类讲解专题
专题4官职及其变动
1.下列文化常识正确的一项是
A.“征”是指由中央官署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守”是指暂时署理职名,多指官阶低的人署理官阶高的职务。

C.“致仕”是指交还官职,即退休,一般致仕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D.“加”是指加封,是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2.下列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有司:专管某一方面事务的官吏。

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

B.齐衰:一种丧服,古时父母去世后,子女要身着丧服,表示孝敬和哀悼。

C.太傅:东宫官职,负责教育太子,一般作为实权性的官衔赐给重臣肱骨。

D.郎中:官职名。

始于战国,掌管门户、车骑等事;内充侍卫,外从作战。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指征召布衣出仕,朝廷召之称征,三公以下召之称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与“察茂才”“举孝廉”不同。

B.“迁”在古代称调动官职,一般指升职,如“升迁”。

也指贬谪、放逐,如“迁谪”指贬官远地,“迁客”指流迁或被贬谪到外地的官。

C.“六部”中的礼部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吏部则主管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和科举取士。

D.“除”“拜”均表示授予官职,“拔”“擢”均表示提拔,“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权”“署”则表示暂代官职。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导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

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5.下列各项的古代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可以称为“有司”。

B.拜:文中指授予官职。

其他可以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语有“辟”“除”“征”等。

C.户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土地、户口、税收、科举等,长官为户部尚书。

D.谥号是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武帝、恭敏。

6.下面对相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史令:也称太史,官职名。

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一般由宦官担任。

B.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指官员辞职归家。

C.牢:本来是养牲畜的圈,后指祭祀用的牲畜。

古代祭祀用牛、羊、猪各一头叫“太牢”,用猪、羊各一头叫“少牢”。

古代又把牛叫“太牢”,羊叫“少牢”。

D.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也指便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
哀痛的情感。

B.豪民,地方上无官职,但有财势,不守法度、凌压百姓的人。

C.逐北,指追剿败北逃亡的军队,“北”指打了败仗往回逃。

D.“解职”即“革职”,因为违反朝廷意愿而被免除相关的职务。

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在古代,除了有封地的贵族以封地作姓氏之外,还有以国名、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或自己的祖先的字作为姓氏的。

司马迁、东郭先生、庖丁分别是以官职、居住地、职业技艺作为姓氏的。

B.干支纪年法是古代常用的一种纪年法,以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依次循环相配,如公元2017年是农历丁酉年,那么2018年应该是戊戌年。

C.古人对于官职变动有多种说法,“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屈原既黜”“上书乞骸骨”等句子,说的分别是授予官职、降低官职、罢免官职、求取官职。

D.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

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9.我国古代文人学士的作品集名称内涵丰富,各具特点。

下列作品集《柳河东集》《聊斋志异》《范文正公集》《李太白全集》《稼轩长短句》《王右丞集》《白氏长庆集》命名方法分别是()
A.地名、年号、谥号、字、号、官职、书房名
B.地名、书房名、谥号、号、字、官职、年号
C.书房名、地名、官职、号、字、谥号、年号
D.地名、书房名、谥号、字、号、官职、年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