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合集下载

周作人:喝茶

周作人:喝茶

周作人:喝茶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是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观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随笔”(原名PrivatePapersofHenryRyecroft)神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东方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

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of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象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工夫茶者自然更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字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可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

喝茶——周作人-赏析

喝茶——周作人-赏析

【作品原文】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而且一定说的很好。

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的很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经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葛辛(George Gissing)的《草堂随笔》(Private Papers of Henry Ryecroft)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支那饮茶已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殊不以为然,红茶带“吐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却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Book of Tea,1919)里很巧妙的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

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刚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的喝茶的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为饭馆子之流,只在乡村间还保存一点古风,惟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轻淡的“茶食”。

周作人的茶与人生——谈《喝茶》

周作人的茶与人生——谈《喝茶》

·文艺之窗·238周作人的茶与人生——谈《喝茶》华南师范大学 张心宇【摘要】周作人以其平和冲淡、雅白共容的文笔在中国现代文坛中独放异彩。

他的散文带有深深的传统儒学印记,又兼容禅道以及日本含蓄内敛的文化思想。

文章题材多选自日常,但往往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充满审美趣味和哲理思考,真正做到将生活变成一种艺术。

本文就其散文《喝茶》深入分析周作人的散文艺术。

【关键词】周作人 茶 散文艺术周作人的散文在文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其散文有着深深的传统印记,并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生活的艺术”为中心的悠游闲适、平和冲淡的文风。

他喜欢将生活方式、生活情趣、生活哲理融入到小品散文创作中,使得其人生态度、审美观念与其小品散文表达形式达到完美的统一。

《喝茶》创作于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发表于《语丝》第7期,后收人《雨天的书》。

这篇散文由徐志摩讲“吃茶”引发,谈日本茶道、英国下午茶、中国茶经,然后简括地解释了茶道的意思,谈品茶的茶境,茶食茶点,别具风味。

全文仅一千余字,却纵横古今中外,融通民俗色彩。

材料的众多,知识的丰富,描述的生动,使平面的文字变成了一幕幕生动的场景不断闪现,叫人目不暇接。

本文将以《喝茶》为基点,对周作人的散文艺术进行细致剖析。

生活化的艺术选材纵观周作人散文,我们发现其取材十分广泛:玩具、爆竹、谜语;爱情、友情;吃酒、喝茶、坐船、听雨等随手拈来即成文章。

不求标新立异,而在平凡中挖掘出深意,这正是周作人早期散文的取材特色。

在周作人笔下,普通的日常生活如喝茶、饮酒等,并不是可以随便忽略的事情。

它已经超越其本身从而具备了深刻的审美意义和哲理趣味。

他提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 微妙地美地生活”。

这种生活应该精炼、冲淡、闲适,并且充满趣味。

它无疑寄托了周作人对审美化生活的向往。

但是,他对这些平凡的材料,并不是完全不加选择,而是经过一番细致摘选,赋以新的含义,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发表自己的见解,因此,往往能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喝茶的散文随笔

喝茶的散文随笔

喝茶的散文随笔喝茶的散文随笔1童年时代,茶是苦涩的记忆。

那时的生活很贫困,茶通常是从集市上买回来的散茶,极廉价的。

从地里劳动回来,大人们通常喜欢沏上一大茶缸,慢慢地喝,去除一天的疲劳。

时间久了,茶缸里便有一层厚厚的茶垢,我偶尔喝一两口,但总是苦得难以下咽。

后来,生活慢慢变好,茶叶也变成了袋装的。

印象最深的是一种叫做“猴王‘’的花茶,打开袋子,一股香气便冲出来,很是让人陶醉。

那时农闲的时候没事干,每次喝茶的时候,总是左邻右舍七八个人围坐在一张长方形的木桌前边喝边聊,气氛很是热烈。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也慢慢地喜欢上了喝茶,尤其喜欢喝普洱和红茶。

闲暇时,常沏一杯,看着茶叶在沸水的浇灌下浮腾跳跃,水慢慢变得澄澈嫣红时,内心总涌动着一种愉悦感。

很长一段时间里,经常于路边店里随手购得一些,慢慢泡喝。

但因经常换店,茶质参差不齐,总不大如意。

偶然的一天,去天津天环站华润万家购物,路经天福茗茶,服务员手端茶盘,热情邀约,随手取一小纸杯饮用,颇感醇正。

于是,便走入店中,随意观赏,店内整洁,各类茶叶摆放有序。

服务员邀请我坐下品茶,因为想买一些红茶,服务员便拿出骏眉让我品尝。

服务员手持一木勺,取茶,放入茶壶,浇入沸水,取出滤网,动作娴熟,一气呵成。

茶具也颇为讲究,细瓷薄壁杯,红泥小茶壶。

嫣红的茶水涌出小巧精致的壶嘴缓缓流入杯子时,袅袅的茶香便慢慢氤氲开来。

茶汤色泽红润,晶莹剔透。

执杯品茶,顿觉脾胃舒爽,唇齿留甘。

品茶的时候,服务员讲起了茶的功效,生长环境,甚至茶的制作工艺。

口噙茶汤,耳听讲授,恍惚间,感觉似乎置身广袤茶场,整个人如沐春风,每粒茶叶都变成一个精灵,于广袤茶场翩翩舞动。

后来的日子里,每次去华润万家购物,总忍不住去店里看看有没有新到的茶。

时间充裕时,还会沏上一壶,慢慢坐喝,听服务员讲讲茶的知识。

临走,顺便买点茶叶。

喝茶的散文随笔2整日应付工作生活,难得有清闲时光,喝口茶当然不是难事,至于舒展腰身跷起腿来悠哉地品茶,距离我尚且遥远,品茶大概品的就是心境吧。

千古文人一盏茶 茶道可道 非常道

千古文人一盏茶 茶道可道 非常道

千古文人一盏茶茶道可道非常道千古文人一盏茶茶道可道非常道千古文人一盏茶茶生于灵山妙峰,承甘露之芳泽,蕴天地之精气,与文人飘逸超然的情趣相符合。

我嗜好喝茶。

现在关于喝茶最早的记忆,是儿时随父亲赶集,在路边茶棚喝茶的情景:竹桌竹椅大碗茶,多花两毛钱,店家还会送上一小碟花生米、炒黄豆,这些小吃香脆中略带点辣,让人齿颊生香。

我喝茶能唤起关于童年的记忆,文人品茶,则更能品出一种心境。

文人品茶,对于水、茶具和环境都有要求。

《茶经》的作者陆羽认为,泡茶的水质“山水上,江水次,井水下”。

好的茶叶,一般是茶农攀登悬崖峭壁采摘得来的。

只有山泉之水,才能与茶叶融合。

清代文学家沈三白在《浮生六记》中记载妻子芸娘制茶:“夏月茶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

芸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

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

”天泉之水,加上芸娘恬静、婉约的气质,这种茶饮来,想必有一种淡然出世之感吧?现代文人中,周作人自称“苦茶庵主”,他对茶具和环境很有讲究。

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如此雅趣,非一般人能体味。

文人品茶,其实是在品人生,品茶成为他们追求人生理想境界的一种方式。

唐代白居易在庐山香炉峰下的茅屋里住了10多年,每日种茶、采茶。

他在诗中写道:“平生无所好,且此心依然。

架岩结茅宇,斫壑开茶园。

”宋代的杜耒寒夜会友,他点燃茶炉。

通红的火焰旁,大家围坐在一起,啜茶清谈。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这种儒雅的风习至今仍令人神往。

宋朝诗人陆游是著名的茶客,他嗜茶成癖,甚至深夜里都要带病冒寒亲自汲泉煮茗,他在《夜汲井水煮茶》中写道:“病起罢观书,袖手清夜永。

四邻悄无语,灯火正凄冷。

山童亦睡熟,汲水自煎茗。

”有趣的是,文人喜欢把茶与女子联系在一起。

苏轼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中慨叹:“从来佳茗似佳人。

”他大概觉得,茶叶在水中泡出的形状、颜色,和美人的婀娜多姿、飘逸淡雅有相通之处。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欣赏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欣赏

关于茶文化的散文欣赏茶道沉沉浮浮,归于平淡。

林清玄先生说,人生如茶。

周作人则说,茶道,既是忙里偷闲,又是苦中作乐。

由此可见,茶道,藏着哲理与禅意。

中国的茶道精神,源于唐代,那个时代,就有了繁荣的景象。

品茗论诗,饮茶赋曲,彰显文人茶道。

被誉为“茶圣”,奉为“茶仙”,祀为“茶神”的陆羽,假如曾经没有受持佛门,或者很难将茶道融入琴棋书画。

而且,在那个时候,就已经将采制烹泡茶以及点茶的肢体语言规范化,让人们在世外桃源的宁静中聆听鸟语溪流沉醉花香流云,忘却虚华放弃争戈,尽享大自然的和谐之美提升精神的超然。

道,是老子的思想学说,大自然的规律。

而茶道的和,静,怡,真最接近茶道四谛。

和,是茶道的哲学,将儒释道完美结合。

有人说,它表现了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也表现了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礼之伦,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礼,宁静致远隐沉毅的简朴之行。

静,则是在品茗中体悟大自然的奥妙所在,静则明,静则虚,静则内敛入微。

怡,或长谈,或弹或抚,或吟或唱,或聚或独,通透超然。

真,则是茶道最求的最高境界,返璞归真,感悟人生如茶。

明朝屠隆有说,使佳茗而饮非其人,犹汲泉以溉蒿莱,罪莫大焉;有其人而未识其趣,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莫甚焉。

品茶,也具有礼仪。

而功夫茶,更是将茶艺之醇美淋漓尽致地表现。

中国人多数爱喝绿茶,西湖龙井享誉全球。

周作人是尤为喜欢绿茶的。

他说,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

红楼梦里的妙玉出场即是捧了一个海棠花式雕漆填金“云龙献寿”,给贾母献上老君眉。

红里最清高孤傲超凡脱俗颜值极高的女子,第一次出镜就是献茶,可以想象曹雪芹一定也是崇尚茶道之人。

老君眉,也属于绿茶之类。

茶不无不在,无论是繁花都市,小镇乡村,无论是达官别墅,还是贫民陋室,几乎都有茶的飘香。

无论是在精细青花的杯中,还是在陋盖粗瓷的碗中,无论是极品的龙井,还是自采的散叶,都会在沸腾的水里怒放,唤醒沉睡的精灵,复苏青春的活力,让人醉在其中,乐在其中,融在其中。

喝茶

喝茶

淡泊宁静意味隽永----周作人《喝茶》赏析喝茶,早已成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人干脆把中国文化笼而统之喻为“茶文化”.茶,清香中伴着苦涩,这只不过是茶之“固有之味”.但对于味觉与心境迥异的品尝者,“茶感”却会截然不同.周作人对喝茶有他自己独到的领悟.“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旧梦.”透过这些淡泊的文字,仿佛勾勒出一幅灵动的画:瓦屋纸窗,旧的辰光,氤氲之汽,亦有杯盏相触的声息,悬而未绝的言语.现代人可能无法享受这种"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的清空了.“五四”以后的周作人一方面作为“语丝”派的主要成员之一,写了大量着重“社会批评”与“文明批评”的散文,继续批判封建旧道德旧文化,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支持进步学生运动,并参加了反对甲寅派与现代评论派的斗争;另一方面,他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与封建隐逸思想有了发展,进而提倡“以表现个人情思为主”的文学.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周作人虽然仍有“对于现状的不平”,但更对人民革命斗争满怀忧惧,思想逐渐远离时代的主流,公开鼓吹闭门读书,以苟全性命于乱世.在理论上也倒退到根本否定“五四”新文学的彻底革命性质,把它看作是明末公安派文学运动的再现,同时提倡闲适小品,把文学作为“供雅人”“摩挲”、“抚慰和麻痹”的“小摆设”.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南迁,虽经各界人士的多次劝说敦促,周作人仍留在为日本帝国主义侵占的北平,不久出任南京国民政府委员、华北政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兼教育总督督办、东亚文化协会会长、华北综合调查研究所副理事长等伪职.日本投降后,以叛国罪于1945年12月入狱,1949年1月保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除写作有关鲁迅的回忆资料外,主要从事日本、希腊文学作品的翻译工作.作为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散文家,周作人最早在理论上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文艺性的叙事抒情散文,对中国现代散文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在创作实践上,他从自己的个性出发,从英国随笔、明末小品、日本俳文中汲取养料,形成了独特的成熟的艺术风格.他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显示着爱智者的“博识”与“理智”,无“卖智与□学”之嫌,却自有亲切、通达的风致,从容描绘中浸透着作家的闲适趣味,“蕴藉而诙谐”的“淡淡的喜悦”里,搀杂着几分忧郁、惆怅,文字表达上则大巧若拙,举重若轻,构成了平和冲淡的境界,同时注重适度的含蓄,另有一种“涩味”.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上述风格的《碰伤》、《卖汽水的人》、《乌篷船》、《谈酒》、《吃茶》等名篇吸引了众多的读者,彻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20年代在周作人影响下,形成了包括俞平伯、废名等作家在内的、以“冲淡”、“清涩”为主要特色的散文创作流派——一个被文学史家认为是“很有权威的流派”.30、40年代,随着思想的演变,周作人的散文以自我为中心,追求闲适和性灵,沉湎于“草木虫鱼”,结果只能如他自己早就说过的那样:“只见苍蝇,不见宇宙”(《知堂文集·苍蝇》)了.不但取材越来越远离时代,风格也“一变而为枯涩苍老,炉火纯青,归入古雅遒劲的一途”,在读者中的影响日趋缩小.“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周作人的名句,恐怕也是他的人生境界.但随着日军的炮火,他的这个理想彻底地破灭了,他大概没有想到,要维持这个生活的境界,日后竟要付出如此惨重的代价.如果说鲁迅写杂文如老吏断狱,下笔辛辣,作为其胞弟的周作人写散文却似名士清谈,飘逸洒脱.读周作人的散文,不觉得拘谨,不感到板滞,如听见多识广的老朋友极有兴致的闲淡,娓娓道来,流转百出,虽不含妙理却意味深长,纵有感情波澜亦平和冲淡.这种风格在《吃茶》中可见一斑.喝茶者本身多为闲适之人,而谈喝茶者,其身其心当闲之又闲了.因而不必匆匆忙忙,也不必工笔精雕;不必透彻犀利,也不必激情奔涌.想到什么就说什么,聊到哪里算哪里.似乎不经意为文.写下《吃茶》的题目,一下子想起徐志摩先生曾说过这个话题,且说得很好,不过推想徐先生讲的是日本的"茶道",而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很平常的喝茶罢了",因而不必担心重复旧题.我有讲下去的必要.谈喝茶,得先说茶叶.葛辛对红茶推崇备至,我以为还是绿茶正宗.我之所谓"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具,同二、三人共饮,可抵10年尘梦,喝茶之后,再去修个人的胜业.喝茶之道,茶食以"轻淡"为好.吃瓜子不很相宜.至于"满汉饽饽"、那更"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日本的"羊羹"、形色优雅、味道朴素、"很合于茶食的资格"、江南的"干丝"颇与茶相宜,三脚桥的"茶干"也很地道.看完周作人关于喝茶的"闲谈",掩卷思忖,不知不觉中似乎悟到某种志趣,某种情怀.茶要喝"绿茶",茶具需"素雅",茶水用"清泉",茶食也以"轻淡"为宜,喝茶并不为"止渴",更不为"果腹",而在"鉴赏其色与香"与"自然之妙味"、"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受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志趣呢?淡泊宁静、闲适自然,一种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似的飘逸与超脱.然而,周作人毕竟是20世纪的"名士",他不可能完全如陶渊明一般超脱于"尘世"之外.中国茶馆"近来太是洋场化",他不免惋惜;乡村间虽保存一点"古风",却只有"喝茶之意",未得"喝茶之道",他不免遗憾;提起茶食,又禁不住几次三番引起对故土旧事的怀想.江南茶馆的"干丝",三脚楼的"茶干",都是多么"相宜"的茶食啊!即便那不当茶食的"油炸豆腐干",小贩们挑担设炉镬,沿街叫买,其词其声还历历在耳:辣酱辣,麻油炸,红油搽,辣酱溻周德和格五香油炸豆腐干这叫卖声多么亲切.能唤起多少美好的回忆!再说"豆腐这种极佳妙的食品",在我们中国"可以有种种变化","而在西洋却不被人领解,正如茶一般",一种对民族饮食文化的自豪感溢于言表.而中国人用茶泡饭,并不为寻清淡而甘香之风味,为的是"穷困"或"节省",至此,周作人似乎找到了民族茶文化失落的根源--穷困!为此,他不由得慨叹.意在抒写志趣和情怀,周作人却不急不徐,不愠不火,处处以淡化处之,将作品的思想内核蕴蓄于平淡、闲适的叙写之中,"舒缓的、有节制的、隐而不显的、含而不露的"表现出来,给人以一种宁静质朴的美感,这也正是周作人散文特色之所在.。

周作人:关于苦茶

周作人:关于苦茶

周作人:关于苦茶周作人:关于苦茶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帧祥罢了。

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骨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

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

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

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

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角刺茶,出徽州。

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

每斤银八钱。

”案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

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又《茶经》有类似的话云:“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南越志》则云:“茗苦涩,亦谓之过罗。

”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卢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

但是这是怎样的一种植物呢,书上都未说及,我只好从茶壶里去拿出一片叶子来,仿佛制腊叶似的弄得干燥平直了,仔细看时,我认得这乃是故乡常种的一种坟头树,方言称作拘朴树的就是,叶长二寸,宽一寸二分,边有细锯齿,其形状的确有点像龟壳。

原来这可以泡茶吃的,虽然味大苦涩,不但我不能多吃,便是且将就斋主人也只喝了两口,要求泡别的茶吃了。

茶中有真意——周作人、鲁迅同题散文《喝茶》赏析

茶中有真意——周作人、鲁迅同题散文《喝茶》赏析

养 生 之道等 , 最 终通过 翻译 的方 式 , 更 好地 将 中国茶文 化传 播 到世 界 各地 , 扩大 中 国茶 的影 响 范 围。
是 赏鉴 茶 的色与 香与 味 。而 后 由 自己的喝 茶观谈 到 各国 的茶道 及 茶
囊 交 内的历史 , 材料 众 多、 知识 丰 富 , 令人 目不 暇接 。 为了达 到喝 清茶 的 目的 , 他 也订 下 了严格 的“ 茶规” : 环 境 要于 瓦 屋纸 窗之 下 , 茶 具要 用陶 瓷茶 具 , 要 与茶 友共饮 。 “ 喝茶 当于 瓦屋纸 窗 之下 , 清泉 绿 茶 , 用素雅 的陶 瓷茶 具 , 同 二三 人 共饮 , 得 半 日之 闲 , 可 抵十 年 的尘梦 。 ’ 他 喝 的 已经 不是 茶 , 他 喝 的是意 境 , 是 情趣 , 是享 受 ,
直译 : I t s w a t e r , w 油 t h e m o u n t a i n s a n d i r v e r s , t h e i r v e r , u n d e r t h e
we l l 。
了茶文化 的生态 理论之 中 ,推动 了 中国茶文 化 向着一 个更 好 的方 向 转型, 所以, 在 其翻 译 中 需要 了解 它 的背 景 、 文化 涵 盖面 以及 所讲 的

1 周作 人 、鲁迅 喝茶 文 本 赏析
周作 人 的 《 喝茶》 创作 于 1 9 2 4年 , 后 收入 《 雨 天的书》 。 周作 人 的 《 喝茶》 以徐志摩 讲“ 吃茶 ” 起笔 , 先论 及 日本 的“ 茶道” : “ 茶 道 的意 思 , 用 平凡 的话来 说 , 可 以称 作 ‘ 忙 里偷 闲 , 苦 中作 乐 ’ , 在 不完 全 的现世 享乐 一 点美与 和谐 , 在刹 那 间体会 永久 ” 。“ 忙 里偷 闲, 的雅 称) 的记 录 : “ 啜茗看 书 ” 、 “ 烹茗 ,读 史记 ” 、 “ 煮茗 自啜 ,忆怀 远 苦 中作 乐 ” 正是 周作 人 生 活艺 术 的精髓 。然后 迅 速切 入“ 喝茶” 的 主 人” 。 他 还将 其书 斋命 名“ 苦 茶庵 ” 。 茶也 多次 出现于 他 的作 品之 中, 除 题 : “ 我的所 谓 喝茶 , 却 是在 喝 清茶 , 在 赏 鉴其 色 与香 与 味 , 意未 必 在 了《 喝 茶》 外, 还有 《 再论 吃 茶》 、 《 关 于苦 茶》 等。 止渴, 自然更 不在 果腹 了 。” 喝茶 的 目的不在 于止 渴 , 也不在 果 腹 , 而 鲁迅 也 是非 常喜 欢喝 茶的 ,喝茶 是他 生活 与工作 的 重要 组成 部 分。 上世 纪二 十年代 , 鲁迅 在 北京 生活 的时候 , 是茶 楼 啜茗 的常客 , 这

吃茶周作人散文欣赏

吃茶周作人散文欣赏

吃茶周作人散文欣赏
《吃茶周作人》是中国作家周作人的一篇散文作品,作品以描写喝茶为主题,通过对茶的品种、制作方法、品茶的仪式等进行描写,表达出作者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品味。

作品开篇就以一句“一日不茶,寸步难行”引起读者的注意,展现了作者对茶的依赖和对茶的追求。

接着,作者介绍了不同种类的茶叶,如绿茶、红茶、乌龙茶等,并对每种茶的特点进行了描述。

通过对茶叶的介绍,作者展现了自己对茶的深入研究和对茶的品味。

在作品的后半部分,作者描述了品茶的仪式和过程。

作者讲述了沏茶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品茗的礼仪。

他强调了品茶的细致和耐心,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茶的醇香和味道。

通过对品茶仪式的描写,作者传达了对品味生活、追求精神享受的态度。

整篇文章以简洁明了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作者对茶文化的热爱和对生活的品味。

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将茶与生活相结合,传达了一种对于品味生活的追求和对于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满足的渴望。

《吃茶周作人》这篇散文作品,不仅仅是一篇关于茶的描写,更是展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通过对茶的品味,他告诉读者应该用心去品味生活中的细节,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这篇作品不仅给人以品茶的乐趣,更给人以对生活的思考和启示。

《喝茶》(周作人)

《喝茶》(周作人)

《喝茶》(周作人)喝茶○周作人选自《一世珍藏的130篇散文》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北平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译作“Teaism",而且一定说得很好,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话来说,可以称作”忙里偷闲,苦中作乐”,在不完全的现世享乐一点美与和谐,在刹那间体会永久,在日本之“象征的文化”里的一种代表艺术。

关于这一件事,徐先生一定已有透彻巧妙的解说,不必再来多嘴,我现在所想说的,只是我个人平常的喝茶罢了。

喝茶以绿茶为正宗,红茶已没有什么意味,何况又加糖与牛奶。

葛辛(GeorgeGissing)的《草堂随笔》确是很有趣味的书,但冬之卷里说及饮茶以为英国家庭里下午的红茶与黄油面包是一日中最大的乐事,之那饮茶以历千百年,未必能领略此种乐趣与实益的万分之一,则我素不以为然,红茶带“土斯”未始不可吃,但这只是当饭,在肚饥时食之而已;我的所谓喝茶,确是在喝清茶,在赏鉴其色与香与味,意未必在止渴,自然更不在果腹了。

中国古昔曾吃过煎茶及抹茶,现在所用的都是泡茶,冈仓觉三在《茶之书》里很巧妙地称之曰“自然主义的茶”,所以我们所重的即在这自然之妙味,中国人上茶馆去,左一碗右一碗的喝了半天,好像是从沙漠里回来的样子,颇合于我喝茶意思(听说闽粤有所谓吃功夫茶者自然也有道理)只可惜近来太是洋场化,失了本意,其结果成了饭馆之流,之在乡村还保存一点古风,唯是屋宇器具简陋万分,或者但可称为颇有喝茶之意,而未可许为已得喝茶之道也。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同饮,得半日之闲,可抵上十年尘梦。

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中国喝茶时多吃瓜子,我觉得不很适宜,喝茶时所吃的东西应当是清淡的“茶食”,中国的“茶食”却变了“满汉饽饽”,其性质与“阿阿兜”相差无几;不是喝茶时所吃的东西了。

清雅苦涩的深刻滋味--谈周作人喝茶兼及其饮食散文

清雅苦涩的深刻滋味--谈周作人喝茶兼及其饮食散文

清雅苦澀的深刻滋味--談周作人〈喝茶〉兼及其飲食散文/楊子霈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飲食於是和愛情一樣,是文學中恆久被烹調的重要主題,提到飲食這主題人人都有滿腔的話要說、都可寫成散文,但是否都談得入味卻不一定。

飲食散文其實易寫而難工,重點是文筆、學問閱歷和思想性情。

食物是否真那麼好吃倒不是重點。

好的飲食散文,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備好文筆,能生動描繪色香味,讓人讀來垂涎三尺;二要有學問閱歷,飲食當然不只是食物,背後的文化民俗歷史是更足以燉煮出其中況味的,歷史學者兼飲食散文家逯耀東嘗言:「中國五千年文化,扣掉吃的文化,只剩四百年。

」所以沒有學問閱歷,豈可輕易談中國吃?而最重要的卻是要有思想性情,能從飲食中見出人所未見的幽微之處,如細膩的人情、民俗風土、情慾流轉、鄉愁親情等等。

沒有物外之旨的飲食散文就像連鎖速食店大量生產的美食,美則美矣,卻少了超逸獨特的個性滋味,讓人讀完即棄,而全然沒有想一再品味的慾望。

由此來看現代散文中談吃傳統的塑造者周作人、汪曾祺等人,儘管寫的都是家鄉民間小菜,苦茶茨菇干絲莧菜梗,都不是什麼好東西,但寫來似淡實濃,精華內蘊,讀來令人回味不止。

反倒現代許多生活經濟有餘裕的美食家,寫的飲食散文空有見聞而無思想性情,卻不那麼到味。

因之閱讀這些最早在現代散文中談吃的大師之作,其清高、刻苦、耐品的飲食思考,或可為富裕時代中的讀者和創作者,指出另一條對飲食散文的思考方向。

周作人雖然開啟了現代散文中談吃的傳統,但他本人並不專力談吃,並未像梁實秋那樣寫成《雅舍談吃》,或像汪曾祺輯為《旅食集》及《五味集》。

雖有後人鍾叔河將其談吃之作輯為《知堂談吃》,但其實他的談吃散文是散見在各集子裡,生前並不有意將之作為一個主題全力書寫。

或者說,他只是將吃食當成其生活藝術的體現,及民俗文化中的一部分,由此來表現他清雅苦澀的審美趣味以及對民俗文化的重視; 另外,也藉由吃食來寄託他對紹興故鄉的思念之情。

因此其飲食散文並不努力描繪食物的色香味,也不炫耀誇談稀珍的飲食經驗,而展現其一貫的散文風格,旁徵博引、文字樸拙,於含蓄蘊藉中別有一番苦澀的風味。

模仿周作人喝茶散文

模仿周作人喝茶散文

模仿周作人喝茶散文每当提到周作人和喝茶,我心里总会浮现出一幅安逸祥和的画面。

茶香弥漫在空气中,静谧的氛围中,我仿佛能感受到周作人那份细细品味人生的悠然心情。

周作人作为现代文学家,以他那独特的笔触和饱含哲理的文字,给了我很多启发。

而他对于喝茶的痴迷与追求,更是给我带来了一种内心的宁静和优雅。

喝茶对于周作人来说,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艺术。

他表达过喝茶如同“读一部孔子的大道”,而孔子的大道无非是“中庸之道”,即“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种修身养性,至善至美的状态,正是周作人在喝茶中所追求的。

喝茶的仪式对于周作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他认为喝茶是一种自救和自我救赎,可以平息内心的烦躁,帮助自己达到一种静谧的境界。

他曾说过:“短暂而专心的品茗,对于禅者与文人各自的洗心会,无疑是一种练习,或者起码是一种平息的过程。

”这种平息的过程,正是周作人渴望的,他希望通过喝茶来达到心灵的净化与升华。

周作人对于茶的热爱和对茶文化的追求,使他成为了一位饮茶大师。

他喜欢品味不同种类的茶叶,研究茶的文化和制作工艺。

他甚至开设过饮茶班,亲自教授学生品茶的知识和技巧。

他用水煮茶,用心煮茶,每一次的品茗都是一次精致的仪式。

他说:“悠然的品茗,升华的过程,并非一种苦涩的训练,而是几世纪以来所形成的中国文化的一个奇妙结晶。

”他将茶与文化相结合,将茶与艺术相融合,使他的品茶成为了一种高雅的艺术。

周作人的品茗过程很是讲究,他对于水的选择要求极高,认为只有用山泉水,才能泡出最好的茶。

他还研究茶杯和茶碗的制作,他亲自设计制作了一些独特的茶杯茶碗,用来品味茶的过程更加得心应手。

周作人还非常注重品茶的环境和氛围。

他建议将品茗的地点设在素雅的院子中,最好是庭院或者花园,让自然的风光和清新的空气伴随着花香和鸟鸣,让人心旷神怡。

他认为品茗应该是一种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一种与大自然交融的方式。

周作人在喝茶的同时,也在思考人生。

他喜欢在品茗的过程中,沉浸在思考之中,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由于散文在艺术表现方法上自由灵活、挥洒自如,写人记事,绘景状物,不拘一格,叙述、描写、抒情、议论,兼采并用,因而我们在散文里可以看到丰富多彩的世界,听到喜怒哀乐的心声,还可领略思想哲理的火花。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供大家欣赏。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关于苦茶去年春天偶然做了两首打油诗,不意在上海引起了一点风波,大约可以与今年所谓中国本位的文化宣言相比,不过有这差别,前者大家以为是亡国之音,后者则是国家将兴必有帧祥罢了。

此外也有人把打油诗拿来当作历史传记读,如字的加以检讨,或者说玩骨董那必然有些钟鼎书画吧,或者又相信我专喜谈鬼,差不多是蒲留仙一流人。

这些看法都并无什么用意,也于名誉无损,用不着声明更正,不过与事实相远这一节总是可以奉告的。

其次有一件相像的事,但是却颇愉快的,一位友人因为记起吃苦茶的那句话,顺便买了一包特种的茶叶拿来送我,这是我很熟的一个朋友,我感谢他的好意,可是这茶实在太苦,我终于没有能够多吃。

据朋友说这叫作苦丁茶。

我去查书,只在日本书上查到一点,云系山茶科的常绿灌木,干粗,叶亦大,长至三四寸,晚秋叶腋开白花,自生山地间,日本名曰唐茶(Tocha),--名龟甲茶,汉名皋芦,亦云苦丁。

赵学敏《本草拾遗》卷六云:“角刺茶,出徽州。

土人二三月采茶时兼采十大功劳叶,俗名老鼠刺,叶曰苦丁,和匀同炒,焙成茶,货与尼庵,转售富家妇女,云妇人服之终身不孕,为断产第一妙药也。

每斤银八钱。

”案十大功劳与老鼠刺均系五加皮树的别名,属于五加科,又是落叶灌木,虽亦有苦丁之名,可以制茶,似与上文所说不是一物,况且友人也不说这茶喝了可以节育的。

再查类书关于皋芦却有几条,《广州记》云:“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

”又《茶经》有类似的话云:“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

”《南越志》则云:“茗苦涩,亦谓之过罗。

”此木盖出于南方,不见经传,皋卢云云本系土俗名,各书记录其音耳。

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

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

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关于茶的散文之《吃茶》茶的散文之《吃茶》桑田,80后女作家,策展人,喜欢音乐、绘画、旅行,曾任职大专法学教师、网站编辑、文化公司策划专员、摄影师,现就职于媒体。

1985年春天出生于云南昭通某乡村的书香门第,祖辈是当地道士兼私塾先生,自幼喜欢文学,高中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代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发布作品,继而转战各类报刊杂志,题材多围绕现代人的感情、信仰、人性、世俗生活,探寻精神与世俗的关系,兼具审美和批评。

文风多变,常有阴阳两种风格,前期作品尖锐深刻,阴郁颓靡,中期文风开始发生转变,趋于柔和,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在互联网拥有大量读者群。

认为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的支持是自己逐梦的最大动力。

儿时,我寄养其中的寺庙里小住过一个中年和尚,他是云游僧人,来到这座寺庙,方丈按照佛教的礼数招待了他,为了布置禅房,这个僧人身材高大,腰板硬朗,浑身粗布,面目清亮,手执念珠,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已经包浆的檀香木佛珠。

大颗,滚圆,走起路来,佛珠在身前轻轻摇晃,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脸,脸庞骨骼分明,五官端庄,胡须茂盛,如果不出家,他一定是个被万人惊叹俊美的男人,他年老的时候,必定是一身风骨,长须飘洒。

他的卧室也作书房,书房里挂满了字画,靠墙边上,有一张简陋的木床,整齐叠放着僧衣,檀香已经燃过,余烬安静地躺在古朴雅致的`瓦片里,书桌是一张巨大的木质长桌,长桌上有一块毛毡,毛毡上有笔架和未曾写完的诗句,四处飘荡着佛经和墨水的香味,若是窗外的樱花飘浮进入窗格,洒落在铺笺的毛笔上,便是更有几分意境,阳光搭衬着这世外桃源的境地,有着清寂的氛围,如在山野林中,悠闲自得,有凄苦的文人来访,清茶一盏,招待客人,有诉苦的黎民百姓,他安静听他们倾诉,为他们倒茶。

他的身上有一种虔诚的佛性,一种空无外物的境地。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两个美好的字眼:禅茶。

书上讲茶是灵芽,与人相通,禅茶是由寺院里的僧人种植采集,禅茶的精髓是“正、清、和、雅”,即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脱俗。

人生是一杯苦茶杂文随笔

人生是一杯苦茶杂文随笔

人生是一杯苦茶杂文随笔人生是一杯苦茶杂文随笔人生是一杯苦茶,我这样说会不会觉得很浮浅。

周作人有一本书回顾了自己的一生,书名就叫苦茶。

以周作人的名气和人生浮沉,他自己总结为苦茶,怕是有多重含义。

周氏兄弟同为文化名人,兄弟二人际遇迵异,一为文化旗手,另一沦为汉奸,兄弟二人还曾发生龃龉,晚年的周作人主要靠翻译和写点回忆鲁迅的文章维持生活,他的回忆录以苦茶为名,既有自嘲也有无奈,也还有点幽默的意味在内,像他那样大起大落的人生怎可用一杯苦茶代替,但当你把人生想通了看谈了,可不就是一杯苦茶吗?其实这正是周作人集一生之智慧,在浮沉的人生之旅后,淡淡的道出人生的况味。

人生只有拨开层层迷雾,才能领悟这一杯人生苦茶,这里既有哲理也有智慧,更有体悟,这是寻常人等难以体悟的。

中国人的茶最早可以追溯到神农氏,神农尝百草,以茶解七十二种毒肇始,至魏晋喜饮宴,起茶趣文化,到唐宋茶文化大兴,尤以宋为巅峰,唐宋以降,明清茶文化始普及,甚至在异国他乡的英伦,形成上至贵族下至市民都趋之若鹜的下午茶时光。

但茶文化其实是走下坡路的。

当然这是我个人认识。

为什么唐宋为茶文化的巅峰呢?唐代富强,达官贵人,诗人游侠,文人墨客,寄情山水,茶酒做为杯中之物,成为情绪的凝结,去浇灭心中的块垒,吟咏茶酒的文章和诗篇迭出,茶文化始大兴,并远输日本,波斯。

但真正将茶文化推向鼎盛的非宋莫属。

这是因宋上至皇帝下至百姓皆嗜茶成癖,饮茶、吃茶、斗茶、品茶、茗茶成风,其中说唱艺术的兴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茶坊酒肆林立,尤其是茶肆大盛,如今之星巴克,奶茶店。

今人大都知陆羽的茶经,却不知宋徽宗的大观茶论,宋文化是真正市俗文化兴盛的时期,雅俗文化双峰并峙,这也可从水浒传和宋画清明上河图中略窥一斑。

懂玉的人当会知晓宋玉的神韵是怎样从仙界飘落凡间的。

了解绘画的人当知宋画是不可超越的圣品,爱书的'人都知一册宋版书的至上品味,搞古玩的都知宋瓷在中国的尊崇地位。

至于斗茶品茶的宋代建窑盏,那更是世纪绝响,油滴盏免毫盏在日本被奉为国宝,在拍场上更是价值万金。

最美茶文化散文

最美茶文化散文

最美茶文化散文用炒青法制茶是明清以后的工艺,唐时的茶是用蒸青法来制的,喝起来很繁琐,还要配上极多的调料,所以叫“吃茶”。

陆羽的《茶经》其实讲的就是这种连汁带渣的饮茶之法,于明清以后的冲泡茶关系不大。

这吃茶大约是延续唐宋的叫法,近几日电视里有个广告,推销一种叫“抹茶”的饮料,拍得极美。

“抹茶”是日本人有名的茶道,但我总疑心这抹茶之法是延续了宋时“点茶”的做派。

宋时吃茶,点茶之法盛极一时。

其法用制好的茶饼微炙后碾成细末,择水候汤后抄茶入盏,再用茶筅击拂,待面色鲜白,乳雾汹涌,回旋而不动,住盏无水痕者,即为一佳茗。

讲究的点茶,饼用“龙凤团饼”,盏用建窑出产的黑釉,待器茶相遇之时,黑白分明,云环雾绕之态,宛如一幅水墨丹青。

苏轼诗云“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即是描写的点茶之法。

此为文人雅事之一,于老百姓似乎不大相干。

真正将饮茶之法落实到平民百姓家,成就洋洋一大品饮文化的,倒是明代炒青散茶法的兴起。

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太祖朱元璋下诏废团茶,改贡散叶茶。

散叶茶即用今日常的撮茶注水冲泡之法,明人盛赞“简便异常,天趣悉备,可谓尽茶之真味矣”,至此,所谓开门七件事,茶方得占得一席。

不然以唐宋的吃法,谁去日日耐烦它?中国文人特别是旧式文人写文章很少有不写茶的。

这固然是因为这是一种日常饮用的饮料,更是因为依附在茶里那种先苦后甜的人生哲学与清远旷达的审美情趣,恰好暗合了中国文人外儒内道的精神需求。

作为一种主载体,附于其上的茶具的艺术性与茶点的万般变化,也给人一种从视觉到味觉的全面冲击,让人忍不住不停地想要去描慕他。

梁实秋写茶,说他不懂茶,那是自谦。

看他从北平到天津,从西湖到六安,一路洋洋洒洒地写过来,哪里是个不懂茶的人?文中提到与知堂老人经常对饮,两个都喜清茶。

翻过来再看知堂写茶,从远古一路考证过来,从种数名目到历史渊源,再到茶味茶点茶食茶具,一篇写了不过瘾,一连写了几篇才罢。

梁先生若没有一点茶道功夫,恐怕也坐不到一起。

茶香一缕情悠悠优美散文

茶香一缕情悠悠优美散文

茶香一缕情悠悠优美散文茶香一缕情悠悠优美散文友佟兄,性情率真,在小里开着一间苏杭茶社,我闲时常去坐坐喝杯茶。

久之,略知茶味,且养成了生活中饮茶的习惯。

一美好的一天,从冲泡一杯茶开始。

看茶叶在杯中起舞,茶烟升腾,茶色渐浓,茶香四溢,深吸一口气,品饮几口,舌尖生津,满口留香,沁人心脾,提神、惬意、自足,感觉生活真是如茶般美好。

远行时,常泡一大杯茶带着。

徒步去沙沟湖湿地公园,在竹林深处的回廊小憩片时。

眼前是浩渺的水,远处有巍峨的塔,身是轻柔的风,畅饮几口铁观音茶汤,阵阵茶香绕竹林,解乏、自在、陶醉。

读几页庄子,那种“乘物以游心”的感觉真好,禁不住生发“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之感慨。

记得那是一年“江南三月,草长莺飞”的季节,几个朋友来到美丽的常熟。

我们徜徉于沙家浜的一片水天,流连于尚湖虞山的湖光山色。

天空下着细雨,船儿行进在湖面,水天一色,一片烟雨迷朦。

船娘一边轻快地划着船桨,欸乃之声水面四起,一边轻轻哼唱吴地民歌,满湖飘荡吴侬软语。

船主人为我们每人冲泡了一杯洞庭碧螺春,瞬息之间,只见杯中雪花飞舞,芽叶舒展,春满晶宫,清气袭人。

大家不禁交口赞叹,真乃名不虚传的“吓煞人香”啊!二茶友老葛,杭州西湖一茶农,淳朴重情谊。

每年春暖花开的时节,都要送我斤把自种自炒的西湖龙井。

去年夏天他盛邀我和妻儿到杭州游玩。

我们驱车龙井村,泛舟西子湖,拜谒岳王庙,登临孤山顶,尽情感受杭城的秀美景色和老葛的深厚情谊。

坐在山顶古色古香的茶楼上,听古筝弹奏优美的《平湖秋月》,品饮清淡甜美的西湖龙井,远望西湖一片烟波浩渺,展现在眼前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西湖夏日胜景,心中涌起的尽是西湖的风花雪月和前朝往事。

一年的'秋季,爱人的单位组织到武夷山旅游,妻在尽情饱览了武夷山等景区的优美风光后,从茶乡给我带了一套精致的功夫茶具和一盒上好的武夷大红袍。

是夜,我们坐拥在汇龙装修好的新房地毯上,烧水、温杯、沏茶,馥郁的茶香溢满整个房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周作人关于茶的精美散文篇一:周作人的美文周作人的美文随手拿起茶几上的茶杯,品味茶的颜色,凝视碧叶在清水中舒卷沉浮,散发出缕缕清幽的茶香,思绪也如同这轻盈的茶叶般,摇曳生姿。

周作人的散文如茶,在平淡中孕育出悠长的韵味,越品越觉得清香四溢。

周作人散文的最大特点是冲淡平易。

他说:“我觉得如在江村小屋里,靠玻璃窗,烘着白炭火钵,喝清茶,同友人谈闲话,那是颇快乐的事”。

可见他是一个平淡洒脱,与世无争之人。

《苦雨》是周作人写给好友伏园的一封信,文中有“卧在乌篷船里,静听打篷的雨声”的“梦似的仙境”,“一叶扁舟”在“暴风雨”中滚浪行进的“危险极也愉快极”的豪情,也有“胡坐骡车中,在大漠之上,大雨之下,悠然前行”的快乐。

但这一切“只是我的空想,如诗人的理想一样的靠不住”。

故乡的一草一木,在他笔下都包含着深情,无限依恋,写的十分清雅脱俗。

读周作人那段在北京家院中听雨的描写,是那么怡静美妙。

仿佛能听到那屋檐下滴水的清脆叮咚声,那水漫进房屋的潺潺流动声,还有蛙虫的欢鸣声和小孩子们的打闹声,种种声音融为一体,给人一种亲切自然的感觉。

周作人笔下描写的是一个平淡闲适的世界,当我用心读《苦雨》时,我的心在不知不觉中入境入神了。

我想这就是美文的魅力,美文的美在于形式内容给人一种舒适和谐的感觉。

周作人坦言:“我现在的快乐只想在闲时喝一杯清茶,看点新书,无论他是讲虫鸟的歌唱,或是记贤哲的思想,古今的刻绘,都足以使我感到人生的欣荣”。

周作人写文章是为了自己,在散文中抒发的是自己最真实的情感:一种热爱生活,追求生活情趣的态度。

我想这也是周作人的散文成为美文的一个因素。

从他的作品《北京的茶食》中,可以清楚的了解他对生活的态度:“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

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

”这篇文章旨在引导人们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微妙地美地生活着。

生活是需要情趣的,我们应该学会欣赏生活的美,如周作人一般,洒脱有情调地生活着,活出生活的质量。

在灯红酒绿的都市里,觅得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人会由衷的快乐。

我想,周作人的散文就是喧嚣城市中的一粒柳芽,一朵野花,一刻清净。

周作人的散文是富于知识性的。

品读他的文学作品,能在不知不觉中开阔自己的视野。

他的散文中囊括了上下古今,海阔天空。

确实能够给人以天下国家,现实人生,风土人情,等方面极为广阔的知识。

散文是一种艺术,并非知识的简单堆砌。

周作人既掌握美文创作的方法,又有渊博的知识面,因此他创作的散文总是能让人大开眼界。

在作品《乌篷船》中,周作人就详尽介绍了故乡的乌篷船的种类,构造,在船上饮酒、喝茶、大牌、读书,夜间可倾听水声,橹声。

读过之后,我也知晓了关于乌篷船中有大的四明瓦,中的三名瓦,小的一叶扁舟的脚划船之类的知识,真是受益匪浅。

周作人的散文是美文:景美,情美,知识丰富。

品味周作人的散文,越品越飘香四溢。

它们让心灵上的尘埃慢慢的隐遁去了痕迹,在时光的隧道里沉淀出一份安宁与平淡。

篇二:最美的茶文化散文《吃茶》桑田,80后女作家,策展人,喜欢音乐、绘画、旅行,曾任职大专法学教师、网站编辑、文化公司策划专员、摄影师,现就职于媒体。

1985年春天出生于云南昭通某乡村的书香门第,祖辈是当地道士兼私塾先生,自幼喜欢文学,高中在报刊杂志上开始发表文章,大学时代接触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发布作品,继而转战各类报刊杂志,题材多围绕现代人的感情、信仰、人性、世俗生活,探寻精神与世俗的关系,兼具审美和批评。

文风多变,常有阴阳两种风格,前期作品尖锐深刻,阴郁颓靡,中期文风开始发生转变,趋于柔和,有着冲击人心的力量,在互联网拥有大量读者群。

认为一生中对自己影响最大的是父亲,父亲的支持是自己逐梦的最大动力。

1儿时,我寄养其中的寺庙里小住过一个中年和尚,他是云游僧人,来到这座寺庙,方丈按照佛教的礼数招待了他,为了布置禅房,这个僧人身材高大,腰板硬朗,浑身粗布,面目清亮,手执念珠,他的脖子上挂着一串已经包浆的檀香木佛珠。

大颗,滚圆,走起路来,佛珠在身前轻轻摇晃,颇有些仙风道骨的味道,最让人惊叹的是他的脸,脸庞骨骼分明,五官端庄,胡须茂盛,如果不出家,他一定是个被万人惊叹俊美的男人,他年老的时候,必定是一身风骨,长须飘洒。

他的卧室也作书房,书房里挂满了字画,靠墙边上,有一张简陋的木床,整齐叠放着僧衣,檀香已经燃过,余烬安静地躺在古朴雅致的瓦片里,书桌是一张巨大的木质长桌,长桌上有一块毛毡,毛毡上有笔架和未曾写完的诗句,四处飘荡着佛经和墨水的香味,若是窗外的樱花飘浮进入窗格,洒落在铺笺的毛笔上,便是更有几分意境,阳光搭衬着这世外桃源的境地,有着清寂的氛围,如在山野林中,悠闲自得,有凄苦的文人来访,清茶一盏,招待客人,有诉苦的黎民百姓,他安静听他们倾诉,为他们倒茶。

他的身上有一种虔诚的佛性,一种空无外物的境地。

这是我第一次认识两个美好的字眼:禅茶。

书上讲茶是灵芽,与人相通,禅茶是由寺院里的僧人种植采集,禅茶的精髓是“正、清、和、雅”,即八正道、清净心,六和敬,脱俗。

《菜根谭》里讲: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茗炉烟。

周作人在《喝茶》中也写到,“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之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喝茶之后,再去继续修各人的胜业,无论为名为利,都无不可,但偶然的片刻优游乃正亦断不可少??”。

香茗洗心尘,微风来卷书。

茶应当以书为伴,一茶一天地,一书一菩提,如流水深处,风动清漪,心中有禅的时候喝茶让人清心寡欲,养神静心,是远离喧嚣尘世的心灵栖息家园,独赏林间鸟啼,水穷云起,山泉清幽,秋叶凋零。

真是奇妙的境地。

在旅途中邂逅一座山中的寺院,这是一生之中一段安静美好的境遇,于深山之中,遇见寺庙和清淡的香火,心生欢喜,卸下背包,在寺院中小住了几天,清晨,听见打钟的声响,开眼起床,去山上,在雪地里散步,听一听鞋踩进雪地里咯吱咯吱的声音,抬头看天,听一听寒风吹过冬枝呼呼啦啦的声音,将雪花捧在手中,听一听雪融化时安安静静的声音,午间吃过斋饭,一个人在客房读书,这是喧嚣的尘世间,难得的清净,极致美丽的是黄昏和黑夜,香炉上飘散着淡淡的青烟,在冬日的黄昏中,屋顶上覆盖着不曾被阳光磨洗的白雪,斜阳轻轻落在佛塔上,落在黄袍僧人轻轻走过的泥巴土墙边上,夜里山中寂静,禅堂里油灯暗黄,木格窗户上的棉质纸张映射出一个敲打木鱼,虚怀若谷虔诚的身影,深夜里若不肯睡去,与读经的僧人闲谈,坐在禅房里,山泉和清茶皆备,茶台上,放着一把古朴笨拙的紫砂壶,火炉上的水壶咕嘟咕嘟冒着雾气,干枯的桂花洒落在茶台上,如菩提树下的静默,白居易写过:“春泥秧稻暖,夜火焙茶香”,凡人在此,茶是洗心的清泉,向佛的心在此,茶便是悟道的时刻,无论你信仰的是什么宗教,信,或者不信,吃茶,都是一个美好的时刻。

空持千百偈,不如吃茶去。

2我工作的地方,完全没有一般工作室生硬的模样,没有吆喝和冰凉,所以灵感更容易泛滥,它更像一个茶馆,像是禅宗讲的:入闹市而有安宁宅。

我第一次来这里的时候,竹帘正挂在秋风中,偶尔萧瑟地颤动着,风吹动了落在茶台上的生茶,生茶轻轻滚动着,土陶的小碗反扣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只第一次,就爱上了这样的场所,只当时不知道,总有一天,我会与这个茶馆有着更大的瓜葛。

那是泥土独创的茶具,用隶书字体印着飘逸的“古然堂”三个汉字,有着泥土纯粹的清香,一本印制发黄的下册子上写着茶具的故事:相传是在古老的华夏文明中得到灵感,手工拉胚,成品朴拙圆满,有着落日余晖的境地,2500年前,老子用这样的茶具煮过茶,酣畅淋漓之际,挥挥洒洒,写就万世尊言《道德经》,出了函谷关的老子,骑青牛,逍遥游,不经意间,种下了中国文化的根。

比老子小二十岁的孔子,也是用这样的茶具,招待门下七十二弟子,暮春时节的沂水边,品着茶,唱着歌,舞着,跳着,这就是孔子心中最令人心驰神往的春游画卷和人生至乐。

工作本是冰冷的,却因为茶水而显出了温度,没有压力,所以坦荡,禅宗说,佛法在茶汤中,你看,清泉绿茶,茶是灵芽,与人相通,大雪纷飞的夜里,智慧的火焰在这里闪耀着,清晨的大雨中,创作的灵感在这里触发光芒,在这里,茶水的灵感总有着不竭的源泉,艺术的熏陶让人充满灵气也底蕴厚重,文化的潜移默化让年轻的面孔却不缺少端庄,饱含内蓄,更无须多言。

因为,作品与茶水一样,都是将心溶成生命的底色,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最自在最真诚的智慧。

坐在工作室里,竹片拼接的窗帘如芦苇自由摆荡,它像是有生命的尸体,并不妥协于世俗的险恶,迎着阳光招展着姿态,阳光一溜一溜洒落在鸡翅木的茶台上,如流水划过,瞬间,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

在没人声寂寥的时候,熬夜工作,深夜里,把工作室的灯关掉,借着幽幽的月光在昏暗中独自品茶,把目光投向窗外,望着那万家灯火发呆,这一夜,是孤独的极致美丽,一个人静静地欣赏深夜里的人间,灯火阑珊,以此获得内心的清爽宁静,而体悟禅的精神,在天快要亮起来的时候,站在阳台上吸烟,然后,回到茶台边上,坐下,静静喝一口茶,眉头舒展开来,今夜,一个人,寂寞,有茶。

我想邀请那些志趣相投的心灵,在闲着的时候,过来喝茶。

3在家中放置价格昂贵的茶具,乃是一种虚张声势,爱茶的人,茶杯早已被摩挲出油润的色泽,喝茶,安静与沉稳胜于高声喧哗,城外破庙胜于城内闹市,黄昏黎明静夜胜于日上三竿,二人对饮胜于三五人围炉夜话,独自品下孤独胜于与人交谈。

譬如两个人围坐在小小的火炉旁,摇篮里的孩子已经安睡,襁褓的一角悄悄露出乖巧的面容,是婴儿的眼睛,清明又透彻,家与孤独被诠释,在疲倦的劳作之后,回到家里,一个人安安静静地捧着一杯热茶,如那年少时秉烛听风的岁月,双眼颤抖,泪如雨下,那么透明,以至支离破碎,在我太爱你的时候,你身边的每一个女人都足以让我心惊肉跳,彻夜难眠,每舒展开一片,都足以让你沉沦、陷落、堕入地狱、恬不知耻,于是,我期待挥刀割袍,断绝这万恶的人间,化为流水孤僧,飘然离去。

在世俗红尘之中,与穆斯林喝茶是一件触摸内心的事情,他们按照安拉的启示厌弃代表着辛辣、浮躁、失智而狂放的酒精味,茶叶代表着宁静、淡薄和幽远,他们坚信着茶叶本性洁净,有着一尘不染冰雪的情操和道德,有着万境俱空水月心的高贵品质,茶叶让人清醒、圣洁、戒除私心,那些曾经迷途的灵魂,那些曾经张狂的年轻面容,在热泪盈眶丢掉酒杯之后,颤颤巍巍拾起茶碗,含泪饮下,以此与往昔断绝,而后,在主道的路途上,虔诚地行进着。

于是,你在夜里,三五人邀约,白帽与盖头在月光下晃动着,如萤火,如星宿,围坐在桌前,面对着一壶清茶,谈论着信仰和教门,谈论着家与后世,谈论着健康的食品,而此时礼拜的时间到了,听见悠扬的邦克声,他们各自散去,走向那永远敞开迎接众生的寺门,清洗面孔和下体,清洗脚趾和双手,脱掉鞋,踩在地毯上,你看见一张张平素里嬉笑的面孔,在真主面前,是如何镇定、虔诚、心无旁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