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产业并购
中农发集团战略并购山东巨明着力打造领先农业装备制造基地
致发 声。
因素。 ” 农 业装 备 产 业 已被 国 家 定
艘快速前行 的农机航母 , 做 强做 大农机 产 业。” 做 强农 机板 块
中农 发 集 团是 国务 院 国资
委直 接管理 的唯一 一家大型 综 合 性 农 业 类 中央 企 业 , 也是 全 国 规 模 和 实力 领 先 的 综合 性 、 国 际
制造企业 , 主 要产 品有 : 小 麦 收
家 大 型 农 业 央 企 正 式 进 军 农
机 业务 板 块 , 加 快 实现 农 业 产 业
化 步伐
业 务关联 度 高 打造 农机 航母
“
一
个倾 力农业 , 一个 专 注
农机 , 我 们是 产 品 、 产 业、 市场 相 关 的 企 业进 行 战 略合 作 , 必将 会 产 生 强 大 的发 展合 力 , 实现 更 大 突破。” 中农发 集 团与 巨明集 团
名 品牌 的方 式 , 快速 、 高 起 点 进
化 国有 中央 农 业 企 业 , 产 业体 系 完整 , 服 务功能健全 , 在 农 业 产
业 领 域 充 分 发 挥 了作 为 国有 独
・
此 次 战略 合 作 , 中农 发 集 团 有着 自 己的 战略 考 虑 。据 了解 ,
中农 发 集 团与 山东 巨 明集 团进
中农发集团战略并购山东巨明
着力打造领先农业装备制 造基地
本 刊记 者 口 校 林
6月 1 2日, 中国农 业发展 集 团 与 山东 巨明集 团联 合 宣 布 : 中
农 发 集 团 战 略 并 购 山东 巨 明集
资 央 属农 业 企 业 、 国 内农 业产 业 化 龙 头企 业和 农 业 “ 走 出去 ” 龙 头企 业 的影 响 与带 动作 用 , 在中 外农 业领 域 市 场地 位 举 足 轻 重 。 中农 发 集 团业 务遍 及 全 国 , 在 全 球4 O多个 国 家 与地 区建 立 了分 支 机 构 或基 地 , 与 8 0多个 国家 与地 区保 持 着 密切 的经 贸往来 。
论我国装备制造业并购
西柳 工 机 械 股 份 有 限公 司 、 北 宣化 工 程 机 械 有 限公 司等 , 时 河 同 以低 廉 的价 格 L工 机 械 。德 国博 世 公 司 收 购 我 国油 嘴 油 泵 行业 U 的 排 头企 业 — — 江 苏 无锡 威孚 有 限公 司 后 , 国的 油 嘴油 泵 行 我 业 几 乎全 部 被 跨 国 公 司 并 购 、 股 , 过 多 年 建立 的技 术 中心 被 控 经 撤 销 、 并 ; 界 第 三 大 轴 承公 司德 国 F G公 司 通 过先 合 资后 合 世 A 逐 步 蚕食 吞 并 的方 式 并 购 了 全 国轴 承 行 业 首 家 上市 公 司— — 西 北 轴 承股 份 有 限 公 司 。跨 国 巨头 西 门子 与 占举 足 轻 重 地 位 的 锦
进科 学技 术 改 造 传 统 产业 的重 要 纽 带 和 载体 , 高新 技 术 产 业 和 是
信息 化 产 业 发 展 的基 础 , 是我 国经 济 安 全 和 军事 安 全 的 重 要 保
下几点建议:
1明确 并购 的 目的 。通 过 并 购 是 想 通 过并 购 占据 上 下游 从 .
于 拥 有 了 这项 技 术 , 么结 合 并 购 的 主 要 目的 , 购企 业 就 要 重 那 并
新 考 虑 是 否要 实施 并 购 , 者 对 并 购 价 格 进行 重 新 制 定 。 或
其他 行 业 的企 业 在并 购 中也 往 往 存 在 这 样 的 问题 。
相 对 于 我 国企 业 的稚 嫩 , 国装 备 制 造 业 起 步早 , 展 得较 外 发
也 是 一 个 关键 性 问题 , 长期 资 金 和 短 期 流 动 资金 的合 理 配置 , 保 障 资 金 的 灵 活性 、 足 性 , 能使 并 购 顺 利 进 行 , 把 被 并购 企 充 才 并 业带活 , 合成功。 整
外资并购对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影响及对策
国对这些行业的开放程 度基本保持 了一致。 从趋 势看, 外资对装备制造业 的市场控制也基本呈现 了平
稳的上升, 次分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 用设备制造业 、 其 通
行 业
2 0 20 20 2 0 20 20 00 0 00 0 00 07
设 备 制 造 业 、 通运 输 设 备制 造 业 、 器 仪 表 办 公 机 械 制 造 业 、 交 仪
笠 7年 年 7 年 在
笠
通信 设备计算机及其 他 电子设 备制造业 以及 电气机械及器材
分 别 是 仪 表 仪 器 文 化 办 公 用 机 械 制 造 业 、 属 制 品 业 、 通 运 金 交
从产业安全的角度看 ,跨 国公司对我国经济安全 的影 响,
主 要 表 现 在 行 业 内的 影 响 力 和 控 制 力 , 资产 控 制 、 场 控 制 、 输 设 备 制 造 业 、 从 市 电气 设 备 及 器 材 制 造 业 、 用 设 备 制 造 业 和 专 通 科 技 控 制 方 面来 分 析 外 资 对 装 备制 造 业 的影 响 力 。本 文 将 外 资 用 设 备 制 造 业 , 外 资 资 产 比 分 别 为 4 . % 3 .5 、7 4%、 8 2 、7 4 % 3 .3 的控 制 力 划 分 为 : 1 不 具 影 响 力 行 业 : 0 以下 :2 具 有 影 响 3 . 2 、1 1% 2 . 8 。 这 六 大 行业 中 , 有 重要 影 响 力 的 () 1% () 6 8% 3 .2 和 9 0% 在 具 力 行 业 :0 3% () 有 重 要 影 响 力 行 业 :0 5% () 制 行 业 有 5个 , 有 1 行 业 具有 一 定 影 响 力 ( 表 1。 1 ̄ 0 ;3具 3 ̄ 0 ;4控 只 个 见 ) 行 业 :0 7% () 度 控 制行 业 :0 以上 。 5  ̄ 0 ;5 高 7% 表 1 20 0 0年和 20 0 7年 外资 企 业 在 我 国 市 场 的资 产 总 体 来 看 ,外 资 还 没 有 形 成 对 装 备 制 造 业 的 资 产 控 制 , 尤 其 是 对 我 国经 济 中 有 重 要 战 略 地 位 的通 用 设 备 制 造 业 和 专 用 设 备 制 造 业 来 说 , 远 远 未 构成 行 业 控 制 。 趋 势 变 化 来看 , 还 从 七
中集集团并购的动因
中集集团并购的动因中集集团作为中国领先的集装箱制造和物流设备供应商,一直以来都以其雄厚的实力和市场影响力在行业中独领风骚。
而其频繁进行的并购行动,更是让人们不得不对其中的动因和背后的战略考虑深感好奇。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中集集团并购的动因。
第一、国际化战略推动中集集团一直致力于实现自身的国际化发展战略。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和全球贸易的不断增长,中集集团意识到国际市场的巨大潜力,因此积极主动地考虑并购海外企业来扩大海外业务。
通过并购,中集集团能够快速获得先进的技术、知识和资源,提高自身竞争力,并进一步加强与全球客户和合作伙伴的紧密联系。
第二、产业链延伸与拓展中集集团在集装箱制造和物流设备领域拥有优势,但随着行业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寻找新的增长点和业务拓展机会,中集集团通过并购实现了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
例如,收购了全球领先的船舶设计和建造公司,使中集集团能够进一步参与到船舶设计、建造和租赁等领域,实现全球布局和多元化经营。
第三、技术能力提升并购不仅能够帮助中集集团在市场上扩大规模和影响力,还能够获得先进的技术和研发实力。
中集集团一直注重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在并购过程中,通过吸收并整合被收购公司的技术资源和人才团队,可以快速强化自身的技术能力,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
第四、资源整合与共享中集集团通过并购可以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和企业效益。
通过整合被并购公司的生产能力、供应链和销售渠道等资源,中集集团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减少重复投资,降低成本,并且能够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
第五、垂直整合与协同效应中集集团通过并购实现了垂直整合和协同效应。
通过横向并购相关的产业链企业,中集集团能够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提高自身在整个产业链上的竞争力和话语权。
同时,通过纵向并购供应商或客户,中集集团能够实现资源共享和合作创新,从而进一步提升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综上所述,中集集团进行并购的动因主要包括国际化战略推动、产业链延伸与拓展、技术能力提升、资源整合与共享,以及垂直整合与协同效应等方面。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敌意行为分析(一)概要
跨国公司在华并购的敌意行为分析(一)摘要:近年来,跨国并购浪潮席卷全球,随着我国加入WTO,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以并购的方式进入我国。
不可否认的是,跨国公司的并购给我国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带来了新机遇,但是由于跨国公司的并购在中国刚刚起步,我国现今的政策和法律措施存在很多漏洞,亟待完善,这给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带来可乘之机。
恶意并购将会损害东道国市场的公平竞争秩序,小则损害消费者的利益,大则直接危害国家经济安全。
因此,我们必须加大跨国并购的监管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提高警惕,防范恶意并购。
关键词:跨国并购恶意并购防范对策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跨国公司在我国的并购活动也呈现出迅猛增加之势。
据联合国贸发会《世界投资报告》显示,2001年中国外资并购占当年外商直接投资不到5%,而2004年仅1月到6月就达到了63.6%,不到3年的时间增长了近12倍。
诚然,跨国并购作为当前国际资本流动的新趋势对于盘活国内存量资产,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技术进步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但是,跨国公司并购的最终目的是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成本的最低化和销售的最高化,尽可能提高全球市场占有率从而获得利润的最大化。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一些跨国公司不惜采用恶意并购的方式并购我国一批具有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企业,对我国产业经济安全造成了一定影响。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曾在去年两会期间就引进外资战略发表讲话时说:“中国要严防垄断性跨国并购。
如果听任跨国公司的恶意并购自由发展,中国民族工业的自主品牌和创新能力将逐步消失,国内龙头企业的核心部分,关键技术和高附加值就可能完全被跨国公司所控制,甚至作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主体的我国企业特别是一大批骨干企业也将不复存在,在国际产业分工的总体格局中,我们只能充当打工者的角色。
”一、跨国公司在华恶意并购的方式(一)采取先合作后排挤的方式。
跨国公司先与我国一些企业特别是一些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合资建厂,跨国公司提供管理,技术以及资金方面的支持,而中方往往出让自己的优良资产。
跨国并购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的影响研究
o i g e o o .I e e ty a s o eg n e t n ,fr in c mp n e n oe g c n l g a ep n t td it h si — nn c n my n r c n e r ,fr in iv sme t o e g o a is a d f ri t h oo y h v e er e n ot i n e a n d s y,a d e p ca l s me l a i g e t r r e a e b e r u h no M & A are u y mu t ai n l c r o a in , ut r n s e i y o e dn n ep s s h v e n b o g ti t l i c rid o tb l n t a op rt s i o o
范晓男等 :跨 国并购对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 的影 响研究
l1 2
20 0 2年 1 2月到 2 0 0 8年 1 2月 ,跨 国并 购辽 宁省 装 备
一
个 独 立 的经 济体 不 再 存 在 。跨 国兼 并 需 要 双 方 企
制造业 企业 案有 2 起 ,并 购主 要发 生在 沈 阳和 大 0余 连两地 ,被并 购企 业多 为装备 制 造业 的排 头兵企 业 。 对 于并购 规 模 ,由于 企 业 注 册 资 本 额 和 企 业 规
2 叭1年第 6期
si 。 。
d T。
e 。 tR 踟 h
2 01 N。 6 1 .
文 章 编 号 :10 79 (0 1 6—02 0 00— 6 5 2 1 )0 10— 5
跨 国并 购 对 辽 宁 省 装 备 制 造业 产业 安 全 的影 响 研 究
外资并购 中国装备制造业遭遇狙击
经 常采取收购 和合 并等手段 来巩 固 自己
维普资讯
THE F EN HE HE RI D OFT AD
的垄断地位 。 面对争论 , 商务 部 曾专 门召
点 。而在 华外资 的投 资方式 由合 资向并 购大举转 变的状况也是伴 随我 国国有企 业深化改革 ,股权分置 改革试点 稳步推 进 产生 的新现 象。根据 汤姆逊金 融公 司
资, 弃 “ 放 以我 为主”的发展方 针。当时 有 学者指 出, 引进外资过 程 中, 在 已经 出
在 中国的定价 明显高于其 它国家; 有些跨
国企业 在销售旺季 要求独 占超市 的推广 权,威 胁超市 禁止销售其竞 争对手的产 品,否 则将停止 交易 ; 外,跨 国企业还 此
现了金融安全、 行业垄断、 资源浪费、 技
尽 管今 年 8月初商务部 举行 的听证 会排除 了徐工产 品涉及军事用途的可能, 但伴随着 “ 国退民进”的改革, 工机械 徐 这类国 内最有竞 争力的装备 制造企业 一
3% 同时普 华永道预计 , 4。 在私人股 本的 推动 下, 中国内地并购活动 有持续增长
的潜力。 面对汹 涌而来 的并购大潮 ,我国各
一
越来越 激烈,跨 国公司将不 得不主动加 快产 品和技 术 的更 新速 度, 从而保持 和 获得竞争优 势, 带动我 国的技术进 步。 第 三次争论 发生在 2 0 年上 半年,当时的 04 观点认 为我国 国内资金和外 汇资金均 比
认为, 1年 来跨 国公 司凭 借技术 、 近 O 品牌
旦被国外资本 陆续控制, 中国的民族 制
造 业如何生存, 如何发展仍 是一个 日趋
经营型 资本 并购 尚且 存在着 为中国输入
制造业并购案例
制造业并购案例案例名称:Great Motors Co.与AutoPart Suppliers并购案一、案例背景2010年5月1日,Great Motors Co.(以下简称GMC)一家知名汽车制造商,与AutoPart Suppliers(以下简称APS)一家全球领先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进行了一次重大的并购交易。
此次交易旨在强化GMC在汽车制造行业的地位,并提升其产品竞争力。
本案涉及的事件及法律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交易过程1. 2010年1月GMC董事会提出进行并购交易的意向,并授权法律团队开始准备相关文件和合同。
2. 2010年3月GMC与APS签订了一份保密协议,约定双方在交易谈判期间保持信息的机密性。
3. 2010年4月GMC与APS达成初步交易协议,并公开了此次交易的意向。
该协议包括交易结构、价格、股权转让等重要条款。
4. 2010年5月GMC与APS签署了最终的并购协议。
根据该协议,GMC将全资收购APS,以换取其先进的技术、专利和销售网络。
交易金额为50亿美元,其中包括现金和股权转让。
5. 2010年6月案件提交监管机构审批。
监管机构需要对此次交易进行反垄断审查,并确保该并购不会对市场造成不良影响。
6. 2011年1月监管机构完成对此次并购交易的审查,同意交易进行。
监管机构要求GMC解决一些反垄断方面的Bedros轴承Case,以实现其对APS的收购。
7. 2011年3月GMC与监管机构达成协议,同意支付1000万美元来解决Bedros轴承Case,并承诺未来在市场竞争中遵守公平竞争原则。
三、法律问题1.并购交易中的保密协议是否有效?在本案中,GMC与APS在交易谈判期间签署了一份保密协议,约定双方要保守相关信息。
保密协议的合法性和有效性是本案的法律问题之一。
2.并购交易合同的签署和履行是否合法有效?GMC与APS签署的并购协议涉及重大的财务交易,包括资金转移、股权转让等事项。
跨国技术并购与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
手段 , 将另一 国企 业 的 整个 资 产或 足 以行 使 经 营 控制 权 的股份 买下来 。跨 国合 并 则是 指原来 属 于
两个不同国家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被结合成一个新 的法 人实体 或 合并成 为 一家 现有 的企业 。
辽宁省 是 全 国装 备 制 造 业 的重 要 科研 、 产 生 基地 之一 , 有一 大批 装备 制造 业企 业 , 拥 担负着 为 全 国经济 建设 和 国防安 全提 供 重大装 备 的重要 任
促 进 效 应 中 图分 类 号 : 4 .7 F7 6 1 ;F7 4 6 文献标志码 : A
装备 制造 业是 为 国 民经济 和 国家安 全提 供技
术 装备 的企 业 的 总称 , 覆 盖 了机械 、 它 电子 、 器 武 弹药 制造业 中生 产 投 资 类 产 品 的全 部 企 业 , 提 所
站、 建材等行业所需 的重大技术装备 , 中 7 其 2万
千伏安 超高 压 输 变 电设 备 、 万 吨级 露 天 煤 矿 综 千 采 设 备 、0万 吨级 油 轮 、5 3 2 0吨 核 电站 环 形 起 重
机 、0万 千 瓦核 主 泵 、 功 率 内燃 机 车 以及 新 型 3 大
装备制造业在国内外市场上出现生存危机。若辽
宁省 装备 制造 企 业 将 拥 有 技术 的海 外 企 业 并 购 , 将关 键技术 掌 握 在 自己手 里 , 可 以 为后 续 的发 则
歼 击 机 、 艇 等 一 批 重 大装 备 填 补 了 国 内空 白。 舰 但 是 , 宁 省 的装 备 制造 业 总 产 值 在 全 国各 省 、 辽 市、 自治区 的位次 , 从改 革开 放初 期 的全 国第二 却 位 下 滑 至 20 年 的 第 七 位 ,退 到 第 二 阵 06 营 [ 。 。作 为 辽 宁 省 支 柱 产 业 的装 备 制 造 。一 ]
跨国公司并购对我国装备制造业产业安全影响的研究
摘
要 : 文从 产 业 控 制 力 的 角度 分 析 了 外 资 并 购 对 我 国 装备 制 造 业 产 业 安 全 的 影 响 。根 据 产 业 控 制 力 的 评 价 本
体 系以及 我 国装备 制造业 的实际情况 , 本文分别采 用外资市场控制率 、 外资股权控制 率、 外资技 术控制率和重要 企业 受外资的控 制等四个指标 考察外资并购 对该行业产业安 全的影响 , 并得 出外 资并 购对我 国装备制造业产 业
Re e r h n he I pa tup n u pme tM a uf c ur nd t y Se urt s a c o t m c o Eq i n n a t e I usr c iy f o Tr ns to lCo p r to r m a na i na r o a i ns’M &A
维普资讯
科 技 与经 济
跨 国公 司并购 对我 国装 备 制造 业产 业安 全 影响 的研 究
跨 国公 司并购对我 国装 备制造业 产业安全影 响的研究
王 苏生 , 昭 昆 , 建宏 , 孔 黄 李晓丹
( 尔 滨 工 业 大 学 深 圳 研 究 生 院 , 东 深 圳 5 8 5 ) 哈 广 105
A b t a t: i ri l n l e he i p c n o r e ui s r c Th s a tce a ays s t m a to u q pme t ma fc u e i usr e urt rm ‘r n naina o po a n nu a t r nd ty s c i fo ta s to lc r r - y to M& A n t r fpo ro usr . Ac o dngt hee a u to y tm fpo ro usr nd t cua iuain ins i e mso we fi nd t y c r i o t v ai n s se o we fi l nd ty a hea t l st t o o u qu p ntm a f cu e,i a o t o ri i ao s;ma ke o to a e,t tc o to ae,t e t c o o y c n— fo r e i me nu a t r t d p sf u nd c tr r tc n r lr t he so k c n rlrt h e hn l g o to ae o he fr in ie ti v sm e ta h o to o t mp ra te e rs so o eg a ia ,t n e t t he r lr t ft o eg d r c n e t n nd t e c n r lt he i o t n ntr ie ff r in c pt p l o iv si e t ga i p c ft e i du t o ta n to lc r oa ins M& A. Th e ul s o h r s a f li a to t Atls , i m a to h n sr f m r ns a ina o y r p rto e r s t h ws t e e ha ul mp c n i、 a t t p e e t o r s o i g sr tg e nd r c m me dai n . r s ns c re p nd n tae i sa e o n to s K e w o ds:r ns to lc r oa ins me g a c u sto y r ta naina o r to ; p r e nd a q iii n;i du ty s c rt p we fi d ty; e u p e tma — n sr e u iy; o ro n usr q i m n nu fe u e i usr a t r nd t y
我国先进装备制造业海外并购与技术进步实证研究
科 技 进
步 与 对 策
V_ . o. 5 0 29N 1 1 Aug. 2Ol 2
S in e T c n l g r g e s n o iy ce c & e h o o yP o r s dP l a c
我 国 先 进 装 备 制 造 业 海 外 并 购 与 技 术 进 步 实 证 研 究
邵 慰 李 杰 义 ,
(. 1 浙江财 经学 院 经济 与 国际 贸易学 院 , 浙江 杭 州 3 0 1 ;. 江师 范大 学 经 济与 管理 学院 , I 10 82浙 浙江 金 华 3 1 0 ) 2 0 4
摘 要 : 过 并 购 海 外 企 业 , 现 技 术 瓶 颈 突 破 , 为 我 国 先 进 装 备 制 造 业 企 业 实 现 技 术 跨 越 一 条 可 能 捷 通 实 成
因 , 国企 业 的 自 主 研 发 能 力 较 差 , 术 储 备 少 , 用 我 技 应
放 式 创 新 对 企 业 自主创 新 的影 响 进 行 了研 究 。他 们 认 为 , 并 购 方 的 知 识 积 累 大 于 并 购 方 或 与 并 购 方 原 知 被 识 积 累形 成 互 补 , 购 方 有 能 力 整 合 来 自被 并 购 方 的 并
价值 链 上各 环节 的 经 营 活 动 在 世 界 各 地 区 的 布 局 以 及 它们 之 间 的协 调 情 况 两 个 战 略 变 量 的不 同 组 合 。 在 国 内 学 术 界 , 玉 罡 、 善 民 l从 交 易 成 本 视 角 对 并 购 中 陈 李 4
主 并 公 司 的 可 预 测 性 进 行 了研 究 , 现 公 司 的 成 长 能 发 力越强 , 长能力与盈利 能力之 间的不平 衡程度 越高 , 成
企业重组--山西装备制造业的崛起之路
关政 策 推进 结构 调 整 和产 业 升级 ,培 育 具有 研 发 、 设
计、 造、 制 成套 和售 后服 务 的一批 大型 企业集 团 。
资 源配置 决定 效率 , 构性 的低 效率 , 结 用管理 技 巧
无法 弥 补 。 国资 只有不 断流 动才有 活 力 。党 的十六大 ” “ 将继 续 调整 国有经 济 布局 和结构 作 为深化 经济体 制 改
革 的一 项重 大任务 提 了出 来 ,十 六届 三 中全会从 完 善 社 会主 义市 场经 济体 制 的要求 出发 ,强调 要加 快调 整 国有经 济布 局 和结构 ,同时提 出要 推行公 有制 的 多种
企 业 重 组一 山 西 装备 制 造 业 的 崛起 之路
王 敏 乔 铁 军
0 02 ) 30 4 ( 太原重型机械集团公司 山西 太原
【 摘
要 】 通过 分析 重组 并购是 国内外企业的发展趋 势, 出重组并购对山西装备制造业的蓝要性 , 提 井就我省装备 并购 装备制造业 集团 【 文章编号】 10 — 7 X(0 6 0 一 l3 0 0 3 7 3 2 0 )2 O 1— 3
为加快 经济 增长方 式 的转 变 ,必须 大力 实施大 公 司大 企业集 团战略 。 为振 兴装 备制 造业 , 国务院更 是 出台相
国内企业 近 年来 以行业 战 略为基础 ,不断整 合 同 行 业产业 。 不断 做强做 大 。上海电气集 团通过行 政 力求
重 组成 为 中国机 械 丁业 的排头 兵企 业 ,并通 过资 本运
制 造 业 重 组 井 购 需 处理 的 问题 进 行 了分 析 。
【 关键词 】 重组
【 中图分类号 】 F 0 . 4 22
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
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这一产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增长,还为国际市场提供了先进的装备和解决方案。
在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中,存在着多种模式,包括技术引进转化、自主研发创新、产业链合作、跨国并购等。
首先,技术引进转化是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许多国家在起步阶段会选择引进先进的技术和设备,通过技术转化实现产业的快速发展。
技术引进转化的过程需要具备技术理解能力和科学研发能力,以将引进的技术和设备进行试制和改进。
例如,中国的高铁制造领域就是通过引进转化技术实现了快速发展。
中国从德国获得高铁的技术和设备后,通过自主研发创新、试制和批量生产,成为全球高铁装备制造的重要国家。
其次,自主研发创新是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模式。
通过自主研发创新,一个国家或企业可以不再依赖于其他国家的技术和设备,从而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许多国家,如美国和日本,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已经形成了自主研发创新的体系。
这些国家通过投入大量资金和人才,组建科研团队和研发机构,不断推动科技创新,提高装备制造技术水平。
通过自主创新,这些国家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
最后,跨国并购是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的另一种重要模式。
通过收购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高端装备制造企业,一个国家可以迅速获取先进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加快产业发展的步伐。
通过跨国并购,企业可以实现规模效应和国际化经营,提高市场竞争力。
例如,中国的化工装备制造企业中国恩菲通过收购德国企业迈克斯普兰特,获取了先进的技术和市场份额,加速了在国际市场上的发展。
总结起来,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模式包括技术引进转化、自主研发创新、产业链合作和跨国并购。
不同的模式适用于不同的国家和企业,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
只有不断创新和合作,才能推动国际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的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社会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企业并购动因分析——以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阿尔斯通收购庞巴迪交通业务部门为例
财税金融摘要:从19世纪起,并购浪潮风起 云涌,有成功的典型, 的案例。
企业在以并购作实现扩大规模、 、 的同时,应着重分析自身的收购动因,确立清晰的目标,以便寻找合适的标的,,从失败率。
此外,对于卖方出售动机也应 进行深刻分析,避免在收购过程中或 收购后踩雷。
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不论是整 车还是零部件市 中的态 势。
目俞,行业内整车优势企业主要包括中国中、加拿大庞巴迪、法国阿尔斯通、德国西门子以及日本日立等,零部件在保证完成本单位承担工作任务的同时, 做到相互支持配合,形成安全维稳工作 合力,做好各项应急处置工作的衔接,随 时做好应对突发性群体事件准备,做到 苗头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解决,将 矛盾和c 题控制在萌芽阶段、解决在基 层一线。
二是掌握现状,及时化解不利因素$ 东海县在连徐高铁房 时 成安全维稳 , 各 、道和 下发通知并多次 (道)进 , 报, ,全、及时 、掌握 及连徐 进工作 各 报$对 的各类矛盾 ,要求各分、各工作 及相 处置力,及时化解$同时配合各 位 :化解 件,力 , , 相 、 、, 做好解 工作$ 工作 , 全维稳高 和 处置工作, 在现和发 ,应、 处置, 对性 化工作, 将相 突发在萌芽状,决 事 扩;对于嫌违法犯罪 依法打击,依法追究法律责任#三是评估风险, 工作机制。
根据总指挥部办公室安排,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由安全维稳 牵头 ,接到任务后,自2016年12月起,安全维稳 带领江苏国之源项目管 限公 司稳评调查组,针对连徐高铁项目房 1 及范围内的 位和个 社会稳 定风险调查走,并直接利益相者 (受者)发放调问卷#按照《江苏省社 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 贝U (试)》,“及 拆迁项目,在规划红线内额直接利益 相关者知晓率应达 100% ”的 ,稳评调 先后投入近千人次,以社区、村、为基本 位, “一对一问卷 亍谈”的形式,逐家逐户开始走访调、政 宣传工作$ 入户走 910户(含29户企事业单位),共计完成问卷调 910 ,走 率达 100%$三、结语项目 是 项目 的 是社会发 的 线, 是 合 力的 和 ,是 民生的载体$ 快 发方式变、产业结 型,促进 、社会、 全 调发 不 项目的 。
兵器工业集团石化产业链战略并购研究
选择前景佳的成长股时,必须明白一家前途看好的公司的盛衰,是由什么因素决定的。
———麦克·喜伟[美国]中央企业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有经济的主导力量,其发展涉及到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国家经济安全等许多重要方面。
当前,研究制定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重组,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提升中央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
作为我国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最大的武器装备制造集团的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经过“十五”期间的减负、调整、充实后,“十一五”期间将进入民品的跨越式发展阶段。
本文以兵器工业集团石化产业链延伸重组为分析对象,力求找到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央企重组的一些启示。
石化企业产业链整合必要性产业链是指在一种最终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从最初的自然资源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所包含的各个环节所构成的整个的生产链条。
在产业链中,每个环节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产业。
因此,一个产业链也就是一个由多个相互链接的产业所构成的完整的链条。
石油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在国民经济发展所必须的能源结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
在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时期,对石油需求依存度越来越明显。
目前中国石油产业正处于三大石油公司凭借产业政策和行政手段三分天下的寡占竞争格局中,从上游原油的勘探开发、到中游炼化、下游销售都存在着壁垒和行政干预。
面对目前的石油产业格局,石油企业如果图谋可持续发展,必须拥有自己相对完整的产业链。
兵器工业集团石化产业与华锦化工产业链整合分析1、兵器工业集团稳定的上游产品供应渠道经过发展,兵器工业集团已经形成了军品、民品和战略资源三大主业。
其中军品主要是高新技术武器,民品主要是重型装备与汽车、特种化工与石油和光电等三大产业领域。
战略资源主要是由于对外军贸的溢出效应,根据国家对世界性资源战略性的考虑,与部分友好国家开展了战略资源的一些活动,如对油田、矿山的获得。
装备制造业上市公司并购绩效研究——基于行业集中度视角
据包络分析法 ( D E A) 中的C 2 R的D Mu 排序改变模型 , 度量公 司并购 的中长期价值效应 ; 然后采用灰 色关联度 分析法论证企业 的并购 绩效与其所处产业 的市场集中度之间存 在联 系 ; 最后采用独立样本T 检验法 分析他们 之间存在 怎样 的联 系。 通过本文研究 , 以期为装
业不 同, 企业 的并购绩效也不 同。 在市场经济中 , 社会资源总是处于优化配置的过程中 , 由投资 回报率低 的行业流 向投资 回报率高的 行业 , 就 目前我 国行业并购发展现状而言 , 我国企业 的并购行 为并没有呈现 出明显 的产业倾 向, 大部分是横 向并购 , 以加强行业集 中
度和市场份额为 目标 。 由此的现象是 : 越 是细分的行业 , 并购活动越频繁 。 其实 , 企业 并购作为一个过程 , 应遵循先行业后企业 , 先自 身定位后有的放矢 搜寻 目标 的规 律( 高静美 , 2 0 0 9 ) 。 一般 而言, 行业集 中度是决定 市场结构 的基本 因素 , 集中度高的行业往 往会 存在
拥有强垄断势力企业 , 这种垄断势力可 以帮助企业获取超 额垄 断利 润 , 从而使企业获得垄断收益 ; 然而 , 过高的行业集 中度 又会 导致
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 , 最 终影响到并购企业 的发展前 景。 那么 , 横 向并购这一会对行业 集 中度产生影响 的企业行 为最终会 对企业 自 身的并购绩效 产生如何的影响呢? 正是存在着 以上 的疑 问, 本文选择我 国装备 制造业上市公 司对这一 问题进行 研究 。 装备制造业是 我国的战略行 业 , 为各行业提供 生产必需的技术装备 和重要零 部件 , 在技术层 面上决定 了众多产业 的竞争力 和发展水平 , 是我 国整
个工业的基础与核 t l , 。 我 国正处于加快 基础设施 建设 以及产业转 型升级 的关键时期 , 对装备制造业 的市 场需求 巨大 , 然而 , 我 国的装
正泰电器收购通润装备案例解析
正泰电器收购通润装备案例解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正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知名的电气设备制造商,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浙江省温州市。
公司主要生产电力设备、开关设备、变压器等产品,是中国电器行业的领军企业之一。
而通润装备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电气设备制造和销售的企业,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江苏省南京市。
2018年,正泰电器收购了通润装备公司,这一收购案例备受关注。
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正泰电器做出这一决定?双方的合作将会带来怎样的影响?本文将对这一案例进行深入解析。
首先,正泰电器收购通润装备公司的原因之一是为了扩大自身在电气设备领域的市场份额。
作为知名的电气设备制造商,正泰电器一直以来在国内市场拥有良好的声誉和市场份额。
通过收购通润装备公司,正泰电器可以进一步扩大自己的生产规模和销售网络,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这将有利于公司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保持竞争优势。
其次,正泰电器收购通润装备公司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通润装备公司在电气设备制造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技术积累,拥有一批专业的研发团队和技术人才。
通过与通润装备公司的合作,正泰电器可以充分利用对方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提升自身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双方可以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推动企业的持续发展。
另外,正泰电器收购通润装备公司还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发展。
电气设备制造是一个涉及多个环节的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销售渠道等。
通过收购通润装备公司,正泰电器可以实现产业链的延伸和完善,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有竞争力的产业链,提升整个产业链的效率和竞争力。
双方可以在资源整合、协同发展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共同推动产业链的协同发展,实现产业链的优化和升级。
综上所述,正泰电器收购通润装备公司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收购案例。
通过这次收购,正泰电器可以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产业链的延伸和协同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装备制造业跨国并购面临难得的机遇期
装 , 哈 电 、 东 电各 自承 担 了4 台 的设计制造任务,国内合 同份额 占
2 /3 ,
国 内制造份额超过7 0 % 。
目
前 国产机组 运 行情况 良好 , 能量
特性和稳定性能等方面都达到 了
国际 同等水平 。
沈鼓核泵 国产化基地 初设 方案通 过 审查
日前 , 核 泵 国产 化 研 发生 产试
这 次 会议 , 对 中国装备制造 企业 正 确实施跨 国并购 , 在较短 的 时期 内获 得 国际 稀缺 的 高端装 备制造企业 资源打开 了视野 , 对 将来更大规模的 中国装备制造企 业 “ 走 出去 ” 提供 了富有借鉴意 义 的范本。
大型水电机组制造达世 界先进水平
通过三 峡工 程
引 进 “ 、
制造 、
用 户和科研 设计单位相结
合 , 共 同搞好重大装备国产化的
成功范例。
中国装备制造业 跨国并购面 临难得的机遇期
2 0 0 9 年2 )q 2 8 日 , “ 中国装 备 制造业跨 国并购研讨会” 在京召 开 。 会上 数十家装备制造业 企业 就跨 国并购机遇和经 验进行 了深 入 的交流。
飘 , 警M 资 一 一 祝眦
m
空分设 备制造业 通过 消化吸收和 自主开 发 , 在突破3 万 m ’/h 的空分 设备国产化的基础上 , 始终不断 的跟踪 国际上 最新技术发展 。 宝 钢6 万 m 。/h 空分设 备顺 利投产 , 是
广大 工 程技术人 员2 0 多年辛勤 努
力和 不 断 创新的结 晶 , 也是 装备
领导及专家对设计方案进行 了详细
论证 , 提出了修改意见和建议 。 经
与会领导 和专 家认真审议 , 沈 鼓集
我国装备制造业应对外资并购的几个问题
Multinational Merger Problems in China'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作者: 宋亚非
作者机构: 东北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出版物刊名: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4-108页
主题词: 跨国并购;特点;影响;策略;装备制造业
摘要:中国加入WTO以来,并购逐渐成为外商对华投资的一种新的趋势。
外资并购在给我国带来资金、先进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隐患.如国有资产的流失、并购性失业、对外资的过分依赖等。
跨国并购将给我国在利用外资策略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对跨国并购应予以充分重视,积极迎接挑战,抓住机遇,提出相应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 齐志新INDUSTRY产业大并购浪潮中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厂商林立,企业同质,市场无序,恶性竞争,效益低下”。
看到这几句话,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不就是我国制造业当前的现状吗?其实,这是在描述一百年前的美国,十九世纪末、一战之前那段时间。
当时的美国是世界上最欣欣向荣的新兴大国,在繁荣的同时,很多产业都呈现出了这种状态,恶性竞争盛行,有识之士无不忧心忡忡。
如当时还很时髦的钢铁行业,到处都是钢铁厂,大打价格战,市场无序、恶性竞争已使行业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时势造英雄,危难之际,J.P.摩根“重组了新大陆”,以摩根为代表的一批杰出银行家、企业家掀起了美国产业史上的第一次大并购浪潮,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产业并购史。
以美国钢铁公司为例,一度整合了800家钢铁企业,市场占有率达到了75%。
日后名震世界的通用汽车、美孚石油、杜邦化学等产业巨头在这一时期纷纷崛起。
第一次产业大并购浪潮从根本上改变了美国的经济结构,使美国各个主要行业的产业集中度显著提高,根据美国经济史学家拉穆鲁的统计,当时有72家大公司分别控制了各自市场份额的40%。
市场集中度的显著提高,使得美国的产业生态、市场环境和行业秩序显著改善,更重要的是,涌现出了一批能引领产业发展、制定行业游戏规则的大企业,它们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成功让“美国制造”占领了世界,在一定程度上,它们成为美国国家竞争力的象征和推动美国走向繁荣强盛的中流砥柱。
装备制造大国转型之困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是国家科技水平和产业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物质基础。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正在完成由大到强的“最后一跃”。
我国装备制造业今天的技术水平和面临的市场环境,与百年前的美国自然不能一概而论,但从产业组织形态来看,不少行业却依然处于这样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产能过剩,厂商林立,企业同质,市场无序,恶性竞争,效益低下”成为企业公民人人恨之、却无法躲避的痼疾,让承载着“中国梦”,正走在转型升级、造船出海道路上的中国装备制造业深受其害、不堪重负。
产业集中度太低,行业过于分散,必然导致研发、市场等资源分散,严重影响产业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众所周知,要突破电子芯片、燃气轮机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装备制造产业体系,成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正在完成由大到强的“最后一跃”。
关键技术装备,必须设立“大科技工程”,其投入动辄数百亿元,且回报周期很长。
“大科技工程”的实施和重点突破,将极大提升关键共性技术水平和国家产业竞争力,进而创造巨大经济效益,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具有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是决定产业未来和国家命运的战略工程。
但遗憾的是,以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营收规模,即便是排名行业前列的龙头企业,也显然是无力承担“大科技工程”的,因而行业取得关键突破、产业迈向高端的步伐被迟滞了。
与此同时,研发领域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却异常突出,一般而言,一家装备制造企业投入一千万元人民币做研发,已不算少,但可怕的是,十家乃至百家企业各投入一千万,合计一个亿乃至十个亿,却都在重复做着一千万的事情,与集中投入一个亿乃至十个亿的效果自然不可同日而语,可谓“十个小矮人也顶不上一个白雪公主”!不仅如此,宝贵的国家财政资金也被分散使用,严重损害了研发投入效率。
如此分散的产业组织和研发投入,谁能承担引领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历史责任呢?非但研发资源分散,市场资源也很分散,一次小规模的市场采购,招标时动辄就是群雄并起、一团混战,每家企业都要投入相当的人力、物力资源,完全超出了正常市场竞争的范畴,再加上有失理性的“最低价中标”盛行,从混战一开始就注定没有赢家。
市场无序、恶性竞争,已经使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失灵。
产业集中度低,企业太多且同质化严重,按照哈佛学派SCP理论,这样的产业组织,必然导致恶性竞争,进而导致企业效益低下,而且是普遍低下,连位居行业前列的龙头企业也不例外。
再加上权力干预等非市场因素的干扰,一些本该被市场淘汰的企业却长期搅局,于是,市场失灵了,好的企业不能脱颖而出,害群之马也没能被淘汰出去。
竞争机制失效,在无序的市场环境中,几乎所有的企业都在疲于奔命、苦苦招架,哪里还顾得上创新发展、转型升级?于是,奇异的一幕出现了,异常残酷的竞争并没有培育出产业巨人,反而迟滞了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步伐,在这个行业里面,充斥着体量上看起来尚在青春期,实际上却已是饱经风霜的“小老头”一般的企业……它们还能长大吗?还会大放异彩吗?还能成长为行业巨人吗?特殊时点的必然选择过去十多年,可谓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黄金时期,快速崛起的中国经济,尤其是城镇化浪潮和“重化工化”趋势,以及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机遇,给装备制造业带来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迅速成为世界最大装备制造国。
但时移势易,今天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形势已是“内外交困”、“上下挤压”。
从国内来看,如前所述,“产能过剩,厂商林立,企业同质,市场INDUSTRY无序,恶性竞争,效益低下”愈演愈烈,难以为继,过去十多年讲了很多遍的故事和模式已是“昨日的旧船票”,再也踏不上“今日的客船”。
从外部环境来看,过去十多年,作为后发和新兴大国,装备制造业抓住全球化红利,凭借低成本利器,在中低端市场上,“中国制造”畅行全球,与逐步退出中低端市场、聚焦中高端市场的国际产业巨头总体上尚能相安无事。
但是,今天,当“中国制造”步步为营,更进一步向高端进军的时候,当中国装备要“走出去”,与国际产业巨头一争高下的时候,还能相安无事吗?毫无疑问,相安无事将成为历史。
非但如此,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美国等发达国家痛定思痛,转而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强力推动“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而且,随着我国制造业成本的快速上升,低成本优势已不明显,尽管目前我国的收入水平仍远低于美国,但综合能源、运输、税收等因素,甚至已有中国企业在美国的制造成本反而低于国内的极端案例出现。
显而易见,“中国制造”进军高端将触动美、欧、日等制造强国的核心利益,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将不得不摒弃低成本模式转而依靠创新形成新的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同样依靠低成本优势、面向中低端市场的发展中国家纷纷加快推进其工业化进程,“越南制造”、“印度制造”、“墨西哥制造”等越来越逼近“中国制造”。
向上走,压力越来越大;向后看,追兵越来越近,“中国制造”已经不得不面对“上下挤压”的局面。
“变亦变,不变亦变”,这种形势下,主动求变才是上上之策,否则将陷入一条进退不得、没有未来的迟暮之途。
可当前,我们相当一部分装备制造行业龙头企业的收入规模还比不上国际产业巨头的利润规模,甚至数百家、数千家企业加起来才和国际产业巨头的规模相当,这注定是一场不对称的竞争。
以GE公司为例,2014年其营业收入高达1482亿美元,利润亦高达153亿美元。
在GE、Siemens、ABB这些产业巨头的国家,从国家政要到普通工程技术人员,都言必称GE、Siemens、ABB,这些企业代表着他们的产业竞争力,代表着他们的国家竞争力。
那么,作为世界第一装备制造大国,除了华为等少数已经跻身世界第一阵营的企业巨人外,总体上看,我们的GE、Siemens、ABB在哪里呢?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已经渐行渐近、愈来愈清晰的时候,我们拿什么去和国际产业巨头竞争?靠早已在无序的市场环境中耗尽了锐气的“小老头”吗?我们要真正出海,必须首先在成千上万“小舢板”的基础上,培育一批各个产业领域的“航空母舰”来;同时,围绕产业航母,带动一大批相关联的、走“专精特新”道路的中小企业,形成组织严密、分工协作的以产业航母为核心的具有强大战斗力的产业舰队,这就是良好的产业生态。
如果我们各个产业领域都涌现出一家“华为”,那么,我们将毫无悬念的成为世界数一数二的装备制造强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推动并购重组,重塑产业生态,培育中国制造的产业航母,让中国产业经济彻底告别丛林时代,成为这个特殊时点的必然选择,这将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未来十到二十年的一个大趋势和大主题,这也是这一代企业家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已经功勋卓著的中国装备制造人,为了“两个百年”目标的光荣和梦想,必须忘记过去的荣耀,重新踏上征途。
探寻困局之源要找到推动并购重组、重塑产业生态的着力点,首先要厘清困局之源。
为什么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制造业的产业集中度却如此之低,市场如此无序?这个看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有着十分复杂的原因,既有历史因素,又有体制问题,总而言之,目前的市场体系距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完善市场经济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位早已确立,但我国曾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产业领域至今仍背负着“条块分割”的历史遗产。
一个比较典型的案例是,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泵、风机、压缩机组,客户需要的明明是一个“机组”,但泵、风机、压缩机本体和作为驱动机的电机,却由不同的企业制造供货,鲜有比较知名的成套制造商。
因为在计划经济时代,制造企业更像是一个生产车间,生产什么、生产多少一切按指令进行,既不管上游物料供应,也不管下游市场用户,整个制造业被事无巨细的指令按照产品类别近乎无限细分成一个个“车间”,泵、风机、压缩机和电机作为两种产品,当然由不同的企业生产制造,因此,本应由一家企业面向市场、面向客户提供的“机组”被一分为二也就不足为奇了。
类似的由于“条块分割”造成产品和企业分割的例子还有很多,计划经济早已成为过去,但其对产业的影响至今仍未消除。
从体制因素来看,有的地方,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政府过于强势,在本应由市场说了算的领域“话语权”很大,再加上信奉“唯GDP政绩观”的大有人在,以及财税体制的原因,不少地方政府对投资和项目有着特殊的偏好与强大的话语权,尤其是对一些新兴产业,很多地方一哄而上,纷纷拿出各种优惠措施,不遗余力抢项目、上项目,哪管本地的禀赋条件是否适合,哪管是不是造成了低水平重复建设。
实际上,以行政区域为界限的人为的市场割裂长期存在,一些地方不是立足于本地优势,在更大的市场区域里精准定位、分工协作,走差异化发展道路,而是各自为政,片面追求本地产业体系的完整,搞“小而全”、“大而全”。
因此,几年前,全国一下子涌现出数百家光伏产业园也就不足为奇了;钢铁是很成熟的产业,可至今,我国钢铁生产企业有上千家,入围2014年“中国企业500强”的就有51家之多;电线电缆产业更加夸张,我国电线电缆生产企业竟然多达七八千家。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应该说,政府的越位、错位对不少产业规模并不小的制造行业形成“小、散、乱”格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