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
第一篇:六年级科学怎样放得更大教案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制显微镜的探究活动,知道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凸透镜的组合可以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阅读列文虎克自制显微镜并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展的历史,体会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技术的改进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也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促进着科学研究的发展。
3.以科学家列文虎克对科学的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激励学生。
教学准备: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粉、青苔、蚕丝、纸纤维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把物体放大更多的倍数呢?讨论。
二、怎样放得更大
探究:用两只手一前一后分别拿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如教材上的图),反复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汇报。
讲解: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 17 世纪,人们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这就是最早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观察的范围大大地扩大了。
三、做个简易显微镜
讨论显微镜的制作方法和步骤。
制作:学生分组制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看看观察效果如何。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青苔、花粉等,比较和肉眼
看到的有什么不同。
五、了解显微镜的发明、发展史
阅读教材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讨论: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
六、讲解:教师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能把物体放大300 倍,使人类看到了过去从未看到的微生物世界。
后来人们不断改进技术使显微镜不断改进和完善,可以把物体放大到1500 倍左右,能分辨出百万分之一毫米的物体。
但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1932 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显微镜,由此把放大倍数提高到 1 万倍。
到 20 世纪90 年代,世界上已经研制成功了放大率200 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知道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的微粒组成的,从而发现了原子世界。
1983 年,人们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
这种显微镜比电子显微镜更先进。
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七、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1--
第二篇:六年级科学下册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教科版
怎样放得更大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其实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在前几课的学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也曾将两把放大镜重叠去观察物体,希望获得更大的图像,当时的这种行为是无意识的,是不知其所以然的。
上课初,以学生的这种行为引入,让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前两课上所观察过的物体,如味精、白糖晶体,如蚂蚁、蝴蝶等昆虫,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在交流汇报时,应强调焦距的调整对于看清物体至关重要,可每次调整又很麻烦。
出示课前制作的简单显微镜,并讲解示范制作方法:利
用一个与放大镜差不多直径的塑料瓶,剪去瓶口瓶底,确定两把放大镜的焦距后,在合适位置固定好放大镜。
然后利用实物展台让学生对比观察效果,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再提供卡纸、卫生纸筒等材料,让学生马上加工制作简单显微镜进行观察。
然后告诉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不少学生很自豪,感觉自己也能像科学家一样思考问题,很有成就感。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过程中,针对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利用手电筒、镜子,结合五年级学过的光的反射知识,将足够的光反射到物体上,这样看上去就更清楚了。
这一教学环节,其实也是为下节课介绍显微镜的结构、使用原理等做下铺垫,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课外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将两个放大镜制作成简易显微镜,并利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去观察校园中更多的事物,扩大对事物的认识。
学生在课堂上曾设想,将三个放大镜组合,放大效果是否会更好?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可以安排在课外让学生探究尝试一下,这也是一项不错的拓展活动。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定稿)
怎样放得更大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前几课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础上,探究如何使物体放得更大。
也是引导学生经历人类探索发明显微镜的过程。
上课初,通过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苔藓,引出使用单个放大镜存在的不足。
并引导学生利用两把放大镜对比观察苔藓,并把看到的图像绘制在纸上。
这样,学生对两把放大镜组合后产生的效果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上述实践,再深入介绍他们所经历的过程就是人类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并阅读教材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了解显微镜发明发展的历史。
在利用自制简易显微镜观察微生物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注意一些观察中的问题,如光线太暗,物体看不清楚,给学生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有充足的光线照射和正确的调焦,对于用显微镜看清物体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中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理论上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是有相当的难度的。
在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没能用两个凸透镜观察到清晰的物体。
在课堂操作中学生也是难以用两个凸透镜看到放大的东西。
学生出现困惑,虽然引导学生使用卡片式放大镜效果也明显,但学生心里还是对凸透镜制成显微镜有疑问。
如何选择更精准合适的教具,是教学特别是科学实验教演成功的关键。
第四篇:新教科版六年级上《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本课是六年级上册《微小世界》单元的第2课。
在上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已经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镜片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其放大倍数也越大。
但是一个放大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引导学生历经显微镜发明的过程,将两个放大镜组合起来,调节合适的距离并固定,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图像放得更大;二是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比较和肉眼观察的不同之处,同时记录新的发现;三是认识实验室常用光学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包括目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和反光镜等。
本课中不涉及实验室显微镜的使用,这就需要学生通过比较自制显微镜和光学显微镜的异同,来了解光学显微镜每个结构的功能。
拓展部分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感受技术的进步对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学情分析】
在第一课中,学生已经认识了放大镜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利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知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凸度有关。
本课需要学生在观察的同时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对观察所得进行记录。
学
生在之前的科学学习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并能用简单的词句进行记录,这些知识和技能储备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l
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l
学生通过组合凸透镜观察物体的活动知道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l
学生通过阅读资料了解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它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科学探究目标
l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利用两个凸透镜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l
学生在观察过程中,能通过调节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找到大而清晰的图像。
科学态度目标
l
学生乐于参与自制显微镜的活动。
l
学生初步体会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l
学生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l
学生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进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改进,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难点:学生能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制作成一个简易显微镜,并使用它进行观察记录。
【教学准备】
教师:两个放大镜、一架光学显微镜、课件
小组:两个放大镜、印有小字(建议宋体,大小为数值2,内容不限,字数2~4字即可)的纸片、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刻度尺、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聚焦:怎样放得更大(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印有小字的纸片、放大镜]
1.分发印有小字的纸片,请学生观察上面写了什么内容。
提问:
(1)用肉眼观察,能看清上面的信息吗?
(2)用一个放大镜观察,能看清吗?和肉眼观察有什么区别?
2.谈话:用肉眼观察,我们只能勉强辨认纸上写的内容,用一个放大镜观察,我们发现字放大了一些,可看起来还是比较累,有什么办法能把字放得更大?
3.板书课题:怎样放得更大。
(预设: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
4.讨论:两个凸透镜怎么组合?
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为多少?
二、探索和研讨:(预设3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放大镜、A4白纸、剪刀、胶带、餐巾纸、学习单] (一)组合凸透镜
1.初步尝试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
(1)学生两人一组,尝试将两个凸透镜进行组合,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2)教师介绍方法(PPT演示),再次轮流观察文字的放大效果。
①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
②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
③上下移动第二个放大镜,找到最大的清晰图像。
④保持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不变,反复移进和移出第二个放大镜,比较所观察到的图像。
(2)交流研讨:两个放大镜组合能否让图像放得更大?
(预设:两个放大镜能够让图像变得更大)
在观察过程中,为什么要不断调节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预设:调节距离能够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
(3)
提问:我们在保证图像清晰度的前提下,尽量让图像的放大倍数更大,此时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
2.固定两个放大镜的组合(1)谈话:用手拿着凸透镜测量很不方便,一旦手动了,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也会随之发生改变,导致图像清晰度和放大倍数的变化。
有没有办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测量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呢?
(2)制作:提供A4纸、剪刀和胶带(或者直径和放大镜相当的塑料管、透明亚克力管等),学生做一个纸筒来固定两个放大镜。
提供的A4纸尺寸要事先裁好的,长度大于两放大镜之间调节好后的距离,宽度和放大镜周长相同。
也可以用塑料管和透明亚克力管等硬质材料代替纸筒,课前要进行处理,割出一条纵缝,保证放大镜镜柄放得下去。
(3)学生用上述方法固定两个凸透镜,再次观察,并测量出两个凸透镜之间的距离。
(测量时要注意:由于镜框有厚度,可以测量镜框上边缘和上边缘的距离或者下边缘和下边缘的距离)。
(4)研讨:怎样组合放大镜,才能使图像放得更大?
(预设:两个放大镜上下平行,且以一定的距离进行组合,才能将图像放得很大。
)
观察时,组合凸透镜的摆放位置不同会对观察到的图像产生什么
影响?
(预设:对光观察看到的视野比较亮,侧面观察和背光观察视野比较暗。
)
(5)小结:我们把两个放大镜通过上下平行的方式进行组合,且调节它们之间的距离,就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根据这个特征,我们把这个组合凸透镜也称为简易显微镜或者自制显微镜。
3.用简易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1)明确活动要求:用自制的显微镜来观察餐巾纸和一样自己选择的物体,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自制显微镜观察的区别,并将观察结果记录在学习单上。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观察,并记录下观察所得。
(3)研讨:用肉眼和自制显微镜观察同一个物体的特征有什么不同?(预设:用简易显微镜可以观察到餐巾纸的纤维结构、可以看到棉线的棉花纤维,而这些特征用肉眼无法发现等。
)
(二)认识实验室显微镜的结构
1.谈话:早在16世纪,来自荷兰的詹森父子就已经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图像放得更大,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根据这个发现,它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PPT图片),它和我们做的简易显微镜有什么相似之处吗?(预设:都有两个镜片、组合方式也相同等)
2.教师出示光学显微镜,结合PPT介绍光学显微镜的主要结构和作用。
3.学生观察比较光学显微镜和自制显微镜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了解光学显微镜的几个主要结构及其功能。
(预设:相同之处包括组成镜片数量都是两个,且都是凸透镜,组合方式也相同;不同之处包括光学显微镜增加了许多其它结构。
)
4.研讨:我们的组合凸透镜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哪个部分?
(预设:组合凸透镜主要由两个凸透镜组成,其中位于上方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观察物体的凸透镜则相当于实验室显微镜中的物镜。
)
三、拓展(预设:3分钟)
1.资料阅读:
了解电子显微镜:课件呈现电子显微镜图片,介绍它的放大倍数和所能观察到的微小物体。
2.研讨:放大倍数的不断提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预设:显微镜把一个全新的世界展现在人类的视野里,人们第一次看到了数以百计的“新的”微小动物和植物,以及从人体到植物纤维等各种东西的内部构造。
显微镜还有助于科学家发现新物种,有助于医生治疗疾病等。
)
四、课堂小结(预设:2分钟)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两个放大镜组合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使我们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
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还将利用光学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发现更多微小物体的特征。
【板书设计】
2.怎样放得更大
一、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
放大倍数
清晰度(优先保证)
优先保证
清晰度
放大倍数
放得更大
二、两个放大镜组合:平行、合适的距离
显微镜
【作业设计】
1.组成简易显微镜的两个镜片分别是()。
A.都是凸面镜
B.一个凸透镜,一个凹透镜
C.都是凸透镜
D.一个凸面镜,一个平面镜
2.简易显微镜中,两个镜片的组合方式是()。
A.上下平行
B.垂直组合
C.左右平行
D.随意组合3.下列微小物体不能通过简易显微镜看到的是()。
A.糖的晶体形状
B.洋葱细胞
C.帆布纤维
D.蝴蝶的触角
4.下列关于简易显微镜中上下两个镜片的功能与光学显微镜中的相应结构功能对应的描述正确的是()。
上镜片
下镜片
A.上镜片和物镜的功能相对应
B.上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C.下镜片和反光镜的功能相对应
D.下镜片和目镜的功能相对应
第五篇:关于怎样放得更大的教案教学设计新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怎样放得更大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1、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
一、显微镜的发展
1、如何放得更大?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
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
2、介绍各种显微镜
1)
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
2)
电子显微镜: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镜。
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万倍。
20世纪90年代放大率提高到200万倍。
3)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可达3亿倍。
二、做个简易显微镜
1、怎样放得更大?
师:放大镜何以变成了显微镜呢,在放大镜变成显微镜的过程中人类进行了怎样的思考与努力呢?我想当时人们首先想到的问题肯定是:如何放得更大?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在现有的放大镜的基础上做到放得更大?(先让学生尝试回答)
2、我们自制显微镜 1)
我们已经知道增加放大镜的凸度就可以增加放大的倍数,但即使我们将凸度增到最大,它放大倍数也只能达到25倍左右。
这个凸透镜已经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该怎么办?
2)
尝试用两个放大镜观察物体。
调整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观察物体,直到看得最清楚,然后移开一个凸透镜,比较一下两次看到的物体有什么不同。
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借助纸筒,参考第10页的方法自制一个显微镜。
(事先让学生自备与放大镜外径一样大的纸筒每组1-2个,否则课堂上的时间会不够)
3)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
三、小结
17世纪时,那些不懈地探究自然世界的人们就像我们一样,尝试着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了能放得更大的观察工具,它们便是显微镜的前身。
板书设计:
4、怎样放得更大
肉眼看
希望
——放大镜
看
——(两个凸透镜组合)
到——光学显微镜
更
——电子显微镜
多
——扫描隧道显微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