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文言文教学的反思和策略

成都列五中学语文组魏海燕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文言,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自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教材还是读本,文言文都占有较大的比重。2002年4月***制订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的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可见高中阶段语文教材对文言文教学的重视程度。

一、反思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实践中,文言文教学并没有真正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一些错误的做法依旧存在。

(一)知识为中心,一味强调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一味强调灌输。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囿于“精华”二字,强调知识接受,只注重把语法文法讲深讲透,而忽视了学习主体,让学生死记硬背,使得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畏惧、排斥心理。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大纲从小学到高中贯穿始终的要求,古人提倡:“读书百遍,其意自见”。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文字语言的训练,主要是训练语感,获得语感要走熟读成诵的路子”。可是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总以为高考又不考“读”,以至“读”并不象“讲”那样受人关注,许多教师仍热衷于“一人讲,众人记”的传统教学模式,他们深信“量的积累会引起质的飞跃”。即使是课文的理解,也只满足于疏通文字,唯有这样,他们才放心。殊不知,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讲的多了,势必会减少读的时间,这种“满堂记”的枯燥方式使学生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完全脱离了具

体的语言环境去死记硬背一些字、词、句,其效果肯定不如人意。教师死输硬灌,学生生吞活剥、囫囵吞枣,使整个教学丧失了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 以应考为目的,一味强调记忆;以串讲为中心,学生感悟少。

文言文作为课程内容,似乎已被反复固化,精确性、示范性的特征被反复强调,师生独特的体验无法融入教学过程,最终文言文教学被简单化地处理成了文言文诵记过程,并越来越呈现为单一化、模式化的过程。

什么是“悟”?“悟”是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和体验的过程,即自己去实践、去探寻、去体会、去品味,从而真正掌握知识,提高学习的一种能力。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目标为“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能力有多种,“悟”是其中之一。教学中许多教师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由于受到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他们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对课文这些例子的分析之上。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现象成为他们讲解的重中之重,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也成为他们关注的焦点。但不管教师教的如何费力,常常会出现在上节课讲过的知识在下节课再讲时学生一问三不知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被动记忆、被动接受,失去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主动性,对文章的理解全是老师给的,自己根本就不会进行分析、总结,更不用说能“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了。这就启发我们文言文教学要少讲精讲,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习的权利释放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课文,自己去总结经验,自己去把握规律,自己去联系现实。所以说,学生悟不出来,教师多讲无益,学生悟出来了,就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教师也就从“析”的牢笼中解脱了。

(三)以教材为中心,联系课外少;重知识,轻德育。

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为了适应考试,让学生整日局限在教材和习题之间,使学生没有时间关注课外,关注生活,文言文教学在这方面表现尤为突出。教师以例讲例,要求学生熟记字词句的用法,并用习题巩固训练。课外的东西学生看不懂,也不想看,甚至在有些教师眼里也认为课外阅读是消谴、是浪费时间,不如多做几道题来得实在。其实这种想法是幼稚的,我们认为若要真正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就必须既重课内积累又重课外阅读。学生通过阅读大量内容比较

丰富,写法比较生动的读物,才能感受到触类旁通的乐趣,读过之后便会产生再读同类其他读物的愿望,这样他们在自我阅读中独立思考,独立实践,提高了兴趣,增强了识力,不但课内知识更加巩固,而且求知欲望也越来越强烈,对课堂的要求自然会提高。高中语文读本编排的初衷正是出于这一考虑。如果我们能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必将推动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改革,促进中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提倡以人为本。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不仅仅局限在文化知识的传授上。《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的出版说明中指出我们的教学指导思想是:“……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则成为教学的另一任务,而文言文作为重要的文化载体不可避免的要承担起这个任务。我们知道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经过历史洗涤的古代文章大家的典范之作。它们或赞美山川、或记叙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情言志,表达了古人对真善美的追求,长期吟咏会使人在无形中受到熏陶。例如学了《秋水》后学生会懂得“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明白谦虚是一种美德;学了《劝学》后学生会懂得学习的作用和意义,明白积累、持恒、专一是提高学习的方法。除此之外,我们还能领略到名家的精神典范,如《爱莲说》暗喻了周敦颐的精神追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示了杜甫道德情操,《过零丁洋》凝聚着文天祥的民族气节;《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闪耀着古人的聪明睿智……诸如此类的作品短期学习必将会提高学生对事物的认识,长久学习对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人生理想必定会产生积极作用。文言文具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教师只有从日常教学中那种只重语言材料的分析,将文章的思想性束之高阁,忽视品德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才能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

二、策略

(一)调动经验,缩小距离

文言文、现代文一脉相承,许多语词、语用、语义是相通相连的,学生生活中就大量存在耳熟能详的成语、名句,学生积累的知识经验、已有的学习方法本身就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基础。这些与学生生活、学习息息相关的经验因素一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