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西文化中方位词“东”的追溯及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言文学研究
对中西文化中方位词“东汀的追溯及思考
曾小欢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65)
摘要:方位词源于人类对空间方位的认知,“东”即方位词的典型代表,不仅包括地理意义上的方向,还包括文化意义和意识形态意义上的“东方”及“东方形象”。
本文立足于“东”作为方位词的基本意义,发掘其在文化层面的内涵。
关键词:方位词东东方东方形象
一、汉语方位词“东”的起源及文化内涵
在汉语中,方位词表示方向、位置。
单音节的有“上、下、左、右、东、西、南、北、里、内、外”等;双音节的有“之前、之后、之上、之下、以前、以后、以上、以下”等。
前者称为单纯方位词,后者称为复合方位词,单纯方位词先于复合方位词发展,“东”即属于单纯方位词。
参考《古文字类编》,“东、南、西、北、上、中、下、左、右、内、外”这11个词早在甲骨文和金文中就已经出现,但分析它们的本义却发现,只有“上、中、下、东、外”这5个字是方位含义的名词,其中我们所要研究的“东”多让人联想到“太阳升起的方向”,表明人类潜意识中对“东”的认识多源于自然规律,但在不断的演变过程中,在本义之外,“东”却衍生了许多文化内涵,值得探究。
1.“东”的字源考究
《说文解字》云:“东,动也。
从木。
官溥说,从日在木中。
”
①为会意字,意思是“东”由日和木组合而成,表示太阳从树木中升起。
《汉语大字典》认为古字形像被绳索扎住两头的口袋,是“橐”的初文,后世借为“东西”“东方”之东。
《汉语源流字典》中关于“东”字的来源也持类似看法,认为“东”为象形字,因甲骨文字形(与竹条编的篝笼相似,被认为是“笼”的初文,本义是“圆竹笼”。
在古代,这种篝笼用途较广,既可以笼火,能够照明、熏物,又可以作为容器盛物,至于如何演变为“东”,则是因为点燃以后的竹笼让人联想到了红日。
总的来说,关于“东”的来源,学界形成了两种典型的说法:一是赞同《说文解字》中许慎的观点,认为“东”字代表太阳升起的方向;二是认为“东”是“橐”的初文,本义是代表“东西”(物)。
丁福保先生在《说文解字诂林》里赞同前者观点,王力先生和王宁先生认为“东”的本义从字型上解释为两头扎口的口袋,作为方位的概念是后起的。
笔者比较赞同后者的观点,因为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其构形与所表达的对象之间有直接的联系,根据“东”的甲骨文字形,解释为“橐啲初文更具有说服力。
2.中国文化中“东”的内涵意义
文字在构形时会受到本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汉字也是如此。
汉民族在汉字取形的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受到“借物寓意”思维方式的影响。
所谓借物寓意,就是借某种具体的事物表达抽象的内容,是一种典型的具象手段。
在中国文化中,“东”和太阳的联系最紧密,因此“东”在文化上的内涵首先表现在以“东”为造词理据,代指太阳及和太阳有关的事物。
《庄子•外物东方作矣,事之若何?”释文引司马彪云:“谓日出也。
”②这里以东方代日;《广雅■释天》:“朱明、耀灵、东君,日也。
”③这里用“东君”代“太阳神”;《神异经•东荒经》:“东荒山中有大石室,东王公居焉。
”④这里用“东王公”指与“西王母”对称的掌管男仙名籍的神仙。
前蜀贯休《酬周相公见赠》诗:“境陟名山烹锦水,睡忘东白洞平茶。
”⑤以“东白”命名传说中的仙境。
其次,古人认为,大地西高东低,江流湖泊受限于地形地势,大多从西至东流。
将这种规律用于人事,则体现为尊卑观念上的西高东低,具体表现在座位安排上。
《仪礼》:“主人堂东,宾堂西,皆袒决遂执弓。
”⑥主人为了对客人表示尊重,让客人处于西边,自己处于东边以示谦逊,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汉语中常把客人叫“西宾”“西席”,主人叫“东主”“东家”,还有“房东”“股东”等称呼,因此“东”还隐含了“主要、主人”之义。
但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曾衍生“东尊西卑”的观念,主要体现在人物的社会地位与其居所的联系上。
《礼记•王制》:“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
”⑦国老属于告老退职的高官,地位尊贵,所以在东序,庶老是告老退休的士人,地位次于国老,所以在西序。
《史记索隐》中“列甲第在帝城东,故云东第”⑧的“东第”是指豪门贵族的宅第個而“东第”用来指代王侯显贵的住所。
《诗经•硕人》:“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⑨因为太子居住在东宫,所以用“东宫”代太子。
在私家宅第中,“东厢房”一般给尊贵的客人暂住,西厢房一般是杂役、奴仆的居所。
最后,方位词“东”还受到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上古以五方配五行、五色、五声和四季。
东方为春,春天是万物萌动的季节,所以称“动”也;西方为秋,秋天是万物成熟零落的季节。
“东”属阳,用来代表充满阳刚与力量的男性,“西”属阴,便用来代表柔弱的女性,因而女子所在的方位便常常在西
2020年第25期(总第871期)丈魏愛年
方,用“西厢、西楼”代指女子的住所。
二、英语中“东"的文化内涵
在英语中,“east”或"oiient"表示东方。
前者在《牛津词典》中既可以指日出的方位,地理位置上的东部,又可以以“the East”的特指形式指代以中国、日本和印度为代表的亚洲国家,或表示旧时的东欧共产主义国家。
而以“orient”为根词衍生的许多英文单词,则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
1.英美国家对于“东”的复杂情感
首先,英语中的“东”除了表示方位,还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分别产生不同的文化内涵。
英语国家大多信奉基督教,在该词引申发展的过程中,宗教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例如,教堂的圣坛设在东端,英语国家的复活节以“Easter”表示等。
英国人眼中的“东”,有“寒冷”和“躁动”的意思,一是英国东部的西伯利亚的干燥气流经常让习惯享受湿润气候的英国人不适应,如英语诗歌中有“A piercing east wind w(刺骨的东风)的表达;二是因为欧洲曾经受到三次来自东方的敌人的大规模入侵,英国曾遭受过位于其东方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维京海盗的侵扰,使英国人对“东方”并不是那么热衷。
此外,若按照美国人的观点,则“东”还充满了固本守旧之义。
在世人眼里,美国是移民国家,文化包容性和多元性在这个国家体现得淋漓尽致,“东方”国家却正好与此相反,盘踞于东方的大多数国家,特别是中国、韩国和日本等,一直贯彻着等级森严的封建制度和官僚制度。
在新航路开辟以后,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和传统经济强国(日本)打破守旧形象,活跃在国际舞台,它们的日益崛起使美国对“东”和“东方”产生了较为矛盾的感情。
2.“东方”及“东方形象之中国”的建构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对“东方”的不同态度对学术界产生了不少影响。
伴随着西方学术思潮的转型,一大批关于后殖民主义的理论书籍应运而生。
其中,阿拉伯裔学者爱德华•萨义德的英文著作《东方主义}(Orientalism,也称《东方学》,1978年初版)引起了众多学者的热议。
有些人也将该书译作《东方学》,而萨义德本人则使用0r ientalism(东方主义)批评Oriental leaming(东方学)中融入的西方中心(特别是种族主义),他指出:“'东方学'不仅是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至少还涵盖了另外两个维度的内容,即思想方式的东方主义与权力制度的东方主义。
”⑩刘和在《语际实践》中指出:“除语文学之外,,东方主义,这个概念对于历史学和人类学等学科也有充分的针对性,因为这些学科同时在各自的领域中生产有关'东方人'的知识。
”⑪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要批判书中揭露的西方对东方的偏见观念,而是以此为引子,具象化十八、十九世纪时期西方世界眼中的“东方形象”。
在英语中,“the Oriental”被用来专指“东方人”。
西方世界对于“东方人”的认识,受限于不同的历史和现实因素,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表现。
在马可•波罗时代以前,无论从地理层面或文化层面来看,西方的东方观念是非常模糊的。
大多数时候文学家或历史学家所指的东方也仅局限于印度、埃及和巴比伦等地区。
具体来说,西方世界最早对于“中国形象”有所接触,是从十三世纪中后期《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和《马可•波罗行纪》的出版和流行开始的,而后随着成吉思汗的西征和十字军东征,东方形象特别是中国在西方视野里才慢慢变得清晰。
一直到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人心目中的中国大多是正面的、理想化的,甚至一度产生了“中国风”热潮。
然而从十八世纪末期起,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正面的形象却迅速朝其反面转化,表现在文艺作品中,则是东方世界的“丑化”“弱化”和“野蛮化”,呈现出两种矛盾的解读方式:一方面,欧美人眼中,东方形象属于他类,呈现出来的形象大多欠缺理性,道德沦丧,懒惰愚昧。
另一方面,他们又认为“东方”有着某种令人向往的神秘色彩。
三冲西方关于“东”的解读差异的原因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一面镜子,而词汇则是民族文化在语言上的反映,因此使用这一语言的民族文化,以及当时社会的习俗特点多多少少都会映射一种语言的词义、词义演变及应用。
中西方人民最初都基于对环境的认识,形成基本的空间观念,之后方位词所赋予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受到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中西方思想观念上的不同。
威廉•冯•洪堡特在《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中指出:“语言不是活动的产物,而是精神不由自主的流射,不是各个民族的产品,而是各民族由于内在的命运而获得的一份馈赠。
”⑫表明了语言的表达形式受限于内在精神的观点。
以中国为核心的汉语文化圈长期受到传统儒家伦理纲常的影响,宗法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因此习惯性地制定出一整套森严的等级制度,方位词被赋予的尊卑观则是由此而来。
英语里的“东”单纯从方位意义来看并没有那么复杂,一是受到了基督教的影响,二是受到了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
再次,中西交流过程中人为因素的影响。
西方世界形成较为明确的中国形象始于十三世纪出版的《柏朗嘉宾蒙古行纪鲁布鲁克东行纪》和《马可•波罗行纪》。
在这两本书中,前者主要介绍了蒙古人所进行的战争、征服的地区、武器装备、如何对付蒙古人的入侵及风俗习惯等,书中有意渲染了蒙古人及征服的东方诸民族的残暴习性和陋习。
后者全面地向欧洲人介绍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多表现出优越性的一面,如书中第八十三章《大汗之宫廷沖,“君等应知此宫之大,向未所见”⑬。
又或者“大殿宽广,足容六千人聚食而有余,房屋之多,可谓奇观”⑬。
“树大则命象负而来,由是世界最美之树皆聚于此”⑬。
赞美之词比比皆是。
在马可•波罗的描述中,呈现在世人面前的俨然是地大物博、文教昌明的中国形象。
但总体来说,两者呈现的“东方形象”或多或少地充满了浪漫色彩,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几个世纪的中国形象的塑造。
直至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上叶,因为侵略战争的爆发,列强的入侵,那个曾经雄踞于东方,充满自尊、自信和自强的民族变得支离破碎,此时,传教士承担了中西沟通的重要角色。
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著作《中国人的气质》中,关于中国人“没有时间观念”“婉转”“不重精确”“神经麻痹”“缺乏同情心”“生命活力”“相互猜疑”“不够诚信”等
语言文学研究
特点的描述,曾在西方世界广为流行,对西方人特别是英美人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而持久的影响,甚至引起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国内批判和反思传统文化的热潮。
到了现代,越来越多杰出的中国形象走上了世界舞台,许多优秀的民族品牌受到了世界认可,中国形象越发体现出自强自信的一面。
四、结语
语言是思维的反映。
一个民族的思维与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审美情趣息息相关。
方位词反映了人们的空间认知体验,本文通过梳理中西方文化中“东”的由来及词义的变化发展,发现了“东”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在中国文化中“东”除了表示方位,还被赋予了尊贵、尊敬等隐含意义,特别是在席位、居所及身份地位上格外突出。
在西方文化中,“东”除去方位,还被赋予寒冷、干燥的意味,以及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态度上经历了从“向往”到“轻视”的转变,“东方形象”在西方文化中经历了不断更新和重塑,过去关于东方的保守狭隘的“刻板形象”正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和文化交流的深入而慢慢改变。
注释:
①许慎.说文解字(陈刻本)[M].北京冲华书局,1963.
②王垂基.词文化源考[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8.
③[清]钱大昭.广雅疏义[M].北京:中华书局,2016.
④东方朔.神异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⑤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2013.
⑥杨天宇,撰•仪礼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上接第65页)打破时空的限制,将理论转换成生动的视频传递给学生,让学生用更乐于接受的方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要增加传统文化网络活动内容,如定期邀请教师发起主题讨论、开展先进道德模范的事迹宣传活动、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活动等,这种互动的方式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还可以将教师录制的优秀的传统文化课程放到学校网络资源平台上,让学生在课余时间接受传统文化教育。
参考文献:
[1]缪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18(8):130-132.
[2]高朋敏,王新峰.浅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2004.
⑦[西汉]戴圣.礼记精华[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8.
⑧[唐]司马贞,撰.史记索隐[M].北京:中华书局,1991.
⑨周满江.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⑩[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M].北京:三联书店,1999.
⑪刘禾.语际书写[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
⑫[德]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9.
⑬[意]马可•波罗.马可波罗行纪[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参考文献:
[1]陈洁.“东”字起源考及文化成因[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27-28.
[2]王玉新.汉字认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3]陈静.从方位词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尊卑观——以方位词“东、西”为例[J].南方论刊,2011(1):86-90.
[4]张嵩.从中美英三国的方位词“东”“西”内涵看三国的文化差异[J].人文论坛,2013(1):41-42.
[5]陈瑛.“东方主义”与“西方”话语权力——对萨义德“东方主义”的反思[J].求是学刊,2003,30(4):29-33.
[6][美]明恩溥冲国人的气质[M].刘文飞,刘晓场,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14.
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J]准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151-152.
[3]林科吉,王俊萍,徐政治,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及其渗透方法研究[J].教师,2016 (11):11-12.
[4]王岩飞,杨淑溢,唐晓蕾,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8(06):5.
[5]杨潘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 (2):124-12&
本文为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大连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科研课题(课题编号:DZDD2020Q-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