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读后感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读后感7篇
诗词读后感篇1
在最近的这些天里,我学习了许多古诗词,其中有婉转动人的《洛神赋》,有雄浑壮阔的《离骚》;由毛泽东震撼人心的《满江红·与郭沫若同志》,也有范仲淹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古诗词读后感。
然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莫过于屈原的《离骚》了。
在一千多字的长篇史诗中,屈原为了国家,为了人民,受尽屈辱,流离失所,却依彭咸之遗则,为了使国君醒悟,屈原不顾谗言咒骂,毅然站在了皇帝的面前。
在充满变诈与残酷的仕途生涯中,屈原坚决不同流合污。
“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屈原为了国家存亡,虽身处高位,却不畏生死,坚持原则,敢于斗争,怀着“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的崇高思想,坚持到了最后。
?离骚》这首诗不仅写出了屈原对国家的热爱,也写出了屈原洁身自好的高尚品格,体现出了屈原深深的人格魅力,读后感《古诗词读后感》。
同时《离骚》也是中国诗词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然而,《离骚》只是屈原诗词中的一小部分,还有许多类似《天问》,《九歌》都是诗中经典,这不仅是对诗词巧妙的体现,更是体现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
诗词不但是对个人修养的体现,同时也能陶冶人的情操,所以,我们应该多读古诗词,细细品味中华民族智慧的光芒。
诗词读后感篇2
最近有幸拜读了于丹写的《最美古诗词》这本书。
对于于丹这个人,说实话并不是很熟悉,只是听说过她曾在央视说《论语心得》。
可是当我读了她写的这本书后,我对她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与其说她是在说古诗词,不如说她是在用古诗词写自己的诗。
用诗一样的语言来诠释书中的千古名句,无时不让人感觉读书是一种享受。
记得自己曾经读诗时,只是为了了解而了解,有时可能是为了应付考试,从来没有这么深入的去读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的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
小的时候不懂什么是乡愁,但眼睛却像月光一样请清亮亮,跟着李白念“床前明月光”,跟着孟浩然读“春眠不觉晓”。
长大以后,开始经历初恋,耳边响起李商隐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把我们的感情寄托在春蚕和蜡烛上。
再长大些,有了工作的烦恼和生活的烦恼,于是想着放松,想着逃避这世间的一切,跟着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当我们步入中年,有了更多的心事,又会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终于到了老去的时候,面对这逝水流年,也许又像蒋捷说的“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古人最喜欢写诗,寥寥几个字却能把包含的最深的感情。
他们把自己的所思所想全都寄托在诗里,留给我们后人传唱。
书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谈到的意象。
记得自己读书时,最不喜欢也可以说是最讨厌的就是作文课,不知道怎么去写,也不知道如何才能把它写得具体。
老师说是因为我们观察得不仔细,用的意象不
足。
读了于丹的这本书,我才发现,原来古人的诗里有提到很多的意象。
在古人的诗里,最喜欢用“春秋”两字来概括历史,却从来没有管它叫“冬夏”。
也许,在中国,特别是在中原文明发轫的黄河流域,相比于酷暑严冬,温暖的春、凉爽的秋,更适合于中国的诗情吧。
比如问老家的年龄,会问“春秋几何”;比如白居易《长恨歌》的名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其实有关于“春秋”的诗有很多很多,在这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不过要说对春天的描述,要说最细腻的还是李清照这位女诗人。
在她少女时期曾写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春与秋,生物的苏醒和衰残,都在瞬间完成,来得那么突然那么剧烈,强化了人和风景相遇时猝不及防那一瞬间的感动,深深地激荡我们的内心。
其实,诗意就是我们心里的花朵,不管年华怎样老去,心中有春意春色,每个年华都可以诗意地绽放,如同年近七旬的白居易,以少年青春的心热烈蓬勃地“忆江南”。
说起中国诗歌中的意象,如果让我们只选取一个最典型的,我们一定会想起头顶上的那一轮明月。
李太白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苏东坡曾经问:“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张若虚在《春江花月夜》中追问,相比人生的短暂,江与月都是长久的、不变的,人与世界最初的相遇,发生在什么情景之下?在这一轮中国的明月前,无论是张若虚,还是李
白,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中国人心中所有的珍惜,都被明亮地照射出来。
中国人之所以对月亮情有独钟,也许是因为月亮那种特殊的质感、独到的美丽。
它是柔和的,它是清澈的,它是圆润的,更重要的是,它是不断变化的。
月亮的周期变化,是一种循环,隐喻着一种不死的精神。
大家最常听到的关于月亮的神话,就是“嫦娥奔月”——因为吃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飞到天上,居住在月宫;在月亮上有一棵婆娑的桂树,吴刚一斧接一斧地砍着这棵树,数砍而复合,合而复砍。
所以,月亮代表着一种流转循环的永恒与轮回。
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一轮明月,每个生命都有自己的阴晴圆缺。
明月照出了我们的离愁别恨,但欧阳修说得好:“人生自是有情痴,
此恨不关风与月。
”人生多情,无关风月,风月只是转移了我们的情思、我们的离恨,给了我们一份安顿,给了我们一种寄托。
明月这个意象高悬在诗坛上空,中国人从古至今保持着对它的温柔的狂热。
诗词读后感篇3
这首古诗主要写了陆游对收复失地、洗雪国耻、重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望。
全诗28个字,字字珠玑,发自诗人肺腑,真挚感人。
“家祭无忘告乃翁”写出了陆游在弥留之际,却还依然为祖国的安危、建
设着想,表现出他执着而强烈的爱国热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
不见九州同。
”可以看出诗人豁达的生死观,他并不怕死,只是为不
能看到支离破碎的国家重新统一而悲伤,可见陆游是一个十分爱国的诗人。
古往今来,像陆游这样的爱国人士还有很多。
明朝郑和七下
西洋,为我国航海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促进我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经济来往;宋代岳飞,儿时母亲就在他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他牢记心头,最后为抗击金兵作出了巨大贡献;解放战
争时代,黄继光在十分危险的情况下,舍身炸碉堡,刘胡兰不怕牺牲、英勇就义。
俗话说得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先人们都这么爱国,何况我们这些后来人呢?如果没有这些爱国人士,哪来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一定要牢记他们的丰功伟绩,因为他们的存在,祖国才变得繁荣富强。
是他们让我们的国家从弱小走向强大、从贫穷走向富裕、从黑暗走向光明,让中国成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者。
我们这一代孩子生长在这么优越的环境里,一定要向爱国志士们学习,勤奋学好每一门功课,争取长大后能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诗词读后感篇4
今年儿童节给两个小表弟在网上选购书籍时突然看到这样一句
话“每个中国人,都是在是诗歌里不知不觉中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这让我想起许久前我的声乐老师教谕我的一个道理——要想把中国
歌曲的七情六欲表达得至情至性唯有多读诗书词。
带着对恩师的记挂或者说是带着对古诗词魅力的好奇之心,我轻摁了鼠标的确认键,这本于丹的《重温最美古诗词》便成了我今年的第一本闲书了。
“小的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虽然不懂得什
么叫思乡,但孩子的眼睛却像月光一样清清亮亮。
谁没有跟着孟浩然
背过“春眠不觉晓”?背诗的声音起起落落,一如初春的纷纷啼鸟。
长大以后,恋爱中或失恋时,谁没有想起过李商隐的比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春蚕和蜡烛,两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物件,通过诗歌,变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
再长大一些,开始工作,忙碌、烦恼纷至沓来。
我们想安静,想放松,谁没有想起过陶渊明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古夕阳下,陶渊明的诗意温暖了后世的每一丛带霜的菊花。
然后,我们日渐成熟,就有了更多的心事,更复杂的焦虑,更深沉的忧伤,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想起李后主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与我们的一己之悲比起来,那样浩荡的悲伤、深刻的哀痛,是不是会使我们的心稍稍放下一点,使我们的胸稍稍开阔一些呢?终于当年华老去的时候,我们轻轻叹一口气,想起蒋捷说“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面对逝水流光,这里面没有撕心裂肺的悲号。
那种淡淡的喟叹,既伤感青春,又欣慰收获,不也是一种深沉的人生吗?今天,很多人会疑惑,在现代的忙碌生活中,诗对我们究竟是一种必需品,我们也许就真的可以过的诗意盎然。
”这段序言真的让我爱不释手,那样的直白明了,却又那样的恬静、真切。
让我对这本书更是好奇。
今日看到第三章——明月千古中的(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感受颇深。
古往今来大多诗人寄情于温柔的明月。
含情而吟诵的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疑是地上霜”;飘逸洒脱的有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
酒问青天”;而在我所知晓的明月诗歌中最让我喜欢的便是张若虚的“春江湖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湖生”。
说出来不怕笑话,虽然至今我也未看过此句的注解,但是我更愿意把此句理解为我内心独有的思绪。
我始终相信读诗就如弹筝,虽说有纸墨一字不漏、一句不差地世世代代传承着,但是每个演绎作品的后人都会随心、随性地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其中进行全新的演绎。
今天在书上看到这样一段话“我们每天硬着东升旭日去上班去工作,看见的一轮太阳永远是稳定的、热烈的,圆满的。
它永远给予你光和热,给予能量,促使人们发奋进取。
中国人从太阳那里学到了一种进取心。
但是在月亮之下,我们总是在休息,在独处,或者沉沉睡去,忽略了这一轮万古明月。
就在一片宁静之中,我们发现月亮高悬在空中,它的阴晴圆缺,有着诸多面目,和太阳的永恒形状不一样。
在它的周期性变化里,在它的阴晴圆缺中,我们品味着时光的承转流变,命运的悲欢离合,我们学到了平常心。
”
的确月缺月圆,损之而益,益之而损。
生活亦这般如此,顺境也好,逆境也罢,不就如同天上明月一般圆有时,缺亦有时吗。
只要用一种辩证与变化的心情去看明月,再把这样的目光移到世间,我们就知道怎样完成内心困惑的消解和平衡了。
诗词读后感篇5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手机已经占据了我们的生活,享受网络世界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有事没事儿掏出手机解锁、看一眼、锁屏,
放进口袋,这一过程并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因为这已经变成习惯,潜意识里的动作。
喧嚣的生活,繁忙的工作,让人日趋浮躁;白天工作的充实,让你没有时间去思考其他,但是夜晚,我总在想,我要什么?我想改变,但却不知道从哪里改变。
朗读者开始火遍朋友圈的时候,我突然觉得自己应该做点什么。
机缘下看到了于丹教授的《重温最美古诗词》,诗词,那些高山流水、桃红柳绿的景象,那些策马扬鞭、激扬文字的情怀,让我心生平静。
于丹教授在书中说到:“诗歌教会了中国人的一种生活观念,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怀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做为中国人的宗教。
”
我想,我们读诗,在看到月亮时,不仅只会说“好大的月亮呀”,而是比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看到一群鸭子不止会惊叹“哎呀,好大一群鸭子”,而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我更希望在心浮气躁之时,能体会陶渊明“心远地自偏”的心境,在缺少动力时,能感受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场。
我想,诗意其实一直都在我们的心里,只是生活的忙碌与心灵的疲惫使我们灵魂深处的那片柔软沉睡。
我们可以放慢脚步,去品味大自然的万千意象,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去翻一翻充满古人智慧与情怀的书,在诗词中留住那个真实的自己,唤醒心中的诗意。
诗词读后感篇6
中国文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忙其是古代诗词。
我喜欢读诗,
诗中描写的山水、情犹如一幅美丽的图景,从中我们可以悟出许多道理,我们不妨去欣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是一曲野草颂,也是生命的颂歌,同时也抒发了深深的离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紧紧拘住题目“古原草”三字。
第二句“一岁一枯荣”,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的规律。
三四两句是一、二两句诗意思的扩展,进一步写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不管烈火怎样焚烧,只要春风一吹,野草就会蓬勃生长起来。
五、六回句用“侵”、“接”两个动词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暗寓野草的繁衍不息,生机勃勃。
“古道”、“荒城”应该是友人即将经历的外所。
最后两句点明题中“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春草比喻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读罢该诗,感悟颇深,诗中不仅描写了草原的四季场景,而且给人的一种力量,一种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这正是我们新世纪一代应该学习和具备的精神,回首中国的历史,不正是一部抗争的史诗,一曲“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壮丽诗篇。
我喜欢读书,诗给人一种豪情,给人一种力量。
振奋精神,明白
事情,鼓励我们前行。
不畏惧前进中的困难。
诗词读后感篇7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形式不拘一格,都有自己深远的发展过程。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中国的古诗词。
我读过著名学者于丹的著作《重温最美古诗词》。
在书中,通过大自然的风景,引出与之相关的古诗词,并作出对古诗词的理解和个人看法。
全书语句流畅、优美,处处散发着诗意,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悟和释怀。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
这是书中正文开篇的第一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名作《长恨歌》中的一句。
通过对诗句的解读,我仿佛身临其境,看到了唐玄宗离开皇宫前的安然、喜乐,再到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离开皇宫后的怅然。
只是短短几字,表现出了景物背后的苦楚。
虽然唐玄宗的皇宫没有变,但这种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落差感,使人感受到的只有无限的凄凉和悲哀。
我读过李白的《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当看到诗中末尾那句“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我眼前一亮:陶然而乐,忘却心机,这是一种多么高深的精神境界啊!世人称李白为“谪仙”,不错的。
李白一生,潇洒自在。
他在他自己的世界中奔走四方,有“愿为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志气,也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情怀,所以说李白是一个真正有才气
的人。
在书中写到:“才气,不就是气场托起来的才华吗?没有气,才华怎么能流动起来呢?一个人只有才没有气,一片死气沉沉,就是死才华,呆板僵硬,没有神采。
”而李白有着“拂剑朝天去”的潇洒,有“横戈探虎穴”的梦想,又有这“陶然共忘机”的心境。
这不正是他的气概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
这是李商隐《锦瑟》中的一句,也是全书结尾的一句。
当读到这句诗时,让人不住发问:瑟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弦呢?也许当一个人有着无数心事,才会如此发问吧。
锦瑟有着这么多的弦,是因为这一弦一柱都系着太多太多的回忆。
心事如此之多的诗人,隔着似水的流年,回望过往的时光,泪水不住地凝成了诗行。
这些思绪和迷离的幻像如同那繁琐复杂的锦瑟,不知何以缘起,更不知何以缘灭。
于丹在书中写道:“为什么诗意好像离我们的生活远了呢?不是明月变了,不是诗意变了,变化的只是我们的心,只是那份悲天悯人的情怀远了而已。
”是啊,如今我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街道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有时天空上的灰色代替了湛蓝,还有多少人会抬头望望寂寥已久的明月,举杯与月畅饮,小酌或酩酊,像年少时不知惆怅地开怀一笑呢?
我喜欢这种在诗海畅游的感觉,在笔墨香气中体会纳兰“当时只道是寻常”的深情款款;体会李煜“剪不断,理还乱”的惆怅;体会李清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相思之苦;体会杜甫“漫卷诗书喜欲狂”
的欣喜若狂;体会陶渊明“悠然见南山”的抒怀……在诗词中找回生活的宁静,去相信诗意是生活中的必需品,活得诗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