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模版(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模版
一、目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确保卫生院内部感染的预防和控制,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卫生院内的所有科室和相关人员。
三、责任
1.院长是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的最高责任人,负责确保制度的执行和效果。
2.各科室负责人要组织实施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定期检查和评估工作效果,并向院长汇报。
四、风险评估和监测
1.卫生院要进行院内感染风险评估,发现潜在的感染源和传播方式。
2.定期进行感染监测,包括患者感染情况、手卫生合规率、病房清洁状况等。
五、感染预防和控制措施
1.手卫生:医务人员在进入病房前后要进行正确的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消毒剂。
2.消毒和环境清洁:病房、手术室、诊疗区域等要定期进行消毒和清洁。
3.感染管理:制定感染管理方案,对患者进行感染风险评估,采取适当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4.医废管理:对医废进行分类收集、包装、运输和处置,保证不发生交叉感染。
5.教育培训: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防控方面的教育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技能。
六、处罚措施
1.对违反本制度的人员,将依法进行处理,包括警告、记过、降职、开除等。
2.对于发生院内感染的科室,将进行严肃追责,对病因进行调查和整改。
七、制度的执行和评估
1.卫生院要严格执行本制度,并建立相关的执行和监督机制。
2.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提高制度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八、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
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卫生院所有,如有需要调整,将提前通知和协商相关人员。
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模版(2)
一、引言
卫生院院内感染是指在卫生院内患者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感染事件。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有效防控院内感染的发生,卫生院制定了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该制度旨在规范卫
生院内各部门的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加强感染监测和报告,提高感染防控水平。
二、管理责任
1.院长负责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总体领导和协调工作。
2.各科室负责人负责本科室的院内感染防控工作,包括制定本科室的感染预防措施和培训计划。
3.院感科负责制定卫生院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组织制定院感措施和流程,并对所有科室的感染防控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
4.医务部门协助院感科进行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组织和协调。
三、院内感染监测与报告
1.各科室应建立院内感染监测系统,采集和记录每个科室的院内感染发生率,包括手术切口感染率、呼吸道感染率和尿路感染率等。
2.发生院内感染的科室应及时上报院感科,并协助院感科对感染事件进行调查和分析。
3.院感科应定期发布院内感染报告,向院长和各科室负责人汇报院内感染的监测结果和趋势。
四、感染预防措施
1.手卫生:卫生院所有医务人员应随时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
2.环境清洁:各科室应对病房、手术室、检验室等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环境卫生。
3.设备消毒:卫生院应建立设备消毒管理制度,确保医疗设备的消毒符合规范。
4.感染控制措施:卫生院应建立感染控制流程,包括患者的隔离、使用防护用品和正确处理医疗废物等。
五、培训与教育
1.卫生院应定期组织感染防控培训和教育活动,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操作技能的培训等,确保医务人员了解和掌握感染防控的知识和方法。
2.培训内容应根据不同岗位的需求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安排,并记录培训人员的参训情况。
3.新员工应在入职前接受感染防控方面的培训,包括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六、感染事件处理
1.发生院内感染事件后,各科室负责人应立即启动院内感染事件处理程序,包括组织调查和评估,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2.院感科应对每起感染事件进行记录和分析,总结教训,制定改进措施,并及时向相关科室负责人汇报。
七、审查与评估
1.每年卫生院应对院内感染管理制度进行审查和评估,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适用性。
2.由专业人员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包括对各科室的感染防控工作和人员的培训情况进行考核。
八、附则
1.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具体的实施细则由卫生院根据实际情况另行制定。
2.本制度的解释权归卫生院所有。
以上为我院的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模板,旨在规范和加强院内感染防控工作。
各科室负责人应认真落实制度要求,加强科室内的感染防控工作,并积极配合院感科的监督和指导。
卫生院将定期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评估和审查,确保制度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和可靠的医疗服务。
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模版(3)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卫生院院内感染的防控工作,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卫生院的各个部门和岗位,包括医生、护士、清洁工、行政人员等。
第三条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是在现有卫生院管理制度基础上的补充和完善,与现有管理制度并行。
第四条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的目标是通过预防、监测和控制院内感染,降低患者和医务人员感染的风险。
第二章感染防控措施
第五条卫生院应建立健全院内感染防控体系,包括机构管理、人员培训、设备保养等方面。
1. 机构管理
(1)设立院感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计划、监督执行并评估效果。
(2)设立院感防控办公室,负责监测和报告院内感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2. 人员培训
(1)新入职人员应接受院内感染防控培训,并提供相应的考核。
(2)定期组织院内感染防控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院内感染防控的认识和技能。
3. 设备保养
(1)设备保养部门应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对医疗设备、器械进行定期检查、维修和消毒。
(2)及时处理和报告发现的设备问题,确保设备的正常运行,减少院内感染的风险。
第六条卫生院应建立严格的感染防控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 患者分诊制度
(1)建立患者分诊制度,对患者进行初步的感染风险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患者分到适当的科室。
(2)对疑似感染患者进行隔离和采样,及时进行相关检测和治疗。
2. 医务人员个人防护
(1)医务人员应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用品,包括口罩、手套、防护服等。
(2)医务人员在接触患者前后,应进行手卫生,严格遵循洗手程序。
3. 患者环境卫生
(1)卫生院应定期开展环境卫生检查,及时清洁和消毒病房、手术室、诊疗区等重点区域。
(2)将床单、手术衣等物品进行专门的消毒处理,确保患者环境的清洁。
第七条卫生院应定期进行院内感染监测,包括但不限于:
1. 感染监测项目
(1)手术切口感染监测:记录手术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信息。
(2)血液源性感染监测:记录血液源性感染的发生率和相关信息。
2. 监测结果分析
(1)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估,找出感染发生的原因和规律。
(2)定期向上级卫生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第八条卫生院需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建立并落实感染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
1. 感染病例的报告与登记
(1)按照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规定,对感染病例进行及时报告和登记。
(2)卫生院应建立感染病例登记制度,记录感染病例的相关信息。
2. 隔离和消毒措施
(1)对确诊的传染病患者进行隔离治疗,控制感染的扩散。
(2)对患者用过的器械、衣物等进行分类收集、消毒和处理。
第三章监督与责任
第九条卫生局及卫生主管部门负责对卫生院的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督导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整改要求。
第十条卫生院感染防控委员会负责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进行监督和评估,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措施。
第十一条院长负责卫生院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对院内感染防控工作的成效负总体责任。
第四章附则
第十二条实施本制度前,卫生院应组织人员进行相关培训,确保全体员工了解和遵守本制度。
第十三条卫生院应定期对本制度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其科学有效。
第十四条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卫生院可以采取相应的纪律处分措施,并根据情节轻重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五条本制度通过卫生院内部公告、培训等方式向全体员工宣传,于制定后即时施行。
本制度由卫生院院感防控办公室负责解释和修订。
制度负责人:
日期:
卫生院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模版(4)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病人感染率。
三、院感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督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____%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院内感染控制在职教育制度
一、在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具体组织下,组织全院各级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的控制教育。
二、加强有关院内感染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教育各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和训练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定期举办无菌操作技术比赛。
四、对有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
对院内各类人员的感染控制教育措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
(一)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院感科每年对他们进行l~____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
(二)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l~____次。
(三)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
培训内容:医院内感染的概念,医院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
每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医务科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
(一)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
(二)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
(三)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讲解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
控制院内感染各项卫生学标准
一、普通手术室、产房、新生儿室、供应室、无菌间、烧伤病房、重症监护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____个/m3,乙型链球菌不得超过____个/m3,物体表面、医务人员的手上不得超过____个
/cm2。
二、儿科病房、妇产科检查室、注射室、换药室、治疗室、供应室清洁区、急症室、化验室、各类普通病房和房间,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____个/m3,物体表面细菌总数不得超过____个/cm3,医务人员的手细菌总数不得超过____个/cm2,门诊大厅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____个/m3。
三、产科病房、产房、婴儿室、儿科病房、外科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和医务人员的手,不得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
四、内科、外科、妇产科和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绿脓杆菌。
五、婴儿室、儿科病房、物体表面不得检出沙门氏菌和化脓菌。
六、凡灭菌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其他任何种类的微生物,消毒的医疗用品不得检出病原微生物。
七、各种使用的紫外线灯强度,不得低于70微瓦·秒/cm2。
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口腔科、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分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
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
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____%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
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
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院感办。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监测反馈制度
一、感染病例调查表由科室监控人员负责填写。
发现感染病例后要认真填写调查表和周报表,交医务科,由医务科去病案室复查核对,相符后,将感染数字及感染部位、漏报率等项反馈到各科室,每季一次。
二、全院各科室进行物体表面的细菌总数、致病菌、空气、消毒液、hbsag的监测,有专职人员抽样,化验室专职人员进行化验,每半年一次。
重点科室如手术室、产房、血透、icu室、各病房治疗室、外科病房,以上监测内容,应每月监测一次。
感染办公室将每次监测结果及时反馈到各科室。
如有超标的应重新监测,重测结果反馈到科。
三、每季监测紫外线灯强度一次,将监测结果反馈到科。
凡强度低于50uw/cm2的灯管,一律进行更换。
更换后的科室负责人应报更换日期,由感染办进行复核,复核后及时反馈到科。
四、每半年将全院感染病例,按卫生厅要求,填写后逐级上报。
合理使用抗生素制度
一、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药物的配伍禁忌,根据药物敏感实验,选择敏感的,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严格掌握与控制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监测其耐药性的变化,密切观察菌群失调的先兆。
三、尽量减少抗生素的使用不当和对其的依赖性。
四、已确定为病毒性疾病或疑为病毒性疾病的不使用抗生素。
五、发热原因不明者,在弄清病原学诊断前,不用抗生素,以免影响临床典型症状的出现和病原体的检出。
对于病情特别严重的细菌感染患者,在抽血送培养后,可试选抗生素,待细菌培养结果出来,再按药敏指导用药。
六、尽量避免皮肤、粘膜等局部应用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局部应用,易造成耐药菌株的产生,引起皮肤的过敏反应,尤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等不宜使用。
必要时,可用新霉素、杆菌肽、磺胺嘧啶银等。
七、联合使用抗菌素,必须有严格的指征。
联合使用抗生素,应能达到协同或相加的作用,并达到减少药量、减少毒副作用,防止或延缓耐药菌株产生的目的。
不可无根据地随意联合用药,特别是起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的。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指征是单用一种抗生素不能控制的严重感染(包括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等)、混合感染、顽固性感染及需长期用药防止细菌产生耐药的情况。
一般以二联为宜,β-内酰胺类与氨基糖甙类宜联合应用。
八、选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适应症。
(一)应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用毒副作用小的抗生素。
(二)尽量能避免应用广谱抗生素,以防止引起宿主自身药群失调,而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
(三)对于感染特别严重者,可选按临床估计的病原菌选择抗生素。
(四)对新生儿、老年人、孕妇及肝肾功能障碍者,应谨慎选用抗生素及酌情调整给药方案。
九、使用抗生素应注意配伍禁忌及合理给药。
静脉滴注时,抗生素之间,抗生素和激素,维生素及血管活性药物之间,均可发生配伍禁忌或相互作用,使抗生素的活力受到影响,甚至产生毒性反应。
抗生素的给药时间及方法要视其血药浓度,毒副作用而定。
十、药剂科应定期统计各科抗生素消耗量及使用类型。
按规定对某些抗生素实行限制性使用,并根据本院常见病原菌的耐药谱,调整用药,以保证抗生素的活力和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十
一、严格控制抗生素的预防使用。
(一)禁止无针对性地、以广谱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的手段。
(二)对无感染迹象的昏迷、非感染性休克、恶性肿瘤、脑血管意外、糖尿病及接受侵袭性操作者,不必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三)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手术前后,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防止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
流行性脑膜炎流行期间,为了减少带菌者,如果不能使用磺胺类药物,可考虑应用其他抗生素。
(四)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抗生素的预防性应用,主要用于手术中组织损伤严重、手术时间及疑为受细菌污染的手术。
患者身体衰弱及免疫低下且对院内感染易感者,手术前预防用药,可以提高抗生素在手术中的血药浓度,一旦有细菌侵入,可以得到有效控制。
十二、一般感染时,抗生素使用至体温正常或症状消失后
72~____小时停药,对于急性感染采用抗生素治疗的病人,用药后____小时临床疗效不显著者,应根据药敏结果选用其它敏感药物。
十三、为预防抗生素过敏反应的发生,在使用b-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抗生素前,要询问有无过敏史,并做皮内试验。
氨基糖甙类除非有特殊指征,一般使用前不行皮内试验。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和管理制度
为认真贯彻落实____第3____号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履行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特制定我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程序和管理制度。
一、报告范围和程序: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务人员和所在科室应当立即电话报院感办,节假日报总值班。
(一)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传染病或院内感染暴发、流行的;
(二)发生或者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三)发生传染病菌种、毒种丢失的;
(四)发生或者可能发生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事件的。
院感办或总值班应以最快的通讯方式,在____小时内向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同时通知院长和院内相关部门,保证应急工作中上下联络、人员疏散、消毒隔离、防护、现场保护和调查、医疗救治病学调查取样等应急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管理制度:
(一)基本原则: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各部门要遵循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方针。
贯彻分级负责、反应及时、措施果断的应急工作原则,在院内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按我院行政领导的分级管理体系,建立应急管理网络,并行使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各级管理人员和相关人员应通力合作,保证各项应急工作的顺利执行。
加强法制观念,依法应对突发事件。
一旦突发事件发生,启动我院应急系统。
(二)按照法律要求实行首诊医院、首诊医生负责制。
(三)各有关部门应首先保证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所需的、合格的通讯设备、医疗救护设备、救治药品、医疗器械、防护物品等物资的调配和储备,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服从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指挥部的统一指挥。
(四)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
(五)在我院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各专业及相关人员对因突发事件致病的人员提供医疗救护和现场救援,对就诊病人必须接诊治疗,并书写详细、完整的病历记录;对需要转送的病人,应当按照规定将病人及其病历记录的复印件转送至接诊的或者指定的医疗机构。
配合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进入突发事件现场进行调查、采样、技术分析和检验,不得以任何理由予以拒绝。
(六)有权要求在突发事件中需要接受隔离治疗、医学观察的病人、疑似病人和传染病病人密切接触者在采取医学措施时予以配合。
拒绝配合的,报公安机关依法协助强制执行。
(七)对传染病要按《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等相关的法律法律要求,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