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学考试题目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ZHI JIA GE
一、文献学的争辩内容和任务:
1、对文献的载体材料的争辩。
〔甲骨、金石、竹简、绢帛、纸张等〕
对文献的形制〔卷轴装、梵夹装、经折装、蝴蝶装、包背装、线装〕的争辩。
对文献的传抄和印制方式〔写本、拓本、刻本、活字本〕的争辩。
对文献的类型〔经学、宗教、总集、别集、地方志、丛书、宗谱等〕的争辩等。
文献实证争辩: 文献实证争辩:解决文献内容的牢靠性问题:版本、校勘;解决文献内容的真实性问题:辨伪;解决文献内容的完整性问题:辑佚
2、一般任务:文献整理
最终任务:学术思想史和文化史的整理。
清代有名文献学家戴震说: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之道,必有渐也。
二、文献的整序和典藏
名目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
名目学作为读书治学的门径,强调对相关书目的生疏与书目方法的把握。
典藏学:对藏书的鉴别、购求、保藏、装补、曝书、流通等。
文献的编纂:争辩文献的编纂形式和编纂过程、方法的学问。
三、文献的载体
1、甲骨文献:系统的文字,甲骨文〔殷商时期刻在龟甲骨或动物骨上的文字。
〕价值:①语言文字学价值,为人类供给了距今三千多年的象形文字汉字系统②殷商史争辩价值
2、金:我国先秦时期称铜为金,金文主要指青铜器上的铭文。
价值:①语言文字资料,有助于生疏古汉字的全貌,争辩演化过程,推究古意;争辩韵学②释读及考订传世文献的佐证③古史资料
2、简帛文献:中国文字的载体可分为硬材料或软材料。
硬器分为石器、陶器、铜器、甲骨上。
用毛笔蘸墨写在竹、木、帛、纸上,轻松易得,纪念性文字多用金石类,记录文字多用简帛类。
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书写。
价值:①佚籍复出,丰富古文献的内容,为学术争辩供给了的课题和资料。
②考校释读传世古籍③历史资料宝库④文字学资料⑤书籍制度史实物
3、石刻文献:价值①文学价值②史料价值③文字学和书法价值④经学和宗教史料
4、抄写与雕版
四、儒学十三经
《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儒学经典是变化的,早期的儒家经典是六经,汉代则增加《论语》、《孝经》,去《乐》,为七经。
唐代春秋分《左传》、《谷梁》、《公羊》。
礼分《仪礼》、《周礼》、《礼记》,增《尔雅》。
宋代朱熹将《孟子》、《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
ZHI JIA GE
①《易经》分为符号系统和文字系统两局部组成。
是儒学的重要经典,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②《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约在公元前六世据说是孔子编选的,共 305 篇,大都是从周初到春秋中期的作品。
分为《风》、《雅》、《颂》三局部。
③《尚书》原称《书》,汉代改《尚书》,意为上代之书。
《尚书》是我国最古的官方史书,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④《仪礼》是中国古代记载典礼仪节的书,文字晦涩,内容枯燥 ,记载是战国初期的制度.
⑤《周礼》:治国安邦之书,凡邦国建制,政法文教,礼乐兵刑,赋税度支,膳食衣饰,寝庙车马,农商医卜,工艺制作,无所不包。
⑥《礼记》是汉代关于礼的论文汇编,《礼记》更关注人的内心世界,道德修养,行为标准。
⑦《春秋》原为鲁国史书,后由孔子删定的。
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 481 年西狩获麟〕的历史,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文字简练,记载简单。
包含三传:《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
1○0《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见、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1○1《孟子》是记载战国时期孟轲言行的著作,其学说动身点为性善论。
早期《孟子》始终属于子部,唐代韩愈称孟子继承孔子道统,宋代理学兴起,《孟子》成为四书之一。
重要学说是民本思想,仁政学说,道德伦理。
1○2《孝经》是表达孝道的儒学经典,传奇是孔子所作,成书于秦汉时期。
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昺疏。
强调“孝”是道德之本,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
1○3《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的词典。
五、佛教的三藏
1、佛逝世那一年〔释迦牟尼约生于前565,卒于前486〕,佛弟子五百人集会在王舍城外的七叶窟,诵集佛生前所说的教法,以传后世。
由阿难陀诵出佛所说的经,尤波里诵出佛所制的僧团戒律,摩诃迦叶诵出,后又补充结集关于教理的解释和争辩的论著,从而形成经、律、论三藏。
2、大乘与小乘:所谓“大乘”就是能载无量众生到此岸世界的大舟,而“小乘”只能运载个人到达此岸世界。
大乘佛教流行在今日汉地、青藏高原、朝鲜、日本等地,小乘流行在东南亚地区。
3、《大藏经》是佛教经典的总汇,包括一切汉译经律论,已经经过选定的佛教典籍,以及分类编撰的佛教丛书。
六、历史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对象,考察它的载体形式、内容类别、整理利用
及其历史进展的特地学科。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 年〕,下至后周显
德六年〔959 年〕共1362 年,354 卷,近四百万字,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宋神宗:“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而赐名。
补充意义及价值
2、纪传体:司马迁〔公元前145 年~公元前90 年〕,西汉史学家。
字子长,左冯翊
夏阳人,汉武帝时期太史令。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
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
叙人臣,其中最终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补充意义及价值
七、方志进展史:
1、地方志的发端是秦汉之际的郡书、地理书、都邑簿。
可以认为是地方志发端的代表作。
2、魏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志进入大进展时期,消灭《豫章古今记》、《荆州记》、《华阳
国记》,皆初具地方志模型。
3 宋代方志编修远迈前朝,据知道书名的方志达八百多种,留存至今有三十多种。
八、方志的用途:
1、政治作用:从治理国家的角度来说,地方志是了解各地状况的重要依据;从地方讲,更是治理一方最好的参考手册。
最终,其本身就是中心政令行之有效的标志。
〔资治〕
2、考察地理沿革的第一手资料〔存史〕
3、历史资料的渊薮〔存史〕
4、文学创作与争辩的资料〔教化〕
九、宗谱
“家谱”又叫“族谱”、“宗谱”、“世谱”、“家牒”,皇帝家谱叫“玉牒”
1、内容:
① 世系:血缘关系图
② 谱序:帮助我们了解家谱历次修纂状况及此次修补经过。
③ 宗规家训:宗族内带有法律颜色的条规。
④ 谱例:修谱凡例,即排行字。
2、家谱的价值:
① 人物传记资料
② 诗文资料
③ 人口学的重要资料
④ 移民史资料
⑤ 争辩宗族制度的史料
十、近代文献
1、档案:档案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科学整理保存以供利用的重要信息资源,
档案是第一手资料,档案运用格外广泛。
2、报刊:民国四大报纸——申报
《申报》:1872 年在上海创刊,《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重视对国内外大事采访报道,留意市井琐闻和社会变化,使之成为中国真正意义的现代大报。
要求:情简而能祥,文字通俗,不仅士大夫欣赏,即使工、农、商贾皆能通晓。
有国家之政治,风俗之变迁,中外交涉之要务,商贾贸易之利弊以及一切可惊可喜之事。
申报
《大公报》是迄今中国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也是中华民国大陆时期影响力最大的报纸之一。
《益世报》:1915 年,天主教天津教区副主教雷鸣远创办,抗战中反日的舆论先锋,先后有罗隆基、钱端升等任主笔。
《民国日报》:1916 年 1 月22 日,以讨袁为主旨的《民国日报》在上海创刊。
该报是中华革命党在国内的主要言论阵地。
后成为中国国民党机关报。
十一、别集
1、集局部两类,凡个人作品的综集称别集,诸家作品的综合称总集。
东汉末年才有
别集,总集的类型。
2、别集:自编别集,开头于六朝,最初开头重诗赋,按时代有前集、后集。
按重量
可分为全集、选集,按作品精细程度分正集、外集,按作品体裁可分为诗集、文集,或诗文集。
别集取名方式也很简单,一个人文集往往名目简单。
3、别集内容:集部内容相当庞杂,切不行把文集等同于文学作品。
后人汇编前人成
果时往往进展到收罗个人历史和文学史料,甚至是趣闻轶事等内容。
4、价值:①文学文献价值②学术价值
十二、类书
1、类书
概念:是辑录各门类或某一门类的资料,依据肯定方法排列,便于查考事物的工具书。
类别:综合性类书往往天地人事物皆备,上至天文地理,下至草木鸟兽鱼虫都收,条目越多,资料越细。
目的:古代查找典故,科举考试时应考时的参考书,或是便利阅读。
2、宋代四大类书
《太平御览》一千卷。
引证都先写书名,次录原文,按时间先后排列。
不加己见。
所采多为经史百家之言,小说和杂书引得很少。
今有四部丛刊本。
可勾稽久已佚失的唐代史料,争辩唐代服饰、饮食、器物,辑佚校勘古书。
《册府元龟》一千卷:收集历代君臣事迹,意即作为后世帝王治国理政的借鉴。
《文苑英华》全书一千卷﹐文学类书。
上继《文选》﹐起自萧梁﹐下讫晚唐五代﹐选录作家两千余人﹐作品近两万篇﹐多数是依据当时流传不多的抄本诗文集收录的。
可谓唐代文学的渊薮。
《太平广记》全书500 卷﹐名目10 卷﹐取材于汉代至宋初的野史小说及释藏﹑道经等和以小说家为主的杂著,根本上是一部按类编纂的古代小说总集。
3、《永乐大典》
共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明解缙、姚广孝等人奉明成祖之命修成,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类书,共三亿七千万字,一万一千零九十五册。
内容涵盖经史子集、道教、佛教、戏曲、医学、工艺等各类著作。
按《洪武正韵》编排,分类汇辑与单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戏曲等各项记载,所引材料完全依据原书整书整部整篇的抄录,不加修饰,各种典籍资料达8000 余种。
清代修《四库全书》曾加利用。
4、类书的作用
查检各种资料:古代类书保存了大量古代资料。
查诗文语句典故之用。
校勘古书之用。
古籍在流传过程中,简洁消灭翻刻、抄写的错误,类书则可以帮助校改。
辑录古书。
古籍在流传中简洁散佚掉,类书辑录古书,保存了大量逸文逸篇。
评价:类书本身有不少错误,引文颇有错误,最好能和原文核对。
十三、丛书:
1、概念:由很多书汇编成集的一套书,按肯定的目的,在一个总名之下,将各种著作汇编于一体的一种集群式图书,叫丛书。
2、《四库全书》
乾隆皇帝亲自组织的中国历史上一部规模最大的丛书,收录古籍3503种、79337 卷,存目古籍 6793 种、93551 卷。
1772 年开头,经十年编成。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四库全书》的底本的四个来源,内府藏书;清廷官修书;从各地征集的图书;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佚书。
评价价值:①《四库全书》保存中国历代不少接近失传的典籍,并校正典籍中的讹误脱漏。
但修书期间同时抽毁及禁制一些书籍。
特别是明代档案及明遗民作品,涉及到民族关系的作品,涉及满洲早期历史的作品。
②《四库全书》突出了儒家文献和反映清朝统治者“文治武功”的文献﹐排斥了有民主颜色或敢于批判儒家思想的文献及戏曲和通俗小说如宋元杂剧﹑话本小说﹑明代传奇等
3、贮存:乾隆皇帝为了存放《四库全书》效仿有名的“天一阁”的建筑建筑了南北七阁。
分贮文渊阁、文溯阁、文源阁、文津阁、文宗阁,文汇阁和文澜阁。
十四、名目学
1、概念:所谓名目是依据肯定次序编排的一批书名〔或篇名〕及其叙录,它是简介图书内容和形式,反映出版、保藏等状况,指导阅读和检索图书等文献资料的工具。
古代称为“提要”、“叙录”、“解题”等。
名目学则是争辩名目的形成和进展,探讨名目工作一般规律的特地之学。
2、构造:书名、篇卷、时代、著者、提要、大小序、版本。
3、分类:
①官修名目:为朝廷主持对国家藏书进展校理后所编的国家图书名目。
②私修名目:私人藏书名目为古代名目中最丰富多样的一类,尤以宋、明、清三代
为盛。
多数著录具体,加以提要,对读书治学极有帮助。
私人书目又因收录正统书目不收之小说、戏曲等,因而可补官修之缺。
③史志名目
④专科名目:小学、史部、子部、集部。
某一特地学科有关的图书书目编制成的名目。
⑤特种名目:
4、作用:
①了解历代文献状况
②了解书籍内容,教导读书治学的门径。
③“辨彰学术,考镜源流”,把握学术流变的意义。
④区分古书真伪。
“旧志不著录,而定其伪而可疑”,“旧志记载为已逸,可定为伪”。
“今本而旧志著录的卷数篇数和作者不同”。
⑤了解古籍的存亡流变。
中国古代典籍历经厄运,饱受政治禁毁、社会动乱、水火无情等自然灾难,要了解中国古代典籍流变,必需依靠名目书。
5、价值:补充
十五、版本学
书籍的载体由甲骨到青铜到石头再到竹木、缣帛等,渐渐向后世严格意义上的书籍方向进展。
“本”原为木之根,后书籍文献的原本亦称“本”。
版本之称,正式起于雕版印书。
1、版本的类别:
①手稿本:作者亲笔所写,多增删修改,一般有署名和序跋,最能表达作品原貌,反映作者的创作过程。
②稿本:非作者亲笔所写,但经过作者校改,一般有作者印鉴。
又称清稿本,也能表达作品原貌。
③抄本:未经作者过目,更无作者笔迹。
或从稿本过录,价值仅次于稿本;或为传抄,其价值当视具体状况而定。
一些难得珍本正赖抄本得以流传。
时代自唐抄本至清抄本均有。
时代难以确定者统称为旧抄。
④善本:善本即贵重难得的古籍刻本、写本,其具有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或某一方面的特别价值。
原本或接近原本的版本属于善本,经过名家精校的版本均可视为善本。
善本范围补充
十六、校勘
一、校对的主要方法:
①对校法:以善本为底本,对其他版本进展对校。
校勘学的最根本、最重要的步骤。
②他校法:凡其书有采自前人者,可以前人之书较之,为后人所引用者,可以用后人之书校之,其史料有同时之书所并载者,可以同时之书校之。
”
③本校法:以本书前后互证,而决摘其异同,则知其中之缪误。
……至于句字之间,则循览上下文义,近而数页,远则数卷,属词比事,抵牾自见。
”在没有异本或异本不同解决问题时,本校法可以解决肯定的问题。
局限性也比较大。
ZHI JIA GE
④理校法:“遇无古本可据,或数本互异,而无所适从之时,则须用此法。
此法须通识为之,否则卤莽灭裂,以不误为误,而纠纷愈甚矣。
”就是依据思想内容、当时的语言文字学问、历史文化学问,推出合理的假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