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得)之“言意共生”实现语文教学全阅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论文之“言意共生”实现语文教学全阅读
闫彩霞
一、语文阅读教学“重意轻言”的现状
张志公先生曾经说过:“阅读教学要引领孩子在文本语言中走个来回趟。

”。

然而在实际的阅读教学中,迫于考试压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与交流,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答题技巧,在课堂上淡化对文本的赏析,使阅读教学趋向于功利。

“言”“意”两者似乎总是“并行”而非“共生”。

这样的阅读教学,不能称之为完整的全阅读。

林春曹在他的《“言意兼得”:阅读教学的应然选择》中也指出:长期以来,我们的阅读教学,把教学的重心有意或无意识地偏向于“得意”一侧,认为阅读教学的全部意义,就在于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中的语言文字,读懂内容,理解思想,体验情感即可。

其实,这是关于阅读教学的一个很大误区。

“得意”最多只能算是完成阅读教学的一个半程而已,因为阅读教学不仅仅是理解语言,还有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重任呢,这个“得言”的半程是不能忽略的。

因此,“得意”之后不能“忘言”,“言意兼得”才是我们阅读教学的正确选择,它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言意兼得”,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理想的阅读教学状态,它应该成为我们阅读教学的一种应然选择。

“言意共生”是从语言文字出发,领会文本所表达的精深的思
想意义、生动的艺术形象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知识,再回到语言文字进一步体会和学习这些思想意义、艺术形象和科学文化知识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在听说读写实践中学习“言”“意”互换,“言”“意”共生当为语文教学的本真。

“言意兼得”才是一个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二、把握言意共生,实现语文全阅读的实践意义
①把握“言意共生”,实现语文全阅读,是语文教学改革与发展的必然需求。

李维鼎先生说:“语文学习是据言得意(吸纳)、由言表意(倾吐)的转换、融合过程。

”得意“即从文章整体来说,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表达的情感,领悟文章的主旨。

具体来说,就是让学生读懂文中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标点、每一个段落乃至整篇课文的意思。

让学生在”得意“中享受文本的情感滋养、人文的熏陶,培养学生的理解力,这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目标和任务。

”得言“就是指学生在品词析句,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内化积累语言,懂得课文是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即让学生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学习运用语言的技法。

总之,所谓”言“就是语言,就是阅读,就是表达。

所谓”意“就是文字背后的文章核心、作者感情、个人见解等。

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存共生。

”言“是形式,即文本本身的魅力;”意“是内容,
即文本的意象、意蕴、意趣等精神性方面,它是情感、思想的合称。

情感和思想互相影响,互相融合。

语文教学应坚持言语实践中的”言“”意“互转,着力于”言“”意“的转化。

使得语文课堂言中有意、意中有言,达到言意互补、言意互转,最终将学习语言和感受精神巧妙融通,把人文熏陶和言语实践融为一体,达到”言意兼得“的课堂效果,这才是合乎言语习得规律的”全阅读“。

②把握”言意共生“,实现语文全阅读,是提高阅读教学效益的有益尝试。

”言意共生“的阅读教学,就是把学生学习语言作为首要的任务,为学生打通了由读到写的学习与运用的通道,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和习作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教学。

文章都会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文以载道,言和意犹如一张纸的两面,水乳交融。

如果只”会意“不”领言“,读书多与会写作不会成正比。

”言意兼得“是教给学生学会读书的同时还要学习写作,把两项训练任务有机整合在一起,在一个学习过程中实现读写双重目标,使学生两方面同时学有所得,即达到”一箭双雕“的教学效果,真正有效提高教学效益,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践行”言意共生“实现语文教学全阅读的几点尝试
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引导学生不断发现的过程,发现”意“的密码,解读文本内容思想;发现”言“的密码,解读文本言
语形式。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

以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来具体谈谈如何追寻”言意兼得“的全阅读教学。

1.在文本阅读中走向言意共生
任何一篇精美文章中人文情感的流露,都是借助语言去展现的。

我们在细读课文时,要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提炼文本的意义内涵,将初步的情感通过言意一致的阅读过程转变为真实的感悟,才能使文本的细读饱满而有力。

文本阅读,实现言意共生,对于深化人物性格、深化文本价值和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程标准对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阅读获得言意共生,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在培养语感的同时走向言意共生。

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朗读方法和步骤:(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扫除阅读的字词障碍。

(2)、给出阅读提示和要求,大声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课文大意。

(3)、针对课文重难点设置问题,齐读文章中经典的部分。

(4)、自由朗读,品味语言。

(5)、课外拓展阅读与课文相关的文章和文段。

多种阅读活动的设计,目的是让学生真正理解文本的核心意
义,在阅读中,学生逐步加深对文本核心意义的理解。

2.在篇章解构中走向言意共生
在语文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够在学生理解了内容后,引导其找寻作者写作的思维过程——作者是怎样观察生活、提炼生活的,怎样布局谋篇、怎样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表达的,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宏观把握文本的能力,对其写作表达能力的提升大有裨益。

引导学生对行文布局进行追问,能够将情感体验与遣词造句的理解达成高度的融合。

例如:在教《核舟记》时,我提炼”奇巧“二字为”文眼“,让学生在读译文的基础上,在文中找出能够体现艺人王叔远”奇巧“的句子,并对这些句子进行品析。

品析是采用了原文与缩写文的对比法,出示原文: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出示缩写文:佛印绝类弥勒。

通过原文和缩写文的对比,学生很容易发现艺人”奇巧“之处,近一步领会细描写法的妙处。

3.在迁移抒写中走向言意共生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

“就是说,要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写既是语文教学活动的落脚点,也是获得言意共生的具体表现。

例如在教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不必说碧绿的
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作者通过”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的紧密逻辑关系,一方面引导读者总揽了儿童眼中百草园的多彩景象,另一方面又选择泥墙根一带的无限趣味作为强调的重点,领起下文的具体描述。

引导学生仿写,能把语言规律的认识、应用及其相关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统一起来。

在仿写的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对景物的描述和理解,相应的也会理解少年鲁迅在百草园中感受到的快乐。

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一步步地得意得言?是先得意后得言,还是先得言后得意?是多得意少得言,还是多得言少得意呢?其实,先得什么,后得什么,什么多得,什么少得,这些倒并不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引导学生得意,还是得言,既不必刻意地拔高拔节,也不必有意或无意地淡化弱化。

总之,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所表达的”意“,更要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表达的形式,揣摩品味”意“是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让学生言意兼得,获得语言智慧的滋养,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言意共生“全阅读的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