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范文,如工作总结、策划方案、演讲致辞、报告大全、合同协议、条据书信、党团资料、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y, planning plan, speeches, report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articles and letters, party and group material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the model essay!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4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中文独有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
古诗的类型多样,你所见过的古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1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译文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刚刚冒出地面。
说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
年末仍不能实现。
没有妻室没有家,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没有时间安居休息,都是为了和猃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样子。
说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忧闷。
忧心如焚,饥渴交加实在难忍。
驻防的地点不能固定,无法使人带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茎叶变老了。
说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阳春。
征役没有休止,哪能有片刻安身。
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开着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
那驶过的是什么人的车?当然是将帅们的从乘。
兵车已经驾起,四匹雄马又高又大。
哪里敢安然住下?因为一个月多次交战!
驾起四匹雄马,四匹马高大而又强壮。
将帅们坐在车上,士兵们也靠它隐蔽遮挡。
四匹马训练得已经娴熟,还有象骨装饰的弓和鲨鱼皮箭囊(指精良的装备)。
怎么能不每天戒备呢?猃狁之难很紧急啊。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
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道路泥泞难行走,又饥又渴真劳累。
满腔伤感满腔悲,我的哀痛谁体会!
注释
(1)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学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史记卷六十一伯夷列传》记载:“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说的是伯夷、叔齐隐居山野,义不仕周的故事。
《史
记周本纪第四》记载:懿王之时,王室遂衰,诗人作刺。
刺就是指《采薇》。
《汉书·匈奴传》记载:至穆王之孙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
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
(2)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3)止:句末助词,无实意。
(4)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意。
(5)莫:通“暮”,也读作“暮”。
本文指年末。
(6)靡(mǐ)室靡家:没有正常的家庭生活。
靡,无。
室,与“家”义同。
(7)不遑(huáng):不暇。
遑,闲暇。
(8)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
启,跪、跪坐。
居,安坐、安居。
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席,危坐时腰部伸直,臀部与足离开;安坐时臀部贴在足跟上。
(9)猃(Xiǎn)狁(yǔn):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名。
(10)柔:柔嫩。
“柔”比“作”更进一步生长。
指刚长出来的薇菜柔嫩的样子。
(1(1)烈烈:炽烈,形容忧心如焚。
(1(2)载(zài)饥载渴:则饥则渴、又饥又渴。
载……载……,即又……又……。
(1(3)戍(shù):防守,这里指防守的地点。
(14)聘(pìn):问候的音信。
(15)刚:坚硬。
(16)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
今犹言“十月小阳春”。
(17)靡:无。
(18)盬(gǔ):止息,了结。
(19)启处:休整,休息。
(20)孔:甚,很。
(2(1)疚:病,苦痛。
(2(2)我行不来:意思是:我不能回家。
来,回家。
(一说,我从军出发后,还没有人来慰问过)
(2(3)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24)路:高大的战车。
斯何,犹言维何。
斯,语气助词,无实义。
(25)君子:指将帅。
(26)小人:指士兵。
(27)戎(róng):车,兵车。
(28)牡(mǔ):雄马。
(29)业业:高大的样子。
(30)定居:犹言安居。
(3(1)捷:胜利。
谓接战、交战。
一说,捷,邪出,指改道行军。
此句意谓,一月多次行军。
(3(2)骙(kuí):雄强,威武。
这里的骙骙是指马强壮的意思。
(3(3)腓(féi):庇护,掩护。
(34)翼翼:整齐的样子。
谓马训练有素。
(35)弭(mǐ):弓的一种,其两端饰以骨角。
一说弓两头的弯曲处。
象弭,以象牙装饰弓端的弭。
鱼服,鲨鱼鱼皮制的箭袋。
(36)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37)棘(jí):急。
孔棘,很紧急。
(38)昔:从前,文中指出征时。
(39)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
(40)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雨:音同玉,为“下”的意思。
(4(1)霏(fēi)霏:雪花纷落的样子。
(4(2)迟迟:迟缓的样子。
(4(3)往:当初从军。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2
1作品年代
《诗经》中最早的作品大约成于西周时期,根据《尚书》上所说,《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
20XX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
最晚的作品成于春秋中叶,据郑玄《诗谱序》,是《陈风·株林》,跨越了大约500年。
2诗经体裁
1、《诗经》收集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时期大约五百多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
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地方民歌,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首;“雅”主要是朝廷乐歌,分大雅和小雅,共一百零五篇;“颂”主要是宗庙乐歌,有四十首。
表现手法主要是赋、比、兴。
“赋”就是铺陈(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就是类比(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就是启发(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诗经》思想和艺术价值最高的是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伐檀》、《硕鼠》就是“风”的代表作。
2、包含“风”“雅”“颂”和修辞手法“赋”“比”“兴”,合称《诗经》的“六义”。
风、雅、颂,是诗经的体裁,也是诗经作品分类的主要依据。
“风”的意义就是声调。
它是相对于“王畿”——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而言的。
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多为民间的歌谣。
《风》诗是从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个地区采集上来的土风歌谣。
共160篇。
大部分是民歌。
根据十五国风的名称及诗的内容可推断出诗产生于如今的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和湖北北部等。
“雅”是“王畿”之乐,这个地区周人称之为“夏”,“雅”和“夏”古代通用。
雅又有“正”的意思,当时把王畿之乐看作是正声——典范的音乐。
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
朱熹《诗集传》曰:“雅者,正也,正乐之歌也。
其篇本有大小之殊,而先儒说又有正变之别。
以今考之,正
小雅,燕飨之乐也;正大雅,朝会之乐,受釐陈戒之辞也。
辞气不同,音节亦异。
故而大小雅之异乃在於其内容。
”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
《毛诗序》中说:“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
”这是颂的含义和用途。
王国维说:“颂之声较风、雅为缓。
”(《说周颂》)这是其音乐的特点。
3、赋、比、兴,是诗经的表现手法,也就是现在所说的修辞。
赋:反复铺陈。
“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朱熹《诗集传》,赋即铺陈,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打比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朱熹《诗集传》,比即比喻、打比方,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
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
兴:起兴。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诗集传》,兴即烘托、衬托,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
它兼有了比喻、象征、烘衬等的手法,但正因“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
它往往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头。
有时一句
诗中的句子看似比似兴时,可用是否用于句首或段首来判断是否是兴。
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
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
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
例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大约最原始的“兴”,只是一种发端,同下文并无意义上的关系,表现出思绪无端地飘移联想。
就像秦风的《晨风》,开头“鴥彼晨风,郁彼北林”,与下文“未见君子,忧心钦钦”云云,很难发现彼此间的意义联系。
虽然就这实例而言,也有可能是因时代悬隔才不可理解,但这种情况一定是存在的。
就是在现代的歌谣中,仍可看到这样的“兴”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
“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
“兴”字的本义是“起”,因此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
《诗经小雅采薇》的意思
诗经小雅采薇赏析
《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
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
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
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
“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诗人“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诗人如此牵挂?篇末诗人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
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3
采薇
作者:佚名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
玁(Xiǎn)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盬(gǔ)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一、《采薇》一诗见于《诗经·小雅》,入选苏教版高中语文新课程必修一。
一般认为,此诗采用起兴、重章叠唱之法,表现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这里,我们首先要注意,对一篇文章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可有不同层次,陆机在《文赋》里说“言象意”三个层
次,其实“意”又可裂变为表层之意和深层之意。
表层之意是“知其然”,而深层之意是“知其所以然”。
上述对《采薇》的一般理解,从表层之意来解读大体没错,但从深层之意来验证,却还有许多疑问未能通释:
1、“采薇”乃是一种起兴之法,起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一种有规则的暗示,为何独以“采薇”起兴而非其他,有没有深意?
2、我们知道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家”和“乡”是两个概念。
“靡室靡家”和思念故乡等同吗?
3、“靡使归聘”“我行不来”,译为“没有办法让人探问家中”“无人慰问”,战事如此紧急,成天还想着“探问家中”,这现实吗?“王事靡盬”,竟然“无人慰问”?是想着家里人来慰问吗?
4、从“薇”到“华”,转而起兴,有何内在联系?
5、第一个“载饥载渴”尚可理解,篇末“载渴载饥”则令人莫名其妙了。
6、“杨柳依依”,一切景语皆情语,暗传什么情感?
7、首三章皆有“忧”,作者“忧”什么呢,究竟是什么有这么大的力量,让作者如此牵挂?篇末作者回来了,又为什么说“莫知我哀”,快见着故乡了还“哀”什么呢?以下笔者尝试言之。
二、“采薇”之意实乃相思之举。
我们采用《诗经·召南·草虫》一诗佐证之:
陟彼南山,言采其薇。
未见君子,我心伤悲。
亦既见止,亦既观止,我心则夷。
《毛序》说是“大夫妻能以礼自防也”(《毛诗正义》)。
欧阳修解:“召南之大夫出而行役,妻留在家。
”(《诗本义》)朱熹认为:“南国被文化之化,诸侯大夫行役在外,其妻独居,感时物之变,而思其君子如此。
”(《诗集传》)由此可见,以“采薇”起兴,实言作者行役在外而思家中之妇也,而且由“薇亦作、柔、刚止”还可勾画出思念的情感轨迹。
“靡室靡家”言家中并无配偶。
家者,有妻方为“家”;室者,有子才为“室”。
无妻则无子,无家则无室。
因此“靡室靡家”,在根本意义上不是思念故乡,而是希望回家娶妻生子,过太平日子。
依此,“靡使归聘”应当释为“没有人让我回去谈婚论嫁”,言外之意是如果能回去,自然有人与之完婚,说明有人在等他,这个人就是作者边采薇边忧思的恋人。
正因为“靡使归聘”,再加上“我戍未定”(教材此译“我们驻守的地方不固定”,不妥,因为战线再长,相应的部队要有相对固定的镇守地方,故较为妥当的译法是“我们驻守的时期不知道有多久”)才会“我行不来”,此句按事情发展的前后逻辑,应当释为“我出去打一仗可能就回不来了(永远也成不了亲了)”。
为什么会“我行不来”?“彼尔维何”“驾彼四牡”两章极状战争激烈之场面,从“一月三捷”“岂不日戒”可以看出战事之急,更可反衬出作者说这句话时的悲壮之情,同时也补述了“我戍未定”“不遑启居、处”。
一此一彼,第四、五两章与首三章在内容和形式上的联系都非常顺畅了。
正因为以上三点,作者之“忧”才会由弱到强,以至于“痛”(“疚”)
战争耽误了他的终身大事啊,而且更重要的是家里可能还有一位妙龄女子在痴痴地等他回来!不信再看:从“薇”到“华”除了一种上述的插叙之妙外,还有深意。
《诗经·常棣》曰:
常棣之华,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兄弟既具,和乐且孺。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宜尔室家,乐尔妻孥。
是究是图,亶其然乎。
如果说作者此处借“采薇”起兴还是比较含蓄地谈论男女之事,那么“彼”处借“维常之花”再起兴则是放声呐喊了。
作者将压抑的情怀,化为对敌人的仇恨,在战场上“一月三捷”,更表明了他从“忧”到“恨”了。
前一个“载渴载饥”,可能出于战事而无暇顾及;后一个“载饥载渴”,则是一种心理反应了。
什么心理反应?作者现在的角色是怎样的?是一个退役的军人,固然不错。
然而,他更是一个追求“君子”高仪的人,他无愧于保家卫国的战争。
虽说几十年(?)的战事告一段落,离家的路也越来越近,但思乡之情从那时还带有一丝希望到现在完全化为泡影,青春已经逝去,心中的爱也成为遥远的回响,从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老年人?年轻时盼望返乡,“年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走在还乡的路上,即使不饥不渴,可心灵的震颤与情感的沧桑谁与言说,又怎能说尽?
最令人断肠之处乃是“杨柳依依”。
作者走在当初奔赴战场的那条路上,当年“杨柳依依”,杨柳为什么会依依,柳者留也,因为有人依依啊,这人是谁?——就是作者开篇所“忧”之人啊!如今此人
安在,在又怎样?“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
”当年百花盛开,如今万木枯荣,面对霏霏雨雪,作者心如坚冰,内心再也不是“忧”所能言,而是化为一江春水也无法传达的“伤悲”“哀”了。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这个“哀”从纵的方面说,作者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人世的轮回,一切经历如影随形一齐涌上心头。
从横的方面说,作者既有摆脱战争的幸运,又有厌恶战争的抱怨;既有思乡的迫切,又有归家的失魄;既有落叶归根的夙愿,又有凄凉的无奈:作者即将要到达的地方,不是一个可以栖风挡雨的港湾,而是一个没有妻、没有子的故乡啊。
《诗经小雅采薇》古诗赏析4
《诗经·小雅·鹿鸣之什·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
不遑启居,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春秋·无名氏
【赏析】
早在尚未读过《诗经》的懵懂年代,我就听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彼时的我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单纯地觉得这句话很美,如初春拂过脸颊而不觉寒的杨柳微风,如寒冬赛过梅花三分白的皑皑白雪。
没有缘由,这句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在“燕子来时,绿水人家绕”的江南。
江南春色里,有“杨柳青青江水平”,有“碧玉妆成一树高”,待到柳絮纷纷时,枝上柳绵吹又少。
我自小在江南长大,记忆中的儿时,经常与玩伴在山野间奔跑嬉戏,追着蝴蝶,采着野花。
山坡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野豌豆,起先是绿油油的一片,过了不久那一片绿色之中就会开满星星点点的紫色小花,看在眼中,有种说不出的美。
彼时的我只是嫌花太小,摘下来也不好看,根本不知道那就是大名鼎鼎的《采薇》中的“薇”。
“薇”又名大巢菜,又叫野豌豆、野苕子。
我们家乡一带习惯叫野豌豆,在山坡,田野,或者山间的路边上经常能看到。
这种在我们眼中只是很普通的野草,不仅可以食用,《本草拾遗》中记载其还有药用价值。
“狁”又叫“猃狁”,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少数民族。
也许跟“鲜卑”、“契丹”等耳熟能详的民族来比,“猃狁”比较生僻,但说起它另外一个名字,可能听过的人就多了,那就是“犬戎”,具体的地
理位置大概在现在的山西、甘肃一带。
西周进入中期,力量削弱,犬戎经常入侵,边疆战乱频繁。
到了周宣王时期,周朝积蓄了一定的力量,并派遣将士出征犬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
因此这首诗被认为大约是写于周宣王时期的。
不得不说,《诗经》中的大多数诗都像我们小时候学的儿歌一样,叠字很多,念起来朗朗上口,“采薇采薇,薇亦作止。
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若不去认真探究它的意思,恐怕很难理解这竟是一首边塞军旅诗,描写的是戍边士兵从背井离乡上战场到归家的情形。
“采薇呀采薇,薇菜已经发芽了。
说回家呀说回家,一年又过去了。
”字字坎坷,诉说的尽是士兵对家的思念。
出征保家卫国,何时才能还乡?在这烽火连天的战场上,驻地不稳,谁能帮忙把家书带回家?
提到家书,不由想到了杜甫的《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想给家里捎一封家书该有多难。
写了不一定能捎回去,捎了家人也不一定能收到,更别说是家里寄来的书信了。
也许只有真正在战场上浴血奋战过的士兵们才能体会到“家书抵万金”的感受吧。
采薇呀采薇,那时的薇菜发了芽,转眼半年过去,薇菜已经变老,回家依然遥遥无期。
战争不断,烽火连天,我的心里是那样的苦,不知什么时候才能还乡。
那盛开的是什么花?是美丽的棠棣。
将军驾着
车带着我们往前,军情是那样紧急。
还记得当初阔别家乡的时候,杨柳依依,如今回来的路上,白雪纷飞。
我的心里伤悲,谁能知道我的哀痛。
内心独白的话语,默默诉说。
戍边战士心中的苦,又岂是只言片语能够道得尽的?离开家的时候,想的是保家卫国;在战场上,想的是早日结束战争回到家乡;然而终于踏上了回家的归途,心里却是无限伤悲。
近乡情怯,越是离家近,越是思绪千万,感慨万千。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谢公因子弟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谢公即东晋政治家谢安,“遏”是东晋名将谢玄的字。
谢安问谢玄《诗经》中哪一句最美,谢玄的回答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著名的国学大师王国维也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人体物之妙,侔于造化。
然皆出于离人孽子征夫之口,故知感情真者,其观物亦真。
”从古至今,文人墨客对这句诗的评价都是极高的。
关于采薇最早的典故,出自《史记·伯夷列传》。
伯夷和叔齐都是商朝孤竹国国君的儿子,国君原本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可是等他去世的时候,叔齐却想把王位让给伯夷。
伯夷认为父亲的遗命不能违背,于是逃走了。
叔齐不肯继位,也逃走了。
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另一个儿子为王。
贵族子弟,一旦离了家,便很难生活下去。
伯夷和叔齐听说西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