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名家朱仁康先生治疗皮肤病的独特心得与经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外科名家朱仁康先生治疗皮肤病的独特心得与经验
一、理湿清热以治唇风
中医所谓唇风者,常见于下唇,初起发痒红肿,日久干燥,破裂流水,痛如火燎。

此病与现代医学的唇炎相似。

《外科正宗》谓,由“阳明胃火上攻”所致。

朱宗其说,并自拟清胃饮以清泻胃火,对初患者每收显效。

方用:黄连、黄芩、知母、生石膏、竹叶、丹皮、赤芍、生甘草。

然病有新久,证有轻重,如西医的慢性唇炎或剥脱性唇炎,虽都属中医唇风范畴,其病机非仅限于“胃火上攻”一端,还须辨证才能施治。

口唇与脾胃二经有关。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阳明胃经环唇挟口。

脾胃健运,则口唇红润光泽;脾胃失司,则唇病生矣。

故口唇疾患,应从脾胃论治。

若久病缠绵,口唇肿胀,渗血流水,糜烂结痂,则多属脾胃湿热,循经上犯,常见于慢性唇炎;若口唇干燥,尤以下唇为甚,皲裂疼痛,叠起皮屑,则由脾胃湿热内蕴,郁久化火,伤阴化燥所致,常见于剥脱性唇炎。

两者治法各有所不同,举验案两则以说明之。

【病案一】
任姓妇人,年过三旬,患唇病3年余。

口唇肿痛,糜烂结痂,反复脱皮,久治不愈,特从内蒙古远道来京就医。

初诊时投清胃饮未效。

再诊细查唇红色暗,肿胀不减,糜烂脱屑相兼,并有脘腹不适,大便溏,日2~3行,饥不欲食,渴不思饮,舌红苔黄,脉弦滑。

鉴于久病中土不调,脾胃运化失职,湿热阻于中焦,上蒸口唇,遂改拟健脾调胃,理湿清热,药用:马尾连10克,黄芩10克,竹叶6克,苍白术各10克,茯苓10克,陈皮6克,丹皮10克,赤芍6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5剂后复诊:饮食增加,大便成形,口唇痒痛减轻,唯下唇仍干燥结痂,时有脱屑。

原方加枇杷叶10克,冬瓜皮10克,治疗3周,服药20余剂,基本治愈,欣然返里。

【病案二】
丁某,男性,年近半百。

于1978年春节后发病,久治未效。

1979年冬来诊,称初感唇干,痒而不痛,常以舌舔润,久而干燥皲裂
更甚,继则反复揭起皮屑,伴有咽干口燥,大便不畅,舌红少津,脉象弦数。

此乃脾胃湿热,郁久化火,伤阴化燥之证。

治以养阴益胃、清热润燥,方以甘露消毒饮合清胃饮加减:生熟地各10克,玄参10克,黄芩10克,茵陈12克,连翘10克,石斛10克,麦冬10克,玉竹10克,生甘草6克。

水煎服。

5剂后复诊,唇燥咽干明显改善,仍见脱屑。

嘱继服原方。

调治月余,唇已不复干裂脱皮,基本治愈。

二、圆机活法以治湿疹
湿疹病证复杂,治法多变,仅分述二点:
1. 滋阴除湿汤治慢性湿疹
慢性湿疹大多由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化而来,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甚为复杂。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矣。

”年高体弱者,精血渐衰,加之渗水日久,伤阴耗血,遂更致阴虚。

阴虚为本,理当滋阴培本扶正,但纯用滋阴则有助湿恋邪之虑。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性粘腻,湿邪偏盛,蕴郁肌肤,则发而为湿疹。

邪盛为标,理当利湿治标祛邪,但徒用利湿则有伤阴伐正之忧。

本病辨证属阴虚湿恋之证,故治拟滋阴除湿之法。

滋阴与除湿,看似矛盾,但标本兼顾,滋渗并施,滋阴扶正以抵邪外出,除湿祛邪亦有利于正复,两者并行不悖,俾湿去阴复,病焉得不愈?朱治慢性湿疹,证属阴虚湿恋者,应用滋阴除湿汤,每收显效。

男性赵某,年近八旬。

双膝下至足背泛起湿疹6年余,反复发作,皮肤呈黯褐色,表面粗糙,覆有干痂皱皮,小腿紧胀刺痒,搔痒处糜烂渗水。

北京某医院诊为慢性湿疹,经中西药调治,疗效不显。

初诊时自述刺痒难忍,反复搔抓,糜烂渗水增加,结痂连片,干燥脱落,此起彼伏,痛苦异常。

伴有咽干口渴,大便干。

舌红苔薄黄,脉沉滑。

诸症杂沓纷纭,虚实相兼,然以湿热诸症较为突出。

初予龙胆泻肝汤化裁以清热利湿,外用生地榆、黄柏水煎湿敷患处。

5日后复诊:诸症同前。

虑其湿热久羁,非数日所能清利,仍投原方内服外敷,续用10日。

三诊:诸症仍有增无减,口燥便干,痂皮脱落更甚。

患处湿敷,敷则渗水止,停则水渗出。

刺痒难忍,夜不能寐。

利湿而湿不除,清
热而热反甚。

治不中的,必有因未审。

细观察其形羸体弱,肌肤干燥失润,虽口咽干燥但饮水不多,舌红绛少津,脉沉滑细无力,辨证为阴虚于内,湿盛于外,本虚标实之证,法当滋阴除湿。

处方:生地30克,当归12克,丹参15克,玄参12克,茯苓10克,泽泻10克,白藓皮10克,蛇床子10克。

水煎服,每日1剂。

7日后四诊:咽干口燥好转,刺痒稍减。

效不更方,连服半月。

瘙痒明显减轻,夜卧转安,患处糜烂渐收,大片痂皮脱落,唯肤色变化较慢。

遂在原方基础上加红花、牛膝、黄柏以活血化瘀,清利湿热,酌配砂仁、陈皮理气调胃,而防生地、玄参久用滞脾碍胃之弊。

坚持治疗半年多,基本治愈:双下肢皮肤恢复平常,唯色素沉着未去。

2. 脾健助运治小儿湿疹
婴幼儿湿疹,中医称胎疮、奶癣,与胎热、乳食有关,证属脾湿心火、湿热为患。

如胎前母食五辛,则儿生后易患此证。

病初可以清热利湿治之;久病多为脾运不周,湿从内生而发于肌肤,当以治脾为本。

盖小儿生长发育,全赖脾胃运化之精微以营养,若将养失宜,恣食口腹,脾胃积损,则健运失职而湿病生焉。

故小儿湿疹,更以调脾健胃为要。

过服苦寒清利之品,戕代脾胃之气,常会导致病情缠绵难愈。

1979年春节前,一妇人携7岁男孩从外地来京就医。

称儿生不久,即患婴儿湿疹,虽一度治愈,但仍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延缠至今,屡医少效。

近半年来,日渐加重,抓痕累累,几无完肤,晚间搔痒尤甚,影响睡眠,精神萎靡,纳差,大便溏薄,脉细无力,舌质淡、苔薄根腻,面色萎黄,肢体瘦弱,此系脾虚健运不周,湿邪外发肌肤。

投以小儿化湿汤:苍白术、陈皮、茯苓、泽泻、炒麦芽、六一散(包)各6克。

5剂。

方中以二术、茯苓、陈皮、麦芽健脾助运,泽泻、六一散淡渗利湿。

妇人疑病重药轻恐难取效,因出示以前所服之方——多系龙胆泻肝汤之化裁。

朱指出中医治病不在药多量重,贵在把握病机。

妇方犹疑取药试服,服完复诊时喜称,儿瘙痒减轻,夜安卧,纳食馨。

遂效不更方,继续调治。

先后共服20剂,疹消痒除,欣返故里。

三、重用生地以治皮肤病
生地首载于《神农本草经》,性味甘苦而寒,有清热凉血、养阴润燥作用,历代沿用至今。

朱治皮肤病惯用此药,量既大而应用范围亦广。

或问:您善用生地治皮肤病,请道其理何在?
朱曰:因虑及疮疡皮肤病为血热所致者颇多,故用生地以凉血清热。

凡遇血热证者,除重用生地外,常与丹皮、赤芍二药配伍,则收效更佳。

问:配丹皮、赤芍又当何为?
曰:有热当清,此乃常法。

热与营血搏结,情况较为复杂。

虽《素问·调经论》有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但热乃温之甚,血遇热失度而妄行,或邪热煎熬营血而滞涩。

故重用生地同时配用丹皮、赤芍,既加强凉血清热作用,又活血散血,以防火热煎熬所致营血瘀滞。

此取叶天士热入血分,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之意也。

临床常见因某些药物而引起药疹,周身泛起弥漫性大片红斑,俗称“中药毒”。

此系内中药毒,毒入营血,血热沸腾,外走肌腠所致。

每常用自拟皮炎汤治之,多能应手而愈。

方用:生地、丹皮、赤芍、知母、生石膏、银花、连翘、竹叶、生甘草。

此亦以生地为君药。

由心经火旺、血热生风而引起的皮肤瘙痒症、皮肤划痕症等病,每以《金鉴》清风散化裁治之。

但余常加大生地的用量,以增强凉血清热作用,故能收效满意。

问:用生地治疗其他皮肤病又当如何?
曰:据有关文献记载,生地尚有润泽肌肤、去诸湿热(《医学启源》),内专凉血滋阴、外润皮肤荣泽(《本经逢源》)等功能,所以也用以与相应药物配伍,治疗湿疹、银屑病以及剥脱性皮炎等病。

如:内中药毒重症由毒热内炽、伤阴耗血、肌肤失养而引起的剥脱性皮炎,银屑病由外用药物不当而引起的红皮症,以及皮肤层层剥脱或皮肤大片潮红层层脱屑等。

此皆系血热生风,风燥伤阴之证。

自拟增液解毒汤治之,方中亦重用生地,并与玄参、麦冬、花粉、石斛、沙参等药配伍。

此处生地的作用在于滋阴润燥。

湿疹渗水日久,伤阴耗
血,湿性粘腻难除,病情缠绵不愈,出现舌红绛、苔根腻等症,自拟滋阴除湿汤治之。

方中生地、玄参、当归、丹参滋阴养血,配合茯苓、泽泻淡渗利湿。

此处重用生地,其作用在于滋阴而兼除湿。

临床效验方:“ 顽固湿疹” 专治方
主方: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白鲜皮30g 苦参10g
水煎服,每日一剂;
有渗液者加黄连5g,银花12g,干性者加地骨皮10g 紫草15g。

主治:急慢性湿疹,神经性皮炎等
体悟:
此方是治疗急慢性湿疹和神经性皮炎的卓有显效之方。

我最早是三十前从《干家妙方》一书中看到,作者是湖南老中医胡天雄先生,后又在《中医临床家---胡天雄》一书中,再次看到,胡老称其为皮肤解毒汤。

据胡先生介绍,本方出《续名家方选》(日本村上图基撰),分量为余所拟定。

原名从革解毒汤,据云为治疥疮之有效方。

原注云:
“不用他方,不加他药,奏效之奇剂也。


经多年之临床观察,知本方对多种皮肤病有效,对过敏性皮炎效果尤著,对疥疮无显著效果,当是误认湿疹为疥疮也。

概皮肤疮疡,多湿热为病,而瘙痒则主于风邪,土茯苓解风湿热毒,故为此方主药。

凡皮肤病湿热胜而渗出旺盛者,方内有黄连、银花,收效殊佳;
其风热胜为干性者,瘙痒较剧,则以地骨皮、紫草易黄连、银花,大有凉血止痒之功,气血不足者,归、芪亦可加入。

因去“从革”二字,改用今名。

治疗皮肤病中的湿疹类病证,我过去一直以消风散为主加减,临床时有效时无效,很不顺手,一直想找一个疗效较好的方子。

经过查找文献,翻阅名老中医之医案,发现了这首皮炎解毒汤,
验证于临床,确无虚言,治疗急慢性湿疹十中八九,心中甚为惬意。

该方简洁明了,很好掌握,易于加减。

我临床上因嫌其中个药量偏小,常增量,并加入其它药,效果更好,更显著。

现举二例示之:
验案一
患者:唐某某,男,11岁。

刻诊:全身搔痒,尤其是双臂双腿,泛红色暗深,因出小湿疹,痒甚,被抓挠的血痂遍布,惨不见睹;
身上其余地方散在痒疹,但不及腿臂集中,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饮食二便基本正常。

经省二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屡用西药和外用药膏无效,于是转治于中医,
余为其处方上方加减: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6g 生甘草10g 地骨皮30g 紫草15g 苦参10g 白鲜皮30g 地肤子12g
七剂水煎服日三次。

一周后复诊,据其母云,真见效,已不痒了,也未见再出新疹。

效不更方,又续七剂,基本痊愈,仅双腿胳臂遗留暗红色印迹。

三诊调整上方为:
土茯苓60g 莪术10g 川芎10g 甘草6g 地骨皮10g 紫草15g 桃仁6g 红花6g 当归6g 赤芍6g 生地10g
十剂巩固治疗,后彻底痊愈。

要求忌口三个月。

名家医案
1973年4月,在沅江县小波公社时,有何姓小孩两姐妹,患渗出性湿疹,其姐年九岁,患此症已七年,妹已三年,余投此方,妹服三剂,即基本痊愈。

其姐因腹泻纳差,以此方加白术、陈皮等健脾药,其愈亦在八九帖间。

——《胡天雄医案》
长沙蓄电池厂何某,患遍身红色丘疹,瘙痒无度,无渗液,缠绵八年不愈;
一日来余诊室,自我介绍是印尼归国华侨,因城市医院分科严,余告以余不治皮肤科,患者坚坐,非索一方不去;
乃书皮肤解毒汤,以紫草、地骨皮易黄连、银花,以五帖付之。

越数日来,揭衣卷袖示余,则全身皮肤几光滑如常矣。

——《中医临床家------胡天雄》
国医大师禤国维教授,业医3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是在治疗脂溢性皮肤病方面取得较好疗效。

禤老认为皮脂亦属于人体体液系统的一部分,当属中医“精”的范畴,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以往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肺胃湿热辨治,而禤老则认为,皮脂溢出性皮肤病以肾阴虚证多见,
今天,将禤老临床辨治脂溢性皮肤病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干货满满!
禤老临床辨治脂溢性皮肤病
医案三则
一、痤疮
李某,男,21岁,学生
1999年9月18日初诊。

主诉:颜面痤疮已有5年。

现病史:5年前开始面部起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此起彼伏,曾经中西医治疗,但疗效不显,经友介绍来诊。

症见:颜面部可见20余粒红色丘疹和粉刺,伴有结节,胸部亦有散在丘疹、粉刺,部分丘疹融合,有时可出白色豆腐渣样分泌物,伴口干心烦、大便干、小便短赤。

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为阴虚内热
治法:滋阴泻火,清肺泄热
方药:
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知母12g,黄柏12g,桑白皮15g,蛇舌草10g,连翘15g,生地15g,丹参30g(后下),甘草10g 配合外搽痤灵酊
服21剂后皮疹逐渐减轻,继服14剂皮疹基本消退。

按:
痤疮是多发于青少年面部的常见皮肤病,中医传统认为该病是由于肺胃血热上熏头面所致,如《外科正宗》曰:“粉刺属肺—总皆血热郁滞不散所致”。

《医宗金鉴》曰:“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

目前国内主要应用清肺热、泻胃火、凉血解毒的中药进行治疗。

禤老经长期的医疗实践发现,痤疮病人除了有肺胃血热和肠胃积热的一面外,还有素体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的一面。

采用滋阴泻火、清肺凉血的中药治疗后可收到较好疗效。

上方用女贞子、旱莲草平补肝肾之阴,知母、黄柏泻相火,一补一泻,调整肾之阴阳平衡;
鱼腥草、蒲公英、连翘清肺解毒,散结消肿;
生地、丹参凉血化淤清热;
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滋阴清热泻火,药证合拍,故获良效。

二、脂溢性皮炎
陈某,女,24岁
2000年10月21日初诊
患者初起以面部起红斑、丘疹、瘙痒,曾自服维生素B6,外涂肤轻松软膏1月无效来诊。

皮肤科检查:前额、面颊、口周可见暗红色斑丘疹,部分融合成片,界限不清楚,其上覆有细薄油腻性鳞屑,脱发明显,伴口干,心烦,失眠多梦,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

予二至丸加味:
桑椹子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15g,丹参30g(后下)、合欢皮15g,茯神20g,白芍30g,生甘
草10g
水煎服,日1剂,配合三黄洗剂(黄连、黄芩、黄柏、苦参)每日外洗1~2次。

7剂后皮脂分泌明显减少,瘙痒明显减轻,脱发减少。

二诊:
去蒲公英、合欢皮改丹皮、山萸肉更进7剂后皮损恢复正常,皮脂分泌接近正常。

按:
脂溢性皮炎祖国医学称之为“面游风”,“白屑风”。

此病的发生与内分泌紊乱有关,要控制皮脂分泌过多,必须调整内环境,调整内分泌。

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风、湿、热、血虚辨治,而禤老据多年临床观察发现,本病以肾阴虚证多见,采用养阴清热之法常取良效,
方用加味二至丸,方中桑椹子、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生地、白芍养阴清热泻火;
丹参凉血活血去脂,合欢皮、茯神安神解郁;
生甘草解毒清热并能调和诸药。

诸药合用,滋肾阴而调整内环境,清血热而祛脂消炎,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三、脂溢性脱发
张某,男,46岁
2000年3月18日初诊。

主诉:头发稀疏脱落1年。

现病史:1年来晨起枕巾落满脱发,最近头发已稀少,可望见头皮,瘙痒脱屑油腻,伴精神萎靡,眩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脉细数。

证属肝肾不足,治以补肾养肝。

用二至丸加味。

处方:
蒲公英30g,丹参30g,桑椹子15g,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制首乌15g,生地15g,土茯苓20g,布渣叶10g,菟丝子10g,生甘草10g
水煎服,日1剂,复渣再煎,分2次服,外擦祛脂生发酊,另脂溢洗液B外洗,经1月半的治疗而愈,1年后复查,未见复发。

按:
祖国医学认为:精血同源,精血能互生,精足则血旺。

“发为血之余”是说明发的调养来源于血;“发为肾之外候”则说明发虽由血滋养,但其生气则根源于肾气,因此发的生长与脱落,润泽与枯槁,均与肾的精气盛衰有关,若肾精亏虚则发枯不荣甚至脱落。

禤老用加味二至丸平补肝肾、养血生发,方中女贞子、旱莲草、桑椹子、制首乌、菟丝子补肝肾、填精血、养发生发;生地、丹参凉血活血;
土茯苓、布渣叶清热利湿祛脂;
蒲公英现代研究含肌醇,有促进毛发生长的作用;
生甘草清热生发,诸药合用,使精血充足,毛发得以濡养,故可取得满意疗效。

总结
祖国医学认为“肾为脏腑之本,十二脉之根,呼吸之本,三焦之源”,是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所在,调节的中心。

肾元盛则寿延,肾元衰则寿夭。

如《黄帝内经·素问》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气而藏之”。

李士材在《内经知要》中解释说:“肾水主五液,五气所化之液,悉归予肾”。

《景岳全书》说:“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葵是也”,又指出“命门为精血之海,为元气之根,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等等。

均说明人体体液系统的功能“肾”均参与其中,而起一定作用。

禤老认为皮脂亦属于人体体液系统的一部分,当属中医“精”的
范畴,与肾的关系最为密切。

以往中医对脂溢性皮肤病多限于从肺胃湿热辨治,而禤老则认为,皮脂溢出性皮肤病以肾阴虚证多见,皮脂属肾所藏,肾阴不足,相火过旺,虚火上扰,迫精外溢肌肤、皮毛,则皮脂分泌增多;
热蕴肌肤、皮毛则生痤疮、脱屑;
热郁化风则皮肤瘙痒、脱发。

根据这个病因病机,采用滋肾阴、清湿热的原则加味二至丸补肝肾、益阴血、安五脏、清湿热治疗脂溢性皮炎取得较好疗效。

丹参治疗脂溢性皮炎,近年研究表明:
脂溢性皮肤病的发生与皮脂溢出导致皮肤表面菌群失调使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大量生长繁殖有关,丹参味苦微寒,具有活血祛瘀、凉血解毒、祛脂除烦之功效,丹参所含的丹参酮具有抗菌消炎之功,对痤疮丙酸杆菌、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禤老采用大剂量(每次30~50g)配药治疗皮脂溢出性皮肤病效果满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丹参须后下,因其所含的丹参酮久煎后易遭破坏,故不宜久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