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教育学基本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教育观(在“上篇教育观”背面)
教育观是关于教育的观念系统,是对教育的基本理解与总体认识,主要包括教育的历史与形态、教育的目的与功能以及教育的规划与构想三方面内容。
第一章
1、简要了解关于教育起源的观点: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劳动起源论。
(P4-7) (1)生物起源论。
代表人物:利托尔诺和沛西·能。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动
物生存的本能,教育不仅存在于人类社会,也存在于动物世界。
(2)心理起源论。
代表人物:孟禄。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
成人的无意识的摹仿。
(3)劳动起源论。
主要观点:教育起源于人类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超生物经验
的传递和交流。
2、什么是教育。
(即教育的定义P7-12)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同社会的发展、人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狭义上说,教育主要是只学校教育。
3、简要掌握教育的要素。
(P12)
(1)教育者
从事教育活动的人就是教育者,他应有明确的教育目的,了解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2)受教育者
凡是在教育活动中承担学习责任和作为教育对象的人都是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是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联系起来的中介,如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等等。
4、简要掌握教育的基本形态及历史分期。
(P15)
教育的基本形态:家庭家庭,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
教育的历史分期:原始社会的教育、古代社会(包括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的教育、现代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5、简要掌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特点。
家庭教育:(1)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个体的成长而言具有极其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2)内容上具有零散性,方式方法上往往表现出一种随意性。
(3)家庭教育具有先导性、感染性、权威性、灵便性、针对性和终身性等特点。
学校教育:目的明确、组织严密、环境优越
社会教育:(1)更广泛的活动空间、影响更为广泛、更能有效地对整个社会发生积极作用。
(2)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3)教育的内容方法和形式上具有一定的灵便性
第二章
1、什么是教育目的。
(P42)
教育的目的就是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社会和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一种价值预设,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学校的教育目的,是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材培养所明确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领域。
2、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层次。
(P43)
教育方针——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育目标
教育方针:具有抽象性、普遍性和理想性特征
教育目标: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和特定的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是针对特定的对
象提出的
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具体化
3、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
(P43)
教育目的的功能,是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影响和作用。
(1)定向功能
教育目标规定了教育的社会性质,是对人的培养的定向作用,是对课程选择及其
建设的定向作用,教育目的决定了教师教学的方向
(2)调控功能
通过确定教育价值的方式调控、通过标准的方式进行调控、通过目标的方法进行
调控
(3)评价功能
对价值变异情况的判断与评价,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4)指导功能
体现在指导行政部门指定的有关方针政策上
4、简要掌握教育目的的选择和确立的依据。
(P46)
教育目的的选择,是指对人的培养目的或者目标所进行的选取或者抉择。
教育目的的确立,是指一定组织形式对教育目的进行确认和确定,是对教育目的或者目标选择结果的产物。
依据:(1)人的依据(2)社会依据
5、简要掌握教育目的价值取向。
(P47)
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就是对教育目的的阶段性进行选择时所带有的倾向性。
(1)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认为人的价值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和归宿。
主要反映在自
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中。
(2)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彻底割裂人与社会的关系)
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主张教育目的不应从人的需要出发,而应
从社会的需要出发,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评价教育的价值只能以其对社会的
效益来衡量。
(3)文化本位的价值取向
强调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三者的关系,认为教育活动就是一种文化
活动教育目的的指定应环绕文化这一范畴来进行。
6、简要掌握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P57)
我国的教育目的是建立在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上的,马克思强调把
人和社会性,归结为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实践活动。
7、简要掌握教育功能的分类。
(P62)
(1)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个体功能: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也称为教育的本体功能或者叫的固有功能
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为
教育的工具功能
(2)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妨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3)筛选功能和协调功能
(4)显性功能和隐性功能
8、掌握教育的社会发展功能,要具体到教育的经济功能有哪些,教育的政治功
能有哪些,教育的文化功能有哪些。
(P65)
(1)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2)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教育能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②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3)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
②教育的文化选择功能
③教育的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
④教育的文化更新和创造功能
(4)教育再生产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的功能
9、什么是个体发展。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身心发展,即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中不断发生的身心两方面的变化过程,是个体的潜在素质变成现实特征的过程。
10、简要掌握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P72)
(1)教育促进人体个性化的功能
①教育培养个体主体性
②教育促进个体独特性的形成
(2)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
①促进个体思想意识的社会化
②促进个体行为发社会化
③促进个体职业和身份的社会化
第三章
(P80)
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面推荐素质教育向来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主旋律。
2、素质教育的定义。
(P86)
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长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注重开辟人的身心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3、简要掌握素质教育的特征。
(P86)
(1)全体性
广义的全体性,是指素质教育必须向全体人民,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必须通过一定途径接受一定时限、一定程度的基础教育。
狭义的全体性,只素质教育必须为全体适龄儿童敞开接受正规基础教育的大门。
这保证了受教育成为每一个人的权利和义务,使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保持在最低可接受的水平上,贯彻了社会主义“机会均等”原则。
(2)基础性
素质教育把提高国民素质落实在基础教育上,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
(3)全面性(就其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而言)
要求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必须得到全面的和谐的发展。
(4)主体性(就教育对象而言)
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4、简要掌握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P91)
首先,素质教育是作为对应试教育的纠编而提出来的。
其次,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现代化进程的必然阶段。
实际上,素质教育思想也是当代国际教育思潮发展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我们改革开放顺乎世界潮流在教育改革上的有力证明。
5、简要掌握主体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
(P95)
(1)教育主体(教育本体)——前提
(2)受教育者主体(即学生主体)——核心、归宿
(3)教育者主体(即教师主体)——条件
6、重要掌握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比较。
(P102)
(1)教育目的:发展人和选拔人
①素质教育是一种发展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发展性教育,它主要开辟人的潜能、塑造人的个性、实现人的价值
②应试教育是一种选拔人的教育,它是面向少数学生的选拔性教育,它主要是通过考试来进行
(2)人与社会:积极促进和消极适应
①素质教育以人为出发点,把人当做社会生活的主体来培养
②应试教育以社会为出发点,把人当做社会生活的客体来培养
(3)人与教育:因材施教与削足适履
①开放性与封闭性
素质教育是开放性教育,要求
a.树立新的教材观
b.注重科技的沟通与渗透
c.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和实践环节的教学
d.注重学科教学的间接目标
素质教育是封闭性教育,要求
a.陈旧的教材观
b.各学科相互孤立
c.理论脱离实际,学科教学缺乏生机和活力
d.片面追求学科教学的直接目的
②个性化与模式化
③启示式与注入式
第四章
1、人性的划分(P123-126),性善论和性恶论的代表人物。
(P127),简要掌握什么是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内容。
(1)以人性的善、恶为尺度来划分
性善论——孟子、卢梭
性恶论——荀子、奥古斯丁
(2)以人性的实际内容为尺度来划分
自然属性是指人与生俱来的生理和心理的要素。
人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就是以本能需要为基本的食欲、性欲和自我保护三种基本机能。
社会属性是指由人的社会生活决定的人的类特性。
社会属性的表现有:人类共在的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性,人际关系的社会交往性,人的道德性。
精神属性是指与人的精神生活相关的属性,包括人的理性、意志、情感等。
精神属性的特征主要包括人的精神活动的创造性、价值的定向性和有自我意识。
2、中国人性论主张的主要观点(P127)
性善论——孟子
性恶论——荀子
性无善无恶论——告子、王充
性有善有恶论——世硕、扬雄
性三品说——董仲舒
三品:上中下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
3、重点掌握教育时间的人性论视野(P144)要全面掌握,例如,人性善——内展说,人性恶——外烁说,什么是内展说,什么是外烁说。
(P145),以及超越善恶的论的教育实践。
(1)人性善恶论的教育实践
①性善论与“内展说”
“内展说”是建立在人性善这一理论基础上的。
性善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善良的本性,具有积极向上的因素,“人皆可以为尧舜”,教育要根据人的善良和美德天性展开。
“内展说”的教育观和教学观更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因素,强调儿童自主、自由的发展。
②性恶论与“外砾说”
性恶论认为,人天生就具有贪婪、懒惰、人性、逃避等恶端,这些倾向是动物的本能和人身上的延续。
由于人性为恶,所以必须对人的本性加以制约、改造,通过教育使之向善。
③人性善恶论及其实践反思
对人性善恶的判定实际上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的结果,或者说是一种理论层面的对人性的应然预设,而教育实践中的人性状况更应该是我们关注的问题。
反思“转换视角重新认识人性的善恶问题:
①可以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转向人性的事实判断。
②把人性善恶的预设转向对人性的积极定向和消极定向。
(2)超越善恶论的教育实践
①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②人的受动性和能动性的统一
③人性的不变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④人的理性是教育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理性:是以思维为核心的认识能力、道德、意志、价值定向和自我意识
第五章
1、什么是知识。
(P156《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的前四句话)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
它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乘胜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对客观实际的反映。
人类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和科学研究中所获得的对事物的了解,其中可靠的成份就是知识。
依据反映对象的深刻性和系统性程度,知识可分为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
2、什么是显性知识、隐性知识?迈克尔波兰尼(P164)
(1)可以用书面语言、图表或者数学公式表达出来的知识称为显性知识;
(2)将那些存在于个人头脑中,存在于某个特定环境下,难以正规化、难以沟通、难以言传、那仪清晰表达或者直接表传递、不能被系统地阐述出来的知识称为隐性知识。
OECD 事实知识 原理知识 技能知识 人力知识
3、重点掌握教育实践的知识论视野。
既可能大题也拆分考小题。
例如,知识和
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等等。
知识和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新课程的三维目标
(1)知识是教育的载体
①知识具有育智价值,即它对个体的智力开辟、智慧增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②知识具有育德价值,即道德是人的一种社会规定性,知识是德育的必要条件,知识教育对于道德意识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
③知识具有育美价值,一方面,人类的文化知识是个体审美能力的前提和基础。
另一方面,个体的审美能力与知识学习又是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
(2)素质教育的知识论基础
①素质教育,应该将最有价值的东西交给学生
②素质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叫身状态
③素质教育,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无限发展潜力
④素质教育,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⑤素质教育,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要有新意,教学内容必须对学习主体有特定的意义和价值,要拒绝崇拜)
(3)新课程“三维目标”总体目标 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①知识与技能
知识是人对客观事物认识和经验的总和,技能是掌握和运用某种专门技术的才干,它是由知识经过实践和训练转化而成的。
②过程与方法
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操作系统。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既是课堂教学的目标之一,又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
“三维目标”是“三位一体”的,是一个问题的三个方面:
知识与技能是课程目标的核心,它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维目标实现的过程中得以最终的实现;
过程与方法属于课程实施的操作系统,它在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实现中得以实现;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是课堂教学的动力系统,它是伴有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而实现的。
教育思想中的知识命题
一 知识即是美德
二 知识就是力量
三 什么知识最重要
四 谁的知识最重要
第六章
1、简要掌握生命的形式(P218)
(1)自然生命
即人的肉体生命,主要是生命的生物学解读,它是人的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的前提和基础。
最本质特征是脆弱性、有限性。
(2)社会生命
即人的文化生命,主要是对生命的社会学解读,它是人的自然生命的拓展和精神生命得以实现的中介。
(3)精神生命
即人的价值生命和意义生命,主要是哲学、宗教和伦理学对于生命的解读,她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最高阶段。
2、简要掌握生命与教育的关系。
(P224)
(1)生命是教育的起点和基础,是教育活动的第一个条件
(2)生命先天的“不完善性”决定了个体接受教育的必要性
(3)生命所具有的“无限潜能”为教育活动提供可夸姣的发展前景
(4)作为生命的存在方式,教育是一项引导个体进步向上的事业
(5)教育与个体的生命发展是相辅相成、不可剥离的
3、重点什么是生命化教育以及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P233)
(1)生命化教育,是用来指称顺乎个体生命发展规律的教育,它所关注的是教
育本身的生命性、人文性和自由精神。
具体来说,生命化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的生存性、生成性,它的着力点在于创建和谐校园,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和愉悦的学习生活,它总是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作为判断教育质量的伦理标准。
(2)生命化教育的核心理念
①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富有人性的教育,起根本目的在于“育人”而不是“造物”。
②生命化教育是认同个性差异、注重个性发展、强调特色培养的教育。
③生命化教育是学生的“发展潜力”得到充分开辟的人本主义教育。
④生命化教育是注重师生精神状态、倡导成功体验的教育。
⑤生命化教育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促进其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教育应该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教育应该充分认识到知识之于智慧的启迪作用,教育必须充分尊重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倡导个体的自主发展。
⑥生命化教育是一种面向未来,超越学校教育、超越制度化教育的终身教育。
⑦生命化教育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
⑧生命化教育是一种关涉人生价值和人生信仰的教育。
4、什么是生命教育。
(P244)
生命教育主要是指关于生命的教育,是旨在于引导学生了解生命、认识生命、珍爱生命、发展生命的教育。
第七章
1、什么是公民教育(P268)
(1)狭义的公民教育,是指旨在培养参预国家或者社会公共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公民学科,其主要内容是学生成为合格公民的一些知识教育
(2)广义的公民教育,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养人们有效地参预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健全自律的、具有公民意识的、具有公民美德明达的公民各种教育活动的总称。
2、简要掌握公民教育的意义。
(P275)
(1)推进国家的政治民主进程
(2)缓解国内社会矛盾
(3)解决国际冲突和纠纷
(4)加强交流与合作,推进社会进步
(5)有助于实现人的现代化
3、简要掌握公民教育的总目标。
(P276)
公民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并造就健全自律的合格公民。
4、简要掌握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
(P281)
(1)公民人格的培养
(2)公民意识的培养:民主意识、自由与平等意识、法治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
(3)公民素质的培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政治素质、社会素质、创新素质
5、详细掌握我国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
(P290)
(1)宏观措施
①学校应该成为公民教育的住阵地。
学校是最重要的公民教育机构。
②应该通过家庭进行公民教育。
③应该从社会角度宣传公民教育。
④应该加强国家直接干预公民教育的力度。
(2)微观视角
学校教育作为公民教育的主要途径,可以从以几方面展开:
①专门开设“公民”课程
②将公民教育整合渗透到学校的整体课程之中
③开设综合课程
第八章
1。
简要掌握“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内涵。
(P315)
(1)人类生活需要教育
(2)教育应该根植于现实生活
(3)教育机“生长”和“改造”
2。
简要掌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P319)
精品文档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由“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三个基本命题构成。
“生活教育”集中反映了他在教育目的、内容、方法等方面的主张。
而“生活即教育”这一命题则是其教育思想的核心组成部份。
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