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 痰饮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辨证论治】 1.辨标本的主次
掌握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特点。本虚为阳气不 足,标实指水饮留聚。无论病之新久, 都要根据症状 辨别二者主次。 2.辨病邪的兼夹
痰饮虽为阴邪,寒证居多,但亦有郁久化热者; 初起若有塞热见症,为夹表邪;饮积不 化,气机升降 受阻,常兼气滞。
二、治疗原则 痰饮的治疗以温化为原则。因饮为阴邪,遇寒
证机概要:邪犯胸肺,枢机不利,肺失宣降。 治法:和解宣利。 代表方:柴枳半夏汤加减。本方功能和解清热,宣肺 利气,涤饮开结,用于悬饮初期出现寒热往来,胸胁闷痛等。 常用药:柴胡、黄芩清解少阳;瓜蒌、半夏、枳壳宽 胸化痰开结;青皮、赤芍理气止痛;桔梗、杏仁宣肺止咳。
2.饮停胸胁证 胸胁疼痛,咳唾引痛,痛势较前减轻,而呼吸困难加重,咳逆气喘,息 促不能平卧,或仅能偏卧于停饮的一侧,病侧肋间胀满,甚则可见病 侧胸廓隆起,舌苔白,脉沉弦或弦滑。
谢谢
本节讨论以《金匮要略》痰饮病内容为主。 四饮的临床表现多端,与西医学中的慢性支气管 炎、支气管哮喘、渗出性胸膜炎、慢性胃炎、心 力衰竭、肾炎水肿等均有较密切 联系。
【病因病机】
痰饮的成因为外感寒湿、饮食不当或劳欲所伤,以致肺、 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水谷不得化为精微输布全身,津液停积 为患。 一、病因 1.外感寒湿
【相关检查】 四饮所涉及的疾病颇多,临证应注意结合有关
检查。如胸部X线及B超探查表明有胸腔积液,胸水常 规比重大于1.018,蛋白含量大于2.5%,细胞计数以淋 巴细胞为主,有助于渗出性胸膜炎的诊断。胃镜检查 胃黏膜有炎症、充血、糜烂,或有腺体萎缩,幽门螺 旋杆菌阳性,有助于慢性胃炎的诊断。有心功能不全 的临床表现,肺毛细血管楔嵌压(PCWP)增高,或颈静 脉压增高,有助于左心衰或右心衰的诊断。尿常规 检查有血尿、蛋白尿,尿沉渣发现有多量红细胞、白 细胞、透明管型和颗粒管型,有助于急性肾小球肾炎 的诊断。
证机概要:饮停胸胁,脉络受阻,肺气郁滞。 治法:泻肺祛饮。 代表方:椒目瓜蒌汤合十枣汤或控涎丹加减。三方均为攻逐水 饮之剂。椒目瓜蒌汤主泻肺降气化痰;十汤和控涎丹攻逐水饮,用 于形体壮实,积饮量多者。 常用药:葶苈子、桑白皮泻肺逐饮;苏子、瓜蒌皮、杏仁、枳 売降气化痰;川椒目、茯苓、猪苓、泽泻、冬瓜皮、车前子利水导 饮;甘遂、大戟、芫花攻逐水饮。
2.饮留胃肠证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 沥有声,腹满 便秘,口舌千燥,舌苔,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证机概要:水饮壅结,留于胃肠,郁久化热。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方: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前方攻守兼施,因势 利导,用于水饮在胃;后方苦辛宣泄,前后分消,用于水饮在肠,饮郁 化热之证。 常用药:甘遂、半夏逐饮降逆;白芍、蜂蜜酸甘缓中,以防伤正; 甘草与甘遂相反相激,祛逐留饮;大黄、葶苈,攻坚决壅,泻下逐水; 防己、椒目辛宣苦泄,导水利尿。
证机概要:饮邪久郁,气机不利,络脉痹阻 治法:理气和络 代表方:香附旋覆花汤加减。本方功能理气化饮和络, 用于咳嗽、痰少、胸痛属络脉痹阻者。
常用药:旋覆花、苏子降气化痰;柴胡、香附、枳壳 疏肝理气解郁;郁金、延胡索利气通络;当归、赤芍、沉 香行瘀通络
4.阴虚内热证 咳呛时作,咯吐少量黏痰,口干咽燥,或午后潮热,颧红,心 烦,手足心热,盗汗,或伴胸胁闷痛,病久不复,形体消瘦, 舌质偏红,少苔,脉小数。
证机概要:饮阻气郁,化热伤阴,阴虚肺燥。 治法:滋阴清热 代表方:沙参麦冬汤合泻白散加减。前方清肺润燥, 养阴生津,用于干咳,痰少,口干,舌质红;后方清肺降火, 用于咳呛气逆,肌肤蒸热。 常用药:沙参、麦冬、玉竹、白芍、天花粉养阴生津; 桑白皮、桑叶、地骨皮、甘草清肺降火止咳。
(三)溢饮
多因外感风寒,玄府闭塞,以致肺脾输布失职,水饮流溢四肢肌 肉,寒水相杂为患。如宿有寒饮,复加外寒客表而致者,多属表里俱 寒;若饮邪化热,可见饮溢体表而热郁于里之候。 1.表寒里饮证 身体沉重而疼痛,甚则肢体浮肿,恶寒,无汗,或有咳喘,痰多白沫, 胸闷,干呕,口不渴,苔白,脉弦紧
(二)悬饮 多因素体不强,或原有其他慢性疾病,肺虚卫弱,时
邪外袭,肺失宣通,饮停胸胁,络气不和。如若饮阻气郁, 久则可以化火伤阴或耗损肺气。在病程发生发展中,可见 如下证型。 1.邪犯胸肺证 寒热往来,身热起伏,汗少,或发热不恶寒,有汗而热不解, 咳嗽,痰少,气急, 胸胁刺痛,呼吸、转侧疼痛加重,心下 痞硬,干呕,口苦,咽干,舌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亦可停而成饮。若体虚气弱,或劳倦太过之人,一旦伤于水湿,更 易停蓄为病。
二、病机 三焦气化失宣是形成痰饮的主要病机。三焦司全身的气
化,为内脏的外府,运行水谷津液的通道,气化则水行。若三 焦失通失宣,阳虚水液不运,必致水饮停积为患。若联系到五 脏,痰饮之生成则与肺、脾、肾功能失调有关。肺居上焦,主 气,肺气有宣发肃降,通调水道的作用。若因肺气失宣,通调 失司,津液失于布散,则聚为痰饮。脾居中州,而脾主运化,有 运输水谷精微之功能。若因湿邪困脾,或脾虚不运,均可使水 谷精微不归正化,聚为痰湿。肾为水脏,处下焦,主水液的气 化,有蒸化水液、分清泌浊的职责。若肾气肾阳不足,蒸化失 司,水湿泛溢,亦可导致痰饮内生。三脏之中,脾运失司,首 当其冲。
则聚,得温则行。通过温阳化气,可杜绝水饮之生 成。故《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提 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同时还当根据表 里虚实的不同,采取相应的处理。水饮壅盛者,应祛 饮以治标;阳微气虚者,宜温阳以治本;在表者,当温 散发汗;在里者,应温化利水;正虚者补之;邪实者攻 之;如属邪实正虚,则当消补兼施;饮热相杂者,又当 温清并用。
不能布津,阳虚不运,饮邪留伏,支撑胸膈,上逆迫肺。此证多呈发 作性,在感寒触发之时,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主。 1.塞饮伏肺证 咳逆喘满不得卧,痰吐白沫量多,经久不愈,天冷受寒加重,甚至引 起面浮跗肿。或平素伏而不作,遇寒即发,发则寒热,背痛,腰痛,目 泣自出,身体振振动。舌苔白滑或白腻,脉弦紧
证机概要:支饮日久,脾肾阳虛,饮凌心肺。 治法:温脾补肾,以化水饮 代表方: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二方均能温 阳化饮,但前方补肾,后方温脾,主治各异,二方合用,温 补脾肾,以化水饮,用于喘促,气短,胸闷,怯寒肢冷,心悸 气短者。 常用药:桂枝、附子温阳化饮;黄芪、怀山药、白术、 炙甘草补气健牌;苏子、干姜、款冬花化饮降逆;钟乳石、 沉香、补骨脂、山萸肉补肾纳气。
因气候湿冷,或冒雨涉水,坐卧湿地,寒湿之邪侵袭肌表, 困遏卫阳,致使肺不能宣布水津,脾无以运化水湿,水津停滞, 积而成饮。 2.饮食不当
凡暴饮过量,恣饮冷水,进食生冷;或炎夏受热以及饮酒后, 因热伤冷,冷热交结,中阳被遏,脾失健运,湿从内生,水液停积 而为痰饮。
3.劳欲体虚 劳倦、纵欲太过,或久病体虚,伤及脾肾之阳,水液失于输化,
证机概要:寒饮伏肺,遇感引动,肺失宣降。 治法:宣肺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有温里发表之功,用于支饮遇寒 触发,表寒里饮之证。 常用药:麻黄、桂枝、干差、细辛温肺散寒化饮;半夏、厚朴、 苏子、杏仁、甘草化痰利气;伍入五味子温敛肺气。
2.脾肾阳虚证 喘促动则为甚,心悸,气短,或咳而气怯,痰多,食少,胸闷, 怯寒肢冷,神疲,少腹拘急不仁,脐下动悸,小便不利,足附 浮肿,或吐涎沫而头目昏眩,舌体胖大,质淡,苔白润或腻, 脉沉细而滑
如用十枣汤或控涎丹峻下逐水,剂量均从小量递增,一般连服 3-5日,必要时停两三日再服。必须注意顾护胃气,中病即止,如药 后出现呕吐、腹痛、腹泻过剧,应减量或停服。
3.络气不和证 胸胁疼痛,如灼如刺,胸闷不舒,呼吸不畅,或有闷咳,甚则 迁延,经久不已,阴雨更甚,可见病侧胸廓变形,舌苔薄,质 黯,脉弦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始有“痰饮”名称, 并立专篇加以论述,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 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是 诸饮的总称。其中狭义的痰饮,则是指饮停胃 肠之证。 该篇提出“用温药和之”的治疗原 则,至今仍为临床遵循。
杨仁斋所著《仁斋直指方》首先将饮与痰的 概念作了明确的区分,提出饮清稀而痰稠浊。 叶天土总结前人治疗痰饮病的经验,重视脾、 肾,提出了“外饮治脾,内饮治肾”的大法。
本病的病理性质,则总属阳虛阴盛,输化失调,因虚致实, 水饮停积为患。以中阳素虚, 脏气不足,实是发病的内在病 理基础。
一、诊断依据 应根据四饮的不同临床特征确定诊断。
1.痰饮 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 瘦,属饮停胃肠 2.悬饮 胸胁饱满,咳唾引痛,喘促不能平卧,或有肺痨病史, 属饮流胁下。 3.溢饮 身体疼痛而沉重,甚则肢体浮肿,当汗出而不汗出,或 伴咳喘,属饮溢肢体。 4.支饮 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证机概要:肺脾失调,寒水内留,泛溢肢体。 治法:发表化饮。 代表方:小青龙汤加减。本方发表散寒,温肺化饮,用于表寒里 饮所致的恶寒发热,无汗,四肢沉重,甚则肢体微肿者。 常用药:麻黄、桂枝解表散寒;半夏、干姜、细辛温化寒饮;
五味子温敛肺气:白芍、炙甘草甘缓和中,缓和麻、桂辛散太过。
(四)支饮 多由受寒饮冷,饮邪留伏,或因久咳致喘 痰饮 多由素体脾虚,运化不健,复加饮食不当,或为外湿所伤而致脾
阳虚弱,饮留胃肠引起。 1.脾阳虚弱证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脘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 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 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证机概要:脾阳虚弱,饮停于胃,清阳不升。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前方温脾阳,利 水饮,用于胸胁支满,目昡,气短;后方和胃降逆,用于水停心下,脘 痞,呕吐,眩悸。 常用药:桂枝、甘草辛甘化阳,通阳化气;白术、茯苓健脾渗 湿;半夏、生姜和胃降逆。
痰饮
定义: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 某些部位的一类病证。痰,古通“淡”,是指水一 类的可以“淡荡流动”的物质。饮也是指水液, 作为致病因素,则是指病理性质的 液体。为此, 古代所称的“淡饮”、“流饮”,实均指痰饮而 言。
《内经》无“痰”之证,而有“饮”、“饮积” 之说。如《素问・经脉别论》日:“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 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论 述了正常的水液代谢。《素问・六元正纪大 论》曰 “土郁之发,民病饮发湿下”等,认为 牌肾功能失调,湿邪淫溢,可发生停饮之病。 这些论述,是对痰饮认识的开端,又为后世痰 饮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莫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