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农垦现代农业发展调研报告
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
湖南农垦建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现有国有农场(管理区、区、镇)61个,分布在除长沙、娄底以外的12个市州。

其中行政区1个(君山区)、管理区6个(县级5个、副县级1个)、建制镇3个。

全省垦区总人口73.9万人,土地面积16.62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7.79万公顷,水面面积2.71万公顷,林地面积3.04万公顷。

农业支柱产业为水稻、生猪、油料、水产、茶叶、水果。

2020年,全省垦区粮食产量为69.31万吨,当年生猪出栏112.38万头,猪肉产量9.33万吨,水产品产量为13.89万吨,油料产量4.96万吨,实现国民生产总值325.6亿元。

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

2017年,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根据中央和省农垦改革发展文件要求,要着力将农垦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全面增强农垦内生动力、发展活力和整体实力,努力将农垦打造成为农业领域的“航母”,不断提高粮食和大宗农产品的保障能力和示范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

为全面了解湖南省农垦国有农场现代农业发展现状,探索农垦改革发展的制约因素,促进农垦加快发展,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与农垦处、湖南省农垦管理服务站联合对君山、西湖、西洞庭、大通湖、屈原、回龙圩和东山峰等7个管理区(区)进行了调研。

调研地点涉及常德、益阳、岳阳、永州四市,从人口规模、面积、经济总量上来看,此次调研覆盖面广,调研结果能够较客观地反映全省农垦现代农业的整体发展状况。

一、湖南省农垦现代农业发展成就
近年来,湖南农垦认真贯彻落实农垦改革发展文件精神,围绕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目标,加快推动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改革,农垦农业生产关系进一步转变,生产力得到了较大提高,集约型、规模型、高效型农业实现较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升,农垦现代农业发展已走在全省前列。

屈原管理区、大通湖管理区、西湖管理区、西洞庭管理区建设成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初步建立,垦区农业实现了规模化发展。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实现农业第二次飞跃的基础。

“十三五”以来,湖南农垦加快推进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积极创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机制,促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兼业化的分散经营向专业化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一是建立了现代农业生产组织机制。

农垦改革后,7个管理区(区)以原农场为基础,分别成立了西洞庭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西湖丰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大通湖土地资
产经营有限公司、屈原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君山农垦有限公司、回龙圩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和湖南东山峰现代农业有限公司等农垦经济组织,承担农场国有资源资产包括农场国有土地的统一管理职能职责,并按照市场化运作要求,与农业大户、合作社、龙头企业开展农业生产经营合作,建立了大农场统筹小农场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改变过去以农户为单元的小农生产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关系的大转变,有力地推动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经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立了土地有序流转机制。

2000年湖南省农垦改革时,各农场将国有土地以“责任田”和“经营田”方式分配给农场职工,造成农场土地碎片化。

2018年,各农场通过开展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将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到农场经济组织名下,进一步明确了农场国有土地使用权的权属关系。

各农场正在探索通过回收、流转两种方式逐步实现土地集中整合,再次形成土地规模优势,推动农场适度规模经营。

西洞庭管理区2017年以来大力实施规范国有农用地改革和资源资产清理回收工作,出台了《规范国营西洞庭农场国有农用地管理推进方案》,对全区国有农用地和资源资产进行全面清理登记,实行台账管理。

完善责任田、经营田退出机制,对所有“经营田”和闲置地全部收回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对分配到职工的“责任田”,要求职工退休领取养老保险之日,必须全部退交公司管理,实现农场国有土地管理一盘棋。

西湖管理区、大通湖管理区、屈原管理区和
回龙圩管理区则通过土地流转方式,逐步实现土地集中。

根据土地整体条件,按照每亩每年400-600元不等价格从职工手中统一流转,再由农场经济组织统一流转给农业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为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提供了用地保障。

君山区在集约土地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该区成立了湖南省君山农垦有限公司,所辖乡镇为子公司。

君山区将60.94万亩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全部确权在君山农垦公司名下;建立了农垦国有土地管理信息平台,平台建设以分公司为单位,掌握了农垦职工家庭人口、种田面积及类别、土地租赁流转等情况;成立了流转服务中心充当全区农垦土地流转中介,既大大减少了流转方单个谈判时间和费用,又可以让农工安心从事其他事务,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作用,促进规模化农业发展。

目前,7个管理区(区)流转土地面积达52.63万亩,收回土地面积6.69万亩,经营非农垦土地面积0.68万亩。

三是建立了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近年来,7个管理区(区)加大对现代农业的投入力度,整合财政资金和项目,大幅度增加政府资金对现代农业的支持力度。

发展农业保险,完善现代农业巨灾风险转移分摊机制。

积极盘活农垦国有土地资源,推进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以土地抵押担保和入股等形式,积极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进入垦区现代农业发展领域。

以西湖管理区为例,2020年,现代农业共吸纳投资54267万元,其中政府资金17000万元、金融资金
12000万元、社会资金25000万元、农业保险267万元。

垦区基本形成了政府资金带动、金融资金和社会资金共同投入、农业保险分摊风险的现代农业投入机制。

四是建立了农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

各管理区(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出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模式,建立并完善适应不同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农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分享更多二三产业的增值收益,实现企业与农民的双赢。

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为现代农业长久、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西湖管理区按照“区域中心、农业公园”的总体构想,重点培育以德人牧业、丰润公司、明穗生态园为龙头的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主体,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务工”“合作社+农户务工+土地流转”“产业大户+普通农户”等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就业工资、资产分红“三大收入”,实现了与全区932户农户的利益联结,仅德人牧业一家就帮助200多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

同时,乳业上下游产业链也得到延伸发展,带动发展起13000亩草业产业,公司与农民签订合同,所生产的牧草由公司保底价收购,农民收入更有保障。

目前,农业产业发展经营主体就近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500多个,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左右;各类新型企业流转原贫困户土地收入达2000万元以上;年累计发放农户务工工资和劳动报酬1500多万元。

(二)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垦区农业实现了产业化发展。

各管理区
(区)充分发挥农场土地规模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培育出一批有特色、有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农业,并积极推动一
二三产融合发展,形成了现代农业全产业链。

—是建成了一批特色种养基地。

各管理区(区)在提高粮食产能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建成了虾蟹、柑橘、茶叶、奶牛、栀子、朝鲜蓟等一批各具农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进一步丰富了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效益,增加了农工收入。

如屈原管理区大力发展栀子产业,发展栀子基地10万亩,建成省内第一个栀子小镇,形成“10万亩基地,10亿元产值”栀子果产业;西洞庭管理区着力培育朝鲜蓟产业,种植面积近3万亩,占全国种植面积的90%;西湖管理区全力发展奶牛产业,养殖奶牛1500头,建成5000亩优质牧草种植核心示范基地、4万吨健康乳品生产线、1万吨有机肥加工生产线、10万吨牧草饲料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全程可控的南方特色奶牛养殖基地;大通湖管理区和君山垦区大力发展稻虾共作,稻虾共作面积分别达到5.6万亩和7万亩,每亩可为农户增收近4000元;回龙圩管理区发展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面积10万亩;东山峰茶叶种植面积达1.8万亩,基本形成了“一场一特”的发展格局。

二是打造了一批核心产业链条。

7个农场以拳头产品为核心,推动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三产走高端,培养了“饲料、栀子、朝鲜蓟、奶牛、茶叶、大米”等6条核心产业链,推动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集群化发展,农业抗风险能力和经济效益均显著提高。

屈原管理区以正虹科技为龙头,积极做大主业,盘活肉食品深加工,创新生猪养殖模式,发展生猪冷链物流,打造“饲料-养殖-加工-物流”产业
链;以海泰博农为龙头带动栀子产业发展,形成了种植、研发、加工、销售、观光全产业链。

西洞庭管理区着力培育朝鲜蓟产业,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旅游”朝鲜蓟全产业链,产品远销欧美市场。

西湖管理区大力发展以乳业为主体的“种-养-加-销-游-创”全产业链。

东山峰围绕做大做强“一杯茶”,发展了3家以品茶鉴茶为特点的旅游产品经营店和2家以茶叶为主的特色农产品电商企业,极大促进东山峰茶叶生产、销售水平的提升。

君山、西湖、西洞庭、大通湖、屈原5家农垦场,扩大香米、黑米等优质品种种植,培育起金燕子、金健粮食、天下洞庭、宏硕生物等龙头企业,打响了大通湖、丰翼、洞庭晶玉、岳球牌等大米地域品牌。

全产业链经营已经逐渐成为湖南农垦农业领域最有竞争力的产业模式。

据初步统计,7个管理区围绕打造核心产业链共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9家,其中国家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14家,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

三是培育了一批国内知名品牌。

近年来,各管理区(区)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不断加大农产品质量管控,农产品质量得到显著提升,培育了一批绿色食品、有机食品。

据统计,全省农垦推广可追溯农业产品规模达30多万亩,追溯范围已覆盖茶叶、大米、蔬菜、柑橘、蟹等主要农产品。

继“正虹饲料”“乐宝食品”“国泰食品”获中国驰名商标后,西洞庭管理区的“湘雅”食用油脂、“鑫湘汇”罐头商标亦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

大通湖大米、大通湖大闸蟹、峰蜜柑、君山芦笋等多个农产品成功获评国家地理标
志产品。

回龙圩管理区的峰蜜柑、脐橙荣获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A级绿色食品认证,成功列入中国农垦品牌目录,并获得湖南省著名商标、马德里国际商标。

据统计,七大管理区共获“三品一标”认证78个,拥有中国驰名商标6个,省著名商标7个。

四是探索了一批农业新业态。

各管理区(区)结合本地资源特点,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在垦区发展起了康养农业、文创农业、休闲农业等一批农业新业态。

东山峰管理区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环境、产业等特点,推动农业与健康养老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茶叶+康养”农业,打造体验式茶园,将茶叶采摘与避暑相结合,带动了民宿发展,现有民宿50余家,每年给茶农带来经济收入200余万元。

东山峰管理区被评选为“中国长寿之乡”。

西湖管理区推动农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奶牛+文创”农业,将有关奶牛的知识和文化创意元素融入到农业开发中,打造了奶牛科普、奶制品制作、奶牛酒店、农事活动等文创项目和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业内涵,提升了产业价值。

君山区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打造了君山野生荷花世界、洞庭湖博览园、良心堡万亩油菜花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新景点,建成了柳林洲葡萄走廊和新洲村农家乐特色一条街、洞庭湖生态渔村等一批休闲旅游基地,带动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农园的发展。

(三)先进科学技术广泛应用,垦区农业实现了科技化发展。

各管理区(区)充分发挥农垦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快
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农业、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的发展。

农垦也逐步成为全省现代农业科技孵化的实验地和示范区。

一是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

各管理区(区)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积极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重点集成推广了“两优两省”四大生产技术。

“两优”即大力推广优质品种和优质栽培技术,提高农业的品质及产量。

如君山区绿色农业集团,通过引进瑞克斯旺35-522再生辣椒新品种并开展试验示范,每年可以收获三季,每亩收入可达4万元,极大地降低了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两省”即推广全程机械化省力省工技术,提高农业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

屈原管理区以机育、机插、机防、机烘为重点,推广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积极推广履带式耕田机、大型高效农药喷雾机、收割秸秆还田一体机、秸秆打捆机、节能烘干机等新型高效机械以及与其相适应、相配套的高产高效农艺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现代化水平。

全省农垦系统近年来农业机械拥有量保持了较快的增长速度,农业机械化水平得到了迅速发展。

据统计,截至2020年末,7个管理区(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6.14%,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为62%,调查垦区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4.14个百分点。

二是信息技术广泛运用。

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在农垦农业产业领域得到深入的应用和推广,逐步实现多渠道销售、在线支付、物流配送等全流程服务。

在《“十三五”
期间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意见》《关于加快农村寄递物流体系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出台后,农产品商品化、品牌化进程加快。

2021年,大通湖管理区的大闸蟹再次火遍全网,以食安天下农业为代表的闸蟹企业,与盒马生鲜、叮当买菜等平台合作,产品入超市、进社区,拓宽销售渠道后,经济效益大幅提升;该企业还开发出香辣闸蟹等熟制蟹产品,打破产品的季节限制,实现大闸蟹全年销售,利用线上销售形式,实现了消费人群、消费场景拓展,形成了基于互联网的新型产品销售方式。

三是智慧农业加快发展。

数字化技术应用已经运用到农垦大米、柑桔、闸蟹、饲料、奶业、栀子等领域,垦区智慧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西洞庭管理区与中联重科合作建设智慧农业(水稻)项目,大力发展数字农业,初步建立了空天地一体监测体系、全生命周期的数据管控模型、智能控制的农事服务中心。

2021年是该场智慧农业(水稻)项目运行首年,已经实现了农药化肥显著减少,其中早稻、晚稻、一季稻氮肥使用量分别降低30.1%、37.72%、37.27%,总药剂用量分别降低34.1%、31.7%、30%,大米品质更好、口感更佳、成本更低、收益更好。

四是研发出一批创新型产品。

各管理区坚持以特色产业为依托,通过科技攻关,研发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市场发展潜力的创新型农业科技产品,有力促进了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西洞庭管理区通过与湖南农大联合科技攻关,
利用朝鲜蓟茎叶研发出可以预防三高的保健茶,实现了变废为宝。

屈原管理区大力扶持栀子产业开发,通过在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成功研制出天然色素、藏红花素、植物精油、天然香料、金栀甜茶等一批新产品,计划实现10亿元栀子GMP精源深加工产值目标,栀子价值成几何式增长。

(四)农业发展方式不断创新,垦区农业实现了联合化发展。

近年来,各管理区不断创新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三联”战略,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两条腿走路,实行强强联合,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充分发挥了农垦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示范引领作用。

一是推动垦垦联合发展。

大通湖、屈原等垦区本着“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加强垦垦合作,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2019年,大通湖垦区、屈原管理区与上海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结成长期、全面的战略合作关系。

两个管理区通过光明食品集团上海农场有限公司连锁配送网络,推动名特优农产品进入“长三角”,进一步拓宽销售市场,促进垦区产业提质升级。

二是推动垦地联合发展。

各管理区(区)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水平高的优势,组建农垦农机合作社,全面推广“农垦职工+合作社+社会化服务主体”模式,为当地农村和农民提供播、插、收、烘、储等全环节、全过程服务,把农垦和
农民连在农业产业链上,结成生产联合体。

如屈原管理区在粮食生产农机服务方面,大力实施“六统一”模式,即由农机专业服务队为当地农民统一供种与催芽、统一机直播、统一排灌、统一机耕、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收割,既解决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又带动当地现代农业的发展,实现垦地联合发展。

二、农垦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近年来,湖南省农垦现代农业虽然实现了较快发展,但仍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制约着农垦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土地集中成本较高,规模经营受到制约。

一是土地回收阻力大。

目前七大管理区共有经营田22.32万亩、责任田26.03万亩。

2000年湖南省农垦改革以来,农场土地参照周边农村的做法分给了农工。

按照新一轮中央农垦改革的意见,通过确权颁证收回农工手中的农场国有土地存在很大难度。

二是流转成本逐渐上升。

在发展适度规模农业时,随着土地流转兴起,流转费也水涨船高。

目前,7个管理区土地流转费普遍是400-600元/亩,有的甚至高达800-1000元/亩,土地流转成本的上升,影响了规模企业到农场进行投资,阻碍了产业规模化发展。

(二)优秀人才极度匮乏,企业发展遭遇瓶颈。

一是企业经营人才稀缺。

农垦改革的主线是垦区集团化、农场企业化,目标是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企业集团,从而更好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2000年湖南省农垦改革时,农场已经实行属地化管理,本次
调研的7个农场均已成为行政单位。

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农垦公司,如西洞庭管理区的现代农业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东山峰管理区现代农业有限公司、回龙圩管理区农垦集团公司等都是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兼任公司领导,仅西湖管理区的丰润农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于2021年完成与行政事业单位的脱轨,实现市场化运作,但仍由非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主导公司运营。

二是农业科研人员流失严重。

受地域环境、平台空间、科研实力、外界竞争和工作性质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农场企业的农业科研人才流失严重,面临人才“新的引不来、旧的留不住”的窘境,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流出比例严重失衡。

如何应对激烈的人才竞争,进一步留住和用好人才,已经成为当前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课题。

例如,君山区新泰和绿色农业集团2018年高薪聘请8名大学生专业技术人才,因企业平台有限、上升空间不足、农场生产生活条件有限等,虽然工资比一般企业还要高,但截至2021年11月,已有6名大学生选择离职,仅2名专业人才继续在基地工作。

(三)资金投入渠道狭窄,产业提升后续乏力。

一是农垦没有专项。

农垦农场争取项目比较困难,特别是自2019年起,省级财政农垦唯一专项“富民工程”也被整合,支持农垦发展的渠道进一步被压缩。

二是湖南省“一同步,两覆盖”的扶持政策未全面落实。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农垦改革发展的意见》明确“稳步加大对农垦投入,将农垦全面纳入国家强农惠农富农和改善民生政策覆盖范围”,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差距。

一方面小农场在
县市中被边缘化,难以享受国家政策。

以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和“厕所革命”为例,全省61家国有农场中,已纳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范围的农场只有36家,覆盖率为59%;需要开展改厕的农场53家,已纳入“厕所革命”实施范围的农场只有24家,覆盖率为45%,未纳入“厕所革命”实施范围的农场需要改厕的总户数有6688户。

另一方面,农场没有行政代码,难以申报国家大型项目。

目前,湖南省有副处级以上的农垦管理区(区)7家,除君山区外,其他管理区(区)在申报国家项目时,不能直接申报,只能挂靠周边县,导致申报国家大型项目难以成功。

(四)农业科技投入有限,农产品科技含量仍普遍较低。

农业科技创新前期投入大,单个公司或单个农场目前还难以独自承担。

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诸多农产品仍停留在初级产品和简易加工阶段,附加值不高。

数字化、智能化农业缺乏大型试验示范,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

受冷链物流、信息渠道等制约,高效优质农产品难以迅速从田间走向餐桌,科技投入不足影响产业做大、做强、做优。

例如,东山峰管理区依托优良的自然条件,生产出的茶叶口感佳、品质高,屡获国家质量银质奖、湖南省名茶杯金奖、全国公认名牌产品、国际文化名茶评比金奖、绿色食品、“湖南十大名茶”湖南省著名商标等美誉。

但东山峰管理区在茶叶生产过程中缺乏科技投入,生产管理方式落后,依赖于传统种植经验;生产设备换代滞后,产品质量无法保持稳定;新产品开发缓慢,茶叶产品单一;网络信息技术应用缺乏,优良的品质特点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