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4

合集下载

高一数学人教B版必修4课件: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高一数学人教B版必修4课件: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解析]
由已知得:ka+b=(k-3,2k+2),
a-3b=(10,-4),∵ka+b 与 a=3b 平行, 1 ∴(k-3)×(-4)-10(2k+2)=0,解得 k=-3. 1 2 1 此时 ka+b=(-3-3,-3+2)=-3(a-3b), 1 ∴当 k=-3时,ka+b 与 a-3b 平行,并且反向.
2x+2=-3x 所以 2y-4=-6-3y

2 x=-5 解得 y=-2 5 故D
.
2 2 点坐标为-5,-5.
(2)要注意用坐标表示两向量平行的条件, a1b2-a2b1=0 具 a1 a2 有一般性,而 = 只有当 b1≠0,b2≠0 时才适用. b1 b2
• [例1] 已知a=(1,2),b=(-3,2),当k为
何值时,ka+b与a-3b平行?平行时它们 是同向还是反向? • [分析] 由a,b可以用坐标表示ka+b,a -3b,然后由向量共线的条件便可以求出 k的值.而向量是否同向,可以由λ的符号 确定.
• 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
向量共线条件
• 1.向量共线条件的坐标表示: • 选择基底{e1,e2},如果a=(a1,a2),b=
b2- (b1,b2),a a1∥ ba ,则有 ; 2b1=0 a∥b a1b2-a2b1=0,则 反之,若 . • 当b不与坐标轴平行时,条件a1b2-a2b1=0 可化为 ,即两个向量平行的条 件是相应坐标成比例. • 2.向量长度的坐标表示 • 设a=(a1,a2)的位置向量 ,则由两点 间距离公式有|a|=| |= .

[例 4]
已知 a=(2,3),b=(-1,2),若 ma+b 与 a-2b
平行,则 m=________. 9 A.- 10 1 C.2 2 B. 11 1 D.-2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1.1向量的概念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4

2019_2020学年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1.1向量的概念学案新人教B版必修4

2.1.1 向量的概念1.了解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2.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两个向量相等的含义. 3.掌握向量的几何表示.1.向量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1)向量:具有大小和方向的量. (2)向量的表示方法2.与向量有关的概念(1)零向量:长度等于零的向量,记作0. (2)向量共线或平行基线:通过有向线段AB →的直线,叫做向量AB →的基线.如果向量的基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则称这些向量共线或平行.共线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向量a 平行于b ,记作a ∥b .(3)相等向量:两个向量a 和b 同向且等长,即a 和b 相等,记作a =b . (4)向量的长度(模)如果AB →=a ,那么AB →的长度表示向量a 的大小,也叫做a 的长(或模),记作|a |. 3.用向量表示点的位置任给一定点O 和向量a (如图),过点O 作有向线段OA →=a ,则点A 相对于点O 的位置被向量a 所唯一确定,这时向量OA →常叫做点A 相对于点O 的位置向量.1.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向量的模是一个正实数.( ) (2)向量就是有向线段.( ) (3)向量AB →与向量BA →是相等向量.( )(4)两个向量平行时,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所在的直线一定平行.( ) (5)零向量是最小的向量.( )答案:(1)× (2)× (3)× (4)× (5)× 2.已知向量a 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也可以用MN →表示 B .方向是由M 指向N C .起点是M D .终点是M 答案:D3.如图,在⊙O 中,向量OB →、OC →、AO →是( )A .有相同起点的向量B .共线向量C .模相等的向量D .相等的向量 答案:C4.若A 地位于B 地正西方向5 km 处,C 地位于A 地正北方向5 km 处,则C 地相对于B 地的位移是________.解析:如图所示C 地相对于B 地的位移是西北方向5 2 km.答案:西北方向5 2 km向量的概念[学生用书P34]下列关于向量的说法正确的个数是( )①起点相同,方向相同的两个非零向量的终点相同;②起点相同,长度相等的两个非零向量的终点相同;③两个平行的非零向量的方向相同;④两个共线的非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一定共线.A .3B .2C .1D .0【解析】 起点相同,方向相同的两个非零向量若长度不相等,则终点不相同,故①不正确;起点相同,长度相等的两个非零向量的终点不一定相同,其终点在一个圆上,故②不正确;两个平行的非零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故③不正确;两个共线的非零向量的起点与终点不一定共线,所对应的直线可能平行,故④不正确.【答案】 D对于概念性题目,关键把握好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正确理解向量共线、向量相等的概念,清楚它们的区别与联系.给出下列几种说法:①若非零向量a 与b 共线,则a =b ; ②若向量a 与b 同向,且|a |>|b |,则a >b ; ③若两向量有相同的基线,则两向量相等. 其中错误说法的序号是______.解析:①错误.共线向量是指向量的基线互相平行或重合,其方向相同或相反,所以共线向量未必相等.②错误.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不能比较大小.③错误.两向量有相同的基线表示两向量共线(或平行),但两向量的大小和方向都不一定相同.答案:①②③向量的表示[学生用书P34]一辆汽车从A 点出发向西行驶了100千米到达B 点,然后又改变方向向北偏西40°走了200千米到达C 点,最后又改变方向,向东行驶了100千米到达D 点.(1)作出向量AB →,BC →,CD →; (2)求|AD →|.【解】 (1)如图所示.(2)由题意,易知AB →与CD →方向相反, 故AB →与CD →共线, 即AB ∥CD . 又|AB →|=|CD →|,所以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所以|AD →|=|BC →|=200(千米).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的步骤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纸中,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画出下列向量.(1)|OA →|=3,点A 在点O 正西方向;(2)|OB →|=32,点B 在点O 北偏西45°方向; (3)|BC →|=6,点C 在点B 正东方向. 解:(1)(2)(3)如图: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学生用书P35]如图所示,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且OA →=a ,OB →=b ,OC →=c .(1)与a 的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哪些?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哪些?(3)请一一列出与a ,b ,c 相等的向量.【解】 (1)与a 的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有OD →,BC →,AO →,FE →. (2)与a 共线的向量有EF →,BC →,OD →,FE →,CB →,DO →,AO →,DA →,AD →.(3)与a 相等的向量有EF →,DO →,CB →;与b 相等的向量有DC →,EO →,FA →;与c 相等的向量有FO →,ED →,AB →.相等向量与共线向量的判断(1)如果两个向量所在的直线平行或重合,那么这两个向量是共线向量. (2)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等向量,但相等向量一定是共线向量.(3)非零向量共线具有传递性,即向量a ,b ,c 为非零向量,若a ∥b ,b ∥c ,则可推出a ∥c .[注意] 对于共线向量所在直线的位置关系的判断,要注意直线平行或重合两种情况.如图所示的▱ABCD ,OA →=a ,OB →=b .(1)与OA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多少个? (2)与OA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有哪些? (3)写出分别与OA →、AB →共线的向量.解:(1)与OA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OC →,AO →,CO →三个向量. (2)与OA →的模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为OC →,AO →.(3)与OA →共线的向量有AO →,AC →,OC →,CO →,CA →;与AB →共线的向量有DC →,CD →,BA →.1.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但不能比较大小,向量的模是数量,可以比较大小.对于一个向量,只要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动的.2.平行(共线)概念不是平面几何中平行线概念的简单移植,这里的平行是指方向相同或相反的一对向量,它与长度无关,与是否在一条直线上无关.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的区别1.直线的平行具有传递性,即a ∥b ,b ∥c ⇒a ∥c .2.向量的平行不具有传递性,即若a ∥b ,b ∥c ,则未必有a ∥c ,因为若b =0,它与任意向量共线,故a ,c 两向量不一定共线.1.下列物理量:①速度;②位移;③力;④加速度;⑤路程;⑥密度.其中不是向量的有(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解析:选B.由于速度、位移、力、加速度都是由大小和方向确定,具备了向量的两个要素,所以是向量;而路程、密度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所以不是向量.故选B.2.下列关于零向量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零向量是没有方向的向量 B .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 C .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D .零向量只能与零向量相等解析:选A.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是有方向的.3.如图,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则|AB →|=________;|CD →|=________;|EF →|=________.解析:根据勾股定理可得|AB →|=32,|CD →|=26, |EF →|=2 2. 答案:3 226 2 24.在四边形ABCD 中,若AB →∥CD →,且|AB →|≠|CD →|,四边形ABCD 为________. 解析:由题意可知,对边AB 与CD 平行且不相等,故四边形ABCD 为梯形.答案:梯形, [学生用书P103(单独成册)])[A 基础达标]1.下列命题中,正确命题的个数是( ) ①单位向量都共线; ②长度相等的向量都相等; ③共线的单位向量必相等; ④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 |a|. A .3 B .2 C .1D .0解析:选D.根据单位向量的定义,可知①②③明显是错误的,对于④,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单位向量是a |a|或-a|a|,故④也是错误的. 2.若a 为任一非零向量,b 的模为1,给出下列各式: ①|a |>|b |;②a ∥b ;③|a |>0;④|b |=±1. 其中正确的是( ) A .①④ B .③ C .①②③D .②③解析:选B.①中,|a |的大小不能确定,故①错误;②中,两个非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故②错误;④中,向量的模是一个非负实数,故④错误;③正确.选B.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a 与b 平行,b 与c 平行,则a 与c 一定平行B .终点相同的两个向量不共线C .若|a|>|b|,则a>bD .单位向量的长度为1解析:选D.A 中,因为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若b =0,则a 与c 不一定平行.B 中,两向量终点相同,若夹角是0°或180°,则两向量共线.C 中,向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不可以比较大小.4.若|AB →|=|AD →|且BA →=CD →,则四边形ABCD 的形状为( ) A .正方形B .矩形C .菱形D .等腰梯形解析:选C.由BA →=CD →,知AB =CD 且AB ∥CD , 即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又因为|AB →|=|AD →|, 所以四边形ABCD 为菱形.5.如图,在正六边形ABCDEF 中,点O 为其中心,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A .AB →=OC → B .AB →∥DE → C .|AD →|=|BE →|D .AD →=FC →解析:选D.由题图可知,|AD →|=|FC →|,但AD →、FC →不共线,故AD →≠FC →,故选D. 6.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O 为其中心,则|OA →|=________.解析:因为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22, 所以|OA →|= 2. 答案: 27.给出下列三个条件:①|a |=|b |;②a 与b 方向相反;③|a |=0或|b |=0,其中能使a ∥b 成立的条件是________.解析:由于|a |=|b |并没有确定a 与b 的方向, 即①不能够使a ∥b 成立; 因为a 与b 方向相反时,a ∥b , 即②能够使a ∥b 成立; 因为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共线, 所以|a |=0或|b |=0时,a ∥b 能够成立.故使a ∥b 成立的条件是②③. 答案:②③8.已知A ,B ,C 是不共线的三点,向量m 与向量AB →是平行向量,与BC →是共线向量,则m =________.解析:因为A ,B ,C 不共线, 所以AB →与BC →不共线. 又m 与AB →,BC →都共线, 所以m =0. 答案:09.在如图的方格纸(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上,已知向量a .(1)试以B 为起点画一个向量b ,使b =a ;(2)画一个以C 为起点的向量c ,使|c |=2,并说出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 解:(1)根据相等向量的定义,所作向量b 应与a 同向,且长度相等,如图所示.(2)由平面几何知识可作满足条件的向量c ,所有这样的向量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以点C 为圆心,2为半径的圆,如图所示.10.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N 、M 分别是AD 、BC 上的点,且CN →=MA →.求证:DN →=MB →.证明:因为AB →=DC →, 所以|AB →|=|DC →|且AB ∥CD , 所以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DA →|=|CB →|且DA ∥CB .同理可得,四边形CNAM 是平行四边形, 所以CM →=NA →. 所以|CM →|=|NA →|, 所以|MB →|=|DN →|, 又DN →与MB →的方向相同, 所以DN →=MB →.[B 能力提升]11.在菱形ABCD 中,∠DAB =120°,则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 .与AB →相等的向量只有一个(不含AB →) B .与AB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9个(不含AB →) C .BD →的模恰为DA →模的3倍 D .CB →与DA →不共线解析:选D.两向量相等要求长度(模)相等,方向相同.两向量共线只要求方向相同或相反.D 中CB →,DA →所在直线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故共线.12.如图所示,已知四边形ABCD 是矩形,O 为对角线AC 与BD 的交点,设点集M ={O ,A ,B ,C ,D },向量的集合T ={PQ →|P ,Q ∈M ,且P ,Q 不重合},则集合T 有________个元素.解析:以矩形ABCD 的四个顶点及它的对角线交点O 五点中的任一点为起点,其余四点中的一个点为终点的向量共有20个.但这20个向量中有8对向量是相等的,其余12个向量各不相等,即为AO →(OC →)、OA →(CO →),DO →(OB →),BO →(OD →),AD →(BC →),DA →(CB →),AB →(DC →),BA →(CD →),AC →,CA →,BD →,DB →,由元素的互异性知T 中有12个元素.答案:1213.某人从A 点出发向东走了5米到达B 点,然后改变方向沿东北方向走了102米到达C 点,到达C 点后又改变方向向西走了10米到达D 点.(1)作出向量AB →,BC →,CD →; (2)求向量AD →的模.解:(1)作出向量AB →,BC →,CD →,如图所示:(2)由题意得,△BC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BDC =90°,BC =102米,CD =10米,所以BD =10米.△ABD 是直角三角形,其中∠ABD =90°,AB =5米,BD =10米,所以AD =52+102=55(米).所以|AD →|=55米.14.(选做题)如图所示方格纸由若干个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并在一起组成,方格纸中有两个定点A ,B ,点C 为小正方形的顶点,且|AC →|= 5.(1)画出所有的向量AC →;(2)求|BC →|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1)画出所有的向量AC →,如图所示.(2)由第一问所画的图知,①当点C 位于点C 1和C 2时,|BC →|取得最小值12+22=5;②当点C 位于点C 5和C 6时,|BC →|取得最大值42+52=41.所以|BC →|的最大值为41,最小值为 5.。

高三数学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 知识精讲 人教实验版(B)

高三数学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 知识精讲 人教实验版(B)

高三数学 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 知识精讲 人教实验版(B )一. 教学内容:平面向量的概念及运算向量的概念、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分解和向量的坐标运算二. 课标要求:(1)平面向量的实际背景及基本概念通过力和力的分析等实例,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和向量相等的含义,理解向量的几何表示;(2)向量的线性运算①通过实例,掌握向量加、减法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②通过实例,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并理解其几何意义,以及两个向量共线的含义; ③了解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及其几何意义。

(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①了解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意义;②掌握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及其坐标表示;③会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的加、减与数乘运算;④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三. 命题走向本讲内容属于平面向量的基础性内容,与平面向量的数量积比较,出题量小。

以选择题、填空题考查本章的基本概念和性质,重点考查向量的概念、向量的几何表示、向量的加减法、实数与向量的积、两个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向量的坐标运算等。

此类题难度不大,分值5~9分。

预测高考:(1)题型可能为1道选择题或1道填空题;(2)出题的知识点可能为以平面图形为载体表达平面向量、借助基向量表达交点位置或借助向量的坐标形式表达共线等问题。

【教学过程】一. 基本知识要点回顾1. 向量的概念①向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向量一般用c b a ,,……来表示,或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的大写字母表示,如:AB 几何表示法AB ,a ;坐标表示法),(y x j y i x a =+= 。

向量的大小即向量的模(长度),记作|AB |,即向量的大小,记作|a |。

向量不能比较大小,但向量的模可以比较大小。

②零向量:长度为0的向量,记为0 ,其方向是任意的,0 与任意向量平行零向量a =0 ⇔|a |=0。

由于0的方向是任意的,且规定0平行于任何向量,故在有关向量平行(共线)的问题中务必看清楚是否有“非零向量”这个条件。

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新教材北师大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二册第二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 学案(知识点考点汇总及配套习题)

第二章平面向量及其应用1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 - 1 - 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减法................................................................................ - 8 - 3从速度的倍数到向量的数乘.................................................................................. - 23 - 4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 35 - 5从力的做功到向量的数量积.................................................................................. - 52 - 6平面向量的应用...................................................................................................... - 67 -1从位移、速度、力到向量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理解向量的有关概念及向量的几何表示.(重点) 2.掌握共线向量、相等向量的概念.(难点)3.正确区分向量平行与直线平行.(易混点)通过向量的有关概念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1)起重机吊装物体时,物体既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同时又受到竖直向上的起重机拉力的作用.(2)民航每天都有从北京飞往上海、广州、重庆、哈尔滨等地的航班.民航客机飞行一次,位移变化一次,由于飞行的距离和方向各不相同,因此,它们是不同的位移.阅读教材,结合上述情境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上述情境涉及哪些物理量?其特点是什么? 问题2:在物理中,位移与路程是同一个概念吗?为什么? 问题3:平行向量一定是相等向量吗? 知识点1 向量的概念数学中,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统称为向量,而把那些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称为数量(如年龄、身高、体积等).两个数量可以比较大小,那么两个向量能比较大小吗? [提示] 数量之间可以比较大小,而两个向量不能比较大小. 知识点2 向量的表示方法(1)具有方向和长度的线段,叫作有向线段.以A 为起点,B 为终点的有向线段,记作AB →,线段AB 的长度也叫作有向线段AB →的长度,记作⎪⎪⎪⎪AB →.(2)向量可以用有向线段来表示.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大小,即长度(也称模),记作|a |.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方向.知识点3 零向量与单位向量(1)长度为0的向量称为零向量,记作0或0→; (2)模等于1个单位长度的向量,叫作单位向量.1.把平行于某一条直线的所有向量归结到共同的起点,则终点构成的图形是________;若这些向量是单位向量,则终点构成的图形是________.[答案] 一条直线 两个点 知识点4 向量的基本关系(1)相等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作相等向量,记作a =b . (2)平行向量: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也叫共线向量;a 平行于b ,记作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共线.(3)相反向量: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相反向量,a 的相反向量记作-a ;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是零向量.2.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 =0,则||a =0 B .零向量是没有方向的C .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平行D .零向量与任意向量垂直B [零向量的长度为0,方向是任意的,它与任何向量都平行、垂直,所以B 是错误的.]知识点5 向量的夹角(1)定义: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和b ,在平面内选一点O ,作OA →=a ,OB →=b ,则∠AOB =θ(0°≤θ≤180°)叫作向量a 与b 的夹角;(2)夹角的大小与向量共线、垂直的关系:θ=0°⇔a 与b 同向;θ=180°⇔a 与b 反向;θ=90°⇔a ⊥b ,规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垂直.3.等边△ABC 中,AB→与AC →的夹角是________,AB →与BC →的夹角是________.[答案] 60° 120°类型1 向量的有关概念【例1】 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a =b 的充要条件是|a |=|b |且a ∥b ;(2)若AB→=DC →,则A 、B 、C 、D 四点是平行四边形的四个顶点; (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AB →=DC →;(4)若向量a 与任一向量b 平行,则a =0.[解] (1)当a ∥b 且方向相反时,即使|a |=|b |,也不能得到a =b ,故|a |=|b |且a ∥b 不是a =b 的充要条件,而是必要不充分条件,故(1)不正确.(2)AB→=DC →,A 、B 、C 、D 四点可能在同一条直线上,故(2)不正确. (3)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B →|=|DC →|,AB →与DC →平行且方向相同,故AB →=DC →,(3)正确.(4)零向量的方向是任意的,与任一向量平行,(4)正确.1.向量共线即表示共线向量的有向线段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平行.2.熟知向量的基本概念,弄清基本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解决向量概念辨析题的基础.[跟进训练]1.已知O 是△ABC 的外心,则AO →,BO →,CO →是( ) A .相等向量 B .平行向量 C .模相等的向量 D .起点相同的向量C [⎪⎪⎪⎪AO →=⎪⎪⎪⎪BO →=⎪⎪⎪⎪CO →=r .] 类型2 向量的表示【例2】 (教材北师版P 75例1改编)一辆消防车从A 地去B 地执行任务,先从A 地向北偏东30°方向行驶2千米到D 地,然后从D 地沿北偏东60°方向行驶6千米到达C 地,从C 地又向南偏西30°方向行驶了2千米才到达B 地.(1)在如图所示的坐标系中画出AD →,DC →,CB →,AB →; (2)求B 地相对于A 地的位置向量.[解] (1)向量AD →,DC →,CB →,AB →,如图所示. (2)由题意知AD →=BC →, ∴AD 与BC 平行且相等,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AB →=DC →,∴B 地相对于A 地的位置向量为“北偏东60°,6千米”.准确画出向量的方法是先确定向量的起点,再确定向量的方向,然后根据向量的大小确定向量的终点.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是向量的几何表示,必须确定起点、长度和终点,三者缺一不可.[跟进训练]2.在如图的方格纸中,画出下列向量.(每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1)|OA →|=4,点A 在点O 正北方向;(2)|OB →|=22,点B 在点O 东偏南45°方向;(3)画一个以C 为起点的向量c ,使|c |=2,并说出c 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 [解] (1)(2)(3)的图象如图所示.(3)c 的终点轨迹是以C 为圆心,半径为2的圆. 类型3 共线向量与夹角【例3】 (教材北师版P 76例2改编)如图,设O 是正六边形ABCDEF 的中心,(1)分别写出图中所示与OA →,OB →,OC →相等的向量; (2)分别求出AB →与OB →,AB →与FE →的夹角的大小.[解] (1)OA →=CB →=DO →;OB →=DC →=EO →;OC →=AB →=ED →=FO →. (2)AB →与OB →的夹角的大小为60°,AB →与FE →的夹角的大小为60°.1.例3中与OA →模相等的向量有多少? [解] 由图知与OA →的模相等的向量有23个. 2.例3中向量OA →的相反向量有哪些?[解] 与向量O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有OD →,BC →,FE →,AO →. 3.例3中与向量OA →共线的向量有哪些?[解] 与向量OA →共线的向量有EF →,BC →,OD →,FE →,CB →,DO →,AO →,DA →,AD →. 4.求出例3中AB →与OA →的夹角的大小 [解] AB →与OA →的夹角的大小为120°.判断一组向量是否相等,关键是看这组向量是否方向相同,长度相等,与起点和终点的位置无关.对于共线向量,则只要判断它们是否同向或反向即可.[跟进训练]3.如图所示,以1×2方格纸中的格点(各线段的交点)为起点和终点的向量中. (1)写出与AF →、AE →相等的向量; (2)写出与AD →模相等的向量; (3)求AE →与CD →夹角的度数. [解] (1)AF →=BE →=CD →,AE →=BD →. (2)DA →,CF →,FC →.(3)因为CD →=AF →,所以AE →与CD →夹角为∠EAF =45°.当堂达标1.下列结论正确的个数是( )①温度含零上和零下温度,所以温度是向量; ②向量a 与b 不共线,则a 与b 都是非零向量; ③若|a |>|b |,则a >b .A .0B .1C .2D .3B [①温度没有方向,所以不是向量,故①错;③向量不可以比较大小,故③错;②若a ,b 中有一个为零向量,则a 与b 必共线,故a 与b 不共线,则应均为非零向量,故②对.]2.(多选题)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若|a |=|b |,则a =±bB .零向量的长度是0C .长度相等的向量称为相等向量D .共线向量是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向量ACD [对A ,当|a |=|b |时,由于a ,b 方向不一定相同,a =±b 未必成立,所以A 错误;对B ,零向量的长度是0,正确;对C ,长度相等的向量方向不一定相同,故C 错误;对D ,共线向量不一定在同一条直线上,故D 错误.故选ACD.]3.在四边形ABCD 中,AB →=DC →,且|AD →|=|AB →|,则这个四边形是( ) A .正方形 B .矩形 C .等腰梯形 D .菱形 D [由AB →=DC →可知AB ∥DC ,且|AB →|=|DC →|, 所以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又|AD →|=|AB →|,所以平行四边形ABCD 为菱形.故选D.]4.设O 是正方形ABCD 的中心,则OA →,BO →,AC →,BD →中,模相等的向量是________.[答案] OA →与BO →,AC →与BD →5.如图所示的菱形ABCD 中,对角线AC ,BD 相交于点O ,∠DAB =60°,则DA →与CA →的夹角为________;DA →与BC →的夹角为________.30° 180° [由图知,DA →与CA →的夹角与∠DAO 是对顶角,又因∠DAB =60°,根据菱形的几何性质,知∠DAO =30°,故DA →与CA →的夹角为30°,DA →与BC →为相反向量,故DA →与BC →的夹角为180°.]回顾本节内容,自我完成以下问题:1.向量与有向线段有怎样的联系与区别?[提示]用有向线段来表示向量,显示了图形的直观性,应该注意的是有向线段还是向量的表示,并不是说向量就是有向线段.有向线段的起点、终点是确定的,而向量仅由大小和方向确定,与起点位置无关.2.向量的“平行”与平面几何中的“平行”含义是否相同?[提示]共线向量也就是平行向量,其要求是几个非零向量的方向相同或相反,当然向量所在的直线可以平行,也可以重合,其中“平行”的含义不同于平面几何中“平行”的含义.2从位移的合成到向量的加减法2.1向量的加法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掌握向量加法的定义,会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和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两个向量的和向量.(重点) 2.掌握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它们进行向量计算.(难点)1.通过向量加法的概念及向量加法法则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2.通过向量加法法则的应用,培养数学运算素养.有两条拖轮牵引一艘轮船,它们的牵引力F1,F2的大小分别是|F1|=3 000 N,|F2|=2 000 N,牵引绳之间的夹角为θ=60°(如图),如果只用一条牵引力为F3的拖轮来牵引,也能产生跟原来相同的效果.阅读教材,结合上述情境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上述体现了向量的什么运算? 问题2:向量加法运算常用什么法则? 问题3:向量的加法运算结果还是向量吗? 知识点 向量求和法则及运算律 类别 图示几何意义向量求和的法则三角形法则已知不共线向量a ,b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A ,作AB →=a ,BC →=b ,再作向量AC →,则向量AC →叫作a 与b 的和,记作a +b ,即a +b =AB →+BC →=AC →平行四边形法则已知不共线向量a ,b ,作AB →=a ,AD →=b ,再作平行AD →的BC →=b ,连接DC ,则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向量AC →叫作向量a 与b 的和,表示为AC →=a +b向量加法的运算律 交换律 a +b =b +a结合律(a +b )+c =a +(b +c )1.根据图中的平行四边形ABCD ,验证向量加法是否满足交换律.(注:AB →=a ,AD →=b )[提示] ∵AC →=AB →+BC →,∴AC →=a +b . ∵AC →=AD →+DC →,∴AC →=b +a .∴a +b =b +a .2.根据图中的四边形ABCD ,验证向量加法是否满足结合律.(注:AB →=a ,BC →=b ,CD →=c )[提示] ∵AD →=AC →+CD →=(AB →+BC →)+CD →,∴AD →=(a +b )+c , 又∵AD →=AB →+BD →=AB →+(BC →+CD →), ∴AD →=a +(b +c ), ∴(a +b )+c =a +(b +c ).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0+a =a +0=a ;( ) (2)AB →+BC →=AC →;( ) (3)AB →+BA →=0;( )(4)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BA →+BC →=BD →;( ) (5)|AB →|+|BC →|=|AC →|.( )[答案] (1)√ (2)√ (3)√ (4)√ (5)×类型1 向量加法法则的应用【例1】 (教材北师版P 81例1改编)(1)如图①,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作出a +b ;(2)如图②,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a +b .[解] (1)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再作向量OB →,则OB →=a +b .(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再作平行OB →的AC →=b ,连接BC ,则四边形OACB 为平行四边形,OC →=a +b .用三角形法则求和向量,关键是抓住“首尾相连”,和向量是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平行四边形法则注意“共起点”.且两种方法中,第一个向量的起点可任意选取,可在某一个向量上,也可在其它位置.两向量共线时,三角形法则仍适用,平行四边形法则不适用.[跟进训练]1.已知向量a ,b ,c ,如图,求作a +b +c .[解]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BC →=c ,如图,则由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得OB →=a +b ,OC →=a +b +c .类型2 向量加法及其运算律 【例2】 化简下列各式: (1)BC →+AB →; (2)DB →+CD →+BC →;(3)AB →+DF →+CD →+BC →+F A →.所给各式均为向量和的形式,因此可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向量加法的运算律求解.[解] (1)BC →+AB →=AB →+BC →=AC →.(2)DB →+CD →+BC →=(DB →+BC →)+CD →=DC →+CD →=0或DB →+CD →+BC →=(DB →+CD →)+BC →=(CD →+DB →)+BC →=CB →+BC →=0.(3)AB →+DF →+CD →+BC →+F A →=AB →+BC →+CD →+DF →+F A →=AC →+CD →+DF →+F A →=AD →+DF →+F A →=AF →+F A →=0.向量运算中化简的两种方法(1)代数法:借助向量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将向量转化为“首尾相接”,向量的和即为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最后一个向量终点的向量.(2)几何法:通过作图,根据“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化简.[跟进训练]2.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1)AB →+AD →=________; (2)AC →+CD →+DO →=________; (3)AB →+AD →+CD →=________; (4)AC →+BA →+DA →=________.(1)AC → (2)AO → (3)AD → (4)0 [(1)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知,AB →+AD →=AC →.(2)AC →+CD →+DO →=AD →+DO →=AO →. (3)AB →+AD →+CD →=AC →+CD →=AD →.(4)∵BA →=CD →,∴AC →+BA →+DA →=AC →+CD →+DA →=AD →+DA →=0.] 类型3 向量加法的实际应用【例3】 (教材北师版P 81例2改编)在静水中船的速度为20 m/min ,水流的速度为10 m/min ,如果船从岸边出发沿垂直于水流的航线到达对岸,求船行进的方向.速度是向量,因此需要作出船的速度与水流速度的示意图,把实际问题转化为三角形中求角度问题.[解] 作出图形,如图.船速v 船与岸的方向成α角,由图可知v 水+v 船=v 实际,结合已知条件,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 在Rt △ACD 中,|CD →|=|AB →|=v 水=10 m/min , |AD →|=|v 船|=20 m/min , ∴cos α=|CD →||AD →|=1020=12,∴α=60°,从而船与水流方向成120°的角. 故船行进的方向是与水流的方向成120°的角的方向.1.若例3条件不变,则经过3小时,该船的实际航程是多少? [解] 由题意可知|AC →|=32|AD →|=32×20=103(m/min)=335(km/h), 则经过3小时,该船的实际航程是3×335=935(km).2.若例3的条件不变,改为若船沿垂直于水流的方向航行,求船实际行进的方向的正切值(相当于河岸的夹角).[解] 如图所示,|AD →|=|BC →|=|v 船|=20 m/min , |AB →|=|v 水|=10 m/min ,则tan ∠BAC =2,即为所求.应用向量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基本步骤(1)表示:用向量表示有关量,将所要解答的问题转化为向量问题.(2)运算:应用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和三角形法则,将有关向量进行运算,解答向量问题.(3)还原:根据向量的运算结果,结合向量共线、相等等概念回答原问题.[跟进训练]3.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F 1=60 N ,F 2=60 N ,当它们的夹角为120°时,这两个力的合力大小为( )A .30 NB .60 NC .90 ND .120 N [答案] B当堂达标1.已知四边形ABCD 是菱形,则下列等式中成立的是( ) A .AB →+BC →=CA →B .AB →+AC →=BC → C .AC →+BA →=AD →D .AC →+AD →=DC →C [由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可知AB →+AD →=AC →,即(-BA →)+AD →=AC →,所以AC →+BA →=AD →.]2.(多选题)如图,D 、E 、F 分别是△ABC 的边AB 、BC 、CA 的中点,则下列等式中正确的是( )A .FD →+DA →+DE →=0B .AD →+BE →+CF →=0C .FD →+DE →+AD →=AB →D .AD →+EC →+FD →=BD →ABC [FD →+DA →+DE →=F A →+DE →=0, AD →+BE →+CF →=AD →+DF →+F A →=0, FD →+DE →+AD →=FE →+AD →=AD →+DB →=AB →, AD →+EC →+FD →=AD →+0=AD →=DB →≠BD →.故选ABC.]3.已知在矩形ABCD 中,AB =2,BC =3,则AB →+BC →+AC →的模等于________. 213 [|AB →+BC →+AC →|=|2AC →|=2|AC →|=213.] 4.根据图填空,其中a =DC →,b =CO →,c =OB →,d =BA →.(1)a +b +c =________; (2)b +d +c =________.(1)DB → (2)CA → [(1)a +b +c =DC →+CO →+OB →=DB →. (2)b +d +c =CO →+BA →+OB →=CA →.]5.若a 表示“向东走8 km ”,b 表示“向北走8 km ”,则: (1)|a +b |=________;(2)向量a +b 的方向是________.(1)82 (2)北偏东45°(或东北方向) [(1)如图所示,作OA →=a ,AB →=b ,则a +b =OA →+AB →=OB →,所以|a +b |=|OB →|=82+82=8 2. (2)因为∠AOB =45°, 所以a +b 的方向是东北方向.]回顾本节内容,自我完成以下问题:1.如何灵活选择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求向量的和?[提示](1)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都是求向量和的基本方法,两个法则是统一的,当两个向量首尾相连时常选用三角形法则,当两个向量共起点时,常选用平行四边形法则.(2)向量的加法满足交换律,因此在进行多个向量的加法运算时,可以按照任意的次序和任意的组合去进行.2.利用三角形法则求向量的加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在使用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时要特别注意“首尾相接”.和向量的特征是从第一个向量的起点指向第二个向量的终点.向量相加的结果是向量,如果结果是零向量,一定要写成0,而不应写成0.2.2向量的减法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掌握向量减法的定义,理解相反向量的意义.(重点)2.掌握向量减法的运算及几何意义,能作出两个向量的差向量.(难点)1.通过向量减法的概念及减法法则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2.通过向量减法法则的应用,培养数学运算素养.小明的父亲在台北工作,他经常乘飞机从台北到香港开会,再从香港到上海洽谈业务.若台北到香港的位移用向量a表示,香港到上海的位移用向量b表示,台北到上海的位移用向量c表示.阅读教材,综合上述情境回答下列问题: 问题1:上述问题中,b 能用a ,c 表示吗?问题2: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两个向量称为什么向量?方向相反且模相等的两个向量称为什么向量?问题3:零向量的相反向量是什么? 问题4:向量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吗? 知识点1 相反向量定义把与向量a 长度相等、方向相反的向量,叫作向量a 的相反向量,记作-a规定:零向量的相反向量仍是零向量. 性质(1)-(-0)=0;(2)a +(-a )=(-a )+a =0;(3)若a +b =0,则a =-b ,b =-a .知识点2 向量减法 (1)定义向量a 减向量b 等于向量a 加上向量b 的相反向量,即a -b =a +(-b ),求两个向量差的运算,叫作向量的减法.(2)几何意义如图,设OA →=a ,OB →=b ,则BA →=a -b ,即a -b 表示为从向量b 的终点指向向量a 的终点的向量.向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法来运算吗?[提示] 因为向量的减法是向量的加法的逆运算,所以向量的减法可以转化为向量的加法来运算.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BA →=OA →-OB →; ( ) (2)相反向量是共线向量; ( ) (3)a -b 的相反向量是b -a ; ( ) (4)|a -b |≤|a +b |≤|a |+|b |.( )[答案] (1)√ (2)√ (3)√ (4)√2.OP →-QP →+PS →+SP →=( ) A .QP → B .OQ → C .SP → D .SQ → [答案] B类型1 向量减法的几何作图【例1】 (教材北师版P 84例4改编)如图,已知向量a ,b ,c 不共线,求作向量a +b -c .[解] 如图所示,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AB →=b ,则OB →=a +b ,再作OC →=c ,则CB →=a +b -c .若本例条件不变,则a -b -c 如何作?[解] 如图,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a ,OB →=b ,则BA →=a -b .再作CA →=c ,则BC →=a -b -c .利用向量减法进行几何作图的方法(1)已知向量a ,b ,如图①所示,作OA →=a ,OB →=b ,则BA →=a -b .,(2)利用相反向量作图,通过向量求和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作出a -b .如图②所示,作OA →=a ,OB →=b ,AC →=-b ,则OC →=a +(-b ),即BA →=a -b .[跟进训练]1.如图所示,O 为△ABC 内一点,OA →=a ,OB →=b ,OC →=c ,求作:(1)向量b +c -a ; (2)向量a -b -c .[解] (1)以OB →,OC →为邻边作▱OBDC ,如图,连接OD ,AD ,则OD →=OB →+OC →=b +c ,AD →=OD →-OA →=b +c -a .(2)由a -b -c =a -(b +c ),如图,作▱OBEC ,连接OE ,则OE →=OB →+OC →=b +c ,连接AE ,则EA →=a -(b +c )=a -b -c .类型2 向量减法的运算 【例2】 化简下列式子: (1)NQ →-PQ →-NM →-MP →; (2)(AB →-CD →)-(AC →-BD →).[解] (1)原式=NP →+MN →-MP →=NP →+PN →=NP →-NP →=0.(2)原式=AB →-CD →-AC →+BD →=(AB →-AC →)+(DC →-DB →)=CB →+BC →=0.化简向量的和差的方法(1)如果式子中含有括号,括号里面能运算的直接运算,不能运算的去掉括号. (2)可以利用相反向量把差统一成和,再利用三角形法则进行化简.(3)化简向量的差时注意共起点,由减数向量的终点指向被减数向量的终点. 提醒:利用图形中的相等向量代入、转化是向量化简的重要技巧.[跟进训练]2.化简:(1)(BA →-BC →)-(ED →-EC →); (2)(AC →+BO →+OA →)-(DC →-DO →-OB →).[解] (1)(BA →-BC →)-(ED →-EC →)=CA →-CD →=DA →. (2)(AC →+BO →+OA →)-(DC →-DO →-OB →)=AC →+BA →-DC →+(DO →+OB →)=AC →+BA →-DC →+DB → =BC →-DC →+DB →=BC →+CD →+DB →=BC →+CB →=0. 类型3 向量加减法的综合应用【例3】 (1)已知|a |=1,|b |=2,|a +b |=5,则|a -b |=________. (2)(教材北师版P 85例6改编)已知O 为平行四边形ABCD 内一点,OA →=a ,OB →=b ,OC →=c ,试用a ,b ,c 表示OD →.(1)5 [(1)设AB →=a ,AD →=b ,AC →=a +b ,则四边形ABCD 是平行四边形. 又∵(5)2=12+22,∴平行四边形ABCD 为矩形, ∴|a -b |=⎪⎪⎪⎪DB →=|AC →|= 5.] (2)[解]如图所示:OD →=OA →+AD →=a +BC →=a +(OC →-OB →)=a +c -b .用已知向量表示未知向量的方法用图形中的已知向量表示所求向量,应结合已知和所求,联想相关的法则和几何图形的有关定理,将所求向量反复分解,直到全部可以用已知向量表示即可.[跟进训练]3.设平面内四边形ABCD 及任一点O ,OA →=a ,OB →=b ,OC →=c ,OD →=d ,若a +c =b +d 且|a -b |=|a -d |.试判断四边形ABCD 的形状.[解] 由a +c =b +d 得a -b =d -c ,即OA →-OB →=OD →-OC →, ∴BA →=CD →,于是AB 与CD 平行且相等, ∴四边形ABCD 为平行四边形.又|a -b |=|a -d |,从而|OA →-OB →|=|OA →-OD →|, ∴|BA →|=|DA →|,∴四边形ABCD 为菱形.当堂达标1.在△ABC 中,AB →=a ,AC →=b ,则BC →=( ) A .a +b B .a -b C .b -aD .-a -bC [BC →=AC →-AB →=b -a .]2.如图,在四边形ABCD 中,设AB →=a ,AD →=b ,BC →=c ,则DC →等于( )A .a -b +cB .b -(a +c )C .a +b +cD .b -a +c [答案] A3.(多选题)下列四个式子中可以化简为AB →的是( ) A .AC →+CD →-BD → B .AC →-CB → C .OA →+OB →D .OB →-OA →.AD [因为AC →+CD →-BD →=AD →-BD →=AD →+DB →=AB →,所以A 正确;因为OB →-OA →=AB →,所以D 正确,故选AD.]4.设正方形ABCD 的边长为2,则|AB →-CB →+AD →-CD →|=________. 42 [如图,原式=|(AB →+AD →)-(CB →+CD →)|=|AC →-CA →|=|AC →+AC →|=2|AC →|, ∵正方形边长为2, ∴2|AC →|=4 2.]5.已知非零向量a ,b 满足|a +b |=|a -b |,则a 与b 的位置关系为________.(填“平行”或“垂直”)垂直 [如图所示,设OA →=a ,OB →=b ,以OA 、O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 则|a +b |=|OC →|, |a -b |=|BA →|, 又|a +b |=|a -b |, 则|OC →|=|BA →|,即平行四边形OACB 的对角线相等, ∴平行四边形OACB 是矩形, ∴a ⊥b .]回顾本节内容,自我完成以下问题: 1.向量减法的实质是什么?[提示]向量减法是向量加法的逆运算.即减去一个向量等于加上这个向量的相反向量.2.在用三角形法则作向量减法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在用三角形法则作向量减法时,要注意“差向量连接两向量的终点,箭头指向被减向量”.解题时要结合图形,准确判断,区分a-b与b-a.3从速度的倍数到向量的数乘3.1向量的数乘运算学习任务核心素养1.掌握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运算律.(重点)2.理解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重点)1.通过向量数乘概念的学习,培养数学抽象素养;2.通过向量数乘的运算及其运算律的应用,培养数学运算素养.夏季的雷雨天,我们往往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说明声速与光速的大小不同,光速是声速的88万倍.阅读教材,结合上述情境回答下列问题:问题1:若设光速为v1,声速为v2,将向量类比于数,则v1与v2有何关系?问题2:实数与向量相乘结果是实数还是向量?(1)实数λ与向量a的乘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2)|λa|=|λ||a|.(3)方向:λa 的方向⎩⎨⎧当λ>0时,与a 的方向相同;当λ<0时,与a 的方向相反;当λ=0时,0a =0.(4)几何意义:当λ>0时,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在原方向伸长或缩短为原来的|λ|倍;当λ<0时,表示向量a 的有向线段在反方向伸长或缩短为原来的|λ|倍.若a ∥b ,b ∥c ,那么一定有a ∥c 吗?[提示] 不一定,若b =0,此时必有a ∥b ,b ∥c 成立,但a 与c 不一定共线.1.已知|a |=2,|b |=3,若两向量方向相同,则向量a 与向量b 的关系为b=________a .32 [由于|a |=2,|b |=3,则|b |=32|a |,又两向量同向,故b =32a .] 知识点2 数乘运算的运算律 设λ,μ为实数,a ,b 为向量,则 (1)(λ+μ)a =λ a +μ a ; (2)λ(μa )=(λμ)a ; (3)λ(a +b )=λa +λb .向量的线性运算: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的综合运算,通常称为向量的线性运算(或线性组合).2.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若λa =0则λ=0.( ) (2)对于非零向量a ,向量-2a 与向量a 方向相反. ( ) (3)当a 是非零向量,-1||a a 是与向量a 反向的单位向量.( )[答案] (1)× (2)√ (3)√类型1 向量数乘运算的定义【例1】 已知a 、b 为非零向量,试判断下列各命题的真假,并说明理由. (1)2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 (2)|-2a |=32|3a |;(3)1||a a 是单位向量; (4)a +b 与-a -b 是一对相反向量. [解] (1)真命题.∵2>0, ∴2a 的方向与a 的方向相同. (2)假命题.|-2a |=||-2|a |=2|a |=23|3a |. (3)真命题.⎪⎪⎪⎪⎪⎪1||a a =⎪⎪⎪⎪⎪⎪1||a ||a =1||a ||a =1.(4)真命题.∵a +b 与-a -b 是一对相反向量,且-(a +b )=-a -b , ∴a +b 与-a -b 是一对相反向量.对数乘向量的三点说明(1)向量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是把a 沿着a 的方向或a 的反方向扩大或缩小. (2)当λ=0或a =0时,λa =0.反之,也成立, (3)数乘向量的运算不满足消去律.[跟进训练]1.已知λ∈R ,a ≠0,则在下列各命题中,正确的命题有( ) ①当λ>0时,λa 与a 的方向一定相同; ②当λ<0时,λa 与a 的方向一定相反; ③当λa 与a 的方向相同时,λ>0; ④当λa 与a 的方向相反时,λ<0.A .1个B .2个C .3个D .4个D [由λ与向量a 的乘积λa 的方向规定,易知①②③④正确.] 类型2 向量的线性运算【例2】 (教材北师版P 88例1改编)计算下列各式: (1)2(a +b )-3(a -b ); (2)3(a -2b +c )-(2a +b -3c ); (3)12⎣⎢⎡⎦⎥⎤(3a +2b )-⎝ ⎛⎭⎪⎫a +12b -2⎝ ⎛⎭⎪⎫12a +38b .[解] (1)原式=2a -3a +2b +3b =-a +5b ; (2)原式=3a -6b +3c -2a -b +3c =a -7b +6c ; (3)原式=12⎝ ⎛⎭⎪⎫2a +32b -a -34b =a +34b -a -34b =0.1.向量的数乘运算类似于代数多项式的运算,主要是“合并同类项”,但这里的“同类项”指向量,实数看作是向量的系数.2.对于线性运算,把握运算顺序为:正用分配律去括号→逆用分配律合并.[跟进训练]2.(1)化简23⎣⎢⎡⎦⎥⎤(4a -3b )+13b -14(6a -7b );(2)设向量a =3i +2j ,b =2i -j ,求⎝ ⎛⎭⎪⎫13a -b -⎝ ⎛⎭⎪⎫a -23b +(2b -a ). [解] (1)原式=23⎣⎢⎡⎦⎥⎤4a -3b +13b -32a +74b=23⎣⎢⎡⎦⎥⎤⎝ ⎛⎭⎪⎫4-32a +⎝ ⎛⎭⎪⎫-3+13+74b =23⎝ ⎛⎭⎪⎫52a -1112b =53a -1118b ;(2)原式=13a -b -a +23b +2b -a =⎝ ⎛⎭⎪⎫13-1-1a +⎝ ⎛⎭⎪⎫-1+23+2b =-53a +53b=-53(3i +2j )+53(2i -j ) =⎝ ⎛⎭⎪⎫-5+103i +⎝ ⎛⎭⎪⎫-103-53j =-53i -5j .类型3 向量线性运算的应用【例3】 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求证:EF →=12(AB →+DC →).1.若D 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如何用AB →,AC →表示AD →? [提示] 由三角形法则知, AD →=AB →+BD →, AD →=AC →+CD →,两式相加得2AD →=⎝⎛⎭⎫AB →+BD →+⎝⎛⎭⎫AC →+CD →=⎝⎛⎭⎫AB →+AC →+⎝⎛⎭⎫BD →+CD →=AB →+AC →,所以AD →=12⎝⎛⎭⎫AB →+AC →.2.在△ABC 中,若AD →=12⎝⎛⎭⎫AB →+AC →,则D 是否是△ABC 的边BC 的中点? [提示] 设D ′是边BC 的中点,则AD ′→=12⎝⎛⎭⎫AB →+AC →,又AD →=12⎝⎛⎭⎫AB →+AC →, 则AD ′→=AD →, 所以D 与D ′重合, 所以D 是边BC 的中点.[证明] 取以点A 为起点的向量,应用三角形法则求证,如图. ∵E 为AD 的中点, ∴AE →=12AD →.∵F 是BC 的中点,∴AF →=12(AB →+AC →). 又∵AC →=AD →+DC →,∴AF →=12(AB →+AD →+DC →)=12(AB →+DC →)+12AD →. ∴EF →=AF →-AE →=12(AB →+DC →)+12AD →-12AD →=12(AB →+DC →).用已知向量表示其他向量的两种方法(1)直接法(2)方程法当直接表示比较困难时,可以首先利用三角形法则和平行四边形法则建立关于所求向量和已知向量的等量关系,然后解关于所求向量的方程.[跟进训练]3.在△ABC 中,D 、E 分别是AB 、AC 的中点.求证:DE →=12BC →. [证明] ∵D 为AB 的中点, ∴AD →=12AB →.∵E 是AC 的中点,∴AE →=12AC →.∴DE →=AE →-AD →=12AC →-12AB →=12⎝⎛⎭⎫AC →-AB →=12BC →.当堂达标1.(多选题)已知m ,n 是实数,a ,b 是向量,则下列命题中正确的为( ) A .m (a -b )=m a -m b B .(m -n )a =m a -n a C .若m a =m b ,则a =bD .若m a =n a ,则m =n .AB [A 和B 属于数乘运算对向量与实数的分配律,正确;C 中,若m =0,则不能推出a =b ,错误;D 中,若a =0,则m ,n 没有关系,错误.]2. 在△ABC 中,如果AD ,BE 分别为BC ,AC 上的中线,且AD →=a ,BE →=b ,那么BC →等于( )A .23a +43bB .23a -23bC .23a -43bD .-23a +43bA [由题意,得BC →=BE →+EC →=b +12AC →=b +12(AD →+DC →)=b +12a +14BC →,即BC →=b +12a +14BC →,解得BC →=23a +43b .]3.设D ,E ,F 分别为△ABC 的三边BC ,CA ,AB 的中点,则EB →+FC →等于( ) A .BC → B .12AD → C .AD →D .12BC →C [EB →+FC →=EC →+CB →+FB →+BC →=EC →+FB →=12(AC →+AB →)=12·2AD →=AD →.] 4.若2⎝ ⎛⎭⎪⎫x -13a -12(c +b -3x )+b =0,其中a 、b 、c 为已知向量,则未知向量x =________.421a -17b +17c [据向量的加法、减法整理、运算可得x =421a -17b +17c .] 5.如图所示,已知AP →=43AB →,用OA →,OB →表示OP →.则OP →=________.-13OA →+43OB → [OP →=OA →+AP →=OA →+43AB →=OA →+43(OB →-OA →)=-13OA →+43OB →.]回顾本节内容,自我完成以下问题: 1.数乘向量的运算中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 实数λ与向量a 可作数乘,但实数λ不能与向量a 进行加、减运算,如λ+a ,λ-a 都是无意义的.还必须明确λa 是一个向量,λ的符号与λa 的方向相关,|λ|的大小与λa 的模有关.2.利用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时应注意什么问题?[提示] 利用数乘运算的几何意义可以得到两个向量共线的判定定理及性质定理,一定要注意,向量的共线(平行)与直线共线(或平行)的区别;常用向量共线解决平面几何中的“平行”或“点共线”问题.。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学案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学案

2.3.3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1.向量内积的坐标运算已知a =(a 1,a 2),b =(b 1,b 2),则a ·b =a 1b 1+a 2b 2.知识拓展非零向量a =(x 1,y 1)与b =(x 2,y 2)夹角θ的范围与坐标运算的数量积的关系是:(1)θ为锐角或零角⇔x 1x 2+y 1y 2>0; (2)θ为直角⇔x 1x 2+y 1y 2=0; (3)θ为钝角或平角⇔x 1x 2+y 1y 2<0.【自主测试1】若a =(2,-3),b =(x,2x ),且a ·b =43,则x 等于( )A .3B .13C .-13 D .-3解析:由题意,得2x -6x =43,解得x =-13.答案:C2.用向量的坐标表示两个向量垂直的条件已知a =(a 1,a 2),b =(b 1,b 2),则a ⊥b ⇔a 1b 1+a 2b 2=0.名师点拨解决两向量垂直的问题时,在表达方式上有一定的技巧,如a =(m ,n )与b =k (n ,-m )总是垂直的,当两向量的长度相等时,k 取±1.【自主测试2】已知a =(2,5),b =(λ,-3),且a ⊥b ,则λ=__________.解析:∵a ⊥b ,∴a·b =0,即2λ-15=0,∴λ=152.答案:1523.向量的长度、距离和夹角公式(1)向量的长度:已知a =(a 1,a 2),则|a |=a 21+a 22,即向量的长度等于它的坐标平方和的算术平方根.(2)两点之间的距离公式:如果A (x 1,y 1),B (x 2,y 2),则|AB →|=x 2-x 12+y 2-y 12.(3)向量的夹角的余弦公式:已知a =(a 1,a 2),b =(b 1,b 2),则两个向量a ,b 的夹角的余弦为cos 〈a ,b 〉=a 1b 1+a 2b 2a 21+a 22b 21+b 22.你会求出与向量a =(m ,n )同向的单位向量a 0的坐标吗?答:a 0=a |a |=1m 2+n 2(m ,n )=⎝ ⎛⎭⎪⎫m m 2+n 2,n m 2+n 2.【自主测试3-1】已知A (1,2),B (2,3),C (-2,5),则△ABC 为(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无法判断解析:由AB →=(1,1),BC →=(-4,2),CA →=(3,-3), 得AB →2=2,BC →2=20,CA →2=18. ∵AB →2+CA →2=BC →2,即AB 2+AC 2=BC 2,∴△ABC 为直角三角形. 答案:B【自主测试3-2】已知m =(3,-1),n =(x ,-2),且〈m ,n 〉=π4,则x 等于( )A .1B .-1C .-4D .4 解析:cos π4=3x +210×x 2+4, 解得x =1. 答案:A【自主测试3-3】已知a =(3,x ),|a |=5,则x =__________. 解析:由|a |2=9+x 2=25,解得x =±4.答案:±41.向量模的坐标运算的实质剖析:向量的模即为向量的长度,其大小应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如a =(x ,y ),则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定存在点A (x ,y ),使得OA →=a =(x ,y ),∴|OA →|=|a |=x 2+y 2,即|a |为点A 到原点的距离;同样若A (x 1,y 1),B (x 2,y 2),则AB →=(x 2-x 1,y 2-y 1),∴|AB →|=x 2-x 12+y 2-y 12,即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任意两点间的距离公式.由此可知向量模的运算其实质即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距离的运算.2.用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运算来分析“(a·b )·c =a ·(b·c )”不恒成立 剖析:设a =(x 1,y 1),b =(x 2,y 2),c =(x 3,y 3), 则a·b =x 1x 2+y 1y 2, b·c =x 3x 2+y 3y 2.∴(a·b )·c =(x 1x 2+y 1y 2)(x 3,y 3)=(x 1x 2x 3+y 1y 2x 3,x 1x 2y 3+y 1y 2y 3),a·(b·c )=(x 1,y 1)(x 3x 2+y 3y 2)=(x 1x 3x 2+x 1y 2y 3,x 2x 3 y 1+ y 1y 2y 3).假设(a·b )·c =a·(b·c )成立,则有(x 1x 2x 3+y 1y 2x 3,x 1x 2y 3+y 1y 2y 3)=(x 1x 3x 2+x 1y 2y 3,x 2x 3 y 1+ y 1y 2y 3), ∴x 1x 2x 3+y 1y 2x 3=x 1x 3x 2+x 1y 2y 3,x 1x 2y 3+y 1y 2y 3=x 2x 3 y 1+y 1y 2y 3.∴y 1y 2x 3=x 1y 2y 3,x 1x 2y 3=x 2x 3 y 1. ∴y 2(y 1x 3-x 1y 3)=0,x 2(x 1y 3-x 3y 1)=0. ∵ b 是任意向量, ∴x 2和y 2是任意实数. ∴y 1x 3-x 1y 3=0. ∴a ∥c .这与a ,c 是任意向量,即a ,c 不一定共线相矛盾. ∴假设不成立.∴(a·b )·c =a·(b·c )不恒成立. 3.教材中的“思考与讨论”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任作一单位向量OA →旋转90°到向量OB →的位置,这两个向量的坐标之间有什么关系?你能用上述垂直的条件,证明下面的诱导公式吗?cos(α+90°)=-sin α,sin(α+90°)=cos α.反过来,你能用这两个诱导公式,证明上述两个向量垂直的坐标条件吗?把两向量垂直的坐标条件可视化.有条件的同学可用“几何画板”、“Scilab”等数学软件进行可视化研究.剖析:如图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画出一单位圆,有A (cos α,sin α),B (cosβ,sin β),且β-α=90°,也就是β=α+90°.过点A 作AM ⊥x 轴于点M ,过点B 作BN ⊥x 轴于点N ,则△BNO ≌△OMA . ∴|OM →|=|NB →|,|ON →|=|MA →|.当点A 在第一象限时,点B 在第二象限, ∴|ON →|=-cos β,|NB →|=sin β, |OM →|=cos α,|MA →|=sin α,从而有-cos β=-cos(α+90°)=sin α, sin β=sin(α+90°)=cos α, 即cos(α+90°)=-sin α, sin(α+90°)=cos α.题型一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例题1】已知a =(-6,2),b =(-2,4),求a ·b ,|a |,|b |,〈a ,b 〉. 分析:直接套用基本公式a ·b =x 1x 2+y 1y 2,|a |=x 21+y 21,cos 〈a ,b 〉=x 1x 2+y 1y 2x 21+y 21x 22+y 22即可.解:a ·b =(-6,2)·(-2,4)=12+8=20. |a |=a ·a =-6,2×-6,2=36+4=210, |b |=-22+42=20=2 5.∵cos 〈a ,b 〉=a ·b |a ||b |=20210×25=22,且〈a ,b 〉∈[0,π], ∴〈a ,b 〉=π4.反思如果已知向量的坐标,则可以直接用公式来计算数量积、模和夹角等问题;如果向量的坐标是未知的,一般考虑用定义和运算律进行转化.〖互动探究〗设平面向量a =(3,5),b =(-2,1), (1)求a -2b 的坐标表示和模的大小; (2)若c =a -(a ·b )·b ,求|c |. 解:(1)∵a =(3,5),b =(-2,1),∴a -2b =(3,5)-2(-2,1)=(3+4,5-2)=(7,3), |a -2b |=72+32=58. (2)∵a ·b =-6+5=-1,∴c =a +b =(1,6),∴|c |=12+62=37. 题型二 平面向量垂直的坐标运算【例题2】在△ABC 中,AB →=(2,3),AC →=(1,k ),且△ABC 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k 的值.分析:对△ABC 的三个内角分别讨论,并利用坐标反映垂直关系. 解:当A =90°时,AB →·AC →=0, ∴2×1+3×k =0.∴k =-23.当B =90°时,AB →·BC →=0,BC →=AC →-AB →=(1-2,k -3)=(-1,k -3),∴2×(-1)+3×(k -3)=0.∴k =113.当C =90°时,AC →·BC →=0,∴-1+k (k -3)=0, ∴k =3±132.因此,△ABC 有一个角为直角时,k =-23,或k =113,或k =3±132.反思(1)若a =(x 1,y 1),b =(x 2,y 2),a ≠0,则向量a 与b 垂直⇔a ·b =0⇔x 1x 2+y 1y 2=0.(2)向量垂直的坐标表示x 1x 2+y 1y 2=0与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x 1y 2-x 2y 1=0很容易混淆,应仔细比较并熟记,当难以区分时,要从意义上鉴别,垂直是a ·b =0,而共线是方向相同或相反.题型三 数量积的坐标运算在几何中的应用 【例题3】已知三个点A (2,1),B (3,2),D (-1,4). (1)求证:AB ⊥AD ;(2)若四边形ABCD 为矩形,求点C 的坐标,并求矩形ABCD 的两对角线所夹的锐角的余弦值.解:(1)证明:∵A (2,1),B (3,2),D (-1,4), ∴AB →=(1,1),AD →=(-3,3). ∴AB →·AD →=1×(-3)+1×3=0, ∴AB →⊥AD →,即AB ⊥AD . (2)若四边形ABCD 为矩形, 则AB →⊥AD →,AB →=DC →. 设C 点的坐标为(x ,y ),则AB →=(1,1),DC →=(x +1,y -4),∴⎩⎪⎨⎪⎧x +1=1,y -4=1,解得⎩⎪⎨⎪⎧x =0,y =5.∴C 点的坐标为(0,5).从而AC →=(-2,4),BD →=(-4,2),∴|AC →|=25,|BD →|=25,AC →·BD →=8+8=16. 设AC →与BD →的夹角为θ,则cos θ=AC →·BD →|AC →| |BD →|=1625×25=45,∴矩形ABCD 的两条对角线所夹的锐角的余弦值为45.反思用向量法解决几何问题的关键是把有关的边用向量表示,然后把几何图形中的夹角、垂直、长度等问题都统一为向量的坐标运算即可,最后再回归到原始几何图形中进行说明.题型四 利用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证明不等式【例题4】证明:对于任意的a ,b ,c ,d ∈R ,恒有不等式(ac +bd )2≤(a 2+b 2)(c 2+d 2). 分析:设m =(a ,b ),n =(c ,d ),用m ·n ≤|m |·|n |即可,要注意等号成立的条件. 证明:设m =(a ,b ),n =(c ,d ),两向量夹角为θ,则m ·n =|m ||n |cos θ,∴ac +bd =a 2+b 2·c 2+d 2·cos θ,∴(ac +bd )2=(a 2+b 2)(c 2+d 2)cos 2θ≤(a 2+b 2)(c 2+d 2), 当且仅当m 与n 共线时等号成立. ∴(ac +bd )2≤(a 2+b 2)(c 2+d 2)得证.反思本题直接利用代数方法也易得证.若从不等式的特征构造向量,利用向量的数量积和模的坐标运算来证,显得比较灵活,体现了向量的工具性.题型五 易错辨析【例题5】设平面向量a =(-2,1),b =(λ,-1)(λ∈R ),若a 与b 的夹角为钝角,则λ的取值范围是( )A .⎝ ⎛⎭⎪⎫-12,2∪(2,+∞) B.(2,+∞) C .⎝ ⎛⎭⎪⎫-12,+∞ D .⎝ ⎛⎭⎪⎫-∞,-12 错解:由a 与b 的夹角为钝角,得a ·b <0, 即-2λ-1<0,解得λ>-12.故选C .错因分析:a ·b <0⇔a 与b 的夹角为钝角或平角.因此上述解法中需要对结论进行检验,把a 与b 的夹角为平角的情况舍去.正解:a ·b <0⇒(-2,1)·(λ,-1)<0⇒λ>-12.又设b =t a (t <0),则(λ,-1)=(-2t ,t ),所以t =-1,λ=2,即λ=2时,a 和b 反向,且共线,所以λ∈⎝ ⎛⎭⎪⎫-12,2∪(2,+∞).故选A .1.设m ,n 是两个非零向量,且m =(x 1,y 1),n =(x 2,y 2),则以下等式中,与m ⊥n 等价的个数为( )①m ·n =0;②x 1x 2=-y 1y 2;③|m +n |=|m -n |;④|m +n |=m 2+n 2. A .1 B .2 C .3 D .4解析:①②中的等式显然与m ⊥n 等价;对③④中的等式的两边平方,化简,得m ·n =0,因此也是与m ⊥n 等价的,故选D .答案:D2.已知向量a =(-2,1),b =(-2,-3),则向量a 在向量b 方向上的投影的数量为( )A .-1313 B .1313C .0D .1 答案:B3.(2012·广东广州测试)已知向量a =(1,n ),b =(n,1),其中n ≠±1,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 .(a -b )∥(a +b )B .(a +b )∥bC .(a -b )⊥(a +b )D .(a +b )⊥b解析:∵a -b =(1-n ,n -1),a +b =(1+n ,n +1), ∴(a -b )·(a +b )=0, ∴(a -b )⊥(a +b ). 答案:C4.已知a =(1,2),b =(1,1),c =b -k a ,若c ⊥a ,则c =__________.解析:根据a 和b 的坐标,求c 的坐标,再利用垂直建立关于k 的方程,求出k 后可得向量c .答案:⎝ ⎛⎭⎪⎫25,-155.已知i =(1,0),j =(0,1),a =i -2j ,b =i +m j ,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 与b 的夹角为锐角,则m <12;②当且仅当m =12时,a 与b 互相垂直;③a 与b不可能是方向相反的向量;④若|a |=|b |,则m =-2.其中正确的命题的序号是__________.答案:①②③6.设向量a =(1,-1),b =(3,-4),x =a +λb ,λ为实数,证明:使|x |最小的向量x 垂直于向量b .证明:因为|x |2=x ·x =|a |2+λ2|b |2+2λa ·b , 所以x 2=25λ2+14λ+2=⎝ ⎛⎭⎪⎫5λ+752+125.当5λ+75=0,即λ=-725时,|x |最小.此时x =a -725b =⎝ ⎛⎭⎪⎫425,325. 又425×3-325×4=0,所以向量x 与b 垂直.。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1坐标法课件新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1坐标法课件新人教B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如果点对应的①___________为(,
有序实数
)(即的坐标为(, 1 ),记作
(1 , 1 ),其中1 为的横坐标,1 为的纵坐标),且(2 , 2 ),则向量
(2 − 1 , 2 − 1 )
=②__________________,从而可以得到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之间的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已知(, 6),(−2, ),(2,3),若点平分线段,则 + 等于
(
)A
A. 6
B. 1
C. 2
D. -2
2. 已知(1,2),(, 6),且|| = 5,则的值为( )
D
A. 4
D. -2或4
B. -4或2
C. -2
3. 已知△ 的顶点(2,3),(−1,0),(2,0),则△ 的周长是(
2. 已知点(−3,4), (2, 3),在轴上找一点,使|| = ||,求||的值.
[答案] 设点(, 0),则有|| =
|| =
(−3 − )2 + (4 − 0)2 = 2 + 6 + 25,
(2 − )2 + ( 3 − 0)2 = 2 − 4 + 7.
C. 以点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D. 以点为直角顶点的直角三角形
D. 10
)C
6. 光线从点(−3,5)射到轴上,经x轴反射后经过点(2,10),则光线从到
的距离为( )
C
A. 5 2
B. 2 5
C. 5 10
D. 10 5
[解析] 点(−3,5)关于x轴的对称点为′ (−3, −5),则光线从到的距离即
|| =
[5 − (−1)]2 + [3 − (−1)]2 = 62 + 42 = 52 = 2 13,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 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示范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4

高中数学 第二章 平面向量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 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示范教案 新人教B版必修4

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示范教案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既是本节的重点又是本节的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告诉我们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这样,如果将平面内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那么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平面内的任意一点都可以通过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得到表示,也就是平面内的点可以由平面内的一个点及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这是引进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一个原因.教科书中,先用实例归纳出基本定理,然后做形式化的证明.教学时要注意,形式化证明可以省略,特别是唯一性证明,可能多数学生难以理解,但一定要对“唯一性”加以说明,以便应用唯一性解题.建议引导学生推导直线的向量表达式和中点公式.特别强调直线的向量表达式和中点公式应让学生记忆.三维目标1.通过探究活动,推导并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掌握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理解这是应用向量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并通过例题的探究,掌握直线的向量表达式和中点公式.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和直线的向量表达式.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灵活运用.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在物理学中我们知道,力是一个向量,力的合成就是向量的加法运算.而且力是可以分解的,任何一个大小不为零的力,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同方向的分力之和.将这种力的分解拓展到向量中来,会产生什么样的结论呢?思路2.前面我们学习了向量的代数运算以及对应的几何意义,如果将平面内向量的始点放在一起,那么平面内的任意一个点或者任意一个向量是否都可以用这两个同起点的不共线向量来表示呢?这样就引进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师可以通过多对几个向量进行分解或者合成,用课件给出图象演示和讲解.通过相应的课件来演示平面上任意向量的分解,对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都乘以不同的系数后再进行合成将会有什么样的结论?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不共线的非零向量e1、e2,请你作出向量3e1+2e2、e1-2e2.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是否都可以用形如λ1e1+λ2e2的向量表示呢?(2)如图1(1),设e1、e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a是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你能通过作图探究a与e1、e2之间的关系吗?(1) (2)图1活动:如图1(2),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e 1,OB →=e 2,OC →=a .过点C 作平行于直线OB 的直线,与直线OA 交于点M ;过点C 作平行于直线OA 的直线,与直线OB 交于点N.由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可知,存在实数λ1、λ2,使得OM →=λ1e 1,ON →=λ2e 2.由于OC →=OM →+ON →,所以a =λ1e 1+λ2e 2.也就是说,任一向量a 都可以表示成λ1e 1+λ2e 2的形式.或先让学生计算特例,从感性猜想入手.如图2,e 1,e 2是两个不平行的向量,容易看出AB →=2e 1+3e 2,CD →=-e 1+4e 2, EF →=4e 1-4e 2,GH →=-2e 1+5e 2.图2由上述过程可以发现,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由这个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e 1、e 2表示出来.由此可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 1和e 2是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a 1,a 2,使a =a 1e 1+a 2e 2.教师强调:①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 1、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记为{e 1,e 2},a 1e 1+a 2e 2叫做向量a 关于基底{e 1,e 2}的分解式;②基底不唯一,关键是不共线;③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 在给出基底e 1、e 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 ④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唯一.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对该定理给出证明.证明: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如图3),作OE 1→=e 1,OE 2→=e 2,OA →=a .图3由于e 1与e 2不平行,可以进行如下作图:过点A 作OE 2的平行(或重合)直线,交直线OE 1于点M ,过点A 作OE 1的平行(或重合)直线,交直线OE 2于点N ,于是依据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存在两个唯一的实数a 1,a 2,分别有OM →=a 1e 1,ON →=a 2e 2,所以a =OA →=OM →+ON →=a 1e 1+a 2e 2.证明表示的唯一性:如果存在另一对实数x ,y 使OA →=x e 1+y e 2,则a 1e 1+a 2e 2=x e 1+y e 2,即(x -a 1)e 1+(y -a 2)e 2=0.由于e 1与e 2不平行,如果x -a 1,y -a 2中有一个不等于0,不妨设y -a 2≠0,则e 2=-x -a 1y -a 2e 1,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e 1与e 2平行.这与假设矛盾,因此x -a 1=0,y -a 2=0,即x =a 1,y =a 2.讨论结果:(1)(2)略. 应用示例思路1例 1如图4,ABCD 中,AB →=a ,AD →=b ,H 、M 分别是AD 、DC 的中点,F 使BF =13BC ,以a ,b 为基底分解向量AM →与HF →.图4解:由H 、M 、F 所在位置,有AM →=AD →+DM →=AD →+12DC →=AD →+12AB →=b +12a .HF →=AF →-AH →=AB →+BF →-AH →=AB →+13BC →-12AD →=AB →+13AD →-12AD →=a -16b .点评:以a 、b 为基底分解向量AM →与HF →,实为用a 与b 表示向量AM →与HF →.变式训练已知ABCD 的两条对角线相交于点M ,设AB →=a ,AD →=b .试用基底{a ,b }表示MA →,MB →,MC →和MD →(图5)图5解:因为AC →=AB →+AD →=a +b , DB →=AB →-AD →=a -b ,MA →=-12AC →=-12(a +b )=-12a -12b ,MB →=12DB →=12(a -b )=12a -12b ,MC →=12AC →=12a +12b ,MD →=-12DB →=-12a +12b .例 2 如图6,质量为10 kg 的物体A 沿倾斜角为θ=30°的斜面匀速下滑,求物体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和支持力.(g =10 m/s 2)图6解:物体受到三个力:重力AG →,斜面支持力AN →,滑动摩擦力AM →.把重力AG →分解为平行于斜面的分力AF →和垂直于斜面的分力AE →.因为物体做匀速运动,所以AN →=-AE →,AM →=-AF →.因为|AG →|=10(kg)×10(m/s 2)=100(N), |AF →|=|AG →|·sin30°=100×12=50(N),|AE →|=|AG →|·cos30°=100×32=503(N),所以|AM →|=|AF →|=50(N),|AN →|=|AE →|=503(N).答:物体所受滑动摩擦力大小为50 N ,方向沿斜面平行向上;所受斜面支持力大小为50 3 N ,方向与斜面垂直向上.例 3下面三种说法:①一个平面内只有一对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表示该平面的基底;②一个平面内有无数多对不共线向量可作为该平面所有向量的基底;③零向量不可以作为基底中的向量,其中正确的说法是( )A .①② B.②③ C .①③ D.①②③ 活动:这是训练学生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正确理解,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和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真正内涵.让学生清楚在平面中对于基底的选取是不唯一的,只要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解析:平面内向量的基底是不唯一的.在同一平面内任何一组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作为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而零向量可看成与任何向量平行,故零向量不可作为基底中的向量.综上所述,②③正确.答案:B图7.a>0,b<0 .a<0,b<0 思路2例 1如图8,M 是△ABC 内一点,且满足条件AM →+2BM →+3CM →=0,延长CM 交AB 于N ,令CM →=a ,试用a 表示CN →.图8活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平面向量的重要定理,它是解决平面向量计算问题的重要工具.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得到下面两个推论:推论1:e 1与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若存在实数λ1、λ2,使得λ1e 1+λ2e 2=0,则λ1=λ2=0.推论2:e 1与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若存在实数a 1,a 2,b 1,b 2,使得a=a 1e 1+a 2e 2=b 1e 1+b 2e 2,则⎩⎪⎨⎪⎧a 1=b 1,a 2=b 2.解:∵AM →=AN →+NM →,BM →=BN →+NM →,∴由AM →+2BM →+3CM →=0,得(AN →+NM →)+2(BN →+NM →)+3CM →=0.∴AN →+3NM →+2BN →+3CM →=0.又∵A、N 、B 三点共线,C 、M 、N 三点共线, 设AN →=λBN →,CM →=μNM →,∴λBN →+3NM →+2BN →+3μNM →=0.∴(λ+2)BN →+(3+3μ)NM →=0.由于BN →和NM →不共线,∴⎩⎪⎨⎪⎧λ+2=0,3+3μ=0.∴⎩⎪⎨⎪⎧λ=-2,μ=-1.∴CM →=-NM →=MN →. ∴CN →=CM →+MN →=2CM →=2a .点评:这里选取BN →,NM →作为基底,运用化归思想,把问题归结为λ1e 1+λ2e 2=0的形例 2如图9,△ABC 中,AD 为△ABC 边上的中线且AE =2EC ,求AG GD 及BGGE的值.图9活动:教师让学生先仔细分析题意,以明了本题的真正用意,怎样把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与三角形中的边相联系?利用化归思想进行转化后,结合向量的相等进行求解.解:设AG GD =λ,BGGE =μ.∵BD →=DC →,即AD →-AB →=AC →-AD →, ∴AD →=12(AB →+AC →).又∵AG →=λGD →=λ(AD →-AG →), ∴AG →=λ1+λAD →=λ21+λAB →+λ21+λAC →.①又∵BG →=μGE →,即AG →-AB →=μ(AE →-AG →), ∴(1+μ)AG →=AB →+μAE →,AG →=11+μAB →+μ1+μAE →.又AE →=23AC →,∴AG →=11+μAB →+2μ31+μAC →.②比较①②,∵AB →、AC →不共线,∴⎩⎪⎨⎪⎧λ21+λ=11+μ,λ21+λ=2μ31+μ.解之,得⎩⎪⎨⎪⎧λ=4,μ=32.∴AG GD =4,BG GE =32. 点评:本例中,构造向量在同一基底下的两种不同表达形式,利用相同基向量的系数对应相等得到一实数方程组,从而进一步求得结果.3已知A ,B 是直线l 上任意两点,O 是l 外一点(如图10),求证:对直线l 上任意一点P ,存在实数t ,使OP →关于基底{OA →,OB →}的分解式为OP →=(1-t)OA →+tOB →. ① 并且,满足①式的点P 一定在l 上.证明:设点P 在直线l 上,则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存在实数t ,使AP →=tAB →=t(OB →-OA →).图10所以OP →=OA →+AP →=OA →+tOB →-tOA →.所以点P 满足等式OP →=(1-t)OA →+tOB →,即有AP →=tAB →,即P 在l 上.点评:由本例可知,对直线l 上任意一点P ,一定存在唯一的实数t 满足向量等式①;反之,对每一个实数t ,在直线l 上都有唯一的一个点P 与之对应.向量等式①叫做直线l 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其中实数t 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在①中,令t =12,点M 是AB 的中点,则OM →=12(OA →+OB →).课堂小结1.先由学生回顾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回忆我们是如何探究发现定理的?并通过思路2例3的证明又探究得到了线段AB 中点的向量表达式.教师点拨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要继续发扬这种勇于探索、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2.教师与学生一起总结本节学习的数学方法,如待定系数法,定义法,归纳与类比,数形结合,几何作图等,并把本节所学纳入知识体系中.作业课本本节练习B 组 2,3.设计感想1.本节课内容是在上节向量学习的基础上探究到的一个新定理——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科书首先通过特例验证:对于平面内给定的任意两个向量进行加减的线性运算时所表示的新向量有什么特点,反过来,对平面内的任意向量是否都可以用形如λ1e 1+λ2e 2的向量表示.2.教师应该多提出问题,多让学生自己动手作图来发现规律,通过解题来总结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化归”思想对解题的帮助,也要让学生善于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这部分的题目.3.应充分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整节课的教学主线应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给予引导和点拨.充分让学生经历分析、探究问题的过程,这也是学习数学,领悟思想方法的最好载体.学生这种经历的实践活动越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就越恰当而简捷.备课资料 一、三角形中三条中线共点的证明如图11所示,已知在△ABC 中,D 、E 、L 分别是BC 、CA 、AB 的中点,设中线AD 、BE 相交于点P.图11求证:AD 、BE 、CL 三线共点.分析:欲证三条中线共点,只需证明C 、P 、L 三点共线.证明:设AC →=a ,AB →=b ,则AL →=12b ,CL →=AL →-AC →=-a +12b .设AP →=mAD →,则AC →+CP →=m(AC →+CD →),CP →=(-1+m)AC →+mCD →=(-1+m)a +m[12(b -a )]=(-1+12m)a +12m b .①又设EP →=nEB →,则CP →-CE →=n(EC →+CB →),∴CP →=(1-n)CE →+nCB →=-12(1-n)a +n(b -a )=(-12-12n)a +n b .②由①②,得⎩⎪⎨⎪⎧-1+12m =-12-12n ,12m =n.解之,得⎩⎪⎨⎪⎧m =23,n =13.∴CP →=-23a +13b =23(-a +12b )=23CL →.∴C、P 、L 三点共线.∴AD、BE 、CL 三线共点.二、备用习题1.如图12所示,已知AP →=43AB →,AQ →=13AB →,用OA →、OB →表示OP →,则OP →等于( )图12A.13OA →+43OB → B .-13OA →+43OB →C .-13OA →-43OB → D.13OA →-43OB →2.已知e 1,e 2是两非零向量,且|e 1|=m ,|e 2|=n ,若c =λ1e 1+λ2e 2(λ1,λ2∈R ),则|c |的最大值为( )A .λ1m +λ2nB .λ1n +λ2mC .|λ1|m +|λ2|nD .|λ1|n +|λ2|m3.已知G 1、G 2分别为△A 1B 1C 1与△A 2B 2C 2的重心,且A 1A 2→=e 1,B 1B 2→=e 2,C 1C 2→=e 3,则G 1G 2→等于( )A.12(e 1+e 2+e 3)B.13(e 1+e 2+e 3) C.23(e 1+e 2+e 3) D .-13(e 1+e 2+e 3) 4.O 是平面上一定点,A 、B 、C 是平面上不共线的三个点,动点P 满足OP →=OA →+λ(AB →|AB →|+AC →|AC →|),λ∈[0,+∞),则P 的轨迹一定通过△ABC 的( ) A .外心 B .内心 C .重心 D .垂心5.已知向量a 、b 且AB →=a +2b ,BC →=-5a +6b ,CD →=7a -2b ,则一定共线的三点是( ) A .A 、B 、D B .A 、B 、C C .C 、B 、D D .A 、C 、D6.如图13,平面内有三个向量OA →、OB →、OC →,其中与OA →与OB →的夹角为120°,OA →与OC →的夹角为30°,且|OA →|=|OB →|=1,|OC →|=23,若OC →=λOA →+μOB →(λ,μ∈R ),则λ+μ的值为________.图13参考答案:1.B 2.C 3.B 4.B 5.A 6.611。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doc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doc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2.2 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调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 待定系数法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2 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向量的数乘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 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2.2 双曲线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3.2 导数的运算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 导数公式表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 导数的应用3.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 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独立性检验1.2 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引入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 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 超几何分布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 |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 |x-a|+|x-b|≥c、|x-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 比较法1.5.2 综合法和分析法1.5.3 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1.1 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

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张喜林制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考点知识清单1.设),,(),,(2121b b b a a a ==其中.0=/b 那么当且仅当 时,向量)0(,=/b b a 共线.由于规定零向量与任何向量平行,则上述0=/b 的条件可去掉,当021=/⋅b b 时,向量a ,b 共线的条件也可以写 作2.设),,(),,(),,(332211y x C y x B y x A 只要证明____,便可证A 、B 、C 三点共线. 3.P 是直线21p p 上的点,且P 点不与21P P 、重合,则=P 1,2pp λ设1p 坐标为211),,(P y x 坐标为P y x ),,(22点的坐标为(x ,y ),则根据向量共线条件有要点核心解读1.两向量平行的条件(1)设),,(),,(2121b b b a a a ==则.0//1221=-⇔b a b a b a(2)设b b b b a a a ),,(),,(2121==不平行于坐标轴,即=/1b ,0,02=/b 则⋅=⇔2211//b a b a b a 用语言可以表述为:两个向量平行的条件是,相应坐标成比例. 2.两个向量平行的条件的推导我们知道,如果),0(//=/b b a 则存在唯一实数A 使;b a λ= 反之,如果存在一个实数A ,使),0(=/=b b a λ则.//b a选择基底},,{21e e 如果),,(),,(2121b b b a a a ==则条件b a λ=可化为),,(),(),(212121b b b b a a λλλ==即 ,11b a λ= ①⋅=22b a λ ②①②两式的两边分别乘以,12b b 、得,2121b b b a λ= ③ ,1212b b b a λ= ④:④③-得.01221=-b a b a ⑤⑤式就是两个向量平行的条件:⑤式成立,可判断两个向量平行;反之两个向量平行,它们的坐标满足⑤式.⑤式表示的条件,是在假设0=/b 的条件下推出的.事实上,如果在讨论平行问题时,规定零向量可以与任一向量平行,在⑤式中可以去掉0=/b 的假设。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章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4教学案:第二章 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 Word版含答案

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预习课本P96~98,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是什么?(2)如何定义平面向量基底?(3)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是什么?[新知初探]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定理如果e 1和e 2是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平行的向量,那么该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a 1,a 2,使a =a 1e 1+a 2e 2.(2)基底把不共线向量e 1,e 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记为{e 1,e 2}.a 1e 1+a 2e 2叫做向量a 关于基底{e 1,e 2}的分解式.[点睛] 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应注意以下三点:①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②该平面内任意向量a 都可以用e 1,e 2线性表示,且这种表示是唯一的;③基底不唯一,只要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都可作为基底.2.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已知A ,B 是直线l 上的任意两点,O 是l 外一点(如图所示),则对于直线l 上任意一点P ,存在唯一实数t (1-t );反之,对每一个实数t ,在直线l 上都有唯一的一个点P 与之对应.向量等(1-t )叫做直线l 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其中实数t 叫做参变数,简称参数.当t =12时,=12,此时P 点为线段AB 的中点,这是线段AB 中点的向量表达式.[点睛] 1.[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任意两个向量都可以作为基底.( )(2)一个平面内有无数对不共线的向量都可作为表示该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 ) (3)零向量不可以作为基底中的向量.( ) 答案:(1)× (2)√ (3)√2.如图,向量e 1,e 2,a 的起点与终点均在正方形网格的格点上,则向量a 用基底e 1,e 2表示为( )A .e 1+e 2B .-2e 1+e 2C .2e 1-e 2D .2e 1+e 2答案:B3.设e 1,e 2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以下各组向量中不能作为基底的是( ) A .e 1,e 2 B .e 1+e 2,3e 1+3e 2 C .e 1,5e 2 D .e 1,e 1+e 2 答案:B4.设e 1,e 2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若点O 是▱ABCD 4e 16e 2,则3e 2-2e 1=________.解析:3e 2-2e 1=12(6e 2-4e 1)=12(=12((答案不唯一)用基底表示向量[典例]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 b ,试用基底a ,b 表示AB ,BC .[解] 法一:由题意知,AO =OC =12AC =12a ,BO =OD =12BD =12b .所以AB =AO +OB =AO -BO =12a -12b ,BC =BO +OC =12a +12b ,法二:设AB =x ,BC =y ,则AD =BC =y ,又⎩⎪⎨⎪⎧AB +BC =AC , AD -AB =BD ,则⎩⎪⎨⎪⎧x +y =a ,y -x =b ,所以x =12a -12b ,y =12a +12b ,即AB =12a -12b ,BC =12a +12b .用基底表示向量的方法将两个不共线的向量作为基底表示其他向量,基本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运用向量的线性运算法则对待求向量不断进行转化,直至用基底表示为止;另一种是通过列向量方程或方程组的形式,利用基底表示向量的唯一性求解.[活学活用]如图,已知梯形ABCD 中,AD ∥BC ,E ,F 分别是AD ,BC 边上的中点,且BC =3AD ,BA =a ,BC =b .试以a ,b 为基底表示EF ,DF ,CD .解:∵AD ∥BC ,且AD =13BC ,∴AD =13BC =13b .∵E 为AD 的中点, ∴AE =ED =12AD =16b .∵BF =12BC ,∴BF =12b ,∴EF =BA +AB +BF =-16b -a +12b =13b -a ,DF =DE +EF =-16b +13b -a =16b -a ,CD =CF +FD =-(DF +FC )=-(DF +BF )=-⎝⎛⎭⎫16b -a +12b =a -23b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的应用[典例] 已知平面内两定点A ,B ,对该平面内任一动点C ,总有OC =3λOA +(1-3λ)OB (λ∈R ,点O 为直线AB 外的一点),则点C 的轨迹是什么图形?简单说明理由.[解] 法一:3λ+(1-3λ)=1且λ∈R ,结合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可知点C 的轨迹是直线AB .法二:将已知向量等式两边同时减去OA ,得OC -OA =(3λ-1) OA +(1-3λ) OB=(1-3λ)( OB -OA ) =(1-3λ) AB ,即AC =(1-3λ) AB ,λ∈R ,∴A ,B ,C 三点共线,即点C 的轨迹是直线AB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的两方面应用(1)若A ,B ,C 三点共线,则有OC =x OA +y OB ,且x +y =1;(2)若OC =x OA +y OB ,且x +y =1,则有A ,B ,C 三点共线. [活学活用]在△ABC 中,D 为AB 上一点,若AD =2DB ,CD =13CA +λCB ,则λ=________.解析:法一:∵AD =2DB , ∴AD =23AB =23(CB -CA ).∵在△ACD 中,CD =CA +AD =CA +23(CB -CA )=13CA +23CB ,∴λ=23.法二:A ,B ,D 三点共线, 又∵C 在直线AB 外,则13+λ=1,∴λ=23.答案:23[典例] NC ,AM 与BN 相交于点P ,求AP ∶PM 与BP ∶PN .[解] e 1e 2,3e 2-e 1,BN =BC +CN 2e 1+e 2. ∵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存在实数λ,μ=-λe 1-3λe 2,2μe 1+μe 2.(λ+2μ)e 1+(3λ+μ)e 2.2e 1+3e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λ+2μ=2,3λ+μ=3, 解得⎩⎨⎧λ=45,μ=35.∴AP ∶PM =4∶1,BP ∶PN =3∶2.[一题多变]1.[变设问]a b ,试用a ,b解:由本例解析知BP ∶PN =3∶2CP =CN +NP =CN +25NB =b +25(―CB -CN )=b +45a -25b =35b +45a .2.[变条件]若本例中的点N 为AC 的中点,其它条件不变,求AP ∶PM 与BP ∶PN . 解:如图,设BM =e 1,CN =e 2,则AM =AC +CM =-2e 2-e 1,BN =BC +CN =2e 1+e 2. ∵A ,P ,M 和B ,P ,N 分别共线, ∴存在实数λ,μ使得AP =λAM =-λe 1-2λe 2,BP =μBN =2μe 1+μe 2.故BA =BP +PA =BP -AP =(λ+2μ)e 1+(2λ+μ)e 2. 而BA =BC +CA =2e 1+2e 2,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λ+2μ=2,2λ+μ=2, 解得⎩⎨⎧λ=23,μ=23.∴AP =23AM ,BP =23BN ,∴AP ∶PM =2,BP ∶PN =2.若直接利用基底表示向量比较困难,可设出目标向量并建立其与基底之间满足的二元关系式,然后利用已知条件及相关结论,从不同方向和角度表示出目标向量( 一般需建立两个不同的向量表达式),再根据待定系数法确定系数,建立方程或方程组,解方程或方程组即得.1.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 中,P 是对角线AC (t -t =( )A .0B .1C .-1D .任意实数解析:选B P ,A ,C 三点共线,所以t +t -1=1,故t =1,故选B.2.设点O 是▱ABCD 两对角线的交点,下列的向量组中可作为这个平行四边形所在平面上表示其他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A .①②B .①③C .①④D .③④解析:选B 寻找不共线的向量组即可,在▱ABCD3.若AD 是△ABC 的中线,a b ,则以a ,b ( )A.12(a -b ) B.12(a +b ) C.12(b -a ) D.12b +a解析:选B 如图,AD 是△ABC 的中线,则D 为线段BC 的中点,从=12(=12(a +b ).4.在矩形ABCD 中,O e 1e 2( ) A.12(e 1+e 2) B.12(e 1-e 2) C.12(2e 2-e 1) D.12(e 2-e 1)解析:选A 因为O 是矩形ABCD e 1e 2,=12=12(e 1+e 2),故选A.5.(全国Ⅰ卷)设D 为△ABC ( )ABCD解析:选A=-136.已知向量a ,b 是一组基底,实数x ,y 满足(3x -4y )a +(2x -3y )b =6a +3b ,则x -y的值为______.解析:∵a ,b 是一组基底,∴a 与b 不共线, ∵(3x -4y )a +(2x -3y )b =6a +3b ,∴⎩⎪⎨⎪⎧ 3x -4y =6,2x -3y =3,解得⎩⎪⎨⎪⎧x =6,y =3,∴x -y =3. 答案:37.已知e 1,e 2是两个不共线向量,a =k 2e 1+⎝⎛⎭⎫1-5k2e 2与b =2e 1+3e 2共线,则实数k =______.解析:由题设,知k22=1-5k23,∴3k 2+5k -2=0,解得k =-2或13.答案:-2或138.如下图,在正方形ABCD a b c ,则在以a ,b 为基底______,在以a ,c ______.解析:以a ,c B 与A 重合,再由三角形法则或平行四边形法则即得.答案:a +b 2a +c9.如图所示,设M ,N ,P 是△ABCa b ,试用a ,b=13a -23b ,=-13b -23(a -b )=-23a +13b ,=13(a +b ).10.证明:三角形的三条中线共点.证明:如图所示,设AD ,BE ,CF 分别为△ABCa b .b -a .设G 在AD 上,且AG AD =23a +12(b -a )=12(a +b ).=12b -a .=13(a +b )-a =13b -23a=23⎝⎛⎭⎫12b -a∴G 在BE即G 在CF 上.故AD ,BE ,CF 三线交于同一点.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在△ABC 中,点D 在BC a b 用基底a ,b 表示为( )A.12(a +b ) B.23a +13b C.13a +23b D.13(a +b )解析:选C+23(=13a +23b .2.在△ABC 中,M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N 为AMλ+μ的值为( )A.12B.13C.14D .1解析:选A ∵M 为边BC 上任意一点,x +y =1) ∵N 为AM 的中点,=12x +12y ∴λ+μ=12(x +y )=12.3.如果e 1,e 2是平面α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那么,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 .若存在实数λ1,λ2,使得λ1e 1+λ2e 1=0,则λ1=λ2=0B .平面α内任一向量a 都可以表示为a =λ1e 1+λ2e 2,其中λ1,λ2∈RC .λ1e 1+λ2e 2不一定在平面α内,λ1,λ2∈RD .对于平面α内任一向量a ,使a =λ1e 1+λ2e 2的实数λ1,λ2有无数对解析:选B A 中,(λ1+λ2)e 1=0,∴λ1+λ2=0,即λ1=-λ2;B 符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C 中,λ1e 1+λ2e 2一定在平面α内;D 中,λ1,λ2有且只有一对.4(λ∈R),则x ,y 满足的关系是( )A .x +y -2=0B .2x +y -1=0C .x +2y -2=0D .2x +y -2=0解析:选A λ,(1+λ)又∴⎩⎪⎨⎪⎧x =2+2λ,y =-2λ,消去λ得x +y =2. 5.设e 1,e 2是平面内的一组基底,且a =e 1+2e 2,b =-e 1+e 2,则e 1+e 2=________a +________b .解析:由⎩⎪⎨⎪⎧a =e 1+2e 2,b =-e 1+e 2,解得⎩⎨⎧e 1=13a -23b ,e 2=13a +13b .故e 1+e 2=⎝⎛⎭⎫13a -23b +⎝⎛⎭⎫13a +13b =23a +⎝⎛⎭⎫-13b .答案:23 -136.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BD 相交于点O ,E 为线段AO(λ,μ∈R),则λ+μ=________.解析:EBλ=12,μ=14,λ+μ=34.答案:347.设e 1,e 2是不共线的非零向量,且a =e 1-2e 2,b =e 1+3e 2. (1)证明:a ,b 可以作为一组基底;(2)以a ,b 为基底,求向量c =3e 1-e 2的分解式; (3)若 4e 1-3e 2=λa +μb ,求λ,μ的值.解:(1)证明:若a ,b 共线,则存在λ∈R ,使a =λb , 则e 1-2e 2=λ(e 1+3e 2).由e 1,e 2不共线,得⎩⎪⎨⎪⎧λ=1,3λ=-2⇒⎩⎪⎨⎪⎧λ=1,λ=-23.∴λ不存在,故a 与b 不共线,可以作为一组基底. (2)设c =ma +nb (m ,n ∈R),则 3e 1-e 2=m (e 1-2e 2)+n (e 1+3e 2) =(m +n )e 1+(-2m +3n )e 2.∴⎩⎪⎨⎪⎧ m +n =3,-2m +3n =-1⇒⎩⎪⎨⎪⎧m =2,n =1.∴c =2a +b . (3)由4e 1-3e 2=λa +μb ,得 4e 1-3e 2=λ(e 1-2e 2)+μ(e 1+3e 2) =(λ+μ)e 1+(-2λ+3μ)e 2.∴⎩⎪⎨⎪⎧ λ+μ=4,-2λ+3μ=-3⇒⎩⎪⎨⎪⎧λ=3,μ=1.故所求λ,μ的值分别为3和1.8.若点M 是△ABC (1)求△ABM 与△ABC 的面积之比.(2)若N 为AB 中点,AM 与CN 交于点O x ,y 的值. 解:(1)可知M ,B ,C 三点共线,BM =AB +λλ=(1-λ)λ=14,所以S △ABM S△ABC =14,即面积之比为1∶4.(2)O ,M ,A 三点共线及O ,N ,C 三点共线⇒⎩⎨⎧x +y2=1,x4+y =1⇒⎩⎨⎧x =47,y =67.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预习课本P99~102,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 (1)两个向量垂直如何定义?(2)一个向量如何正交分解?(3)向量的直角坐标定义是什么?(4)如何由a ,b 的坐标求a +b ,a -b ,λa 的坐标?[新知初探]1.两个向量的垂直与正交分解如果两个向量的基线互相垂直,则称这两个向量互相垂直.如果基底的两个基向量e 1,e 2互相垂直,则称这个基底为正交基底.在正交基底下分解向量,叫做正交分解.2.向量的平面直角坐标的定义(1)基底:在直角坐标系xOy 内,分别取与x 轴和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e 1,e 2.这时,我们就在坐标平面内建立了一个正交基底{e 1,e 2}.这个基底也叫做直角坐标系xOy 的基底.(2)坐标分量:在坐标平面xOy 内,任作一向量a (用有向线段),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存在唯一的有序实数对(a 1,a 2),使得a =a 1e 1+a 2e 2,(a 1,a 2)就是向量a 在基底{e 1,e 2}下的坐标,即a=(a 1,a 2),其中a 1叫做向量a 在 x 轴上的坐标分量,a 2叫做a 在 y 轴上的坐标分量. 3.向量的坐标表示xe 1+ye 2=(x ,y )(x ,y )⇔点A 的坐标(x ,y ). 4.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1)若a =(a 1,a 2),b =(b 1,b 2),则a +b =(a 1+b 1,a 2+b 2),a -b =(a 1-b 1,a 2-b 2),λa =(_λa 1,λa 2).(2)若A (x 1,y 1),B (x 2,y 2),=(x 2-x 1,y 2-y 1);线段AB 中点公式⎩⎨⎧x =x 1+x 22,y =y 1+y22.[点睛] (1)向量的坐标只与起点、终点的相对位置有关,而与它们的具体位置无关. (2)当向量确定以后,向量的坐标就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向量在平移前后,其坐标不变.[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相等向量的坐标相同与向量的起点、终点无关.( )(2)当向量的始点在坐标原点时,向量的坐标就是向量终点的坐标.( ) (3)两向量差的坐标与两向量的顺序无关.( ) (4)点的坐标与向量的坐标相同.( ) 答案:(1)√ (2)√ (3)× (4)×2.若a =(2,1),b =(1,0),则3a +2b 的坐标是( ) A .(5,3) B .(4,3) C .(8,3) D .(0,-1) 答案:C3(1,2)(3,4)( ) A .(4,6) B .(-4,-6) C .(-2,-2) D .(2,2)答案:A4.若点M (3,5),点N (2,1)______.答案:(-1,-4)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典例] 如图,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D 中,AB 与x 轴正半轴成30°角.求点B 和点D 的坐标和AB 与AD 的坐标.[解] 由题知B ,D 分别是30°,120°角的终边与单位圆的交点. 设B (x 1,y 1),D (x 2,y 2). 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得 x 1=cos 30°=32,y 1=sin 30°=12,∴B ⎝⎛⎭⎫32,12.x 2=cos 120°=-12,y 2=sin 120°=32,∴D ⎝⎛⎭⎫-12,32.∴AB =⎝⎛⎭⎫32,12,AD =⎝⎛⎭⎫-12,32.求点和向量坐标的常用方法(1)求一个点的坐标,可以转化为求该点相对于坐标原点的位置向量的坐标.(2)在求一个向量时,可以首先求出这个向量的起点坐标和终点坐标,再运用终点坐标减去起点坐标得到该向量的坐标.[活学活用]已知O 是坐标原点,点A |OA |43,∠xOA =60°, (1)求向量OA 的坐标;(2)若B (3,-1),求BA 的坐标.解:(1)设点A (x ,y ),则x =43cos 60°=23, y =43sin 60°=6,即A (23,6),OA =(23,6). (2) BA =(23,6)-(3,-1)=(3,7).平面向量的坐标运算[典例] (1)已知三点A (2,-1),B (3,4),C (-2,0),则向量3AB +2CA =________,BC-2AB=________.(2)已知向量a,b的坐标分别是(-1,2),(3,-5),求a+b,a-b,3a,2a+3b的坐标.[解析](1)∵A(2,-1),B(3,4),C(-2,0),∴AB=(1,5),CA=(4,-1),BC=(-5,-4).∴3AB+2CA=3(1,5)+2(4,-1)=(3+8,15-2)=(11,13).BC-2AB=(-5,-4)-2(1,5)=(-5-2,-4-10)=(-7,-14).[答案](11,13)(-7,-14)(2)解:a+b=(-1,2)+(3,-5)=(2,-3),a-b=(-1,2)-(3,-5)=(-4,7),3a=3(-1,2)=(-3,6),2a+3b=2(-1,2)+3(3,-5)=(-2,4)+(9,-15)=(7,-11).平面向量坐标运算的技巧(1)若已知向量的坐标,则直接应用两个向量和、差及向量数乘的运算法则进行.(2)若已知有向线段两端点的坐标,则可先求出向量的坐标,然后再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3)向量的线性坐标运算可完全类比数的运算进行.[活学活用]1.设平面向量a=(3,5),b=(-2,1),则a-2b=()A.(7,3)B.(7,7)C.(1,7) D.(1,3)解析:选A∵2b=2(-2,1)=(-4,2),∴a-2b=(3,5)-(-4,2)=(7,3).2.已知M(3,-2),N(-5,-1),MP=12MN,则P点坐标为______.解析:法一:设P(x,y),MP=(x-3,y+2),MN=(-8,1),=12(-8,1)=⎝⎛⎭⎫-4,12,∴⎩⎪⎨⎪⎧ x -3=-4,y +2=12.∴⎩⎪⎨⎪⎧x =-1,y =-32.法二:P 为MN 的中点,由中点坐标公式得 P 点坐标为⎝⎛⎭⎫-1,-32. 答案:⎝⎛⎭⎫-1,-32t AB ,t 为何值时,点P 在y 轴上?点P 在第二象限?[解] (1,2)+t (3,3)=(1+3t,2+3t ), 若点P 在x 轴上,则2+3t =0,所以t =-23.若点P 在y 轴上,则1+3t =0, 所以t =-13.若点P 在第二象限,则⎩⎪⎨⎪⎧1+3t <0,2+3t >0,所以-23<t <-13.[一题多变]1.[变条件]本例中条件“点P 在x 轴上,点P 在y 轴上,点P 在第二象限”若换为“B 为线段AP 的中点”试求t 的值.解:由典例知P (1+3t,2+3t ), 则⎩⎨⎧1+1+3t2=4,2+2+3t2=5,解得t =2.2.[变设问]本例条件不变,试问四边形OABP 能为平行四边形吗?若能,求出t 值;若不能,说明理由.解:OA =(1,2),PB =(3-3t,3-3t ).若四边形OABP 为平行四边形,则OA =PB ,所以⎩⎪⎨⎪⎧3-3t =1,3-3t =2,该方程组无解.故四边形OABP 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向量中含参数问题的求解(1)向量的坐标含有两个量:横坐标和纵坐标,如果横或纵坐标是一个变量,则表示向量的点的坐标的位置会随之改变.(2)解答这类由参数决定点的位置的题目,关键是列出满足条件的含参数的方程(组),解这个方程(组),就能达到解题的目的.1.如果用i ,j 分别表示x 轴和y 轴方向上的单位向量,且A (2,3),B (4,2),则AB 可以表示为( )A .2i +3jB .4i +2jC .2i -jD .-2i +j解析:选C 记O 为坐标原点,则OA =2i +3j ,OB =4i +2j ,所以AB =OB -OA =2i -j .2.已知AB =a ,且A ⎝⎛⎭⎫12,4,B ⎝⎛⎭⎫14,2,又λ=12,则λa 等于( ) A.⎝⎛⎭⎫-18,-1 B.⎝⎛⎭⎫14,3 C.⎝⎛⎭⎫18,1D.⎝⎛⎭⎫-14,-3 解析:选A ∵a =AB =⎝⎛⎭⎫14,2-⎝⎛⎭⎫12,4=⎝⎛⎭⎫-14,-2, ∴λa =12a =⎝⎛⎭⎫-18,-1. 3.已知向量a =(1,2),2a +b =(3,2),则b =( ) A .(1,-2) B .(1,2) C .(5,6)D .(2,0)解析:选A b =(3,2)-2a =(3,2)-(2,4)=(1,-2).4.在平行四边形ABCD 中,AC 为一条对角线,AB =(2,4),AC =(1,3),则DA =( )A .(2,4)B .(3,5)C .(1,1)D .(-1,-1)解析:选C =(1,1).5.已知M (-2,7),N (10,-2),点P 是线段MN P 点的坐标为( )A .(-14,16)B .(22,-11)C .(6,1)D .(2,4)解析:选D 设P (x ,y )(10-x ,-2-y )(-2-x,7-y ),⎩⎪⎨⎪⎧ 10-x =4+2x ,-2-y =-14+2y ,所以⎩⎪⎨⎪⎧x =2,y =4.6.(江苏高考)已知向量a =(2,1),b =(1,-2),若ma +nb =(9,-8)(m ,n ∈R),则m-n 的值为________.解析:∵ma +nb =(2m +n ,m -2n )=(9,-8),∴⎩⎪⎨⎪⎧ 2m +n =9,m -2n =-8,∴⎩⎪⎨⎪⎧m =2,n =5,∴m -n =2-5=-3. 答案:-37.若A (2,-1),B (4,2),C (1,5)________. 解析:∵A (2,-1),B (4,2),C (1,5),(2,3)(-3,3).(2,3)+2(-3,3)=(2,3)+(-6,6)=(-4,9). 答案:(-4,9)8.已知O 是坐标原点,点A =6,∠xOA =150°________.解析:设点A (x ,y ),则x =6cos 150°=-33,y =6sin 150°=3,即A (-33,3)(-33,3).答案:(-33,3)9.已知a B 点坐标为(1,0),b =(-3,4),c =(-1,1),且a =3b -2c ,求点A 的坐标.解:∵b =(-3,4),c =(-1,1),∴3b -2c =3(-3,4)-2(-1,1)=(-9,12)-(-2,2)=(-7,10),即a =(-7,10)又B (1,0),设A 点坐标为(x ,y ),(1-x,0-y )=(-7,10),∴⎩⎪⎨⎪⎧ 1-x =-7,0-y =10⇒⎩⎪⎨⎪⎧x =8,y =-10, 即A 点坐标为(8,-10).10(4,3)(-3,-1),点A (-1,-2). (1)求线段BD 的中点M 的坐标.(2)若点P (2,y )(λ∈R),求λ与y 的值. 解:(1)设B (x 1,y 1),(4,3),A (-1,-2), 所以(x 1+1,y 1+2)=(4,3),所以⎩⎪⎨⎪⎧x 1+1=4,y 1+2=3,所以⎩⎪⎨⎪⎧x 1=3,y 1=1,所以B (3,1).同理可得D (-4,-3), 设BD 的中点M (x 2,y 2), 则x 2=3-42=-12,y 2=1-32=-1, 所以M ⎝⎛⎭⎫-12,-1.(2)(3,1)-(2,y )=(1,1-y ),(-4,-3)-(3,1)=(-7,-4),(λ∈R),所以(1,1-y )=λ(-7,-4)=(-7λ,-4λ),所以⎩⎪⎨⎪⎧1=-7λ,1-y =-4λ,所以⎩⎨⎧λ=-17,y =37.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2,4)(0,2)( )A .(-2,-2)B .(2,2)C .(1,1)D .(-1,-1)解析:选D=12=12(-2,-2)=(-1,-1),故选D. 2.已知向量a =(1,2),b =(2,3),c =(3,4),且c =λ1a +λ2b ,则λ1,λ2的值分别为( )A .-2,1B .1,-2C .2,-1D .-1,2解析:选D ∵c =λ1a +λ2b ,∴(3,4)=λ1(1,2)+λ2(2,3)=(λ1+2λ2,2λ1+3λ2),∴⎩⎪⎨⎪⎧λ1+2λ2=3,2λ1+3λ2=4,解得λ1=-1,λ2=2.3.已知四边形ABCD 的三个顶点A (0,2),B (-1,-2),C (3,1)点D 的坐标为( )A.⎝⎛⎭⎫2,72B.⎝⎛⎭⎫2,-12 C .(3,2)D .(1,3)解析:选A 设点D (m ,n ),则由题意得(4,3)=2(m ,n -2)=(2m,2n -4),故⎩⎪⎨⎪⎧2m =4,2n -4=3,解得⎩⎪⎨⎪⎧m =2,n =72,即点D ⎝⎛⎭⎫2,72,故选A. 4.对于任意的两个向量m =(a ,b ),n =(c ,d ),规定运算“”为m n =(ac -bd ,bc +ad ),运算“”为m n =(a +c ,b +d ).设f =(p ,q ),若f =(5,0),则f 等于( )A .(4,0)B .(2,0)C .(0,2)D .(0,-4)解析:选B 由(1,2)⊗f =(5,0),得⎩⎪⎨⎪⎧ p -2q =5,2p +q =0,解得⎩⎪⎨⎪⎧p =1,q =-2,所以f =(1,-2),所以f =,-2)=(2,0).5.已知向量i =(1,0),j =(0,1),对坐标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给出下列四个结论: ①存在唯一的一对实数x ,y ,使得a =(x ,y );②若x 1,x 2,y 1,y 2∈R ,a =(x 1,y 1)≠(x 2,y 2),则x 1≠x 2,且y 1≠y 2;③若x ,y ∈R ,a =(x ,y ),且a ≠0,则a 的起点是原点O ; ④若x ,y ∈R ,a ≠0,且a 的终点坐标是(x ,y ),则a =(x ,y ). 其中,正确结论有________个.解析: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①正确;例如,a =(1,0)≠(1,3),但1=1,故②错误;因为向量可以平移,所以a =(x ,y )与a 的起点是不是原点无关,故③错误;当a 的终点坐标是(x ,y )时,a =(x ,y )是以a 的起点是原点为前提的,故④错误.答案:16.已知A (-3,0),B (0,2),O 为坐标原点,点C 在∠AOB 内,|OC |=22,且∠AOC =π4.(λ∈R),则λ= ________.解析:过C 作CE ⊥x 轴于点E ,由∠AOC =π4知,|OE |=|CE |=2,所(-2,0)=λ(-3,0),故λ=23.答案:237.在△ABC 中,已知A (7,8),B (3,5),C (4,3),M ,N ,D 分别是AB ,AC ,BC 的中点,且MN 与AD 交于点F解:∵A (7,8),B (3,5),C (4,3),(3-7,5-8)=(-4,-3),(4-7,3-8)=(-3,-5).∵D 是BC 的中点,=12(=12(-4-3,-3-5)=12(-7,-8)=⎝⎛⎭⎫-72,-4.∵M ,N 分别为AB ,AC 的中点,∴F 为AD 的中点.=-12⎝⎛⎭⎫-72,-4=⎝⎛⎭⎫74,2.8.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 (1,1),B (2,3),C (3,2),(1)0(2)(m ,n ∈R),且点P 在函数y =x +1的图象上,求m -n .解:(1)设点P 的坐标为(x ,y ),0,(1-x,1-y )+(2-x,3-y )+(3-x,2-y )=(6-3x,6-3y ).所以⎩⎪⎨⎪⎧ 6-3x =0,6-3y =0,解得⎩⎪⎨⎪⎧x =2,y =2.所以点P 的坐标为(2,2),(2,2).(2)设点P 的坐标为(x 0,y 0), 因为A (1,1),B (2,3),C (3,2),(2,3)-(1,1)=(1,2),(3,2)-(1,1)=(2,1),所以(x 0,y 0)=m (1,2)+n (2,1)=(m +2n,2m +n ),所以⎩⎪⎨⎪⎧x 0=m +2n ,y 0=2m +n ,两式相减得m -n =y 0-x 0,又因为点P 在函数y =x +1的图象上, 所以y 0-x 0=1, 所以m -n =1.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预习课本P103~104,思考并完成以下问题如何利用向量的坐标运算表示两个向量共线?[新知初探]两向量平行的条件[点睛] 两向量的对应坐标成比例.这种形式较易记忆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而且不易出现搭配错误.[小试身手]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已知a =(a 1,a 2),b =(b 1,b 2),若a ∥b ,则必有a 1b 2=a 2b 1.( ) (2)向量(2,3)与向量(-4,-6)反向.( ) 答案:(1)√ (2)√2.若向量a =(1,2),b =(2,3),则与a +b 共线的向量可以是( ) A .(2,1) B .(-1,2) C .(6,10) D .(-6,10) 答案:C3.已知a =(1,2),b =(x,4),若a ∥b ,则x 等于( ) A .-12 B.12 C .-2D .2答案:D4.已知向量a =(-2,3),b ∥a ,向量b 的起点为A (1,2),终点B 在x 轴上,则点B 的坐标为________.答案:⎝⎛⎭⎫73,0向量共线的判定[典例] (1)已知向量a =(1,2),b =(λ,1),若(a +2b )∥(2a -2b ),则λ的值等于( ) A.12B.13C .1D .2(2)已知A (2,1),B (0,4),C (1,3),D (5,-3)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解析] (1)法一:a +2b =(1,2)+2(λ,1)=(1+2λ,4),2a -2b =2(1,2)-2(λ,1)=(2-2λ,2),由(a +2b )∥(2a -2b )可得2(1+2λ)-4(2-2λ)=0,解得λ=12.法二:假设a ,b 不共线,则由(a +2b )∥(2a -2b )可得a +2b =μ(2a -2b ),从而⎩⎪⎨⎪⎧1=2μ,2=-2μ,方程组显然无解,即a +2b 与2a -2b 不共线,这与(a +2b )∥(2a -2b )矛盾,从而假设不成立,故应有a ,b 共线,所以1λ=21,即λ=12.[答案] A(2)(0,4)-(2,1)=(-2,3)(5,-3)-(1,3)=(4,-6),∵(-2)×(-6)-3×4=0,∴AB ,CD 共线. 又CD =-2AB ,∴AB ,CD 方向相反. 综上,AB 与CD 共线且方向相反.向量共线的判定方法(1)利用向量共线定理,由a =λb (b ≠0)推出a ∥b .(2)利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达式a 1b 2-a 2b 1=0直接求解. [活学活用]已知a =(1,2),b =(-3,2),当k 为何值时,ka +b 与a -3b 平行,平行时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解:ka +b =k (1,2)+(-3,2)=(k -3,2k +2), a -3b =(1,2)-3(-3,2)=(10,-4),若ka +b 与a -3b 平行,则-4(k -3)-10(2k +2)=0,解得k =-13,此时ka +b =-13a +b =-13(a -3b ),故ka +b 与a -3b 反向.∴k =-13时,ka +b 与a -3b 平行且方向相反.三点共线问题[典例] (1)已知OA =(3,4),OB =(7,12),OC =(9,16),求证:A ,B ,C 三点共线; (2)设向量OA =(k,12),OB =(4,5),OC =(10,k ),当k 为何值时,A ,B ,C 三点共线?[解] (1)证明:∵AB =OB -OA =(4,8),AC =OC -OA =(6,12),∴AC =32AB ,即AB 与AC 共线.又∵AB 与AC 有公共点A ,∴A ,B ,C 三点共线. (2)若A ,B ,C 三点共线,则AB ,AC 共线, ∵AB =OB -OA =(4-k ,-7),AC =OC -OA =(10-k ,k -12),∴(4-k )(k -12)+7(10-k )=0.解得k=-2或k=11.有关三点共线问题的解题策略(1)要判断A,B,C三点是否共线,一般是看AB与BC,或AB与AC,或AC与BC 是否共线,若共线,则A,B,C三点共线;(2)使用A,B,C三点共线这一条件建立方程求参数时,利用AC=λBC,或AB=λBC,或AB=λAC都是可以的,但原则上要少用含未知数的表达式.[活学活用]设点A(x,1),B(2x,2),C(1,2x),D(5,3x),当x为何值时,AB与CD共线且方向相同,此时,A,B,C,D能否在同一条直线上?解:AB=(2x,2)-(x,1)=(x,1),BC=(1,2x)-(2x,2)=(1-2x,2x-2),CD=(5,3x)-(1,2x)=(4,x).由AB与CD共线,所以x2=1×4,所以x=±2.又AB与CD方向相同,所以x=2.此时,AB=(2,1),BC=(-3,2),而2×2≠-3×1,所以AB与BC不共线,所以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所以A,B,C,D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向量共线在几何中的应用题点一:两直线平行判断1.如图所示,已知直角梯形ABCD,AD⊥AB,AB=2AD=2CD,过点C作CE⊥AB于E,用向量的方法证明:DE∥BC;证明:如图,以E为原点,AB所在直线为x轴,EC所在直线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设|AD|1|DC|=1|AB| 2.∵CE ⊥AB ,而AD =DC , ∴四边形AECD 为正方形,∴可求得各点坐标分别为E (0,0),B (1,0),C (0,1),D (-1,1).(-1,1)-(0,0)=(-1,1),(0,1)-(1,0)=(-1,1),DE ∥BC . 题点二:几何形状的判断2.已知直角坐标平面上四点A (1,0),B (4,3),C (2,4),D (0,2),求证: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证明:(4,3)-(1,0)=(3,3),(0,2)-(2,4)=(-2,-2).∵3×(-2)-3×(-2)=0(-1,2)(2,4)-(4,3)=(-2,1),∵(-1)×1-2×(-2)≠0 ∴四边形ABCD 是梯形.(-2,1)(-1,2),∴=5BC =AD . 故四边形ABCD 是等腰梯形.题点三:求交点坐标3.如图所示,已知点A (4,0),B (4,4),C (2,6),求AC 和OB 交点P 的坐标.解:法一:t (4,4) =(4t,4t ),(4t,4t )-(4,0)=(4t -4,4t ),(2,6)-(4,0)=(-2,6).(4t -4)×6-4t ×(-2)=0,解得t =34.(3,3).∴P 点坐标为(3,3). 法二:设P (x ,y ),(x ,y )(4,4).∴4x -4y =0.①(x -2,y -6)(2,-6),∴-6(x -2)+2(6-y )=0.②解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x =3,y =3, ∴点P 的坐标为(3,3).应用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求解几何问题的步骤层级一 学业水平达标1.下列向量组中,能作为表示它们所在平面内所有向量的基底的是( ) A .e 1=(0,0),e 2=(1,-2) B .e 1=(-1,2),e 2=(5,7) C .e 1=(3,5),e 2=(6,10) D .e 1=(2,-3),e 2=⎝⎛⎭⎫12,-34 解析:选B A 中向量e 1为零向量,∴e 1∥e 2;C 中e 1=12e 2,∴e 1∥e 2;D 中e 1=4e 2,∴e 1∥e 2,故选B.2.已知点A (1,1),B (4,2)和向量a =(2,λ),若a λ的值为( ) A .-23B.32C.23D .-32解析:选C 根据A ,B (3,1),∵a 2×1-3λ=0,解得λ=23,故选C.3.已知A (2,-1),B (3,1)a 是( )A .(2,1)B .(-6,-3)C .(-1,2)D .(-4,-8)解析:选D (1,2),向量(2,1)、(-6,-3)、(-1,2)与(1,2)不平行;(-4,-8)与(1,2)平行且方向相反.4.已知向量a =(x,2),b =(3,-1),若(a +b )∥(a -2b ),则实数x 的值为( ) A .-3 B .2 C .4D .-6解析:选D 因为(a +b )∥(a -2b ),a +b =(x +3,1),a -2b =(x -6,4),所以4(x +3)-(x -6)=0,解得x =-6.5.设a =⎝⎛⎭⎫32,tan α,b =⎝⎛⎭⎫cos α,13,且a ∥b ,则锐角α为( ) A .30° B .60° C .45°D .75°解析:选A ∵a ∥b , ∴32×13-tan α cos α=0, 即sin α=12,α=30°.6.已知向量a =(3x -1,4)与b =(1,2)共线,则实数x 的值为________. 解析:∵向量a =(3x -1,4)与b =(1,2)共线, ∴2(3x -1)-4×1=0,解得x =1. 答案:17.已知A (-1,4),B (x ,-2),若C (3,3)在直线AB 上,则x =________.(x +1,-6)(4,-1),(x +1)+24=0,∴x =23. 答案:238.已知向量a =(1,2),b =(-2,3),若λa +μb 与a +b 共线,则λ与μ的关系是________. 解析:∵a =(1,2),b =(-2,3), ∴a +b =(1,2)+(-2,3)=(-1,5),λa +μb =λ(1,2)+μ(-2,3)=(λ-2μ,2λ+3μ), 又∵(λa +μb )∥(a +b ), ∴-1×(2λ+3μ)-5(λ-2μ)=0, ∴λ=μ. 答案:λ=μ9.已知A ,B ,C 三点的坐标为(-1,0),(3,-1),(1,2),证明:设E ,F 的坐标分别为(x 1,y 1), (x 2,y 2),(2,2)(-2,3)(4,-1).(x 1+1,y 1)=13(2,2).∴点E 的坐标为⎝⎛⎭⎫-13,23.同理点F 的坐标为⎝⎛⎭⎫73,0⎝⎛⎭⎫83,-23.又83×(-1)-4×⎝⎛⎭⎫-23=010.已知向量a =(2,1),b =(1,1),c =(5,2),m =λb +c (λ为常数).(1)求a +b ;(2)若a 与m 平行,求实数λ的值. 解:(1)因为a =(2,1),b =(1,1), 所以a +b =(2,1)+(1,1)=(3,2). (2)因为b =(1,1),c =(5,2),所以m =λb +c =λ(1,1)+(5,2)=(λ+5,λ+2). 又因为a =(2,1), 且a 与m 平行, 所以2(λ+2)=λ+5, 解得λ=1.层级二 应试能力达标1.已知平面向量a =(x,1),b =(-x ,x 2),则向量a +b ( ) A .平行于x 轴B .平行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C .平行于y 轴D .平行于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解析:选C 因为a +b =(0,1+x 2),所以a +b 平行于y 轴. 2.若A (3,-6),B (-5,2),C (6,y )三点共线,则y =( ) A .13 B .-13 C .9D .-9解析:选D A ,B ,C 三点共线,(-8,8)(3,y+6),∴-8(y+6)-8×3=0,即y=-9.3.已知向量a=(1,0),b=(0,1),c=ka+b(k∈R),d=a-b,如果c∥d,那么() A.k=1且c与d同向B.k=1且c与d反向C.k=-1且c与d同向D.k=-1且c与d反向解析:选D∵a=(1,0),b=(0,1),若k=1,则c=a+b=(1,1),d=a-b=(1,-1),显然,c与d不平行,排除A、B.若k=-1,则c=-a+b=(-1,1),d=a-b=-(-1,1),即c ∥d且c与d反向.4.已知平行四边形三个顶点的坐标分别为(-1,0),(3,0),(1,-5),则第四个顶点的坐标是()A.(1,5)或(5,5)B.(1,5)或(-3,-5)C.(5,-5)或(-3,-5)D.(1,5)或(5,-5)或(-3,-5)解析:选D设A(-1,0),B(3,0),C(1,-5),第四个顶点为D,①若这个平行四边形为▱ABCD,D(-3,-5);②若这个平行四边形为▱ACDB,D(5,-5);③若这个平行四边形为▱ACBD,D(1,5).综上所述,D点坐标为(1,5)或(5,-5)或(-3,-5).5(6,1)(x,y)(-2,-3)x+2y的值为________.解析:(6,1)+(x,y)+(-2,-3)=(x+4,y-2),(x+4,y-2)=(-x-4,-y+2).∴x(-y+2)-(-x-4)y=0,即x+2y=0.答案:06(3,-4)(6,-3)(5-m ,-3-m ).若点A ,B ,C 能构成三角形,则实数m 应满足的条件为________.解析:若点A ,B ,C(3,1),(2-m,1-m ),∴3(1-m )≠2-m ,即m ≠12.答案:m ≠127.已知A (1,1),B (3,-1),C (a ,b ).(1)若A ,B ,C 三点共线,求a 与b 之间的数量关系;(2)C 的坐标.解:(1)若A ,B ,C(3,-1)-(1,1)=(2,-2)(a -1,b -1),∴2(b -1)-(-2)(a -1)=0,∴a +b =2.(2)(a -1,b -1)=(4,-4),∴⎩⎪⎨⎪⎧ a -1=4,b -1=-4,∴⎩⎪⎨⎪⎧ a =5,b =-3,∴点C 的坐标为(5,-3).8.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 (2,6),B (6,4),C (5,0),D (1,0),求直线AC 与BD 交点P 的坐标.解:设P (x ,y )(x -1,y ),(5,4)(-3,6)(4,0).由B ,P ,D (5λ,4λ).(5λ-4,4λ),(5λ-4)×6+12λ=0.解得λ=47,⎝⎛⎭⎫207,167,27 7,16 7.∴P的坐标为⎝⎛⎭⎫。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B版《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坐标》平面向量初步说课教学课件复习(向量基本定理)

人教高中数学必修二B版《向量基本定理与向量的坐标》平面向量初步说课教学课件复习(向量基本定理)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和 e1+ke2
共线?
解:设 ke1+e2 与 e1+ke2 共线, 所以存在 λ 使 ke1+e2=λ(e1+ke2), 则(k-λ)e1=(λk-1)e2.
因为 e1 与 e2 不共线,所以只能有kλ-kλ-=10=,0,则 k=±1.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初步
用基底表示向量
=a-23b.
第六章 平面向量初步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初步
直线的向量参数方程式的应用
已知平面内两定点 A,B,对该平面内任一动点 C,总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 ia nli/
课件
课件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栏目 导引
第六章 平面向量初步
4.直线上向量的运算与坐标的关系
假设直线上两个向量 a,b 的坐标分别为 x1,x2,即
a=x1e,b=x2e,则 a=b⇔__x_1_=__x_2___; a+b=_(_x_1+__x_2_)_e__.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 ia nli/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个人简历:课件/j ia nli/
课件
课件
手抄报:课件/shouchaobao/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课件
D→F=D→E+E→F=-16b+13b-a=16b-a. 课件

第二章 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第二章 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x2+y2=52.∴4λ2+9λ2=52,λ=2 (λ>0).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 即AB=(4,6).∴点 B 的坐标为(5,4).
练一练·当堂检测、目标达成落实处
2.2.3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1. 下列各组的两个向量共线的是 A.a1=(-2,3),b1=(4,6) B.a2=(1,-2),b2=(7,14) C.a3=(2,3),b3=(3,2) D.a4=(-3,2),b4=(6,-4)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点之间的位置关系. → → → 解 ∵AB=OB-OA=(1,3)-(-1,-1)=(2,4), → → → AC=OC-OA=(2,5)-(-1,-1)=(3,6), → → 又 2×6-3×4=0,∴AB∥AC. ∵直线 AB、AC 有公共点 A,
∴A、B、C 三点共线.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a-3b=(1,2)-3(-3,2)=(10,-4), ∵ka+b 与 a-3b 平行, 1 ∴(k-3)×(-4)-10(2k+2)=0,解得 k=- . 3
此时
1 2 1 ka+b=-3-3,-3+2=-3(a-3b),
1 ∴当 k=-3时,ka+b 与 a-3b 平行,并且反向. 小结 此类题目应充分利用向量共线定理或向量共线坐标的条

本 课 时 栏 目 开 关
设 P 点坐标为(x,y). → → → → → → ∵|AP|=2|PB|,∴AP=2PB或AP=-2PB. → → 当AP=2PB时,(x-3,y+4)=2(-1-x,2-y),
x-3=-2-2x ∴ y+4=4-2y
1 x= 3 ,∴P 点坐标为1,0. ,解得 3 y=0

高中数学 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学案 新人教B版选修2-1-新人教B版高中选修2-

高中数学 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学案 新人教B版选修2-1-新人教B版高中选修2-

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1.理解平面的法向量的概念, 会求平面的法向量.(重点) 2.会用平面的法向量证明平面与平面平行、垂直.(重点)3.理解并会应用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证明有关垂直问题.(难点)[基础·初探]教材整理1 平面的法向量与向量表示 阅读教材P 102~P 103“例1”,完成下列问题. 1.平面的法向量已知平面α,如果向量n 的基线与平面α垂直,则向量n 叫做平面α的法向量或说向量n 与平面α正交.2.平面的向量表示设A 是空间任一点,n 为空间内任一非零向量,适合条件AM →·n =0的点M 的集合构成的图形是过空间内一点A 并且与n 垂直的平面.这个式子称为一个平面的向量表示式.3.两平面平行、垂直的判定设n 1,n 2分别是平面α,β的法向量,则 (1)α∥β或α与β重合⇔n 1∥n 2; (2)α⊥β⇔n 1⊥n 2⇔n 1·n 2=0.1.若直线l 的方向向量a =(1,0,2),平面α的法向量为n =(-2,0,-4),则( ) A .l ∥α B .l ⊥α C .l ⊂αD .l 与α斜交【解析】 ∵n =(-2,0,-4)=-2(1,0,2)=-2a , ∴n ∥a ,∴l ⊥α. 【答案】 B2.若平面α,β的法向量分别为a =(2,-1,0),b =(-1,-2,0),则α与β的位置关系是( )A .平行B .垂直C.相交但不垂直D.无法确定【解析】∵a·b=-2+2+0=0,∴a⊥b,∴α⊥β.【答案】 B教材整理2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阅读教材P104第5行~P105第2行内容,完成下列问题.1.正射影已知平面α和一点A,过点A作α的垂线l与α相交于点A′,则A′就是点A在平面α内的正射影,简称射影.2.三垂线定理如果在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与平面的一条斜线在这个平面内的射线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垂直.3.三垂线定理的逆定理如果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和这个平面的一条斜线垂直,则它也和这条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垂直.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若a是平面α的一条斜线,直线b垂直于a在α内的射影,则a⊥b.( )(2)若a是平面α的斜线,平面β内的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则a⊥b.( )(3)若a是平面α的斜线,直线b⊂α,且b垂直于a在另一个平面β内的射影,则a ⊥b.( )(4)若a是平面α的斜线,b∥α,直线b垂直于a在平面α内的射影,则a⊥b.( )【答案】(1)×(2)×(3)×(4)√[质疑·手记]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疑问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疑问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组合作型]利用平面法向量证明平行关系已知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2,E ,F 分别是BB 1,DD 1的中点,求证: (1)FC 1∥平面ADE ; (2)平面ADE ∥平面B 1C 1F .【精彩点拨】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利用平面的法向量求解.【自主解答】 (1)建立如图所示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有D (0,0,0),A (2,0,0),C (0,2,0),C 1(0,2,2),E (2,2,1),F (0,0,1),B 1(2,2,2),所以FC 1→=(0,2,1),DA →=(2,0,0),AE →=(0,2,1).设n 1=(x 1,y 1,z 1)是平面ADE 的法向量,则n 1⊥DA →,n 1⊥AE →, 即⎩⎪⎨⎪⎧n 1·DA →=2x 1=0,n 1·AE →=2y 1+z 1=0,得⎩⎪⎨⎪⎧x 1=0,z 1=-2y 1.令z 1=2,则y 1=-1, 所以n 1=(0,-1,2). 因为FC 1→·n 1=-2+2=0, 所以FC 1→⊥n 1.又因为FC 1⊄平面ADE , 所以FC 1∥平面ADE .(2)∵C 1B 1→=(2,0,0),设n 2=(x 2,y 2,z 2)是平面B 1C 1F 的法向量.由n 2⊥FC 1→,n 2⊥C 1B 1→,得⎩⎪⎨⎪⎧n 2·FC 1→=2y 2+z 2=0,n 2·C 1B 1→=2x 2=0,得⎩⎪⎨⎪⎧x 2=0,z 2=-2y 2.令z 2=2,得y 2=-1,所以n 2=(0,-1,2), 因为n 1=n 2,所以平面ADE ∥平面B 1C 1F .用向量方法证明空间平行关系的方法线线 平行设直线l 1,l 2的方向向量分别是a ,b ,则要证明l 1∥l 2,只需证明a ∥b ,即a =k b (k ∈R ).线面平行(1)设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a ,平面α的法向量是u ,则要证明l ∥α,只需证明a ⊥u ,即a ·u =0.(2)根据线面平行判定定理在平面内找一个向量与已知直线的方向向量是共线向量即可.(3)证明一条直线l 与一个平面α平行,只需证明l 的方向向量能用平面α内两个不共线向量线性表示即可.面面 平行 (1)转化为相应的线线平行或线面平行.(2)求出平面α,β的法向量u ,v ,证明u ∥v 即可说明α∥β.[再练一题]1.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G ,H ,M ,N 分别是正方体六个表面的中心,证明:平面EFG ∥平面HMN .【证明】 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不妨设正方体的棱长为2,则E (1,1,0),F (1,0,1),G (2,1,1),H (1,1,2),M (1,2,1),N (0,1,1).∴EF →=(0,-1,1), EG →=(1,0,1), HM →=(0,1,-1), HN →=(-1,0,-1).设m =(x 1,y 1,z 1),n =(x 2,y 2,z 2)分别是平面EFG 和HMN 的法向量, 由⎩⎪⎨⎪⎧ m ·EF →=0,m ·EG →=0,得⎩⎪⎨⎪⎧-y 1+z 1=0,x 1+z 1=0,令x 1=1,得m =(1,-1,-1). 由⎩⎪⎨⎪⎧n ·HM →=0,n ·HN →=0,得⎩⎪⎨⎪⎧y 2-z 2=0,-x 2-z 2=0.令x 2=1,得n =(1,-1,-1).于是有m =n ,即m ∥n ,故平面EFG ∥平面HMN .利用向量证明线面垂直如图3­2­14所示,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F 分别是B 1B ,DC 的中点,求证:AE ⊥平面A 1D 1F .图3­2­14【精彩点拨】 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得到有关向量的坐标,求出平面A 1D 1F 的法向量,然后证明AE →与法向量共线.【自主解答】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A (1,0,0),E ⎝ ⎛⎭⎪⎫1,1,12,A 1(1,0,1),D 1(0,0,1),F ⎝ ⎛⎭⎪⎫0,12,0, ∴AE →=⎝⎛⎭⎪⎫0,1,12,A 1D 1→=(-1,0,0),D 1F →=⎝⎛⎭⎪⎫0,12,-1.设平面A 1D 1F 的法向量n =(x ,y ,z ), 则n ·A 1D 1→=0,n ·D 1F →=0, 即⎩⎪⎨⎪⎧-x =0,12y -z =0,解得x =0,y =2z .令z =1,则n =(0,2,1). 又AE →=⎝ ⎛⎭⎪⎫0,1,12,∴n =2AE →.∴n ∥AE →,即AE ⊥平面A 1D 1F .1.坐标法证明线面垂直有两种思路 方法一:(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将直线的方向向量用坐标表示;(3)找出平面内两条相交直线,并用坐标表示它们的方向向量; (4)分别计算两组向量的数量积,得到数量积为0. 方法二:(1)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2)将直线的方向向量用坐标表示; (3)求出平面的法向量;(4)判断直线的方向向量与平面的法向量平行.2.使用坐标法证明时,如果平面的法向量很明显,可以用方法二,否则常常选用方法一解决.[再练一题]2.如图3­2­15,长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AB =AD =1,AA 1=2,点P 为DD 1的中点,求证:直线PB 1⊥平面PAC .图3­2­15【证明】 依题设,以D 为坐标原点,如图所示,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Dxyz ,则C (1,0,0),P (0,0,1),A (0,1,0),B 1(1,1,2),于是CA →=(-1,1,0),CP →=(-1,0,1),PB 1→=(1,1,1), ∴CA →·PB 1→=(-1,1,0)·(1,1,1)=0, CP →·PB 1→=(-1,0,1)·(1,1,1)=0,故CP →⊥PB 1→,CA →⊥PB 1→,即PB 1⊥CP ,PB 1⊥CA , 又CP ∩CA =C ,且CP ⊂平面PAC ,CA ⊂平面PAC . 故直线PB 1⊥平面PAC .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的应用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求证:A 1C ⊥平面BDC 1.图3­2­16【自主解答】 在正方体中,AA 1⊥平面ABCD ,所以AC 是A 1C 在平面ABCD 内的射影,又AC ⊥BD ,所以BD ⊥A 1C .同理D1C是A1C在平面CDD1C1内的射影.所以C1D⊥A1C.又C1D∩BD=D,所以A1C⊥平面BDC1.1.三垂线定理及其逆定理主要用于证明空间两条直线的垂直问题.对于同一平面内的两直线垂直问题也可用“平移法”,将其转化为空间两直线的垂直问题,用三垂线定理证明.2.当图形比较复杂时,要认真观察图形,证题的思维过程是“一定二找三证”,即“一定”是定平面和平面内的直线,“二找”是找平面的垂线、斜线和斜线在平面内的射影,“三证”是证直线垂直于射影或斜线.[再练一题]3.正三棱锥P­ABC中,求证:BC⊥PA.【证明】如图,在正三棱锥P­ABC中,P在底面ABC内的射影O为正三角形ABC的中心,连接AO,则AO是PA在底面ABC内的射影,且BC⊥AO,所以BC⊥PA.[探究共研型]利用向量证明面面垂直探究1【提示】只需求出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再看它们的法向量的数量积是否为0即可.探究2 在四面体ABCD中,AB⊥平面BCD,BC=CD,∠BCD=90°,∠ADB=30°,E,F 分别是AC,AD的中点,求证:平面BEF⊥平面ABC.【提示】建系如图,取A (0,0,a ),则易得B (0,0,0),C ⎝⎛⎭⎪⎫32a ,32a ,0,D (0,3a,0),E ⎝⎛⎭⎪⎫34a ,34a ,a 2,F ⎝ ⎛⎭⎪⎫0,32a ,a 2.∵∠BCD =90°,∴CD ⊥BC .又AB ⊥平面BCD ,∴AB ⊥CD .又AB ∩BC =B ,∴CD ⊥平面ABC ,∴CD →=⎝ ⎛⎭⎪⎫-32a ,32a ,0为平面ABC 的一个法向量.设平面BEF 的法向量n =(x ,y ,z ), 由n ·EF →=0, 即(x ,y ,z )·⎝ ⎛⎭⎪⎫-34a ,34a ,0=0,有x =y . 由n ·BF →=0,即(x ,y ,z )·⎝ ⎛⎭⎪⎫0,32a ,a 2=0,有32ay +a2z =0⇒z =-3y . 取y =1,得n =(1,1,-3).∵n ·CD →=(1,1,-3)·⎝ ⎛⎭⎪⎫-32a ,32a ,0=0,∴n ⊥CD →,∴平面BEF ⊥平面ABC .如图3­2­17所示,在直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AB ⊥BC ,AB =BC =2,BB 1=1,E为BB 1的中点,证明:平面AEC 1⊥平面AA 1C 1C .图3­2­17【精彩点拨】 要证明两个平面垂直,由两个平面垂直的条件,可证明这两个平面的法向量垂直,转化为求两个平面的法向量n 1,n 2,证明n 1·n 2=0.【自主解答】由题意得AB ,BC ,B 1B 两两垂直.以B 为原点,BA ,BC ,BB 1分别为x ,y ,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 (2,0,0),A 1(2,0,1),C (0,2,0),C 1(0,2,1),E ⎝⎛⎭⎪⎫0,0,12,则AA 1→=(0,0,1),AC →=(-2,2,0),AC 1→=(-2,2,1),AE →=⎝ ⎛⎭⎪⎫-2,0,12.设平面AA 1C 1C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x 1,y 1,z 1). 则⎩⎪⎨⎪⎧ n 1·AA 1→=0,n 1·AC →=0⇒⎩⎪⎨⎪⎧z 1=0,-2x 1+2y 1=0.令x 1=1,得y 1=1.∴n 1=(1,1,0).设平面AEC 1的一个法向量为n 2=(x 2,y 2,z 2). 则⎩⎪⎨⎪⎧n 2·AC 1→=0,n 2·AE →=0⇒⎩⎪⎨⎪⎧-2x 2+2y 2+z 2=0,-2x 2+12z 2=0,令z 2=4,得x 2=1,y 2=-1.∴n 2=(1,-1,4). ∵n 1·n 2=1×1+1×(-1)+0×4=0. ∴n 1⊥n 2,∴平面AEC 1⊥平面AA 1C 1C .1.利用空间向量证明面面垂直通常可以有两个途径:一是利用两个平面垂直的判定定理将面面垂直问题转化为线面垂直进而转化为线线垂直;二是直接求解两个平面的法向量,由两个法向量垂直,得面面垂直.2.向量法证明面面垂直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不必考虑图形的位置关系,恰当建系或用基向量表示后,只需经过向量运算就可得到要证明的结果,思路方法“公式化”,降低了思维难度.[再练一题]4.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E 为CC 1的中点,证明:平面B 1ED ⊥平面B 1BD . 【证明】 以DA ,DC ,DD 1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设正方体的棱长为1,则D (0,0,0),B 1(1,1,1),E ⎝⎛⎭⎪⎫0,1,12,DB 1→=(1,1,1),DE →=⎝⎛⎭⎪⎫0,1,12,设平面B 1DE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则x +y +z =0且y +12z =0,令z =-2,则y =1,x =1,∴n 1=(1,1,-2).同理求得平面B 1BD 的法向量为n 2=(1,-1,0),由n 1·n 2=0,知n 1⊥n 2,∴平面B 1DE ⊥平面B 1BD .[构建·体系]1.已知AB →=(2,2,1),AC →=(4,5,3),则平面ABC 的一个单位法向量为( ) A.⎝ ⎛⎭⎪⎫-13,-23,-23B .⎝ ⎛⎭⎪⎫-13,23,-23C.⎝ ⎛⎭⎪⎫-13,23,23D .⎝ ⎛⎭⎪⎫13,23,23 【解析】 设平面ABC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有⎩⎪⎨⎪⎧2x +2y +z =0,4x +5y +3z =0,取x =1,则y =-2,z =2.所以n =(1,-2,2).由于|n |=3,所以平面ABC 的一个单位法向量可以是⎝ ⎛⎭⎪⎫-13,23,-23.【答案】 B2.已知直线l 的方向向量是a =(3,2,1),平面α的法向量是u =(-1,2,-1),则l 与α的位置关系是( )A .l ⊥αB .l ∥αC .l 与α相交但不垂直D .l ∥α或l ⊂α【解析】 因为a ·u =-3+4-1=0,所以a ⊥u .所以l ∥α或l ⊂α. 【答案】 D3.已知点P 是平行四边形ABCD 所在的平面外一点,如果AB →=(2,-1,-4),AD →=(4,2,0),AP →=(-1,2,-1).对于结论: ①AP ⊥AB ; ②AP ⊥AD ;③AP →是平面ABCD 的法向量; ④AP →∥BD →.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填序号)【解析】 由于AP →·AB →=-1×2+2×(-1)+(-1)×(-4)=0,AP →·AD →=(-1)×4+2×2+(-1)×0=0,所以①②③正确.【答案】 ①②③4.如图3­2­18,已知PO ⊥平面ABC ,且O 为△ABC 的垂心,则AB 与PC 的关系是________.【导学号:15460075】图3­2­18【解析】 ∵O 为△ABC 的垂心, ∴CO ⊥AB .又∵OC 为PC 在平面ABC 内的射影, ∴由三垂线定理知AB ⊥PC . 【答案】 垂直5.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是正方形,侧棱PD 垂直于底面ABCD ,PD =DC ,E 是PC 的中点,作EF ⊥PB 于点F .求证:(1)PA ∥平面EDB ; (2)PB ⊥平面EFD .【证明】 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D 是坐标原点,设DC =a .(1)连接AC 交BD 于G ,连接EG ,依题意得D (0,0,0),A (a,0,0),P (0,0,a ),E ⎝ ⎛⎭⎪⎫0,a 2,a 2.因为底面ABCD 是正方形,所以G 是此正方形的中心,故点G 的坐标为⎝ ⎛⎭⎪⎫a 2,a 2,0,所以EG →=⎝ ⎛⎭⎪⎫a 2,0,-a 2. 又PA →=(a,0,-a ),所以PA →=2EG →,这表明PA ∥EG . 而EG ⊂平面EDB ,且PA ⊄平面EDB , 所以PA ∥平面EDB .(2)依题意得B (a ,a,0),PB →=(a ,a ,-a ),DE →=⎝ ⎛⎭⎪⎫0,a 2,a 2,所以PB →·DE →=0+a 22-a 22=0,所以PB →⊥DE →,即PB ⊥DE .又已知EF ⊥PB ,且EF ∩DE =E , 所以PB ⊥平面EFD .我还有这些不足:(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课下提升方案:(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业分层测评 (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一、选择题1.已知平面α的法向量为a =(1,2,-2),平面β的法向量为b =(-2,-4,k ),若α⊥β,则k =( )A .4B .-4C .5D .-5【解析】 ∵α⊥β,∴a ⊥b ,∴a ·b =-2-8-2k =0.∴k =-5. 【答案】 D2.已知平面α的一个法向量是(2,-1,1),α∥β,则下列向量可作为平面β的一个法向量的是( )A .(4,2,-2)B .(2,0,4)C .(2,-1,-5)D .(4,-2,2)【解析】 ∵α∥β,∴β的法向量与α的法向量平行,又∵(4,-2,2)=2(2,-1,1),故应选D.【答案】 D3.已知AB →=(1,5,-2),BC →=(3,1,z ),若AB →⊥BC →,BP →=(x -1,y ,-3),且BP ⊥平面ABC ,则实数x ,y ,z 分别为( )A.337,-157,4 B .407,-157,4C.407,-2,4 D .4,407,-15【解析】 ∵AB →⊥BC →,∴AB →·BC →=0,即3+5-2z =0,得z =4, 又BP ⊥平面ABC ,∴BP →⊥AB →,BP →⊥BC →,则⎩⎪⎨⎪⎧x -1+5y +6=0,3x -1+y -12=0,解得⎩⎪⎨⎪⎧x =407,y =-157.【答案】 B4.已知平面α内有一个点A (2,-1,2),α的一个法向量为n =(3,1,2),则下列点P 中,在平面α内的是( )A .(1,-1,1)B .⎝ ⎛⎭⎪⎫1,3,32C.⎝⎛⎭⎪⎫1,-3,32D .⎝⎛⎭⎪⎫-1,3,-32【解析】 对于B ,AP →=⎝ ⎛⎭⎪⎫-1,4,-12,则n ·AP →=(3,1,2)·⎝ ⎛⎭⎪⎫-1,4,-12=0, ∴n ⊥AP →,则点P ⎝ ⎛⎭⎪⎫1,3,32在平面α内.【答案】 B5.设A 是空间一定点,n 为空间内任一非零向量,满足条件AM →·n =0的点M 构成的图形是( )A .圆B .直线C .平面D .线段【解析】 M 构成的图形经过点A ,且是以n 为法向量的平面. 【答案】 C 二、填空题6.已知直线l 与平面α垂直,直线l 的一个方向向量u =(1,-3,z ),向量v =(3,-2,1)与平面α平行,则z =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u ⊥v ,∴u ·v =3+6+z =0,∴z =-9. 【答案】 -97.已知a =(x,2,-4),b =(-1,y,3),c =(1,-2,z ),且a ,b ,c 两两垂直,则(x ,y ,z )=________.【解析】 由题意,知⎩⎪⎨⎪⎧-x +2y -12=0,x -4-4z =0,-1-2y +3z =0.解得x =-64,y =-26,z =-17. 【答案】 (-64,-26,-17)8.若A ⎝ ⎛⎭⎪⎫0,2,198,B ⎝ ⎛⎭⎪⎫1,-1,58,C ⎝ ⎛⎭⎪⎫-2,1,58是平面α内的三点,设平面α的法向量a =(x ,y ,z ),则x ∶y ∶z =________.【导学号:15460076】【解析】 因为AB →=⎝ ⎛⎭⎪⎫1,-3,-74,AC →=⎝⎛⎭⎪⎫-2,-1,-74,又因为a ·AB →=0,a ·AC →=0, 所以⎩⎪⎨⎪⎧x -3y -74z =0,-2x -y -74z =0,解得⎩⎪⎨⎪⎧x =23y ,z =-43y .所以x ∶y ∶z =23y ∶y ∶⎝ ⎛⎭⎪⎫-43y =2∶3∶(-4). 【答案】 2∶3∶(-4) 三、解答题9.如图3­2­19,已知正方形ABCD 和矩形ACEF 所在的平面互相垂直,AB =2,AF =1,M 是线段EF 的中点.求证:AM ⊥平面BDF .图3­2­19【证明】 以C 为坐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则A (2,2,0),B (0,2,0),D (2,0,0),F (2,2,1),M ⎝⎛⎭⎪⎫22,22,1.所以AM →=⎝ ⎛⎭⎪⎫-22,-22,1,DF →=(0, 2,1),BD →=(2,-2,0).设n =(x ,y ,z )是平面BDF 的法向量, 则n ⊥BD →,n ⊥DF →,所以⎩⎪⎨⎪⎧n ·BD →=2x -2y =0,n ·DF →=2y +z =0⇒⎩⎨⎧x =y ,z =-2y ,取y =1,得x =1,z =- 2. 则n =(1,1,-2). 因为AM →=⎝ ⎛⎭⎪⎫-22,-22,1.所以n =- 2 AM →,得n 与AM →共线. 所以AM ⊥平面BDF .10.底面ABCD 是正方形,AS ⊥平面ABCD ,且AS =AB ,E 是SC 的中点.求证:平面BDE ⊥平面ABCD .【证明】法一 设AB =BC =CD =DA =AS =1,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Axyz ,则B (1,0,0),D (0,1,0),A (0,0,0),S (0,0,1),E ⎝ ⎛⎭⎪⎫12,12,12.连接AC ,设AC 与BD 相交于点O ,连接OE ,则点O 的坐标为⎝ ⎛⎭⎪⎫12,12,0.因为AS →=(0,0,1),OE →=⎝ ⎛⎭⎪⎫0,0,12,所以OE →=12AS →.所以OE ∥AS .又因为AS ⊥平面ABCD , 所以OE ⊥平面ABCD . 又因为OE ⊂平面BDE , 所以平面BDE ⊥平面ABCD .法二 设平面BDE 的法向量为n 1=(x ,y ,z ), 因为BD →=(-1,1,0),BE →=⎝ ⎛⎭⎪⎫-12,12,12,所以⎩⎪⎨⎪⎧n 1⊥BD →,n 1⊥BE →,即⎩⎨⎧n 1·BD →=-x +y =0,n 1·BE →=-12x +12y +12z =0,令x =1,可得平面BDE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1,0). 因为AS ⊥平面ABCD ,所以平面AB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AS →=(0,0,1). 因为n 1·n 2=0,所以平面BDE ⊥平面ABCD .[能力提升]1.如图3­2­20,在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中,以D 为原点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E 为BB 1的中点,F 为A 1D 1的中点,则下列向量中,能作为平面AEF 的法向量的是( )图3­2­20A .(1,-2,4)B .(-4,1,-2)C .(2,-2,1)D .(1,2,-2)【解析】 设平面AEF 的一个法向量为n =(x ,y ,z ),正方体ABCD ­A 1B 1C 1D 1的棱长为1, 则A (1,0,0),E ⎝ ⎛⎭⎪⎫1,1,12,F ⎝ ⎛⎭⎪⎫12,0,1.故AE →=⎝ ⎛⎭⎪⎫0,1,12,AF →=⎝ ⎛⎭⎪⎫-12,0,1.所以⎩⎪⎨⎪⎧AE →·n =0,AF →·n =0,即⎩⎪⎨⎪⎧y +12z =0,-12x +z =0,所以⎩⎪⎨⎪⎧y =-12z ,x =2z .当z =-2时,n =(-4,1,-2),故选B. 【答案】 B2.如图3­2­21,在三棱柱ABC ­A 1B 1C 1中,侧棱AA 1⊥底面A 1B 1C 1,∠BAC =90°,AB =AC =AA 1=1,D 是棱CC 1的中点,P 是AD 的延长线与A 1C 1的延长线的交点.若点Q 在线段B 1P 上,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图3­2­21A .当点Q 为线段B 1P 的中点时,DQ ⊥平面A 1BD B .当点Q 为线段B 1P 的三等分点时,DQ ⊥平面A 1BDC .在线段B 1P 的延长线上,存在一点Q ,使得DQ ⊥平面A 1BDD .不存在DQ 与平面A 1BD 垂直【解析】 以A 1为原点,A 1B 1,A 1C 1,A 1A 所在直线分别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由已知得A 1(0,0,0),B 1(1,0,0),C 1(0,1,0),B (1,0,1),D ⎝⎛⎭⎪⎫0,1,12,P (0,2,0),A 1B →=(1,0,1),A 1D →=⎝⎛⎭⎪⎫0,1,12,B 1P →=(-1,2,0),DB 1→=⎝⎛⎭⎪⎫1,-1,-12.设平面A 1BD 的法向量为n =(x ,y ,z ),则⎩⎨⎧n ·A1B →=x +z =0,n ·A 1D →=y +12z =0,取z =-2,则x =2,y =1,所以平面A 1B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2,1,-2).假设DQ ⊥平面A 1BD ,且B 1Q →=λB 1P →=λ(-1,2,0)=(-λ,2λ,0),则DQ →=DB 1→+B 1Q →=⎝⎛⎭⎪⎫1-λ,-1+2λ,-12,因为DQ →也是平面A 1BD 的法向量,所以n =(2,1,-2)与DQ →=⎝ ⎛⎭⎪⎫1-λ,-1+2λ,-12共线,于是有1-λ2=-1+2λ1=-12-2=14成立,但此方程关于λ无解.故不存在DQ 与平面A 1BD 垂直,故选D. 【答案】 D3.如图3­2­22,四棱锥P ­ABCD 的底面ABCD 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PD ⊥底面ABCD ,且PD =1,若E ,F 分别为PB ,AD 中点,则直线EF 与平面PBC 的位置关系________.图3­2­22【解析】 以D 为原点,DA ,DC ,D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则E ⎝ ⎛⎭⎪⎫12,12,12,F ⎝ ⎛⎭⎪⎫12,0,0,∴EF →=⎝ ⎛⎭⎪⎫0,-12,-12,平面PBC 的一个法向量n =(0,1,1),∵EF →=-12n ,∴EF →∥n ,∴EF ⊥平面PBC . 【答案】 垂直4.如图3­2­23,在四棱锥P ­ABCD 中,底面ABCD 为直角梯形,且AD ∥BC ,∠ABC =∠PAD =90°,侧面PAD ⊥底面ABCD .若PA =AB =BC =12AD .图3­2­23(1)求证:CD ⊥平面PAC ;(2)侧棱PA 上是否存在点E ,使得BE ∥平面PCD ?若存在,指出点E 的位置并证明,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解】 因为∠PAD =90°,所以PA ⊥AD .又因为侧面PAD ⊥底面ABCD ,且侧面PAD ∩底面ABCD =AD ,所以PA ⊥底面ABCD .又因为∠BAD =90°,所以AB ,AD ,AP 两两垂直.分别以AB ,AD ,AP 所在直线为x 轴,y 轴,z 轴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设AD =2,则A (0,0,0),B (1,0,0),C (1,1,0),D (0,2,0),P (0,0,1). (1)AP →=(0,0,1),AC →=(1,1,0),CD →=(-1,1,0), 可得AP →·CD →=0,AC →·CD →=0,所以AP ⊥CD ,AC ⊥CD . 又因为AP ∩AC =A ,所以CD ⊥平面PAC .(2)设侧棱PA 的中点是E ,则E ⎝ ⎛⎭⎪⎫0,0,12,BE →=⎝ ⎛⎭⎪⎫-1,0,12. 设平面PCD 的法向量是n =(x ,y ,z ),则⎩⎪⎨⎪⎧n ·CD →=0,n ·PD →=0,因为CD →=(-1,1,0),PD →=(0,2,-1),所以⎩⎪⎨⎪⎧-x +y =0,2y -z =0,取x =1,则y =1,z =2,所以平面PCD 的一个法向量为n =(1,1,2).所以n ·BE →=(1,1,2)·⎝ ⎛⎭⎪⎫-1,0,12=0,所以n ⊥BE →. 因为BE ⊄平面PCD ,所以BE ∥平面PCD . 综上所述,当E 为PA 的中点时,BE ∥平面PCD .。

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共线条件

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共线条件

>>
ka 2b与2a 4b平行 ( 4 k 6) 14(2k 4) 0 解得k 1.
5、已知A(2,3),B(4,3),a ( x 3, x 3 x 4), -1 与AB相等, 则x ____
2
△ABC的三条边的中点分别为(2, 1)和(-3, 2 4 ( , ) 4),(-1,-1),则△ABC的重心坐标为 _______ 3 3
用平面向量坐标
表示向量共线条件
学习目标研读
1.课堂目标
理解并掌握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坐标表示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 难点: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应用.
创设情境
1.
向量的坐标表示,并且向量之间可以进行的坐标
B x 2 , y2
运算
y

A x1 , y1
例3、 在 直 角 坐 标 系 xoy中, 已 知A 2,3, B0,1
解题思路: (思想)
证点共线
向量共线
有公共端点
(几何)
(向量)
点共线 (几何)
变式1:已知OA k ,12 , OB 4,5 , OC 10, k O为坐标原点,问k为何值时, A, B, C三点共线 ? 2或11
存在 R,使得ka 2b (2a 4b) ka 2b k (1, 2) 2(3, 2) (k 6, 2k 4). 即 k-2 a 4 2 b 2a 4b 2(1, 2) 4(3, 2) (14, 4). a与b不共线 k 2 0 4 2 0 k -1
C 2,5, 求 证 : A, B, C三 点 共 线 .
证明 :由已知条件得 AB 0,1 2, 3 2, 4 AC 2,5 2, 3 4,8 28 4 4 0 AB // AC 又因为有公共端点A. 因此A,B,C三点共线.

数学: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4)

数学: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一)》教案(新人教B版必修4)

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人大附中 乜全力)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并利用其进行正交分解; (2)理解平面内三点共线的充要条件及线段中点的向量表达式。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得出的过程,体会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培养学生“数”与“形”相互转化的思想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积极探索的良好学习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应用;
难点:平面向量在给定基向量上分解的唯一性. 三、教学方法
探究学习——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过向量加法与减法,以及平面向量线性运算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向量的分解,探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为向量的坐标运算构建理论基础. 四、教学过程
点出发,以初速度υ
2. OC s s =+
2s 和为水平方向和
、e 是同一平面内两e 、e 是同一平面内两个不共14EF -=e 2GH =-e 2. 自主探索作图的方法. 总结作图步骤,CM //OB 与直线OA 交于M ,过C
11
a =e ,
11a =+a e 设存在实数如果(课本P97
例1) 11
教师提问:能否用a,b 成过程,培养学生分析问.tOB
根据平面向量基本定
()t OB OA +- (1)t OA tOB -+OM P。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平面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精品课件】

高中数学(人教B版)必修第二册:平面向量的坐标及其运算【精品课件】
向量(x,y).
(3)给定一个向量,它的坐标是唯一的,给定一对实数,由于向量可以
平移,以这对实数为坐标的向量有无穷多个.
(4)两个向量相等,当且仅当它们的坐标相同.
激趣诱思
知识点拨
2.向量的坐标的注意点
(1)向量的坐标与其终点的坐标不一定相同.由于自由向量的起点可
以任意选取,如果向量是以坐标原点为始点的,则向量的坐标就与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反思感悟求向量的模的基本策略
坐标表示下的运算:
若a=(x,y),则a·
a=a2=|a|2=x2+y2,于是有|a|=
2 + 2.
探究一
探究二
探究三
当堂检测
变式训练1若向量a的始点为A(-2,4),终点为B(2,1),求:
(1)向量a的模;
(2)与a平行的单位向量的坐标.
(2)中点坐标公式:AB 的中点坐标为
1 + 2 1 +2
2
4.向量平行的坐标表示
设a=(x1,y1),b=(x2,y2),则a∥b⇔x2y1=x1y2.
,
2
.
激趣诱思
知识点拨
名师点析描述两向量共线的三种方法
(1)几何表示法:若非零向量a与b共线,则存在唯一实数λ,使得b=λa.
它体现了向量a与b的大小及方向之间的关系.
(数学抽象、数学运算)
激趣诱思
知识点拨
在物理的学习中我们知道:飞机沿仰角为α的方向起飞的速度v,可
分解为水平方向的速度vcos α和竖直方向的速度vsin α.
把一个向量分解到两个不同的方向,特别是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
分解,可使许多度量问题变得较为简单,这就是向量的正交分解.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

高中数学教材人教B版目录(详细版)

数学①必修第一章集合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 集合的概念1.1.2 集合的表示方法1.2 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 集合之间的关系1.2.2 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 函数2.1.1 函数2.1.2 函数的表示方法2.1.3 函数的单调性2.1.4 函数的奇偶性2.1.5 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像(选学)2.2 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 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2 二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2.2.3 待定系数法2.3 函数的应用(I)2.4 函数与方程2.4.1 函数的零点2.4.2 求函数零点近似解的一种近似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I)3.1 指数与指数函数3.1.1 有理指数幂及其运算3.1.2 指数函数3.2 对数与对数函数3.2.1 对数及其运算3.2.2 对数函数3.2.3 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 幂函数3.2 函数的应用(II)数学②必修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 空间几何体1.1.1 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 棱柱、棱锥和棱台的结构特征1.1.3 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1.4 投影与直观图1.1.5 三视图1.1.6 棱柱、棱锥、棱台和球的表面积1.1.7 柱、锥、台和球的体积1.2 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 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 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 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 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 直线的方程2.2.1 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 直线方程的集中形式2.2.3 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 点到直线的距离2.3 圆的方程2.3.1 圆的标准方程2.3.2 圆的一般方程2.3.3 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 空间直角坐标系2.4.1 空间直角坐标系2.4.2 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数学③必修第一章算法初步1.1 算法与程序框图1.1.1 算法的概念1.1.2 程序框图1.1.3 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 基本算法语句1.2.1 赋值、输入和输出语句1.2.2 条件语句1.2.3 循环语句1.3 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 随机抽样2.1.1 简单随机抽样2.1.2 系统抽样2.1.3 分层抽样2.1.4 数据的收集2.2 用样本估计总体2.2.1 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分布2.2.2 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 变量的相关性2.3.1 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 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 事件与概率3.1.1 随机现象3.1.2 事件与基本事件空间3.1.3 频率与概率3.1.4 概率的加法公式3.2 古典概型3.2.1 古典概型3.2.2 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 几何概型3.3.2 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 概率的应用数学④必修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II)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 向量的线性运算2.1.1 向量的概念2.1.2 向量的加法2.1.3 向量的减法2.1.4 向量的数乘2.1.5 向量共线的条件与轴上向量坐标运算2.2 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 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2.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 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 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2 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 向量的应用2.4.1 向量在几何中的应用2.4.2 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 和角公式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 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 倍角公式3.2.2 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 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数学⑤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1.1 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 正弦定理1.1.2 余弦定理1.2 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 数列2.1.1 数列2.1.2 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 等差数列2.2.1 等差数列2.2.2 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 等比数列2.3.1 等比数列2.3.2 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 不等式的性质3.2 均值不等式3.3 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 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3.5.1 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 简单线性规划数学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椭圆2.1.1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 椭圆的几何性质2.2 双曲线2.2.1 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 抛物线2.3.1 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 导数3.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 瞬时速度与导数3.1.3 导数的几何意义3.2 导数的运算3.2.1 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 导数公式表3.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 导数的应用3.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 导数的实际应用数学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 独立性检验1.2 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引入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和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和除法第四章框图4.1 流程图4.2 结构图数学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 命题与量词1.1.1 命题1.1.2 量词1.2 基本逻辑关联词1.2.1 “且”与“或”1.2.2 “非”(否定)1.3 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四种形式1.3.1 推出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1.3.2 命题的四种形式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 曲线与方程2.1.1 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 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 椭圆2.2.1 椭圆的标准方程2.2.2 椭圆的几何性质2.3 双曲线2.3.1 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 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 抛物线2.4.1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 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 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 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 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 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 空间向量的数量积3.1.4 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 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 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 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 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 二面角及其度量3.2.5 距离(选学)数学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 导数1.1.1 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 瞬时速度与导数1.1.3 导数的几何意义1.2 导数的运算1.2.1 常数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 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 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 导数的应用1.3.1 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 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 导数的实际应用1.4 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 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 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 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 合情推理2.1.2 演绎推理2.2 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 综合法与分析法2.2.2 反证法2.3 数学归纳法 2.3.1 数学归纳法2.3.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 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 实数系3.1.2 复数的概念3.1.3 复数的几何意义3.2 复数的运算3.2.1 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 复数的乘法3.2.3 复数的除法数学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 基本计数原理1.2 排列与组合1.2.1 排列1.2.2 组合1.3 二项式定理1.3.1 二项式定理1.3.2 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 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 离散型随机变量2.1.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 超几何分布2.2 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 条件概率2.2.2 事件的独立性2.2.3 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 随机变量的数字特征2.3.1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 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 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 独立性检验3.2 回归分析数学选修4-5不等式选讲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 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 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 基本不等式1.3 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 |ax+b|≤c、|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 |x-a|+|x-b|≥c、|x-a|+|x-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 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 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 比较法1.5.2 综合法和分析法1.5.3 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 柯西不等式2.1.1 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 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置方法的证明2.2 排序不等式2.3 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 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1 数学归纳法原理3.1.2 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 用数学归纳法证明贝努利不等式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3.2-2.3.3-知识巧解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4

高中数学-第二章-平面向量-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2.3.2-2.3.3-知识巧解学案-新人教A版必修4

2.3.2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及运算2.3.3 平面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疱工巧解牛知识•巧学一、平面向量的正交分解1.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可知,我们选定平面中的一组不共线向量作为基底,则这个平面内的任意一向量都可用这组基底唯一表示.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往往根据需要,人为地选定一组基底来表示相关的量.如图2-3-11,△ABC 中,D 、E 分别是边、的中点.图2-3-11求证:DE 21BC. 证明:先选定一组基底,设=a ,=b ,则=b -a .又∵AD =21AB =21a ,AE =21=21b , ∴=-=21b 21 a =21 (b -a ). ∴=2,即△ABC 中,DE 21BC. 学法一得 利用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证明向量共线的过程是:先选好一组基底,用该基底把相关的向量表示出来,再根据两向量共线的条件,确定唯一的实数,证得两向量共线,其实质是判定出两向量的方向与模的关系.2.把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互相垂直的向量,叫做把向量正交分解.此时,这两个互相垂直的基底为正交基底.二、正交分解下向量的坐标1.向量的坐标表示在直角坐标系中,分别取与x 轴、y 轴方向相同的两个单位向量i 、j 作为基底,任作一个向量a .由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知,有且只有一对实数(x ,y),使得a =x i +y j .由于向量a 与有序实数对(x ,y)是一一对应的,因此,我们就把(x ,y)叫做向量a 的(直角)坐标,记作a =(x ,y),其中x 叫做a 在x 轴上的坐标,y 叫做a 在y 轴上的坐标,a =(x ,y)叫做向量的坐标表示.显然,i =(1,0),j =(0,1),0=(0,0).图2-3-12设向量a=(x,y),a方向相对于x轴正方向的旋转角为θ.由三角函数的定义可知:x=|a|cosθ,y=|a|sinθ,即向量a的坐标由它的模和方向唯一确定,与它的位置无关.2.向量坐标的唯一性在直角坐标平面内,以原点O为起点作=a,则点A的位置由a唯一确定.设=x i+y j,则向量的坐标(x,y)就是点A的坐标;反过来,点A的坐标(x,y)也就是向量的坐标.图2-3-13如图2-3-13所示,CD=OA=a,CD向量的坐标怎样表示?由向量相等的定义可知,对于一个向量,只要不改变它的大小和方向,是可以任意平行移动的,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自由向量.向量在移动的过程中,其坐标是不变的,此时OA向量的坐标等于CD的坐标,即相等向量的坐标相同.3.一一对应原理任何一个平面向量都有唯一的坐标表示,但是每一个坐标表示的向量却不一定是唯一的,也就是说,向量的坐标表示和向量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和起点为坐标原点的向量是一一对应的关系.由此可见,在全体有序实数对与坐标平面内的所有向量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因此在直角坐标系中,点或向量都可以看作有序实数对的直观形象.学法一得①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具体运用,其关键是在直角坐标系的两坐标轴上取与正方向一致的两个单位向量作为基底,用该基底把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某一向量表示出来.②由于向量是可以平移的,模相等方向相同的向量是相等的向量,所以平面内任一向量所对应的坐标,与把该向量的起点移至原点,终点所对应的坐标相等.三、向量的坐标运算1.加法运算对于向量的加法除了用向量线性运算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去证明外,还可用几何作图的方法予以证明.设a=(x1,y1),b=(x2,y2),求a+b.图2-3-14如图2-3-14所示,OA =a ,OB =b ,以a 、b 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则OC =a +b .作BB ′⊥x 轴,垂足为B ′,AA ′⊥x 轴,垂足为A ′,CD ⊥x 轴,垂足为D ,AC ′⊥CD ,垂足为C ′.从作图过程可知Rt △BB ′O ≌Rt △CC ′A.所以OB ′=AC ′=A ′D ,BB ′=CC ′.所以C 点的坐标为x C =OA ′+A ′D=x 1+x 2,y C =C ′D+C ′C=y 1+y 2,即=(x 1+x 2,y 1+y 2),也就是a +b =(x 1+x 2,y 1+y 2).也就是说:两个向量和的坐标分别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和.上述结论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向量加法仍然成立.2.减法运算由向量线性运算的结合律和分配律,可得a -b =(x 1i +y 1j )-(x 2i +y 2j )=(x 1-x 2)i +(y 1-y 2)j ,即a -b =(x 1-x 2,y 1-y 2),也就是说:两个向量差的坐标等于这两个向量相应坐标的差. 类似于向量的加法运算,也可以通过作图验证减法的坐标运算规则.3.实数与向量积的坐标如图2-3-15,已知OA =a ,OB =λa ,不妨设λ>0,作AA ′⊥x 轴,BB ′⊥x 轴,垂足分别为A ′、B ′.图2-3-15由△AOA ′∽△BOB ′,∴B B A A B O A O OB OA ''=''=. 由λ1=OB OA ,OA ′=x ,A ′A=y , ∴B O x '=λ1,B B y '=λ1,得OB ′=λx ,B ′B=λy , 即OB =(λx ,λy),即λa =(λx ,λy).同理可证当λ<0时,结论也成立;当λ=0时,λa =0,结论显然也成立.综上所述,实数与向量的积的坐标等于用这个实数乘原来向量的相应坐标.学法一得 当λ>0时,λa 所对应的坐标可看作把a 的坐标伸长(λ>1)或缩短(0<λ<1)到原来的λ倍而得到;当λ<0时,可看作把a 的相反向量的坐标伸长(λ<-1)或缩短(-1<λ<0)到原来的-λ倍而得到.典题•热题知识点一 利用图形间的关系求坐标例1 在平面内以点O 的正东方向为x 轴正向,正北方向为y 轴的正向建立直角坐标系.质点在平面内作直线运动,分别求下列位移向量的坐标.(1)向量a 表示沿东北方向移动了2个长度单位;(2)向量b 表示沿北偏西30°方向移动了3个长度单位;(3)向量c 表示沿南偏东60°方向移动了4个长度单位.解:设=a ,=b ,=c ,并设P(x 1,y 1),Q(x 2,y 2),R(x 3,y 3).图2-3-16(1)如图2-3-16,可知∠POP ′=45°,|OP |=2,所以a =OP =P P P O '+=2i +2j ,所以a =(2,2).(2)因为∠QOQ ′=60°,||=3,所以b ==Q O '+Q '=23-i +323j ,所以b =(23-,323). (3)因为∠ROR ′=30°,||=4,所以c ==R O '+R R '=32i -2j .所以c =(32,-2). 方法归纳 求解向量坐标时,常用到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或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构造直角三角形是学习过程中常用到的一种解题手段.知识点二 向量的坐标运算例2 已知点O(0,0),A(1,2),B(4,5)及=+t .求:(1)t 为何值时,点P 在x 轴上?P 在y 轴上?P 在第二象限?(2)四边形OABP 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吗?若能,求出相应的t 值;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解: (1)=+t =(1+3t ,2+3t).若P 在x 轴上,只需2+3t=0,即t=32-; 若P 在y 轴上,只需1+3t=0,即t=31-; 若P 在第二象限,则需⎩⎨⎧>+<+,032,031t t 解得-32<t <-31. (2)OA =(1,2),PB =(3-3t ,3-3t).若四边形OABP 为平行四边形,需=.于是⎩⎨⎧=-=-233,133t t 无解,故四边形OABP 不能成为平行四边形.巧解提示:向量的坐标表示为用“数”的运算处理“形”的问题搭起了桥梁.向量的坐标表示实际是向量的代数表示,使向量的运算完全代数化,为几何问题的解决又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方法.知识点三 求向量坐标例3 已知A(0,0),B(21,31-),C(21-,32),则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向量的坐标为(21-,31) B.向量的坐标为(0,31) C.向量的坐标为(21-,32) D.向量+的坐标为(0,31) 思路分析:利用“向量的坐标=终点坐标-起点坐标”直接得到结果.=(21,31-)-(0,0)=(21,31-), =(21-,32)-(21,-31)=(-1,1), CA =(0,0)-(21-,32)=(21,32-), +AB =(21-,32)+(21,31-)=(0,31). 答案:D例4 在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点A(3,2)、B(-2,4),求向量+的方向和长度. 解:如图2-3-17,可知=(3,2),=(-2,4).图2-3-17 设OC =OA +OB ,则OC =OA +OB =(3,2)+(-2,4)=(1,6).由两点间距离公式,得|OC |=376122=+. 设相对x 轴正向的转角为α,则tan α=6,使用计算器计算得α=80°32′. 所以向量+的方向偏离x 轴正方向约为80°32′,长度等于37.知识点四 利用向量坐标解综合题例5 已知a =(6,-4),b =(0,2),c =a +λb ,若c 的终点在直线y=21x 上,求实数λ的值. 思路分析:此题是向量与直线结合的问题,关键是建立关于λ的等式关系.图2-3-18解:如图2-3-18所示,过A 作平行于y 轴的直线交直线y=21x 于C 点,则可求得C(6,3),过C 点作直线OA 的平行线,交y 轴于D 点,则四边形AODC 为平行四边形,易求得|OD|=7,所以27||||=OB OD ,即λ=27. 巧解提示:设c =(x ,y),由题设,可得(x ,y)=(6,-4)+λ(0,2),即(x ,y)=(6,-4+2λ).∴⎩⎨⎧+-==.24,6λy x∵c 的终点在直线y=21x 上, ∴-4+2λ=21×6.解得λ=27. 例6 已知向量u =(x ,y)与向量v =(y ,2y-x)的对应关系用v =f(u )表示.(1)设a =(1,1),b =(1,0),求向量f(a )及f(b )的坐标;(2)证明对于任意向量a 、b 及常数m 、n 恒有f(m a +n b )=mf(a )+nf(b )成立;(3)求使f(c )=(p ,q)(p ,q 为常数)的向量c 的坐标.思路分析:为应用题设条件,必须将向量用坐标表示,通过坐标进行计算,从而使问题解决. 解:(1)f(a )=(1,2×1-1)=(1,1);f(b )=(0,2×0-1)=(0,-1).(2)设a =(a 1,a 2),b =(b 1,b 2),则m a +n b =(m a 1+n b 1,m a 2+n b 2),∴f(m a +n b )=(ma 2+nb 2,2ma 2+2nb 2-ma 1-nb 1),mf(a )+nf(b )=m(a 2,2a 2-a 1)+n(b 2,2b 2-b 1)=(ma 2+nb 2,2ma 2+2nb 2-ma 1-nb 1).∴f(m a +n b )=mf(a )+nf(b )成立.(3)设c =(x ,y),则f(c )=(y ,2y-x)=(p ,q),∴⎩⎨⎧=-=.2,q x y p y∴x=2p-q ,即向量c=(2p-q ,p).例7 已知任意四边形ABCD 中,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如图2-3-19所示.图2-3-19 求证:EF =21(AB +DC ). 思路分析:根据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或坐标运算法则可以用不同方法证明.证明:建立直角坐标系,A(x 1,y 1),B(x 2,y 2),C(x 3,y 3),D(x 4,y 4). 则=(x 2-x 1,y 2-y 1),=(x 3-x 4,y 3-y 4), ∴21(AB +)=(2,241324132y y y y x x x x --+--+). 又E(2,24141y y x x ++),F(2,23232y y x x ++), 则=(22,2241324132y y y y x x x x +-++-+), ∴EF =21(AB +DC ). 巧解提示:∵E 、F 分别是AD 、BC 的中点,图2-3-20 ∴+=+=0. 又=++,=++,两式相加得2=+,即=21(+). 问题•探究材料信息探究材料: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平面内任意两个方向上的力.如图2-3-21:图2-3-21拖拉机拉着耙,对耙的拉力是斜向上方的,我们可以说,这个力产生两个效果:使耙克服泥土的阻力前进,同时把耙向上提,使它不会插得太深.这两个效果相当于两个力分别产生的:一个水平的力F 1使耙前进,一个竖直向上的力F 2把耙上提,即力F 可以用两个力F 1和F 2来代替,即力F 被分解成两个力F 1和F 2.问题 能不能将上面的物理知识抽象为数学知识?这一数学知识有何作用?探究过程:由物理学知识可知力是矢量,它可以抽象为数学中的向量.因此物理学中力的分解可以抽象为数学中一个平面内的向量都可以分解为两个不共线的向量,即平面内任意一向量 都可以沿两个不共线的方向分解成两个向量的和,并且这种分解是唯一的,其实质就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这一定理是向量坐标表示的理论基础.同时这个定理体现了化归的数学思想方法,在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时,我们可以选择适当的基底化归,从而导致问题的解决. 探究结论:上面的物理知识可以抽象为数学中的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该定理是向量坐标化的理论基础,也是联系向量问题与几何问题的桥梁与纽带.方案设计探究问题 试探究用向量求76cos 74cos 72cosπππ++的值的方法. 探究过程:要求76cos 74cos 72cos πππ++可先求cos0+cos 72π+cos 74π+cos 76π+cos 78π +cos 710π+cos 712π的值,由于0、72π、74π、76π、78π、710π、712π这七个角每相邻两个角都相差72π,则可考虑在直角坐标系中构造一个边长为1的正七边形OABCDEF ,且使A 点的坐标为(1,0),则由此可得出OA 、、BC BC 、CD 、、和FO 的坐标,再利用它们的和是零向量及零向量的横坐标、纵坐标都为零即可求解.探究结论:如图2-3-22所示,将边长为1的正七边形OABCDEF 放入直角坐标系中,则图2-3-22=(1,0),=(cos 72π,sin 72π),=(cos 74π,sin 74π),=(cos 76π,sin 76π),DE =(cos 78π,sin 78π),EF =(cos 710π,sin 710π),FO =(cos 712π,sin 712π). 由于++++++=0,则有cos0+cos72π+cos 74π+cos 76π+cos 78π+cos 710π+cos 712π=0. 又cos 78π=cos 76π,cos 710π=cos 74π,cos 712π=cos 72π,cos0=1, 所以有1+2(cos 72π+cos 74π+cos 76π)=0,即cos 72π+cos 74π+cos 76π=21-. 思想方法探究问题 在数学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个点把一条线段分成两部分,如果已经知道了两个端点的坐标,那么怎样用两个端点的坐标来表示这个分点的坐标就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向量是解决几何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否用向量分析这一问题?探究过程:在数学上,我们把分线段成两部分的点称为定比分点,假设点P 分有向线段的比为λ,即=λ,O 为平面上一定点,那么会有+λ=0,=λλ++1OB OA .事实上,因为=λ,所以+λ=0,于是有(-)+λ(-)=0,(1+λ) =+λ,所以=λλ++1OB OA . 如果在直角坐标系中,设O 为坐标原点,P(x,y),A(x 1,y 1),B(x 2,y 2),则有(x,y)=)1,1(1),(),(21212211λλλλλλ++++=++y y x x y x y x ,即⎪⎪⎩⎪⎪⎨⎧++=++=.1,12121λλλλy y y x x x 探究结论:P 点的坐标为(λλλλ++++1,12121y y x x ),此公式就叫做线段的定比分点公式.它可以直接利用线段端点的坐标来表示分点的坐标,显得方便、快捷. 如下面的问题,已知O(0,0)和A(6,3)两点,若点P 在直线OA 上,且21=PA OP ,又P 是线段OB 的中点,利用公式就可以直接得到点B 的坐标.假设P(x,y),由定比分点公式有22116210=+⨯+=x ,2113210+⨯+=y ,即P(2,1).又因为P 是线段OB 的中点,所以点B 的坐标(4,2).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数学人教B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数学人教B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

数学人教B版教材目录(必修选修)人教B版-----------------------------------必修1-----------------------------------第一章集合1.1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1.1.1集合的概念1.1.2集合的表示方法1.2集合之间的关系与运算1.2.1集合之间的关系1.2.2集合的运算第二章函数2.1函数2.1.1函数2.1.2函数的表示方法2.1.3函数的单调性2.1.4函数的奇偶性2.1.5用计算机作函数的图形(选学)2.2一次函数和二次函数2.2.1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2二次函数的性质与图象2.2.3待定系数法2.3函数的应用(Ⅰ)2.4函数与方程2.4.1函数的零点求函数零点2.4.2近似解的一种方法----二分法第三章基本初等函数(Ⅰ)3.1指数与指数函数3.1.1实数指数幂及其运算3.1.2指数函数3.2对数与对数函数3.2.1对数及其运算3.2.2对数函数3.2.3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关系3.3幂函数3.4函数的应用(Ⅱ)-----------------------------------必修2-----------------------------------第一章立体几何初步1.1空间几何体1.1.1构成空间几何体的基本元素1.1.2棱柱、棱锥、棱台的结构特征1.1.3圆柱、圆锥、圆台和球1.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1.2.1平面的基本性质与推论1.2.2空间中的平行关系1.2.3空间中的垂直关系第二章平面解析几何初步2.1平面真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1.1数轴上的基本公式2.1.2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基本公式2.2直线方程2.2.1直线方程的概念与直线的斜率2.2.2直线方程的几种形式2.2.3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2.2.4点到直线的距离2.3圆的方程2.3.1圆的标准方程2.3.2圆的一般方程2.3.3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2.3.4圆与圆的位置关系2.4空间直角坐标系2.4.1空间直角坐标系2.4.2空间两点的距离公式-----------------------------------必修3-----------------------------------第一章算法初步1.1.3算法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和框图表示1.2基本算法语句1.2.1赋值、输入、输出语句1.2.2条件语句1.2.3循环语句1.3中国古代数学中的算法案例第二章统计2.1随机抽样2.1.1简单随机抽样2.1.2系统抽样2.1.3分层抽样2.1.4数据的收集2.2用样本估计总体2.2.1用样本的频率估计总体的分布2.2.2用样本的数字特征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2.3变量的相关性2.3.1变量间的相关关系2.3.2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第三章概率3.1随机现象3.1.1随机事件3.1.2时间与基本事件空间3.1.3频率与概率3.1.4概率的加法公式3.2古典概型3.2.1古典概型3.2.2概率的一般加法公式(选学)3.3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3.1几何概型3.3.2随机数的含义与应用3.4概率的应用-----------------------------------必修4-----------------------------------第一章基本初等函(Ⅱ)1.1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角的概念推广1.1.2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三角函数的定义1.2.2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1.2.4诱导公式1.3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1.3.1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第二章平面向量2.1向量的线性运算2.1.1向量的概念2.1.2向量的加法2.1.3向量的减法2.1.4数乘向量2.1.5向量共线的条件与向量坐标运算2.2向量的分解与向量的坐标运算2.2.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2.2.2向量的正交分解与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2.2.3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的条件2.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2.3.1向量数量积的物理背景与定义2.3.2向量数量积的运算律2.3.3向量数量积的坐标运算与度量公式2.4向量的应用2.4.1向量在集合中的应用2.4.2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3.1和角公式3.1.1两角和与差的余弦3.1.2两角和与差的正弦3.1.3两角和与差的正切3.2倍角公式和半角公式3.2.1倍角公式3.2.2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3.3三角函数的积化和差与和差化积-----------------------------------必修5-----------------------------------第一章解直角三角形1.1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1.1.1正弦定理1.1.2余弦定理1.2应用举例第二章数列2.1数列2.1.1数列2.1.2数列的递推公式(选学)2.2等差数列2.2.1等差数列2.2.2等差数列的前n项和2.3等比数列2.3.1等比数列2.3.2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第三章不等式3.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3.1.2不等式的性质3.2均值不等式3.3一元二次不等式及其解法3.4不等式的实际应用3.5二元一次不等式(组)与简单线性规划问题3.5.1二元一次不等式(组)所表示的平面区域3.5.2简单线性规划-----------------------------------选修1-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第二章圆锥曲线与方程2.1椭圆2.1.1椭圆及其标准方程2.1.2椭圆的几何性质2.2双曲线2.2.1双曲线及其标准方程2.2.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3抛物线2.3.1抛物线及其标准方程2.3.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第三章导数及其应用3.1导数3.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3.1.2瞬时速度与导数3.1.3导数的几何含义3.2导数的运算3.2.1常数与幂函数的导数3.2.2导数公式表3.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3.3导数的应用3.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3.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3.3.3导数的实际应用-----------------------------------选修1-2-----------------------------------第一章统计案例1.1独立性检验1.2回归分析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引入3.1.1实数系3.1.2复数的引入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与除法第四章框图,4.1流程图4.2结构图-----------------------------------选修2-1-----------------------------------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1.1命题与量词1.2基本逻辑联结词1.3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命题的.第二章锥曲线与方程2.1曲线与方程2.1.1曲线与方程的概念2.1.2由曲线求它的方程,由方程研究曲线的性质2.2椭圆2.2.1椭圆的标准方程2.2.2椭圆的几何性质2.3双曲线2.3.1双曲线的标准方程2.3.2双曲线的几何性质2.4抛物线2.4.1抛物线的标准方程2.4.2抛物线的几何性质2.5直线与圆锥曲线第三章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3.1空间向量及其运算3.1.1空间向量的线性运算3.1.2空间向量的基本定理3.1.3两个向量的数量积3.1.4空间向量的直角坐标运算3.2空间向量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3.2.1直线的方向向量与直线的向量方程3.2.2平面的法向量与平面的向量表示3.2.3直线与平面的夹角3.2.4二面角及其度量3.2.5距离-----------------------------------选修2-2-----------------------------------第一章导数及其应用1.1导数1.1.1函数的平均变化率1.1.2瞬时速度与导数1.1.3导数的几何意义1.2导数的运算1.2.1常用函数与幂函数的导数1.2.2导数公式表及数学软件的应用1.2.3导数的四则运算法则1.3导数的应用1.3.1利用导数判断函数的单调性1.3.2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1.3.3导数的实际应用1.4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1.4.1曲边梯形面积与定积分1.4.2微积分基本定理第二章推理与证明2.1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2.1.1合情推理2.1.2演绎推理2.2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2.2.1综合法与分析法2.2.2反证法2.3数学归纳法第三章数系的扩充与复数3.1数系的扩充与复数的概念3.1.1实数系3.1.2复数的概念3.1.3复数的几何意义3.2复数的运算3.2.1复数的加法与减法3.2.2复数的乘法3.2.3复数的除法-----------------------------------选修2-3-----------------------------------第一章计数原理1.1基本计数原理1.2排列与组合1.2.1排列1.2.2组合1.3二项式定理1.3.1二项式定理1.3.2杨辉三角第二章概率2.1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2.1.1离散型随机变量2.1.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分布列2.1.3超几何分布2.2条件概率与事件的独立性2.2.1条件概率2.2.2事件的独立性2.2.3独立重复试验与二项分布2.3随机变量的数学特征2.3.1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数学期望2.3.2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方差2.4正态分布第三章统计案例3.1独立性检验3.2回归分析-----------------------------------选修4-1-----------------------------------第一章相似三角形定理与圆幂定理1.1相似三角形1.1.1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1.1.2相似三角形的性质1.1.3平行切割定理1.1.4锐角三角函数与射影定理1.2圆周角与弦切角1.2.1圆的切线1.2.2圆周角定理1.2.3弦切角定理1.3圆幂定理与圆内接四边形1.3.1圆幂定理1.3.2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与判定第二章圆锥、圆锥与圆锥曲线2.1平行投影与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1.1平行投影的性质2.1.2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2用内切球探索圆锥曲线的性质2.2.1球的切线与切平面2.2.2圆柱面的内切球与圆柱面的平面截线2.2.3圆锥面及其内切球2.2.4圆锥曲线的统一定义-----------------------------------选修4-2-----------------------------------第一章二阶矩阵与平面图形的变换1.1二阶矩阵1.2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1.2.1二阶矩阵与平面向量的乘法1.2.2矩阵变换1.2.3几类特殊的矩阵变换1.3二阶方阵的乘法1.3.1二阶方阵的乘法1.3.2矩阵乘法的运算律第二章逆矩阵及其应用2.1逆矩阵2.1.1逆矩阵的定义2.1.2逆矩阵的性质2.1.3用二阶行列式求逆矩阵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解法2.2.1二元一次方程组解的含义2.2.2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矩阵解法2.2.3解的存在性与唯一性第三章变换的不变量3.1平面变换的不变量3.1.1特征值与特征向量3.1.2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求法3.1.3特征值的不变性n3.2A?的简单表示-----------------------------------选修4-4-----------------------------------第一章坐标系1.1直角坐标系,平面上的伸缩变换1.1.1直角坐标系1.1.2平面的伸缩变换1.2极坐标系1.2.1平面上点的极坐标1.2.2极坐标与直角坐标的关系1.3曲线的极坐标方程1.4圆的极坐标方程1.4.1圆心在极轴上且过极点的圆a,?1.4.2圆心在点?2?处且过极点的圆1.5柱坐标系和球坐标系1.5.1柱坐标系1.5.2球坐标系第二章参数方程2.1曲线的参数方程2.1.1抛射体的运动2.1.2曲线的参数方程2.2直线和圆的参数方程2.2.1直线的参数方程2.2.2圆的参数方程2.3圆锥曲线的参数方程2.3.1椭圆的参数方程2.3.2抛物线的参数方程2.3.3双曲线的参数方程2.4一些常见曲线的参数方程2.4.1摆线的参数方程2.4.2圆的渐开线的参数方程-----------------------------------选修4-5-----------------------------------第一章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证明的基本方法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1.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1.1.2一元一次不等式和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1.2基本不等式1.3绝对值不等式的解法1.3.1,a某?b,≤c,,a某?b,≥c型不等式的解法1.3.2,某?a,+,某?b,≤c,,某?a,+,某?b,≥c型不等式的解法1.4绝对值的三角不等式1.5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1.5.1比较法1.5.2综合法和分析法1.5.3反证法和放缩法第二章柯西不等式与排序不等式及其应用2.1柯西不等式2.1.1平面上的柯西不等式的代数和向量形式2.1.2柯西不等式的一般形式及其参数配方法的证明2.2排序不等式2.3平均值不等式(选学)2.4最大值与最小值问题,优化的数学模型第三章数学归纳法与贝努利不等式3.1数学归纳法原理3.1.1数学归纳法原理3.1.2数学归纳法应用举例3.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贝努利不等式3.2.1用数学归纳法证明不等式3.2.2用数学归纳法证明内努利不等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3 用平面向量坐标表示向量共线条件[学习目标] 1.理解用坐标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线的条件.2.能根据平面向量的坐标,判断向量是否共线.3.掌握三点共线的判断方法.[知识链接]1.平行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是什么?答 如果a =λb ,则a ∥b ;反之,如果a ∥b ,且b ≠0,则一定存在唯一一个实数λ,使a =λb .2.如果两个非零向量共线,你能通过它们的坐标判断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吗?答 当两个向量的对应坐标同号或同为零时,同向;当两个向量的对应坐标异号或同为零时,反向.例如,向量(1,2)与(-1,-2)反向;向量(1,0)与(3,0)同向;向量(-1,2)与(-3,6)同向;向量(-1,0)与(3,0)反向等. [预习导引]1.两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 设a =(x 1,y 1),b =(x 2,y 2). (1)当a∥b 时,有x 1y 2-x 2y 1=0.(2)当a∥b 且x 2y 2≠0时,有x 1x 2=y 1y 2.即两向量的相应坐标成比例. 2.若P 1P →=λPP 2→,则P 与P 1、P 2三点共线.当λ∈(0,+∞)时,P 位于线段P 1P 2的内部,特别地λ=1时,P 为线段P 1P 2的中点; 当λ∈(-∞,-1)时,P 位于线段P 1P 2的延长线上; 当λ∈(-1,0)时,P 位于线段P 1P 2的反向延长线上.要点一 向量共线的判定例1 已知A (2,1),B (0,4),C (1,3),D (5,-3).判断AB →与CD →是否共线?如果共线,它们的方向相同还是相反?解 AB →=(0,4)-(2,1)=(-2,3). CD →=(5,-3)-(1,3)=(4,-6).方法一 ∵(-2)×(-6)-3×4=0,且(-2)×4<0,∴AB →与CD →共线且方向相反.方法二 ∵CD →=-2AB →,∴AB →与CD →共线且方向相反.规律方法 此类题目应充分利用平行向量基本定理或向量共线坐标的条件进行判断,特别是利用向量共线坐标的条件进行判断时,要注意坐标之间的搭配.跟踪演练1 已知A 、B 、C 三点坐标分别为(-1,0)、(3,-1)、(1,2),并且AE →=13AC →,BF →=13BC →,求证:EF →∥AB →. 证明 设点E 、F 的坐标分别为(x 1,y 1)、(x 2,y 2).依题意有,AC →=(2,2),BC →=(-2,3),AB →=(4,-1).∵AE →=13AC →,∴(x 1+1,y 1)=13(2,2),∴点E 的坐标为⎝ ⎛⎭⎪⎫-13,23.同理点F 的坐标为⎝ ⎛⎭⎪⎫73,0.∴EF →=⎝ ⎛⎭⎪⎫83,-23.又83×(-1)-4×⎝ ⎛⎭⎪⎫-23=0,∴EF →∥AB →.要点二 利用向量共线求参数例2 已知a =(1,2),b =(-3,2),当k 为何值时,k a +b 与a -3b 平行?平行时它们是同向还是反向?解 方法一 k a +b =k (1,2)+(-3,2)=(k -3,2k +2),a -3b =(1,2)-3(-3,2)=(10,-4).当k a +b 与a -3b 平行时,存在唯一的实数λ, 使k a +b =λ(a -3b ),即(k -3,2k +2)=λ(10,-4),∴⎩⎪⎨⎪⎧k -3=10λ,2k +2=-4λ,解得k =λ=-13.∴当k =-13时,k a +b 与a -3b 平行,这时k a +b =-13(a -3b )=-13a +b .∵λ=-13<0,∴k a +b 与a -3b 反向.方法二 由方法一知k a +b =(k -3,2k +2),a -3b =(10,-4). ∵k a +b 与a -3b 平行,∴(k -3)×(-4)-10(2k +2)=0, 解得k =-13.此时k a +b =⎝ ⎛⎭⎪⎫-13-3,-23+2=-13(a -3b ).∴当k =-13时,k a +b 与a -3b 平行,并且反向.规律方法 由向量共线求参数的值的方法跟踪演练2 设向量OA →=(k,12),OB →=(4,5),OC →=(10,k ),当k 为何值时,A ,B ,C 三点共线?解 方法一 若A ,B ,C 三点共线,则AB →,AC →共线, 则存在实数λ,使得AB →=λAC →. ∵AB →=OB →-OA →=(4-k ,-7), AC →=OC →-OA →=(10-k ,k -12), ∴(4-k ,-7)=λ(10-k ,k -12),∴⎩⎪⎨⎪⎧4-k =λ-k ,-7=λk -,解得k =-2,或k =11.方法二 若A ,B ,C 三点共线,则AB →,AC →共线. ∵AB →=OB →-OA →=(4-k ,-7), AC →=OC →-OA →=(10-k ,k -12), ∴(4-k )(k -12)+7(10-k )=0, ∴k 2-9k -22=0,解得k =-2,或k =11. 要点三 向量共线的综合应用例3 如图所示,已知点A (4,0),B (4,4),C (2,6),求AC 和OB 交点P 的坐标. 解 方法一 设OP →=tOB →=t (4,4)=(4t,4t ), 则AP →=OP →-OA →=(4t,4t )-(4,0)=(4t -4,4t ), AC →=OC →-OA →=(2,6)-(4,0)=(-2,6).由AP →,AC →共线的条件知(4t -4)×6-4t ×(-2)=0, 解得t =34.∴OP →=(4t,4t )=(3,3).∴P 点坐标为(3,3).方法二 设P (x ,y ),则OP →=(x ,y ),OB →=(4,4). ∵OP →,OB →共线,∴4x -4y =0.① 又CP →=(x -2,y -6),CA →=(2,-6), 且向量CP →、CA →共线, ∴-6(x -2)+2(6-y )=0.②解①②组成的方程组,得x =3,y =3, ∴点P 的坐标为(3,3).规律方法 求解直线或线段的交点问题,常规方法为写出直线或线段对应的直线方程,建立方程组求解,而利用向量方法借助共线向量的充要条件可减少运算量,且思路简单明快. 跟踪演练3如图,在▱OABP 中,过点P 的直线与线段OA 、OB 分别相交于点M 、N ,若OM →=xOA →,ON →=yOB →(0<x <1).(1)求y =f (x )的解析式; (2)令F (x )=1f x+x ,判断F (x )的单调性,并给出你的证明. 解 (1)OP →=AB →=OB →-OA →, 则NM →=OM →-ON →=xOA →-yOB →, MP →=OP →-OM →=(OB →-OA →)-xOA → =-(1+x )OA →+OB →,又NM →∥MP →,有x -y (1+x )=0, 即f (x )=xx +1(0<x <1).(2)由(1)得F (x )=x +1x +x =x +1x+1(0<x <1), 设0<x 1<x 2<1,则F (x 1)-F (x 2)=⎝⎛⎭⎪⎫x 1+1x 1+1-⎝⎛⎭⎪⎫x 2+1x 2+1=(x 1-x 2)+⎝ ⎛⎭⎪⎫1x 1-1x 2=(x 1-x 2)⎝⎛⎭⎪⎫1-1x 1x 2=(x 1-x 2)x 1x 2-1x 1x 2, 由0<x 1<x 2<1,得x 1-x 2<0,x 1x 2-1<0,x 1x 2>0, 得F (x 1)-F (x 2)>0,即F (x 1)>F (x 2). ∴F (x )在(0,1)上为减函数.1.下列各组的两个向量共线的是( ) A .a 1=(-2,3),b 1=(4,6) B .a 2=(1,-2),b 2=(7,14) C .a 3=(2,3),b 3=(3,2) D .a 4=(-3,2),b 4=(6,-4) 答案 D解析 ∵-36=2-4,∴a 4∥b 4,故选D.2.已知a =(-1,2),b =(2,y ),若a ∥b ,则y 的值是( ) A .1 B .-1 C .4 D .-4 答案 D解析 ∵a ∥b ,∴(-1)×y -2×2=0,∴y =-4.3.若点A (-1,-1),B (1,3),C (x,5)三点共线,则使AB →=λBC →成立的实数λ的值为( ) A .-2 B .0 C .1 D .2 答案 D解析 AB →=(2,4),BC →=(x -1,2),∵A ,B ,C 三点共线,∴AB →与BC →共线, ∴2×2-4(x -1)=0,∴x =2,∴BC →=(1,2). ∴AB →=2BC →,∴λ=2.故选D.4.给定两个向量a =(1,2),b =(λ,1),若a +2b 与2a -2b 共线,求λ的值. 解 ∵a +2b =(1,2)+2(λ,1)=(1+2λ,4), 2a -2b =2(1,2)-2(λ,1)=(2-2λ,2), 又a +2b 与2a -2b 共线,∴2(1+2λ)-4(2-2λ)=0,∴λ=12.1.两个向量共线条件的表示方法 已知a =(x 1,y 1),b =(x 2,y 2) (1)当b ≠0时,a =λb . (2)x 1y 2-x 2y 1=0.(3)当x 2y 2≠0时,x 1x 2=y 1y 2,即两向量的相应坐标成比例. 2.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应用两向量共线的坐标表示的应用,可分为两个方面.(1)已知两个向量的坐标判定两向量共线.联系平面几何平行、共线知识,可以证明三点共线、直线平行等几何问题.要注意区分向量的共线、平行与几何中的共线、平行. (2)已知两个向量共线,求点或向量的坐标,求参数的值,求轨迹方程,要注意方程思想的应用,向量共线的条件,向量相等的条件等都可作为列方程的依据.一、基础达标1.已知三点A (-1,1),B (0,2),C (2,0),若AB →和CD →是相反向量,则D 点坐标是( ) A .(1,0) B .(-1,0) C .(1,-1) D .(-1,1) 答案 C2.已知平面向量a =(x,1),b =(-x ,x 2),则向量a +b ( ) A .平行于x 轴B .平行于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C .平行于y 轴D .平行于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 答案 C解析 ∵a +b =(0,1+x 2),∴平行于y 轴.3.若a =(2cos α,1),b =(sin α,1),且a ∥b ,则tan α等于( ) A .2 B.12 C .-2 D .-12答案 A解析 ∵a ∥b ,∴2cos α×1=sin α. ∴tan α=2.故选A.4.已知A 、B 、C 三点在一条直线上,且A (3,-6),B (-5,2),若C 点的横坐标为6,则C 点的纵坐标为( )A .-13B .9C .-9D .13 答案 C解析 设C 点坐标为(6,y ),则AB →=(-8,8),AC →=(3,y +6).∵A 、B 、C 三点共线,∴3-8=y +68,∴y =-9.5.已知向量a =(2x +1,4),b =(2-x,3),若a ∥b ,则实数x 的值等于________. 答案 12解析 由a ∥b 得3(2x +1)=4(2-x ),解得x =12.6.已知点A (1,-2),若线段AB 的中点坐标为(3,1),且AB →与向量a =(1,λ)共线,则λ=________. 答案 32解析 由题意得,点B 的坐标为(3×2-1,1×2+2)=(5,4), 则AB →=(4,6).又AB →与a =(1,λ)共线, 则4λ-6=0,得λ=32.7.已知a =(1,0),b =(2,1).(1)当k 为何值时,k a -b 与a +2b 共线?(2)若AB →=2a +3b ,BC →=a +m b 且A ,B ,C 三点共线,求m 的值.解 (1)k a -b =k (1,0)-(2,1)=(k -2,-1),a +2b =(1,0)+2(2,1)=(5,2).∵k a -b 与a +2b 共线,∴2(k -2)-(-1)×5=0, 即2k -4+5=0,得k =-12.(2)∵A ,B ,C 三点共线,∴AB →=λBC →,λ∈R , 即2a +3b =λ(a +m b ),∴⎩⎪⎨⎪⎧2=λ,3=m λ,解得m =32.二、能力提升8.平面直角坐标系xOy 中,已知A (1,0),B (0,1),点C 在第二象限内,∠AOC =5π6,且OC =2,若OC →=λOA →+μOB →,则λ,μ的值是( ) A.3,1 B .1, 3 C .-1, 3 D .-3,1 答案 D解析 设C (x ,y ),∵点C 在第二象限,且∠AOC =56π,OC =2,∴x =OC ·cos 56π=-3,y =OC ·sin 56π=1,∴C (-3,1),∴OC →=(-3,1).又∵OC →=λOA →+μOB →,∴(-3,1)=λ(1,0)+μ(0,1), 即(-3,1)=(λ,μ),∴λ=-3,μ=1.9.已知向量a =(2,3),b =(-1,2),若m a +n b 与a -2b 共线,则m n等于( ) A .-12 B.12C .-2D .2 答案 A解析 由向量a =(2,3),b =(-1,2),得m a +n b =(2m -n,3m +2n ),a -2b =(4,-1).由m a +n b 与a -2b 共线,得2m -n 4=3m +2n -1,所以m n =-12,选A. 10.设向量a =(1,2),b =(2,3).若向量λa +b 与向量c =(-4,-7)共线,则λ=________. 答案 2解析 ∵λa +b =(λ+2,2λ+3),c =(-4,-7), ∴λ+2-4=2λ+3-7,∴λ=2. 11.已知两点A (3,-4),B (-9,2),在直线AB 上求一点P ,使|AP →|=13|AB →|.解 设点P 的坐标为(x ,y ), ①若点P 在线段AB 上,则AP →=12PB →,∴(x -3,y +4)=12(-9-x,2-y ).解得x =-1,y =-2,∴P (-1,-2). ②若点P 在线段BA 的延长线上,则AP →=-14PB →,∴(x -3,y +4)=-14(-9-x,2-y ).解得x =7,y =-6,∴P (7,-6).综上可得点P 的坐标为(-1,-2)或(7,-6). 12.如图所示,在四边形ABCD 中,已知A (2,6)、B (6,4)、C (5,0)、D (1,0),求直线AC 与BD 交点P 的坐标.解 设P (x ,y ),则DP →=(x -1,y ), DB →=(5,4),CA →=(-3,6),DC →=(4,0).由B ,P ,D 三点共线可得DP →=λDB →=(5λ,4λ). 又∵CP →=DP →-DC →=(5λ-4,4λ), 由CP →与CA →共线得,(5λ-4)×6+12λ=0. 解之得λ=47,∴DP →=47DB →=⎝ ⎛⎭⎪⎫207,167,∴P 的坐标为⎝ ⎛⎭⎪⎫277,167.三、探究与创新13.如图所示,已知△AOB 中,A (0,5),O (0,0),B (4,3),OC →=14OA →,OD →=12OB →,AD 与BC 相交于点M ,求点M 的坐标.解 ∵OC →=14OA →=14(0,5)=⎝ ⎛⎭⎪⎫0,54,∴C (0,54).∵OD →=12OB →=12(4,3)=⎝ ⎛⎭⎪⎫2,32,∴D ⎝ ⎛⎭⎪⎫2,32. 设M (x ,y ),则AM →=(x ,y -5), AD →=⎝⎛⎭⎪⎫2-0,32-5=⎝⎛⎭⎪⎫2,-72.∵AM →∥AD →,∴-72x -2(y -5)=0,即7x +4y =20.①又CM →=⎝ ⎛⎭⎪⎫x ,y -54,CB →=⎝ ⎛⎭⎪⎫4,74,∵CM →∥CB →,∴74x -4⎝ ⎛⎭⎪⎫y -54=0, 即7x -16y =-20.② 联立①②解得x =127,y =2,故点M 的坐标为⎝ ⎛⎭⎪⎫12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