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的语言,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
鉴赏诗歌的美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有一座桥,它风景秀丽,闻名遐迩;有一位诗人,他才华横溢,风流倜傥;有一首诗,它清新空灵,享誉文坛。
同学们,这座桥就是康桥,这位诗人就是徐志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他的《再别康桥》。
二、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赏析诗歌
(一)初读——正其音
1、学生自由诵读诗歌,读准字音。
(齐读)正音:河畔( pàn) 荡漾(yàng) 青荇(xìng ) 榆荫
(yú ) 揉碎(róu ) 浮藻(zǎo ) 长篙(gāo ) 漫溯(sù ) 斑斓(lán ) 笙箫(shēng xiāo )
2、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这首诗,一名同学点评。
(对诗人情感
把握不准)
3、听录音
(二)、再读——懂其文
1、以第一节为例,指导学生诵读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2、学生按照第一节的样式划分其他诗节。
(三)、研读——品其情
1、思考:读过这首诗歌之后,无论是诗的内容还是形式,都给
我们留下了
什么印象?
生齐答:美
2、诗中直接写康桥景色的是哪几个诗节呢?
明确:2---4节
3、请一名同学读第二小节,
品味第二小节的“金柳”,“金柳”怎么会是“新娘”呢?为何
我们联想不到?这是不是与作者的情感有关系?
“金柳”“新娘”就是赋予作者情感的形象,我们叫做意象。
理
解“意象”要发挥想象,我们才能走入作品的情境中去。
接下来,作者写道“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艳影”
是什么?请同学们想象美丽的影子,荡漾是怎么样的一种情愫?
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体验这种萦绕在心头的情感。
请一位同学朗诵第二小节。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荡——漾”
的味道来。
4、进入第三小节,作者的感情有没有变化?如果有变化,是加
强了还是减弱了呢?
请一位同学先朗读,适时引导其回答。
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情感变得强烈了?“我甘心变成一条水草!”
请同学们想象“青荇”在招摇,“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与河畔
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组合成一幅怎么样的画面?这样
的写作叫做“绘画美”。
请同学们朗读,指导学生读出“甘心”二字饱含的幸福感。
5、通过指导朗读进入第四小节,作者为何说“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而是“天上虹”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语言的跳跃,这里的“虹”原来是“彩虹似的梦”。
作者的“彩虹似的梦”实现了吗?没有,被“揉碎”了。
请同
学们结合自己的实践,自己的梦被揉碎了,情感怎么样?引导
学生体验作者此时的伤感。
请一位同学朗读,指导学生读出“揉碎”的伤感和“彩虹似的梦”的无奈。
6、清代大诗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过:“以我观物,物皆着
我之色”,这就叫“移情”。
诗中“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就是用了这种移情的手法。
全体同学有感情的朗读2、3、4诗节
7、诗人的“梦”让他重回昔日在康桥读书的梦,这昔日的梦真的
美好得像彩虹似的吗?进入第五小节。
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撑着长篙的感觉,向前,向更深处漫溯,忘记了时间,撑到星辉斑斓的时候,于是在那里放歌。
多么自由自在啊!多么美好啊!这就是徐志摩所提倡的“自由与美”。
诗人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请一位学生朗读,指导其读出诗人的欣喜之情。
8、朗读第六小节,诗人的情感变化了吗?为什么?诗人写了什么
意象?这些意象前面的修饰词是什么?这些意象让你感受到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诗人的情感低落了,他不能一直停留在昔日的梦中,因为要离别了。
诗人写了“笙箫”,修饰词是“别离的”,诗人此时是忧愁的。
诗人写了“夏虫”,修饰词是“沉默”,为何诗人要沉默?
首先,夏虫也不堪离别的愁绪,故“沉默”了,不再“欢叫”
了。
其次,诗人希望离别的方式是静悄悄的,恰如作者在开头
和结尾两个小节中都写到了的。
9、齐读第一小节和最后一节,看看这两节有何异同。
不同之处:“轻轻的”体现诗人动作的轻柔,最后“悄悄的”
是诗人不忍心打破康桥的宁静,作者说不带走一片云彩,对康桥情意绵绵。
相同之处:语意相似,节奏相同,重叠复沓,具有一种节奏感和韵律美,使诗歌有音乐美,感情浓厚。
10、总结诗人情感的变化
11、明确诗歌美在何处
建筑美——
音乐美——
绘画美——
(四)、品读——知其味
配乐,请一名同学给大家朗读一遍课文。
(五)、结束语
《再别康桥》
学情分析:
本课选自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二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的第3课,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了鉴赏诗歌的方法。
因此组织本课教学,重点是体会诗人情
感的变化。
通过这节课,我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反复诵读,调动起学生主动探求的欲望,开启学生的思维。
《再别康桥》效果分析
诗歌是一种很难讲的文学体裁,我采用诵读的方法,在不断的诵读过程中,课堂气氛活跃。
这堂课上我采用了多种诵读方式,有自由读、一人读、配乐朗读、齐读。
通过诵读指导,以读代讲,避免了琐碎。
学生踊跃发言,比如“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是一种甜蜜的感觉,就像平静的水面,投下了一颗石子。
学生的精彩发言让课堂精彩纷呈,不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课堂教学从容进行,师生一起神游康河,美不胜收。
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很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学生收获大!
《再别康桥》
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的第三课,这首诗从题材上看,有别于以前学生学习的充满革命豪情的诗歌,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
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诵读诗歌,体会作者情感。
2、品味诗歌,鉴赏诗歌的美。
重点通过诵读讲授本节课!
《再别康桥》观评记录
郑召叶:1、目标明确,达成度高,对诗歌情感把握到位。
2、预设巧妙,问题设置紧扣文本,又贴合学生实际,生成
自然就很精彩。
3、在赏析诗歌的过程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诵读训练,在整
堂课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收获很大。
姜伟:1、学习目标设置明确,把握诗歌的情感,赏析诗歌的美,重点突出。
本节课重点探讨诗人的情感变化,目标达成的非
常好。
2、刘老师教态自然,有条不紊,以“学生为中心”,引导学生
体会诗人情感的变化,重点指导学生诵读。
总得看来,这
是一堂成功的课!
《再别康桥》评测练习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jiào)
而不舍(qiè)
解析:A项“漪”应读“yī”。
答案:A
2.下列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斑斓安然无恙高瞻远瞩罗网
B.猝然长逝湛蓝眼花缭乱挑衅
C.脍炙人口恻隐之心略胜一
筹竹蒿
D.戛然而止颀长风靡一时虚张声势
解析:C.“竹蒿”应为“竹篙”。
答案:C
3.对《再别康桥》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把自己对母校的深情融进了悄然别离时那富于特色的形象和想象中,形成了一种轻柔、明丽而又俊逸的格调。
B.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C.诗中笼罩着一种宁静、安谧的氛围,水草、柔波、彩虹、星辉,恰当地衬托了诗人静默、悠然的心境。
D.诗人运用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手法,写出康桥那特有的优美景色,表达了自己那追梦般的思念之情。
解析:C诗人的心境并不是“静默、悠然的”。
答案:C
4.下列诗歌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C.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朗诵。
B项应该是“在我的心头/荡漾”。
答案:B
5.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躲在乡愁里,才发现______________
①我不是无根浮萍②不是断线的风筝③不是世俗风雨中无处栖身的孤雁
A.③②①
B.①③②
C.①
②③ D.②③①
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上比较鉴赏6—8题中的诗句。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阅读欣赏和语言的运用能力。
答案:C
6.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鉴赏时要注意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进行。
参考答案:前句写明月在奔涌的潮水中升起,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动中显静;后句写明月升临夜空,月光如泻,俯照大海,意境雄浑,静中显动。
7.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张若虚)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鉴赏时要注意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进行。
参考答案:前者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后者仅停留在感叹宇宙永恒、人生短暂方面。
8.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张若虚)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对比鉴赏能力,鉴赏时要注意从内容或表现手法两方面来进行。
参考答案:都是用了拟人写法,前者是说月光有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徘徊不忍去;后者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深厚的感情。
9.选出鉴赏不正确的一项()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A.诗人偏爱浓重的色彩,如“白石的坚贞”“蝙蝠的翅膀”“招展的国旗”“古铜色的菊花”,散发出时代生活的气息。
B.“鸦背驮着夕阳”“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这两句诗极富想象力,语言生动,使诗的画意极富动感。
C.“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第一句暗示作者是一个书斋里的书生,偏爱民族文化传统的诗人。
第二句突出作者的爱国主义理想。
D.诗中最后一句,抽象的“思想”具体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这是作者对自身的严酷反省;对旧我的否定,正是为了渴求灵魂来一次蜕变,是诗人进取精神的体现。
解析:诗歌鉴赏要深入理解作品,A项有失片面。
答案:A
《再别康桥》课后反思
《再别康桥》这堂课,我总体的教学设想是以诵读为主线,通过诵读和赏析充分感受诗人的情感及诗歌的优美意境。
我希望在课堂上学生能够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听。
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分析得过细只能导致意境的支离破碎,以致丧失诗歌的美感。
所以我在准备这堂课时将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谈对诗歌不同章节的感受,作为教师设计的问题宜提纲挈领,直入主题,既能发散到整首诗中,又能集中到一个中心点上来。
紧扣《再别康桥》这首诗“离别”的主题。
另外诗歌需要反复诵读,所以朗读也是我设计这堂课的关键,有“美读”才有“美品”。
诵读指导以理解为基础。
语文教学离不开诵读,当然也离不开诵读指导,诗歌尤其如此。
分析和诵读同时进行。
叶圣陶说,诵读时,要“以意逆志”,“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
“还
他个激昂”的前提是必须先理解“激昂”在何处,为何“激昂”;同样,“还他个委婉”的基础也必须是先知道“委婉”在哪里,为何要“委婉”。
否则便成了无的放失,“激昂”和“委婉”的诵读就可能错位,“激昂”处读得“委婉”,“委婉”处弄成了“激昂”。
在教给学生诗歌的鉴赏方法上,我这样处理课文的2、3节。
这两节情感相通,写法相似,常见的教法是教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金柳、青荇这两个意象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但问题是学生往往无从着手,因为学生对意象这一术语还比较陌生,更别说分析物象中所包含的思想情感了。
我让学生抓关键词来确定情感。
以第二节为例子,抓住“金柳”“新娘”“艳影”“荡漾”等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去揣摩、品味。
这堂课上很多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因为他们有话要说。
我高兴地听到那些让我始料不及的让我兴奋的理解,课堂从容进行,感动源源滋生,我仿佛看到康河的明媚映照着整个教室,我们分明感受到那种自由的芬芳。
仿佛有风,夹杂花香。
因为学习的主动权在学生的手中,我无法预先设计课堂,因此当学生的分析有跳跃性时我得有足够的能力迁回主题,形成一个整体。
所以在课堂上我的对学生见解的回应不够深入和及时,这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再别康桥》
课标分析:
高中语文课程设计的指导思想是:“为了适应高中教育发展的趋势,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不同期待,高中语文课程必须体现时代性、基础性、选择性,既要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获得进一步提高,同时也要为具有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
”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更是强调:“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