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胃癌前病变的中医治疗
河北省中医院梅建强
胃癌前病变是一类容易发癌变的胃粘膜病理组织学变化,即胃粘膜组织的中、重度异型增生和肠上皮化,主要伴存于萎缩性胃炎。
现代医学认为,其病因一般与环境、免疫、年龄、慢性酒精中毒、胆汁返流、HP感染等因素有关。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胃癌前病变与多种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及细胞调亡的关系研究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重视。
中医学无本病完整而系统的记载,但根据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于“痞满”、“胃脘痛”、“嘈杂”、“纳呆”、“嗳气”等病症范畴。
中医对本病病因的研究报道很多,多数人认为其病因虽然复杂,但主要与饮食不节,喜进食热烫粗糙或刺激性食物,嗜好烟酒,情志失调,郁思恼怒,身体虚弱,劳倦内伤或用药不当,久病体虚等因素有关,至于其病机和治疗的研究各不相同,尚未形成完整的诊疗体系。
我们在复习《内经》等相关中医文献的基础上通过临床研究,初步探索了胃癌前病变的中医理、法、方药的诊治概要。
1.病机认识
1.1从GPL胃镜下粘膜相及组织病理改变分析:
GPL的组织病理改变主要是固有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
固有腺体萎缩结合胃镜下胃粘膜变薄及胃酸测定低酸甚至无酸的事实,从某种意义上,此类病变与中医的“痿”意义相近。
《内经》说:“阳化气,阴成形”,有形之物,多由阴变而成,阴亏则形衰,所以历代医家均认为,“痿”大多由内热伤津,津枯致萎。
《内经》中所列五种痿证,皆由五脏之热,伤津耗液所成,而肺阴亏耗,又是肺痿的关键,由此类推,引起胃固有腺萎缩这一病理改变的相应病机多为津血匮乏。
胃镜下胃粘膜相以白为主,白为气血不荣之侯,而粘膜变薄干燥,实属津血不足,脏腑失润之征。
肠上皮化和异型增生是GPL的主要病理,此种病变在胃镜下常表现为粘膜粗糙呈颗粒状,皱襞粗大,有时可见到形态似息肉样的结节,这类变化均可视为病理性块状物,可归入“积”的范畴。
根据《灵枢.百病始生》篇所述:“。
凝血蕴里而不散,津液涩渗,着而不去,而积皆成矣”,以及王清任“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的理论,这些病
理性块状物多为胃络瘀阻所致,而肠化及异型增生则是胃络瘀阻在胃粘膜细胞层次的反映。
1.2从GPL的症侯特点分析:
痞满、胃脘痛是GPL的主症。
《金匮要略》说:“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诸病源侯论.诸痞侯》也认为痞证为“营卫不和,阴阳隔绝,血气壅塞,不得宣通”所致。
说明痞满的主要原因是气阻血瘀。
而《张氏医通》说:“瘦人心下痞满,乃郁热在中焦”则进一步阐明不同体质患者气阻血瘀的不同原因。
GPL大多体格消瘦,热郁于内,血受熏灼,则易凝结瘀塞,而作痞满。
GPL的胃疼特点为隐隐作痛,食后痛剧,痛有定处,按之痛甚,分析这些特点可以看出其中既包含有气血不畅、血瘀阻络所致的“不通则痛”的因素,又包含有因胃体失于濡润所致的“不荣作痛”的因素。
GPL的次症可分为两组症侯,一组是口燥咽干,嘈杂,口苦,消瘦,小便黄,此多为热邪内结,津伤液亏的反映。
而“口渴”也可为血瘀的症侯,《血证论》曰:“瘀血在里则口渴,所以然者,血与气本不相离,内有瘀血,气不得通,不能载水津上升,是以发渴”。
另一组症侯为纳呆,大便不调或有四肢不温,痛处喜温怕冷。
对这组症状当作具体分析,四肢不温,痛处喜温常为虚寒之象,但此时应有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迟等症,而据我们观察此症多与第一组症侯同时存在,故非虚寒而属里热内郁,阳气不能外达所致。
亦有血行不畅,影响阳气敷布而致。
《血证论》说:“瘀血在此,伤荣气则寒”即是言此。
胃病及脾、脾失健运,水湿内生则有溏泄等大便不调。
溏泻由脾阳虚衰,水谷不化,而“脾阴不足,水谷仍不化”。
纳呆一症多为饥不欲食,此多属胃阴亏耗,虚火扰胃,总属胃腑受纳失职的征象。
1.3从GPL发病的相关因素及胃腑生理特性分析:
本病的发病一般认为与环境、年龄、饮食不当、酗酒吸烟、精神刺激、药物、胆汁反流及免疫反应等有关。
而胃腑特性表现为:胃为阳土,喜润恶燥,喜通恶滞,以通为顺,以降为和。
若寒温不适,饮食不节,则病生肠胃,胃腑受损,失于通降,食滞于中,化热伤阴;而烟酒辛辣及某些对胃有刺激的药物,性热而燥,入于胃中,胃脘蕴热,煎灼津液;若情绪不畅,则肝郁气滞,顺乘阳明,气滞血瘀,化
火伤阴。
胆汁返流属于中医“胆火上逆”的范畴,胆火上逆,灼伤胃阴,亦为本病郁热阴伤的重要原因。
本病病程长,缠绵难愈是本病的特点之一,我们的临床研究统计,平均8年左右,朱丹溪说:“大凡心膈之痛,须分新久,。
若之稍久,则成郁,久郁则蒸热,热久必生火。
”胃火郁久煎灼津血,则胃液枯槁,胃体失养。
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又可致胃脉瘀闭,形成血瘀之证。
本病多起中年之后,我们研究统计平均为51岁左右。
《内经》云:“年四十阴气自半”。
此阴气自半,不仅是先天之本不充,亦是津血化源已亏的重要反应。
此外,GPL与胃癌关系密切,而胃癌前人多认为“津血俱耗,胃脘枯槁”而成,本病既为其渐,病之胃脘虽未到“枯槁”的境地,但津血虚应是必然的病理变化。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GPL的病机是病位在胃体,虚实错杂,阴伤为本,气滞、郁热、湿阻、血瘀为标,其中以阴伤、郁热、血瘀为病机关键。
诸病机为互为因果,同时存在。
病变日久发展,积久不散,蕴热成毒,逐渐变成肠化,异型增生而成GPL。
若GPL不及时阻断、逆转,毒蕴日深,终致热毒鸱张,发生恶变,遂成难挽之势。
(图1)2.立法与方解
我们在上述中医病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辩病,即把现医学对本病的认识,包括胃癌前病变的病因,胃镜下表现,病理变化和中药药理等结合起来,确立了凉润和胃、清热养阴、理气化瘀、解毒消散之大法,并以此组成胃痞冲剂,以图阻断逆转胃癌前病变,恢复胃体的正常功能。
方剂以当归、白芍、麦冬补益阴血,滋润胃体,增强免疫功能。
麦冬,《本经》记载:“主心腹结气,伤中伤饱,胃络脉绝,羸瘦短气”,是益胃滋阴的要药。
当归,《本草正》云:“其味甘而重,固能补血,又能行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诚血中之气药”;瓜蒌、半夏散结消痞,合荔枝核行散滞气;柴胡、茵陈疏肝理气,合茯苓、苦参、清利湿热;鸡内金开胃消积,促进胃肠运动,提高胃液胃酸分泌;黄连、黄芩、蒲公英,清热解毒,抑制幽门螺杆菌,黄连苦、寒,《珍珠囊》云其可“泻心痞”,刘完素云黄连“辛能发散,开通瘀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
现代研究黄连有较强的消炎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小檗碱
抑制癌细胞的核酸合成。
蒲公英《本草经疏》谓,“其味甘平,其性无毒,当是入肝入胃,解热凉血之要药”;蒲黄、五灵脂、仙鹤草、三七活血化瘀通络,张锡纯云:“三七,化瘀血而不伤新血,允理血妙品”,《王揪药解》云三七“积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三棱、败酱草、半枝莲、白花蛇草清热解毒,消积抑癌,散结消瘀,半枝莲,辛、平,《泉州本草》云可“清热解毒,祛风散血,行气利水,通络破瘀止痛”,白花蛇草《泉州本草》云其“清热散瘀,消痛解毒”。
现代药理证明,四者均有改善微循环,抗炎、抗肿瘤的作用。
诸药合用,切中病机,标本兼治,既附合中医理论,又与现代药理相结合,能通过多途径、多靶点,改善病情,阻断GPL的发展。
2.疗效与体会
本研究采用临床对照的研究方法,以胃痞冲剂为治疗组,选用目前临床较公认的中成药胃复春作对照组,分别观察了对GPL患者的症状疗效、病理改变及对HP的影响。
结果显示胃痞冲剂治疗临床症状总有效率88.24%,病理总有效率76.47%,HP转阴率65.52%,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胃痞冲剂对胃癌前病变有良好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能阻断、逆转GPL的发展。
中医药治疗GPL现多采用辩证分型的方法。
我们认为本病病程漫长,症状多端,病机虚实错杂,气滞、郁热、湿阻、阴伤、血瘀同时存在,尤以阴伤、郁热、血瘀为病机关键,贯穿于疾病全过程,分型施治难以兼及。
我们确立凉润和胃,清热养阴,理气化瘀,解毒消散的治疗方法,以此组织胃痞冲剂,不再分型论治。
临床研究表明,此种治疗方案取得了较好疗效。
从临床角度证实了其病机的可行性、实用性,开拓了治疗本病的新思路新方法。
本研究还表明,在中西医理论双重指导下,组方用药采取中医宏观辩证与西医微观辩证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针对性强的中药,采用多靶点、多途径治疗GPL,能逆转腺体萎缩、肠化和异型增生,是提高中医治疗本病疗效的有效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