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地理高考黄金卷11-【赢在高考 黄金20卷】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全真模拟卷(新课标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1年高考地理全真模拟卷(新课标版)
第十一模拟
(本卷共15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5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11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
要求的。
成都平原西部的灌渠众多、水网密布,润泽土地的同时,也影响着聚落的分布。
林盘是该区域一种典型的聚落。
林盘外是水稻田,林盘内是起居空间,林盘密集种植树竹,形成一种田—林—宅空间格局,多个林盘形成一个村庄。
随田散居形式是当地最为适合的传统居住方式,是四川独特的文化符号。
下图为林盘景观图。
据此完成1-3题。
1.随田散居的居住方式,主要为了
A.改善环境B.节约土地C.减少污染D.便于耕作
2.一般来说,平原地区村庄是集聚的,成都平原西部林盘模式采用分散的居住形式,得益于该地区A.水运便利B.水源广布C.人口分散D.气候湿热
3.林盘设计树竹紧凑环绕宅院的空间格局可以使宅院
A.减轻台风的危害B.居住条件更舒适
C.合理利用水资源D.防御外敌的入侵
【答案】1.D 2.B 3.B
【解析】1.考查聚落的空间分布格局。
该种聚落为散居形式,依据材料该地区为自给农业区,随田散居主要为了便于耕作,故选D。
2.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区位因素,能够实现聚落散居主要因为灌渠众多,水网密布,B正确。
而气候湿热并不是散居的主要原因,灌渠主要功能不是水运,人口分散是结果,不是原因。
ACD错误。
故选B。
3.考查林木对建筑格局的作用,依据林盘景观图,林木环绕建筑,并不能起到抵御外敌的作用,对水资源
利用也无较大作用,故CD错误,该地为成都平原,台风影响很小,故A错,林木夏季遮阴,冬季防风,使居住条件更舒适,故B正确。
故选B。
贵州省安顺市分布着星罗棋布的屯堡(屯垦的军士建设的村寨) (下图)。
鲍家屯是600多年前的鲍家先祖遵循“养兵而不病于农者,莫如屯田”的原则建设的,古人建设了十分完善的水利工程,通过逐级分水坝,将水分配到下级渠道。
据此完成4-5题。
4.屯堡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A.河流B.地形C.交通D.军事
5.水利工程采取逐级分水坝,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
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
A.分流河水,减少洪灾B.方便人们生活用水
C.控制水量,减少旱灾D.让水自流,方便灌溉
【答案】4.B 5.D
【解析】4.屯堡选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地形,因为贵州是喀斯特地貌,只有分布在坝子,土地平坦,耕地较多,所以B正确。
降水丰富,河流不是主要因素,交通不是古代考虑的主要因素,军事作用有限,ACD 错。
故选B。
5.水利工程采取逐级分水坝,形成两河绕田坝的态势。
这样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上游水根据不同的海拔分流,让水自流,方便灌溉。
D正确。
热喀斯特湖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大,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发生融化,地表土层随之热融沉陷,积水后形成的湖塘,又称为热融湖塘,广泛分布于冰缘地带。
右图为我国青藏高原某热喀斯特湖湖底、湖岸温度场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6-8题。
6.利于地表土层热融沉陷形成热喀斯特湖的是
A.高山冰雪冻融B.石灰岩层溶蚀C.气温季节变化D.冻土层深厚
7.热喀斯特湖形成导致
A.淡水资源消耗增加B.湖岸陆基发生坍塌
C.农业生产条件改善D.地表侵蚀程度减弱
8.图示热喀斯特湖的气温场变化反映的季节及影响表层湖面水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A.冬季冻土和太阳辐射B.冬季冻土和地形
C.夏季冻土和太阳辐射D.夏季冻土和地形
【答案】6.D 7.B 8.C
【解析】6.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高山冰雪冻融是正常的现象,与冻土的季节融化深度加大不存在明显联系,A错误。
石灰岩溶蚀引起地表土层沉陷,不符合喀斯特湖形成的特征,B错误。
气温季节变化不能表明表层土冻融加大,C错误。
冻土层深厚为冻融向深处发展提供了空间,有利于热喀斯特湖的形成,D 正确。
故选D。
7.由材料信息“热喀斯特湖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大,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发生融化,地表土层随之热融沉陷,积水后形成的湖塘”可知,热喀斯特湖形成,地表积蓄了更多的地表水,不会导致淡水资源消耗增加,A错误。
湖岸地区受热喀斯湖热量传导的影响,温度升高﹐导致冻土融化,陆基向热喀斯特湖坍塌,B正确。
水面扩大,土地面积减少,因此农业生产条件改善不能改善,C错误。
沉陷导致地表起伏增大,地表侵蚀程度有所加强,D错误。
故选B。
8.由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热喀斯特湖指由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引起季节融化深度加大,地下冰或多年冻土层局部发生融化,地表土层随之热融沉陷,积水后形成的湖塘,又称为热融湖塘”,说明影响表
层湖面水温变化的主导因素是太阳辐射,与地形无关,B、D错误。
热喀斯特湖表层湖面温度呈现出上热下冷的特点,越靠近冻土分布区水温越低的特点,表明湖水的热量向冻土层传导,导致温度下降;图中热喀斯特湖的温度在0℃以上,冬季与之不相符,A错误,C正确。
故选C。
落水洞是客斯特地就地区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统的垂直通道。
由垂直裂隙经水溶扩大地下时河顶部精陷而形成。
水流与冰川的相遇,会形成一个神奇的景,通过,川靠水河。
冰岛是世界上冰川洞穴较多的国家,下图示意冰川落水洞形成的三个阶段。
据此完成9-11题。
9.冰川落水洞的形成过程为
A.I→II→℃B.II→I→℃C.℃→II→I D.℃→I→II
10.冰川落水洞形成的地质作用主要是
A.冰川侵蚀B.流水侵蚀C.风力侵蚀D.岩浆活动
11.冰岛地区的冰川洞穴随时面临着消融,其独特因素是
A.地形B.气候C.水文D.地热
【答案】9.C 10.B 11.D
【解析】9.由图文材料可知,水流进入冰川裂隙,侵蚀冰川内部,最终使顶部冰川崩塌,从而形成冰川落水洞。
答案:C
10.冰川落水洞主要是冰内水流侵蚀,造成冰内裂隙加大,顶部冰川崩塌形成的。
答案:B
11.冰岛地区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地热资源丰富,这是冰岛相比其他地区较为独特的地方,地热能够加速冰川融化。
答案:D。
二、非选择题:共56分。
第12—13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14—15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一)必考题:共46分。
1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地区属于高原山地气候,夏凉冬寒,降水少,冬季多大风。
该地湖泊众多,由于气候的变化,2000年以后卓乃湖扩展迅速。
2011年9月卓乃湖东侧发生溃堤,大量湖水外泄,库赛湖、海丁
诺尔湖也相继蓄满,多余水量全部进入盐湖。
此后四湖连通;卓乃湖面积迅速减少,周边风沙严重;盐湖面积增加。
下图一为卓乃湖流域1961年至2018年的气候统计图。
图二为卓乃湖流域示意图。
(1)描述卓乃湖流域1961年至2018年的气候变化特征。
(4分)
(2)分析卓乃湖溃堤后湖区周边风沙严重的原因。
(8分)
(3)说明近些年来导致盐湖面积增加的原因。
(6分)
(4)有专家认为应该尽快在卓乃湖溃堤处修建水坝,你是否同意修建,并说明理由。
(6分)
【答案】(1)(年均)气温(波动)上升;(年)降水量(波动)上升。
(2)湖滩裸露,提供丰富沙源;湖滩植被少,固沙消风作用弱;湖滩开阔,风力强劲;大风日数多。
(3)补给区域面积增大;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多;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补给量增大。
(4)不同意。
修建大坝可能会破坏生态环境;该地人烟稀少,溃堤对人类危害小;工程建设劳动力不足;高原环境,施工难度大。
同意。
增加卓乃湖水域面积;减弱卓乃湖周边风沙活动;改善卓乃湖周围生态环
境,有利于水生生物的生存;减少下游水土流失;减小下游水患。
【解析】(1)该题考查的是气候特征的变化,气候特征可以从气温和降水两个方面分析,结合图示信息可以获取到该地区的年均气温波动升高,年降水量在波动增多。
(2)该题考查的是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可以从要素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由于卓乃湖溃堤后导致卓乃湖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湖泊底部的泥沙露出水面;该地区降水少,植被少,所以防风固沙能力弱;根据文字信息获取到该地冬季多大风,且湖滩开阔,所以风力强劲。
(3)该题考查的是水循环,我们可以从水循环环节(径流汇入、湖泊补给、蒸发、下渗等)进行分析。
根据图文信息可知,由于气候变化,卓乃湖溃堤导致四湖联通,所以扩大了盐湖的给水面积;气候变暖,冰川融化量增多,气候变湿润,降水增多,盐湖的补给增多。
(4)该题考查的是水利工程的相关问题,可以从修建水坝的条件及影响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修建水坝的条件可以从工程量、工程难度、劳动力、气候、地形地质等方面分析;修建水坝的影响主要是因为水域面积的变化所导致的,所以可以从湖泊面积的变化来分析对该区域及湖泊上下游所带来的影响。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
T公司波兰工厂专门从事欧洲地区液晶电视的生产和销售,所需的原材料占总成本的80%,绝大部分来源于中国。
2013年开通“蓉欧”(成都-波兰)班列后,运行时间为11天,比原有海运缩短近20天。
班列的“准时化”可实现“零库存”,火车充当“移动的仓库”,原有仓库改建为新的生产车间,生产线由1条增加到5条。
工厂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定制生产,只需一天的时间便能生产出成品迅速投放到整个欧洲市场。
“即时生产”取代高昂的“充分备料”,形成特有的“全球流动的即时生产方式”。
下图为T公司波兰工厂原料运输路线示意图。
(1)说“蓉欧”班列与原有的海运相比的优势。
(6分)
(2)分析现有运输方式对于T公司波兰工厂的产品产销的有利影响。
(8分)
(3)“蓉欧”班列运输成本高于原有运输方式,从区位因素变化角度分析T公司依然选择“蓉欧”班列运输方式的原因。
(8分)
【答案】(1)运行时间大大缩短;受自然条件影响小;高效稳定。
(2)空间:原材料的“零库存”效应,大大降低企业存储成本:效益:减少原材料积压,减少资金占用:生产规模扩大、生产效率提高;市场供应周期缩短(市场响应能力提升),大大挺高企业利润。
(3)快速满足市场需求对于企业影响越来越重要。
因供应地改变(原料供应地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降低了原料成本。
现有“流动的即时生产”,在降低存储成本的同时带来更大的利润,可以负担较高的运输成本。
【解析】(1)优势:“蓉欧”(成都-波兰)班列运行时间为11天,比原有海运缩短近20天,运行时间大大缩短;陆路运输受气候等自然条件影响小,安全性高;铁路运输高效稳定,连续性好。
(2)“即时生产”取代高昂的“充分备料”,形成特有的“全球流动的即时生产方式”,影响:原材料的“零库存”效应,大大降低企业存储成本,提高了企业利润,扩大了市场范围:减少原材料积压,减少资金占用,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化生产:生产效率提高,促进了企业的转型升级;市场供应周期缩短,快捷满足消费者需求,大大提高了企业利润。
(3)运输成本虽然比传统的运势方式比较贵,但是它可以快速满足市场需求,降低了原料成本和存储成本,资金周转速度更快,客户满意度大大提高,带来更大的利润,完全可以负担较高的运输成本。
(二)选考题:共10分。
请考生从2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14.[地理—选修3:旅游地理)(10分)
夕张市大致位于北海道的中部地区、曾经是日本重要的煤矿产业基地,从1963年起开始急剧衰退,人口数量锐减,老年化超过50%。
当地政府希望通过发展旅游产业来重振经济,次此孤注一掷大举债务,修建了大堂的海雪度假村,计划每年吸引游客150万人次,又建造了一个巨大的煤矿历史镇主题公园,但这个公园里只有一些普通的奇怪的不解其立的旅游项目。
结果并没有达到预期游客量目标,几十个旅游度假项目借助补贴摇摇摆摆运作了几年,最终都相继在2006年宣布破产,夕张市更是负债累累、濒临倒闭。
简述夕张市1963年至2006年旅游效益低、濒临倒闭的原因。
【答案】产业衰败,经济落后,旅游需求减弱:人口外流老龄化严重,本地客源减少;旅游项目雷同,地域组合较差;主题公园/旅游特色不突出定位不准:旅游项目规模过大,维护费用较高,入不敷出。
【解析】原因:曾经是日本重要的煤矿产业基地,但煤产业走向衰败,收入锐减,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差;人口数量锐减,老年化超过50%,人口外流和老龄化严重,旅游市场疲软,本地客源减少;花巨资的旅游
项目独特性不够,跟其他地方雷同,旅游集群性差,客源没有达到预期;投入旅游项目规模过大,维护费用较高,相继破产,负债累累、入不敷出。
15.[地理一选修6:环境保护](10分)
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砍伐西北地区的风沙防护林,大量种植葡萄等经济作物,如下图所示。
从地理角度分析此种行为产生的危害,并提出保护西北防护林的措施。
【答案】危害:葡萄需水量大,过度消耗水资源;大量种植,抢占土地资源;防风固沙效果差.导致沙危害加剧;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
措施:增加防护林标志;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对防护林的认识;加强环保执法力度;利用遥感等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加强舆论监督等。
【解析】从地理角度分析大量种植葡萄产生的危害可以从对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危害分析。
当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大量种植葡萄将消耗大量水资源,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紧张状况;大量种植葡萄也会占用大量土地,破坏植被;葡萄相比自然植被的防风固沙能力差,导致当地风沙灾害加剧,且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一旦被破坏,短期内难以恢复。
保护西北防护林可以从主管部门加强技术监管和舆论监督,加强立法执法;设立保护标志,加强宣传,提高民众对防护林的认识和保护意识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