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析:最让爸妈头疼的教育问题终于有正解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语】“见⽣⼈不敢说话”、“⾃私不爱分享”、“说脏话的习惯很难改”……孩⼦到了懂事的年纪该如何教育?究竟什么才是适宜的爱?如何在⽇常琐碎的⼤事⼩情中“润物细⽆声”,正确地教育孩⼦,⼗个经典教育案例送给爸爸妈妈们,同时听听专家的点评吧。

案例⼀:被强迫的交往
⼥⼉桐桐2岁时,我总是特别热情地拉着她跟⼩朋友打招呼。

可桐桐偏偏不爱说话,急性⼦的我就替她说,不想玩游戏我就替她参加,桐桐总是默默地跟在后⾯。

后来,我发现桐桐⼀个⼈的时候,竟然不知道⾃⼰玩什么,⽽且特别在乎别⼈是否把她当朋友。

上幼⼉园之后,她经常说不想去幼⼉园,因为没有好朋友。

我开始意识到,我强迫孩⼦交往已经给她带来了深深的焦虑和不安。

我再也不强迫桐桐了,开始带她出去慢慢引导她⾃⼰玩。

我的转变也带来了孩⼦的转变,她变得越来越⾃信,跟⼩朋友打招呼也很⾃然,朋友逐渐多起来。

这件事让我深深感到:每个孩⼦都有他独特的个性,他需要按照⾃⼰的节奏成长,⽗母只要适宜呵护就好,⽽不是去⼲涉甚⾄包办他的⼈⽣。

专家点评:孩⼦各有不同,教育没有统⼀标准,更不可能从书本中找到适合每个孩⼦的⽅法。

家长与其抱着书本焦虑,不如蹲下来倾听孩⼦的⼼声。

只有尊重了孩⼦,孩⼦才会获得安全⾃信,⾃然⽽然地学会交往。

案例⼆:为什么不给爷爷奶奶吃?
侄⼦有什么好东西总愿意和我分享,⽼爸对此“颇有微词”:“什么东西都要给姑姑吃,爷爷奶奶要尝尝都不给,这孩⼦⽩疼了。

”其实,侄⼦原来是很⼤⽅的,有好吃的都愿意和爷爷奶奶分享。

但爷爷奶奶却经常逗他:“好吃的也给爷爷奶奶分点啊!”孩⼦的⼿马上递了过去,他们赶紧⼜说:“爷爷奶奶不吃,你⾃⼰吃吧!”⼏次之后,孩⼦就不再当回事⼉了。

⽽当侄⼦与我分享时,我会道谢并真的与他分吃,还夸他的东西好吃,侄⼦也乐得与我分享。

⽼爸甚⾄还责怪我说:“⼤⼈怎么还吃孩⼦的东西!”
专家点评:孩⼦的⼼是单纯⽽美好的,他会把成⼈世界的每个要求都当真。

作为成⼈,最重要的是尊重孩⼦的这份单纯和美好,⽽不是为了好玩或者表⽰亲昵逗弄孩⼦。

⽣活中很多对待孩⼦看似搞笑的⽆意之举,背后却是对孩⼦深深的不尊重,爱孩⼦,就请将他作为⼀个平等的⼈。

案例三:当孩⼦不和⼈打招呼时
⼥⼉刚学会说话的时候,嘴很甜,喜欢叫⼈,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就⾦⼝难开了,见⼈不是低头不语就是装作没看见。

我忍不住催她:“乖,快问叔叔阿姨好!”她没反应。

我有些难为情,再催,还是不叫,我就急了,说:“宝贝,不叫⼈可不礼貌啊”、“没有礼貌的孩⼦是没有⼈喜欢的”等等。

⼏次三番之后,收效还是不⼤,孩⼦似乎⼀直⽆动于衷。

有⼀天我实在⽣⽓,终于采⽤了冷暴⼒的⽅式对待她。

在⼀次孩⼦不与⼈打招呼的时候,我快步往前⾛把她晾在了⾝后。

孩⼦马上紧张地追上来,我⽣⽓地说:“我不喜欢没礼貌的孩⼦。

”孩⼦哇的⼀声就哭了,好像很委屈的样⼦。

专家点评:紧张害羞也好,谨慎⼩⼼也好,不打招呼的背后,⼀定有孩⼦没有表达出来的感受。

家长不要急于批评,也不要当众指责,更不要强迫他,要尊重孩⼦有不打招呼的权利。

可以给孩⼦⼀个台阶,⽐如说:“我知道你是⼀个有礼貌的孩⼦,有时你是在⼼⾥叫⼈了(打招呼了),如果下次你能说出来就更好。

”也可以引导孩⼦⽤表情、动作等⾃⼰喜欢的⽅式打招呼。

案例四:事情没做好孩⼦烦躁哭闹的时候
我以前总爱表扬壮壮:“你真聪明!”但后来我发现,如果壮壮做不好⼀件事,他就会特别烦躁,哭闹。

前段时间,我给他买了⼀辆新款滑⾏车,他刚开始并不会滑,就很⽣⽓,索性不滑了。

后来我看到⼀篇⽂章《“表扬孩⼦”与“⿎励孩⼦”的差别震惊你!》,我知道了表扬和⿎励对孩⼦的影响是不⼀样的。

常被表扬聪明的壮壮,在遇到挫折时接受不了⾃⼰的失败,怕别⼈说⾃⼰不够聪明。

明⽩了这些,后来我就再也不表扬他聪明了,⽽是多描述和⿎励他的努⼒,⽐如:“爸爸看到你这学期的努⼒,为你骄傲!加油!”
专家点评:孩⼦对⾃我的认可过度依赖外在的评价,孩⼦会认为事情没做好是⾃⼰不够好。

欣赏这位家长积极的学习,发现了⿎励和表扬的不同。

家长对孩⼦的评价应集中于他所做的事情⽽不是个性品质(如聪明)上,在孩⼦做得不够好时,家长可以⿎励孩⼦说:“这件事虽然你没做好,但你是好的!”
案例五:孩⼦⽣⽓⼜不讲话的时候
糖果是⼀位3岁4个⽉的⼩朋友,她有着这个年龄段所有⼩朋友拥有的情绪状态,有着⾃⼰的想法和语⾔,这个年龄段的孩⼦常常不知道如何控制突如其来的怪情绪。

于是,最爱宝贝的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个好主意。

“砰”门被猛地打开,糖果怒⽓冲冲地闯了进来……
妈妈说:“宝贝,妈妈看得出你现在很⽣⽓,你想说说怎么了吗?”
“不,就不,我不要。


妈妈伸开双臂:“过来,妈妈抱抱!”糖果躲进妈妈的怀⾥。

妈妈什么也没说,只是抱着糖果轻轻拍着这位发脾⽓的⼩姑娘。

妈妈左思右想,有了⼀个好主意……妈妈带着糖果来到书房,准备好纸和绘画笔,开始创作⼀个属于糖果⾃⼰的“情绪脸谱图”。

糖果很认真地在纸上涂⾊,妈妈在糖果⾝边创作图谱。

妈妈说:“你可以选⼀个⾃⼰喜欢的地⽅把这张脸谱贴起来,当你有情绪的时候可以来到这⾥冷静⼀下,也可以告诉妈妈你选择哪⼀张脸谱。

如果你愿意可以告诉我发⽣了什么。

发脾⽓、伤害⾃⼰、损坏东西都是不好的。


“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吧?这个地⽅只属于糖果⾃⼰。


糖果说:“就叫冷静太空吧!”有了⾃⼰的“冷静太空”,糖果似乎不再那么⽣⽓,她告诉了妈妈她是怎样摔倒并弄脏了⾃⼰最喜欢的玩具熊“布布”。

专家点评:我们感受到了糖果妈妈那浓浓的爱意、深深的理解和满满的智慧。

⾯对孩⼦突如其来的负⾯情绪,妈妈没有指责和制⽌,⽽是⽤亲切的询问和拥抱,让孩⼦感到⾃⼰的情绪是被重视、被接纳、被理解的,进⽽使情绪得以宣泄、安抚和转化。

更可贵的是,妈妈通过脸谱图的建⽴,帮助孩⼦在表达情绪的过程中,学习识别、接纳⾃⼰的不同情绪。

研究发现,当孩⼦的情绪被正确识别和表达后,孩⼦的情绪强度就会下降20-40%!
案例六:告诉孩⼦“关⼼”是相互的
两岁的⾖⾖⽆意间打到我的眼睛,他愣了⼀下没事似地就跑到⼀边玩了。

我却难以平静了。

平时如果我不⼩⼼磕碰了孩⼦,我
会向他道歉,但是我磕碰了却总对孩⼦说没事,妈妈不疼,孩⼦会不会觉得妈妈是不会疼的,是不需要关⼼的呢?
于是,我拉着他的⼿认真地说:”妈妈眼睛很疼,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

”⾖⾖认真听完,帮我揉揉,问:“还疼吗?”我笑着说:“好多了,谢谢你!”孩⼦的眼睛瞬间亮了,露出兴奋的笑容,原来当关⼼别⼈的时候,孩⼦也是快乐的。

这件事深深触动了我。

我⼀直认为母爱是⽆私、不求回报的,但却忽略了让孩⼦学会爱。

应该让孩⼦知道“爱”是相互的,妈妈也需要孩⼦的关⼼。

专家点评:⽗母对孩⼦的爱,⼀直被认为是应该的,习以为常的,却很少能够理性地想到孩⼦在接受爱的同时也需要付出爱。

这⾥没有强迫,只有⼀句简单的描述:“你如果帮我揉揉,我会很舒服。

”,将孩⼦关注⾃我的⽬光引向关注他⼈的感受,同理共情是⼼中有爱的开始。

⾟苦付出的同时,请别忘了跟孩⼦说:“妈妈也会疼!”
案例七:当孩⼦输不起时
每天晚上我和孩⼦他爸都会陪孩⼦⼀起玩游戏,搭积⽊、拼图,有时还会⽤竞赛的⽅式,因为这样孩⼦更有积极性,同时也能培养他的竞争意识。

⼀般情况下,我们都会故意⽰弱,让孩⼦赢,藉此让他更⾃信,也更有胆量。

每次赢了,他都特别有成就感。

可是有⼀次,孩⼦和爸爸玩滚球游戏,孩⼦赢了两次,后来再玩的时候,爸爸没让着他,结果他输了。

输⼀次情绪不对了,输两次就没耐⼼了,输到第三次的时候就开始发脾⽓⼤哭起来。

这时我才意识到孩⼦早已习惯了胜利,对失败竟然⽆法承受。

可是,现实⽣活中怎么可能⼀直保持不败呢?
是不是我的爱有了偏差,带给孩⼦的并不完全是积极乐观的性格?
专家点评:虚假的胜利,并不能真正带来⾃信的成果。

专注于兴趣探索,在游戏过程中忍受挫折、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才是真正的成就感。

案例⼋:对抗“粗⼝”记
⼉⼦⼀向懂礼貌,可有⼀次他要买玩具我没同意,他甩出⼀句脏话“X!”我⽣⽓地质问他跟谁学的,他就是不说,我只好努⼒控制情绪,转移了话题。

回家后,和⼉⼦⼀起吃红薯,他有礼貌地说:“谢谢妈妈给我吃红薯。

”我抓住这个时机,⾸先肯定他是个讲礼貌的孩⼦,然后跟他交流了不能说脏话的原因。

谁知⼉⼦却理直⽓壮地说:“可是爸爸和爷爷都讲,妈妈也没有⽣⽓啊。

”我这才意识到⼉⼦讲粗⼝的根源,家长的⾔⾏举⽌对孩⼦的影响是多么的重要!
我请他当家⾥的“⽂明⽤语监督员”,发现谁讲粗⼝就制⽌。

此后,⼉⼦果然不再讲粗⼝了。

在他的监督下,爷爷和爸爸也开始注意⾃⼰的⾔⾏。

我庆幸⾃⼰没有粗暴地呵斥、⽣硬地处罚,⽽是⽤疏⽽不堵、柔⽽不躁的⽅式,建筑了⼀条陪伴孩⼦健康成长的彩虹桥。

专家点评:⼩孩⼦说脏话,常常是出于好玩、⽆意识的模仿⾏为,家长及时控制情绪,巧妙地运⽤转移话题、及时肯定、阐明原因、沟通感受、赋予责任感等正⾯疏导的⽅法,将“对抗”变为了⼀种“引导”。

更可贵的是,倾听了孩⼦的⼼声,找到了问题的根源,家长与孩⼦在平等相处中共同进步。

案例九:孩⼦⾃私独占不爱分享的时候
⼩豹⼦是个刚满两岁半的男孩,家⾥的独苗苗,这是⼀个很平常的晚饭时间,晚餐中有⼀盘⾮常美味的卤⾁。

妈妈:“⼩豹⼦,这么好吃的东西,给⼤家尝尝啊。


⼩豹⼦看了看地下和桌⼦上说:不⾏,现在不能给爸爸妈妈吃。

妈妈:“为什么呢?”
⼩豹⼦:“地上和桌⼦上都没有掉啊,掉在地上的才给爸爸妈妈吃,盘⼦⾥的给宝宝吃。


听完这场对话,全家⼈的内⼼都震颤了⼀下,空⽓顿时也凝固了。

只有⼩豹⼦像往常⼀样欢喜地吃着。

专家点评:很感动和欣赏这位家长的反思,他实际上也是在邀请所有的家长反思。

孩⼦“独占”盘⼦⾥的美⾷,家长吃掉在桌⼦下的,显然,在孩⼦眼⾥,家长这样爱我是应该的。

很多家长有时爱孩⼦爱到失去了⾃⼰。

⼼理上⼈格的成熟,需要家长去⽰范“我爱你,同时我也爱⾃⼰!”“孩⼦你很重要,⽽我⾃⼰也很重要!”这样孩⼦才会学到完整和成熟的爱!
案例⼗:爱说“我不会”的孩⼦
在我们班级⾥有⼀个孩⼦,⽆论做什么事都会不假思索地说“我不会”,⽽后就等待⽼师解决。

穿袜⼦,“我不会”;扣⾐扣,“我不会”;吃饭,他把头扭向⼀边,还是“我不会”;⼩朋友活动时他坐在那⾥不参加,问他还是“我不会”;今年开学,我让每个⼩朋友说说过年都做什么了,有的说和爸爸放鞭炮了,有的说吃饺⼦了,还有的说看烟花、看灯展了,最后⼀个让他说,还是那句“我不会”。

通过了解发现,孩⼦这种过度依赖、不⾃信的表现,主要就是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被家长代劳了,只要说“我想要”“我不会”就能得到满⾜。

专家点评:这是⼀个被家长剥夺了成长能⼒的孩⼦!家长的代劳导致孩⼦只要说“我不会”就能满⾜需求。

这其实反映了孩⼦“症状获益”的⼼理,即⼀个⾏为症状的出现如果总能获得好处,那么这个⾏为症状就会⼀直出现!要让孩⼦改变“我不会”的状态,家长必须要改变,要放⼿让孩⼦多做,有时也可以⽤⼀些引导词:“孩⼦如果你会了,你会……(描述⼀个孩⼦学会了以后会怎么样的⼀个画⾯)”“孩⼦你是以前不会,现在学了(做了)就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