谶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谶纬
谶、纬原本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现象,发展到后来,两者才融为一体,合称为谶纬。

所谓谶,实际上是一种预言,特别是日后应验了的预言。

谶的内容多涉及吉凶祸福、人事兴衰。

谶言多应验的原因有,一,有些谶言是人为地为了某一目的而炮制的;二,有些谶言是事后编造附会上的;三,谶言多采用隐语、暗语、谜语的形式,意义模糊,往往有多种解释,在某种强烈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下,可能会诱导人们注意到谶言灵验的一方面;四,在当时的神秘气氛下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谶言,少数歪打正着的谶言才流传下来。

所谓纬,是相对于经来说的。

汉代时,经的内容已经被凝固化了,但是思想家的创造性是不会被凝固的,不少思想家结合时代特征提出对经典的不同解释,当然这些解释不会进入经的世界,人们就把这些不同于原始经典而又与经典密切关联的思想成果成为纬。

纬书的共性,首先,将圣人神异化;其次,对已有的经文加以神异化的解释,使圣人的形象异于常人;最后,为一些圣人参与的历史事件编造种种神迹,种种征兆,以显示其行动的神圣性。

崇本息末
王弼在以无为本的基础上提出的主张。

在哲学上,王弼把本末关系看成是本体与现象的关系。

崇本息末不是说只要本体不要现象,而是说本体比现象更为重要,具有统帅的地位与作用,他又从本体的实践功能的角度讲内圣外王之道。

在现实生活中,这也是一种管理智慧,即统之有宗,会之有元,以寡制众,约以存博,简以济众。

五斗米道
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由张修在公元184年(东汉灵帝中平元年)之前创立于汉中。

公元208年(建安十三年),五斗米教的经典《老子想尔注》问世,其宗教理论进入了一新阶段。

《老子想尔注》是第一部用神学注解老子《道德经》,使之符合道教宗旨的学说,最显著的标志就是把黄老理论、儒家学说、佛学思想、长生不老、民间信仰熔为一炉,把天、地、人、鬼、神以道贯之。

目的就是为政教合一的需要服务。

从而,使张修创立的五斗米教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五斗米教以尊奉黄帝和老子为基本信仰,把信行真道作为修行的主要目标。

规定道徒的基本义务是奉守道戒,处世原则是清静无为。

这些特点,对后世道教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比如:五斗米教实行禁杀、禁酒,对后世道教的某些戒律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对隐瞒过错者罚“治道百步”的措施,开后世民间修桥补路等善举之祖制;其置义舍接济行人的规定,也为后世全真道所继承。

兼相爱,交相利
墨子的主张。

“相爱”是指国与国,家与家、人与人之间相互爱护,所以又叫“兼相爱”,即不分彼此、人我,一同天下之利害、好恶。

所谓“兼”,即每个人毫无分别地爱一切人,区别于儒家“有差等的爱”,墨子的“兼爱”是“爱无差等”,也就是说,他要求人们对别人的
爱与对自己父母的爱、对自己亲人的爱,没有差别,一视同仁。

墨子认为,“兼相爱”是“仁者”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墨子以“兼”为善,以“兼”为仁义,其“兼爱”的背景是“互利”。

他把小生产者互爱互利的道德原则推广为天下普遍的原则,这之中包含有功利主义的交换原则,他实际上主张“己所欲,施于人”,但从互利互惠的角度讲,则比较平易。

融合义利,易被人接受。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
司马承祯的道教思想,吸收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教的止观、禅定学说,以老庄思想为本,融合而成道教的修道成仙理论
1、以“气”释“道”的本根论
司马承祯指“气”为“道”,而不是以“玄之又玄”论“道”,即从本体论回到宇宙本根论,以“生”、“化”叙说宇宙由“气”到“物”的过程,即肯定“生、化”的实在性而拒斥“无生”论,然后指出人在宇宙中的独特性,说明人可修道成仙。

他认为人的天赋中就有神仙的素质,只要“遂我自然”、“修我虚气”,就能修道成仙。

司马承祯认为成仙的关键是得“道”。

什么是“道”呢?“道”是一种无形象、无实体、无需寻求的、神妙莫测的绝对存在,人们得之就能成仙长生。

但是,人们怎样得“道”呢?关键在于是心“安”而“虚”-----达到心静而无物的境界,则自然而然就能得到道,也就可以长生久视而成仙了。

2、性、命并重的修养论
司马承祯回归道教借以立论的元气论和神仙论,重视作为炼形功夫的养气说和内丹术,并由此而发展出一套如何依据四季变化,顺应天时作炼养的理论体系。

在炼养方面,司马承祯倡行以渐法入道。

他认为修性练功,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进行,坐忘收心、主静去欲,以臻于大悟之境。

也就是说,修养的根本目的是达到无知无欲、无感无求、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界,凝神收心为“性”学,养气炼形为“命”学,后世称之为性命双修。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
王充认为元气是宇宙的本根,它像云雾一般极其精微,充塞于天地之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禀元气而生的。

在他看来,天上的气有向下沉降的运动,地上的气有向上蒸发的运动,上下之气互相交合,于是形成了万物。

王充把人看做万物的一部分,和万物一样,也是禀受元气而成。

王充肯定人和万物有相同的一面,同时也承认人与万物有不同的一面。

他认为人是“万物之中有知慧者也”,人的知识、智慧、精神,就是人高于或区别于万物之所在。

那么人为什么会有精神呢?这是因为人禀受了一种特殊的气,他称之为“精气”。

精气能够发生精神作用,如果没有了精气,人体就会化作灰土,成为和万物没有区别的东西。

因此,人之所以有别于万物,就在于人所禀受的气不同于万物所禀受的气。

王充认为,天也是自然的。

根据什么知道天的自然无为呢?就是根据天没有口目这一点知道的。

考察凡是有意识行为的东西,都具有口目这一类器官。

嘴巴要吃东西而眼睛要看东西,内心里产生嗜好欲望,就会在外面表现出来,用嘴巴和眼睛去寻求,要得到了才会满足,这是欲望所产生的作用。

天既然没有口目所产生的欲望,对事物无所追求和索取,它怎么会有意识地行动呢?根据什么知道天没有口目呢?根据地的情况知道这一点。

地以土为形体,土原本就没有口目。

天地,如同夫妇,地体没有口目,也就知道天没有口目了。

如果说天是形体吗?那就该与地体相同。

如果说天是气吗?气就像云烟一样,云烟这类东西,哪里
会有口目呢?天道的运行是自然无为的,宇宙间万物的生长都是由于阴阳之气的自然起伏变化儿造成的,与天的意志毫无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