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7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7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通用7篇)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2009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图书。
作者是尹建莉。
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家庭教育原创作品,是教育专家尹建莉的教子手记,是一本还未上市就以"手抄本"流传的图书。
下面由小编给大家整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1
拿起这支沉重的笔似乎有千言万语要说,又似乎什么也说不出来,反正内心极其的复杂和不安,作为一个母亲,在教育这方面是一个严峻的问题,不得疏忽,同时也感到自愧不如,所以在今后的日子,我想我会尽量能够做到好一点。
看了这本书深有感触,佩服这位作者妈妈是何其的伟大,这不是随便一个母亲可以做到的,这背后包含多少辛苦与耐力,从她女儿呱呱落地到她成长的每一个细节,打针、识字、阅读、惊喜等等生活的习惯是那么地真挚感人和不厌其烦。
读了这本书,有以下几点值得我去学习和借鉴:
第一,培养一个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很重要。
一个孩子树立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格,就等于对于他在以后做人,做事的生活习惯都有一个很好的帮助!可是说者容易,实施起来也不易,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做母亲的耐心、正确的指导,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好,得从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做起。
第二,要想改变一个孩子的一切习惯,必须要改变自己的态度。
身教重于言传,我想这一点大家都明白,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随时影响着孩子的行为,自己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胜过讲千万遍道理。
实在孩子不懂的就给她解决一下,如果我们的道理讲得富丽堂皇,但自己又不是这样做的,在孩子的心里第一反应妈妈是在撒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有时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这样做,不要让她有太多的疑问和不解。
第三,就是不要轻易破灭孩子的希望。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但唯独不能没有希望。
所以孩子也不例外,孩子虽小,但她也有思想,也有愿望,往往无关紧要的小事,在孩子心中往往是沉重的负担,所以我们能够在己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帮她一起完成,当然我们并不是无条件去答应她的无理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不是爱,这是溺爱,只是要去尊重她的兴趣和爱好!不要随便破灭她的愿望和否定她自己,不要老说这不是你做的,这不是你能完成的等等话语。
就算不能也要让她明白为什么。
第四,以退为进的说服教育。
一个孩子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说服教育,当孩子做错事时,或者和同学打架时,不要过分地去指责一通,甚至暴力,这一点有很多父母控制不住,我也不例外,但没办法,为了孩子我们只能收着点。
遇到事多沟通以退为进,让孩子消除恐惧感和惩罚的顾虑心平气和地去交谈,让他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让他在大脑里有一个思维的转换。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大多数孩子应该是能接受的,只能说特殊的孩子特殊对待。
最后一点,就是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和一些矛盾纠纷,有时大人的争吵难免会让孩子听见或者看见,这都对孩子有不利身心发展。
可是我们这些做大人的应该尽量避免,哪怕我们有再多的恩怨纠葛都不要去触及他幼小的心灵,我们生了他,不仅要养活他长大,更有责任让他生活得幸福!所以尽量给他一个温暖和谐的家,让他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和学习。
我是一名极其普通的妈妈,对于教育我说得远远不够,在以后的教育路上真是一部深奥而又绵长的小说啊!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想我们应该更努力去做好一点,完善一点!所以我也没有过高的期望值,只希望孩子在学习的同时养成优秀的品质和好的性格更为重要,因为性格决定命运!
“可怜天下父母心”,让我们父母和老师们一起为这些小不点的未来加油吧!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2
很久之前看过这本书的电子版。
几年过后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最
近又在图书馆找到这本书。
一个月时间断断续续看了两遍。
做个读书笔记。
加深读书印象。
这本书一共7个章节。
每个章节有5—9个案例及分析,专门讲述一个主题。
这本书我个人学到的育儿体会如下:
1、作者多次强调了课外阅读以及朗读背诵经典古诗词的益处。
指出课外阅读是提高语文和作文水平,以及培养个人思想品德和三观的重要手段。
关于课外阅读,作者提出了几点注意事项。
主要强调了课外阅读的数量,要快速泛读大量课外读物,不要纠结于是否读完能记住或是没有印象。
指出以下要点:好阅读要尽量使用书面语;要求快快读不要精读;在乎读了多少不在于记住多少;读字不读图(漫画书、;不读缩略本读原版。
对于我来说,刷新观念的点在于,不在乎是否记住,要快速阅读这两个点上。
2、作者指出的一个观点,是我以前没想到读完书后认同的观点。
即童年本身是一个独立的阶段,有着它本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不要把童年当作是成年的一个预备阶段,光想着如何为成年做准备。
我自己的观念,一直觉得在童年阶段要打好基础,争取学会若干技能,尤其是把那些需要花费时间比较多又注重童子功的技能,在小学前学好。
从而忽视了童年本身的价值。
没有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把童年这个阶段过得精彩纷呈。
以后要尽量让孩子体会到童年的快乐,体会到这个阶段本身的意义。
3、要学会激发儿童体内的“善”,而不是总是催生体内的“恶”。
例如孩子做错一件事情,他本身是内疚不安的,会有争取不再犯错的决心。
这个时候家长就轻轻拿起,不要再就着事情批评教育孩子。
否则孩子自我批评的矛头就会对向家长,觉得家长的唠叨批评烦人,同时为了面子上过得去,反而拿出一副不屑一顾的态度。
好事变坏事。
要知道,孩子都是通过错误来成长。
4、作者提出一个只设记功簿,不设记过簿的方法。
通过不断强化来培养孩子的快乐和自信,让孩子越变越好。
永远给孩子积极肯定的暗示。
5、对待作业的态度。
在学业上取得成功,两点最重要,即兴趣和信心。
所以家长要多多呵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培养他的信心。
要求孩子把一个字词写很多遍,有一个错字就要多写几十遍的这种做法,被作者成为暴力作业。
作业不是写的越多效果越好。
写作业时的心情也很重要。
心情好的时候记忆力也处于巅峰状态。
心情不好即使写很多遍可能还是记不住。
因此对于作业,要培养孩子写作业时的兴趣。
比如一个字,写三到五遍如果孩子能记住,就不需要再写很多遍。
对于暴力作业,家长要尽量避免。
6、对待分数,家长要平常心对待。
因为学校和社会对分数已经看得太重,家长要云淡风轻,这样才能让孩子有个平衡的状态。
考好了不奖励,考差了不批评。
让孩子把学习本身作为重点,分数和奖惩只是手段。
如果孩子把奖惩作为目的,学习作为手段,就会本末倒置。
作者提出了一个小技巧,我个人觉得值得借鉴。
即如果孩子没有考100分,但是之后完全掌握了错题,那么就用铅笔在分数后面写上算上这道错题的新分数,给孩子成功的体验。
成功的体验不是偶尔得到的高分,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问题后的喜悦。
7、“管制”与“被管制”并不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尽量让孩子在思想和行动上独立。
8、不要总是怀疑孩子有“多动症”,“感统失调”等疾病。
要多从家庭教育中找原因。
孩子出了问题,不要想着花钱把孩子送进教育机构进行纠正,而是要家长自己花时间和精力改正自己和孩子相处的模式。
外人的目的是商业运营,自己的目的是教育孩子幸福。
作为家长,不可忽略自己肩上的责任,不可寻求责任外包。
9、青春期对异性产生好感,孩子会有不安和自责的心理。
家长要泰然面对,让孩子明白被人欣赏和欣赏别人都是很好的优点。
成人要用干净的眼光看待孩子,以健康的信念理解孩子。
孩子自尊自爱,才能在与异性交往时觉得坦然正常,产生自信和理性,才能做的端庄自在,有自我控制的力量。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3
几年前我读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当时觉
得写的真好,几年后,当我有了自己的宝宝,我又一次拜读了这本书,有了新的收获。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给我的感触很深,从书中联想到我母亲对我的教育的一些成功的和失败的地方。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像一个小宝库,外表看起来很平常,只要走进去就会有惊人的发现。
这本书读一次是不够的,值得我们反复的读。
一、如何提高爱的质量:
孩子的忍耐力是很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合适的心理预期,不要欺骗,不要恐吓,不要诱惑,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看似很困难的事。
不要捉弄孩子,故意让孩子犯错、哭泣和害怕。
它的目的是逗大人高兴,给孩子带来的却是羞辱、担忧和失落。
善良和豁达永远是相随的,在孩子的世界里,万物同物,对一颗草说话与对一个人说话是一样的,对一张桌子的态度与对一个人的态度是一样的。
单纯如一张白纸的孩子,任何事情对于他来说都是全新的,任何的经历在他这里都是体验和学习。
所以教育孩子与人为善,他会对别人有更多的理解与爱心,遇到什么问题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
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让他在当下心情愉快,也能保证他一辈子不吃大亏。
二、把学习做成轻松的事:
孩子的学习是一个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所以不强求一时的成绩,眼光放长远。
作者在书中提到她教女儿认字的过程,从第一次拿起一本书开始讲故事时,不是“讲”,而是“读”。
即不把书上的故事转化为口语,而是完全按书上文字一字一字地读。
逐渐的,由开始的妈妈指着一个字一个字的读,变成由孩子指着,妈妈来读。
孩子指到哪儿,妈妈读到哪儿。
这样慢慢地使孩子理解了文字的作用,把故事与文字联系到了一起。
读得多了,许多“白字”自然就解决了。
学习数学时,通过玩“开小卖部”活动教孩子学加减乘除,寓教于乐,把学习做成“酒心巧克力”,而不是“牛黄解毒丸”。
注重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一根“魔杖”,被“魔杖”点中的'孩子会变的更聪明,在学习上更有潜力。
课外阅读这根魔杖能不显山不露水地赋予孩子不同的能量,凡是从小有大量课外阅读大孩子,他的智力状态和学习能力就
会更好,而缺少阅读的孩子,学习能力一般都表现得很平淡,哪怕是做作业的速度也会慢很多。
三、一生受用的品格教育:
“不说谎”是人生幸福的基本保障,一个假话连篇的人,即使他以世俗的标准看有多么“成功”,实质上也是个不幸福的人,因为他的道德一直悬空着。
如果说某个孩子有说谎的坏毛病,那一定是他的成长环境出了问题。
因为孩子天生不会说话,孩子说谎不外乎两个原因,一是模仿大人,一是迫于压力。
最初孩子说谎不外乎这两个原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4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是在怀孕期间买来为了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后来因为种种原因搁浅了,只是偶尔翻看一下,但是它的实用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本接地气的书。
这段时间再次细阅了这本书在看书过程中,我结合作者的观点和教育方法,不断反省自己的教育行为、教育观念,受益良多。
无论是作为妈妈还是老师,这都是一本值得细读的好书。
为了让家庭教育形成合力,所以,我也一直给家人推荐阅读。
一天,我晒着太阳看着书,宝贝在院子里玩耍,突然他搬着凳子跑过来坐在我旁边说:我和妈妈一起看书。
我心里一阵惊喜,尽管他有时左手拿笔,甚至有时连书都拿反了还看得津津有味。
不由得感叹,越小的孩子可塑性越强,家庭教育先于学校教育,对孩子影响深远。
细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感触颇深。
笔者尹建丽女士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有学校教育实践经验,接触过大量的心理咨询案例,也具有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当然,她也是一位成功的家长,女儿被她教育得非常出色。
以下几条是我阅读过程中印象比较深刻的地方。
一、“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
这首小诗看起来很好玩,但是细细品味,其中的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孩子们的感情远比我们想象的要细腻,很多时候大人总是忽略了他们的感受。
每个孩子眼睛里看到的都是他的全世界,孩子的世界无小事,他的每一次经历和体验集合起来形成了今后的性格,甚至影响
或决定了他的人生。
在我们看来很小的一件事情,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天大的事情。
对于子女的教育除了要多花时间和精力外,还要能很善于处理还一些“小事”。
儿童并非整天无忧无虑,他们也有自己的心思和困惑,甚至痛苦和悲伤。
家长要善用观察孩子,从细节中发现问题,以循循善诱的方式引导孩子说出问题,并以恰当的方式解决。
每一种和儿童相处的细节,都是一场德行教育,也是一种心理辅导
二、善良的人,才是和世界摩擦最小的人,才容易成为幸福的人;
在心态上不苛刻的孩子,长大后他的处世态度会更加自如,人际关系会更和谐,会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机会。
三、不要追求完美。
分数只反映小孩在某个时间内的学习水平,最重要地是让小孩有对知识的好奇心、爱钻研的精神、提出问题的能力、寻找答案的兴趣、有效的学习方法、平和的学习心态等等。
次次追求考一百分,都想超过别人,会给小孩很大的压力,起反作用。
让他做最好的自己的就好了,尽力而为就够了。
三、试着用孩子的眼光看这个世界,你会理解他的很多行为。
我的班里,有一位新转来的学生,之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英语,开学第一个月上课根本进入不了状态,每节课都处于“神游”状态,从来不张嘴读,这让我深感苦恼,那段时间我也经常和他的妈妈沟通,发现他的妈妈也是心急火燎,“恨铁不成钢”,总是批评孩子,甚至吼骂孩子……我也在思考,这样下去不行,于是我整理思路,试图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周围的一切: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生活,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学,更要命的是身边的同学都可以流利的说很多英语,可是我却什么都不会,于是,我开始躲避,上课不敢张嘴和大家一起读,不敢看老师的眼神,更怕老师叫我起来回答问题,害怕老师和同学们会笑话我,最伤心的是,以前最爱我的妈妈好像也不温柔了,不爱我了……想到这些,我自己仿佛变成了这个孩子,如果我是他,内心应该是很恐慌的吧!接下来,我尽量去理解他,首先要建立起自信,给他制定可行的目标,上课提问时,挑选简单的单词,回答正确后,与其他孩子一起表扬他的进步,让他感到自己被接纳了,同时也是在用行动告诉其他同学,我们是一个集体,同学之间应该互
相帮助,互相鼓励。
课下碰面了也会偶尔一两句的鼓励或肯定,我也会把他的进步传达给他的妈妈,老师了解孩子在家里的情况,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双方积极的引导,孩子在前进的路上可能会轻松一些。
现在,这个孩子仍然不是班里最优秀的,但是我看到他的整体状态在进步,他比以前的自己优秀了,这就是我眼里的优秀。
这本书包含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各个阶段会遇到的问题及接地气的解决方法,非常值得借鉴。
通过学习,孩子的很多看起来无厘头的行为有了特别合理的解释;我明白了只要是安全范围内不要对他过多的限制,那是他在尝试,积累经验的过程;我体会到了孩子有时无缘由的哭闹,实际上是因为大人不明白他的想法和苦恼;要尊重孩子们的每一个感情,我常常试图去用儿童的眼光去看周围的事物并且乐在其中,因为我发现小孩的世界真的很有趣,小小的脑袋瓜会不停的给我惊喜……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很大,值得去挖掘的内容还有很多,做一个好妈妈好老师是同一场修行,我将和宝贝们一起在学习探索中进步。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读后感篇5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是尹建莉,亲子教育专家,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本书主要记录的是她如何培养自己女儿方面的,书中指出很多父母在教育过程中陷入了误区,怎样走出误区,本书给出了很多实操性很强的方法。
本书简单通俗易懂,提出了很多简单又实用的操作方法。
下面我来分享下我看了这本书后的一点心得:
1、家庭教育影响深远且长久
家长是和孩子接触时间最早、最长的关键人物,孩子极具模仿的天赋,他们的行为举止最有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甚至会影响孩子一生,需学会科学的育儿方法,学会欣赏孩子,信任孩子,尊重孩子,拉近与孩子的距离。
光有爱是不够的,若用错了方式,反而会把事情越办越糟糕。
同时,家长需努力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和谐的家庭环境。
2、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是独一无二的,妈妈不应过多与别
人的孩子进行比较,即便是普遍性的标准也不一定适合自己的孩子。
3、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教不好的妈妈。
其实每个妈妈都是深深的爱着自己的孩子,但若孩子使出破坏的本领,很多时候瞬间会让妈妈的关爱及耐心消失殆尽,即使脾气最好的妈妈也有时候会有给孩子一巴掌的冲动,尤其是面对熊孩子不听劝阻,内心崩溃感到沮丧,似乎听话乖巧的宝宝只是存在于“别人家”。
我们总喋喋不休的说孩子的各种不当行为,总认为教养孩子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觉得很头疼。
其实与孩子一起成长是一件很美好的一件事,若觉得自己的孩子难管教,那一定是我们哪里出错了。
另外,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误,正确对待孩子犯错,给他犯错的机会,孩子犯错其实就是很好的学习机会。
4、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部分父母,由于工作原因,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
也有些父母虽与孩子住在一起,但每天忙于工作,几乎没时间陪伴孩子。
对于孩子来讲,任何物质生活都比不了父母的陪伴,在一起才是最需要的童年时光。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很多美好的瞬间转瞬即逝,所以,即使父母再忙也还是多花点时间好好陪伴他们。
5、无条件的爱
爱需要孩子能感受到,爱要表现出来,需要说出口来,让孩子时刻感受到自己时刻被爱着的。
若感受不到爱,就容易陷入失落,进而产生逆反。
不用恼骚及呵斥去回应孩子,而用无条件的关爱及支持去温暖孩子。
在我的身边,有很多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好好学习,父母往往会想尽各种办法。
他们经常会许诺孩子”如果期末考试分数排名班级前十名””考试成绩一百分”,孩子就可以得到任何想要的东西,比如奖励一部新款手机、外出旅游……若孩子没有达到要求,就会取消所有的奖励。
这样只会让孩子感受到爱是有条件的。
父母不应给这样过多的要求,不如给更多的鼓励,让孩子不再恐惧学习,激发学习的潜力。
同时,把它当成刺激孩子学习的唯一手段,容易让孩子形成一种错误的认识,自己是为了得到奖励才学习的。
6、不因孩子年龄小而忽视或者轻视他的自尊心。
不把孩子看成是父母的下属,尊重他的自主选择,不再持有:“我的想法都是对的,不按我的来就是错的”“我是为你好”这样单边的思维方式,不把自己的任何想法强加给孩子。
7、信任你的孩子
很多父母不信任自己的孩子,想控制自己的孩子,主要是源于恐惧和不信任,总是担心,故总是干预很多。
若改为不干预太多,只是在必要的时候加以辅导,不事无具细的横加干涉,反倒这样会使得孩子更自信。
8、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好家长不是天生的,不断学习持续进步,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好家长。
要做一位好妈妈,不简单,除了要管好孩子的衣食住行,还要扮演好多的种角色,做孩子的好朋友,引路人,教练员,要做到这些需要妈妈提高自身的素质,掌握科学的育儿理念,与孩子共同成长,给孩子起好榜样作用从自身做起,以身作则,孩子如镜,会映射出你的影子,做好自己,也就教育好了孩子。
9、教育过程中如何判断自己的教育方法否是否正确?简单方法:父母看自己是否觉得痛苦,好的方法一定是不痛苦的,只有你做错了才会觉得痛苦。
10、儿童教育中无小事,每一件小事都是“大事”,都可以扩展为孩子的一个好习惯或坏毛病,首先从一点一滴的小事中开始着手。
很多家长面对小孩磕碰,为了安慰孩子,就会一边哄孩子,一边故意举手打那个“肇事者”,“责怪”它为什么碰痛了孩子,做出给孩子“报仇”的样子。
然后安慰孩子说,咱们打它了,它再不敢碰你了。
从此,小孩遇到此类情况,首先就会先去打桌子、沙发等等。
这种“复仇行为”会教给孩子遇到不痛快就去责怪别人,教给他不宽容和报复。
若我们转变为“给小板凳揉揉痛”思维方式,让她意识到“碰撞”是双方的事,要互相体谅,学会对别人会有更多理解和爱心,遇到问题从不偏执于自己的理由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