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选择题专项集训 语文(五)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后者大体可以涵盖前者。

审关教育不仅包括美术、音乐、舞蹈、文学等艺术素养的培育,还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审美教育;不仅包括美学和艺术理论的教育,也包括各种审美实践场景中艺术技巧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审美价值观塑造等。

美育的整个过程与我们所处的文化环境、文化背景密不可分,与现实中的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融合在一起。

可以说,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

如果忽视了文化精神的培养,美育就是不完整的。

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深入理解艺术作品的美学蕴涵,需要掌握一定的文化史和艺术史知识,联系艺术作品产生时代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精神,许多困难和障碍就会迎刃而解。

比如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许多绘画要联系宗教精神来赏析;我们欣赏中国绘画,其空间留白、用笔运意、墨彩浓淡等,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

文学的鉴赏也是如此。

从孔子论《诗》的“兴观群怨”开始,中国诗歌创作和批评就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儒家诗教传统深深地影响了诗歌的发展,阅读各个朝代的诗歌,都需充分考虑诗人共同秉持的基本价值观念,才能体会诗中比兴寄托所表达的种种意味,才能明白诗句所传达的哀怨悲欢的情感。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美育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从梁启超的“趣味教育”理论、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说、鲁迅文艺“拯救国民性”的啐吁,到丰子恺、刘海粟、林风眠等艺术家提倡以艺术教育推选美育的观念,都深深地融入关注国家和民族发展未来的責任意识。

也就是说,将美育代入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当时美育思想的主线。

因此,孤立地谈当代美育,狭隘、庸俗地理解美育的内涵,既拋弃了百年美育积累起来的宝贵资源,也丢失了美育所包含的塑造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理念。

当下美育思想和美育方法存在着重技巧传递而轻文化传承、迎合刺激体验而忽视趣味涵育、趋附西方审美而贬抑民族审美等问题。

人们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往往就是艺术技能培养,家长送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乐器、学绘画、学舞蹈等,却很少从培育艺术潜能、提升人文素养出发来制定教育方案。

此外,当下美育还出现重西方而轻传统的倾向,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
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

总之,培养健康自信的文化精神,不仅是推进美育的一种有效手段,也是美育最终的目标之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将美育推向社会每个角落,让美育产生润化人心的力量,守护每个人的精神健康,提升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

(摘编自黄仲山《美育重在培养文化精神》)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不能忽视文化精神的培养。

B.欣赏中国绘画,应该了解其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

C.美育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融汇西方与民族、古典与现代的文化,形成好的审美教育体系。

答案:B
解: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美育包括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错误。

“美育包含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中“美育一般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美术教育,一种是审美教育”不符;“文化是美育的底色和灵魂”与文中“文化是美育的底色,文化精神是美育的灵魂”不符。

C项,“一直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错误。

结合“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曾被作为一个启蒙郑重提出,承載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分析,美育是在五四运动中承载了爱国救亡、除弊振新的重任。

D项,“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错误。

结合“我们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传世工程,接续中华文脉,延续百年美育思潮”分析,“当下美育应重传统轻西方”于文无据。

故选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层次展开论证的,在逻辑上呈现递进
式。

B.谈欣赏人类流传下来的艺术作品,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

C.文章列举梁启超、蔡元培、鲁迅等人的例子启迪了我们美育要与时代责任联系起来。

D.本文论证兼顾历史与当下,既有对美育历程的相关分析,又有对当下美育弊端的批评。

答案:B
解: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

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B项,“文章采用引用论证说明了鉴赏中西方绘画的区别”错误。

结合“我们鉴赏西方绘画时,必须要掌握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无不浸润着中华文化的精神意境,如果不了解中国绘画中计白当黑、浓淡生趣、意境天成等艺术手法和精神追求,就很难体会到艺术作品的神韵”分析,文章在谈论鉴赏中西方绘画区别时没有采用引用论证。

故选B。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儒家诗教传统注重将个人情志的抒发与社会风俗民情的描摹乃至现实政治的讽喻结合起来。

B.将美育代人社会文化改造、国民精神重塑这一宏大目标,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美育思想的主线。

C.我国审美教育体系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色,实现兼收并蓄。

D.应将美育当作传承文化、培养国民精神的工程,将其推向社会每个角落,以期提升社会的文化素养。

答案:C
解: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

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C项,“实现兼收并蓄”错误,表达“未然变已然”。

结合“我们的美育应充分吸纳传统文化内容,自觉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将西方的与民族的、古典的与现代的充分融汇起来,从民族角度观察世界,自现代眼光观照传统,形成既能包容人类文明的所有优秀成果,又能彰显我们民族文化特
色、体现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精神风貌的审美教育体系”分析,文中只是提出了我国审美教
育体系的构建方向。

故选C。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苏良嗣,京兆武功人。

祖振,周宕州刺史,建威县侯。

高宗时为周王府司马,王年少
不法,良嗣数谏王,以法绳府官不职者,甚见尊惮。

帝异之,选荆州长史
..。

帝遣宦者采怪竹江南,将莳上苑。

宦者所过纵暴,还过荆州,良嗣囚之,因上疏切谏,称:“远方求珍异以疲道路,非圣人抑已爱人之道。

又小人窃弄威福,以亏皇明。

”言甚切直。

疏奏,高宗下
诏慰勉,遽令弃竹于江中。

徙雍州
..,时书安石举明经,调乾封尉,良嗣器之。

关内饥,人相食,良嗣政上严,每盗发,三日内必擒,号称神明。

垂拱初,迁工部尚书,拜纳言,封温国公,留守西京,赏遇尤渥。

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鬻果蔬,储利佐公上。

良嗣
日:“公仪休一诸侯相,拔葵去织,未闻天子卖果蔬与人争利。

”遂止。

迁文昌左相
..、同凤阁鸾台三品。

遇薛怀义于朝,怀义偃蹇,良嗣怒,叱左右批其颊,曳去。

武后闻之,戒曰:“第出入北门,彼南衙宰相行来,毋犯之。

”永昌元年,安石迁雍州司兵参军。

良嗣当国,谓安石日:“大才当大用,徒劳州县可乎?”荐于武后,擢膳部员外郎。

载初元年,罢左相,加特进,仍知政事。

与韦方质素不平,方质坐事诛,引逮之。

后辨其非,良嗣悸,
谢不能兴,舆还第,卒,年八十五。

诏百官往吊,赠开府仪同三司
....、益州都督。

始良嗣为洛州长忠坐僚婿累下徒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在荆州时,州有河东寺,本萧餐为兄河东王所建,良嗣日:“江、汉间何与河东乎?”奏易之,而当世恨其少学云。

(选自《新唐书·苏良嗣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B.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剌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C.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D.始/良嗣为洛州长史/坐僚婿累/下徙冀州刺史/其人往谢良嗣/色泰定曰/不闻有累/
答案:B
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

如本题中,“始”译为“当初”,“始”后应断开,排除A项;“坐僚婿累”中的“坐”译为“……获罪”,“累”是
“连累”之意,而“下徙”译为“向下调职”,因而“累”后应断开,排除C项;“谢”译为“道歉、谢罪”,“色泰定”的主语是“苏良嗣”,因此应在“谢”后断开,排除D项。

故选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长史,最早设于秦代,唐代州刺史下亦设立长史官,名为刺史佐官,其实却无实职。

B.雍州,位于西北,与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合称九州。

C.左相,唐代开元时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相国,一般不理政事,文中的左相即是左相国。

D.仪同三司,始于东汉,指非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而给予与三公同等的待遇。

答案:C
解: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此类文化常识题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

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C项,“左右相国”错,应是“左右丞相”。

选项中的“左相即是左相国”错误。

相国,起源于春秋,初称之为相邦,是战国秦及汉朝廷臣最高职务。

汉王刘邦即汉王位后,后代为避讳改称相邦为相国。

“相国”与“丞相”是完全不同的,《史记》中记载了相国和丞相是同时并存的职务,而且相国地位高于丞相,后世沿袭。

文中的苏良嗣是参与政事的,因而“左相”应是“左丞相”而非“左相国”。

故选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良嗣为政严明,治理有方。

他严肃法纪,维护社会秩序,每次有盗贼出没,必能三日破案,被百姓称为神明;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不与民争利。

B.苏良嗣扣押皇使,直言切谏。

宦官借采办竹木之机到处恣行暴虐,后被苏良嗣扣押。

苏良嗣又上书称小人擅权,有损皇帝圣明。

皇帝抚慰他并下令将竹子投入江中。

C.苏良嗣任人唯贤,气量宽宏。

苏良嗣非常赏识韦安石,认为他不应当久做地方官;苏良嗣曾因连襟贪赃而遭受连累被贬官,其亲人来表达歉意,而他却毫无愠色。

D.苏良嗣擅改寺名,学识浅陋。

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督为纪念兄长所兴建,而苏良嗣却不知其来历。

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答案:A
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此类题答题时,注意对读选
项和原文,寻找时间、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

本题要求选出“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项,“数次劝谏皇帝要鼓励官员自给自足”于文无据。

文中“尚方监裴匪躬案诸苑,建言齋果蔬,储利佐公上”,而苏良嗣是持反对意见的。

故选A。

【参考译文】
苏良嗣,是京兆武功人。

祖父苏振,曾任后周宕州刺史,被封为建威县侯。

高宗时,(苏良嗣)任周王府司马,周王年少不守法度,苏良嗣多次劝谏周王,并把那些不称职的官员绳之以法,(因此)苏良嗣很被尊重和忌惮。

皇帝认为他与众不同,选他为荆州长史。

皇帝派遣宦官到江南采买怪竹,将在上苑种植。

宦官所经过的地方都骄纵残暴(地对待百姓),返回的途中经过荆州,苏良嗣把宦官囚禁了,接着上奏恳切劝谏,称道:“向远方求取珍贵奇.异之物导致沿路百姓疲惫不堪,这不是皇帝抑制自己仁爱他人的主张。

又由于小人私下弄权作威作福,而损害皇帝的英明。

”言语非常恳切正直。

奏章献上后,高宗下诏慰劳勉励他,立即下令把竹子丢弃到江中。

(苏良嗣)调任到雍州,当时韦安石因明经被举荐,调任雍州乾封县县尉,苏良嗣非常器重他。

关内闹饥荒,百姓中出现人吃人的现象,苏良嗣执政崇尚严罚,每次有盗贼出没,三日内一定被他所擒,当时人都称他为神明。

垂拱初年,升任工部尚书,授官为纳言,被封为温国公,作为西京留守,待遇十分优厚。

尚方监裴匪亲自督造各处园林,提出要卖掉园中的水果、蔬菜,储备钱财补贴王公大臣的建议。

苏良嗣说:“公仪休是一个诸侯的相国,却能拔除园中葵菜销毁织机,我从未听说过天子要卖水果、蔬菜来和百姓争利的事情。

”(这类事)就被制止了。

(苏良嗣)升迁为文昌左相、同风阁鸾台三品。

在朝堂遇到薛怀义,薛怀义傲慢无礼,苏良嗣大怒,命随从扇薛怀义耳光,拽他离开。

武.后得知后,告诫(薛怀叉)道:“你只管从北门出入,南衙是丞相往来之地,你不要去冒犯他。

”永昌元年,韦安石升任为雍州司兵参军。

当时,苏良嗣担任丞相,对韦安石道:“大才须当大用,怎么能在州县空耗力气呢?”他在武后面前举荐韦安石,将其提拔为膳部员外郎。

载初元年,(苏良嗣)被罢去左相之职,加官授予特进,仍参与政事。

因一向与韦方质不和,韦方质因获罪被诛杀,事件牵连到苏良嗣,朝廷将其逮捕。

后来辨明事情原委,苏良嗣因受到惊吓,惶恐不已,拜谢时晕倒在金殿上,被送回府邸,当日便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皇帝下诏命百官前往吊唁,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益州都督。

当初,苏良嗣作为洛州长史,曾因连襟贪赃被连累而被贬官为冀州刺史。

妻妹前去道歉,苏良嗣泰然自若,道:“我不知道你们连累了我什么。

”在荆州时,州中有一座河东寺,是西梁皇帝萧警为纪念兄长河东王萧誉所建的,苏良嗣(不知河东寺得名于河东
王,)道:“江、汉之间怎能称为河东?”他上奏皇帝,将河东寺改名,时人都认为他学问不够。

三、语言文字综合选择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常言“文如其人”,就是说一个人的性情、喜好等等会自然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文字和作者,非常相似。

如果作文之人风流倜傥,他的文章定如行云流水般一气呵成;如果作文之人不苟言笑,他的文章定然庄严肃穆,天然一般有威慑力。

()。

每当阅读先贤的书籍,常常忍不住或者为先贤的,或者为先贤的深刻思想,恨不得立马和他当面交流所得、畅所欲言。

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稍稍可以安慰的是,通过阅读先贤书籍,了解先贤的品性,知道先贤的喜好,体会到先贤的喜怒哀乐、嬉笑怒骂,自觉心意相通,感情更加贴近,未曾得缘一见,内心里却已把他当作最亲近的朋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休戚相关金玉良言拍手称快虽然
B.息息相关金玉良言拍案叫绝虽然
C.息息相关金科玉律拍案叫绝即使
D.休戚相关金科玉律拍手称快即使
答案:B
解: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

休戚相关:忧喜、祸福彼此相关联。

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息息相关:呼吸也相互关联。

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密切。

由语境可知此处是说文字和作者关系非常密切,所以应该用成语“息息相关”。

金玉良言:比喻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

金科玉律:原形容法令条文的尽善尽美。

现比喻必须遵守,不能变更的守则,信条。

根据下句里的“先贤的深刻思想”可知,此处应该为先贤的“非常宝贵的劝告或教诲”,所以应该用成语“金玉良言”。

拍手称快:拍掌叫好。

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拍案叫绝:是拍着桌子叫好。

形容非常赞赏。

可用于对某人的言语或佳作等。

此处根据语境是对“先贤的深刻思想”的赞赏,所以应该用成语“拍案叫绝”。

虽然,表转折;即使表假设,根据语境此处是表转折的意思,所以应该用“虽然”。

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所以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B.所以了解一个人,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

C.所以了解一个人,自然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同样的,熟读一个人的文章,就大约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

D.所以能够推断他文章的大体风貌,自然可以了解这个人;同样的,能够揣摩出这人的性格,自然可读懂他的文章。

答案:C
解: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的能力,重点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命题者在题干所给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根据文意,此句阐述的是“人与文”的关系,然后根据前文语境可知,先说了解人再说文章的顺序,此句也应该是先说人再说文章的顺序,所以只有C选项符合题意,故选C。

3.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修改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B.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C.然而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使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D.然而面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可逆转,所有的想法只能一人独对,与先贤言谈的美好景象惟有在梦中出现。

答案:D
解: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

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

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

A项,主语不一致B项缺少主语C项根据语境“先贤言谈”前面缺少介词“与”。

故选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