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以《秦兵马俑》的教学为例
《秦兵马俑》教案设计
《秦兵马俑》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时期、地理位置和发掘情况。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或实物,识别秦兵马俑的特点和艺术风格。
3. 学生能够分析秦兵马俑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搜集和整理关于秦兵马俑的相关资料。
2. 学生通过观察和比较,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提出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培养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2. 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增强保护意识。
3. 学生能够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
三、教学难点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以及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的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和实物标本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彩笔,用于记录和绘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或视频,引发学生对秦兵马俑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或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并在小组内进行分享。
3. 观察与分析:学生观察秦兵马俑的图片或实物,分析其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讨论秦兵马俑的价值所在。
4.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秦兵马俑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见解。
5. 展示与交流:每组学生代表进行汇报,分享小组讨论的成果,其他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
6. 小结与拓展: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并给出拓展学习的建议。
六、教学评价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描述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特点和价值。
2. 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展示对秦兵马俑艺术特点和创作手法的理解。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表现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以及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6篇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秦兵马俑》优秀教案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秦兵马俑》优秀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秦兵马俑》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凭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思考和发现。
2.初步对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和本表达特点进行体会、进行揣摩。
3.领会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体会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一、导入课题,激发情感1.同学们,祖国60华诞国庆大阅兵大家观看了吧,那真可以称为雄壮之师、威武之师。
你们见过一支地下的军队吗?这是一支“举世无双”的军队,它在地下沉睡了20xx多年,于1974年苏醒了,它就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
见过它的人,都好似穿越了时空隧道,将人们带到了秦朝的古战场。
它一出世,就被誉为“世界的第八大奇迹”。
2.板书课题。
“俑”就是古代殉葬用的'人形或兽形物,多为木制或陶制。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介绍兵马俑的?会读书的孩子,总是善于发现。
文中有一句话概括了全文,找一找,划下来。
●“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这个句子一方面介绍了规模宏大,另一方面介绍了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是的,兵马俑大到整体的军阵阵容,小到个性鲜明的各类型兵马俑,都是举世无双、绝无仅有的。
)三、学习“规模宏大”部分1.自由读课文第2自然段,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到规模宏大?抓住它,想象气势,然后读出来。
2.汇报:“宏大”就是宏伟壮观,气势磅礴。
作者是怎么介绍的?●预设一:抓住数字体会宏大。
⑴面积大:“20000平方米,相当于50个篮球场那么大。
”如果对篮球场还有些陌生的话,与我们的教室相比照,教室约50平方米,那么相当于多少个?(约400个教室)数量多:“近8000个”“6000多个”组成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秦兵马俑》的优秀教案设计
《秦兵马俑》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艺术和文化价值。
(2)培养学生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的整体认识。
(3)提高学生对兵马俑造型、服饰、表情等细节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运用比较分析法,让学生了解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价值。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合作学习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尊重和保护文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的历史、地理位置、规模等。
2.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造型、服饰、表情等方面的特点。
3. 兵马俑的文化价值探讨:反映出的秦代军事、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的背景知识,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
难点:兵马俑造型、服饰、表情等方面的细节分析和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的背景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
2. 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引导学生观察兵马俑的造型、服饰、表情等,进行分析讨论,总结特点。
3. 兵马俑的文化价值探讨: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兵马俑反映出的秦代社会情况,小组讨论后进行分享。
4.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兵马俑相关知识的学习。
五、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和所学知识,完成对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的介绍。
2. 选择一个兵马俑造型,分析其艺术特点和文化价值,写一篇短文。
3. 调查身边人对兵马俑的认识,了解文物保护意识的普及情况,提出建议。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他们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包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运用。
课文14《秦兵马俑》苏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1.字词教学: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内容理解: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兵马俑的历史、艺术价值。
3.写作技巧:剖析作者运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绘兵马俑的方法,指导学生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4.文化传承: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学生小组讨论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3.情感升华:强调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
(五)作业小结
1.作业布置: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作业,如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绘制兵马俑画作等。
2.作业反馈:教师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
3.作业展评:组织作业展览,让学生相究、合作、创新”为核心理念,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通过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兵马俑的历史、艺术价值,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反馈、激励功能,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
(二)问题导向
1.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兵马俑为什么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作者是如何描绘兵马俑的?”等。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
3.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拓展性问题,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秦始皇陵兵马俑》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继续深入探究秦始皇陵兵马俑的相关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模拟考古等手段,巧妙地创设了情境,让学生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壮观景象。这种情境教学法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学习法在本节课中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针对特定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小组成员相互交流、分享信息,共同完成任务。小组合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关注各小组的学习进度,适时给予指导和建议,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合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共同提高。
4.反思与评价环节的重视
本案例在课堂最后设置了反思与评价环节,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培养他们自我审视、自我完善的能力。同时,教师组织学生互相评价,提高他们的审美观念和鉴赏能力。教师的总结性评价则为课堂教学画上圆满句号,为学生后续学习指明了方向。
5.跨学科教学资源的整合
本案例充分整合了历史、美术等学科资源,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了解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内容。这种跨学科教学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使学生在多元文化的熏陶中成长。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本节课将采用情景创设的教学策略。通过多媒体展示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考古发掘视频、图片以及相关的历史资料,将学生带入一个仿佛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思考兵马俑背后的故事,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外,还可以让学生模拟考古发掘过程,亲身体验挖掘文物的乐趣,从而加深对秦始皇陵兵马俑的认识和理解。
“支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
“支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作者:胡秀娟来源:《小学教学参考(语文)》2014年第12期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
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
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的落后教育模式绑架的“被学习者”。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学习方式,即在学习伊始就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稔之后,再撤去这些“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一、“支架式”预习,让学生有章可循预习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高年级教材的篇幅、选材及信息量涉猎广泛,要想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如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感知与内化,思想内涵的提炼与升华,仅靠两到三个课时的集中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预习的手段将学习空间及时间向课前延伸。
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可是,尽管我们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真实预习水平却不能让人满意,他们情愿写十分钟不动脑筋的作业,也不愿做一分钟的深刻思考。
教师要以这种思维惰性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份学习预案,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案:(1)认识课后的所有生字,做到不借助音节也能认读,并使用工具书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出感情;(3)画出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或句子,并进行批注;(4)从写作方法来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在查阅各种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这样的预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预习的主线和范例,学生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也逐渐内化了预习的方法,有章可循。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doc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教材分析:《秦兵马俑》这篇课文是一篇文质兼美的状物类的散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和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教学目标:1、以读作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力求让学生“以读求悟,读中见悟”。
2、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认知水平,即关注学生阅读“期待视野”。
3、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词语解释:魁梧:(身材)强壮高大。
举世无双:人世间没有第二个。
形容极其稀有。
所向披靡:所向,指风吹到的地方;披靡,草木随风倒伏的样子比喻力量所达到之处,敌人望风溃散或一切障碍皆被清除。
昂首挺胸:仰着头,挺着胸。
形容坚定英勇的样子。
若有所思: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思的?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传神。
自学提示:课文着重表达介绍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和类型众多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激发起读者的民族自豪感。
本文介绍的重中之重还是类型和个性,因为这才能真正体现中华民族自古就有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雕塑艺术。
课文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作者对兵马俑的外观形象都进行了极生动的描绘,尤其是捕捉住了兵马俑的神态,描写得栩栩如生。
多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语言运用准确、生动。
阅读思考:1、这篇课文从哪两个方面介绍了兵马俑,这两个方面是通过哪句话连接起来的?2、课文从哪几个方面反映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3、课文那几节来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具体用了哪些词语来描写各种类型的兵马俑的?4、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观看录像。
1、教师先充满****地导入:举世无双的秦兵马俑是我国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它惟妙惟肖的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的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
《秦兵马俑》教案及评析:开拓学生视野,增强民族自信心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艺术和文化的杰出代表之一,它是中国四大奇迹之一,也是现代世界文化遗产。
秦兵马俑所蕴含的历史、艺术、文化价值,不仅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强民族自信心,也是培养学生爱国情怀、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途径。
本篇文章将结合秦兵马俑教案,对其教学意义和评析进行探讨。
一、秦兵马俑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发现过程、类型和内涵等;领会秦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纹饰艺术特色。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探究历史和文化的能力;培养学生文字表述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唤起学生爱国情怀,提高民族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教学内容(1)秦代历史背景(2)秦兵马俑的发现和特点(3)秦文化的精神内涵和纹饰艺术特色(4)秦兵马俑的价值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3、教学设计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讲授过程中可以穿插讲解、影像展示、团队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到秦兵马俑的神奇魅力。
(1)导入教师可以以一个问题作为引导,如:中国明星地图上,你最想去的地方是哪里?为什么?这个问题既可以引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也可以通过学生城市介绍的形式,引出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
(2)知识讲解在讲解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时,教师可以辅以图片、视频、实物等多种教学工具,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
(3)团队合作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让每个小组有一个秦兵马俑的主题,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形式展开调研报告,形成结论和做出讲解汇报。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能力和综合能力,也更好地体现了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4)学术互动在观摩秦文化展、参观博物馆等活动中,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与现场工作人员互动交流,谈论和解释文物的历史背景和艺术特色,让学生在互动中了解和感受更多的知识和文化。
二、教案评析秦兵马俑的教学是中小学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该教案的设计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秦文化艺术,并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探究和发现能力。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秦兵马俑》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他们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同时,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创设
4. 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方式,自主探究课文相关知识,提升信息素养。
(二)过程与方法
1.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内容,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2.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倾听、表达、沟通和协作,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直观地感受兵马俑的艺术魅力,增强他们的审美体验。
4. 分析课文中所表现的作者情感,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秦兵马俑的赞叹之情。
(三)学生小组讨论
1. 学生分成小组,针对老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
2. 问题一:课文中的兵马俑有什么特点?它们为什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3. 问题二:作者是如何通过描绘兵马俑来表达自己的情感的?
4.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老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拓展作业:查阅资料,了解其他世界文化遗产,与同学分享,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3. 课后反思:让学生反思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总结优点和不足,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一个脑袋,两个胳膊,两条腿,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我。
看似简单,却包含了
世间万物。
我是谁?
我为什么会出现在这个世界上?
我从哪里来?
我要到哪里去?
4. 鼓励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培养学生对中华文明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秦兵马俑教学案例:启迪学生历史文化意识
秦兵马俑教学案例:启迪学生历史文化意识引言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闻名的壮举。
它的发现震撼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并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历史之旅。
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利用这个宝贵的资产来为学生创造一个全新的历史教学氛围。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讨论如何利用秦兵马俑来启迪学生的历史文化意识。
背景历史课是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一环,尤其在中国,历史对于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国家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另外,国家教育部最近在提出课程改革方案,其中重点讨论了增强学生文化意识的问题。
因此,教育者也应该考虑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
秦兵马俑教学案例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采用秦兵马俑作为历史教学的案例。
秦兵马俑是中国古代的一项较为伟大的考古发现,它的发现极大地拓宽了我们对于秦朝历史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当最大程度地利用这个宝贵的资源。
建立学生对于秦兵马俑的基本认识在开始使用秦兵马俑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为学生建立起对于秦兵马俑的基本认识。
这包括讲解秦朝的历史背景以及发现秦兵马俑的历史过程。
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使用各种多媒体教育资源,包括图片、视频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前往陕西省秦始皇陵博物院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深入地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意义。
通过秦兵马俑的考察和研究,启迪学生的文化意识秦兵马俑不仅仅是一个古代考古发现的常规案例,它更是一段历史和文化的精华。
教育者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实地考察和研究秦兵马俑,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并探究一些关于这个文化资产的问题,例如:-这些兵马俑是如何被制造的?当时的技术水平如何?-这些兵马俑的意义是什么?历史上是如何使用的?-岁月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于这些兵马俑的损害如何?-如何保护这些文化遗产,让它们流传下去?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学生可以逐渐理解并深入认识秦兵马俑,同时也能够在整个过程中增强文化意识和历史意识。
《秦兵马俑》的教案设计
《秦兵马俑》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欣赏陶俑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1.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
2.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等方法,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 学生培养对历史、艺术的兴趣和热情,提高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秦朝的繁荣与灭亡,秦始皇陵的修建。
2. 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陶俑的制作流程,烧制技术。
3.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造型逼真,神态生动,陶俑的服饰、装备等细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和制作工艺。
2.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难点:1. 秦兵马俑制作工艺的细节和原理。
2. 培养学生对陶俑艺术特点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 采用小组合作探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秦兵马俑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教材、资料等,了解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艺术特点和欣赏方法。
4. 观察与分析:学生分组观察秦兵马俑的图片,分析其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秦兵马俑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点。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秦兵马俑的艺术价值。
7. 作业布置:学生绘制一幅秦兵马俑的素描画,提高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六、案例分析: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1. 教师展示秦兵马俑的考古发现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考古学家在挖掘秦兵马俑时的发现和过程。
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分析秦兵马俑的分布规律、排列方式,探讨秦兵马俑在当时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
[案例分享]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秦兵马俑的精神世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一直致力于寻找创新的教学方式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近年来,我选择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秦兵马俑的精神世界,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文化水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方面的探索和经验。
一、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要让学生深入秦兵马俑的精神世界,需要知道它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秦兵马俑位于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内,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品之一,始建于公元前247年,发掘于1974年。
整个兵马俑坑分为1号坑、2号坑、3号坑、4号坑,共计容纳万余件陶俑,并有数千件武器、铠甲等陪葬品。
秦兵马俑之成为举世闻名的文化遗产,不仅因为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价值,更因为它蕴含着深厚的思想和文化内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集中制的帝国,他的政治、军事、文化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人们通过秦兵马俑,可以了解到秦始皇时代的政治制度、官僚文化、军事思想等方面的内容,更能感悟到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勤劳智慧。
二、秦兵马俑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秦兵马俑所包含的历史和文化元素,是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内容。
我们可以通过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教学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和感受秦兵马俑的精神世界。
1、阅读与理解秦兵马俑的历史文化素材。
在教学中,可以选取包括秦兵马俑的历史资料、文化书籍、陶俑图片等在内的多种素材,带领学生认识秦兵马俑的特点、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
针对学生年龄和能力不同,可以有所区分地进行阅读和解读,从而达到较好的效果。
2、写作与创作秦兵马俑的相关作品。
在学习秦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感受和理解,进行写作和创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模仿《法华经》中的六种神通,以秦兵马俑陶俑为原型,自由发挥,进行文言文或现代文的创作;也可以让学生通过图片、陶俑等素材,进行形式多样的美术创作。
3、戏剧与表演秦兵马俑的历史戏曲。
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以秦兵马俑为背景的历史戏曲,如《陕西秦腔》、《兵马俑》等,通过演出、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理解戏曲的基本知识和特点,同时感受中国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
《秦兵马俑》的教案设计
《秦兵马俑》的优秀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包括历史、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2)培养学生对秦兵马俑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特点和价值。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艺术的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心。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热爱文化的态度。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
2.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
3. 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探讨。
4. 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艺术特点、历史价值和保护传承。
2. 教学难点: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和历史价值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秦兵马俑的相关知识。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深入理解秦兵马俑的价值。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安排:1. 第一课时: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
2. 第二课时: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
3. 第三课时:秦兵马俑的历史价值探讨。
4. 第四课时: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
教案内容待补充。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播放秦兵马俑的纪录片,引导学生初步了解秦兵马俑。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
4. 案例分析:(1)教师展示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学生分析案例,探讨秦兵马俑的价值所在。
5. 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1. 结合教材,深入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
2. 分析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思考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调查秦兵马俑的保护与传承现状,提出自己的建议。
秦兵马俑的教案范文
秦兵马俑的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历史意义及艺术特点。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掌握秦兵马俑的基本造型和装饰特点。
2.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观察力、思考力和创造力。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动手制作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
学生学会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创作。
二、教学内容:1. 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介绍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
2. 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阐述兵马俑在历史研究、考古学及文化艺术方面的价值。
3. 秦兵马俑的艺术特点:分析兵马俑的雕塑技巧、造型特点、服饰装饰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历史意义和艺术特点。
难点:对秦兵马俑艺术特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秦兵马俑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查阅资料,了解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
3. 课堂讲解:教师详细讲解秦兵马俑的历史意义和艺术特点。
4.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兵马俑的雕塑技巧和造型特点。
5. 实践活动:学生动手制作秦兵马俑的模型,提高动手能力。
6. 总结与反思: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对秦兵马俑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欣赏。
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秦兵马俑的背景知识、历史意义和艺术特点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3. 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4. 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程度。
六、教学资源:1. 图片素材:秦兵马俑的图片及视频资料。
2. 参考书籍:关于秦兵马俑的考古报告、艺术史书籍。
3. 制作材料:泥巴、画笔、颜料等手工制作工具。
七、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秦兵马俑的震撼图片,引发学生对兵马俑的好奇心,为后续学习打下兴趣基础。
2. 讲授背景:介绍秦始皇陵与兵马俑的发现过程,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背景。
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实现互动化学习
技术,原创文章,如有雷同请见谅。
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实现互动化学习近年来,随着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和企业开始利用技术打造课程体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而以《秦兵马俑》为主题的教学,则是一个非常适合进行互动化学习的领域。
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有助于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一种更为生动、直观的学习方式。
本文将详细介绍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实现互动化学习的相关技术和方法。
一、秦兵马俑秦兵马俑是中国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赵家村发现的一处秦代帝陵,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始建于公元前246年,历时38年,用来装饰帝陵、陪葬皇帝,有5000多件的陶俑和马车、兵器、马具等。
其中兵马俑群汇聚了当时国内最优秀的陶瓷厂的陶器匠的智慧和技艺,保存至今,是研究中国古代制陶、雕塑、历史和文化的重要遗址。
二、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的优势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可以为学生提供更为真实、直观的学习体验,具有以下优势: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可以为学生带来强烈的历史氛围和军事薰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增强学生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可以通过触摸、听觉、视觉等多种感官刺激,刺激学生的学习记忆和认知能力。
学生可以亲身体验陶俑和马车的制作方法和过程,更好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知识。
3.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在真实场景中开展《秦兵马俑》教学,可以鼓励学生自主探究、思考和发挥创造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三、实现互动化学习的相关技术和方法1.AR技术AR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结合起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将博物馆展厅和兵马俑群中的兵马俑场景还原到学生的真实场景中。
学生可以通过手机或平板电脑等AR设备,观看、交互和探索这些虚拟兵马俑,更加生动、直观地了解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知识。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秦陵兵马俑》优秀教学案例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这些问题既围绕课文内容,又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本案例注重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分享等形式,让学生在合作中共同探讨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策略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让他们学会倾听、尊重他人,培养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二)过程与方法
1.过程方面: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观看视频、讨论交流等途径,深入了解兵马俑的制作工艺、造型特点、历史价值等方面内容。
2.方法方面: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任务驱动法,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结合信息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丰富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4.反思与评价,促进自我提高
在教学过程中,案例强调了反思与评价的重要性。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收获和不足,以及组织学生互评,发现彼此的优点和不足,促进学生自我提高。同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反馈,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激发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努力。
5.知识拓展,关注文化遗产保护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发现现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展示兵马俑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兵马俑的宏伟壮观,引发他们对这一历史奇迹的探究欲望。同时,结合课本内容,设计富有情境性的导入语,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中。
打造活力课堂,提升语文素养——以《秦兵马俑》教学为例
·教育撷英·【摘 要】 小语课堂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课堂焕发勃勃的生机,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笔者认为,课前应该精心设计预习单,课中要用心设计导学单,优化课堂评价语言,平等对话,激发兴趣,充分唤醒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使课堂更具生机与活力,语文素养得以提升。
【关键词】 活力课堂;预习单;导学单;优化评价;素养提升一、精心布置预习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新课程标准解读中指出: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
一堂充满生机的课堂,一定是在有准备的心灵里才会生根发芽。
为了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教师应该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精心布置预习单,使得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例如,在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预习单。
打造活力课堂,提升语文素养——以《秦兵马俑》教学为例江苏省海门市能仁小学城北校区 苏建冲任布置了一项工作任务,要求各班根据本班实情,创建有特色的班级文化。
会后,我就安排班长及班委同学商议创建怎样的班级特色文化。
几天过去了,班长和班委也没有拿出可行的意见,眼看学校就要检查这项工作了,我感到有些焦急。
这时,我就想起以前在教六年级学生时创建班级文化的情境。
那时,我让学生制作精美的书法作品,抄写优秀的作文,并配上图案花边,制作成好看的手抄报样式。
我安排学生用透明胶带把它们张贴在墙壁上,分成“优秀书法作品展览”和“学生优秀作文展览”等栏目。
这些工作大都是学生自己努力完成的。
今年,我执掌五(3)班的帅印,当然要为五(3)班的荣誉而战。
我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更有创意的班级特色文化制作。
忽然,我想起我班的优秀学生写的“五个一固定作业”不错,今年不妨让学生制作成手抄报的形式,张贴在墙上展示一下供同学们阅览学习。
说干就干,有了这个想法,我就安排班长到校长室找德育主任王新老师领来50张A4纸,分发给班上十几个绘画、写字、作文比较好的同学绘画写字。
“支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以《秦兵马俑》的教学为例
“支架式”学习,学生自主学习的必由之路--以《秦兵马俑》
的教学为例
胡秀娟
【期刊名称】《小学教学参考》
【年(卷),期】2014(000)034
【总页数】1页(P72-72)
【作者】胡秀娟
【作者单位】江苏新沂市桥口小学 221400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合作学习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以《秦兵马俑》的教学为例 [J], 程云
2.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儿童自主学习力——以《秦兵马俑》一课教学为例 [J], 陈广东;
3.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三案六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必由之路 [J], 孙彩云
4.合作学习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以《秦兵马俑》教学为例 [J], 周玉培
5.合作学习理论在阅读教学中的实践——以《秦兵马俑》教学为例 [J], 周玉培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以《秦兵马俑》为例谈语文的自主学习
以《秦兵马俑》为例谈语文的自主学习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主体性,让他们充分发挥自我能力,在自主和合作中获得学习兴趣与学习效果,而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用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关照学生,精准把握每个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一、调动主体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传统教学中,我们也提倡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是我们的教学内容和侧重是固定的,不可能任由学生去发挥,让学生充分思考和表达,也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的兴趣、爱好。
因而,提倡的均衡、平等受教育的权利与机会也是很难较好实现的。
小学生有着活泼好动的习惯和喜欢表现展示自我的心理。
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可以按照学生的要求和喜好,以及教学实际的需要小组团团坐,让小组成员高效合作;可以两个小组对坐,对学习内容进行辩论。
这样,学生、老师之间实现面对面的交流,思考交往、多向交流更有效,学习的效果应该更好。
如在《秦兵马俑》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分别就秦朝的历史、秦朝的文化、兵马俑出现的原因意义等先去搜集资料,课上让小组派代表进行5分钟的汇报。
每个学生都能对这篇文章的大背景有所认识,也能生出对灿烂古文化的崇敬与赞美之情。
这里,我们允许小组成员补充,允许其他小组同学发问,允许他们有问题。
对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我们老师可以扼要点拨,还可以让他们课后去查资料进行解决,甚至辩论。
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们自由朗读,自己概括所读段落的内容,注意生字词的意思,谈谈该段落的写作方法和自己的思考和发现。
当然,这也可以是常规的预习作业。
如第一段的“在我国西安的临潼出土,它举世无双,是享誉世界的珍贵历史文物。
”可让几名学生带着情感去朗读,然后比较以怎样的语速和节奏去读,哪些词语要重读等等。
之后,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举世无双,为什么珍贵?”因为学生们有了自己课前的准备,他们可能会从历史性、文化性、制作的工艺等方面去思考,更能将课文中的一些内容作为自己的论据用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新沂市桥口小学(221400) 胡秀娟
现代教育理念提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教师转型为支援者、参与者。
可是通过对众多课例的观察,这个要求还有待实践。
出于多种原因,许多教师仍然以满堂灌的教育模式控制课堂的话语权,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给予的关注极少,课堂教学重知识的习得而非学习能力的习得,重结果而轻过程,在评价方式上也多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忽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
可以这样说,学生成为一个容器,离开了老师,学生便无法自己吸纳知识,成了被教师的落后教育模式绑架的“被学习者”。
笔者认为,要改变这一点,教师可以运用“支架式”学习方式,为学生搭建学习的支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支架式”学习方式,即在学习伊始就为学生提供操作的框架和学习范例,让学生在范例的引导下掌握学习方法,当学生熟稔之后,再撤去这些“支架”,放手让学生自己规划学习的方式和内容,搭建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学习支架”,循序渐进地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那么,如何为学生搭建“学习支架”,让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
一、“支架式”预习,让学生有章可循
预习在中高年级的学习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中高年级教材的篇幅、选材及信息量涉猎广泛,要想达到课堂教学预设的目标,如重点词句的理解,文章写作手法的感知与内化,思想内涵的提炼与升华,仅靠两到三个课时的集中讲解是不够的,教师必须借助预习的手段将学习空间及时间向课前延伸。
预习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可是,尽管我们深知预习的重要性,学生的真实预习水平却不能让人满意,他们情愿写十分钟不动脑筋的作业,也不愿做一分钟的深刻思考。
教师要以这种思维惰性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一份学习预案,
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如教学《秦兵马俑》一课时,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预案:(1)认识课后的所有生字,做到不借助音节也能认读,并使用工具书为生字组词;(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出感情;(3)画出课文中你认为重要的生字词或句子,并进行批注;(4)从写作方法来看,你有什么发现?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在查阅各种补充资料的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
这样的预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预习的主线和范例,学生既明确了预习的内容,也逐渐内化了预习的方法,有章可循。
二、“支架式”阅读,让学生有线可抓
阅读感悟,在众多的课堂中流于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一问一答,看似热闹,但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却毫无裨益。
教师需要精简教学预设,从整体着手,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共同思考,衍生出主线式的话题。
如教
学《秦兵马俑》一课时,当学生汇报交流了预习成果之后,教师可对重点段落的学习进行提示:(1)课文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呈现秦兵马俑的三大特点的?你能结合具体的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吗?(2)课文的谋篇方式给了你什么启示?(3)读了整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这样搭建整体支架,有助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明确学习同类型文章的思路,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通过整体布局,给学生梳理出清晰的框架,再遇到同类型的文章时,教师就可放手让学生自学了。
课文是个性化的,当然也要有个性化的解读,这样才能将课文学得更透彻,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深入。
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各种指导性支架,如《秦兵马俑》一文的特色是使用了多种说明方法,语言生动,描写细致。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比:“课文用了哪些方法来表现兵马俑的特点?如果没有这些方法,你觉得效果一样吗?”在对比中,学生领悟到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对展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类型众多、个性鲜明的必不可少;通过辨证的剖析,感悟到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支架式”拓展,让学生有法可用
适度拓展有助于学生语文综合性学习素养的提升,为他们的学习打开一扇窗,激发他们课外阅读的兴趣,增加人文底蕴,使他们透过窗子看世界,拓宽他们的语文视野。
支架式拓展,在课堂上主要应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留白,在留白处做文章,挖掘出更多的内涵。
如学生了解了众多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品之后,教师可提问“兵马俑还会有怎样的神态”,带领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仿照课文的语言模式刻画出自己心中的兵马俑。
另外,课文的构段方式也可以生长出拓展点,如“学习课文总分式的结构,介绍一处景点”等。
在课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迁移式的创作。
如学完《秦兵马俑》后,教师可以展示丰富的秦兵马俑辅助资料,引导学生说说还想了解哪些秦兵马俑的知识,使他们继续关注相关知识,使学习有持续力。
当然,我们还是应坚持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这样,在他们的心中,语文才是有趣的。
学生掌握预习之道之后,教师可以逐步放权给学生,让他们尝试着自己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主导自己的学习,让学习方案更完善,更适合自己,更利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