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ppt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本文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结合文章内 容具体分析。
举例 论证
运用战例,分别从攻和守的角度论证“天时不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 的重要性。
将“得道者多助”与“失道者寡助”进行对比,
对比 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与“多助之至,天 论证 下顺之”进行对比,强调了“得道”的重要性。
外城 围
句首语气词
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
得到,获得
这样却
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 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译文: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比如一座) 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 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必定有得 天时之处,这样却不能取胜,是因为天 时比不上地利啊。
示例: 治国、作战以及做任何事情,都要顺乎民心,合乎 正义,这样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失去民心, 注定是要失败的。
课堂小结 课文主旨
本文通过列举战争实例论证了“人和”的决定 性作用,得出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 断,表现了孟子推行“仁政”的治国主张。
课堂小结 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本文在论证结构上有什么特色?
逐层论证,层层深入。 文章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争实例, 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 出了“人和”的重要性;然后进一步类推阐述,表明 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 “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 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得道多助, 论证 失道寡助
战争 治国
攻方得天时而不胜 守方得地利而不胜
域民 固国 威天下
结论
得道者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者寡助,亲戚畔之
施行“仁政”
23 孟子三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学习目标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主要内容。 2.把握文章的论点、论据、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 等,体会孟子说理的特点。 3.正确理解并认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含 义,并从中得到应有的教益。
必备知识 走近作者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 战国时期邹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散文 家。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 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 有“亚圣”之称。他主张实行“仁政”, 推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 本思想。
必记字词
通假字
亲戚畔之 (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七里之郭(古义:外城。今义:姓氏) 池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 兵革非不坚利也(古义:兵器。今义:军人)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 方去,跟“来”相对)
一词多义 地利不如人和 (优势) 利 兵革非不坚利也 (锋利)
能够施行治国的正道,即行仁政 极点 背叛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
归顺,服从 少 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指能行仁政的君主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 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 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 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 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 天下人都会归顺他。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 (连)内外亲属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 要么不作战,(如果)作战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城墙
护城河
泛指武器装备 泛指粮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
放弃 离开
坚硬锋利 所以,因此
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
依靠
巩固
险要
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
锋利,锐利 之利。
震慑,威慑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 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 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 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 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所以 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 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都是作者的观点,哪句是本文的中心论 点?为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原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由这个中 心论点一步一步推出的,它反过来又可以论证中 心论点 “人和”的重要。
8.你认为孟子的观点在今天具有什么普遍意义?
①运用排比句式,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 要性。 ②运用对举句式,将“得道者”与“失道者” 的后果互相衬映,点明文章主旨,突出“仁 政”的重要性。
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 以兵革之利”这三个句子的顺序能否改变?为什么?
不能。 “域民”“固国”“威天下”是治国的三个阶段, 必须做好前一阶段的事,才有可能实现后一个目标, 它们之间是递进关系,因此不能改变顺序。
商汤伐夏桀,夏桀失道寡助,商汤得道多助。 周武王姬发伐商纣,商纣王失道寡助。 秦二世失道寡助,陈胜和吴广得道多助。 隋末杨广无道,各地农民起义,瓦岗军得道多助。 从古至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例子数不胜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了 解他的政治主张。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必备知识 创作背景
孟子生活的社会动荡不安,是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的战国时代。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孟子最早提出了 “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 主张实行“仁政”“王道”。孟子的这些思想、言论 及政治主张被记录在《孟子》一书中。
必备知识 文学常识
《孟子》
《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 记录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 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是儒家经典著作。其文 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故事 来说明复杂抽象的道理;语言明白晓畅,平时浅近,又 精炼准确。《孟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精读课文 分析讨论
1.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有哪些?最重要的 是什么?
天时 地利
最重要的是
人和
2.为了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 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别从哪两个角度 提出的?
从攻的角度
①环而攻城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
②城高兵利粮足 不守
从守的角度
地利不如人和ຫໍສະໝຸດ 3.文章第⑤⑥⑦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三里之城 (内城) 城
城非不高也 (城墙)
初读课文 自主学习
认真阅读课文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记录疑难问 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研 读探究时解决。
1.画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 2.标记出有疑问的地方,在旁边批注问题。
初读课文 疏通文意
及,比得上
内城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