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仲景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非肉芽肿性黏膜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呈连续性分布,累及直结肠,具有复发和缓解交替的特点,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多年来,中医药治疗UC取得良效,尤以仲景方治验最多。

本文汇总近5年仲景方对UC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为今后经方更好应用于临床提供有益参考。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经方;伤寒杂病论;综述
目前,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BD)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两种疾病。

UC是一种病因尚不明确的大肠黏膜的慢性炎症和溃疡性病变,呈连续性非节段性分布,多累及直乙结肠、左半结肠,主要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临床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目前认为,其发病与免疫、遗传、感染及精神因素等有关。

根据就诊人数呈逐步增加趋势,UC已成为我国常见消化系统疾病之一。

我国2012年IBD共识意见中提到中医药可治疗UC,并取得良好效果,其中尤以仲景方治验最多。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多次论及“下利”,实则包括痢疾和泄泻两病,但从原文“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下利,寸脉反浮数,尺中自涩,必圊脓血”中的“便脓血”、“下重”、“圊脓血”等字语,可知本病与泄泻不同。

《伤寒杂病论》为后世临证提供了治疗UC的诸多方剂,显效不衰。

兹就近5年来仲景方对UC治疗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进行汇总,为临床应用经方提供参考。

1清利方
1.1葛根芩连汤
葛根芩连汤最早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

原方由葛根、黄连、黄芩、炙甘草组成,具有清热除湿、升阳止泻的功效。

仲景将此方用于外感表证误下,里热
夹表邪下利证。

清造大椿《伤寒论类方》云:“因表未解,故用葛根;因喘而利,故用芩、连之苦以泄之坚之。

芩、连、甘草为治痢之主药。


汪氏等[1]用葛根芩连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UC,总有效率为91.30%,复发率也明显降低,说明中西医结合疗效佳。

另外亦有单用中药治疗的案例。

王氏等[2]用葛根芩连汤加味口服合用锡类散灌肠,结果近期治愈率为13.04%,总有效率73.91%,且未出现不良反应。

清肠栓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院内制剂,临床治验颇丰。

卢氏等[3]以加味葛根芩连汤联合肛塞清肠栓治疗轻中度UC患者,总有效率为96.67%,尤其在改善里急后重和黏液脓血便方面效果明显。

UC病变部位多为远端结肠,故内外合治成为目前临床上治疗UC的主要方法。

实验研究发现,葛根芩连汤可明显降低大鼠结肠组织胃动素、P选择素、血管活性肠肽,升高结肠平滑肌线粒体跨膜电位,去黄芩或甘草后与全方作用相当,提示本方最重要的药组是葛根、黄连、炙甘草的组合,通过恢复大鼠肠绒毛、丰富胞浆黏液颗粒、修复上皮细胞和线粒体结构及加强杯状细胞分泌保护因子,进而重建和修复结肠黏膜及恢复平滑肌功能[4-6]。

另外,本方可降低大鼠结肠黏膜组织形态学及病理评分,下调血清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 (Bcl-2)、转化生长因子-β1、结肠Bcl相关X蛋白(Bax),上调结肠Bcl-2,从细胞凋亡因子方面阐释其治疗UC的作用[7-8]。

1.2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和《金匮要略唠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白头翁汤主之”,原方由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组成。

此方仲景用治热毒下利,可达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止痢之功。

清樠昂《医方集解》云:“白头翁苦寒能入阳明血分而凉血止痢,秦皮苦寒性涩,能凉肝益肾而固下焦,黄连凉心清肝,黄柏泻火补水,并能燥湿止痢而厚肠,取寒能胜热,苦能坚肾,涩能断下也。


俞氏等[9]用白头翁汤加减治疗UC患者129例,总有效率为93.80%,不良反应少。

用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治疗UC效果亦彰。

李氏等[10]观察白头翁汤灌肠可明显降低症状及结肠镜下黏膜积分,总有效率为96.20%。

赵氏等[11]在灌肠基础上结合穴位埋线治疗65例轻中度湿热蕴结型UC患者,结果可明显改善患者腹痛、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等症状。

实验研究表明,白头翁汤可下调患者血清中促炎因子白细胞介素(IL)-6、IL-8,增加抑炎因子IL-10、中性粒细胞凋亡率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提示其可能通过诱导中性粒细胞凋亡,调节细胞因子平衡,从而发挥缓解UC的作用[12-13]。

另有研究显示,白头翁汤可以恢复硫酸葡聚糖钠诱导结肠炎小鼠肠道中下降的miR-19a的表达水平,减轻疾病的活动程度[14]。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本方具有较好的抗炎止痢效果,可明显抑制志贺氏菌、施氏菌、抗阿米巴原虫、抗炎、增强免疫能力、抗溃疡等作用[15],提示白头翁汤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抗炎杀菌等减轻炎症,修复溃疡,缓解UC病情。

可见,白头翁汤治疗UC呈现多途径、多方向、多靶点的特性。

1.3黄芩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由黄芩、芍药、甘草、大枣组成。

仲景以此方治疗伤寒下利。

《疠疡机要》更名黄芩芍药汤治痢,张洁古加减此方化裁为芍药汤治痢。

现今临床上应用颇多。

清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提及此方云:“热气内淫,黄芩之苦,可以清之;肠胃得热而不固,芍药之酸,甘草之甘,可以固之。


宋氏等[16]用SASP加用黄芩汤颗粒剂治疗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活动期患者,可明显提高临床有效率,且单用本方维持治疗缓解期患者,效果肯定。

于氏等[17]发现黄芩汤与SASP临床疗效及结肠镜下治疗有效率相当。

因此认为,鉴于西药的不良反应,临床上可选用效果可靠、不良反应小的中药作为替代治疗。

郑氏等[18-20]系统研究了黄芩汤治疗UC模型大鼠,发现其可明显降低结肠中CD4+调节性T细胞及CD28、OX40的表达和肥大细胞数目及脱颗粒率,对CD152则无明显影响;亦可明显降低血清和结肠中花生四烯酸(AA)代谢物致痛因子前列腺素E2(PGE2)、致肠壁水肿因子LTB4、引起局部循环障碍的血小板活化因子、环氧化酶2和血清IL-6的表达,说明黄芩汤通过能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及共刺激分子,降低炎症物质释放及AA代谢物,达到治疗UC的目的。

黄芩汤还能降低湿热型UC大鼠干扰素-γ、IL-12,升高IL-4和IL-10的表达,调节Th1和Th2类细胞因子之间的平衡[21]。

综上,黄芩汤可调节湿热型UC的T细胞免疫紊乱,这可能是本方治疗该病的免疫学机制之一。

2温中方
2.1理中汤
理中汤见于《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全方由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组成。

本方仲景用于治疗霍乱里寒证。

清樠昂《医方集解》中论及此方谓:“此足太阴药也。

人参补气益脾,故以为君;白术健脾燥湿,故以为臣;甘草和中补土,故以为佐;干姜温胃散寒,故以为使。

以脾土居中,故曰理中。

”UC中医病机多为本虚标实,脾虚湿盛所致,脾虚日久及肾,终至脾肾阳虚。

本方正切中UC病机。

临床研究表明,用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味治疗UC可以明显改善内镜及病理学评分,有效率达92.10%;能明显下调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8,升高IL-10水平[22]。

孙氏等[23]用理中汤合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62例UC患者,结果临床治愈27例,基本治愈17例,好转1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3.50%。

2.2黄芪建中汤
本方出自《金匮要略血虚劳病脉证并治》“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原方由黄芪、白芍、桂枝、生姜、饴糖、大枣、甘草组成。

本方温中补虚,用治气血不足之腹痛、虚劳等证。

有报道,黄芪建中汤联合美沙拉嗪治疗UC患者40例,总有效率92.5%,治疗后肠炎症活动指数(DAI)评分明显降低[24]。

赵氏[25]用加味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30例UC患者,结果痊愈17例,好转1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7%,也可明显降低DAI评分。

3和解方
3.1四逆散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原方由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组成,用于阳郁厥逆证。

清樠昂《医方集解》认为本方“用枳实泄结热,甘草调逆气,柴胡散阳邪,芍药收元阴,用辛苦酸寒之药以和解之,则阳气散布于四末矣”。

本方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脾的功效,目前多用于肝郁脾虚型UC的治疗。

徐氏等[26]用四神丸联合四逆散治疗肝郁脾肾阳虚型UC患者42例,疗效与西药相当。

胡氏等[27]以四逆散合平胃散治疗活动期UC患者60例,发现可明显增强临床疗效,改善内镜下黏膜改变(水肿、充血、修复情况等),对黏膜出血、颗粒增粗、糜烂及溃疡等疗效显著。

卢氏等[28-29]从核因子κB(NF-κB)通路研究四逆散及其各药配伍对UC的治疗,发现四逆散可下调结肠NF-κB、IL-1βmRNA表达,降低血清和结肠中IL-1β、IL-6、IL-17、TNF-α水平,增加IL-4、IL-10、IL-13水平,刺激受损胸腺的细胞增殖,增加脾质量。

说明四逆散可调节促炎因子和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调节机体免疫器官,改善UC的免疫调节功能。

但以四逆散全方为佳,拆方后效果不佳,这为临床应用经方提供了实验依据,也提示临证使用时应尽量用原方。

3.2半夏泻心汤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和《金匮要略唠吐哕下利病脉证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原方由半夏、黄芩、干姜、人参、炙甘草、黄连、大枣组成。

仲景以本方治疗寒热错杂、升降失常之呕利。

明吴昆《医方考》云:“泻心者,泻心下之邪也。

姜、夏之辛,所以散痞气;芩、连之苦,所以泻痞热;已下之后,脾气必虚,人参、甘草、大枣所以补脾之虚。

”目前临床上取本方“辛开苦降”法,用于寒热错杂、虚实夹杂、胃肠同病的UC治疗。

彭氏[30]用半夏泻心汤联合SASP治疗64例UC患者,有效率为93.50%。

裴氏等[31]对临床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UC进行Meta分析,提示其可提升总有效率,且不良反应少。

但鉴于中医临床辨证论治及相关条件的限制等,要做到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仍存在诸多问题,这是中医循证医学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验研究表明,半夏泻心汤可升高UC模型大鼠的CD8+调节性T细胞,对CD4+调节性T细胞无明显影响,可调节CD4/CD8平衡[32]。

与四神丸合用加减干预UC模型大鼠,发现其呈剂量依赖性下调结肠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合酶和TNF-α[33]。

目前认为,P物质(SP)刺激肠蠕动,舒血管肠激肽刺激肠液分泌,而半夏泻心汤可明显降低二者分泌水平,抑制肠平滑肌兴奋,减慢肠蠕动及肠分泌,从而缓解腹痛、腹泻等临床症状[34]。

说明半夏泻心汤可以从免疫、氧化应激及调节胃肠激素等方面,通过神经-免疫-内分泌系统调节胃肠道分泌和运动,修复胃肠黏膜屏障,减少黏膜炎性细胞浸润,促进溃疡愈合。

3.3乌梅丸
本方出自《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蛔厥者,乌梅丸主之。

又主久利”,原方由乌梅、细辛、干姜、黄连、当归、附子、蜀椒、桂枝、人参、黄柏组成,用于治疗脏寒蛔厥或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下利证。

目前,本方广泛用于治疗本虚标实、寒热错杂、阴阳不相顺接等病证,如寒热错杂型UC。

刘氏等[35]以乌梅丸治疗118例患者,结果临床治愈率为67.80%,总有效率为83.10%。

马氏[36]用乌梅丸治疗30例UC患者,发现可明显降低腹泻、腹痛、脓血便、下坠感等主要症状,降低镜下结肠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积分。

口服乌梅丸能显著降低UC患者血清IL-6、IL-8、TNF-α水平[37]。

提示乌梅丸可能通过调节细胞因子而发挥作用,目前对乌梅丸的调节信号通路也在进行深入的研究。

有报道,乌梅丸可明显降低UC模型大鼠结肠中CD44、IL-8水平,升高IL-13水平,阻断炎症的放大效应而达到抗炎效果,其可升高大鼠淋巴细胞β-arrestin2、β2肾上腺受体的表达,降低结肠黏膜中NF-κB水平,发挥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保护结肠黏膜[38-39]。

研究显示,乌梅丸可改善UC模型大鼠结肠黏膜病理学情况,明显降低大鼠死亡率、体温、脾指数,增加体质量,降低结肠TNF-α、IL-1、PGE2含量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IL-10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但单纯温热药或寒凉药存在治疗效果的偏倚,反之寒热配伍后则能抵消这种不利的作用[40]。

可见,乌梅丸可从NF-κB炎症通路、免疫调节及氧化应激等多方面发挥治疗UC的作用,但效果以全方最好,这再次说明经方原方的有效性。

4收涩方
桃花汤来源于《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和“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全方由赤石脂、粳米、干姜组成,仲景用此方治疗少阴下利。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云:“涩可去脱,赤石脂之涩,以固肠胃;辛以散之,干姜之辛,以散里寒;粳米之甘以补正气。


冀氏[41]用桃花汤加味治疗UC患者52例,总有效率达96.15%。

刘氏[42]用桃花汤加味治疗UC患者36例,结果症状体征完全消失32例,缓解3例,无效1例。

临证遇久泻久痢或滑脱不禁者,遣方用药时加此方化裁应用,可治疗各种证型UC。

另外,久病多瘀,故临床也有用桃花汤配合生化汤加味治疗UC者,取活血化瘀并温中涩肠之意。

5解表方
小青龙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原方由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细辛、桂枝、半夏、甘草组成,这是仲景设立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的名方。

临床上,小青龙汤多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尤适用于外寒内饮证。

外寒伏内,阳不化液,积而成饮,留于肠胃,故谈氏等[43]用小青龙汤
加减治疗腹泻型UC患者46例,结果治愈29例,显效13例,有效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65%,治疗后症状积分明显降低,不良反应也可通过调整药味的剂量及配伍而改善,疗效肯定。

6消导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原方由薏苡仁、附子、败酱草组成,用以治腹痈有脓者。

清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云:“薏苡破毒肿,利肠胃为君;败酱一名苦菜,治暴热火疮,排脓破血为臣;附子则假其辛热以行郁滞之气尔。

”三者相合,共达健脾祛湿、破血排脓、利水消肿之功。

曹氏[44]用本方加味煎取汤汁以口服与灌肠不同给药方式治疗UC患者,发现灌肠总有效率为91.31%,口服总有效率为85%。

提示中医治疗UC灌肠效果优于口服。

王氏[45]用本方配合中药灌肠治疗UC,不仅在综合、临床症状及肠黏膜病理组织学等方面疗效肯定,且未观察到不良反应。

目前临床单用此方者少,多借方意,与他方加减用之,证见黏液脓血便为甚,有湿热征象时,加用薏苡仁、败酱草亦收良效。

7小结
UC属中医“肠澼”、“泄泻”、“痢疾”等范畴。

我国2010年《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诊疗指南》中将UC分为6种证型,但由于临床辨证论治见仁见智及相关条件的限制等,要达到高质量的随机对照研究仍存在诸多困难。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UC的经方尚有许多,如桂枝人参汤、芍药甘草汤、当归芍药散、真武汤、生化汤等,但迄今临床和实验研究相对不足。

仲景方历经千百年的临床使用,疗效卓著。

所以,临证尽量用原方,但应随机应变,适当加减,不可拘泥。

总之,仲景方从多途径、多靶点治疗UC,在热门研究领域中发挥着独特作用,学习研究和发掘应用仲景方治疗UC,仍具有很大潜力和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汪萍波,赵杏芳.葛根芩连汤联合柳氮磺胺吡啶保留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1,9(1):131-132.
[2] 王云清,陈建林,陈锦锋.中医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观察[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78-79.
[3] 卢璐,袁建业,费晓燕,等.加味葛根芩连汤结合肛塞清肠栓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3,21(2):60-63.
[4] 文颖娟.葛根芩连汤及其拆方对UC大鼠结肠平滑肌线粒体跨膜电位的影响[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35(6):68-73.
[5] 文颖娟,苗海东,张喜德,等.葛根芩连汤及其拆方对UC大鼠MTL、VIP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6):637-639.
[6] 文颖娟,苗海东.葛根芩连汤及其拆方对UC大鼠P选择素及结肠黏膜超微结构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2,23(3):635-636.
[7] 王浩,徐明,王思程.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血清Bcl-2、TGF-β1的影响[J].四川中医,2011,29(11):12-14.
[8] 王浩,徐明,张广新,等.葛根芩连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大鼠结肠黏膜Bcl-2、Bax的影响[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1):3-4.
[9] 俞志琦,庞桂华.白头翁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129例[J].陕西中医2011,32(8):1011-1012.
[10] 李小朋,郭德良.白头翁汤加减灌肠治疗湿热内蕴型溃疡性结肠炎78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2,18(7):49-50.
[11] 赵红波,吴晓晶,杨云,等.加味白头翁汤肠内滴注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溃疡性结肠炎33例临床观察[J].中医杂志,2012,53(24):2112-2114.
[12] 孙政,祝斌.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PMN凋亡和IL-6、IL-8的影响[J].广东医学院学报,2010,28(4):378-379.
[13] 李森娟.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CD4+CD25+Treg细胞、IL-10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12,47(2):107-108.
[14] 周鹏志,刘凤斌,罗琦,等.白头翁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小鼠肠道miR-19a表达的影响[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1597-1599.
[15] 王瑞锋,王雪.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J].中医学报,2010, 25(2):270-271.
[16] 宋雨鸿,贺亮,拾慧,等.黄芩汤颗粒剂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33(2):159-160.
[17] 于小凤,吕行政,董委波.黄芩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9):1510,1529.
[18] 郑学宝,封艳玲,刘洪波,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CD4+T细胞及其共刺激分子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169-172.
[19] 郑学宝,戴世学,邹颖.花生四烯酸代谢物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
表达与调节[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4-17.
[20] 郑学宝,刘洪波,封艳玲,等.肥大细胞在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的表达与黄芩汤的调节[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2):252-255.
[21] 邹颖,迟宏罡,戴世学,等.黄芩汤对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11):2608-2611.
[22] 杜波,王婧.四神丸合理中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76例[J].中医杂志,2011,52(20):1778-1779.
[23] 孙新云,闻乐,徐风毅.理中汤合薏苡败酱散加减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62例[J].四川中医,2011,29(12):78-79.
[24] 陆宇峰,薛育政,刘宗良,等.黄芪建中汤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J].江苏医药,2010,36(22):2715-2716.
[25] 赵莹.60例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34-35.
[26] 徐连登,张宇霞,郑献敏.四神丸合四逆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42例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2,32(5):483-484.
[27] 胡剑卓,邹君君,陈跃飞,等.四逆散合平胃散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4):32-33.
[28] 卢健,范颖,王丽娜,等.四逆散调控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细胞因子网络的实验研究[J].微循环学杂志,2012,84(2):89-90.
[29] 卢健,范颖,马骥,等.四逆散及不同配伍干预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6):109-112.
[30] 彭红琼.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溃疡性结肠炎64例[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3):1377-1378.
[31] 裴强伟,孙志翠,宋小莉,等.半夏泻心汤及其加减方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疗效和安全性的系统评价[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14):290-294.
[32] 宋小莉.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T细胞亚群CD4、CD8的影响[J].微循环学杂志,2011,80(2):97-99.
[33] 秦建梅,程小丽,安方玉,等.半夏泻心汤合四神丸加减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NO、NOS及TNF-α的影响[J].甘肃中医,2010,23(6):29-32.
[34] 王营,李晓军.半夏泻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模型胃肠激素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31(14):2715-2716.
[35] 刘茂君,周彩霞,柏江锋.乌梅丸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118例[J].陕西中医,2009,30(9):1151.
[36] 马奎军.乌梅丸加减方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寒热错杂型30例[J].中医药临床杂志,2011,23(8):709-710.
[37] 姚民武,李保良,黄水清.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IL-6及IL-8含量的影响[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0,5(8):2188-2189.
[38] 余欣.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黏附分子-44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2,20(8):371-372.
[39] 余欣,邱明义,刘建军,等.乌梅丸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组织白细胞介素8及13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11,19(3):172-174.
[40] 闫曙光,周永学,惠毅,等.乌梅丸拆方对TNBS诱导大鼠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2,27(4):890-895.
[41] 冀文鹏.桃花汤加味治疗溃疡性结肠炎52例[J].中医研究,2011, 24(9):39-41.
[42] 刘爱真.经方桃花汤治疗久痢36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0,8(1):28.
[43] 谈华南,马春玲,彭付妮.小青龙汤加味治疗腹泻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46例[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80.
[44] 曹景龙.薏苡附子败酱散加味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9(21):103.
[45] 王春成.加味附子薏苡败酱散合并锡类散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86例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09,24(7):1354-1355.
(收稿日期:2013-12-26)
(修回日期:2014-01-06;编辑:梅智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