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届惠州市华罗庚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届惠州市华罗庚中学高三语文第四次联考试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现代文阅读I(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历八月,是庄稼人一年中美好的时光。
不冷不热,也不饥:走到山野里,手脚时不时就碰到了果实上。
秋收已经拉开了序幕:打红枣、割小麻、摘豇豆、下南瓜……庄稼人孙少安的心情和这季节一样好。
真是他自己也难以相信,几年前他梦想过的一种生活,現在开始变成了現实。
一群人穷混在一起的日子终于结束了,庄稼人的光景从此有了新的奔头。
谁说这责任制不好?看看吧,他们分开オ一两个月,人们就把麦田种成了什么样子啊!秋庄稼一眼就増添了多少成色!庄稼人不是在地里种庄稼,而是象抚育自己的娃娃。
最使大伙畅快的是,农活忙完,人就自由了,想干啥就能干啥;而不必象生产队那样,一年四季把手脚捆在土地上,一天一天磨洋工,混几个不值钱的工分。
庄稼人也愿意活得自由啊!谁愿意一年到头牛马般劳动而一无所获呢?人们在土地上付出血汗和艰辛,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幸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
少安感到,他父亲的脸上也显出了他过去很少看见的活色。
一年多前,当他像现在一样把队分开的时候,父亲曾多么担心他栽跟头呀!好,现在老人放心了,因为上面有人支持让这样搞哩!
在他们这个责任组时,父亲实际上成了领导人。
二爸一开始不愿“走资本主义道路”,牛着不出山,他没办法,父亲就到田家圪崂吼着骂了一通,二爸也就无可奈何的被吆起身了。
对于二爸来说,大队的常年基建队已经解散,他要是不在责任组劳动,就没处去干活了--归根结底,他是农民,还拉扯着三个娃,不劳动一家人吃啥呀?
少安家里眼下还没有什么大变化。
老祖母八十二岁,仍然半瘫在炕上;母亲头发已经半白,但也没什么大病,照常象过去一样门里门外操劳;弟弟少平还在村里教书,今年二十ー岁,完全成了大人:小妹兰香去年考入了原西县高中--让全家骄傲的是,她考高中考了全县第三名。
他们家里最大的煎熬,仍然是他大姐一家。
罐子村实行责任组后,他姐夫王满银就跑了出去。
说是做生意,可这二流子两手空空,谁知到什么地方瞎逛荡去了。
政策一宽,社会一松动,有些农民已经开始脱离土地,向外地和城镇流去。
这些人大部分出去就是靠カ气和手艺挣钱:也有些人鬼知道靠什么手段谋生呢。
他们村金俊文的大儿子金富,半年前就出走了,至今都杳无音讯,连家里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里。
少安知道,他姐夫屁股一拍走了以后,那个家就又得靠姐姐一个人来操磨了。
猫蛋今年八岁,已经在罐子村小学上二年级;狗蛋也已经六岁,明年就该上学了。
可是他们不务正业的父亲丢下他们和母亲不管,一个人到外面逛世界去了--真是作孽!
孙少安自己的家庭仍然是幸福的。
他和秀莲从结婚到现在,一直保持着热烈的恋爱。
据说有了孩子,两口子感情就要减少一些,而分散给了孩子。
但是虎子降生以后,他两个的感情似乎倒更深了。
是啊,仔细地品味,人生是多么美妙,又是多么神秘--这样一个活蹦乱跳的小东西,竟是两个人共同创造的!他和她,通过这个娃娃,更意识到他们是完全融合在一起了。
当他们共同疼爱孩子的时候,相互看一眼对方,心间就会淌过那永不枯竭的、温暖的感情的热流。
有孩子以后,秀莲就更不讲究自己的穿戴,经常是一身带补钉的衣服。
少安记得他很小的时候,那时还年轻的母亲就是穿着这样一身缀补钉的衣裳。
像土地一样朴素和深沉的母亲啊!想起来就让人温暖,让人鼻根发酸。
少安很喜欢妻子这身打扮,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记住这样一个母亲的形象……
责任组实行以后,所有组的麦田比往年生产队种得又好又快;而且秋田也比往年多锄了一遍。
金家湾和田家圪崂毗邻的地块,庄稼看起来明显地有了高低之差。
东拉河西岸的劳动热情空前地高涨。
孙少安尽管还是名义上的生产队长,但实际上田家圪崂现在有了十几个队长,甚至每一个农民都成了队长。
早晨,再也不用孙少安派活和催促了,许多人现在出山都走到了他的前头!
农历八月,麦子种毕,又停了锄务,而大規模的秋收还没开始,田家地的庄稼人多少年来破天荒第一次消闲了。
好,人们开始有时间赶集上会,做点小生意;手巧的庄稼人,鼓弄起了家庭副业。
眼下,少安还没有这份心。
责任组的活是没什么可做了,他就又一头扑在了自留地里。
做起圪塄帮畔,想多整出一块平地来,明年扩大蔬菜种植。
(节选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1.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以农村刚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为背景展开叙写,弱化情节,注重以孙少安的视角来展现农村发生的变化。
B. 小说在农民生活的背后有着丰富的内容,既有对社会变化的喜悦,也有一丝担忧,是转型期中国社会的一面镜子。
C. “那是应该收获欢乐和李福,而不是收获忧虑和苦痛的……”既表达了眼前的幸福之情,也体现了对过去的反思。
D. 小说多处成功使用对比手法,如父亲和二爸的对比、父亲自身前后的对比以及孙少安自己家庭情况变化的对比等。
2. 小说中孙少安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3. 小说开篇写农历八月是庄稼人的美好时光,结尾又写农历八月农村的相关内容,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是谁扼杀了哀愁?
迟子建
①现代人一提“哀愁”二字,多带有鄙夷之色。
好像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了,哀愁就得像旧时代的长工一样,卷起铺盖走人。
于是,我们看到的是张扬各种世俗欲望的生活图景,人们好像是卸下了禁锢自己千百年的镣铐,忘我地跳着、叫着,有如踏上了人性自由的乐土,显得那么亢奋。
②哀愁如潮水一样渐渐回落了。
没了哀愁,人们连梦想也没有了。
缺乏了梦想的夜晚是那么的混沌,缺乏了梦想的黎明是那么的苍白。
③也许因为我特殊的生活经历吧,我是那么的喜欢哀愁。
我从来没有把哀愁看做颓废、腐朽的代名词。
相反,真正的哀愁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情怀,是可以让人生长智慧、增长力量的。
④哀愁的生长是需要土壤的,而我的土壤就是那片苍茫的冻土。
是那种人烟寂寥处的几缕鸡鸣,是映照在白雪地上的一束月光。
哀愁在这样的环境中,悄然飘入我的心灵。
⑤我熟悉的一个擅长讲鬼怪故事的老人在春光中说没就没了,可他抽过的烟锅还在,怎不使人哀愁;雷电和狂风摧折了一片像蜡烛一样明亮的白桦林,从此那里的野花开得就少了,怎不令人哀愁;我期盼了一夏天的园田中的瓜果,在它即将成熟的时候,却被早霜断送了生命,怎不让人哀愁;雪来了,江封了,船停航了,我要有多半年的时光看不到轮船驶入码头,怎不叫人哀愁!
⑥我所耳闻目睹的民间传奇故事、苍凉世事以及风云变幻的大自然,它们就像三股弦。
它们扭结在一起,奏出了“哀愁”的旋律。
所以创作伊始,我的笔触就自然而然地伸向了这片哀愁的天空,我也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
我发现哀愁特别喜欢在俄罗斯落脚,那里的森林和草原似乎散发着一股酵母的气息,能把庸碌的生活发酵了,呈现出动人的诗意光泽,从而洞穿人的心灵世界。
他们的美术、音乐和文学,无不洋溢着哀愁之气。
比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柴可夫斯基的《悲怆交响曲》、艾托玛托夫的《白轮船》、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阿斯塔菲耶夫的《鱼王》等等,它们博大幽深、苍凉辽阔,如远古的牧歌,凛冽而温暖。
所以当我听到苏联解体的消息,当全世界很多人为这个民族的前途而担忧的时候,我曾对人讲,俄罗斯是不死的,它会复苏的!理由就是:这是一个拥有了伟大哀愁的民族啊。
⑦人的怜悯之心是裹挟在哀愁之中的,而缺乏了怜悯的艺术是不会有生命力的。
哀愁是花朵上的露珠,是撒在水上的一片湿润而灿烂的夕照,是情到深处的一声知足的叹息。
可是在这个时代,充斥在生活中的要么是欲望膨胀的嚎叫,要么是麻木不仁的冷漠。
此时的哀愁就像丧家犬一样流落着。
生活似乎在日新月异发生着变化,新信息纷至沓来,几达爆炸的程度,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疲于认知新事物,应付新潮流。
于是,我们的脚步在不断拔起的摩天大楼的玻璃幕墙间变得机械和迟缓,我们的目光在形形色色的庆典的焰火中变得干涩和贫乏,我们的心灵在第一时间获知了发生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的新闻时却
变得茫然和焦渴。
⑧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
密集的生活挤压了我们的梦想,求新的狗把我们追得疲于奔逃。
我们实现了物质的梦想,获得了令人眩晕的所谓精神享受,可我们的心却像一枚在秋风中飘荡的果子,渐渐失去了水分和甜香气,干涩了、萎缩了。
我们因为盲从而陷入精神的困境,丧失了自我,把自己囚禁在牢笼中,捆绑在尸床上。
那种散发着哀愁之气的艺术的生活已经别我们而去了。
⑨是谁扼杀了哀愁呢?是那一声连着一声的市井的叫卖声呢,还是让星光暗淡的闪烁的霓虹灯?是越来越眩目的高科技产品所散发的迷幻之气呢,还是大自然蒙难后产生出的滚滚沙尘?
⑩我们被阻隔在了青山绿水之外,不闻清风鸟语,不见明月彩云,哀愁的土壤就这样寸寸流失。
我们所创造的那些被标榜为艺术的作品,要么言之无物、空洞乏味,要么迷离傥荡、装神弄鬼。
那些自诩为切近底层生活的貌似饱满的东西,散发的却是一股雄赳赳的粗鄙之气。
我们的心中不再有哀愁了,所以说尽管我们过得很热闹,但内心是空虚的;我们看似生活富足,可我们捧在手中的,不过是一只自慰的空碗罢了。
4.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文中写现代人对“哀愁”多带有鄙夷之色,将之看作是禁锢自己的镣铐急于挣脱和抛弃,明确指出现代人在追求物质欲望时完全失去了天性。
B. 作者从切身的人世体验出发,以看似零散随意的意象和极富诗意的笔调描述了“哀愁”的诸种面貌,证明了哀愁是人心中最为温润的东西。
C. 第⑥段提到苏联解体的事情,是为告诉我们,在现代社会中,不仅个人不会哀愁了,而且民族缺乏哀愁,从而缺乏凝聚力。
D. 全文多在对比中凸显“哀愁”的价值与意义,用哲思的笔调追思了一种远逝的情怀,表现了对缺乏哀愁感的现代文明的深刻反思。
E. 作者说自己格外欣赏那些散发着哀愁之气的作品,但现实中许多艺术作品却显得粗鄙乏味,不能真正地切近生活,不能展现生活的本来面貌。
5. 在作者认为,真正的哀愁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分条概括。
6. 结合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简要赏析文末画线语句的含义。
文章以“是谁扼杀了哀愁”为题有什么好处?
7. 作者为什么说“在这样时代,我们似乎已经不会哀愁了”?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三)现代文阅读III(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草有时比花漂亮
肖复兴
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只不过,它们大多数的花很小,我们几乎看不见,或者基本忽略掉了它们,甚至鄙夷不屑地认为:它们居然还会开花?
对于我们这一代在北京四合院里长大的孩子,认识最早最多的草,是狗尾巴草。
那种草的生命力最顽强,属于给点儿阳光就灿烂,在大院墙角,只要有一点儿泥土,就能长得很高,而且是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
夏天,狗尾巴草尖上长出毛茸茸的东西,我不知道是不是它们的花,我们男孩子常常会揪下草尖探进女孩子的脖领里,逗得她们大呼小叫。
我对我曾经度过童年少年和整个青春期的大院的回忆,少不了狗尾巴草。
大院里,有很多色彩鲜艳芬芳四季的花木,但是,不能少了狗尾巴草,就像我们大院里那位老派的学究的桌前,少不了一盆蒲草。
蒲草,是他的清供,自是高雅;狗尾巴草,是我童年的伙伴,是如今老年回忆中少不了的一味解药。
离开大院,我到北大荒去了六年。
当地老乡常对我说去打羊草。
我不知道荒草甸子的草是不是大多属于羊草,用来喂牲口的,应该是那种叫作苜蓿的草。
野生的首蓿草,在北大荒很多,但一般不会生长在沼泽地里。
那些生长在沼泽地里的荒草,很长,很粗,韧性很强,不容易扯断。
当地的老乡和我们知青的住房,都是用这种草和上泥,拧成拉禾辫,盖起来草房,再在房子的里外抹上一层泥,房顶上苫上一层。
别看是草房,冬天却很保暖,荒原上的荒草,居然派上这样大的用场。
当年在北大荒的时候,并没有觉得什么,现在,看到公园里修剪得平整如地毯一样的草坪,再想起它们,贫寒的它们,没有草坪的贵族气息,却更接地气,曾经温暖过我整个的青春。
在北大荒,我见过最多的草,一种是乌拉草,一种是萱草。
夏天的时候,成片成片的萱草开着黄色的喇叭花,花瓣硕大,明艳照人。
在它们还没有绽开花瓣的时候,赶紧摘下来,晾干,就是我们吃打卤面时放的黄花菜,北大荒的特产。
那时候,我是把它们当作花的,从来没有认为是草。
但它们确实是草。
现在想来,萱草应该属于草里的贵族了。
草里面开那么大那么长花朵的,我还真的没有见过。
后来,读孟郊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前,不见萱草花”,想起年轻时北大荒的萱草,不禁心生感喟,我看见的是成片成片壮观的萱草花,母亲却看不见,但母亲的堂前明明也是有萱草花在开着呀,因为母亲望着的是天边久不归家的儿子。
对于萱草,我不再认为属于贵族,而属于亲情。
属于贵族的草,如今大概是薰衣草了。
不知从何时起,薰衣草被大片引进种植,普罗旺斯成了高贵的背景。
去年,我去密云一家山地公园,吸引众多人前往的,是那里的一片薰衣草。
拍照的人,一拨紧接一拨,成了流水的兵,薰衣草成了铁打的营盘,被宠爱有加。
不仅如此,还被制成薰衣草口味的冰淇淋,在那里
专卖。
今年,我去广东新会,在巴金写过的“小鸟的天堂”前,有一片跟薰衣草一样紫色的园地,很多人呼叫着薰衣草像呼叫着情人的名字一样,奔向前去拍照。
拍完照后,才发现草地前立有一块小木牌,上面写着“鼠尾草”。
鼠尾草和薰衣草的确像是双胞胎姊妹,长得很像,鼠尾草却只能是薰衣草的替身。
如果薰衣草是属于草中的贵族,鼠尾草大概属于平民了,因为它们很常见,几乎在所有的公园里都能够见到。
就像在一般人眼里,花要比草高级,草中也确实是有这样贵贱之分的,在我国古代就早已有草芥之说。
这不过是人群中社会学划分在花草中的折射而已。
看前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的《一生的故事》,他把苜蓿草说成是草中的灰姑娘。
首蓿草就是我们北大荒司空见惯的羊草,岁岁枯荣,任人践踏。
同样是草,只能喂牲口,不能如萱草一样给人吃,更不能如薰衣草一样为人作拍照的背景,甚至可以制成冰淇淋吃。
大自然中,如这样卑微的草有很多,多得我根本叫不上它们的名字。
(选自《文汇报》,有删减)
8.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开篇写“草有时比花漂亮,这话其实并不准确,因为所有的草都应该也是开花的”,是为了体现作者科学严谨的写作态度,使作品主题更加鲜明。
B. 第二段中运用比喻写狗尾巴草“密密地挤在一起,就像我们小时候玩‘挤狗屎’的游戏,大家拥挤在一起看谁把谁挤出人堆”,生动形象又充满童趣。
C. 生活的阅历,亲人的别离,让作者对萱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而对孟郊诗的引用,充实了内容,深化了意境,充分表达出萱草上凝结着的美好情愫。
D. 本文语言质朴自然,内容丰富,与之相关的作家作品信手拈来,既有知识含量,又具文化气息,且情感鲜明,充分体现散文创作“形散神聚”的特点。
9. 本文段与段之间衔接紧密,过渡自然。
请举三例简要说明。
10. 文中的各种草身上,分别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各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暇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君子尚勇乎?”孔子曰:“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财盗。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敞縕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季康子问:“仲由仁乎?”孔子曰:“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子路可谓大臣与?”孔子曰:“可谓具臣矣。
”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蕢聵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蕢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出公去矣。
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君焉用孔悝?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嗟乎,由死矣!”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
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 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
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 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
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 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
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
当场。
(二)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寄别说道
黄庭坚
数行嘉树红张锦,一派春波绿泼油。
回望江城见归鸟,乱鸣双橹散轻鸥。
柳条折赠经年别,芦篪吹成落日愁。
双鲤寄书难尽信,有情江水尚回流。
【注】①芦篪(chí):古代的一种竹管乐器。
1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联从江边景物写起,视听结合,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和地点,也暗示了人物心情。
B.颈联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这种离别的愁绪在落日下随着芦篪声蔓延开去。
C.尾联借用典故和采用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无限牵挂和殷切期待,意味无穷。
D.全诗通过嘉树春水、归鸟沙鸥营造了一种凄美迷离的景象,为送别平添了淡淡的哀愁。
14.黄庭坚是宋代“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洗尽铅华,刚健挺拔"。
请你试从首联中最传神的两个字入手,简要分析其妙处。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用比拟、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极目远眺所见山之情
态的两句是:“ ,”
(2)苏轼的《定风波》中“ ”一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 一句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法,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传达出词人内心的平静与冲淡。
(3)《登岳阳楼》中“ ,”两句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9分)
16.下面是某校高一年级主任在家长会上的开场白,其中有五处表达不简洁或不得体,请找出并作修改。
各位家长,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校领导对大家的光顾,表示衷心的敬意!大家能在百忙之中,抽出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