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学作品赏析 拓宽阅读智慧之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优秀文学作品赏析拓宽阅读智慧之路
作者:霍志刚
来源:《求知导刊》2021年第38期
摘要: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文学作品,使其感受语言的丰富含义和魅力。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和指导学生阅读,既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学作品内容,又要注重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学生把握文学作品的价值取向,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其在吸纳文学作品精华的同时,发展创新思维,感悟文学作品,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21)38-0077-02
引言
中国古诗词、神话故事、词句华美的散文、生动有趣的故事,时时吸引着学生探究文学作品的内涵,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师巧妙运用阅读分享法把文学作品的内涵、意义融合到日常教学中,多方位、多维度合理运用文学作品,能够让学生感悟文学作品的教育价值,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一、吸纳文学精华,充实学生文化底蕴
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发挥感染、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鼓励学生追求真善美,提升学生对人生的洞察力和判断力[1]。文学是学生的精神食粮。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古诗词,诗词流传千年,我们细细品读可发现其魅力无限。诗词不仅能带领学生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还能带领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怀抱负。
教师可以“每周一诗”的形式鼓励学生自主诵读,如利用周一晨读的时间,让学生轮流为大家朗诵自己喜爱的古诗,再由教师适当补充解读古诗,帮助学生理解诗词的意境和深刻含义。同时,每学期开展一次“古诗朗诵大会争霸赛”,激励学生积极阅读和学习古诗。古诗诵读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學做了良好的铺垫。
从唐诗三百首开启学生对古诗词的喜爱。例如,在中秋节来临之际,学生对描写月亮的古诗词特别感兴趣,教师可抓住中国传统节日的教育契机,为学生浅析易理解的诗歌,把学生领进古诗词的文学天地,使其感受诗歌的意境和魅力。宋代诗人苏轼在中秋时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
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学生与诗人“共度”中秋,品读诗词,理解了诗人写下诗词时的意境和心情。
在“母亲节”来临之际,师生可共同吟诵《游子吟》。唐代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对唐诗比较熟悉,也能大致理解诗词的含义。本诗描述了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衣衫,临行前一针一针密密地缝衣服,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诗歌教育学生要懂得感恩,报答像春晖一样的慈母恩情。在世界上有一种情感,它与生俱来,没有条件,连绵不绝,那就是母爱!妈妈都愿意倾其所有,只为自己的孩子能快乐无忧。教师可由此导入诗歌教学:“你对妈妈的爱有多少?还记得和妈妈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回忆和妈妈相处的时光吧!”
二、启迪创新思维,开启智慧之门
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笔者在班级开启了师生共读共赏的探索之路。学期初,笔者给学生列出优秀神话故事的书目,引导学生有计划地读书,学期末评选出若干“读书小明星”。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选择体裁、内容、文化价值等与学生实际学情相符的书籍。
“启迪思维,生成智慧”是阅读的意义。故事《曹冲称象》:古时候有个叫曹操的人,别人送他一头大象,他很高兴,带着儿子和官员们一同去看。大象又高又大,身子像一堵墙,腿像四根柱子。官员们一边看一边议论:“这么大的象,到底有多重呢?”曹操问:“谁有办法把这头大象称一称?”有的人说:“得造一杆大秤,砍一棵大树做秤杆。”有的人说:“有了大秤也不行啊,谁有那么大的力气提得起这杆大秤呢?”曹操听了直摇头。曹操七岁的儿子曹冲站出来说:“我有个办法。把大象赶到一艘大船上,看船身下沉多少,就沿着水面,在船舷上画一条线。再把大象赶上岸,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下沉到画线的地方为止。然后称一称船上的石头,石头有多重,大象就有多重。”曹操微笑着点了点头,他叫人照曹冲说的办法去做,果然称出了大象的重量。这个故事引起了学生的激烈讨论:称象的原理是什么呢?学生们积极思考问题,得出曹冲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换法”,用许多石头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画记号,让大象与石头产生等量的效果,再称出石头的重量,使“大”转化为“小”,分而治之,这样这一难题就得到圆满解决。学生通过学习《曹冲称象》能掌握“等量替换法”,培养创新思维。
《司马光砸缸》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故事,七岁的司马光稳重得像一个大人,听老师讲解《左氏春秋》非常喜爱,从此手里放不下书本,甚至达到忘记了饥饿、冷热的程度。有一天,他跟小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有个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别的孩子一看到小伙伴出事,吓得都跑了,司马光却急中生智,从地上捡起一块大石头,使劲向水缸砸去。水涌出来,小孩也得救了。教师可以对这个故事进行延伸和拓展,让学生思考和讨论在同伴遇到危险时可以用什么方法救人,还可以追根溯源,让学生了解和关注司马光的生平经历。
三、感受文学魅力,解析不同体裁
教师积极有效地开展文学欣赏启蒙教育活动,能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心灵,让学生受到文化熏陶,在阅读优美的散文时感受到文学作品的魅力。
例如,散文《四季之美》:春天最美是黎明。东方一点儿一点儿泛着鱼肚色的天空,染上微微的红晕,飘着红紫红紫的彩云。夏天最美是夜晚。明亮的月夜固然美,漆黑漆黑的暗夜,也有无数的萤火虫翩翩飞舞。即使是蒙蒙细雨的夜晚,也有一只两只萤火虫,闪着朦胧的微光在飞行,这情景着实迷人。秋天最美是黄昏。夕阳斜照西山时,感人的是点点归鸦急匆匆地朝窠里飞去。成群结队的大雁,在高空中比翼而飞,更是叫人感动。夕阳西沉,夜幕降临,那风声、虫鸣听起来也叫人心旷神怡。冬天最美是早晨。落雪的早晨当然美,就是在遍地铺满白霜的早晨,或是在无雪无霜的凛冽的清晨,也要生起熊熊的炭火,手捧着暖和的火盆穿过廊下时,那心情和这寒冷的冬晨多么和谐啊!只是到了中午,寒气渐退,火盆里的火炭,大多变成了一堆白灰,未免令人有点扫兴。
在教学这篇散文时,笔者提出问题:“这篇短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学生答:“按照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四季的順序来写的。”笔者追问:“一年四季中最美的时间是什么时候?最美的景物有哪些?”学生答:“春天,最美的时间是黎明,最美的景物有鱼肚色的天空、彩云。夏天,最美的时间是夜晚,最美的景物有明月、萤火虫。秋天,最美的时间是黄昏,最美的景物有归鸦、大雁、风声、虫鸣。冬天,最美的时间是早晨,最美的景物有雪、霜、火盆。”
散文从作者的主观感受出发,对四季之美进行了列举:春天的黎明、夏天的夜晚、秋天的黄昏、冬天的早晨,细致地描写了自然界中出现的特色景物,从而赞美四季的美,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及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阅读、讲述、表演,提升文学素养
我国优秀的文化作品要在博闻强记中内化吸纳。教师应引导学生吸纳文学作品的语言,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在阅读不同的文学作品时,教师要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做到有技巧地吸纳作品的语言精华。文学的语言是充满情感的,是可以打动人心的。学生走进作品,体验主人公的喜怒哀乐是阅读的最佳境界。读故事、讲故事、演故事是学生喜欢的学习形式,学生的思维能在阅读、讲述、表演中获得锻炼与发展。
笔者在图书共享漂流区放置了中国神话故事《九色鹿》《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猎人海力布》等。课间,学生可以挑选喜爱的神话故事借阅。在故事表演活动中,学生声情并茂地演绎了《嫦娥奔月》《精卫填海》《神笔马良》等优秀神话故事。笔者还引导学生讲故事,比比谁讲得好。这样,通过读故事、听故事、画故事、演故事,学生深入理解了文章内容,提高了文学素养。